回覆列表
  • 1 # 記者倪好

    《大明王朝1566》劇中的海瑞是一個戲劇角色,他要負責整部劇的推動,所以他的行為和性格要緊貼劇情,展示故事線索,基本上全都是戲說。劇中給他的定位是“極陽之體”,極陽就是至剛,他也叫剛峰,至剛一定易折,放現實中,海瑞早讓幹掉了。可在劇中,每當海瑞跟人衝突,一定會有護身寶物,要麼是一本《大明律》,要麼是胡宗憲的檔案,要麼是裕王的光環,反正一路披荊斬棘,懟天懟地,官還越做越大。

    現實中的海瑞可不是水米不進,現實的海瑞是有政治智慧的人,靠著懟上司可當不了應天巡撫。海瑞在地方任職,丈量土地,整治豪強,這都是有利於朝廷收入的善政,你要說他是為了百姓,倒不如說是為了明廷。海瑞整頓吏治,也是打壓比自己小的官,他能拎得清誰對他來說更重要,有御史要彈劾徐階,海瑞還主動站隊,說這個御史是個混賬。

    關注廁讀大歷史,每天分享歷史知識,品味歷史智慧。

  • 2 # Smile語過添情

    海瑞其人實則吹噓的太過了,海瑞無才一根筋,但偏偏符合民間對清官的理解,正如當年明月說的那樣,你是個好人,可你並無用處

  • 3 # 日慕鄉關

    《大明王朝1566》原名叫做《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海瑞是名正言順的男一號,為了凸顯主角魅力,編劇做了一定的拔高和美化,讓海瑞的形象更加鮮活也更加接地氣,總體來說塑造的比較成功。

    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海瑞在嘉靖時期最大官職為戶部雲南司主事,相當於今天正廳級幹部,一個廳長與皇帝打擂臺,頗有些螳臂當車的味道。

    比起那些讀書一套,做官一套的人來說,海瑞更加真實,他的行事準則看似奇怪,卻恰恰是忠於聖賢書,比如說他剛正不阿,為官清廉,本就是做官職責所在,無需大驚小怪,但官場腐敗,人人食言自肥,反倒是那個清清白白的人成了異類。

    再比如說海瑞上書直諫,本就是文官分內的事情,文死諫武死戰,不僅官員不支援,嘉靖皇帝也大發雷霆,把他關進監獄。好在他不想做商紂王,海瑞保住了性命。

    當然,海瑞也有一定的侷限性,比如說他晚年進言萬曆,希望恢復朱元璋時期的嚴刑峻法,以恐怖的手段來威嚇官員,制止腐敗。

    如果要給海瑞定性,他更像一箇中國儒教精神的守護者。

    電視劇在保留正史記載歷史事件的同時,對海瑞的形象做了昇華,不再單純設定為一個特立獨行的官員,而是變成了對皇權對立的百姓利益的代表者,嘉靖與海瑞,不如說是皇帝與百姓。

    比起居高臨下的王朝系列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抬高了以海瑞為代言人的民心在社會中的地位,把皇權與相權的相互制衡二元論變更為皇權、相權、民權三足鼎立,不再把希望完全寄託在明君聖主身上。

    海瑞形象的重新塑造無疑是電視劇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一大進步,但這種做法依然存在很大的漏洞,那就是無論民心真實與否,都的透過皇帝這個統一出口來轉化,皇權依舊是獨一無二的。幾十集的電視劇不過是透過利益集團的博弈去爭取最高權力的寵幸,挽救一個如同癮君子般自私自利的皇帝。

    電視劇的設定還掩蓋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海瑞能夠為民請命,是因為皇帝給了他權力,只要皇帝不開心,隨時可以收回。雙方的對立不過是皇帝自查自省的一個遊戲,依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其結果就是海瑞死了,一切又退化到原來的樣子。

    拋開電視劇所設定的歷史背景,《大明王朝1566》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在指導思想一元論的組織內部,如何有效實現對權力的監管?如果沒有海瑞,我們又能怎麼辦?

  • 4 # 靜哥講電影

    海瑞是一個清官,道德高尚,而且能力也強,從他從一邊地舉人做到二品大員就能看出來。那麼多人反對他,換別人早妥協了。有人說清官有什麼用?還是貪官能辦事。果真如此,貪官比清官更能辦事,能力更強?確實如此,貪官一般能力都強。為什麼呢?如果貪官不辦事,怎麼貪汙呢?韓非子裡就說了,不要老搞大專案,很容易產生貪官汙吏。而反過來也一樣,貪官一般都能做點大事,要不然靠什麼機會發財呢?而清官……剛才也說了,他們一心為民,因此大多無為而治,因為搞專案,就算在公正,也會有當權者拿雞毛當令箭,趁機貪腐。這裡就出現一個矛盾……在做事方面,貪官更積極,最終也因為做的多,手段變得更高明。而清官則容易變得迂腐。只能說清官難做,而且海瑞的性格也是比較不適合做官的~

  • 5 # 算了算先生

    《大明1566》較為真實的還原了史書中海瑞的人物形象-一個偏執的理想主義者,一個昏昧的青天。

    說海瑞“大忠似偽”似乎有些不太公平,如果一個人能裝清廉裝正直裝上一輩子,那和真的又有什麼區別呢?不過不同於狄公的仁厚,包公的肅直,海瑞的清廉有一種類似於精神潔癖的病態。他仇富也仇官,為官一任不能做到公正無私也便罷了,甚至還有幾分殺富濟貧的味道,以至造成太多冤假錯案,這實在是有礙他的清天形象,至少他算不上是一個好官即使這個人真的很清廉。另外海清天似乎對女性頗有興趣,70高齡還要娶妻(不知道哪來的錢),這好不容易起來的媳婦最終還讓他給逼死了。最為人詬病的(甚至可以說是完全就TM是個王八蛋)這人似乎是朱熹理學的忠實擁躉,自己的女兒吃了男僕送的餅就被他大加訓斥,這種混蛋做法嚴重傷害了她女兒的尊嚴,最終令她絕食以明志。

    當然這只是史書中的海瑞形象,至於史官記述時是否夾雜了公仇私怨或接到了什麼指示就不得而知了。

  • 6 # 風雪夢不逝

    《大明王朝1566》這部劇,劇情絕大部分是虛構的,但是人物性格卻與史實相差無幾。可以說演員的功底和演技都十分到位,是難得的好劇。

    電視劇中的海瑞受太子府譚倫推薦,出任淳安知縣。剛上任就遭遇嚴黨鄭必昌、何茂才的算計。海瑞在得到徐階、胡宗憲等人的支援後,智鬥鄭必昌、何茂才。最終鄭必昌、何茂才被海瑞完克,罪行累累的兩人被正了國法,而織造局的楊金水靠裝瘋賣傻,居然矇混過關了。海瑞屢屢化險為夷,這對於剛進入官場的小白來說,簡直太機智了。

    電視劇與正史中的海瑞相比,其官場生涯差別不是很大,性格和智慧得到了加工。藝術作品為了效果,會有一點誇張,這也是正常的。

    《明史海瑞傳》記載,海瑞字汝賢,人送外號“海筆架”,海瑞自號“剛峰”,時人都稱他剛峰先生。海瑞為官清正廉潔,剛正不阿,世所流傳。

    嘉靖四十五年,海瑞就任戶部雲南主事。海瑞遣散家人,買好棺材,上《治安疏》,歷數朝廷積弊和嘉靖皇帝的得失。嘉靖大怒道:“趕緊把他抓起來,別讓他跑了。”海瑞因此被下獄,嘉靖回過神來。又看了他的奏疏,一天之中竟然看了兩三次,嘉靖皇帝大為感動。嘉靖因此說道“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紂耳。”嘉靖認為海瑞對國家好比商朝的比干,所以始終沒有問罪海瑞。《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還曾當廷辯論,這應該是電視劇藝術化的結果。作為階下囚的海瑞應該得不到嘉靖如此大的禮遇的。

    海瑞在隆慶、萬曆朝,因為耿直,討不到徐階、張居正的青睞。到海瑞七十歲的時候,也才是南京吏部右侍郎。後來萬曆皇帝又想起用他了,這些大臣還是不依不饒,萬曆只能給海瑞升官,卻也還是留在南京。海瑞因為年老,請求退休,萬曆皇帝卻不肯放他走。終於,海瑞病逝於任上。海瑞一生無子,其靈柩經過南京回鄉的時候,南京百姓無不痛哭流涕,夾岸送別。送別這一代青天。

    跟電視劇相同的是,海瑞的家庭生活始終暗淡無光。海瑞娶了幾個老婆(電視劇只有一個),卻也沒有什麼激情,生的兒子全都夭折了,海瑞事母至孝,最終卻無子傳宗,按照古人的禮法,可謂忠孝不能兩全。

  • 7 # 唐唐新農業

    實不相瞞,《大明王朝1566》這部電視劇,我確實沒看過。但關於海瑞,我曾經聽別人說起過。有人說,海瑞為人耿直、不畏權貴,是個名垂青史的清官。也有人說,海瑞是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誤國之人。

    也正因為說法不同,我便從史書上,查了查。。

    據史書記載 ,海瑞這個人最大的優點或者說唯一的優點就是清廉。話說,在海瑞上任為父母官之後,大力整治貪汙腐敗,疏浚河道給百姓做好事,做實事。就這樣憑藉著口碑,連進士都沒考上的海瑞當上了兵部主事,不畏懼豪強,連嚴世蕃的人都照樣捆起來一頓打,最後因為海情天名氣太大皇帝也來說好話,不可一世的嚴世蕃愣是吃了這次啞巴虧。

    其實,在海瑞死的時候,最能看出他人品的清廉正直,海瑞的清貧,已經到了愚忠的地步。對國家沒話說,但是對家人對自己太狠心了,最後家人連給他買個棺材,都買不起。

    他在朝中,也是混的不怎麼好,一個正直的人,在一群貪官中間,那就成了異類了。

    總之,海瑞雖是一個好官,也是一個愚官。這也許是受當時封建思想影響吧。成的愚蠢了。

  • 8 # jabx我是北方那片雪

    怎麼說呢?每每遇到政治無治官場腐敗的時候,人們都希望遇到一個青天大老爺為民做主,可歷史上真正的清官沒多少,因為清官想要在官場反腐敗除貪官必須得到皇權的認可與支援,否則寸步難行。好在海瑞遇到了一個開明的皇帝,能夠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除弊治懲貪官讓人大呼過癮。不過說回來為了國家盡職盡責就可能忽視自己的小家,做為清官家中肯定不會像和砷那樣富可敵國妻妾成群子孫眾多。但是我們現在依然弘揚這樣的清官,因為政體腐敗最終受苦的是普通百姓,官場昏暗會導致民不聊生。時代呼喚清官,百姓擁戴清官,我們的國家也正需要像海瑞這樣的清官千千萬萬,他們是當今社會的正能量也是我們國家的脊樑。

  • 9 # 奇異門

    歲月悠您,滄海滄田,歷經四百多年的光陰,海瑞的形象已面目全非,神化、臉譜化、妖魔化、汙名化等各種論調滿天飛!其實現實中的海瑞是一個滿滿正能量的好官!

    《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的形象義薄雲天,可圈可點,是現實中海瑞藝術化的再現,歷史中海瑞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忠肝義膽,廉潔自律,尤以《治安疏》名動天下,備棺進諫,冒必死之心,向嘉靖陳述朝延之弊政,眾官明知而不明言,只有海神仗義執書,後被奸臣所害入獄,最終獲釋,仍一如繼往,秉公執法,清正廉潔!可以傲霜雪也可以為棟樑!只想在活著的時候,憑微弱之力揭開社會的虛假面孔,直戳人們的痛處。拼盡全力挽救這個顛倒的乾坤!激濁揚清盪滌這世間的醜惡!何罪之有?

    懲治貪官,打擊豪強。民間流傳有《審雞案》,《水牛案》,《海青天》等,官史正案較多,有許多文人墨客著書立說為之詳解!海瑞這樣做實在太辛苦,一要受到嚴嵩叛黨的監視,迫害,二要遭受權貴的詆譭和擠兌,確實不易,正因他是當時的一股清流,所以才為嘉靖所不喜,百官所不容,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中能反腐治貪,懲惡揚善,自己不清正能行嗎!正人先正己,包括對自己家人的要求也幾近苛刻,他若不這樣做,有N多政客可以挑出他的毛病而置之於死地!正是因為打鐵本身硬,才有貪墨之徒,為之顫抖,豪強士族為之膽寒!

    興修水利,造福萬民。錢泳的《治水必躬親》這樣寫道:”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綬帶,冒雨衝風,往來於荒村野水之間,親給錢糧,不扣一釐,而隨官人役,亦未嘗橫索一錢“。明代民謠中這樣唱“要開吳淞江,除非海龍王”,海瑞背纖的故事早已深入民心!

    在他逝後,當時御史官員(相當於今副部級領導)去探視,房間帷帳乃葛藤皮而就,且已破舊不堪,翻遍遺物,只剩十來兩紋銀!御史當時就掉下了熱淚!號召同僚為之捐款將其厚葬。海瑞廉正一身,深得百姓的愛戴,聞海瑞去世,人們悲痛萬分,長江兩岸無數人民為之送行!

    《大明朝1566》中塑造的海瑞形象鮮明活潑,諳於官場運作,個性獨特,以微弱之身與權貴周旋到底,驚心動魄,扣人心絃,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在歷史的長河中必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而現實中的海瑞雖也偉大,但有時偏執迂腐,不善變通,這是二者最大的區別!當然,《大明朝1566》中的海瑞也好,亦或現實中海瑞也罷,我們在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時,特別是正面人物,應多發現他的閃光點,讓他的光輝照耀後人砥礪前行,這才是時代的主流!《大明朝1566》源於歷史,高於歷史,必將在歷史的長河中綻放它璀璨的光芒!

  • 10 # 電影私享

    家在海口,離海瑞墓還不到一公里,所以,每年都會挑個日子過去拜一拜,報個到。不為別的,就為他是一個有氣節的讀書人,一個說真話說實話的好官。

    自從《大明王朝》播出之後,我一直在想,海瑞這個人實在是很有說道,因為,他終於有了第三張面孔。

    第一張面孔很威嚴,很厲害,令人心生敬意,卻難以親近。這個是千百年來活在人們心目中的海瑞。

    清朝以來,以海瑞為題材的各種方言戲曲作品、評書、地方劇層出不窮,《大紅袍》、《小紅袍》、《五彩輿》、《海瑞上疏》、《海瑞背纖》、《海瑞罷官》等,人們給這類戲劇起個總名,叫做“海瑞戲”,另外還有一些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公案彈詞。

    活在民間的海瑞,是一個廉潔奉公,忠君愛民的大清官,屬於神一樣的存在。

    第二張面孔是活在《明史》中的海瑞,譭譽參半,模糊不清。

    明人海瑞,號“剛峰”,剛直不阿清正廉潔是評價的主流。只要是看不過眼的事,不僅貪官汙吏他敢參奏,就是皇帝老子他也照罵不誤。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二月,海瑞以六品的芝麻官職向嘉靖皇帝朱厚熜呈上了《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他慷慨激昂地寫道:“嘉者,家也;靖者,淨也。嘉靖嘉靖,家家淨也!”氣得朱厚熜直哆嗦。

    海瑞最為人們稱道的是他的廉潔,在他病逝的時候家裡連辦理喪事的錢財也沒有,僉都御史王用汲去主持海瑞的喪事,看見海瑞住處用葛布製成的幃帳和破爛的竹器,有些是連貧寒的文人也不願使用的,因而禁不住為之悲泣不已,遂湊錢為海瑞辦了喪事。

    然而,史實中的海瑞也還是有瑕疵的,有人甚至評價他為“大忠似偽,以博直名“。說他的所作所為都只是為了博取一個好名聲。這大概是說他有些仇富心理,在地方上做過一些冤案引起的。

    但不管怎樣,在封建社會,好皇帝不多,有幾個清官也是一種安慰,只不過,像海瑞這樣的更少,也不知道寫史的人是出於什麼樣的心理,如此吹毛求疵。

    第三張面孔,就是《大明王朝1566》劇中的海瑞。

    在黃志忠的人物演繹中,海瑞是一個剛正廉潔的直臣,又是一個有策略、會拐彎的地方官。他把海瑞的忠與孝,事與情,法與理等諸多方面的抉擇,進行了充分完整的表達。既照顧到民間關於海青天的認同,也兼顧了人物形象的獨特性。有神一樣的尊嚴,又帶上足夠的煙火氣,讓人肅然起敬,又打心眼兒裡喜歡。

    但儘管如此,劇中海瑞的行為,還是有一些令人難解的地方。

    以海瑞的學識和對皇帝的認知,應該知道他呈上的《治安疏》,根本就說服不了皇帝,起不了什麼作用,但還是冒死批龍鱗,逆聖聽,為什麼?

    有人解釋,是為了喊醒大明朝,至於能不能做到,其實並不重要。

    這個我很同意,那時候的讀書人都是學儒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本就是儒家的行為準則,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個節,就是讀書人的氣節。

    可是,動機呢?換句話說,儒家為什麼把這個節看得如此重要呢?想來想去,還是為了一個好名聲。在劇中,嘉靖皇帝被海瑞懟得暴跳如雷,但最終還是沒下殺手,為什麼?因為不想成全這個人的清名,也不想讓自己落下罵名。文天祥也說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個汗青就是歷史,照漢青就是青史留名。

    那麼,新的問題又來了,就是“青史留名“為什麼對讀書人如此重要呢?

    這恐怕就涉及到所謂人類的終極問題了。

    學佛的人可以轉世,修道的人可以昇天。這裡的轉世和昇天,相信都是生命延續的意思,那麼,學儒的讀書人靠什麼來延續生命呢?答案是,一個好名聲!

    文天祥死了700多年,人們還在背誦他的詩,講述他的故事,海瑞死了400多年,人們還在唸他的好處,演他的一生,這不就是一種不折不扣的永生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的金榜題名,被孟郊寫出了怎樣的豪情與歡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