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光明啟
-
2 # 往劫虛渡
1868年(慶應4年)1月1日日本陸軍成立,1869年(明治2年)1月1日日本海軍成立,1870年(明治3年)1月1日皇軍正式成立,1873年(明治6年)實行徵兵。1876年(明治9年)因降低武士地位引發西南戰爭,戰後武士道精神在日軍中得到恢復和發展。
昭和前期,日本兩派軍閥皇道派及統制派爭奪對於軍部及政府內閣的控制權引發多場政變及動盪,皇道派冒然發動二二六事件後遭到壓抑,這場鬥爭最終由統制派勝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在統制派首腦東條英機領導下令日本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
內容
1軍國主義實質上的領袖是日本天皇昭和天皇
2軍國主義配合皇民化運動和內地延長主義等殖民政策,奴役殖民地人民
3軍國主義的執行者武部六藏、古海忠之、岡村寧次、東條英機等將領都服從於日本軍
軍國主義的主要特徵是狂熱的日本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及民族優越感思想,軍國主義分子多數都是極端民族主義分子
4軍國主義源於日本的傳統武士道、八紘一宇、神道教等,都為民族主義下的軍國主義提供溫床
昭和天皇
-
3 # 二林說國關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先明白什麼是軍國主義這個基本邏輯起點我們才能進行下一步分析。
“軍國主義”中的“軍國”, 主要是指“軍人控制的國家”, 而“軍人控制的國家”也需要“統軍治國”。據此, 可對“軍國主義”概要描述為“以軍人、軍隊控制國家的理念, 或體系的思想和信念, 包括實現軍人、軍隊對國家進行控制的措施與方法, 以及軍人、軍隊控制國家的意識形態、國家體制, 所採取的國家政策、策略和行為等”。說白了就是軍事力量控制了國家機器以及社會意識形態的主導權,從而輸出軍事政治政策。
最早的軍國主義國家要數普魯士了,在此我們不作過多闡述,直接回到日本這邊來。一直以來我們知道的是日本有軍國主義傳統和文化(最典型的就是統治日本數百年的幕府將軍)。這是肯定的,但不代表日本就一定在後來會成為軍國主義國家,而促使其轉變的關鍵還是在於明治維新及其後來的發展趨勢。關於明治維新不需要用太多文字去解釋這個過程。
我們需要說明一個問題:明治維新到底是什麼性質的歷史改革。說清楚這個問題就能自然的將日本的傳統與現代化結合起來了。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走向了西方式現代國家道路了嗎?很多人覺得是,但只是表面上是 根本就不是。明治維新的動力源自於西方對日本造成的壓力,日本為了不重蹈清朝的悲劇 越來越多的政治精英選擇以政治改革的方式來挽救危亡之中的國家和民族。而且他們清楚的認識到要想成功就必須學習西方 這種學習不僅僅是簡單的技術學習,更要是制度的學習。就像古代時期大化改新學習唐朝那樣。因此這場政治改革是由統治精英由上而下主導實現的。他們如飢似渴的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方式,教育、科技、交通和軍事等等。從而使日本實現富國強兵。
然而這不意味著日本西方化,很簡單的道理,日本之後並沒有走向西式民主化道路,反而強化了自己的傳統君主制度。日本在這場政治改革中刻意的保留了精英階層認為重要的東西:傳統習俗、體制和價值。所以我們看見的是這麼一種現象—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表面上是西化了,實際上君主權威強化,意識形態控制加強,對普通人的思想改造,軍國主義傳統不斷強化,武士道精神成為國民精神的支柱。傳統道德的忠,犧牲,奉獻精神不僅沒有西化成民主、人權等理念反而進一步深入到國家治理,家庭生活,個人價值的方方面面。換句話說日本用外來的東西改造升級了自己的傳統以更好地符合現代世界的需要。
還有一點我們需要明白的就是日本所處的國際環境。日本短短几十年就成為了所謂的現代化國家,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超過中國成為亞洲一哥,並且躋身列強俱樂部。這個過程我們覺得哪裡不對,這種感覺是很對的。我們回顧歷史,英美法這些當時的西方化國家他們的現代化那可是經歷了多少年才逐步實現的,他們不僅僅是在經濟、政治、軍事、社會層面上實現了現代化,更是有了現代化的民主思想和價值理念,況且他們的現代化是在沒有或者很少有外部壓力下實現的,慢慢改造,逐步鬥爭落後的思想而實現的。經過多次改革、妥協才完成民主化建設。反觀日本就那麼短短几十年,而且外部壓力巨大,很多東西即使想改革也來不及了。日本的統治精英們反而把原有的思想拿出來強化用於保證自己國體的安全,以至於後來用作擴張的思想動力。這一點恐怕是日本雖然走向了現代化道路但還是沒有擺脫傳統的根本原因所在。
所以啊,即使日本明治維新後取得成功,國家欣欣向榮發展,但實際上這只是經濟上的表現而已,其實這種發展局面也是有傳統精神的支撐。武士道精神、忠君愛國思想在現代化建設中被不斷強化。而根本原因就在於明治維新其實根本就不是想走西方化道路的革命,只是一場挽救日本國體和命運的改革。
除了自身內在的問題以外,當時的國際環境也是日本走向軍國主義道路的一種催化劑。日本崛起的時代正是殖民掠奪與戰爭征服的時代。我們可以假設一下如果日本是在相對和平的環境之中崛起的可能她也會像西方國家那樣經過慢慢的國內政治鬥爭從而建設民主國家。但實際上日本崛起時本來就是世界動盪的大危機時期。換句話說就算你不去搶別人也會搶,甚至還要來招惹你。面對這樣的局面日本自然在自身強大後也加入到爭奪殖民地和和市場的隊伍裡了,當然這裡面也有日本自身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的動力所在。在那個壟斷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市場,而且是壟斷的市場,日本本來就國內市場有限,資源匱乏,更需要更多的壟斷市場,也就是殖民地或者獨佔的勢力範圍了。這是日本對外軍國主義擴張的經濟根源。
因此在傳統因素和現實環境以及發展需要的多重因素作用下日本一步步走向了軍國主義道路。英法美是資本主義民主國家,這條路他們已經很完善了,當然不可能輕易轉向軍國主義,但是德國和日本這樣的後發國家又帶有深厚的軍國主義傳統,在面對這樣的世界時,面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時,他們就滑落到了軍國主義國家時代。而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就是最後一根稻草。最終日本在“二二六”兵變後,徹底淪為了軍國主義國家,走向了發動世界大戰的深淵。
-
4 # 鬼影問道化真身
明治維新中,那個欣欣向榮的日本,之所以會走上軍國主義道路,主要原因是:
1,日本人作為東方邊緣地帶的島國族裔,始終渴望進駐大陸,挺進中原。
2,明治維新後,日本人開始全盤接受西方文明,而西方文明之中,有鼓吹擴張丶侵略的思想成分。因此日本人的軍事擴張意願變得更為強烈了。
3,隨著日本開啟了工業文明程序,日本對市場丶資源的需求猛增,因此日本有強烈擴張的現實需求。
4,清朝衰亡、民國混亂腐敗丶亞太地區大多淪為西方的殖民地,再加上西方世界內鬥嚴重,無法在亞太投入過多的力量。如此一來,就為日本的軍事擴張,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外部環境。
綜上所述,在多種有利的內外因素的作用下,日本走上了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不僅是日本精英階層的願意,而且還得到了日本民眾的廣泛支援。
可以說,當年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不僅是日本的國家行為,也是日本的全民行為。關於這一點,我們不應為了要堅持中日友好而去刻意迴避。
真實的歷史,才更有借鑑意義,更有教育意義。所有人都要以史為鑑,不僅僅日本人需要以史為鑑,中國民眾更應吸取教訓!
-
5 # 金甲戰象
我想有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日本列島資源匱乏。在涉及國計民生的煤炭、石油、銅鐵及稀有資源的儲備幾乎為零,這是工業發展最掣肘的問題。
其次,好戰。一提到這點很多人都會義憤填膺,其實是我們不知何時丟了進取心!不是說句我們以和為貴就能逃避的。兩千年前若不是漢武帝銳意進取哪有今天的河西走廊?若不是秦始皇派五十萬大軍徵南越哪有今天的兩廣之地!若沒有惰唐兩朝不間斷地對高句麗用兵對西域用兵,今天的版圖就會是另一幅樣子。也不會望著帕米爾高原圖發感慨了。我們丟掉的這些日本人撿去就是好戰?
最後,日本人有危機意識。日本島沉沒的傳說伴著隆隆的地震傳了兩千年,誰不害怕?
-
6 # 小張讀歷史
其實根本原因還是離不開“利益”兩個字。
明治維新並沒有解決貧富差距和社會矛盾:首先,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只是表面欣欣向榮,社會上的貧富差距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經濟發展的成果被資本壟斷,底層人民與財閥貴族的矛盾隨著經濟的發展更加尖銳。只不過,這種尖銳的矛盾被高速發展的經濟掩蓋了下去。
全球經濟危機和日本的經濟衰退:到了20世紀30年代,矛盾開始爆發,因為此時的日本,遭遇到了經濟發展的瓶頸。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歐美國家為了保護本國匯率,開始提高進口關稅以打壓抑制進口貿易,這對日本的經濟是極其嚴重的打擊,因為日本是一個缺乏本土資源的國家,這意味著難以自給自足,日本的經濟構成是以再加工——出口貿易為主的,這是一個高度依賴國際貿易的國家。隨著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和進出口貿易萎縮,日本自明治維新時期以來高速發展的經濟開始陷入萎靡不振。
我們在上文曾經提到,日本底層人民與財閥貴族之間尖銳的社會矛盾和貧富差距是一直存在的,只不過由於明治維新後經濟高度發展而被掩蓋了下去;現在,隨著日本經濟的衰退,原本被掩蓋下去的各種矛盾開始爆發了。
日本尋求的“罪惡”出路:此時,對於深陷經濟困頓的日本而言,想要一時之間解決這些根深蒂固的矛盾是很困難的。對於財閥和貴族而言,最好的辦法是將國內矛盾轉移到國外,也就是透過殖民侵略戰爭,掠奪他國來為自己國家續命;對於底層人民而言,侵略戰爭會讓他們獲得改變階級的有效方式——軍功。可見,在發動對外侵略戰爭這件事情上,頂層財閥和底層百姓的利益是一致的。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罪孽深重的侵略殖民戰爭,背後是侵略方貪婪的利益掠奪和被侵略國家的水深火熱。願世界和平。
-
7 # 魚羊史話
明治維新其實就是對日本的一場手術,在割去表皮幕府的腐肉後,為其注入現代新鮮血液,但是體內改革只涉及表皮為觸及機理,軍國主義的因子依舊在血液深處隱藏著。
欣欣向榮的日本社會隱藏著我們不知道的盛世危機。明治維新開始後,日本政府相繼提出三個口號,殖產興業、富國強兵、文明開化。
這些口號似乎在預示著日本即將進入現代化,在背後,卻有許多不符合現代化的措施。1871年,日本政府派遣使團,遠赴歐美考察。在那裡他們看到了資本主義制度給它們帶來的強盛。很快他們發現,如果仿照英國或者美國的制度,那天皇則會變成一個有名無實的君主,就像幕府存在的時候。所以他們最終確立了以德國的政治體制為藍本,開始著手日本國內的政治改革。
德國我們知道,同樣和日本一樣擁有強烈的軍國主義。到時就有人說,在德國不是國家擁有軍隊,而是軍隊擁有一個國家。本身就有封建殘餘的日本,學習了德國之後,軍國主義的保留就成為了必然。
很快政治上的一個保護封建主的措施出現了,設立華族。華族是曾經的蕃主們,現在他們除了被剝奪了軍事權利和領地外,其他的權利又原封不動的還給了他們。華族這一群體,成為了滋生封建殘餘的溫床。
日本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後,立憲也被提上了日程。在鎮壓了民眾的民主運動後,民眾對民主的呼聲依然高漲,日本政府不得不在1889年頒佈《明治憲法》,並在一年後開設國會。這標誌日本近代天皇制確立。
《明治憲法》的內容,使民主派人士大出意料。憲法基本是為天皇設定的。天皇是國家軍隊的最好統帥,人民雖然可以透過國會進行選舉,到時天皇擁有最大的決斷權。1890的日本明治維新的列車第一次遇到了一個大障礙,經濟危機的烏雲和民主的呼聲籠罩在擋住了日本的太陽。
面對這一切,日本政府開始把目光投向海外,以此來轉移民眾的目光。甲午戰爭的爆發,是日本軍國主義進行的一次豪賭。自1890年,推行以效忠天皇為核心的軍國主義教育以來,日本的軍人早就想用武士道精神來為天皇獻身了。甲午戰爭的勝利,使得日本這個賭徒更加的執信于軍國主義,更加傾向於用軍事誇張來獲得國家發展。
很快日本進行了下一次豪賭。這是和另外一個同樣擁有封建殘餘的資本主義國家,俄國之間的對決。在戰爭中瘋狂的軍國主義士兵,用自己的身體去向裝備馬克沁機槍的俄軍猛衝。
最後日本又贏得了一次豪賭。這個時候的日本國內的軍國主義可以說是膨脹到了極點。因為他們已經接連用軍事手段,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內,打敗了兩個世界大國。原本不相信軍國主義的人也不得不承認,軍國主義的強大威力,在軍隊裡軍國主義更是已經融入到了士兵的身體裡去。
一戰中日本在山東打敗了德國,1931年日本從中國奪走了東北。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它沒有想到1937年,是它的最後一場豪賭。8年後明治維新的日本和軍國主義一起,被華人民埋葬。
-
8 # 西府趙王爺
明治維新後日本社會“欣欣向榮”的假象
人類社會的文明成度是由時間和思想共同推動的,強制推動社會文明程序只會激起巨大的社會矛盾。
“明治維新”是日本政府在目睹歐洲社會的繁榮之後,在日本建立的一場“繁榮假象”。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的經濟水平高速發展、工業水平、科技水平日新月異,日本的國力得到了肉眼可見的大幅度提升,但是“明治維新”並沒有為日本百姓們帶來實際意義上的實惠。
“明治維新”的核心價值觀是“資本主義價值觀”,也就是說日本的經濟始終把持在貴族、豪族和商業巨頭手中,普通的日本民眾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儘管日本的經濟水平高速發展,但是政府卻沒有利用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有效的改變日本的福利體系,最終導致貧富差距加大,百姓與政府的矛盾日益尖銳。
貧富差距過大所帶來的矛盾貧富差距是衡量政府執政能力的關鍵。
儘管日本的貧富差距問題被日本政府極力掩蓋,但是並不代表貧富差距的問題會憑空消失。
貧富差距問題就像是“癌細胞”,一旦擴散將一發不可收拾。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的經濟體和社會秩序處在一個十分畸形的階段,由於日本極度缺乏本土資源,所以日本的經濟依賴於出口、進口的迴圈性市場,因此日本的經濟極其容易受到世界經濟的影響。
一旦世界經濟崩盤,過份依賴進出口市場的日本將會成為最大的犧牲者。
1929年,一場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爆發。歐洲各國為了尋求自保而大幅度提高關稅,遏制進口產品本國市場,從而提高本國經濟。
歐洲的做法使曾經繁榮一時的國際貿易日漸縮水,過於依賴進出口市場的日本經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在日本經濟迅速下滑的形式下,老百姓的生存空間被極度壓縮,“仇富”、“貧窮”、“混亂”等種種被日本政府所掩蓋的“貧富差距問題”徹底爆發……
軍國主義的序幕一個接一個的社會矛盾暴露在日本政府面前,日本官員們不得不想辦法化解普通人民對政府的仇恨,日本政府將經濟下滑的主要原因歸結到了“國土面積小,資源稀缺”這個問題上,一時之間,日本社會對外侵略的情緒高漲。
在如此混亂的背景下,日本軍人的社會地位被民間百姓神化,普通百姓紛紛謀求加入軍隊發展。
與此同時,日本軍方開始鼓吹“大和民族”是亞洲唯一的優勢人種,“大和民族”應該去追求更加遼闊的土地,於是乎,經理衰落、腦袋進水、中二病復發的日本在1931年侵略中國,日本正式進入軍國主義時代。
綜上,明治維新雖然提高了日本經濟,但是卻銳化了普通人民與政府之間的矛盾,日本政府為了緩解社會矛盾,煽動日本民眾的侵略思想,從而利用日本民眾的憤怒去侵略其他國家。
而且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雖然相對於清朝的洋務運動,日本明治維新要更加徹底,或者說更加的有成效。但從本質上而言,兩者都是失敗的。因為日本同樣有著一個巨大的問題沒能解決,那就是盲目的天皇崇拜,或者說貴族特權階級對於國家的掌控。
只是因為日本上層對於底下的掌控力較強,或者說他們更有能力,更富有進取之心,願意拿錢來強軍、興辦實業,比之腐朽的清王朝要強上太多。再加上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這兩場國運之戰的勝利,徹底將日本推上了列強之路。
但隱患終究還是存在的,對於日本政府來說,軍國主義這一步棋必須要下,就事論事的說,以日本的國土面積、礦產資源來說,根本無法滿足日益膨脹的日本人口。而天皇為首的特權階層與廣大農民階層之間的矛盾也是一個根本無法避開的問題。
整個二戰下來,日本同樣也是死傷慘重,整個國家都癱瘓了。然而這對於日本政府來說並不算是一件壞事,因為有個詞叫做破後而立。大家不妨看看戰後的日本歷史,雖然國家幾近癱瘓,但是卻迎來了改造的最好時機。麥克阿瑟給日本帶來了救濟糧,幫助日本度過溫飽難關之後,就對其展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而其中最為重要的措施便是去“天皇化”。
天皇被拉下神壇,世人沒有了對天皇的盲目崇拜,大家不再是盲目忠誠、信仰。而是為了自由、為了實現個人價值所奮鬥,這是一個國家健康向上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二戰之後的日本,之所以在短時間恢復元氣,並實現快速發展,短短二三十年,便躍升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與二戰之後的“破後而立”有很大關係,那是日本發展的基礎。
-
9 # 光燼餘灰
第一,為了轉嫁國內矛盾。
明治政權建立之初,國內群眾暴動不斷,例如“大正事件”和“大逆騷動”。
第二,為了佔領殖民地發展經濟。
日本地理環境造成國內資源匱乏、市場狹小、社會購買力有限等諸種客觀條件的限制,使得日本經濟的發展受到制約。佔領殖民地可以掠奪原材料。
第三,為了維持舊武士的營生。
明治天皇於頒佈了《廢刀令》,收回了士族的佩刀權,所下達的《徵兵詔書》和《徵兵諭告》所推行的“四民皆兵”的政策,更徹底剝奪了士族的所有特權。武士想要繼續營生,必須參軍入伍。
-
10 # 黃羊山訥木
題主不僅天真而且爛慢,日本正是透過明治維新,強大了才走向軍國主義道路,進行掠奪,題主想日本強大了,帶領亞洲和全世界走向共產主義,你怎麼這麼想問題,?
回覆列表
封建殘餘沒改徹底。
直到美國佔領,建君主立憲制,推《和平憲法》,才真正徹底告別封建殘餘,邁入現代文明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