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宅在月亮的狗

    袁崇煥進士出身,文人入伍,書生意氣。明朝後期,文人從伍的也有盧象升,孫傳庭都是!書生一腔熱血,但往往又固執己見。在處理與毛文龍關係時,袁缺少大局觀,兩人關係很僵,你不鳥我,我還不鳥你哪!

    毛文龍總兵,從武將級別來說,應該比袁略高,但明是以文制武,文官權力更大。毛文龍把皮島建成獨立天地,也不聽袁指揮,兩人過節越來越深,而且袁早有殺毛之心意,救他,不殺他就不錯了。

    因此,說起袁不出兵,實無戰略眼光,書生氣而已!

  • 2 # 於左

    丁卯之役,指的是大明天啟七年也就是後金天聰元年的正月,皇太極派遣二貝勒阿敏率領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等人,統率大軍渡過鴨綠江,打擊毛文龍,先後攻克義州、鐵山、平壤等地。

    此前的天啟六年八月,努爾哈赤剛剛死去,皇太極在瀋陽即位。袁崇煥派遣僧人李喇嘛等人為使者,前去弔唁,並捎去議和的口信,皇太極一面積極迴應,一面卻出兵打擊毛文龍。

    毛文龍告急,北韓國王也逃往江華島,到了三月,北韓投降,與後金定立盟約,明朝開始失去北韓。

    這期間,明朝廷曾經命令袁崇煥出兵策應毛文龍。袁崇煥其實也沒有按兵不動,而是派趙率教率領九千人馬逼近三岔河,同時趁機派人修復塔山、大淩河、錦州等三城堡。

    袁崇煥的舉措引起輿論的大力批評,袁崇煥加以迴應,解釋自己的行為,主要談到了這樣幾點:

    首先,後金軍隊的留守力量很強大,以逸待勞,明軍沒有必勝的把握。當時,後金對外號稱,進攻北韓和留守的人馬各是十萬,這個數目當然是有很大的水分。袁崇煥真正擔心的是,一旦自己出兵,西部的蒙古各部抄他的後路,乘虛進攻寧遠、山海關。

    第二,寧遠到三岔河有六百里,明軍往返需要幾天的時間,糧草供應比較困難。最穩妥的策略是派少量精騎逼近三岔河,牽制後金軍隊。

    第三,明軍也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趁機修復了三城,增加了寧遠等地防守的縱深。

    袁崇煥的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總體而言,他的表現是消極、保守的。此外,明軍此時已經基本喪失了野戰的能力和勇氣,所以他也有無奈之處。

    皇太極收兵之後,藉口明軍修城屯田,親自率軍伐明,寧、錦大戰打響。

  • 3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因為毛文龍根本就不需要救援!

    大明朝堂上那些大嘴咧咧咧的噴子們什麼時候還成了軍事家了?離得老遠還要指揮前線的戰鬥,事情壞就壞在這些人身上。

    薩爾滸怎麼敗的?洪承疇怎麼降的?盧象升怎麼死的?孫傳庭怎麼犧牲的?

    就是因為這些不懂裝懂的人瞎指揮。

    毛文龍需要救援?開大玩笑了。

    毛文龍有二十萬人馬!二十萬是什麼概念?

    崇禎二年八月,袁崇煥遼東四鎮核定糧餉的奏疏中上報官兵數十五萬三千餘名。

    崇禎十三年,松錦大戰,洪承疇率領明軍參戰總兵力約十三萬人。

    毛文龍的二十萬兵難道是吃素的?需要救援?

    況且,我們來看看毛文龍將軍所部的強悍戰鬥力:

    一、一戰殲敵兩萬餘

    【斬獲奴級一百三十八顆,獲奸細四人,奴耳目亂於梆聲,手足觸於地炮,東西奔命,人馬飢瘦,自相殘踏而死者二萬餘人,馬三萬匹。】――《熹宗實錄》

    【奴酋帶領王子都在東江,聞得梆聲;便把兵馬撤回,晝夜不停,連忙跑至遼陽,見我兵撤回,又趕至沙場。聞我兵已遠,追趕不上。馬因連跑數日,前後倒死者三萬有餘,賊因踐踏炮打併跌死者二萬餘。】――《東江疏揭塘報》

    二、殺得皇太極只剩殘兵一萬

    【今奴不但拿職不去,將頭髮兵馬困在麗地,二發兵馬又困在沿江,無船可渡,處處被職官兵衝擊,殺傷無數,每日拉屍山頭,大堆小堆火化骨石,火光滔天。活擒達子,每日必有解驗。據北岸密報萬分真確。新汗手下兵馬不滿一萬,俱是心寒膽怯,常怕西邊大兵直搗。】

    三、還能召喚黑龍助陣

    【奴引數十萬眾猝襲鐵山,直薄雲從灘口,距臣營帳止隔裡許。乘是堅冰,何難徑度?乃十五日,忽有黑龍約長十餘丈,自西南洋,自首奔犁而東,直至雲從,響若山頹,海冰遍裂,化而流澌。方是時,龍方在蟄,不從天來地出,實有所司,默令我師得以分路出奇,屢挫狂鋒耳!】

    四、毛帥的強勢反攻

    鐵的事實證明,毛帥根本不需要救援,還有餘力進行反攻!

    丁卯之役,毛文龍不顧後金的重兵壓境、精銳盡出,軍力明顯超過自己許多而毅然反攻,先集中兵力在各地搜殺後金軍,又出擊遼東半島取得了瓶山大捷,一度收復鐵山、昌城,後又在鴨綠江實施水陸並進截殺返回瀋陽的阿敏主力取得一些勝利。《明史紀事本末遺補》卷4“毛帥東江”裡有記載,曰:“五戰而五勝,……皆令人舌咋心驚,色飛神動”。

    五、遭遇敵軍主力,不傷分毫,全身而退!

    【二十七日,毛文龍之三百兵於夜間前來,至耀州之南順兌牛錄住所之土牆下,欲越牆而過。時被村中三婦人所見,將車轅靠於牆上,由青佳努之妻執其夫之刀先行登上,另二婦亦相繼登上,一同砍殺驅趕,迫使三百兵自牆上跳下,皆逃之。】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負責任地說,在丁卯之役中,毛帥不需要任何救援,任何一兵一卒的來援,都是對毛帥英勇部屬的侮辱!

    當時,大明王朝整個軍事將領的調派都是錯誤的,以個人對明史的研究,我認為正確的佈署應該是這樣:

    任命:

    毛文龍為大都督統帥明朝所有軍隊。

    孔有德為皮島總兵牽制後金後方。

    尚可喜為大淩河總兵。

    耿仲明為錦州總兵。

    吳三桂為寧遠總兵。

    饞嘴肥貓為大明王朝全軍的丞相總軍師。爵:獻土王,萬戶,秩九千石。

    這個陣容太豪華了!

  • 4 # e_listen141814398

    明朝末年,黨爭劇烈。袁崇煥就後來就死於閹黨分子誣陷迫害。這裡我舉一個例子。崇禎14年,周延儒為了復出接受了阮大鋮贈送的萬金,作為活動經費。但阮大鋮作為閹黨分子,東林黨人都不接受。馬士英不是閹黨分子,跟周延儒的關係也很好。後來馬士英當政之後,周延儒有一個弟弟家的親家的親戚,找到馬士英,馬士英對這個周延儒家的親戚贈送了大量金錢,又封官又改名。馬士英對周延儒的感激之情,那是不用說的。阮大鋮被江南計程車大夫們視為小人,也就是叛徒。主要是因為阮大鋮當年當時曾經背叛出賣過不少的江南士大夫,使得他們有的坐牢,有的失去了性命。後來阮大鋮企圖緩和雙方的關係,比如他出錢3000兩白銀給侯方域去為李香君開苞,侯方域已經答應和解,但李香君堅決不同意,阮大鋮就構陷罪名準備逮捕侯方域,侯方域逃跑了,但後來還是被阮大鋮關了起來。這就是明朝末年的黨爭。對於馬士英大家都沒有意見,都願意接收馬士英。開始的時候,大家對馬士英的印象還很好,不少人還認為他是于謙再世,能救民於水火之中,挽救大明朝。當馬士英把的妹夫越其傑派到開封去擔任河南巡撫的時候,大家都沒有意見,儘管越其傑先前因為貪腐被處理過。本來,馬士英是的把河南巡撫拿給阮大鋮當的,如果這樣的話,阮大鋮遠離這個是非之地,似乎後來會少了很多故事。

  • 5 # 如是史社

    丁卯之役是指1627年,後金侵略北韓,北韓節節敗退,以每年給後金繳納歲幣為代價議和。毛文龍當時駐守東江鎮(治所在北韓皮島),也和後金發生衝突,雙方都稱自己獲勝。之前毛文龍跟北韓因索餉過多導致關係緊張,這次戰爭北韓指責毛文龍坐守孤島,不予援手,和毛文龍關係進一步惡化。

    毛文龍此人,出身望族,不喜經文,喜讀兵法書“恥學舉子業,好孫吳兵法”,經過二十多年行伍生涯後,1605年武科及第。後來以北韓為根據地與後金(清軍)對抗,縷縷騷擾後金。幾乎每年都要出兵打幾仗,成為後金的心腹之患。只要後金出征,毛文龍必然在其後方大肆攻城掠地,導致後金必須在家裡留兵,即使如此也無法放心的去和明軍交戰。而且毛文龍擅長收買人心,導致後金農民起義不斷,後院起火,前方始終無法安心打仗。但是毛文龍個性驕恣,言行浮誇,不僅跟朝廷,北韓索餉,幾乎是雁過拔毛。

    到1628年,也就是崇禎元年,袁崇煥被重新提拔重用,因為吹下“五年復遼”的大牛,崇禎大喜之下,“以袁崇煥為兵部尚書,督帥薊遼”,並且賜給了他尚方寶劍,讓他便宜行事。

    這期間,山高皇帝遠的毛文龍用各種名目蒐羅軍餉,但又看起來所參戰事不多。袁崇煥為此很不高興,上疏請朝廷清理毛文龍軍餉,毛文龍本就不喜文官,更不能接受監管,上書反駁,袁崇煥心裡更不爽。1629年三月,毛文龍來訪,袁崇煥以賓客之禮招待毛文龍,毛文龍一點都不謙讓,袁崇煥的記恨就更深了。同年5月,袁崇煥以閱兵為名登島,飲宴中要設定監管,被毛文龍拒絕;勸毛文龍回鄉,毛文龍講:現在不能走,東部戰事只有我一人瞭解,趁北韓空虛,我們可以一舉拿下!袁崇煥就起了殺心。第二天說要回去,哄毛文龍一起登山,拿出尚方寶劍,以“十二條大罪”的名義,矯召斬了毛文龍。皮島出動戎行操控後金的作用,隨著毛文龍的被殺,徹底失去了。

    毛文龍一死,他的部隊也散了。毛文龍的手下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帶著造大炮的技術投靠後金,被封王。後金對明朝用兵就再無後顧之憂,三個月後就發生了後金兵臨北京城下的“己巳之變”。袁崇煥以通敵的嫌疑被下獄。最後被凌遲,其中有一條重要的罪名就是“擅殺島帥(毛文龍)”。

    竊以為,毛文龍不死,拖後金一二十年,我們不會被滿清入關。袁崇煥不死,也能保明朝江山。不管毛文龍無底線的索軍餉,還是袁崇煥文人的執拗勁,但他們守國門這事不可辯駁,為國之心拳拳。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 6 # 喜歡歷史的妹紙是蓉兒

    謝謝邀請,先說毛文龍這個人,不討喜,狂妄,油鹽不進,桀驁不馴,跋扈雄行但能力相當不俗。而袁崇煥也自識極高,這二人在一起,典型一火星撞地球。但毛文龍也算幹吏,積極進取,開拓了旅順-義州一線的東江軍鎮,不斷騷擾後金盛京以東的城池; 丁卯之役,毛文龍在北韓拼盡血本擊退阿敏數萬八旗軍,阻止了阿敏當北韓王的夢想。皇太極東奔西突累到吐血沒撈著什麼好處,只能龜縮在盛京。  

    “丁卯之戰”是皇太極即位以後對北韓發動的一次進攻。當北韓李朝以及駐紮於北韓的東江總兵毛文龍,分別向朝廷發出要求策應的文書,可是當時的遼東巡撫袁崇煥卻依然按兵不動,他當時提出的理由是後金雖然出兵北韓,但並非是全部主力都開赴北韓,在後方依然留有重兵。

    袁崇煥不願意出兵策應還有一個理由,那就是他當時正在修建錦州、大淩河、小淩河等城池,他希望當後金在北韓用兵之時把這些城池都修好,並且以“議和”作為“緩兵之計”來麻痺皇太極,不過也有人指出其實皇太極是以“議和”來麻痺袁崇煥,這樣他在北韓用兵就可以盡遣主力了,於是所謂“緩兵之計”是“誰”緩了“誰”的兵又成為了爭論的焦點。從“戰略意圖”上講,皇太極的目標是要迫使北韓退出包圍後金同盟,並打擊毛文龍的東江鎮,為了實現這個意圖,他必須對明朝施以“緩兵之計”,從而有效阻斷明朝對北韓可能的策應。而袁崇煥的意圖則是抓緊時間修繕大淩河、小淩河、錦州三城,而為了這些城池的修築,他甚至可以放棄友軍和盟友,這在他的奏報裡有所體現。“傳統”的觀點一般認為,袁崇煥利用“議和”麻痺了皇太極,為城池的修築爭取了時間,而對於北韓和東江鎮的損失則採取視而不見的態度。在皇太極打著“議和”的幌子,遣使來寧遠大行“緩兵之計”的情況下,袁崇煥這番說辭就顯得很笨拙,被後金玩弄於股掌之間而不自知。毛文龍雖遠在北韓但卻一針見血的戳穿了對後金的伎倆,他指出後金的後方兵力空虛確是事實,而皇太極之所以敢於肆無忌憚的攻擊東江和北韓,就是因為袁崇煥在“議和”所以拒不搗虛、而且佔盡先機。

      當時,皇太極揮師直搗寧遠、錦州,袁崇煥這才醒悟,發現自己完全被動了,並親口承認他的“緩兵之計”被別人給看穿了,皇太極佔盡先機。此時他還感嘆皇太極是“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後”。由此可見,袁崇煥確實步步被人算計,而連他自己都不得不承認。

    還有卯之役袁祟煥不出兵幫助部分是兩個人的私怨,不然毛怎麼會被崇煥矯詔殺於雙島。

    在大敵當前袁祟煥表現的無大義,保守,消極!此外,明軍此時已經基本喪失了野戰的能力和勇氣,所以他也有無奈之處。而毛文龍‘'職惟知盡忠報國,決不肯偷身自免!”他親冒矢石,身中數箭,猶死戰不退!在毛文龍的激勵下,東江健兒人人奮勇,與後金軍捨身搏鬥,鮮血染盡三千里江山。

    袁崇煥被殺也不算太冤

  • 7 # 風中小草59

    當時大明兩翼分別是九邊,也就是蒙古方向,另外就是北韓,實際上大家的固有印象和當時明廷一樣,都是認為東江鎮不是正規軍,所以導致了不重視,因此出現了核心問題,東江鎮和遼東有血海深仇,實際上到明廷一樣有仇

    這裡面所謂的毛文龍桀驁,謊報殺虜數字,走私等等都有,為什麼出現,簡單從東江鎮可以看出來這個朝廷就應該滅亡,東江鎮從小到大的過程就是遼東漢民逃亡的過程,這裡面朝廷最初基本沒有就賑濟,後來有 也是杯水車薪

    毛文龍所謂的誇大戰績是為了利用這種方式爭取朝廷糧餉, 甚至引起重視獲取武器裝備,實際上不是很成功,只有山東巡撫處於安全利益考量給予資助

    實際上最初遼餉五百萬。東江鎮分的不多,後來真正自資助東江鎮已經實際上是錦上添花,東江鎮最初每天都死人,餓死。凍死,得病,那時候初建沒價值,朝廷呵呵

    東江鎮最初朝廷沒錢,實際上遼餉五百萬,裡面真正用於軍隊的三成,你說沒錢嗎

    東江鎮就靠餓死,凍死,鑿冰冷累死獲取生存,靠著走私,這個走私實際上是朝廷默許的

    另外東京鎮不少遼民被轉移到山東,得到的是謾罵歧視甚至侮辱,故此大家就應該明白毛文龍死後為什麼最終和滿清有血海深仇的他們投遼

    不用吹袁崇煥,就是給其平反的明史明確記載了明軍東江鎮殺後金八旗的認識和俘虜人數最多,這裡記載基本都是八旗不是偽軍,高達四千二百

    另外,這只是直接數字,比如就在袁崇煥殺掉毛文龍同一年,被毛策反的漢八旗大將起義後得不到接應被殺,期間也殺死不少後金,其實東江鎮的核心就是北韓,朝北征服,東江鎮作用下降,一句話東江鎮和西北地區災民下車在崇禎內閣首輔 那句,你等賤民不安安靜靜等死偏偏造反給朝廷添麻煩,一句話這樣的朝廷該亡

  • 8 # 不沉的經遠

    丁卯之役袁崇煥沒有全力出兵救援北韓和毛文龍主要是想利用這個時機來鞏固錦州等地,以便以此為基地逐步向廣寧、遼瀋方向前進。

    皇太極繼位以後,後金的局勢並不算好,東面的北韓和毛文龍實力雖然不強,但是反覆襲擾,是一大隱患,特別是毛文龍所佔據地區還是遼東漢民逃亡的目的地,先後逃去的漢民“數十萬計”;西面的蒙古各部雖然四分五裂,但是最強大的察哈爾部一直視後金為敵,而喀爾喀部也一直搖擺不定,多次進攻和後金關係密切的科爾沁部。

    而且此時遼東恰逢災荒,糧價暴漲,為了解決危機,皇太極一面以和談麻痺袁崇煥,一面發起丁卯之役,一舉擊敗北韓,迫使其臣服,毛文龍部也大多被趕入海中,對後金威脅大大降低。

    而對此的袁崇煥的反應則是一面派趙率教率領9千人馬在三岔河口虛張聲勢,一面同時在錦州、松山、杏山、大、小淩河一帶搶築城堡,並以此:

    “且耕、且築、且前,而錦義、而廣寧、而遼瀋,步步打實做去”

    按照袁崇煥的設想,只要一路修堡壘穩步前進,將堡壘修到瀋陽城下,那麼“前後四年,便可制勝”。所以袁崇煥的見死不救,並非是被後金的和談所迷惑,而是透過犧牲北韓和毛文龍,來給他的前進策略換取時間。

    然而出乎袁崇煥意料之外的是北韓和毛文龍僅僅3個月時間就被擊敗,而且皇太極不顧兵馬疲憊,立即調頭進攻錦州和大、小淩河,除錦州城池已經修築完畢,明軍死守未下外,大、小淩河等地明軍都被擊敗,錦州淪為孤城。所幸這次皇太極是倉促出兵,準備不足,所以未能攻克錦州,再打寧遠也是失敗,加上天氣轉熱,不得不撤走,這就是寧錦大捷。

    丁卯之役最後的結果是皇太極極大的削弱了東面的威脅,同時打破了袁崇煥築壘前進的戰略,在戰略上獲得了勝利。而袁崇煥則透過犧牲北韓和毛文龍換來了一次戰術勝利,總體有些得不償失,這和他過於樂觀估計了形式有關。

    不過即使袁崇煥以主力進攻瀋陽以牽制後金的攻勢,寧遠到瀋陽足有500多里路,北韓和毛文龍敗這這麼快也未必來得及救。而且以明軍在大、小淩河等地的表現來看,此時明軍依託城牆和後金軍還可一戰,野戰則是完全不敵,所以即使前去,也是敗多勝少。

    所以以當時明軍的戰鬥力,袁崇煥的選擇餘地也不大,做什麼都改變不了最終的結局。

  • 9 # 謝金澎

    這個問題中有兩個謬誤,第一是後金圍剿毛文龍,後金渡過鴨綠江,進兵主要目的是攻打北韓政權,解決後顧之憂,毛文龍只是後金的附帶目標。失去北韓這個生存土壤的皮島駐軍,以後再無大的作為,可以看出皮島的作用沒有部分人誇張的那麼大。

    第二、朝廷並沒有嚴令袁崇煥出兵,只是要求袁崇煥出兵牽制,如果真的是朝廷嚴令而袁崇煥抗旨,以崇禎的脾氣當即就會拿他下獄問罪了。而且袁崇煥事實上也沒有見死不救,而是出動了9000兵馬到三岔河去威懾了一下,只不過沒有起到任何作用而已。

    那麼在後金開動主力去攻打差北韓李氏王朝的時候,這麼好的機會袁崇煥為什麼不把握,像霍去病一樣趁虛而入,直搗王廷呢?

    其實這個時候袁崇煥在忙活兩件事,一件是忙於與後金議和,一件是忙於修繕大淩河、小淩河、錦州三城。而為了這些城池的修築,他甚至可以放棄友軍和盟友,這在他的奏報裡有所體現:

    “錦州三城若成,有進無退,全遼即在目中。乘彼有事東江且以款之說緩之,而刻日修築……”

    和談就更不用說了,皇太極都已經帶兵去打明朝的兄弟北韓了,哪裡還有半分和談的誠意?

    我曾經說過,袁崇煥雖然忠心蒼天可鑑,但是也不是很多人神化的那麼厲害。他是一個善守之將,不算用兵高手。在政治謀略和軍事能力上,他比皇太極弱太多。

    比方在後金入侵北韓時,集中力量攻擊後金大本營,比修什麼城牆的防守都有效。即便後金真的還有留守力量,拼過魚死網破,也比後金吞併北韓後再整合力量攻打大明強。秦始皇修了那麼長的長城,歷史上什麼時候擋住過遊牧民族的進攻?

    再有,後金守軍有多少,打了那麼久的交道,心裡沒有一點數?從來沒有進行情報刺探或者計算過對手的兵力?那麼袁崇煥的寧錦大捷與其說是指揮有方,不如說是意志堅定,膽略尚可,穩住了軍心,借紅衣大炮的威力圖了個僥倖。

    一個對對手的大概人口、兵力都沒有計算過的人能夠算知兵?

    所以,我相信袁崇煥不是故意見死不救,而是其一、對議和尚報有僥倖;其二、內心還是畏懼後金軍(只是拼命維修城牆,不敢主動出擊);其三、用兵過於謹慎,對敵情一無所知;其四、太過在乎成敗(實際就是太在乎自我,也就有了後續毛文龍不聽調,他就不顧後果和策略擅殺毛文龍釀成了悲劇的結果)。

    這也就是在朝廷要求牽制後金的情況下,他只是派了區區9000兵士去三岔河虛晃了一槍應付差事的原因。當然,皇太極也看出了他和崇禎的短板,以至於給他來了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偷襲北京城,讓崇禎在虛驚中暴怒,失去了冷靜,產生了已經,最後把袁崇煥凌遲處死。崇禎固然太過多疑和偏激,袁崇煥何嘗不是死於自己的個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4歲男子腦出血離世,醫生說:血壓高的人,這一件事不能做,具體指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