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z山海

    清朝的旗人?

    人們往往認為,以為旗人都是滿族人,旗袍女都是滿族女,其實,是錯誤的!

    旗人除滿族人外,還包括蒙古族人,一部分漢族人。

    清太祖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後,先將女真族人統一編為,以旗幟顏色劃分黃、藍、紅、白四旗,後又增加鑲黃、鑲藍、鑲紅、鑲白四旗,旗幟鑲邊以故得名。

    八旗,為軍政合一組織體系,戰時為兵,平時生產的單位。

    皇太極將女真族改為滿洲,因而稱為滿八旗。

    但是,滿清欲進軍關內,入主中原帝國,僅靠幾百萬滿族人,對抗幾億漢族人,顯然力量不足。

    怎麼辦,首先,將盟友——蒙古族,編為蒙古八旗,增加軍事力量。

    但是,面對數量龐大的漢族人,力量還是不足,於是,又將收降的漢人軍隊,編為漢軍八旗,擴充軍事力量。

    實踐證明,清軍南下征服李自成、明朝殘餘勢力,主要是漢軍衝鋒陷陣為主力的。

    所以說,旗人,除滿族人外,尚包括蒙古族人,以及一部分漢族人,也包括滿、蒙、漢八旗軍人的眷屬。

    僅供參考。

  • 2 # 晨風中起舞

    旗人是明萬曆十九年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各部落,建立八旗制度後,八旗人對自己的一種稱謂。天命七年二月,即公元1622年,努爾哈赤正式規範了各旗顏色:即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八種顏色,每一面旗代表一個部族,八旗由分裂逐步走向統一,使清太祖努爾哈赤直接管理八旗。當時的旗人普通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清入關後,清朝政府為了保持政權穩定,規定了旗人享有的種種特權,進一步將旗人貴族化。

  • 3 # linux每日談

    說道“旗人”,其實是對努爾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所屬人員的統稱。值得一提的是,有部分漢人、蒙古人也被編入“漢軍八旗”、“蒙古八旗”。因此,清代滿族人全是“旗人”,但“旗人”並不全是滿族人。

    (滿族旗人老照片)

    產生背景

    據考證,八旗制度最早源於女真人的狩獵組織,後由努爾哈赤改制後,正式確定為“正黃旗、鑲黃旗、正紅旗、鑲紅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共八旗。可以說,八旗制度是清代旗人重要的生活、軍事組織形式,更是清代社會的根本制度。

    後世影響

    由於看到了明朝的腐敗無能,努爾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最終完成了女真人的統一。透過八旗制度,控制了普通旗人對滿清貴族的權利依附,八旗制度也是一種軍民共建的制度,透過軍民共建使社會達到了空前團結。也是滿清能擊敗明朝,入主中原的最主要保障!

    (女真人)

    旗人何在

    正如“藩王”、“土司”一樣,“旗人”也是應時代發展需求的產物,那必然也會隨著朝代的衰敗而消亡。 簡單舉個例子,在清朝,旗人犯法和漢人犯法處罰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就把階級性、不平等性暴露無遺。而且各旗人之間也會經常發生戰爭。對社會發展造成了巨大反作用!因此,隨著清朝的滅亡,滿清的旗人也都融入民間,這也正符合了民族大融合的時代趨勢。

    可以說八旗制度對清朝的統治和發展起到過非凡的意義,雖然滿族已經連語言都近乎失傳了,但是我們身邊還有很多滿清的後人。

  • 4 # 小小呆蘿蔔

    旗人,是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統一了建州諸部,而後所建立的一種八旗制度。這是八旗人對自己的稱呼。

    隨著八旗制度的建立,努爾哈赤的勢力空前壯大,而在當時的軍中,旗人的地位也比普通人要高的多。

    之後清軍入關,統一了天下。旗人們就開始變了,不再四處征戰,因為當時開始徵調漢

    人以及蒙古人來填充八旗的兵馬。此後的旗人無需經營即可坐領清廷餉銀米糧,加重了百姓負擔。

    其實,大家有一個錯誤的認知,以為旗人就是滿族,其實不盡然,當時為滿清打下天下

    的,可不僅僅是滿族,還有蒙古族,漢族……,旗人,是由多種民族融合,組成的新民族。

    在當時的京城中,旗人們主要的任務就是提籠架鳥,種花弄草,養鴿子鬥蟋蟀,聽書唱

    曲,泡茶館捧戲園……曾經的八旗驍勇,在經歷了數百年的變遷,早已變成了清廷的寄生

    蟲,吸乾了這個王朝最後一絲元氣。可謂真是“成也八旗,敗也八旗”,想來也真是歷史的諷刺。

  • 5 # 濁酒燕然

    旗人,是指清朝時期對屬於滿八旗、蒙八旗、漢八旗的人的統稱。

    兵民的旗內簡稱

    女真人在集體狩獵時代採用牛錄製,努爾哈赤後來在統一女真過程中首創八旗制度,採用兵民的行政、軍事、生產職能相結合的形式。

    滿洲人出獵開圍之際,各出一箭,十人中立一總領,屬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許錯亂。此總領呼為牛錄額真

    所以每旗既是一個獨立的作戰組織,也是一個獨立的生產結構,同時旗中有威望的人也可以參與政治建設。旗主負責管理該旗內部事務,外旗不得干涉,俗語”隔旗如隔山”正是這種制度的生動體現。八旗各旗主共同推舉的八旗共主,就是努爾哈赤,他擁有八旗並能指揮八旗,擁有絕對至高無上的權利。我們想一想,八旗和遊牧部落、漁獵部落有啥區別,一方面八旗制度弱化了部落認同感,表面上大家都是旗人,另一方面加強了八旗共主的權利核心地位,形成很強的民族凝聚力。這個時候的八旗旗人是凝聚人心,組建女真政權的核心力量。

    特權階級的代表

    後來隨著後金崛起,對明朝的進攻也越來越兇,自身的八旗實力由不足以應付諾大的中國,而後慢慢組建了蒙八旗和漢八旗。這個時期看,八旗變成了一種軍事組織形式的存在,與早期的八旗相比,早期八旗更像是多部落的聯盟組合。清朝建國以後,這些流過血參與軍事鬥爭的旗人,不僅收到封賞封地,還加官進爵一躍成為統治階級、特權階級。

    同樣是旗人,也分地位。

    皇族之中分宗室(黃帶子)和覺羅(紅帶子),作為皇親國戚,他們每個月就可以從宗人府領取贍養銀。

    八旗包衣,按照身份包括佐領下人和管領下人,按旗劃分:三旗包衣和五旗包衣,而三旗包衣,歸內務府管理,五旗包衣,歸各自王公管理。

    特殊旗人,專門幫皇帝養鷹或者捕魚等,身份固定,透過世代為朝廷服務,換取朝廷的恩賜。

  • 6 # 佩奇的豬爸爸

    旗人並不是一個民族血緣的界定概念,是對努爾哈赤建立以旗幟的名色作為區別的兵民一體的軍事、社會生產、行政管理組織單位——“旗”所屬部眾的統稱。

    旗最初源於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每年到採捕季節,以氏族或村寨為單位,由有名望的人當首領,這種以血緣和地緣為單位進行集體狩獵的組織形式,稱為牛錄製,牛錄的首領或者指揮者稱為額真(蒙語,主人的意思)。女真人在對外防禦與征伐過程中也採取了以額真統領牛錄的組織形式,從而牛錄組織具有了軍事職能。

    牛錄合作圍獵圖

    隨著戰爭的日益頻繁和不斷擴大,牛錄編設的增多,為適應多兵力、大規模作戰統一指揮的需要,努爾哈赤對牛錄製進行改革,《清太祖朝滿文老檔》中是這樣記載的:“將五牛錄編為一隊,行則一處行,止則依次下馬,攻佔時一齊進攻。” 將五牛錄(實際大多不止五個)組成一個隊(皇太極時稱為甲喇),再由五個隊組成一個固山,漢語稱“旗”。

    從1591年至1615年,努爾哈赤共編建了八個旗,分別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並以八種不同形式的旗幟作為標誌,是為女真八旗,即後來的滿洲八旗。行軍戰鬥、生產勞動、行政管理均為一個固定單位,形成八旗制度。旗人平時皆民,戰時皆兵。

    在後來統一戰爭的過程中,清又先後組建了蒙古八旗和漢族八旗。

  • 7 # 微史春秋

    旗人是清朝八旗制度下八旗人員的稱呼。初始時是努爾哈赤對女真人的一種統一編制。隨著女真各部完成統一和向外擴張,對歸屬女真統治的蒙古族和部分漢族也實行八旗制度。所以八旗有滿族八旗、蒙古八旗和漢八旗之分,八旗之內都是旗人。比如《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就是漢八旗中正白旗人。

    旗人的地位也是有差別的,滿蒙八旗相當於精銳部隊,地位較高,滿族旗人和蒙古族旗人待遇一致。漢軍八旗是相當於警察部隊,說得不好聽是偽軍,地位待遇就差上一籌。

    相對於全體華人來說,旗人是有特權的,但在旗內部,存在嚴格的等級,欺壓現象極為嚴重,旗主是旗下旗人為奴僕,哪怕旗人是朝廷高官見到旗主也不能不行禮聽令。

    雖都是旗人,但他們的民族屬性也存在認同上的差異。滿族八旗並不是完全都是女真(滿洲人),根據史料記載有一批俄羅斯人也被編入滿洲八旗。新中國成立後,凡是旗人都被劃入滿族,不管你是滿洲八旗還是蒙古八旗或漢八旗。

  • 8 # 鹹魚閒聊

    首先要消除一個誤區,旗人並不是特指的女真人或者滿族,旗人的組成來自多民族,主要是滿,漢,蒙三族。

    其次呢旗人是八旗制度下八旗中的人對自己的簡稱,到了後期人們也都習慣這麼稱呼了,當年努爾哈赤以十三副甲冑起兵,統一建州女真後,將部眾分為黃,白,紅,藍四旗,後來由於發展壯大,人數不斷增加,在這四旗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選定他的兄弟子侄分別任每旗的最高軍事指揮官,即旗主,八旗制度由此最終定下來。 八旗制度是清王朝的根本制度,伴隨著清王朝的始終,八旗軍是清王朝的絕對主力部隊,他們平時生產,戰時作戰,與明朝的軍戶制度相似。清朝入關後,清政府建立了八旗常備兵制和兵餉制,即將軍隊按照民族劃分,最後分為滿八旗,漢八旗和蒙八旗,共約二十二萬人,這些部隊統稱為八旗並承擔了大清王朝大部分的駐防和作戰任務,而旗人就是這些人的後代。 八旗兵採取世襲兵制,他們無需種地經營即可按時領取政府發給他們的豐厚的餉銀。

    八旗子弟因為社會地位較高,生活養尊處優,清朝中期社會相對穩定,長時間不接觸戰爭,再加上軍事訓練較少,漸漸就喪失了戰鬥力,因而到了清朝晚期面對清政府對內對外戰爭八旗軍的屢屢戰敗,曾國藩,李鴻章等晚清大臣分分放棄八旗軍隊重新組建軍隊,這才有了湘軍,淮軍等地方部隊。 不得不說的是,八旗軍隊在清政權初期確實作戰勇猛,威懾天下,但任何的軍事制度都要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若停滯不前必會被歷史所淘汰。就像晚期的旗人,他們只會遛鳥,鬥雞,吸食鴉片,逛窯子,不說喪失戰鬥力,連基本的自食其力也沒有了,“旗人”在當時成了混混的代名詞,旗人像吸血蟲一樣吸附在搖搖欲墜的大清這個即將腐爛毀滅的軀體上,難怪老舍的《茶館》裡旗人常四爺說:“我愛大清國,怕它完了!”,這道出了多少旗人的心聲啊。

  • 9 # 季我努學社

    我們常常會聽到一個名詞叫做“旗人”,我們也能聯想到這個稱謂可能與滿清八旗有些關聯。那麼,“滿人”和“旗人”究竟是不是同一個概念?“旗人”又有怎樣的歷史?“旗人”群體是怎樣形成的?下文我們就聊一聊“旗人”的歷史,為大家解決以上疑惑。

    八旗戎裝

    明代中後期,東北地區的女真民族勢力崛起。到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女真領袖努爾哈赤著手整頓編制,對自己治下的百姓管理進行制度建設: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族四處攻略,其統治的領土越發廣闊,原本的四旗已經不再敷用,於是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自此,女真八旗制度正式確立。滿洲(女真)社會實行八旗制度,這一制度的優點在於軍民管理合一,八旗之下控制的壯丁戰時為兵,平時為民,適應了當時女真民族的發展狀況。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組織力和戰鬥力,對於滿洲(女真)民族的塑造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八旗戰鬥場面

    隨著大量蒙古族和漢族人民被納入滿洲(女真)的統治。努爾哈赤遂於天命年間始設蒙古旗,至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年)編成蒙古八旗。皇太極於天聰五年(1631年)先編一漢軍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漢軍八旗的編制。合稱八旗,統率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至此八旗的制度臻於完善,其包容性和組織力得到了空前提高。

    吸食鴉片的八旗子弟

    由此可見,旗人不等於滿族,是由滿族、漢族、蒙古族、鄂溫克、達斡爾、錫伯、北韓族等不同民族共同組成的八旗兵以滿洲八旗為基幹,採取世襲兵制,在年十六歲以上的八旗子弟中挑補旗兵。清入關伊始,為加強軍事防禦,分別令八旗兵在京師與各地駐防,直至18世紀中葉,八旗營區終於系統地分佈於全國的軍事要地,實行永久性的駐紮。在清代前期的大小戰役中,八旗及旗人都在維護祖國統一和反擊對外侵略等諸方面都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但是旗人本身無需經營即可坐領清廷餉銀米糧,又有豁免稅賦與勞役的特權。這個階層逐漸變質腐朽,“八旗子弟”也成了一個貶義詞彙,成了寄生分子的代名詞。隨著清代中期以後八旗兵屢戰屢敗不堪大用,這一群體也逐漸敗落下去。

    參考資料:

    趙爾巽等:《清史稿》

    孟森:《明清史講義》

    周遠廉:《清代前期的八旗制度》

    張佳生、王明霞:《八旗制度對滿族的文化整合》

  • 10 # 橘玄雅

    清朝的旗人,廣義上指的是擁有八旗戶籍的人。

    很多人都聽說過八旗制度,但是八旗制度具體是什麼,可能很多人說不準確。八旗制度相當複雜,既有經濟的一面,也有軍事的一面,還有文化的一面,同時他還有戶籍的一面,也就是說,八旗制度本身也屬於戶籍制度的一種。

    在清代,人們也有“身份證”,那就是戶籍制度。清代戶籍可以分成很多個種類,有“商籍”、“灶籍”、“衛籍”等等,其中最常見的是兩種,一種是“民籍”,一種是“旗籍”。其中“旗籍”的,我們就稱之為旗人。

    另一方面,旗人都有什麼人呢?在現代民族定義上,有滿族、漢族、北韓族、蒙古族、錫伯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也包括西北的一些少數民族,都有被編入八旗的,他們便都屬於“旗人”這個大範圍,並且屬於“旗籍”人。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八旗的“戶下人”,在法律上也屬於“泛旗人”。什麼叫“戶下人”呢?“戶下人”,即是依附在主人戶口下,沒有獨立戶口的人。清代稱他們為“家人”,實際上是“家下人”的簡稱,也就是家奴。家奴本身沒有自己的獨立戶口,在誰家當奴僕,就附庸在主人的戶口之下,所以旗人的戶下人,也都附庸在主人的八旗戶口之內,所以也算“泛旗人”。

    我們今日的滿族,就是以“旗人”這個群體演變而來的,其中自然也包含了很多“泛旗人”。但是如果不從家譜上仔細研究的話,這些“泛旗人”的後代跟普通旗人的後代看上去也別無二致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補充圖,缺失的資料流及其起點和終點,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