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鎮
-
2 # 讀史—正衣冠
法正(176年--220年)出身名士家庭,其祖父為東漢時期名士,儒學家。法正早年在劉璋手下任職,感覺懷才不遇,鬱郁不得志。建安十三年,好友張松舉薦其投奔劉備。
法正是劉備奪取成都、漢中的主要謀士,深受劉備的器重。法正死後被追諡為翼侯,翼字有幫助,輔佐之義,可見劉備把其視為成就帝業的股肱之臣,法正是劉備時代唯一有諡號的大臣。
如若法正還活著,要不會死諫劉備放棄伐吳打算,要不會隨劉備伐吳,不至於讓劉備遭受彝陵慘敗。
總之一句法正善奇謀,軍事謀略能力應該略強於諸葛亮,好比曹操的謀士程昱、郭嘉。
-
3 # 鴻哥iouyh福小鋪
三大亮點:勸降劉璋,謀取漢中,計斬夏侯淵。
有真才實學的謀士人才,非常受到劉備器重。
三大功績可見他膽識過人,口才了得,見解超群,擅長奇謀。
在劉備位登漢中王,法正的頭銜是尚書令和護軍將軍。
什麼個意思?
尚書令,負責協助理順奏章,也就是掌管政令的承上啟下,雖是文職,但確實蜀漢的政治中樞的要職。
護軍將軍,很顯然就是軍職,武官的職位。
能文能武,堪稱文武全才,而且都是有實際例子可循,絕非虛誇。
-
4 # 使用者狼哥
怎麼說呢,要論謀略三國時期能稱第一的人,超過郭嘉、龐統,要比諸葛亮要強上數倍。可惜,生命過於短暫,法正的去世,導致了三國的統一!
明白了嗎?
-
5 # 探尋歷史的足跡
據《三國志·法正傳》記載,法正,字孝直,扶風郿(今陝西省眉縣小法儀鎮)人。建安初年,他跟同郡的人一起入了西川,追隨劉璋。
(法正劇照)
而劉璋我們都知道,是個昏庸無能的人,他只想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沒有什麼遠大抱負,用諸葛亮的說法,是“劉璋闇弱”。
可以想象,法正在劉璋那裡肯定得不到重用。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法正在劉璋那裡很久,才當上了一個小小的新都縣令,他的內心鬱悶不平。
可是後來事情發生了轉機,曹操討伐張魯,劉璋感到了威脅,他知道漢中的張魯一旦投降,西川就一定守不住,遲早要被曹操鯨吞。
在張松等人的建議下,劉璋決定請劉備來西川,讓他討伐張魯。如果劉備奪取了漢中,張魯就能安枕無憂了。
【左法正,右張松(劇照)】
毫無疑問,劉璋打著自己的小嘀咕。但是“請賊容易送賊難”的道理,大家都懂。劉備是天下雄主,是個聰明絕頂的人,他當然知道劉璋的心思。可是憑藉他的力量,是不可能奪取西川的。
就在這時,有個人建議他奪取西川。
這個人,就是張松。因為張松很早就知道劉璋成不了大事,而劉備是個胸有大志之人。
而張松跟法正的關係比較好,於是他們兩個“沆瀣一氣”,“勾結”在了一起。
那麼,法正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的回答如下。
第一,法正會看人。當時劉璋手下有個叫鄭度的人,向劉璋獻計:劉備的軍隊不過萬,並且他的手下有很多人都不服他,他也沒有足夠的糧食和補給。如果我們一把火燒了劉備的糧倉,則他不戰自敗。劉備聽到後,對鄭度恨得咬牙切齒,於是問法正該怎麼辦。法正大膽預言,劉璋不會採納鄭度的建議,勸劉備不要擔心(終不能用,無可憂也)。後來,果如法正所言。
(劉備劇照)
第二,法正有謀略。劉備能夠奪取西川,拿下漢中,也多虧了法正的幫助。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 ,法正對劉備說:曹操拿下了漢中,但是卻讓夏侯淵和張郃把守,自己則匆匆忙忙趕了回去,這是為什麼呢?顯然是因為他的大後方出了問題。時不我待,趕快進攻漢中吧。劉備採納了法正的建議,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進攻漢中。後來又在法正的建議下,派黃忠趁著鼓聲震天進攻,大破夏侯淵的軍隊,並斬殺了夏侯淵。
曹操不禁感嘆:劉玄德沒有這麼厲害,他背後是有人在指點他呀。這個“他”,指的就是法正。
法正能得到曹操的讚美,他的謀略可見一斑。劉備當上漢中王后,任命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法正死後,劉備傷心欲絕,痛不可當,哭得一塌糊塗。
-
6 # 西府趙王爺
法正是個狼人,三國頂級謀士應該有他的位置!
在以劉備為核心的蜀國集團中,運籌帷幄的蜀國丞相諸葛亮,絕對是智慧的代表、謀略的化身,由於諸葛亮的光芒太過於耀眼,以至於法正的身影略顯暗淡,而事實上,法正為蜀國做出的貢獻並不遜色於諸葛亮。
諸葛亮主抓蜀國的軍事與政治,法正主抓蜀國的建設與外交,兩人雖然分工不同,但相佐相承,共同為蜀國的長治久安奉獻終生。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諸葛亮如果說諸葛亮是蜀國集團中的“張良”,運籌帷幄。那麼法正就是“陳平”,出奇制勝。
巧奪益州
決定天下三分的“赤壁之戰”過後,劉備打出了名聲,打出了氣勢,劉備集團從“小工廠”一躍成為了“上市公司”。
眼看著事業越做越大,但政策、制度、法律卻空空如也,身為軍師的諸葛亮忙於穩定後方建設一系列政治制度。
此時,剛剛加入劉備集團的法正得到了大顯身手的機會。法正初入劉備集團,便送給了劉備一份大禮,怎麼回事呢?
法正原本是益州牧劉璋手下的謀士,但劉璋目光短淺、胸無大志,導致法正倒戈劉備,法正與劉備裡應外合搞垮了劉璋,劉璋倒臺後,劉備以益州為跳板率軍入川。
正既宣旨,陰獻策於先主曰:“以明將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張松,州之股肱,以響應於內;然後資益州之殷富,馮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猶反掌也。”先主然之,溯江而西,與璋會涪。北至葭萌,南還取璋——《三國志》三“狠”先生
萬事萬物,相生相剋,陰陽調和,此消彼長。
諸葛亮為陽,法正為陰,二人構成了一幅“陰陽太極圖”,共同為劉備鋪平了走向霸業的道路。
為什麼說法正為“陰”呢?
因為諸葛亮是一個懂“情懷”有“夢想”的人,做事穩重,講究風度, 而法正則是一個精明的“現實主義者”,法正的計策又“狠”又“毒”,殘忍精準,一步到位。
【計狠】
法正對以前的老闆劉璋下手時,可謂毫不留情!
先是在劉備進軍益州時倒戈,打了劉璋一個措手不及。
再是猜測愛護百姓的劉璋,必然不會用勞民傷財的“堅壁清野”戰略來對付劉備,果不其然,劉璋坐以待斃,劉備順利攻佔益州。
最後,法正為了讓劉備拉攏蜀中地區的豪門貴族從而穩定政權,勸說劉備迎娶寡婦吳氏,吳氏的亡夫劉瑁與劉備是同族,劉備認為迎娶吳氏不合理法,可法正卻認為“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為了穩定蜀中復興漢室,違反理法又算的上什麼呢。
“論其親疏,何與晉文之於子圉乎?”——法正如是,法正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來到劉備帳下後,便搞垮了前任老闆劉璋,並且他不拘泥於禮法,為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做法,也深深的影響了劉備在蜀中地區的政治格局。
【人狠】
漢水之戰,魏蜀兩軍在漢水之畔互歐,眼看蜀軍要敗,可作為總指揮的劉備卻不撤退,一心要和曹操死拼,眼看著魏軍射出的箭雨就要射穿劉備的天靈蓋了,法正突然擋在劉備身前,高呼要為劉備擋箭,劉備想了想,如果法正被箭射死,自己豈不是成了罪人?
於是收兵撤退。
“先主與曹公爭,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諫者。矢下如雨,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雲:“孝直避箭。”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遂退。”——《三國志》法正以性命為籌碼,勸說劉備撤退,他不是一個狠人,他是一個狼人……【心狠】
法正的“心狠”針對的是他自己。
劉備立志要做一位仁主,所以他以寬治國,以德服人,諸葛亮為人和善,注重口碑,斬個馬謖都要磨嘰半天,而法正從嚴治軍,賞罰無情。
劉備和諸葛亮不方便管的事法正來管,不方便說的話法正來說,髒活累活交給法正,把鮮花和掌聲留給劉備和諸葛亮。法正把自己的位置擺的非常好,所以,劉備視法正為知己,諸葛亮視法正為親朋。
身為劉備帳下主要謀士的法正,不僅計狠、人狠、心狠,情商還非常高,他雖然不如臥龍鳳雛的名聲響亮,但絕對可以稱之為是劉備帳下的肱骨之臣、蜀國的開國元勳。
“ 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擬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陳壽是個狼人!
回覆列表
三國志原文:
法正字孝直,扶風郿人也。祖父真,有清節高名。建安初,天下饑荒,正與同郡孟達俱入蜀依劉璋,久之,為新都令,後召署軍議校尉。既不任用,又為其州邑俱僑客者所謗無行,志意不得。 益州別駕張松與正相善,忖璋不足與有為,常竊嘆息。後因璋聞曹公欲遣將徵張魯之有懼心也,松遂說璋宜迎先主,使之討魯。璋令正銜命。正既宣旨,陰獻策於先主曰:“以明將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張松,州之股肱,以響應於內;然後資益州之殷富,馮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猶反掌也。”先主然之,溯江而西,與璋會涪。北至葭萌,南還取璋。 及軍圍雒城,正箋與璋曰:“正雖獲不忠之謗,然心自謂不負聖德,顧惟分義,實竊痛心。左將軍從本舉來,舊心依依,實無薄意。愚以為可圖變化,以保尊門。”十九年,進圍成都,璋蜀郡太守許靖將逾城降,事覺,不果。璋既稽服,先主以此薄靖不用也。正說曰:“天下有獲虛譽而無其實者,許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創大業,天下之人不可戶說,靖之浮稱,播流四海,若其不禮,天下之人以是謂主公為賤賢也。”先主乃厚待靖。以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亮又知先主雅愛信正,故言如此。二十二年,正說先主曰:“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舉眾往討,則必可克之。”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而攻之,大破淵軍,淵等授首。曹公西征,聞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 先主立為漢中王,以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明年卒,時年四十五。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諡曰翼侯。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亮每奇正智術。先主既即尊號,將東征孫權以復關羽之恥,群臣多諫,一不從。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住白帝。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評曰: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於時荊、楚謂之高俊。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
(節選自《三國志·法正傳》)
法正像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風郡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小法儀鎮)人。祖父法真是當時的名士,品行高尚正直清廉。建安初年,由於天下發生饑荒,法正與同郡人孟達一同來到蜀地,投靠劉璋,過了很久,法正才被任命為新都縣令,後來被召回成都,擔任了代理軍議校尉一職。他既不受重用,又遭到僑居蜀地的同鄉人誹謗,說他品行不好,感到很不得志。 益州別駕張松與法正是好朋友,張松考慮到跟隨劉璋很難有所作為,常常暗自嘆息。後來劉璋聽說曹操要派兵進攻漢中的張魯,產生恐懼之心,張松於是便藉機勸劉璋,迎請劉備入蜀,讓劉備來討伐張魯。劉璋讓法正受命出使荊州。法正向劉備轉告劉璋的意圖後,又私下向劉備獻計說:“憑著將軍的英才,應當利用劉璋的懦弱,迅速出兵;張松,是益州的重臣,可以讓他在成都作為內應;然後將軍便可以依託益州的富饒,憑藉天府之國的險要地勢,來成就復興漢室的大業,實在是易如反掌。”劉備贊同法正的主意,於是率軍沿長江逆流而上,向西進兵,與劉璋相會於涪城。隨後劉備先北上到葭萌,接著就掉頭南返,向劉璋發起了進攻。 等到劉備的軍隊包圍了雒城,法正給劉璋寫信說:“我雖蒙受了不忠的誹謗,然而我內心卻認為自己並沒有辜負您的恩德,顧念君臣的名分義務,我實在是痛心疾首。左將軍出於國家的根本利益,舉兵前來,舊情仍在,確實對您沒有什麼鄙薄之意,我認為您可以考慮改變策略,以便保全您的家族。” 建安十九年,劉備進兵包圍成都,劉璋的蜀郡太守許靖準備越城投降,因事情暴露未能成功。劉璋投降後,劉備因此看不起許靖,不肯重用他。法正勸劉備說:“天下有許多隻有虛名而無真實才乾的人,像許靖就是這樣。然而如今主公剛剛開創大業,又不能一戶一戶地向全華人說明,許靖的虛名傳遍天下,如果對他禮數不周,天下的人就會因此說主公是輕視賢才。”劉備於是厚待許靖。任命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在外統領都城及附近地區,在內則是劉備的主要謀臣。法正對別人一頓飯的恩德也要報答,小小的怨仇也要報復,曾擅自處死過幾個毀謗過他的人。有人對諸葛亮說:“法正在蜀郡太驕橫,您應該稟告主公,抑制約束他作威作福的行為。”諸葛亮答道:“主公從前在公安,北面害怕曹操的強盛,東面擔心孫權的威脅,近處又懼怕孫夫人在身邊生變,在那個時候,真是進退兩難。法正輔佐幫助主公,使他得以展翅高飛不再受人鉗制,現在怎麼能抑制法正,使他不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呢!”諸葛亮又知道劉備很喜愛法正,因而才這樣說。 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勸劉備說:“曹操一戰就迫使張魯投降,平定了漢中,他沒有乘這一有利形勢攻取巴、蜀,卻留下夏侯淵、張郃鎮守漢中,自己匆忙率軍北還,這並不是他的智謀不夠,力量不足,而是由於內部憂患逼迫他這樣做的,假如我們發兵討伐,一定會取得成功。”劉備贊同法正的計策,於是便率眾將軍進軍漢中。劉備命令黃忠居高臨下,擂鼓吶喊著向夏侯淵發出攻擊,大敗夏侯淵軍隊,並將夏侯淵等人斬首。曹操領兵西征烏丸,聽說是法正的計策,說:“我本來就知道劉備不可能有這樣的計謀,一定是有人教他的。” 劉備被擁立為漢中王,任命法正做了尚書令、護軍將軍。第二年法正去世,死時年僅四十五歲。劉備為法正的死一連幾日痛哭流淚。追諡法正為翼侯。諸葛亮與法正雖然喜好和崇尚不同,但都能從國家利益出發,彼此取長補短。諸葛亮常常對法正的智慧和謀略感到驚奇。劉備稱帝后,準備東征孫權為關羽報仇雪恥。許多大臣都勸諫阻止,劉備一概不聽。章武二年,蜀軍戰敗,後退駐紮在白帝城。諸葛亮感嘆說:“法孝直如果在世,一定能夠勸阻主上,使他不匆忙向東吳進兵;即使向東吳進兵,也不會遭到如此慘敗。”
法正善於預見成敗,有奇謀妙計,卻不是因為德行為人稱道。與魏國群臣相比,法正大概是程昱、郭嘉一類的人物吧
順手翻譯,由此大概可知當時的人是如何認識和評價法正的。我看到的資料裡歷史學家們對法正的看法比較一致,認為他識別判斷大局、出奇謀的能力確實在諸葛亮之上,從劉備到哪裡都帶著他就能看出來,而諸葛亮自己也清楚,他更擅長的守天下,法正剛好就擅長攻取天下。但是法正這人人品不行,基本上算是個小人。而且歷史學家們一致認為他這個汙點主要就是指原本投在劉璋門下,卻因為懷才不遇,發現了劉備這個大哥,就跟張松兩個人改頭換面,一門心思要為劉備打算,即使是要搶了前主子的老本也在所不惜。這樣的搞法看起來毫無道義可言。
這種一件事情改變整體認識的,就像人生的汙點,跟曹操一樣,曹操一世梟雄,為漢室達利整治天下費老鼻子勁兒,據說因為陶謙殺了他的父親在徐州屠殺了五個城,整整殺了幾百萬的男女老少。於是天下英雄看出了他的真面目,覺得寒心。
法正的社會評價不高,大概是因為心理學上講的“第一印象效應”。所謂第一印象效應是指最初接觸到的資訊所形成的印象對我們以後的行為活動和評價的影響,實際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響。第一印象效應是一個婦孺皆知的道理,為官者總是很注意燒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馬威"的妙用,每個人都力圖給別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法正這個人物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就附帶著他賣主求榮的光輝事蹟,所以大家關注他的這次行為和背後的心理,認定他就是毫無忠義可言的,一門心思只想施展自己的才能,獲得個人成功。
而其實法正跟了劉備之後並沒有三心二意,從財力和綜合實力來講,難道曹操那裡、孫權那裡沒有更廣闊的空間?呃,法正乃是名門之後哦,祖父可是名士,難道他和張松沒有底線,不知道出賣劉璋不好嗎?劉備不照樣搶了恩人劉表的地盤,歷史學家卻搖搖頭說,沒辦法,你劉表佔著茅坑不拉屎,劉備可不是隻想要你這點小地方,他是心懷天下的人物啊。所以說歷史人物有千面,你非要定個論,難免偏頗。
反觀,還是就事論事,說法正第一件出道的事情做的不地道,那是非常極其肯定正確的。
曹操就是在“徐州屠城”這樣的關鍵事件中搞壞了名聲,於是大家深受“定勢效應”的影響,都認為自己看出了這個人深藏著的殘忍和血腥。所謂心理定勢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識經驗來看待當前的問題的一種心理反應傾向,也叫思維定勢或心向。 在人際交往中,定勢效應表現在人們用一種固定化了的人物形象去認知他人。覺得曹操曾經這麼壞,再怎麼好也好不到哪裡去。可是又怎麼解釋他俘獲關羽,重用關羽,又放走關羽?怎麼解釋他接納劉備,而不忍殺了他呢?
諸如此類的問題,年紀越大越有體會,人確實有慣性的思維定勢,但是往往會心念一動,做了一個不同以往的決定,放在以前肯定是不可能的做法。又或者是恍然大悟走向了更寬闊的道上。
故事裡都說關羽是不愛色的,人家把貂蟬都送他身邊了,他看也不看,一揮刀給砍了。但是他卻會為了秦宜祿老婆幾次三番去請曹操賜給他。
有人說法正其實能力不強,絕對沒有諸葛亮厲害,劉備之所謂青睞他,完全是性格原因。這倒是很奇怪的論調。諸葛亮之所以那麼有名,一半是他品德實在令人欽佩,另一半也是演義的結果。其他都暫且不論,話說他那麼厲害的本事,簡直呼風喚雨撒豆成兵,這個有腦子的人為啥完全不知道把這些本事傳給後人?自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太多的案例說明了培養繼承人的重要性,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死了齊國就風光不再,這是為什麼?就是吃了沒有及時培養接班人繼續輔佐老闆啊!諸葛亮不讀書嗎?
他有本事也不傻,這些技能一個都沒傳下來,也是蠻令人匪夷所思啊。
劉備所以青睞他,到哪裡打戰都帶著他,正是因為知道他是攻城掠地的好手,長於審時度勢出謀劃策,攻取天下啊。
你以為是“濤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