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藺MG
-
2 # 何郃翮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天下大勢,本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秦末和漢末都是先爆發農民起義,在各路諸侯逐漸壯大,各自為政逐鹿中原。
多的不講,今天單單聊聊秦末的十八路諸侯與漢末的十八路諸侯。
秦末十八路諸侯:
1、漢王劉邦,統治巴、蜀、漢中之地,建都南鄭;劉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說原名季),沛郡豐邑中陽裡(今江蘇豐縣)人,漢族。秦朝時曾擔任泗水亭長,起兵於沛(今江蘇沛縣)。後成為漢朝(西漢)開國皇帝,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習用之),諡號為高皇帝(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所以史稱太祖高皇帝、漢高祖或漢高帝。出身平民階級。成為皇帝之前又稱沛公、漢中王。他對漢民族的統一、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髮揚有決定性的貢獻。2、雍王章邯,統治咸陽以西的地區,建都廢丘;章邯(?—公元前205年),字少榮,章愍長子,秦末著名軍事家,上將軍。秦二世時任少府,為秦朝的軍事支柱,秦王朝最後一員大將。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命率驪山(今陝西臨潼東南)刑徒及奴產子(奴婢的子女,身份仍為奴)迎擊陳勝起義軍周文部,屢戰屢勝,使秦廷得以苟延殘喘。又陸續攻滅義軍田臧等部於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直逼陳(今淮陽),迫陳勝遁走。後攻殺反秦武裝首領魏咎、田儋、項梁,移師渡河(黃河)攻趙。鉅鹿之戰中被項羽擊敗,漳汙之戰中再次被項羽擊敗而投降,隨項羽入關,封雍王。楚漢戰爭中,章邯在漢王元年(前206)八月,與劉邦軍屢戰不利,退保廢丘(今陝西興平東南)。二年六月,城破自殺。3、塞王司馬欣,統治咸陽以東到黃河的地區,建都櫟陽;司馬欣(?—前204年),秦朝長史,陳勝起兵後輔佐章邯作戰,而後投降楚軍,被項羽封為塞王,都櫟陽,後來在成皋被漢軍擊敗,與曹咎一同自剄於汜水上。4、翟王董翳,統治上郡,建都高奴;董翳(?—前204年),秦朝都尉,春秋晉國太史董狐後裔。陳勝起兵後輔佐章邯作戰,而後投降楚軍,獲項羽封為翟王,都高奴(今陝西延安北),後來在成皋被漢軍擊敗,死於汜水之畔。5、西魏王魏豹,統治河東,建都平陽;魏豹(?—前204),秦末人。原戰國時魏國貴族。陳勝起義時立其兄咎為魏王。秦將章邯攻魏,咎被迫自殺。他逃亡至楚,向楚懷王借兵數千人,攻下魏地二十餘城,自立為魏王。項羽大封諸侯,改封西魏王。繼投劉邦,又叛歸項羽。後韓信破魏,被虜至滎陽,為漢將周苛所殺。6、河南王申陽,統治河南,建都洛陽;申陽是楚漢時期瑕丘人,本來是趙國張耳的寵臣也。項羽率領聯軍進攻秦朝的時候,首先攻下河南地區(洛陽一帶),在黃河迎接項羽南下。項羽入關分封諸侯時,因此立申陽為河南王,把洛陽作為他的首都。後來,劉邦與項羽開戰之後,投降劉邦。7、韓王韓成,統治韓地,建都陽翟;韓成(?-前206年)南韓宗室。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佔據沛縣起義時,韓成在去投靠項梁的途中,遇到張良,他們便一起去投靠項梁。後來,五世相韓的張良,請求項梁立一位南韓宗室後裔,令南韓復國,選韓成為王。項梁將數千士兵借予韓成,韓成遂於潁川一帶與秦軍展開游擊戰,但攻下數座城池後,又被秦軍奪回。前206年正月,項羽分封諸侯,仍把韓成封為韓王。七月,項羽因張良跟隨劉邦,而把韓成斬首,改立大夫鄭昌為韓王。8、殷王司馬卬,統治河內,建都朝歌;本來是趙國的將軍,項羽鉅鹿之戰後隨項羽入關。滅秦後,項羽分魏國地為西魏、殷、河南三國,封司馬卬為殷王,建都朝歌。漢二年(前205年)三月,漢王劉邦進兵楚地,司馬卬投降漢王劉邦,其地成為河內郡。四月,彭城之戰,項羽率3萬精兵大敗劉邦及五諸侯聯軍56萬人,司馬卬被楚軍所殺。9、代王趙歇,統治代地;戰國時趙貴族。公元前208年,被張耳、陳餘立為趙王,都信都(今河北邢臺西南)。秦將章邯攻趙,以重兵圍攻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項羽率兵救趙,大破秦軍,他與張耳始得解圍。前206年,張耳從項羽入關,封常山王,他被徙為代王。後陳餘擊走張耳,他復為趙王。漢楚戰爭中,陳餘為漢將韓信所敗,被殺,他逃回信都,也被追殺。10、常山王張耳,統治趙地,建都襄國;後封為趙王。漢高帝五年薨,諡曰景王。習稱趙景王。11、九江王英布,統治淮南,建都六縣;後來歸附劉邦,被封為淮南王,最後因謀反罪被殺。12、衡山王吳芮,統治長沙,建都邾縣;西漢第一代長沙王。番邑(今江西鄱陽)人。曾任秦番陽令,因甚得民心,號曰番君。初與英布率越人舉兵以應諸侯,後從項羽入關擊秦。項羽分封,立其為衡山王,都鄭。後歸順劉邦,前202年(高祖五年)徙為長沙王,都臨湘(今長沙),旋卒,溢文王。漢初劉邦共封8位異姓王,7王皆反,旋被翦滅,唯吳氏長沙國忠於漢室,共歷5代,無嗣而終13、臨江王共敖,統治南郡,建都江陵;戰國楚國貴族後代。秦朝末年,任楚懷王熊心柱國。前206年,項羽攻入咸陽,因其攻取南郡有功,封其為臨江王,都江陵(今湖北江陵),領地故秦南郡地(今湖北省)。不久受項羽密令與衡山王吳芮,九江王英布殺義帝於郴州(今湖南郴州)。楚漢戰爭開始後,臨江國雖屬項羽陣營, 但未出兵支援與劉邦的戰事。漢高祖三年7月死。14、遼東王韓廣,統治遼東;原六國中趙國上谷小吏。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天下大亂。陳吳政權派趙人武臣經略趙地,武臣穩定趙地之後就派韓廣安撫燕地,結果韓廣一到燕地就很受歡迎,被當地貴族立為燕王。後來公元前208年,秦攻趙王武臣,燕王韓廣派臧荼率兵救趙。項羽為總盟主,破釜沉舟,大勝秦兵。之後,項羽不放心燕國,藉口臧荼功勞大,就把韓廣遷為遼東王,立韓廣手下大將臧荼為燕王。韓廣不肯搬遷,結果被臧荼擊敗殺害。15、燕王臧荼,統治燕地,建都薊縣;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因從入關,故立荼為燕王,都薊。 漢高祖登基兩年,他先把謀反的燕王臧荼殺掉16、膠東王田巿,統治膠東;被叔叔田榮立為齊王。項羽後來封齊王田巿為膠東王,都即墨(今山東平度)。田市膽小怕事,不聽田榮的話,田榮一怒之下殺掉他,自立為齊王。17、齊王田都,統治齊地,建都臨淄;漢元年(前206年)五月,田榮率兵攻打田都,田都奔楚。18、濟北王田安,統治濟北,建都博陽。項羽破釜沉舟渡河救趙時,田安攻下濟北數城,並率所部投奔項羽。被項羽封為濟北王,都博陽(今山東泰安)。田榮造反時被殺。漢末十八路諸侯: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199)字公路,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紹之弟。初為虎賁中郎將。董卓進京後以袁術為後將軍,袁術因畏禍而出奔南陽。初平元年(190年)與袁紹、曹操等同時起兵,共討董卓。後與袁紹對立,被袁紹、曹操擊敗,率餘眾奔九江,割據揚州。建安二年(197年)稱帝,建號仲氏。此後袁術奢侈荒淫,橫徵暴斂,使江淮地區殘破不堪,民多飢死,部眾離心,先後為呂布、曹操所破,於建安四年(199)嘔血而死。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hán fù)(?—191)字文節。潁川郡(治今河南省禹縣)人。東漢末年的軍閥,冀州牧。 韓馥擔任過東漢的御史中丞,之後被董卓派為冀州牧;在各諸侯起兵討伐董卓時,韓馥也是其中之一的參與者。韓馥與袁紹也曾經有意立劉虞為皇帝。當時冀州民殷人盛,兵糧優足,於是袁紹便用計奪取冀州,韓馥被迫投靠張邈;之後張邈與袁紹的使者見面,韓馥以為是要來殺害自己的,於是在廁所中以刻書用的小刀自殺。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音,zhòu,古同“胄”),字公緒,陳留人,東漢末期的人物。據正史記載,189年孔伷曾被董卓任命為豫州刺史,同時也是起兵討卓的地方勢力之一,似乎在190年底被董卓的部將李傕等人攻殺或病死,所以190年另外出了一個豫州刺史孫堅。正史對孔伷事蹟的記載太少,只《英雄記》提到他能“清談高論,噓枯吹生”。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192)字公山,東萊牟平(今山東福山西北)人。東年漢末年兗州刺史,漢室宗親,劉輿之子,劉繇之兄,漢末群雄之一。後來在討伐兗州黃巾時,不聽鮑信之勸,擅自進兵,被殺。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192),字公節, 東漢末年兗州泰山(今山東省泰安市東北)人,河內太守,是東漢末期起兵討董卓的地方勢力之一,被董卓擊敗後敗逃鄉里,想與張邈會合,但被其所殺害的胡母班之親屬聯合曹操攻殺致死。在《三國演義》中,王匡曾參與“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本部將領方悅被呂布所殺。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字孟卓。東平壽張(今陽穀)人。少時,家中富裕,疏財仗義,廣交朋友,甚至曹操、袁紹都與他有交往。漢靈帝時,初任騎都尉,後升為陳留太守。昭寧元年(189)董卓篡權,他與曹操、袁紹等起兵討伐。次年,戰於汴水,被董卓擊敗。張邈調集全部兵力追隨曹操,袁紹擔任盟主後驕傲、自大,張邈以正義之詞勸言袁紹,紹怒,指使曹操殺掉張邈,曹操拒絕,張邈甚為感激。興平元年(194年),但張邈還是害怕曹操始終有一日會聽取袁紹先言而殺了自己,聽從其弟張超與陳宮的建議,叛曹操而迎呂布為兗州牧,脫離曹操聯盟。呂布佔據濮陽,兗州所轄郡縣除鄄城、東阿、範縣外皆歸順。次年,呂布被曹操擊敗,張邈隨呂布投奔劉備。其弟張超護送全家去雍丘,全被曹操圍殺。張邈向袁術求救,途中被部下所殺。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字元偉,梁國雎陽人,太尉橋玄族子。靈帝末,為兗州刺史,遷東郡太守。董卓入洛後,袁紹出奔冀州,東郡太守橋瑁假東漢三公名義,要求州郡興兵討伐董卓,關東州郡紛紛響應。他們分屯要害,推袁紹為盟主,相機進攻董卓。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避關東兵鋒,挾持漢獻帝西遷長安。關東聯軍本是烏合之眾,彼此欺詐併吞,不久就分崩離析了。初平三年長安兵變,董卓被殺,關中混亂不已。初平中,為劉岱所殺。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字伯業,袁紹從兄。為長安令。曾任山陽太守,並作為一路諸侯參與討伐董卓。《英雄記》說,前揚州刺史陳溫病死後,袁紹後用袁遺為揚州刺史,192年為袁術所敗,袁術然後任命自己的親信陳瑀為揚州刺史,而袁遺敗軍之際為士卒所殺。昔河間張超嘗薦遺於太尉朱鉨,稱遺“有冠世之懿,干時之量。其忠允亮直,固天所縱;若乃包羅載籍,管綜百氏,登高能賦,鷪物知名,求之今日,邈焉靡儔。”事在超集。太祖稱“長大而能勤學者,惟吾與袁伯業耳。”語在文帝《典論》。第九鎮,濟北相鮑信,字允誠,後軍校尉鮑信求見袁紹,說董卓有異心,勸袁紹除之,袁紹不同意,鮑信又找王允商量,王允也不同意,鮑信於是引本部軍兵投泰山。後以濟北相身份參加討伐董卓的義軍,鮑信因為怕孫堅搶頭功,暗中令其弟鮑忠出戰。結果鮑忠為華雄所殺。李傕等人控制朝廷後,以獻帝名義命曹操與鮑信鎮壓青州黃巾起義,於是兩人在壽張迎擊黃巾軍,鮑信深入重地,為敵所殺。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父親孔宙,做過太山都尉。孔融少時成名(著名的孔融讓梨講的就是他的故事),幾次辭謝了州郡的辟舉,於靈帝時“闢司徒楊賜府”(《後漢書·孔融傳》,以下引文凡未另註明者均出自此處),開始步入仕途。中平初(185年),舉高第,為侍御史,與中丞不合,託病辭歸。后辟司空府為僚屬,拜中軍候,遷虎賁中郎將。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因忤董卓,轉為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海郡(東漢郡國名,治所在今山東昌樂西)為相,因頗有政聲,時人又稱他為“孔北海”。興平二年(195年),劉備表薦他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紹之子袁譚攻青州,孔融隻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孔融先後擔任將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職。這時曹操專權,他與曹操政治上頗有分歧,每多乖忤,終於在建安十三年(208年)被曹操所殺。年終55歲。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張超(?-195),表字不詳,據嘉靖版《三國志通俗演義》字孟高(另有說法認為他字景明,事實上張景明並不是張超,而是張導),東平壽張(今山東壽張)人,東漢末年的廣陵太守,張邈之弟。董卓弒帝,圖危社稷,功曹臧洪說超誅除國賊,超然其言,與洪西至陳留,見兄邈計事。超從曹公檄文,起兵討卓。後超遣洪詣大司馬劉虞謀,值公孫瓚之難,至河間,遇幽、冀二州交兵,使命不達。興平元年,超與太祖將陳宮、從事中郎許汜、王楷共謀叛太祖。二年間,邈從布,留超將家屬屯雍丘。太祖攻圍數月,屠之,斬超及其家。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陶謙小時候是孤兒,好學,性格剛直,有高尚的節操。後舉孝廉,拜尚書郎,授予舒令。後遷幽州刺史,徵拜議郎,參車騎將軍張溫軍事,西討韓遂。後來黃巾起兵徐州,就讓陶謙做徐州刺史,大敗黃巾軍。董卓之亂中,各州各郡紛紛起兵,當時天子在長安城中,與各處都中斷聯絡。陶謙就派使者到長安去進貢。又遷安東將軍、徐州牧,封溧陽侯。 當時的徐州民殷國富,流亡外地的人也大多歸順他。但是他卻背道而馳:廣陵太守趙昱忠直,卻疏遠他;曹宏這些小人反倒親近他們,任用他們。這樣使各方不能和睦,漸漸亂起來。後來下邳的闕宣自稱天子,陶謙殺死他,合併他的隊伍。 初平四年,曹操征討陶謙,攻下十幾座城。在彭城大戰,陶謙敗走,退守郯城,死傷過萬。後曹操因糧少退兵。興平元年,曹操又東征,平定琅邪、東海等縣。陶謙害怕了,想去丹陽。恰好張邈叛亂,迎合呂布。曹操又去和呂布打。當年,陶謙病死,時年六十三歲。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馬騰,相傳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代,因其父馬肅與羌女通婚,故馬騰有二分之一的羌族血統。馬騰於漢靈帝末參軍,由於身長力大,性格寬和,待人誠懇而因功升至軍司馬。但之後由於當時的朝廷黑暗,民變頻頻。韓遂先後殺死當時想要乘亂起義的少數民族首領北宮伯玉和李文侯,之後韓遂又用計殺死了涼州刺史耿鄙和漢陽太守傅燮,當時在耿鄙手下擔任軍司馬的馬騰見勢投靠韓遂並與之結為異姓兄弟,割據一方。當時各路軍閥受命勤王,董卓在率軍前往洛陽前,任命馬騰與韓遂駐防長安。後馬騰被任命為徵西將軍,屯於郿城。不久後,董卓兵敗,馬騰的手下與韓遂手下發生摩擦,導致兩家失和,率兵相互攻打,先是馬騰將韓遂打敗,韓遂又糾集了一些人馬還攻馬騰,殺了馬騰的妻子。於是兩家成為仇敵,相互攻打。 後兩家在鍾繇、韋端及張既等人的調解和勸說下,又重歸於好。曹袁相爭之際,曹操以漢帝的名義急調馬騰助戰,馬騰於是派長子馬超協助鍾繇擊敗郭援、高幹等人。馬騰轉拜前將軍。封為槐裡侯。長居槐裡十數年。馬騰在槐裡十餘年間“北備胡寇,東備白騎,待賢進士,衿救民命”,使三輔一帶在戰亂中免受一了段時間的戰爭騷擾,得到了十年的安定。三輔一帶的人民對馬騰相當愛戴。(三輔皆安愛之)。後來,馬騰“自見年老,引入宿衛”,曹操在發動南征之前,將西部有威脅的馬騰招入京做官。官封衛尉,應該是掌管京城(當時的許昌)的宮門的職務,但是,全家卻被曹操移到了鄴城去。馬騰入朝為官,把部隊交予兒子馬超管理。馬超統眾,與韓遂合從,及楊秋、李堪、成宜等相結,進軍至潼關、導致馬騰被殺。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白馬將軍(馬義從:“瓚好白馬,屢乘以破虜,虜呼為‘白馬將軍’。故選精銳三千,盡乘白馬,號‘白馬義從’,以實禁衛也。”)。出身貴族。因母地位卑賤,只當了郡中小吏。他貌美,聲音洪亮,機智善辯。涿郡劉太守(劉基)很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後來跟盧植於緱氏山中讀書,粗通經傳。後又被舉為上等郡吏。劉基因事犯法,發配日南。當時法律不許部下隨檻車同行。他就化裝成侍卒,帶上劉基日用品,駕車護送。劉基將被流放到日南郡(今越南廣治省)的時候,公孫瓚備好酒肉在北芒山(即邙山,今河南洛陽北)祭辭自己的祖先,他舉杯祈禱:“以前為人子當盡孝道,而今為人臣當盡忠心,理應隨同太守共赴日南。日南多瘴氣,恐怕不能身還,就此別過列祖列宗。”說完又拜了兩拜,便慷慨激昂的站了起來,在場人無不落淚嘆息。劉基在赴日南途中被赦免而還。公孫瓚被舉為孝廉,做了郎官,被任命為遼東郡(今遼寧遼陽市)附屬國的長吏。公孫瓚之後靠自己的才能逐步作到中郎將,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少數民族,作戰勇猛,威震邊疆。公孫瓚好戰,與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少數民族的上司劉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漸激化,發展到互相攻打,公孫瓚靠自己的軍事才能以少勝多,殺死了劉虞,並挾持朝廷使者得到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分派刺史,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公孫瓚與袁紹相爭,初期佔據優勢,但因其只求自保的自私戰略,逐漸失去了部下的信任,被袁紹擊敗,最終被困於自己修建的高樓之中,引火自焚,勢力被袁紹吞併。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最初因為武勇而在幷州為武猛從事。東漢末年宦官專權,張楊奉刺史丁原之命帶兵往見上軍校尉宦官蹇碩,後來蹇碩死,他奉大將軍何進之命回幷州募兵,得到一千餘人,此後一直留在上黨攻打山賊。董卓作亂時,他帶兵在壺關攻打上黨太守,攻陷了幾個縣,士兵、數達到幾千人。後來袁紹來到河內,張楊又和袁紹以及匈奴單于於夫羅一起屯兵於漳水。之後單于發動叛亂,劫走了張楊,但旋即被袁紹部將麴義擊敗。董卓封張楊為建義將軍、河內太守。後來,漢獻帝因為李傕、郭汜叛亂而流落到河東,張楊帶兵來到安邑,被封為安國將軍、晉陽侯。當時張楊想把獻帝迎接到洛陽,然而諸將不從,因此張楊回到野王。建安元年(196),獻帝在返回洛陽的途中,張楊給獻帝供應糧草,來到洛陽,因為自己是外郡太守而決定不留在洛陽,回到野王,很快又被封為大司馬。呂布在下邳被曹操圍攻時,他曾出兵響應呂布,但卻被部將楊醜所殺。而楊醜又很快被張楊的部將眭固殺死,當時眭固想要同袁紹聯合。曹操派部將史渙攻打眭固,在犬城攻殺之,盡收其眾。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東吳始祖武烈皇帝孫堅(155-191),字文臺,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人。東漢末期地方軍閥,著名將領。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是大軍事家孫武的後裔。漢末群雄之一,三國中吳國的奠基人。曾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役以及討伐董卓的戰役,後與劉表作戰時陣亡。因官至破虜將軍,又稱“孫破虜”。其子孫權即為孫吳的開國皇帝。孫權建國後,追諡孫堅為武烈皇帝。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袁紹(?-202),字本初,漢族,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人。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初為司隸校尉,於初平元年(190年)被推舉為反董卓聯合軍的盟主,與董卓交戰;但不久聯合軍即瓦解。此後,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於建安七年(202年)病死。第十八鎮,曹操,西園八校尉之一,曾隻身行刺董卓,失敗後和袁紹共同聯合天下諸侯討伐董卓,後獨自發展自身勢力,一生中先後戰勝了袁術、呂布、張繡、袁紹、劉表、張魯、馬騰等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但是在南下討伐江東的戰役中,曹操在赤壁慘敗。後來在和蜀漢的漢中爭奪戰中,曹操再次無功而返。曹操一生未稱帝,他病死後,曹丕繼位後不久稱帝,追封曹操為魏武皇帝。
所謂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於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病逝,中車府令趙高等人發動沙丘政變,矯詔將長子扶蘇、大將蒙恬賜死,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秦二世胡亥昏庸荒淫,趙高又專權亂政,賦斂益重,戍徭無已,致使天下越發困疲,百姓苦不堪言。帝國每況逾下,十年暴政最終引發了秦末農民大起義。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朝政腐敗,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都極為尖銳,終於在公元184年爆發了全國規模的黃巾農民大起義。
注意,秦朝滅亡和漢朝的滅亡都是先有底層的農民起義開始,最終形成了天下英雄逐鹿中原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