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仿木紋鋁合金花箱廠家

      祖大壽,字復宇,明末清初遼東寧人氏,是明朝著名武將,後投降清朝。祖大壽曾多次在明軍對抗清軍的戰役之中獲得勝利,是明朝末年朝廷倚重的大將。然而他卻在最後放棄明朝,投降清朝,成為背主之臣。因為這個決定,祖大壽在後世名聲不好,大家常將其稱為關寧漢奸。

      後世有流傳一個評價祖大壽的對子,言:“一代名將,據關外,收關內,堪稱往復有忠義;兩朝貳臣,悖前主,負後主,真個裡外不是人。”

      許多人對於祖大壽投降清朝的行為十分不滿,惡語批評不少。但是本人卻不這樣認為,觀其投降二三事,皆有因果。雖然他選擇投降清朝,的確辜負了明朝,但卻不至於受到世人唾棄的地步。

      夏允彝言:“大壽家富而勇,曾犯法,幾被戮於承宗,賴崇煥力救,故相得甚歡。及為大帥,子弟皆貴為劉帥,家丁皆夷人、遼人,多善戰。都下擅歸,以崇煥下獄激之使然。而其母痛責之,其妻故妾也,亦持之甚堅,故仍為國用。永平恢復、錦州力守,皆有功。但圍既久,糧已竭,而援兵不起,遂以城降,而身自逃歸。或雲已輸誠於東夷,已謂吾歸即舉八城盡降,故東夷縱之。然歸而即為國固守,雖其子在虜中不之顧也,亦非有意負國者。力守松山、杏〔山〕,與洪承疇被圍年餘,力竭而陷,遂致失節。”

      祖大壽有三次背叛明朝的行為,第一次率部東走,後兩次出城投降清朝。但是他每一次反叛,都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第一次發生在崇禎二年,皇太極從蒙古繞過長城攻打京師之後。當時明軍主力都在山海關外,清軍攻打京師,祖大壽和袁崇煥急忙率兵勤王。皇太極沒有拿下京師,只能選擇退走。但是退走之前卻使了個反間計,留下袁崇煥已經降清的訊息。崇禎帝多疑,最後聽信宦官之言,將袁崇煥捉拿下獄。祖大壽聽聞這個訊息,既憤怒又心寒,害怕遭到同樣的對待,最後率部東走。

      第二次是大淩河之戰。祖大壽奉命在大淩河修築城牆,護衛錦州。工程還沒有完工,皇太極就領兵來犯。兵臨城下,將大淩河包圍。祖大壽只能閉門防守,倉促應戰。

      當時城中只有幾天糧食,無法長久的堅持。在清軍的進攻下,祖大壽除了率軍死守,也曾想過率軍突圍。但是敵眾我寡,幾次突圍都被阻斷,於是祖大壽只能退回城中,靜候援軍。期間皇太極曾命士兵假扮援軍,誘祖大壽開門。祖大壽吃了大虧,此後堅決不開城應戰。

      等了很久,城中的糧食漸漸的吃完。吃完糧食殺軍馬充飢,軍馬殺完了城中殺人相食。明軍雖然來了幾批援軍,都被清軍擊潰。在這種情況下,祖大壽無奈選擇出城投降。

      第三次是錦州之圍。在鎮守錦州之時,祖大壽再次被清軍包圍。皇太極與濟爾哈朗、多鐸、多爾袞等人,相繼來攻,根本不給明軍喘息的機會。

      錦州是明朝的軍事重鎮,城中防禦力量極強,又有紅衣大炮坐鎮,實際上是很難攻破的。清軍圍攻錦州,雖然祖大壽的情況艱難,但仍然堅持。這期間,皇太極曾多次書信給祖大壽,對其表示招安之意。而且明確點明,絕不會問及前番潛逃罪責。但是祖大壽都言辭拒絕了,一直堅守不降。

      但是最後錦州被圍,松山洪承疇投降,錦州成了一座孤島。糧草被清軍阻截,城中存糧日益減少,再次出現當初大淩河吃人之景。祖大壽見城中慘狀,最後只能選擇出城投降。

      看祖大壽之投降清朝,不為名利,每次都是被逼的無可奈何,百姓遭禍嚴重,最後才選擇投降。而且第一次投降之後,仍然顧念舊主,曾反叛抗清。都足以表明,祖大壽仍然是具有古代士大夫堅持的忠君愛國思想的。然而可惜的是,明朝腐朽,已經難以扭轉敗局,只能選擇投降。

  • 2 # 125878215蜂獾

    謝謝邀請,祖大壽是寧遠人,今興城,是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的父親祖承訓是鎮守遼東的副總兵,在興城古城,有兩道石牌坊,是崇禎皇帝朱由檢下聖旨在寧遠城內修建祖氏四世鎮守遼東的功德牌坊,獎勵祖大壽膽略和戰功,清皇太極一直想勸降祖大壽,想辦法動搖大明在寧遠的防線,以達收買人心看看我們大清多仁義道德,而大明不爰惜人才,還將鎮守寧遠總督袁祟煥三千刀殺死,就是一刀一刀把人肉割下,人還不能昏迷死掉,就讓受刑者生不如死,只求快快死掉,手段殘忍,令人髮指,袁祟煥也是大清用離奸計借刀殺人除掉大清心腹大患,大明在一步步自取滅亡,自毀長城,大明天啟皇帝朱由校當政時還能重用秉筆太監魏忠賢掌控朝政,他敢於向權貴富商既得利益集團開刀,那就是加稅,為朝庭多收一百二十萬兩白銀,因為寧遠防線吃緊,滿清起兵造反不服大明的管理,所以魏忠賢必須向這些既得利益者加稅,朝庭沒錢了,寧遠鐵騎朝庭給銀子買寶馬,買火炮,火銃,大清努爾哈赤就是被火炮擊中不治身亡,還能足額髮放軍餉各項福利也非常好,還重用當時遼東總督毛文龍,還賜尚方寶劍遼東文武官員如不服從命令可先斬後奏,並下聖旨可便宜行事,大小事可自行決斷,不必事事請示,看看魏忠賢多會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毛文龍和他手下拼著命和滿清鐵騎打仗,己經把滿清包圍在盛京不敢出戰,祟禎皇帝朱由檢當政後他根本就不會怎麼管理治理國家,殺了國家棟梁之才魏忠賢,大明在一步步走向滅亡,一步步人心喪盡,離心離德,袁祟煥來寧遠任職,祖大壽是其手下一員大將,表現出色,作戰勇敢,升任前鋒總兵官,大明給祖大壽建得功德牌坊建於祟禎四年,高11.5米,寬15米用灰白花崗岩建造,上刻有,忠貞膽智,廊清之烈,以褒獎祖大壽膽略和戰功,祖大壽在明未清初,如雷貫耳,是大明難得的一員大將,寧遠保衛戰,寧錦大捷,北京保衛戰中立下了十大汗馬功勞,當時堂堂大明沒有保衛北京的軍隊,急調鎮守關寧防線的袁祟煥軍隊火速回京救援,就是這次回援北京,滿清用反間計,借刀殺人除掉滿清心腹大患的袁祟煥,可以說祟禎對祖大壽恩重如山,他理應報效朝庭,袁祟煥被殺後,祖大壽對崇禎徹底失望,我們這些文臣武將在前線和滿清拼命,你確誅殺功臣,真真讓人寒心,當時袁祟煥被關在監獄,祖大壽請求削職為民,以自已的官階贈蔭換取袁祟煥督師的性命,祖大壽也沒有得到崇禎皇帝網開一面,殺了就殺了,而死得非常慘烈被割肉三千刀人才嚥氣身亡,還被無知的百姓爭搶吃其肉,真真讓祖大壽心寒,一代忠於大明王朝的功臣名將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怎不讓人寒心,這就是自毀長城,自取滅亡,袁祟煥沒了,誰來帶領將土們奮勇殺敵,祟禎把這支隊伍交給祖大壽,祖大壽又為大明堅守了十年,後來祖大壽投靠滿清,祖大壽寫信給外甥吳三桂勸降投靠滿清,據說祖大壽是老死的得以善終。

  • 3 # 折緣

    祖大壽是吳三桂的舅舅,但想來祖大壽跟吳三桂選擇降清的緣由是不一樣的。

    一個是被迫,一個是投機。性質完全不一樣。祖大壽降清以後估計是因為之前有“汙點”(大淩河之戰被清軍俘虜,詐降皇太極,言說自己返回錦州做內應,獻錦州。皇太極這麼精明的人,居然著了祖大壽的道。)他投降以後,並沒有受到重用,似乎就在清廷勸降吳三桂時,寫過勸降書,此後就打醬油去了。他幾乎沒有參與過清入關之後的一些列戰爭,露臉次數還不如他的養子祖可法呢?

    不知道這究竟是因為政治汙點的緣故,還是祖大壽確實節操滿滿,投降了也不願意屈身侍虜。史書中記錄祖大壽在滿清的最高官職也不過是漢軍正黃旗總兵的職位。

    在我看來老祖之所以沒有在清廷受重用,一來是有汙點,二來是他投降是迫不得已,不像三藩那樣是帶人來投,三是可能他沒有像洪承疇那樣價值觀扭曲,一個勁地給滿清做奴才。

    祖大壽的人生巔峰,其實都在在跟滿清作對的那段日子裡。他們家也算是將門世家了,老遼東人,祖大壽參與過廣寧之戰,雖然敗得很慘,但在之後協助孫承宗和袁崇煥修築寧遠城牆,打造了最後的防線-關寧錦防線。

    在寧錦之戰中,祖大壽參與保衛寧遠的守城戰,這一戰,努爾哈赤興兵而來,卻被寧遠城頭的大炮轟得毫無脾氣,最後只能失望退去。雖然寧錦之戰遠遠稱不上大捷,但好歹也是自老奴興起以來,為數不多比較好看的戰績了。

    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崇禎將袁崇煥下獄,祖大壽怕牽連,帶兵直接回了遼東。在這種可能被朝廷猜忌的情況下,老祖也沒有選擇投降皇太極。

    後來崇禎讓袁崇煥寫信給祖大壽,祖大壽才返回。

    1631年,祖大壽奉命修復大淩河城以便將關寧防線前推,可修了半個月,城牆雉堞還沒修完時,皇太極親率大軍將大淩河城包圍,祖大壽倉促應戰。圍了幾天,城中就斷糧了,將士們無不驚恐,在面對皇太極多次招降的情況下,老祖依然死撐坐等援兵。

    可惜中了皇太極假增援之計,祖大壽盼望援軍心切,急忙摔軍相迎,被殺得大敗,祖大壽再不敢出城應戰。

    期間,皇太極多次勸降,祖大壽仍不投降,可最終祖大壽還是投降了。可祖大壽也是精明人啊,玩了一手詐降,騙皇太極說自己乘錦州不知道自己投降,先逃回錦州做內應,奪回錦州城。可祖大壽這一去,就真的一去不復返。

    後來松山大戰,祖大壽守錦州,洪承疇帶13萬大軍來援,卻被皇太極打了個經典的圍城打援,13萬大軍頃刻之間瓦解,只有吳三桂倉促逃回了山海關,祖大壽堅守不住無奈只能投降。

    祖大壽在大明,是一個典型的武將,但作用也有限,畢竟他又不是總督,只是個總兵,而在大清,也還只是個總兵,可能還是一個光桿總兵,他的人生和事業走到投降大清後就幾乎沒什麼動靜了。

    他一生算起來也沒有主動投降,都是在形勢逼迫下無奈投降,此後在滿清的陣營裡,也不受重用,沒有獻過策、沒有帶過兵。

    算起來,其實他的一生沒有太大的汙點,投降這個事情,確實讓人不齒,但實際上能夠做到真正捨生忘死,慷慨就義的人是少之又少,更多的人也只能選擇投降,不過在投降以後沒有做出過什麼助紂為虐的事情來,算是很不錯的了。

  • 4 # 古今通史

    在我看來,“移民”加拿大的祖大壽簡直就是幸運神獸,死了死了還能漂洋過海去旅遊,最後“定居”在加拿大才安生下來。其一生多少次遇難成祥,當真讓人瞠目結舌。

    比如,崇禎絕不是個大度的人,但他偏能忍祖大壽,袁崇煥第三次平臺召會被抓,祖大壽大軍開拔,走了!崇禎被嚇得肝顫,這也讓袁崇煥在大牢裡都不得清靜,一個人來勸不行就一群人來勸,最後袁崇煥煩的不行,也是礙於面子終於修書一封把祖大壽調回來了。

    捋一捋,皇太極兵臨城下,祖大壽“臨陣脫逃”,沒事......這算是把崇禎擺了一道。

    首次降清跑回來,崇禎還信任他,就像這事從來沒發生過一樣,不僅沒有降罪,反而升祖大壽為左都督,領錦州。崇禎真的那麼幼稚麼?當然不是,我覺得所謂的升官其實就是打消祖大壽的戒備之心,所以才有了後面的三次京師召會,祖大壽自帶幸運神獸的光環,不去!

    再說皇太極,祖大壽初次投降,皇太極高興瘋了,與代善、莽古爾泰及眾貝勒眾大臣,一齊隆重迎接,並以女真人最高貴的禮節抱腰禮相見。對其十分信重,哪怕祖大壽假意內應,返回錦州,皇太極還就同意了,祖大壽剛到錦州反手就把監督他的清兵殺了,直接擼起袖子,一如既往的大戰清軍。

    皇太極不太急,反反覆覆沒完沒了的寫信給祖大壽,讓他守諾,祖大壽嘴上還找著藉口,手裡可沒閒著,大刀猛砍清軍,即便這樣......後金軍營中的祖大壽之子祖可法等人不單沒事,一群人還被以禮相待。

    皇太極真的奈何不了祖大壽?當然不是,大明式頽,不是一兩個名將就可以解決問題的,明崇禎十五年,被圍困了整整一年的錦州糧盡,城中殺人相食的慘狀再度重演。祖大壽無奈開城出降。

    祖大壽被抓後,自己還沒找藉口,皇太極就找了一大堆漂漂亮亮的光鮮理由給他:

    “你上次背叛我是為了你的主子,為了你的妻子兒女和宗族。我曾經對大臣們說過,祖大壽一定不能死,如果以後再次投降,我也決不會殺他。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只要以後能夠盡心盡力地侍奉我就可以了。”

    真不知道明清這兩個皇帝到底欠了祖大壽什麼^_^

    曾經有一句很矛盾的話:祖大壽既對得起大明,也對得起大清。

    歷史上最不象漢奸的漢奸,雖然不能擺脫漢奸的定位,但如果排名漢奸捱罵榜的話,如無意外,祖大壽鐵定墊底,連個露臉的機會都沒有。兩次降清的祖大壽捱罵真的比較少,我是說比較......大多數人對他抱以同情的態度,祖大壽真盡力了。

    出於什麼原因只是投降,而沒有殉節,這我們不知道,他本人也沒深入剖析過自己的心理歷程,但作為降將,至少他不似洪承疇、吳三桂這類超級漢奸。您想吧,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都能混個王爺噹噹,憑祖大壽的能力,真的盡心當奴才會比這三塊料差?

    在歷史上,祖大壽為何投降滿清後就銷聲匿跡了?

    因為銷聲匿跡才能少缺德。皇太極那麼器重祖大壽,祖大壽降清後沒有任何訊息才是最好的訊息。

    大明頹勢已不可逆、崇禎傻瘋了也不會再相信他第二次、器重、照顧自己的袁崇煥“無辜”被殺、等待支援錦州?援軍覆滅、親人充當人質留在敵營、城內的一切資源殆盡,兩次降清都是錦州城內已經開吃人肉的時候,他才開城投降,他是漢奸,這沒錯,但他保全城內絕大多數人,為了全己名節犧牲全城真的好麼,而城都沒了,尋死於事無補,殉節何益?已然不能為國,那便為家吧。

    1656年(順治十三年),祖大壽在病死於北京祖家街的府宅,葬於北京清河附近的永泰村。 大約1918年,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委託英籍皮貨商克羅夫茨在中國採購一套完整的明清高官顯爵墓葬,克羅夫茨最終選擇了祖大壽墓,經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認可後,克羅夫茨掘墓後整體倒賣給了加拿大。

    本文並不是祖大壽的翻案文,對他持基本同情和有限程度理解的同時,我們要知道,他的降將身份並沒有變,而其後來也曾寫信給吳三桂,勸其投降,同時也獻計方略,議計攻取關外四城。

    不單祖大壽,他的兄弟祖大樂、祖大弼,在滿清入關後,也基本都銷聲匿跡了。

  • 5 # 史無止境

    逐漸崛起的滿族,對漢族而言,還是一個經濟文化落後、人口稀少的民族。皇太極認識到,要想入主中原,奪取全國的統治權,並要長期統治人口眾多的漢族,沒有漢族官員的支援,沒有漢族民眾的支援,只憑滿族有限的武裝力量,以武力征服的方式是不可能達成目的的。因此,他改變其父努爾哈赤對漢人抗拒者殺,被俘者為奴的政策,提出了滿漢一體的思想,並積極招降重用歸降的漢族官員和民眾,分給他們田地、牲畜以及其它賞賜,委任官職,以禮相待。在他的優待政策感召下,駐守登州的明將孔有德、耿仲明和駐守廣鹿島(在今遼寧長海縣西南海中)的明將尚可喜先後降清。孔、耿、尚降清不僅削弱了明遼東防務,解除了清軍的側後威脅,而且給清軍帶去了許多紅夷大炮,從而增強清軍攻堅作戰能力。祖大壽是明朝鎮守關外的重要將領之一,以謀略高深、能守善戰而著名。皇太極深知祖大壽在明將中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早就籌劃要招降到他的麾下,為自己開疆拓土效力 。1630年的春天,後金軍攻克永平(今河北盧龍)等四城後,皇太極得知祖大壽的族人住在水平三十里村,就派人把祖大壽的兩個兒子、一個侄子及其他親屬接進城來,體貼照顧,並賜金銀及貴重物品。 後來,祖大壽率兵防守大淩河城(今遼寧錦縣西南),皇太極率軍環城圍困百餘天,並致書祖大壽,聲稱願意與明朝講和,大壽置之不理皇太極經過周密偵察,獲知祖大壽是守城待援,於是命令幾千士卒在城外十幾裡以外的大路上,身穿明軍士兵的服裝,製造出戰馬奔騰、旌旗招展、炮聲隆隆的場面,陣勢彷彿明朝的援兵自錦州而來。祖大壽果然信以為真,開啟城門率軍接應,不料卻中了皇太極的引兵出城之計,損兵一部急忙收兵入城,從此閉城不出。 皇太極又派明降將張弘謨等人前去勸降,祖大壽對使者慷慨陳詞:“我祖大壽堂堂明朝將領,豈能歸降滿族,我寧死於此,也決不投降。”長時間的圍困,致使大淩河城內糧草耗盡,援兵又進不了城,兵民和戰馬多因飢病而死,甚至有食人肉的,祖大壽想率軍突圍,又恐被皇太極全部消滅,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祖大壽決定施“投降”之計。 他派人給皇太極送去書信,聲稱要投降獻城,皇太極立即派人入城談判。祖大壽對來使說:“人總有一死,今天我不能為國盡忠,但我的妻兒不能受我的連累。我妻子現在錦州,皇太極有什麼辦法讓我們夫妻相見呢?”使者回報皇太極後,皇太極仔細琢磨後聽出祖大壽言語中有奧秘,便再次派使前往,探聽祖大壽的計謀。祖大壽對使者坦然地說道:“我投降後打算率我的部分兵將詐逃入錦州,然後伺機獻城。”使者將這個話傳回,皇太極思慮再三,明白祖大壽這是詐降,又想到人各有志,不能勉強。於是決定將計就計,同意了祖大壽的要求。為表示誠意,皇太極親自會見祖大壽,與他密談,還賜給他白馬、雕鞍等禮物,並對祖大壽發誓說:“凡大淩河城投降的明朝兵將和百姓,我一律不殺,若失言,天理不容祖大壽率隨從兵將二十六人回到錦州後,除派人向皇太極傳過一次話之外,再沒了音訊,只是在戰場上與皇太極兵戎相見。對於祖大壽的負恩背約,皇太極並沒有失去理智,仍然一如既往殷切致意,並寫信對他說道:“大淩河一別,已有數載,朕不辭辛苦而來,希望與將軍相見。至於你的去留,我不勉強。將軍雖然屢屢與我兵戎相見,作為大將的本應如此,朕決不介意,將軍不要生疑。”足見皇太極對祖大壽可謂仁至義盡,然而祖大壽卻始終避而不見。 皇太極在耐心爭取祖大壽的同時,並沒有因為祖大壽的反覆無常,而使歸降於他的祖大壽的家人和將領們受株連。在生活上,使他們吃住無憂,在政治上,和其他漢官一樣重用,並授祖大壽侄子祖澤潤三等總管,兒子祖澤拱、養子祖可法一等副都統官職照著明朝的做法設都察院和六部時,滿、漢、蒙分別設立,其中漢族的都察院和六部官員都授給諸降將。祖可法等八位要員皆授為都察院、更、戶禮、兵、刑、工部官員。1640年,皇太極命令和碩睿親王多爾袞率重兵圍困錦州。皇太極指使祖澤潤等聯名修書誘勸祖大壽及早歸降,還親自派人到錦州說服祖大壽的妻子,令其以利害開導祖大壽降清。此時,祖大壽是明軍前鋒總兵官,據城固守,使清軍屢攻不克,對皇太極的招降不予理睬,但終因長期被圍困,糧草奇缺,軍心浮動。崇禎皇帝得知錦州告急的訊息後,命令洪承疇率十三萬人馬火速支援錦州。皇太極得知後,心急如焚,鼻口流血,但他不顧病體勞頓,親自率軍趕往錦州前線指揮奪佔錦州。清軍看到皇上抱病親臨前敵,士氣大振,沒有多久,皇太極大破明朝的援軍,擒降洪承疇等人。此時,清軍攻破錦州已指日可待,但皇太極沒有立即攻城,而是又將祖大壽之弟祖大成送入錦州城中,再次勸說祖大壽投降。此時的祖大壽是外無援兵,內無糧草,清軍優勢的力量圍困城池,再無勝利的可能,只好獻城投降。 皇太極接到祖大壽投降的訊息,十分高興,立即召見祖大壽。想到前番詐降之事,祖大壽叩見皇太極時,自覺無顏,惶恐請罪。而皇太極則懇切地對他說:“你違約與我,是為了你的明主,為了你的妻子和宗室。我經常與左右官員們談到你我的約定,總是說我不能加害與你,就是將來你真的降與我,我也決不計較過去的事。往事已畢,今你能竭力相助就行了。”隨後,將祖大壽隸屬正黃旗,仍授予總兵的職務。 招降漢將祖大壽,皇太極先後用十餘年時間,不但避免了數以萬計清軍的傷亡,而且獲得一員不可多得的名將,發揮他豐富的軍事、政治知識和帶兵打仗的經驗,為大清效力。事實證明,祖大壽投降後,在幫助皇太極設計和制定對明朝戰爭的策略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皇太極接納漢人降將和兵丁,先後建立起漢人八旗或八旗漢軍,編入漢人八旗的軍兵,稱為旗人,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都優於一般漢族官民。漢人八旗成為皇太極軍事力量中的一支強大力量。先後從俘獲和投降的漢人中,選拔出幾百名有知識、有能力的為他所用,他們或在皇太極侵略明朝時,隨軍做謀士,或為皇太極制定政治制度,對大清國的建立和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馬一系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