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悄悄滴進村打槍滴不要

    只是打退了,並沒有擊敗,日軍主力還在,所以才能入侵兩次,秀吉死了才罷休。

    這次出征的主力是明軍的精銳,且配備了大量火器,可以說是一支半近代化軍隊的配置,同時個人戰術素養極高。這次戰爭,明軍發現火器的威力巨大,所以裝備火器在全國軍隊展開,但由於參與了戰爭的人員損失過大,導致跟火器配套的戰術無法有效普及,所以後來裝備的火器的明軍,戰鬥力反而下降了

  • 2 # 軍武歷史談

    個人覺得有三個方面吧。

    1、帶兵的將帥比較厲害,是明朝中期名將李如松,其父親和爺爺都是名將;

    2、當時的主力是戚家軍和遼東士兵,都是王牌軍隊,無論從軍隊信心還是武器裝備都是領先日本的;

    3、就是當時戚家軍已經掌握了與日軍對戰的戰術,發明的鴛鴦陣算是日本武士刀剋星。所以獲勝機率很高。

  • 3 # 青言論史

    談到壬辰倭亂(文祿慶長之役),這是一場華人不大愛提、北韓人老覺得是他們自己打贏的、日本人避重就輕的一場仗。這場仗裡面,先是日本人把棒子趕到鴨綠江邊,然後明朝軍隊在北韓國王哭著喊著的哀求下,又把日本人打成了哈士奇。那麼問題來了,在國內牛氣哄哄、在北韓不可一世的日本軍隊,是怎麼被人數少於自己不少的明軍打的沒脾氣的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就兩個:數量不夠,質量來湊。質量分為兩個層面:裝備和兵員素質。

    先說裝備。此時日軍使用的裝備,基本上還都是冷兵器,火器只有鐵炮。但是這個鐵炮並不是真的大炮,而是鳥銃而已。相比於日軍,明軍已經列裝了火炮,主力部隊遼東鐵騎更是人手一把三眼神銃,火器已經貫徹融入進了明軍的基本戰鬥序列,打起仗來自然就是降維打擊了。

    再說兵員素質。此次援日的明軍,基本都是各地明軍的精銳,比如遼東鐵騎、戚家軍、俞家軍等,戰鬥能力都是沒話說的。尤其是戚家軍、俞家軍,都是在江南和日本人硬碰硬打過幾十年的主,對敵人非常熟悉。相比之下,豐臣秀吉傾國之力攻擊北韓,派出去的不只有自己的親信,還有一堆各懷鬼胎的諸侯部隊,其戰鬥力可想而知,而作戰意圖能否貫徹,就更沒譜了。

  • 4 # 路路180834667

    這個問題還是不回答了,說的深了明粉會噴的,說的淺了對你也沒什麼用,只能提醒你如果想知道真實情況的話,還是參考一下中日兩國當時的歷史文獻,對比一下就大概知道結果了,反正我個人認為那場戰爭是互有勝負,如果秀吉不死的情況下,勝負未可知!

  • 5 # 白馬金貝1

    首先明朝是一個高度集權的大一統帝國戰爭潛力,軍事實力要高於封建半一統的日本。

    其次主力遼東明軍屬於帝國精銳力量,遼東戰事頻頻積累豐富的戰鬥經驗,騎兵力量堪稱一流,在世界也屬較高水平,重火器在東亞也處於領先地位,步騎炮協同能力較強。日本火器只有鐵炮具有較高水平,但多兵種整合能力較差,沒有達到西方方陣的戰術水平,只有特殊場合(攻守城)才能發揮較好作用。

    最後,日本境外作戰,補給困難,水軍覆滅,戰爭就堅持不下去了,何況還失去豐臣秀吉。

  • 6 # 火器工坊

    戰勝的原因很多,不過糾正一個地方,四萬打敗的是十五萬,最後明軍在第二次入朝的時候是累積到7萬,日本有14萬人。

    當時明軍之所以乾的過日軍,無非有以下幾點:

    火炮眾多

    說句特別傷感的話,雖然咱們國家那個時候火繩槍不少,但是和日本的比,質量還是不行,一方面是人家資源短缺,好不容易造個武器一定得耐用,另一方面也是兵造局的腐敗問題。不過雖然火槍不行,但是明軍炮多啊,不但數量龐大,而且種類豐富,有大將軍炮、二將軍炮、各種佛郎機炮、虎蹲炮、百子連珠炮、滅虜炮等等。這東西不但火力大,而且射程遠,所以往往不用和日軍交火,直接單方面轟炸就可以了。而日本就比較慘了,沒有幾門炮,還大多安在安宅船上,和明軍一比,火力優勢就沒有了。

    補給線和補給

    日本是跨島運輸物資,中國是陸路運輸加海運(第二次),再加上當時李朝是附屬國,為了進貢這個邊境通道修的非常好,因此路上運輸還很快捷。在海運上,中國用的是帆船,日本的是槳船,速度一比結果可知。因此中國總能比日本更快的得到補給,並且還能憑藉海軍優勢劫了日本的補給。再有就是兩國國力相差懸殊,中國大國耗得起,日本可就撐不住了,本來仍舊不多,大部分勞動力還都來打仗了,吃不吃的吧,一目瞭然。

    近戰裝備

    中國這個時候還踩著張居正改革的尾巴,國庫充盈,軍備富足,士兵的裝備都是很棒的,人手一套棉鐵甲,防禦力槓槓的。而日軍的足輕最多就倆鐵護胸,其他地方都是竹甲,一刀碎的那種,這兩邊打起來,日軍砍明軍一刀沒事,明軍砍日軍一刀就要命了。

    總的來說,明軍贏得很正常,本來綜合國力就就強大,沒什麼很值得大寫特寫的,要說萬曆三大徵最精彩的,還是播州之亂。

  • 7 # 上將噯福斯

    準確的講,那場戰爭不能叫中日戰爭,應該叫萬曆抗倭援朝戰爭。

    這是東北亞第一次國際戰爭,也是東北亞第一次大規模近代化火器戰爭。

    戰爭主要參與者是中國、北韓、日本三方。

    戰爭以日本對北韓的悍然侵略開始,以日本的可恥失敗而結束。

    這其中,大明朝的參戰,起到了扭轉乾坤的重要作用!堪稱再造北韓!

    這場戰爭,前後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592-1595年),明軍,由大將李如松率領,總兵力4.3萬人。第二階段(1597-1598年),明軍兵力初期為4萬人,後增至8萬人左右,在最後階段增至15萬人。

    而日軍總兵力,第一階段有九個軍團共20萬人。第二階段,約有14萬人。

    從雙方傷亡情況看:明軍總傷亡,應該在2-3萬人之間。日軍傷亡保守估計應該在8萬人左右。

    可以看出,明軍總兵力在絕大部分時間比日軍要少得多。傷亡卻小的多。為什麼?明朝戰勝日本靠的是什麼?

    佛朗機

    第一,靠大炮,靠火器。

    明朝上下對於出兵抗倭援朝非常重視,出兵之前,派出專使赴北韓戰場實地考察。經過考察,認為日軍所擅長的,就是“鐵炮”,也就是火繩槍。所以建議明軍入朝,要多帶藤牌、鳥銃、大炮。

    日本從葡萄牙人那裡,見識了火繩槍的威力,於是仿製生產,靠著日本人的小聰明,造出了精良的火繩槍,精準無比,自以為天下無敵。卻不知道世上竟有大炮!於是在明軍大炮的轟擊之下,瞬間崩潰。平壤之戰,明軍佛朗機炮、虎蹲炮,滅虜炮等火炮數百門,“在距城5裡許,諸炮一時齊發,聲如天動,俄而花光燭天”,...“倭銃之聲雖四面俱發,而聲聲各聞,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無不焦爛……”。李如松收復平壤、開城,並且進攻漢城,是役,明軍付出陣亡790人的代價,給予日軍超過1萬餘人的損失。

    虎蹲炮

    這場戰爭,明軍與日軍均已大規模使用火器,但兩國的指導思想截然不同。明軍重視大炮,日軍重視火槍,結果顯而易見,槍是無論如何幹不過大炮的。

    像明軍這樣的近代化火器部隊,專門剋制步兵,最怕的是騎兵衝擊。偏偏日本以步兵為主,騎兵極少。所以面對明軍的火力打擊,死傷慘重,卻又無可奈何。

    第二,靠騎兵。

    明軍此次參戰,第一階段兵力,主要包括遼東鐵騎1萬;宣府、大同各選精騎8千;薊鎮、保定各選精銳步兵5千;江浙步兵3千。另有川軍5千作為後援。

    遼東鐵騎、宣大精騎,都是久經戰陣的精銳騎兵。這兩萬六千騎兵,實際上是大明朝最精銳的部隊了。按照一騎當五步的原則,2萬6千精銳騎兵,足以抵擋12萬人的步兵了。後來的戰爭也證明了這一點。

    注意,明軍騎兵的鐵甲,棉甲+鐵臂環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侵朝日軍,幾乎沒有騎兵部隊。步兵對騎兵,天然處於劣勢。所以才會在碧蹄館戰役中,3日軍與3千明軍打成平手。

    實際上,北韓地形多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騎兵的戰鬥力。如果是在平原曠野,先拿大炮轟他孃的,然後大明鐵騎摧枯拉朽發起衝鋒,一戰就足以摧毀十多萬日軍了。

    第三,靠士卒勇猛、能征慣戰。

    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往往多年戰爭之後,會誕生一支或多支戰力強悍的鐵血之師。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軍隊是打出來!人民解放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28年奮戰,建立新中國,打了多少仗,才鍛造了北韓戰場上的世界最強步兵!

    明軍也一樣,援朝抗倭之前,李如松指揮明軍剛剛平定了萬曆二十年(1592年)的寧夏哮拜叛亂。此前多年與蒙古、女真作戰,久經沙場、兵鋒正銳。

    綜上所述,可知,明軍以少勝多,主要靠的是騎兵加大炮,靠的是將士勇猛!

    多年以後,面對後金的進攻,明軍只有火器,沒有騎兵,更沒有勇猛的將士。失敗,似乎已經註定。

  • 8 # 清歡公子

    第一,萬曆中期,明朝還很強盛,萬曆皇帝這時雖說開始不上朝,但是國家大事絕對過問,出兵北韓是萬曆親自拍板,還從內庫出錢,不耗國庫,憑著萬曆一毛不拔的性格,難能可貴了。

    第二,鎮守北方的李成梁還能打,他兒子李如松更是牛人,萬曆皇帝這時清醒得很,首先選派李如松,帶領最能打的關寧鐵騎去北韓,後期選名將麻貴,劉鋌等,這些都是長期戰鬥在第一線的悍將驍騎,在當時可說是明朝最強大的軍隊。大明的軍事勝利首先要感謝萬曆皇帝的知人善任。

    第三,明朝將領使用的武器也是當時世界一流。明朝軍隊裡裝備都是世界最先進的佛郞機大炮,火炮一響,死傷大片。號稱日本戰國名將用的還是火繩槍,火槍哪是大炮的對手。裝備先進的明軍在人數佔優的日軍面前毫不認慫,上去就搞,打得日軍鬼哭狼嚎,丟盔卸甲。那些吹得上天入地的戰國武將,個個在李如松,麻貴手下,兵敗如山倒,不堪一擊。

    第四,明朝君臣一體,政通人和,萬曆皇帝這時頭腦還算清醒,大明將士們也不怕死,北韓君臣萬眾一心,佔盡主場優勢,而日軍失道者寡助,客場作戰,太閣豐臣秀吉昏庸無道,國內大名都生厭戰叛亂之心,豐臣政權中,武斷派加藤正清等,跟文臣派石田三成等,鬧得水火不容,這些人在北韓戰爭中互相傷害,牽掣,嚴重消弱了日軍的實力。豐臣秀吉死後,雙方的矛盾激化,為豐臣政權的滅亡埋下禍根了。

  • 9 # 低調De偽善

    同時代在西方奧斯曼土耳其也是有一種強大的軍隊,但是大多是從屬國的降兵和為數不多的精銳土耳其人組成。明軍靠的是各總兵私幕的軍隊撐下明朝最後的軍事支柱,朱元璋建立的軍戶早都爛掉了,李成梁的遼東鐵騎戚大帥的義烏南軍,劉大刀的各種面板的僱傭軍,還有別的總兵部隊,來對抗豐臣秀吉的日本國的西軍部隊,日本打這場戰爭就是因為戰國時代已經過去,太多武士沒有過多的分封,所以要徵韓,(這是日本在急徵和緩徵上,選擇了急徵。西鄉隆盛當年也是想急徵,但是遭到反對最後兵敗身死。之後明治的緩徵才徹底拿下了北韓半島。)這場戰爭日本是西國出兵東國出糧,所以才保全了德川家康的部隊,德川老狐狸才能在後面開創最後一任幕府時代。明軍的火槍是不如日本的,但是明軍有鐵甲騎兵和火炮,這是日軍不能比的,在這樣的懸殊軍事裝備下,日軍還是扛了兩次戰爭,最後是豐臣秀吉死了才退兵,然後就上演了浩大的露梁海戰,明軍痛擊日軍撤退水軍,但明軍也損失了鄧子龍這樣的老將。也戰死了一直以少勝多的李舜臣,李舜臣確實有本事,愛國賊也別噴,東鄉平八郎也只敢比自己為納爾遜,也不敢比李舜臣,可見李的軍事指揮水平,以少勝多以己之長攻其所短又善於利於地利和水勢,算是厲害的精算師。可惜北韓國王太過昏庸,沒有讓李舜臣當北韓水軍總司令,沒有讓水軍的勝利擴大化。

  • 10 # 軒轅林

    算不上戰勝,雙方互有勝負罷了;不吹不黑,其實那個時代明朝的國勢還算不錯,能憑藉國力碾壓日本,而且日本雖然有兵力優勢,但作為侵略者跨海遠征,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優,最後只是因為豐成秀吉死了,日本本來就屬於大名聯軍的性質,繼續打下去也佔不了便宜,還不如回國去搶地盤才撤退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國反對無果,東京奧組委將允許“旭日旗”進入奧運會場。是否證明“旭日旗”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