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太史員外郎

    先軫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戰神。

    (一):先軫簡介

    先軫,春秋時晉國卿大夫。姬姓,先氏。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濟源西北),又稱原軫。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將領,以謀略見稱。在城濮之戰與崤之戰中,先軫多獻奇策、屢立戰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同時擁有元帥頭銜和元帥戰績的軍事統帥。

    (二):智勇雙全,謀略過人

    先軫曾跟隨重耳逃亡將近二十年,對重耳有護佑之功。重耳歸國後,登上君位,大大封賞了先軫。公元前632年,春秋霸主楚國發兵攻打宋襄公,宋國不敵楚國,求救於晉。當年晉文公重耳落難於宋,幸得宋襄公收留,宋襄公把落難的重耳尊為上賓,禮遇之,重耳將宋之恩暗自記在心裡。

    先軫進言文公,認為必須出兵。一來,文公當初流亡的時候,宋國對文公有恩,理當報答;二來,當今天下,唯有晉楚兩國最強,能夠稱霸中原,只有擊敗楚國才能建立晉國的霸業,這個機會不能放棄。之後晉軍聯合齊、秦、宋各國的軍隊到達城濮,在城濮以南與楚軍對陣。先軫針對楚軍部署及其主帥驕躁輕敵的特點,採取避強擊弱,佯退誘敵,各個擊破的戰法,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從這可以看出先軫確實是一個謀略過人,堪稱戰神的人!

  • 2 # 欲雲談史論今

    先氏為晉國十一舊族之一,但是否為姬姓舊公族則存在爭議。不管先氏是否為公族,在晉獻公時期先氏已經在晉國強大起來:在太子申生攻打東山皋落氏時,先丹木擔任下軍統帥罕夷的車右,先友則擔任太子申生的車右。

    然而,先氏最為輝煌時期卻是在先軫時期。

    對於先軫,人們最大的誤會,是認為他屬於跟隨晉文公流亡海外的賢臣之一。然而,《竹書紀年》記載,當秦穆公護送重耳回晉國之時,狐毛與先軫率軍與秦人對抗,最終與秦人達成了合作協議。這意味著,先軫並非跟隨晉文公流亡海外的親信,不過是最早投靠晉文公的留守大臣之一。

    先軫不屬於國君的親信集團,通常來說被重用的可能性不大。

    可晉文公回國之初,深知晉國國內政治派別繁多,任人唯親勢必難以長治久安。因此,他坐上國君之位後,廣泛啟用晉國舊族:“胥、籍、狐、箕、欒、郤、柏、先、羊舌、董、韓,實掌近官;諸姬之良,掌其中官;異姓之能,掌其遠官。”

    反倒是跟隨晉文公流亡的親信大臣,大多隻有賞賜,並未得到重用。這點,從城濮之戰前三軍主將的任命就可看出來:中軍主將為郤縠,郤溱(zhēn)為佐;狐毛為上軍主將,狐偃為之佐;欒枝為下軍主將,先軫為之佐。

    六位卿士中,除了狐偃之外,其餘五位都不是跟隨晉文公流亡海外的親信。雖然有任人唯賢的因素,但最為重要的還是安撫晉國國內各方政治勢力。

    晉國之所以要建立三軍,是因接到了宋人的求援,要去解宋國之圍。先軫雖然是卿士,但他位次是在六卿之末,足見晉文公回國之前雖然他表現出了能力,但能力並沒有得到充分認可。這次晉國出征,對先軫來說就是一次展現自己才能的絕佳機會。

    按照狐偃制定的方略,晉軍解圍之旅採取的是“圍魏救趙”之計:曹國剛剛歸附楚國,衛國又與楚國聯姻,這兩國遠於楚而與晉相鄰;晉國去討伐這兩國,楚人必定來救,這樣晉人以逸待勞,能穩佔上風。

    公元前632年春,晉軍聲稱要伐曹,故意向衛國借道渡河,衛人當然不可能答應。於是,晉軍退回,從南河(今河南淇縣之南、延津之北)渡過黃河,然後兵分兩路,分別攻打衛國和曹國。

    1月9日,晉軍攻下了五鹿(今河南濮陽南)。五鹿之戰的過程,在史書上被一筆帶過,卻是先軫表現出自身才華的關鍵一戰。正是因為先軫在五鹿之戰中的出色表現,讓晉文公記住了他。

    歷史總是把機會留給那些有準備之人。

    2月,晉國中軍主將先縠不幸在軍中過世。對晉軍來說,出軍喪主帥,這是大不幸。可對先軫而言,這卻是不幸中的大幸:因為五鹿之戰的出色表現,晉文公將他從下軍佐直接提拔成為中軍主將,全權負責指揮這場與楚國的爭霸戰爭!

    先軫接手指揮後,晉軍戰事進展順利:在晉人強大的攻勢下,衛人趕跑了衛成公,宣佈投靠晉國;曹國則被晉軍攻破,其國君也被晉人俘虜!

    可是,楚國軍隊除了在晉軍攻打衛國時象徵性地派出一支偏師前來救援外,卻始終沒有解除宋國之圍前來救援!

    戰術上晉人取得了大勝,可戰略上的目的卻沒達到,就是失敗!該怎麼辦?

    這時,先軫下出了關鍵性的一步棋,盤活了整個棋局:他讓宋人以重賂去求秦、齊二國,讓這二國代宋國向楚成王求情。楚成王不知是計,斷然拒絕了秦、齊二國的求情。秦、齊二國接受了宋人賄賂,卻沒能辦成事,大怒,立刻宣佈加入晉國陣營、與楚國對抗!

    楚成王這才明白過來,卻為時已晚。他深知楚國絕不可能憑藉一己之力同時對抗三個大國,他恐慌地離開了宋國前線,回到了南陽盆地內,並嚴命令尹子玉火速撤軍!

    然而,剛愎自用的子玉卻強行抗命,請求留下來與晉人決戰。楚成王大怒,只給子玉留下少量軍隊助戰。

    子玉雖然得不到楚成王支援,但實力也不容小視。隨即,他就給晉人出了一道難題:“請恢復衛侯君位,並返還曹國土地,那麼下臣也就撤除宋國之圍!”

    狐偃一聽此建議,就被激怒了:“子玉太無禮!國君得一,下臣卻得二,不要錯過這次打擊楚國的機會!”狐偃覺得以衛、曹二國換宋國一國太吃虧,所以想直接開戰。

    但先軫卻機敏地看出了這其中的陷阱:“國君還是答應的好。安定別國為有禮,子玉一句話安定了三個國家,我們一句話卻滅亡了三個國家,這是我們失禮,還憑什麼作戰?”

    可答應子玉之請,晉國數月來征戰的成果就將全部喪生,衛、曹二國又重新歸附楚國,實在是令人不甘心!該怎麼辦?

    先軫給出瞭解決之道:“我們不如私下同意曹、衛復國,卻讓他們與楚絕交,同時扣押楚國使者以激怒子玉!”

    得知晉人扣押了楚國使者,且唆使衛、曹二國與楚國絕交,子玉被徹底激怒了——他立刻撤了宋國之圍,率領大軍來尋求與晉決戰。最終,先軫成功地把楚軍引誘到城濮,一舉戰而勝之,輔佐晉文公成為新一代霸主!

    先軫在五鹿之戰初露鋒芒,城濮之戰名揚天下,堪稱戰神。然而,作為戰神,先軫戰略卻顯得稍遜一籌——這集中體現在崤之戰一役中。

    崤之戰中,戰術上先軫取得了全面勝利。可在當前東周局勢下,晉國選擇與秦國決裂卻是戰略上的重大失誤。因為崤之戰,秦國與晉國這對戰略盟友反目成仇,從此晉國在後方多了一位致命性的敵人。

    從晉襄公到晉成公,因為秦國在後方不斷騷擾晉國,致使晉人無法全身心投入中原爭霸,終於在邲之戰後失去了霸業。

    邲之戰晉國失敗的內因是人心渙散,外因卻是秦、楚聯手抗晉。秦國之所以選擇與楚國聯手,根因就在崤之戰。

    所以,在戰術層面,先軫堪稱戰神;但在戰略與政治層面,先軫卻稍欠火候。

    這也是他雖然當上了晉國正卿,但壽命卻不長久的關鍵因素:缺乏綜合平衡各方利益得失的能力,只能為自己一時衝動而被迫自絕——因為無禮於晉襄公,在輿論的壓力下被迫衝入狄人陣中送死,這豈不是另一種悲哀?

  • 3 # 樓下主人

    先軫,即原軫(?—前627年),春秋時晉國卿大夫。姬姓,先氏。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濟源西北),又稱原軫。先軫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將領,以謀略見稱。《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前633年)所載晉文公的“謀元帥”(即考慮中軍主帥人選),先軫在城濮之戰與崤之戰中屢立戰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元帥頭銜並有著元帥戰績的軍事統帥。

    先軫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軍事指揮家,所以被尊稱為中國的第一位戰神。只是太多的人不知道他,他的名字被歷史的塵土漸漸淹沒。

    讓我們以膜拜的心理來看看我們祖上偉大的英雄,一個悲劇式的戰爭之神。

    一、跟對了老大----重耳:

    齊桓晉文,中國歷史上奇情幻化風雲湧動的一個傳奇時代,千百年來,多少後輩頂禮膜拜。晉文公重耳,這名字提起來都是那麼屌,我們的戰神就是跟著這麼一個老大。陳浩南跟了洪興,就看機會了,時機造就扛把子。

    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中原之後,逐漸強盛起來的楚、晉兩國之間開始爭霸。地處江漢之間的楚國日漸強盛,不斷蠶食鯨吞鄰近諸侯、部落,控制了長江流域大半土地。到了楚文王的時候,楚國向北發展,攻佔黃河流域的申、息、鄧諸侯,懾服蔡國。楚成王見齊桓公稱霸中原,無法北上,於是轉向東面的淮河流域發展。及至齊國衰弱,楚國揮師北上,控制魯、鄭、蔡、曹、衛諸侯。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年)楚軍在泓水之戰中重創與之爭霸的宋襄公之後,進而與當時強盛的中原大國晉國爭霸。

    地處今山西西南部的晉國逐漸強盛,獻公、惠公時期,晉國從軍事到經濟上都做了改革,如獻公“作二軍”(把原來的一軍擴編為上下二軍),又如惠公“作爰田”(促進生產)、“作州兵”(增大兵源)等,為日後晉楚爭霸中原打下堅實的基礎。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晉公子重耳回國即位,稱晉文公。文公重用當初隨同自己流亡的狐毛、狐偃、趙衰、先軫等人,一時之間國勢強盛,賢臣良將蔚然於晉室。

    關於重耳的流浪,以及流浪過程中的故事,大家應該比較熟悉。不管怎麼樣,跟隨重耳流浪的人都是貴族和高知,而且流浪過程中的風險和危機,美酒和佳人,整個是一個童話版的歷險記。不過還好,像童話一樣的結果,王子回到國家,統一,富強。我們現在關心的是,王子旁邊的那位將軍。

    二、詭、謀----城濮之戰中展現出完美的戰爭藝術:

    周襄王十九年(前633年),楚國會同陳、蔡、鄭、許諸侯攻打宋國,宋向晉求救。先軫進言文公,認為必須出兵。一來,文公當初流亡的時候,宋對公有恩,理當報答;二來,當今天下,唯有晉楚兩國最強,能夠稱霸中原,只有擊敗楚國才能建立晉國的霸業,這個機會不能放棄。“報施定霸,於今在矣”。

    先軫認為直接救援宋國成效不大,應該攻打曹、衛。因為曹、衛是楚國新近結盟的諸侯,如果楚國見盟國有難而不見,肯定不利於楚國稱霸中原,因此楚國必定援救曹、衛,這樣一來就能解救宋國之圍。於是,文公“始作三軍,郤縠將中軍,郤臻佐之;使狐偃將上軍,狐毛佐之,命趙衰為卿;欒枝將下軍,先軫佐之;荀林父御戎,魏焠為右”,出兵侵曹伐衛。

    公元前632年,晉人向衛借道,衛國不許。晉師繞路從衛國南面(今河南汲縣南)渡過黃河,侵曹伐衛。兵貴神速,先軫帥本部軍隊攻衛,以先聲奪人的計謀,令兵士於所過山林遍插旗幟,詐衛人,順利攻佔五鹿,俘虜衛國大夫昭子,搶了戚田。

    晉國侵曹伐衛的時候,楚國猛攻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宋向晉國告急。文公見宋告急,擔心出師救宋而與楚國戰,則齊、秦兩國虎視眈眈;但是如果不救,那麼宋國有可能降楚而與晉絕交,這對晉國稱霸之路不利。先軫再次用行動證明他以謀略著稱的軍事才能,建議讓宋國賄賂齊、秦,讓齊、秦勸楚國撤兵,而正在連連告捷的楚國必然不會聽勸,如此一來則秦、齊必怒而不助楚;同時,扣住曹國國君,將其部分土地分給宋人,以堅定宋國抗楚的決心;私下裡,再與曹、衛議和,以免到時候多方作戰。

    果然,楚成王拒絕秦、齊兩國的調停,導致齊晉結盟而威脅楚國。楚王想要撤退,但是其統帥子玉以善戰聞名,不願意就這樣撤退,請求楚王讓他繼續作戰。楚王沒辦法,就給了他少數兵力,告誡他“無從晉師”。子玉為求勝利,想出一個計謀,他派宛春向晉文公提出了一個“晉許曹、衛復國,楚解宋國之圍”的休戰條件,同時積極備戰。

    先軫認為,子玉提議以楚解宋圍換取晉國放棄曹、衛,是“一言而定三國”,如果晉國不同意,那就得罪了宋曹衛三國。同時晉是以救宋的藉口出兵,從而佔了曹、衛,如果不答應子玉的提議而導致宋國被滅,那就於公理上不合,諸侯會責怪晉國,不利於晉國稱霸。於是,先軫提出:“不如私許曹、衛以攜之(離間之),執宛春以怒楚,既戰而後圖之。”

    於是晉文公扣留宛春,私下允許曹、衛兩國復國。曹、衛兩國遂都與楚絕交。這樣一來,子玉激怒,不顧楚王“無從晉師”的告誡,立即揮軍向曹都陶丘(今山東定陶西北)前進。晉文公見楚軍逼進,下令“退避三舍”(古時一舍為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這是因為晉侯流亡在楚時,曾受過楚王的恩惠,並有“退避三舍”的諾言)在城濮(今山東範縣臨濮集一帶)紮下營寨。這既是信守諾言,又可佔據有利地形,縱敵驕橫,誘而殲之。子玉果然率兵追來。雙方展開了歷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戰”。四月二日,晉軍與齊、秦、宋各國的軍隊到達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四日在城濮以南的有莘與楚軍對陣。決戰開始,晉左翼下軍佐將胥臣把駕車的馬蒙上虎皮以助軍威,首先向對面的楚右軍的陳、蔡兩軍發起攻擊,陳、蔡軍戰鬥力很差,遭這一突然攻擊,驚慌失措,退卻潰敗。晉右翼上軍主將狐毛,豎起兩面大旗偽裝主將後退,引誘楚左軍出擊。下軍主將欒枝也在陣後用車拖曳樹枝,揚起塵土,佯示後面軍隊也在撤退,以誘楚右軍,子玉不察實情,下令全軍實施追擊。子玉率左軍迅速推進,以致—孤軍突出,側翼暴露。晉軍主帥先軫見楚左軍被誘出擊,便指揮由晉國貴族子弟組成的精銳部隊橫擊楚左軍暴露的右翼。這時,偽裝退的晉軍也停止後退,配合中軍夾擊楚左軍,楚左軍遭到夾擊,大部被殲。

    子玉看到左右兩軍都已失敗,急急鳴金收軍,退出戰場,城濮之戰至此結束。城濮決戰當中,晉軍針對楚軍部署及其主帥驕躁輕敵的特點,採取避強擊弱,佯退誘敵,各個擊圾的戰法,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子玉不久即引咎自盡身亡。

    城濮之戰,晉國大敗楚國,楚國統帥子玉因此而死。晉國俘虜楚師步卒千人,兵車百乘。接著,晉文公在鄭地踐土(今河南原陽縣西南)召集諸侯會盟,並向周襄王獻上俘獲的楚國俘虜。周襄王策命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晉國的霸業自此確定,晉文公成為春秋時繼齊桓公後的第二個霸主。

    要論城濮之戰的功勞,實際上正象當時有人說的:“城濮之事,先軫之謀。”

    超強的前期策劃能力,完美的後期執行能力,旗幟、虎皮、樹枝,反間、佯攻、詐敗,先軫的戰爭藝術,在這一戰中達到了頂峰,也給後來的孫武等萬世兵家無限的啟迪和動力。別忘了,在先軫之前,可供借鑑的先驗幾乎沒有。

    三、崤山完美的殲滅戰----戰神不是政治家:

    這一戰,充滿了爭議,從開始的策劃階段一直到將近3000年的歷史長河中。戰神不是政治家,他打勝了這場仗,但是最終,輸掉了自己,也輸掉了他為國家打下的莊嚴。

    周襄王二十四年冬(前628年),晉文公逝世,晉襄公繼位。秦國趁文公新逝,派孟明視為大將,西乞術、白乙丙為副將,發兵偷越晉境襲擊鄭國。先軫對晉襄公說:“秦國違背蹇叔的諫言,由於貪婪而勞動百姓,這是上天給予我們的機會。機會不能丟失,敵人不能放走。放走敵人,就會留下禍患;違背天意,就不吉利。一定要進攻秦國軍隊!”欒枝提出:“沒有報答秦國的恩施(指支援文公歸國即位)而進攻它的軍隊,豈不是忘記了先君的遺命嗎?”先軫回答:“秦不為我們的喪事悲傷,反而趁機攻打我們的同姓國家,這是他們的無禮,還講什麼恩施?我聽說,‘一日縱敵,數世之患’,為子孫後代打算,怎麼能說是忘了先君的遺命呢?”

    於是釋出命令,緊急動員姜戎的軍隊,襄公把喪服染成黑色,決計出征。四月十三日,乘秦軍襲鄭歸途中不備,率軍在崤(今河南陝縣東南)的隘道設伏,全殲秦軍,俘虜了秦將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崤之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秦東進中原爭霸的企圖。但此戰破壞了秦晉聯盟,在戰略上可謂得不償失。

    文公的夫人本是秦穆公的女兒,襄公的嫡母。她請求把崤戰俘獲的秦三將釋放回國,讓秦穆公去殺他們,以免兩國結怨過深。襄公動搖,答應釋放。孟明視三人獲釋,不脫囚服,匆匆而去。先軫朝見,問起秦國的囚犯,襄公說:“母親代他們請求,我放了他們。”

    先軫聽了非常氣憤,發怒說:“武將花了很大力氣才在戰場上擒獲他們,婦人說幾句謊話轉眼之間就在國都把他們赦免。毀傷戰果而長敵人的志氣,晉國要不了多久就會滅亡的!”頭也不回就往地上吐唾沫。先軫稱襄公母為“婦人”,是怒極而忘了尊卑口氣,對著襄公的面“不顧而唾”,因怒失禮,也是不適當的。襄公醒悟後,急派人追趕,但為時已晚。

    四、我深深的愛著我的國家,如果只有鮮血能夠證明,那就讓我證明吧----神的忠誠:

    襄公釋放秦國三將的舉動讓先軫因怒失禮,不顧尊卑而口不擇言。但是襄公沒有討伐先軫的罪過。先軫思前想後,更加自責。

    同一年,狄人侵晉。先軫作為晉國主帥,出兵抗擊,在箕大敗狄人。史稱“箕之戰”。這對於強大的晉國來說本不算什麼,但是就在這一戰,先軫戰死沙場。

    主帥戰死沙場而大勝凱旋?的確,心懷愧疚的先軫當時免冑而衝入狄人陣中,結果身亡。先軫以死明志,襄公任命當時將下軍的先軫之子先且居代先軫而將中軍,成為晉國主帥。也算是君臣之間的一種惺惺相惜吧。

    作為一個將軍,他要死也要選擇戰死疆場這個最光榮最有尊嚴的死法。最終,先軫用世界上最壯烈的自殺式攻擊執行了對自己的刑罰。白狄人敬重於先軫的忠勇,於是將他的頭顱恭恭敬敬的送回了軍營,只見他的頭顱面色紅潤,就如未死一般。

    天下無敵的一代戰神先軫就這樣壯烈的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總結他的一生,只有熱血二字,成也熱血,敗也熱血,就連自殺,都要讓熱血灑滿疆場,哀哉,壯哉,痛哉,惜哉!

    晉國權臣趙衰以識人薦舉賢能出名,他對先軫的評價就是“先軫有謀”。

    的確,無論是城濮之戰還是餚之戰,先軫以其出眾的謀略,處處考慮得當,讓晉國順利大敗強敵楚、秦,開創文襄霸業。這位富於韜略的軍事家,既有籌謀策慮之長,又有臨陣指揮之能,而他的謀略頗有普遍的指導意義。然而,這位傑出的軍事家卻不是稱職的政治家,他為人公忠體國,耿正忠誠,結果不惜以身殉義。

    《漢書·藝文志》兵形勢家有《孫軫》五篇、圖二卷。疑為先軫所著。

    耳邊,戰鼓陣陣,眼前浮現,除去甲冑的將軍,獨自衝向敵陣,金戈鐵馬,寒光陣陣,無畏的戰神!

    個人作品

    《漢書·藝文志》中提到東漢當時已經失傳的兵書著作,《孫軫》五篇、圖二卷。

    有觀點認為《孫軫》就是先軫所著的兵書,理由有兩條。一是先秦古音中“先”與“孫”的發音接近;二是先軫從前656年隨重耳逃出晉國,到前628年死於箕之戰,與考證出的孫軫活躍在約前650年到前620年的結果基本吻合:依1972年出土的竹簡《孫臏兵法》殘句“……田忌問孫子曰子言晉邦之將荀息孫軫之用兵也未……”可以看出孫軫是晉國著名將領,而且應該活躍在晉獻公和荀息之後,也即約前650年之後;按照《藝文志》記載的順序來看,《孫軫》成書在由余的《繇敘》之前,也即大約前620年之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年級有必要學英語嗎?氣瘋了!老師一晚上還佈置那麼多的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