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方朗旭
-
2 # 阿中說文史
追根究底,這四種古代民族都是同宗同源,源於秦漢時期東胡一脈。
從發展順序以及中原王朝的史載記錄來看,依我之見,四者可按以下順序排列:
一、先有鮮卑鮮卑是興起於大興安嶺一帶的遊牧民族,其最早的誕生時期無明確記載,秦末漢初,被匈奴冒頓單于打敗,其中一支逃到鮮卑山下,以山為名,於是有了鮮卑族的名稱。到了東漢時期,匈奴勢微,鮮卑趁機崛起,據記載,公元91年,北匈奴受到漢王朝與南匈奴夾擊,逃亡中亞,鮮卑族藉機佔據蒙古高原,成為新一代草原霸主。
東晉時期,五胡亂華,鮮卑族不斷壯大,先後建立十個國家,有金庸小說裡提到的慕容氏諸燕,以及西秦、代國等政權,其中的拓跋氏最為強盛,建立了北魏,並於公元439年統一了中國北方,與南方的漢人朝廷分庭抗禮。
後面的歷史大家都清楚了,百餘年後北魏分裂成東西兩魏,接著又被北齊、北周取代,隋唐統一中國。在其政權解體後,族人四散各地,或融入中原各族,或遷徙到中西亞地區。
二、柔然——後起之秀,鮮卑的別支柔然一名是在兩晉時期才始見於史書,據《魏書》載,柔然是東胡的後裔,鬱久閭車鹿會的部族,與鮮卑同源。
鮮卑拓跋氏的北魏建立後,柔然從屬於其下,地位應該也不高,不然也不會被太武帝蔑稱為“蠕蠕”,意即不會思考的蟲子。
後來,柔然部族趁北魏進攻中原,無暇他顧時發展壯大,在公元402年,在大漠建立柔然汗國,遂成為與北魏、南朝分庭抗禮的一大政權。
到了6世紀初,柔然政權衰落,最後解體,族人或投靠北魏,或向西遷徙,或與契丹、突厥融合。
三、庫莫奚與室韋,猶如堂兄弟,難分先後兩者都是東北的遊牧民族,主體出自鮮卑宇文部,均於北魏年間始見於漢人文獻之中,個人認為,兩個部族的關係就如同堂兄弟一樣,親緣關係緊密,誕生時間也難分先後。
同樣,兩者與另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契丹也是同源,在誕生之初,以興安嶺為界,南部為契丹,北部號室韋;在差不多時間,即北魏時期,庫莫奚從契丹中分離出來,自成一族。
他們都曾先後依附過突厥、契丹,後來一部分融入中原,一部分歸於蒙元部族,一部分西遷。
綜上,柔然、室韋、庫莫奚和鮮卑四個遊牧民族都為東胡的後裔,發源於東北,淵源頗深,鮮卑可以視為四者中最先崛起、也是最為強大的一支,柔然其次,庫莫奚與室韋較弱,經唐宋時期的胡漢大融合,他們中的大部分融入到中華文化圈內,少數西遷到了中亞西歐。 -
3 # 風光藝境
柔然——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本為東胡苗裔,與鮮卑同源。四世紀中葉遊牧於漠北蒙古高原,附屬鮮卑拓跋氏代國。4—5世紀之交,拓跋部南遷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後,柔然進居陰山一帶,得以興起擴張。402年,柔然首領社侖征服今土拉河、鄂爾渾河流域高車族及匈奴餘部,統一漠北,自稱可汗,建王庭於鄂爾渾河東側。柔然以遊牧為主,兼事狩獵,有冶鐵、造車、製革等手工業,同內地及中亞有廣泛的經濟文化聯絡。柔然盛時,疆域西到焉耆之北、東至北韓之西、北抵今貝加爾湖、南與北魏相鄰;與北魏時戰時和,亦通使南朝,頗受中原文化影響。534年北魏分裂後,柔然復興。然好景不長,十餘年後,原柔然屬部“鍛奴”突厥崛起,先後於552年、554年兩次大破柔然。555年,柔然滅亡;部眾大多為突厥所並,餘部或投北周,或西遷。現代學者多傾向於西遷的柔然族就是歐洲史上的阿瓦爾人。
二、室韋——古族名,原系蒙古語音譯,意為“林中人”;一說乃“鮮卑”的同名異譯。室韋是東胡的後裔,主體部分出自鮮卑,語言與庫莫奚、契丹、豆莫婁相同,可見其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共同體,而是一個多源的民族綜合體。北魏至隋唐、遼時,室韋是居於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及其周圍地區原始部落的統稱。南北朝時,室韋分為五部;隋唐時分為三十餘部,有“三十姓韃靼”之稱,其中之一部蒙兀室韋,即為蒙古部族的先世。北部室韋以狩獵為主,南部室韋畜養豬牛,兼營粗放農業。唐時,東、後突厥汗國及回鶻汗國衰亡後,大量室韋(韃靼)人分數次遷入蒙古高原,成為草原遊牧部落,遼金時遍佈大漠南北。契丹建立政權後,室韋被征服,其名漸不復見。
三、庫莫奚——即奚,古族名,屬東胡系,原與契丹均附鮮卑宇文部。344年,宇文部為前燕攻滅,始自成部落。388年,為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擊敗,乃居契丹之西,遊牧為生。北朝末年,奚發展為五部,每部置一首領,形成部落聯盟。唐太宗晚年(648),奚附屬唐朝,唐於其地設饒樂都督府(治今內蒙古寧城縣西),以其首領為都督。旋依附後突厥汗國,對唐朝叛服無常;後突厥汗國滅亡後,奚又被回鶻汗國所奴役;唐末復為契丹所役屬,部分奚人西遷媯州(今河北懷來縣)北山,奚族遂有東、西之分。契丹建國後,以奚王府治理奚人;遼亡後歸屬女真,金人將其編入猛安謀克(軍事組織)。遼金時,奚人從事農牧業,善造車;後漸與契丹、女真、漢族融合;在金末居住於東北地區的奚人,又有相當一部分加入了蒙古族。
四、鮮卑——古族名,東胡之一支,先秦時已遊牧狩獵於大興安嶺中部與北部。秦漢之際,匈奴擊滅東胡部族,該部遂避居鮮卑山(今大興安嶺北段),並以山名而命族名;東漢初年,其名始顯於世。西漢初期,鮮卑各部均受匈奴統治;漢武帝大破匈奴於東部地區,部分鮮卑遂南下至西拉木倫河流域烏桓故地及今呼倫貝爾大草原。東漢初,烏桓內遷,鮮卑又因之遷到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之五郡塞外。公元91年,北匈奴因連遭漢軍重創而被迫遠遁西遷,鮮卑各部隨即“填空”,入據匈奴故地,兼併其餘眾十餘萬落(戶),實力大增。漢桓帝時,鮮卑首領檀石槐建王庭於彈汗山(今山西陽高縣西北),組建部落大聯盟,分為東、中、西三部。檀石槐死後,鮮卑部落聯合體瓦解,三部各自為政。兩晉南北朝時期,鮮卑分支段、慕容、乞伏等部,曾先後在東北、華北、西北建立政權;原居今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的拓跋鮮卑建立北魏王朝,統一北方。內遷鮮卑人建立政權後,部落大都解體,在漢族影響下,人民逐漸由遊牧狩獵、居無常處轉向定居與農業生產,其農業、手工業、商業等皆有所發展。
降至隋唐,鮮卑逐漸與漢族融合,已不再作為政治實體和民族實體存在。另有出自鮮卑慕容氏的吐谷渾部,於三世紀末遷徙到甘青一帶建立政權,存在三百餘年,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為吐蕃所滅,殘部投唐,部族分散,部分融於漢,部分並於契丹。
上述柔然、室韋、庫莫奚、鮮卑四部族,擁有同一族源——東胡。
東胡與匈奴同種同源同文化,因其地望在匈奴(胡)之東,故被稱為東胡。東胡分佈於今長城東北廣大地區,殷商時,東胡便與中原有聯絡,其族以畜牧為主,狩獵為輔,農業落後。戰國後期,東胡時常侵入趙、燕境內進行掠奪;後被燕將秦開擊敗,遂遷徙到今西遼河上游、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秦時強盛,秦漢之際被匈奴冒頓單于擊破,遂亡;餘眾分為二部,退居烏桓山的一支稱烏桓,退居鮮卑山的一支稱鮮卑。
東胡分裂之一支為鮮卑,柔然與鮮卑同源;室韋乃鮮卑同名異譯,主體出自鮮卑;庫莫奚為鮮卑宇文部之後,皆為同一族源——東胡。
這樣說他們的關係,有些太繞,權且打個比方吧,東胡是母體,分娩出烏桓、鮮卑兩個兒子;次子鮮卑(姑且以烏桓為長子)復孕育了柔然、室韋、庫莫奚等幾個後人(部族),活躍於華夏北方大舞臺。
-
4 # 泉郡清源居士
答案:柔然、室韋和庫莫奚都是鮮卑的別支。詳細說,柔然是鮮卑拓跋部的別支,庫莫奚和室韋是鮮卑宇文部的別支;室韋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蒙古的前身。
再說一個這裡沒提到的契丹部落,契丹也是鮮卑宇文部的別支,跟庫莫奚關係最近,屬於同族異部。
一、鮮卑的起源,鮮卑與烏桓同為源於先秦東北地區的東胡
中國古代東北有三大上古部落,即東胡、濊貊、肅慎。
先秦時期 東胡活躍於中國東北,因居匈奴以東,故稱東胡。
秦漢之際 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打敗,分為兩部,分居於烏桓山(亦稱“烏丸山”)和鮮卑山,所以形成了烏桓族和鮮卑族。
二、東漢以後,北洶奴西撤,鮮卑南下控制大漠
公元91年:北洶奴受到東漢及歸順東漢的南洶奴的打擊,被迫遷往中亞,鮮卑趁機佔據大漠南北。
三、西晉滅亡,鮮卑主力南下中原,部分鮮卑別支留在大漠,衍生出柔然、契丹、庫莫奚及室韋
西晉滅亡後的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南下中原鮮卑的諸部中,慕容部建立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北燕等燕國政權;拓跋部建立了代國、北魏、東魏、西魏、南涼等政權;宇文部建立了北周政權;乞伏部建立了西秦政權。這些政權的建立者和統治階層,外界繼續稱呼他們為鮮卑人,他們是傳統意義上的鮮卑人。
而留在大漠的鮮卑諸部中,拓跋部衍生出了柔然部落;宇文部則衍生出契丹、庫莫奚及室韋三大部落。外界一般不稱呼他們為鮮卑人,而是稱呼他們現在各自的名稱。
詳細談一下柔然、契丹、庫莫奚和室韋這幾個部族
【1】鮮卑拓跋部別支——柔然
公元4世紀到6世紀:鮮卑族主體趁西晉滅亡中原戰亂而大舉南下中原之時,脫胎於鮮卑拓跋部的柔然則留在大漠,成為繼洶奴和鮮卑之後,下一個稱雄大漠南北的部族。
至6世紀中葉,居住在今阿爾泰山南麓的原柔然鍛工——突蕨族日益強大。
公元552年(北齊天保三年):突蕨首領伊利可汗因求婚於柔然可汗阿那瓌被拒絕,遂聯合高車,發兵擊柔然,阿那瓌兵敗自殺。柔然自此衰落,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2】鮮卑宇文部別支——契丹
圖/契丹、庫莫奚、室韋分佈圖(上圖中“失韋”即為“室韋”)
東漢中前期(公元89~105):北洶奴被漢將耿夔擊破,被迫遷往中亞,鮮卑進據北洶奴故地,“有十餘萬落”未逃走的洶奴人加入了鮮卑,這些人與鮮卑人長期錯居雜處中相互通婚,仍自號為“鮮卑”,形成鮮卑宇文部,宇文部一部分人脫離本部形成了契丹部落。
公元648年(貞觀二十二年):唐朝設松漠都督府,轄契丹諸部,以契丹首領大賀窟哥為都督。契丹活躍於今內蒙古通遼、赤峰一帶。
公元907年(唐天祐四年):契丹迭剌部耶律家族崛起,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可汗,隨後清除內亂,統一契丹八部。
公元916年(遼神冊元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皇帝,建國號“大契丹國”,年號神冊。
公元930年(遼天顯五年):遼太宗耶律德光進一步統一了契丹。
公元1114年(遼天慶四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
公元1125年(遼保大五年):遼天祚帝被為金國所俘,遼國滅亡,契丹貴族耶律大石在西北召集殘部,向西撤退到西域一帶。
公元1132年:契丹貴族耶律大石在葉迷立(今新疆額敏)稱帝,史稱西遼。
公元1218年:西遼被成吉思汗攻滅,西遼滅亡後,部分契丹人在今伊朗南部臨近波斯灣的克爾曼地區建立了受制於蒙古大汗和伊兒汗國的起兒漫王朝,存在近80年,史稱後西遼。
【3】鮮卑宇文部別支——庫莫奚
庫莫奚以也稱奚,奚族為鮮卑宇文部之分支,與契丹本是同族異部。從4世紀中葉至7世紀初,是奚族的形成階段。7世初至9世紀中葉是奚族的發展、輝煌階段,這階段軍事實力與契丹旗鼓相當。 控制區域東接契丹,西至突蕨,南拒白狼河,北到霫國。
9世紀中葉以後:契丹多次征討奚族,逐步被併入契丹統治。
公元911年:遼太祖率大軍鎮壓奚族,奚族人不敢反抗,奚族完全喪失獨立性,成為契丹的一個部落。
【4】鮮卑宇文部別支——室韋
圖/室韋都督府
公元5世紀:北魏時開始有室韋的記載。室韋與契丹同出與鮮卑宇文部,以興安嶺為界,以南為契丹,以北室韋。活躍區域在今黑龍江中上游流域及嫩江流域。
公元544年(東魏武定二年)起,室韋各部逐步向中原王朝朝貢。
公元6世紀中葉:突蕨打敗柔然並統治大漠南北,室韋臣服於突蕨,受突蕨統轄。唐朝初年,室韋人還處於原始公社階段,部落首領稱為“莫賀弗”。
公元629年(唐貞觀三年):唐朝以室韋、契丹部落置師州,僑治營州境內,管理室韋、契丹事務。
公元788年(唐貞元四年):唐朝設立室韋都督府,以室韋首領為大都督、都督,室韋地正式納入唐朝版圖以內。
室韋逐漸發展為蒙古
公元10世紀:契丹建立政權過程中,室韋部族一部分西遷南遷,一部分併入契丹。其中一支室韋蒙兀部西遷至達斡難河(今鄂嫩河)發源地不兒罕山(今大肯特山),到金末發展為多達16個部落的蒙古族。另兩支室韋部族大如者部和小如者部都從大興安嶺以東西遷至石勒喀河流域,南徙和西南徙的有大室韋、烏素古、和解、那禮等部。這些室韋部族都逐步在金末被以鐵木真為首的蒙兀部兼併進來,或主動加入,形成了蒙古諸部。不少突蕨部落也被蒙古同化,被歸納為蒙古諸部。
-
5 # 呼倫貝爾谷哥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柔然,是公元四世紀後期至六世紀中葉,在蒙古草原上繼匈奴、鮮卑等之後崛起的部落制汗國,最高統治部落(可汗鬱久閭氏本部)為鮮卑別部的一支。當時中原正經歷東晉十六國後期、南北朝紛爭對峙。四世紀後期至六世紀三十年代中期,柔然與北魏和南朝形成了長期的並立。柔然主要遊牧範圍大體為今蒙古國全境,
室韋是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名。公元五至十世紀,主要活動在嫩江、綽爾河、額爾古納河、黑龍江流域。又作“失韋”或“失圍”。中唐以後,文獻上又把室韋稱作“達怛”。室韋——達怛人,是東胡後裔,是蒙古族的先民。自北魏時期起,室韋各部開始與中原王朝通貢。狩獵地在黑水靺鞨的西面、契丹的北面,處在原始公社階段。他們已經開始從事原始的農耕和畜牧,使用角弓和長箭獵獲野獸,用鹿皮製作衣服。男子束髮,婦女束髮做叉手髻。語言與契丹相同,都屬東胡語言的方言分支,
中國歷史上的北方少數民族,有個庫莫奚族。奚人善於造車並以此見稱於歷史。奚族屬東胡鮮卑族一支,隋唐時活動在今該區西拉木倫河上游一帶(古時稱饒樂水)。奚人以遊獵、畜牧為主,兼營少量農業。唐時,奚族人曾被冊封為王,還有少數人在唐政權及地方上做過官並立有戰功。唐末時,有部分奚人西徙媯州(即今河北省懷來縣),史稱西奚,仍駐牧在原地的奚人稱為東奚,
鮮卑族是古代遊牧民族的一支,據專家分析研究,發現現在的錫伯族人很有可能就是古代鮮卑族的後人。不過隨著歷史上民族大融合的發展,當初的鮮卑族都已經漢化,跟漢人融合到了一起,鮮卑族也逐漸的從歷史上消失,說起來這些民族都是生活在北方草原崛起的部落,曾經創造了很多王朝,如果喜歡瞭解民族歷史瞭解呼倫貝爾大草原室韋可以關注我謝謝了
回覆列表
室韋、柔然、庫莫奚和鮮卑是什麼關係?
這些遊牧民族從商周時代開始,匈奴和東胡就存在了,他們的位置大概是這樣的:
秦漢之際,東胡逐漸衰落。匈奴剛剛興起時,也受東胡的敲詐勒索。匈奴的冒頓單于剛即位時,東胡恃強向匈奴索要寶馬、美女,冒頓單于採用麻痺敵人的做法,對東胡的要求一一滿足。冒頓單于趁東胡王輕敵之際,向東胡發動進攻,大破東胡。從此東胡部落聯盟瓦解,東胡各部成為匈奴的種族奴隸。當然,東胡各族並未就此消亡
由於遭受匈奴的打擊,變得分裂,分裂成了兩部分,鮮卑和烏桓,此外它還有其他後裔,由鮮卑分化出的慕容、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禿髮、吐谷渾各部,此外還有柔然、庫莫奚、契丹、室韋、蒙古
西漢前期,匈奴到了鼎盛時期
終於,強大的漢王朝還擊了!結果就成了這樣:
東漢時分裂,南匈奴進入中原內附,北匈奴從漠北西遷河西走廊,中間經歷了約三百年。
東漢桓帝時,檀石槐趁機統一鮮卑各部,分地為三:右北平以東為東部,右北平到上谷為中部,上谷以西為西部。三部各置大人管理,都直屬檀石槐
公元前3世紀末,匈奴破東胡後,遷至烏桓山(又曰烏丸山),遂以山名為族號,大約活動於今西拉木倫河兩岸及歸喇裡河西南地區。公元49年,烏桓又從五郡塞外南遷至塞內的遼東、漁陽及朔方邊緣十郡。烏桓在兩漢時先後兩次南遷,逐漸發展壯大,但受漢護烏桓校尉管轄,分成若干部落,各自為政,一直沒形成統一的部落聯盟
西晉建立後,對周邊鮮卑各部採取安撫政策,並授予某些部落首領官職稱號,加強統治。雖然鮮卑時有反叛(比如慕容涉歸、慕容廆父子倆侵擾邊境,禿髮樹機能的反晉等),但總體來說,西晉和鮮卑保持著良好的隸屬關係。
但在八王之亂開始後,西晉王朝內部混亂不堪,國力衰弱,天下大亂,各少數民族紛紛南下,逐鹿中原。此時的鮮卑,特別是遼西鮮卑各部也趁機分一杯羹,段部、拓跋部兩部投靠西晉邊疆重臣,參與中原紛爭
拓跋鮮卑是鮮卑的一支,亦稱別部鮮卑,其實就是北鮮卑。
鮮卑貴族慕容氏在西鮮卑和東鮮卑都很有地位,西鮮卑後來在慕容氏的帶領下跑到青海東部安營紮寨,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吐谷渾。鮮卑參與了晉朝之後的五胡亂華
386年(東晉太元十一年),拓跋珪在牛川(今內蒙古錫拉木林河、呼和浩特市東南)召開部落大會,並即代王位。同年四月,改稱魏王,建元登國。也就是北魏。
北魏一直跟柔然敵對,柔然原本隸屬於鮮卑拓跋部,是拓跋的奴隸,乘鮮卑南下中原逐鹿,逐漸做大,成了北魏的勁敵
540年,突厥這個詞始見於中國史冊
552年突厥又大敗柔然,以漠北為中心在鄂爾渾河流域建立突厥奴隸制政權。最盛時疆域東至遼海(遼河上游), 西瀕裡海, 北至北海(今貝加爾湖), 南臨阿姆河南。“可汗”為最高首領,其子弟稱“特勤”,將領稱“設”
室韋,初作失韋,隋時始用室韋,後也有寫作失韋、失圍的。原系蒙古語音譯,森林之意。用作族稱,意為“林中人”,所以有人說室韋為“鮮卑”的同名異譯或別稱。
再說靺鞨,靺鞨其實一直也都存在,一直在中國東北生存。周代、秦朝、西漢時,被喚作肅慎,東漢到魏晉謂之挹婁,南北朝稱勿吉,隋唐時叫靺鞨。
583年因隋分化離間突厥分裂為東突厥、西突厥,並分別於630年與657年亡於唐,682年後突厥復國,共立國193年,曾對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等朝造成很大威脅。
貞觀三年(629年)秋,唐太宗命李靖率李勣、柴紹、薛萬徹,統兵10萬,分道出擊突厥。在定襄大敗突厥,頡利西逃吐谷渾,途中被俘,東突厥滅亡。
657年(唐顯慶二年)春。唐高宗派出兩路人馬向西突厥進發。冬十二月,蘇定方與回鶻聯軍大破西突厥。蘇定方追至碎葉水,盡俘西突厥部眾。西突厥沙缽羅可汗逃至石國(今塔什干)蘇咄城,城主伊涅達干將他們逮捕,交給唐將蕭嗣業。至此,西突厥國亡。
680年,南遷的東突厥之後北返復國,682年建立後突厥汗國,745年亡於回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