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祖國大西北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有一塊黃土高原丘陵區,境內群山環抱,溝壑縱橫,綿延的南華山雲霧繚繞,松柏蒼鬱。在孕育生命的山水之間,綠色盆地與寬闊的牧場參差交錯,高原景色與塞上風光交相呼應。這就是位於黃土高原的海原。
海原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中部,地處六盤山西北麓,距首府銀川市280公里。面積6463平方公里,人口46.3萬。
海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曾經誕生過燦爛的遠古原始文化。新中國成立後發現的菜園新石器遺址表明,早在距今5000至6000年前,人類的祖先就已經在這裡勞作生息。天地之造化,歷史之沿革,使得遺存於海原山水之間的文物古蹟星羅棋佈,風景名勝享譽中外。
海原大地上除了見證歷史的人文景觀之外,還有眾多天地奇妙造化的自然風光。南華山歷來有“春去秋來無盛夏”之說,春來綠樹雜花,天地澄清;夏時涼爽宜人,風光獨特;秋時紅葉滿山,層林盡染;冬時雪盡窮野,銀裝素裹。1920年海原大地震被稱為“環球大地震”,海原地震斷裂帶是當今世界範圍內儲存最完整、研究和利用價值最高的地震遺蹟,是一部“活教材”。天都山石窟、九彩坪拱北等建築遺址,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具有較高的藝術研究和旅遊觀賞價值。
歷史悠久的海原,文化多元,尤其是各民族的口頭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絢麗多姿。粗獷豪放的花兒體民歌、婀娜多姿的民間舞蹈、巧奪天工的剪紙刺繡等,都記憶、傳承著歷代先民的聰明才智,呈現出中華民族色彩斑斕的多元文化格局。
“花兒”是綻放在西北高原上的一朵豔麗芬芳的民間藝術奇葩,海原是“花兒”盛開的風景區,流傳在民族民間的小曲、小調、花兒極為廣泛,素有“花兒故鄉”之美稱。居住在這裡的回、漢、東鄉、撒拉等各族群眾,無論在田間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趕車,只要有閒暇時間,都要唱幾句 “花兒”。
海原剪紙、刺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地域特色。千百年來,剪紙刺繡作為古老的民族藝術,在當地群眾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傳承和保護,至今還延續著女兒出嫁時要做刺繡嫁妝的風俗。近年來,在海原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海原刺繡剪紙開發研究協會、千珍繡民族手工藝有限公司等民間組織先後成立,把廣大農村婦女“炕頭”從事的剪紙刺繡活動推向市場,逐步形成產業化、規模化,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途徑之一。
地處祖國大西北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有一塊黃土高原丘陵區,境內群山環抱,溝壑縱橫,綿延的南華山雲霧繚繞,松柏蒼鬱。在孕育生命的山水之間,綠色盆地與寬闊的牧場參差交錯,高原景色與塞上風光交相呼應。這就是位於黃土高原的海原。
海原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中部,地處六盤山西北麓,距首府銀川市280公里。面積6463平方公里,人口46.3萬。
海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曾經誕生過燦爛的遠古原始文化。新中國成立後發現的菜園新石器遺址表明,早在距今5000至6000年前,人類的祖先就已經在這裡勞作生息。天地之造化,歷史之沿革,使得遺存於海原山水之間的文物古蹟星羅棋佈,風景名勝享譽中外。
海原大地上除了見證歷史的人文景觀之外,還有眾多天地奇妙造化的自然風光。南華山歷來有“春去秋來無盛夏”之說,春來綠樹雜花,天地澄清;夏時涼爽宜人,風光獨特;秋時紅葉滿山,層林盡染;冬時雪盡窮野,銀裝素裹。1920年海原大地震被稱為“環球大地震”,海原地震斷裂帶是當今世界範圍內儲存最完整、研究和利用價值最高的地震遺蹟,是一部“活教材”。天都山石窟、九彩坪拱北等建築遺址,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具有較高的藝術研究和旅遊觀賞價值。
歷史悠久的海原,文化多元,尤其是各民族的口頭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絢麗多姿。粗獷豪放的花兒體民歌、婀娜多姿的民間舞蹈、巧奪天工的剪紙刺繡等,都記憶、傳承著歷代先民的聰明才智,呈現出中華民族色彩斑斕的多元文化格局。
“花兒”是綻放在西北高原上的一朵豔麗芬芳的民間藝術奇葩,海原是“花兒”盛開的風景區,流傳在民族民間的小曲、小調、花兒極為廣泛,素有“花兒故鄉”之美稱。居住在這裡的回、漢、東鄉、撒拉等各族群眾,無論在田間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趕車,只要有閒暇時間,都要唱幾句 “花兒”。
海原剪紙、刺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地域特色。千百年來,剪紙刺繡作為古老的民族藝術,在當地群眾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傳承和保護,至今還延續著女兒出嫁時要做刺繡嫁妝的風俗。近年來,在海原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海原刺繡剪紙開發研究協會、千珍繡民族手工藝有限公司等民間組織先後成立,把廣大農村婦女“炕頭”從事的剪紙刺繡活動推向市場,逐步形成產業化、規模化,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