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路之意
-
2 # 低頭便見水中天2019
我認為兩者看似都是英雄末路,但還是有所區別。
換個角度,李廣有些為名多累,李廣本人智勇雙全,建功無數,人生幾起幾落,年邁終不得封侯,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世間有才華而無法施展出的也不計其數,李廣最少展示了自己的人生,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李廣過於執著了。
而項羽,是窮途末路了,實在無路可退,他楚後人的性格決定了他不可能像劉備一樣,被俘後委曲求全,如李清照詩言,生當作人傑。作為一個帝王(史稱)退無可退,只有做此選擇。
-
3 # 史海快遞哥
我認為二者不可同語,以下僅供參考。
咱們先說李廣,自殺的時候他已經60多歲了,對於漢朝人來說,已經是一位老人了。下面我說一下故事的經過。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由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由定襄、代
郡出擊跨大漠遠征匈奴本部,李廣幾次請求隨行,漢武帝起初以他年老沒有答應,後來經不起李廣請求,同意他出任前將軍。
漢軍出塞後,衛青捉到匈奴兵,知道了單于駐地,就自帶精兵追逐單于,而命令李廣和右將軍隊伍合併,從東路出擊。東路迂迴繞遠,而且缺乏水草,勢必不能並隊行進。
李廣領兵與趙食其合兵後從東路出發。軍隊沒有嚮導,有時迷路,結果落在衛青之後,衛青與單于交戰,單于逃跑,衛青沒能活捉單于只好收兵。衛青南行渡過沙漠,才遇到李廣與趙食其的軍隊。李廣謁見大將軍後回自己軍中。
衛青派長史送給李廣乾糧和酒,順便向李廣、趙食其詢問迷路情況,衛青要給漢武帝上書報告軍情。李廣沒有回答。衛青派長史急令李廣幕府人員前去受審對質。
到大將軍幕府,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作戰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隨大將軍出征同單于軍隊交戰,可是大將軍又調我的部隊走迂迴繞遠的路,偏偏迷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六十多歲,畢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汙辱”。於是就拔刀自刎了。
咱們再說說項羽,其實後人一直在爭論,項羽為什麼不會江東,回江東之後還能從來,我不這樣認為。
咱們看一下項羽的起家啊
項羽的起家
人們都說,項羽的起家是在江東,他就是靠著手下的八千“江東子弟兵”,一路過關斬將,推翻暴秦,建立“西楚”霸業的。
然而,我告訴你,這裡面有問題,你信嗎?
項羽起兵確實在江東,但他並不是江東人,他是因為避難,才和叔父項梁來到江東的,項羽的老家實際在東海下相,也就是今天的江蘇宿遷。
所以,項羽不是江東人,江東子弟兵和項家的關係,也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堅如鐵石。你再查查項羽“四大將”的身世:
最忠心的龍且,項羽的發小,老家一個地方的;最冤枉的鐘離眛,江北人,和韓信家隔得很近;一諾千金的季布,江北俠客,遠近聞名;悍匪英布,和項羽第一謀士范增都是江西人(周瑜的老鄉)。
你說:項家軍的核心成員,誰是江東人?
項羽的成功
江東子弟兵雖不是項家的嫡系,但項家的起家確實是靠他們。但到了項梁想稱王的時候,江東子弟兵不答應了,在他們的干擾下,楚王的後裔熊心,才從一個放牛娃變成了後楚懷王。項梁戰死後,項家一度遭到排擠,最後還是在項羽的霸王一怒之下,才殺死了卿子冠軍宋義,掌握了楚國的軍事指揮權。
以後的事情,就是項羽的個人表演了。但江東子弟兵已經和項羽離心離德,項羽坑殺秦降卒20萬,就是江東子弟兵的傑作。鴻門宴,想殺劉邦的,也是江東子弟兵,如果不是項羽演戲,劉邦能逃得了嗎?
項羽的沒落
項羽的失敗,歸結於新老貴族的利益之爭。
滅秦後,以項羽為代表的新貴族和戰國老貴族的後裔因分配問題,產生了激烈的衝突。最終,劉邦抓住了機會的辮子,將項羽孤立,縱使霸王再神勇無敵,也不能和天鬥,劉邦掌握了天命,擊敗了項羽。
垓下之戰
不僅如此,劉邦還將項羽逼到了絕境。
項羽是靠暴力起家的,雖然他的祖父是楚國名將,但他和楚國老貴族之間相去甚遠。項梁殺景駒(楚國“三戶”之一),項羽殺後楚懷王、氣死范增,這些都透露著項家和楚國老貴族之間激烈的矛盾和衝突。
一支異軍的突起,往往伴隨著既得利益者的受損,所以,流血鬥爭,在所難免。
項羽不光和外人打,還要和自己人(楚華人)打,再強的精力,也有耗盡的一天。最要命的是:這樣做的後果是,連一個朋友都沒有!所以,當項羽失敗的那一天,他才發現:身邊除了“虞姬”,一個人都沒有了。
霸王別姬
當項羽站在烏江邊,遠望對岸的江東,他眼裡看到的滿是早就和他分道揚鑣的江東子弟兵,此時,他在腦海裡深深地問自己:江東,還回得去嗎?
-
4 # 枕籍阿杜
兩者性質不太一樣,先說說李廣,人們常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這個人,能征善戰,但是一生機遇不佳,當過俘虜,最後一次率軍出征,因為迷路,貽誤戰機,因羞愧難當,不想聽到朝廷同僚的口誅筆伐,自殺的,有罪但罪不至死。項羽少年成名,機運一直不錯,羽之英勇,千古無二,力能扛鼎,一生之中只敗過一次,垓下之戰,被韓信率領的漢軍合圍,被迫自殺,項羽是逃不掉的,即使是回到江東也是兵敗,理由有3,1韓信破齊之後,項羽第一次感到害怕,第一次用外交手段去遊說韓信,結果失敗,如果真那麼自信,項羽是絕對不會用外交手段,一定是軍事手段解決,2韓信破齊之後,楚軍的大後方就會暴露無疑,彭城隨時會丟,切斷糧草更是輕而易舉,3即使退回江東,劉邦這個人是絕對不會給他喘息機會的,一定追殺,此時劉邦有本部人馬,韓信的軍隊,英布的軍隊,彭越的軍隊,在加上其他小股聯軍人馬,拿下江東不成問題,這個項羽也是知道的,所以才自殺的,
-
5 # 破乞
1.李廣之前經過了三場戰役,看結果確實是點背。重要的是,在當時,李廣點背成了漢朝上上下下的共同看法。這時候,漢武帝正在準備和匈奴的最後一戰。在漢武帝的計劃裡,這次出征,原本沒有李廣的份。可是快六十歲的李廣知道,這是他人生中馬上封侯的最後一次機會,就再三請求漢武帝允許自己出徵。漢武帝實在不好意思,答應了。可是出發前,漢武帝私下交代衛青,李廣這人點背,別讓他和匈奴直接開戰。李廣不知道這是漢武帝的安排啊,出發前一看衛青給自己安排的路線不是和匈奴主力作戰的路線,哪裡甘心啊,可軍令如山,又不能不服。要說李廣,點也真不是一般的背,他的部隊竟然在沙漠裡迷路了,延誤了匯合日期,等衛青那邊打敗匈奴,李廣的部隊才姍姍來遲。在歷朝歷代,延誤軍期,都是大罪,李廣羞愧難當,自殺謝罪。一代將星,就這樣死在了沙漠。
2.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英雄人物。但如項羽這樣鐵血柔情的漢子卻很少。萬軍包圍,四面楚歌也打不倒這個鐵骨錚錚的漢子。戰場上的縱橫吟嘯,面對伊人卻柔情刻骨,像項羽這樣的英雄,當之無愧的受後人敬仰。
-
6 # 平凡人讀史記
兩人同為英雄,但是自刎之時,都沒有到了末路,完全都是強烈的自尊心作怪。
兩個人自刎的共同點就是:剛而易折,至死都不承認自己的錯誤。一個自認為自己年老,拒絕受審,不願受刀筆小吏的責問;一個不願意獨活,認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1、縱觀二人,一生都犯下過重大過錯李廣殺降,導致無法封侯;任太守期間,公報私仇,擅自殺死了曾經得罪過自己的霸陵慰;不聽軍令,擅自出兵,導致中途迷路,未能與衛青匯合。
項羽坑殺秦卒二十萬,火燒阿房宮,將秦都咸陽毀於一旦,日後違背誓言,殺死子嬰與義帝。而且,在與劉邦的爭霸過程中,數次用兵都剛愎自用,以致於逐漸陷入被動。
2、二人都有生的選擇,卻拔劍自刎李廣當時只要向衛青認錯,按照軍規接受審問,承擔相應的罪責,完全可以不死。項羽只要渡江,也完全有機會東山再起,捲土重來。
但是二人都不是包羞忍恥之人,把面子和自尊心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寧可自刎,也要成全自己的聲名。
-
7 # 心向青山
美人遲暮、英雄末路,均是人間無可奈何之事。
所謂英雄末路,就是指英雄到了無路可走的地步。
李廣自殺和項羽自刎,確實是英雄末路,但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項羽和李廣傾注了太多的個人感情,《史記》中的項羽和李廣的形象遠比真實的光輝偉岸。
1,李廣,世稱“飛將軍”
李廣,在後世成為了名將的化身,並深受文人士子們所尊敬,但真正的李廣其實有名將之名而無良將之實。
或者我們應當說,李廣單兵能力高強,是一個衝鋒陷陣的勇士,但並非指揮千軍萬馬、攻城掠地的統兵之才。
李廣之死,源於漠北之戰的迷路。此戰,李廣想做前鋒,但衛青受漢武帝授意,認為李廣太老,慎用。
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於是,衛青便用了公孫敖,並把李廣調開。李廣知道後先是拒絕調動,後又惱怒的回到營中與右將軍會合,領兵從東路出發。
但李廣後來由於迷路,落在了衛青後面,耽誤了軍期,沒能參戰。
戰後,衛青派長史拿了乾糧酒食送給李廣,並問李廣為何迷路,李廣不予回答,衛青又派長史讓李廣的幕僚前去聽候審問。李廣回道:
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最後,李廣對部下說:
“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說完便拔刀自殺了。
李廣的自殺確實是英雄末路,但更多的是對一生七十餘戰而無法封侯的無奈,同時也是一種自傲的體現。
司馬遷評價李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但不知道李廣當不當得起?
2,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這是《史記》中記載的項羽之死,是《項羽本紀》中最具悲劇色彩的一幕。
與李廣相比,項羽當得起名將,他不僅勇冠三軍,同時膽略過人,一生除了垓下之戰再無敗績。
但項羽遇到的是劉邦,是兵仙韓信,名將對決在後人看來是精彩的歷史篇章,但對於當事人來說,卻註定是個悲劇,無論韓信和項羽誰敗都是如此。
項羽的優點光芒萬丈,但缺點卻能掩瑜,只不過在司馬遷的筆下,我們往往忽略了項羽的暴虐、婦人之仁、吝於賞賜、優柔寡斷。
對於華夏文明而言,劉邦的貢獻遠大於項羽,但劉邦在司馬遷的筆下卻成了小人,在我看來,項羽不是不值得稱頌,而是過譽了。
與李廣相比,項羽的自刎烏江,的確是英雄末路,許多人在想項羽過烏江了會怎樣?能翻盤嗎?
我只能說,劉邦不是項羽,不會給項羽一絲機會,況且項羽也沒有翻盤的能力。
-
8 # 看不見的角落
李廣與項羽都是馳騁疆場的英雄豪傑,最後也都以自殺終結了自己的生命。有人說他們二人一個是李廣難封,英雄氣短,一個是霸王別姬,兒女情長。但筆者卻認為並非如此簡單。
李廣的一生是非常坎坷的。“命奇”是皇帝對她的評價,也就是命不好,很倒黴的意思。李廣的死因是一次又一次希望的落空導致的絕望。李廣發跡的很早,在文帝十四年就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入伍,到武帝時期已經是三朝元老。“六郡良家子”指的就是天水、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這六個郡當眾出身良好的子弟。他們由於熟悉邊境,精於騎射,在軍中的前途很好。李廣很快就因功被封為中郎,並且得以跟隨在皇帝身邊出警入蹕。不過,李廣由於久在戰場對於政治上的事情可以說是一竅不通。景帝年間,七國之亂,本來是李廣大展宏圖的時機。但是他卻私下接受了梁王的拜將之印,須知當時中央和地方諸侯國的關係是何等的緊張。梁王又是景帝的親弟弟,得寵於竇太后,是漢景帝當年最有力的皇位競爭者。李廣這樣處事,致使一場平定叛亂的大勝仗下來,只有他沒有被封侯。武帝時期,李廣率軍跟隨衛青出擊匈奴,卻迷了路,沒有完成作戰任務。主將衛青派長史去查問,李廣說:“大丈夫怎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汙辱”就自盡了。李廣當時的罪行並不至死,只要他低頭,還是可以安享晚年的。他自盡的原因是多次經歷無功而返,到手的功名竹籃打水一場空。而且,自己已經是暮年,可能再也沒有機會封侯了。行伍出身的人往往把榮譽看得比性命還重要,所以李廣在經歷了最後的希望破滅後,選擇了自盡。
項羽的情況與李廣略有不同,他的死因是無奈,是真的英雄末路。很多人認為,項羽只要過江還是有翻盤的可能的,項羽是因為捨不得虞姬而自盡殉情。但事實並非如此,當時項羽的賭本其實已經輸光了,他除了自盡沒有第二條路。過江之後面對項羽的很可能不是親切的江東父老,而是厲兵秣馬的九江王軍。英布其實才是滅楚戰爭中最重要的角色,他將項羽的後路完全堵死了。若非如此,江東子弟怎麼可能會眼看著項羽兵敗而不救援,讓項羽身邊僅僅只剩下幾十人。不是沒有人救援,而是全部被英布牢牢控制住了,無法前來而已。英布這個曾經項羽的部下,此時已經化身劊子手親手斷送了項羽,將項羽送上了英雄末路。
文:經典守望者
喜歡就關注唄。。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
9 # 郭小妮觀歷史
李廣和項羽兩個都是名垂青史的大英雄,卻都以自殺的悲慘結局退出了歷史舞臺,不能不說造成這樣的局面完全是性格使然。
李廣作為一個傳奇人物,被匈奴稱為“漢之飛將軍”,他曾生擒匈奴的射鵰英雄,讓匈奴聞風喪膽,長期不敢來犯。
連漢文帝都曾感嘆李廣生不逢時,他說:“李廣如果生在高帝的年代,封萬戶侯又算什麼!”
就是這樣一位勇猛的將領,卻被逼自殺。誰逼的?
漢武帝。
直接點說,李廣就是被漢武帝的一句話害死的。
元狩四年,漠北之戰,由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攻打匈奴,李廣被任命為前將軍。此時的李廣已經六十多歲,他想爭取最後的輝煌,殊死一搏。
但是出征的時候,李廣卻接到了一個連他自己也想不通的命令:走東路與大軍會合。為什麼這樣安排?原來,在臨行前漢武帝私下告誡衛青:李廣的命數不好,孤星照命,不要讓李廣打頭陣。
漢武帝一句話,就斷送了李廣的前途。
這句話正合衛青之意,他正想著怎麼把頭功留給自己人,聽武帝這麼一說,好辦了,於是便有了那個命令。
由於東路很難走,李廣又沒有專門的嚮導,很快便迷失了方向,導致沒能及時趕到指定的地點,誤了大事,必須接受審判。
衛青心中有愧,他極力為李廣說情,但李廣不肯配合,說:“我戎馬一生,好不容易有了與單于面對面交戰的機會,卻又被衛青排擠,自己又不爭氣迷了路,這難道不是天意嗎?我已六十多歲,怎麼說也是老將,如今又受刀筆小使的折辱,哪堪忍受!”說完拔刀自盡。訊息傳出,震驚一時,全軍皆哭。
有人不能理解李廣為什麼要自殺,他明明可以全身而退,為何要如此固執?我來告訴大家為什麼他寧可自殺也不願申訴。
古代的法庭和監獄的恐怖程度是我們無法想象的。當年西漢的開國將領周勃從監獄放出來的時候,他心有餘悸地說:“我領兵百萬,位極人臣,今日才知道獄吏的威風!”
再者,那時的律法也很嚴格,雲中太守魏尚,出生入死,戰功無數,卻只因上報的殺敵數量和上交的敵人首級差了六個,便被抓進監獄做苦力。魏尚時的皇帝是漢文帝,文帝向來以寬厚仁慈著稱,他尚且如此,何況是武帝?
所以,李廣知道,即便自己不自殺,也會生不如死,百般受辱。
士可殺不可辱,李廣不願苟且,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死。
項羽自殺有兩個方面:一是覺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二是真的到了窮途末路。
【項羽戰敗的臨終遺言是什麼?在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裡,原文為:“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項羽為何寧死也不願回江東?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唱罷《垓下歌》,浴血突圍,退至烏江西岸,身邊只剩二十六名保鏢。十萬楚兵皆作煙消雲散。
在對岸守望的烏江亭長,特意駕小船來接應,勸說項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位忠心耿耿的“基層幹部”,用充滿感情的鄉音呼喚項羽回家:江東雖是小地方,也還有地千里、有民百萬可供大王養精蓄銳、東山再起。他還讓項羽放心,父老鄉親已把烏江上的渡船全鑿沉了,只留下這一條,專門營救大王,即使漢軍追來,也無法渡江。
二十六名保鏢準備誓死斷後,催促項羽快走。可項羽卻捨不得拋下他們逃生。
範金山著《霸王項羽》一書,把項羽的臨終遺言翻譯成白話,是笑著對烏江亭長說的:“天要亡我,我就是渡過了烏江又有什麼用了呢?我能逃出天意嗎?何況我項羽當初帶領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西進,滅暴秦打天下,威震長江兩岸。可如今他們全都戰死沙場,沒有一個能回去,唯獨我自己回去,即使江東父老兄弟,愛我憐我,仍舊擁我為王,我還有什麼面目再見他們呢?雖然江東父老不說什麼,可我項羽問心有愧啊!”
在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裡,原文為:“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另一種說法就是項羽突圍之後,可能根本沒有到達烏江旁邊就已經戰死了。在司馬遷的記載之中,儘管有著和烏江亭長的對話,但是從司馬遷前後記載的情況來看,我們就會發現自相矛盾的地方。在《項羽本紀》的結尾處,司馬遷寫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話:“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這說明了項羽的死亡地點是在東城而不是烏江江畔。
回覆列表
二者是不一樣的!
李廣這時候已經年老,從他之前問到過的問題來看,他其實挺在意能不能封個功名的,他挺在意自己的名聲的。為將者都想建功立業,以前他的失敗還可以當是運氣不好,這回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自己違抗軍令,導致了損失慘重,他老了,已經經不起這種負罪感了,所以自刎!
而項羽首先是和虞姬有很大的關係,項羽被困的時候,虞姬聽到了四面楚歌,也看清了事情的結果,在項羽面前拔劍自刎。項羽是一個愛面子的人,喜歡爭強好勝,自己的女人在自己面前自刎,楚軍也傷亡慘重,讓他覺得在回江東就沒有面子了,所以才會選擇烏江自刎
第二個原因,項羽有機會渡過烏江,重新再來,只要能回去,江東父老也是支援他的,重新再來也不難。即便自己重新壯大了,還要面對劉邦這個勁敵,自己的勢力也小於劉邦,劉邦既然都能撕毀條約,恐怕也是敢發兵江東,到時候遭殃的就是自己的江東百姓了,江東就會陷入戰爭,自己更心裡過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