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吳百蘭

    劉邦五十六萬大軍被項羽大敗彭城後,深刻地認識到憑他一己之力是無法滅項羽的。

    逃到下邑後他與張良商議出一個“下邑畫策”,劉邦說:我拿出關東一半的土地換滅項,可以嗎?張良說:可以,但你要分封給對的人。劉邦又問:分封給誰才是對的人?張良說:你手下的韓信、彭越。還有一個項羽手下的猛將黥布。

    滅項建漢後,劉邦不得不還願地封賞了七個異姓諸侯王。於是一個郡國兩制的漢怪胎誕生了。

    當初劉邦的大敵是項羽,劉邦又總是被項羽打得屁滾尿流的。彼時的劉邦大敵當前,他不得不用土地換滅項。可當滅項建漢後,此時的劉邦想的就是應該怎麼鞏固大漢的問題了。

    誰知道這手握重兵的七個異姓諸侯王,那天也想當皇帝了不會造反呢?就算劉邦活著的時候不造反,劉邦死後,誰又敢保證他們不造反呢?劉邦怎麼放得下這個心呢。

    再說,這七個諸侯王們各個擁兵自重,幹什麼?如果真的不想造後,要那麼多強可敵國的兵幹什麼?戰國時期的大周朝是怎麼滅的,難道這不讓劉邦擔心嗎?

    其實,事實也應證了劉邦的擔心是對的,因為劉邦只壓一壓他們七個異姓諸侯王,結果,他們一個又一個的真地就都造反了。說是劉邦逼得。可是,野心和慾望同樣是強大的力量,也可以迫使人造反,想當皇帝的。

    說劉邦殺了許多功臣,那不蕭何、張良、陳平、樊噲、周勃、夏侯嬰等名臣名將們都還在嗎。

    應該是劉邦為了大漢朝防患於未然,才是主動提前殺了謀些功臣。只是帝王的心思我們平凡人不能理解罷了,因為不在其位,難思其政難解謀。

  • 2 # 紅繞歷史

    首先,自古以來,追隨帝王一起打拼江山的人不在少數。然而,這些為帝王們立下汗馬功勞的開國功臣,卻沒有多少人能夠善終。帝王們坐擁江山後,大多會對開國老將們進行肅清。能剝奪手中權利的就剝奪權利,不能剝奪權利的就找機會處死。

    劉邦就是這樣一位君主,稱帝之前,和能幫助自己打拼江山的將領們稱兄道弟,登基稱帝后,就費盡心思打壓這些開國功臣。

    殺掉的功臣有哪些: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韓王信等,這些人都有兩個共同點,第一跟皇帝劉邦不是一個姓,第二名字前面都冠名為王。牛掰不,皇帝過了最大的稱號就是上面這幾個人了,因為太牛掰了,所以劉邦這個第一,自然看著這些第二扎眼了。

    第一:異姓王普遍擁有很大的兵權。這讓劉邦很不安,因為前面自己的老對手項羽就是因為封了很多王,最後被自己封的漢王給終結了的,他很怕,怕自己的皇帝寶座哪天會更項羽一樣被自己封的幾個王聯合起來給端了!

    第二:一些人的挑撥離間。在劉邦建立漢朝後,一些異姓王以前得罪過的人就紛紛出來遊說,宣稱只有剷除了異姓王,才能保證天下太平。劉邦剛開始以為這只是那些無聊的人隨便宣講了自己的一些理論,不理他們就是了。但那些人又暗中聯絡朝廷中的人,謊稱自己發現異姓王的某些舉動是想要謀反。本來就怕的劉邦自然更怕了,把持不住了。

    第三:為太子鋪開一條道路。劉邦的太子劉盈很懦弱,劉邦知道自己肯定比他的異姓王們去世得要早。所以要先下手為強。不管這些王是真老實還是假糊塗,都要先剷除這些隱患!

    最後,功臣處理得差不多了,晚年的劉邦來了個白馬之盟,而此盟約的內容為確保只有劉姓者可為王,即“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用國家“憲法”規定和禁止異姓王的出現。

    總的來說劉邦劉老闆殺這些功臣的目的就是為了消除自己劉氏公司可預見的風險與競爭對手罷了,誰能說對不對,該不該呢?

  • 3 # 半壺老酒半支菸

    這裡我們要澄清一點:劉邦確實殺了一些異姓諸侯王,但那些人算不算大漢功臣還是個問題,劉邦在戰場上殺他們,或許只是統一戰爭的延續,跟兔死狗烹不可同日而語。至於淮陰侯韓信,不管死得冤不冤枉,都跟劉邦無關——那是呂后和蕭何下的手,劉邦當時正跟造反的陳豨打仗。

    劉邦一開始封了八個異姓諸侯王:齊王(後淮陰侯)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前燕王臧荼、後燕王盧綰、長沙王吳芮、韓王信。咱們來看看他們幹了什麼及結局如何:

    梁王彭越,劉邦的盟友,造反被抓,司法部門按律把他斬殺。

    淮南王英布,項羽部將,造反時在兩軍陣前明確告訴劉邦:“我就是想當皇帝!”

    前燕王臧荼,起兵造反了,沒打過劉邦而被殺。

    後燕王盧綰本來是劉邦發小兒,陳豨造反時不幫著劉邦幫陳豨,盧綰逃到匈奴去後病死。

    韓王信是韓襄王姬倉庶孫,不是齊王(淮陰侯)韓信,勾結匈奴叛漢,兵敗後逃到匈奴,多次率軍攻打漢朝,領著匈奴兵攻打漢朝的時候,被將軍柴武斬殺。

    趙王張耳死後,張敖襲爵,因部下想謀殺劉邦(證據確鑿)而被降為侯爵。

    長沙王吳芮,王國傳承四代,直到他的玄孫吳差(吳著)沒有後代,長沙王才變成了漢景帝的兒子劉發。

    說完了異姓諸侯王,咱們再來看看十八個開國侯:酇侯蕭何、平陽侯曹參、宣平侯張敖、 絳侯周勃、舞陽侯樊噲、曲周侯酈商、魯侯奚涓、汝陰侯夏侯嬰、潁陰侯灌嬰、陽陵侯傅寬、信武侯靳歙、安國侯王陵、棘浦侯柴武、清河侯王吸、廣平侯薛歐、汾陰侯周昌、陽都侯丁復、曲成侯蟲達(蠱逢)。

    看這十八個諸侯年表,我們就會發現這些人沒有一個被劉邦殺害或者免職。劉邦只想殺兩個人:前期是雍齒,後期是樊噲。但是一個都沒殺成:劉邦捏著鼻子封雍齒為食邑兩千五百戶的什邡侯(孝惠帝三年薨);陳平陽奉陰違,一直到劉邦嚥氣,也沒對樊噲動刀子。

    這時候我們就要請問“劉邦到底該不該殺功臣?”的提問者兩個問題:第一、劉邦殺了哪些功臣?第二、功臣就是不可殺的嗎?

    事實上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沒有殺功臣,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倒是殺了一些。而我們更關心的是這樣一個問題:鳥盡弓藏——飛鳥都射沒了,留著弓箭射人嗎?兔死狗烹——即使不能打獵,看家護院還是可以的,但是這些獵狗吃完了獵物就開始吃家裡的雞鴨,甚至一個不高興就要向主人吠叫幾聲,甚至還想著咬死主人。

    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讓這些只知道拿刀子砍人的赳赳武夫治國,那肯定會是一團糟。但是不給這些功臣一官半職,他們又會很失落,這種失落的結果,除了再造反,就是橫行鄉里魚肉百姓。

    任何一個王朝的功臣,都是掉進灰堆的豆腐——吹不得拍不得。放縱,就會讓帝國大廈轟然倒下,嚴懲;又會落下一個“鳥盡弓藏”的惡名。請讀者諸君評評理,站在皇帝和老百姓的角度看,哪些為非作歹的“功臣”該不該殺?

  • 4 # 齊北布衣先生

    我是歷史老斯基,來聊聊這個話題。

    關於殺功臣,眾說紛紜,各有立場,那換個角度,假如不殺“功臣”,後果會怎樣?

    一,

    劉邦戰勝項羽之後,五十多歲了,身體還有舊傷 ,將來接劉家江山的兒子還很年輕的,也就20左右。

    大家覺得劉邦百年之後,他能操的了劉家天下的盤子嗎?豐沛集團裡的蕭何,周勃,曹參 樊噲 灌纓,夏侯嬰,盧綰,等人,劉邦百年之後,他們會還和支援他一樣,支援他兒子嗎,同患難易,共富貴難啊!

    秦朝的趙高李斯,始皇帝時期,畢恭畢敬 誠恐誠惶,但沙丘之變就是他們策劃現,始皇的屍體都臭了爛了,還拖著到處巡遊,為的就是鞏固傀儡胡亥的地位。

    這些事情,劉邦當了一把手後,應該有的是渠道來了解。

    二,

    他屠殺的“功臣”,多數是異姓王,陳稀,英布,彭越,韓信,這四人實力最強,其中韓信是從漢中時時期被蕭何追回,拜了大將軍,至於其他三人,要麼是彭越這種和劉邦同時起事的梟雄,要麼是英布這種項羽部下的猛將,都不是豐沛縣出來的嫡系。

    他們都得投靠劉邦,是保持實力, 政治站隊。對於劉邦而言,所謂的功勞,真沒多少。但潛在的威脅,非常之大。

    換位思考一下,誰在劉邦那個位置上,都會對他們幾個下手。

    三,韓信的事情,確實是千古奇冤,但誰讓他太牛逼了,所以下場就是兔死狗烹。

  • 5 # 薩沙

    嚴格意義上說,劉邦殺得並不能說是功臣,而是一些合作者。

    劉邦稱帝的時候,封王封侯的就有100多人,比較有名的是

    蕭何、張良、韓信、彭越、英布、曹參、陳平、灌嬰、周勃、樊噲等人。

    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善終,被劉邦殺掉的是韓信、彭越、英布這三個人。

    有意思的是,其他的人也是戰功卓著,絕對不亞於彭越和英布,然而彭越、英布卻被封王。原因很簡單,彭越、英布之流都不是劉邦嫡系,有自己的兵馬,形同藩王。

    比如彭越,本來是同劉邦平起平坐的諸侯,有自己的軍隊。

    即便漢王二年(前205年),被漢王劉邦收買,拜為魏國國相,彭越仍然統帥自己的部隊。

    至於英布也是一樣,他是同項羽平起平坐的諸侯,後來成為項羽的部將。後來看項羽要敗,這才投靠劉邦。

    這兩個人都有自己的地盤和軍隊,英布是直接騎兵反叛。彭越是不遵守劉邦的命令,還沒來得及反叛,就被劉邦先下手為強幹掉了,成了肉醬。

    至於殺掉韓信,也是一樣。韓信在漢軍中的威望極高,又有自己的地盤和軍隊,是個威脅。

    況且,韓信此人性格傲慢,不服別人。在被降職為淮陰侯,他就應該安分隱居,他卻仍然抱怨不公,串聯部下,最終惹來殺身大禍。

    其實,劉邦殺掉的這幾個人,都是所謂不可靠的軍頭。

    這些人的存在,無論是否實質性叛變,對劉邦以及後來的漢朝都是很大危險。

    劉邦建立大漢時,直接控制的地域也只有關中、漢中、巴蜀、河北、淮北、江漢等地,其他多控制在這些萬的手中。

    那麼,劉邦自然要對付他們,這同是不是功臣無關。

    至於蕭何、張良、曹參、陳平、灌嬰、周勃、樊噲等人,沒有割據力量,沒有政治野心,也就沒有危險。

    事實證明,這是正確的。

    看看唐朝的藩鎮割據慘狀,國破家亡,戰爭永無止盡!

  • 6 # 光芒萬丈34957

    只要君王的天地夠大,把國放在家前面,就不會殺功臣。

    只有將家放前面,而國放在後面的君王,才會殺功臣。

    秦始皇一心想著統一中國,為中國開疆拓土,地面上的敵人都消滅了,還不放心,還要組建兵馬俑這支地下秦軍,幫華人連地下鬼怪也消滅了,才沒空去想殺功臣,人都不夠用,還有閒心殺功臣。

    劉邦卻不一樣,出生市井,只不過是街頭混混,如果不是蕭何抬舉他,呂后家資助他,他也就是個地頭蛇,成不了氣候。

    所以得了天下後,街頭混混的本質就表現出來了,非劉姓稱王者,天下共誅之,是乞丐皇帝朱元障的祖師爺,都是極端自私自利者。

    秦始皇敢自稱“千古一帝”,不是靠殺功臣得來的,而是靠豐功偉績得來的,連劉邦曾孫子漢武帝都想學他,漢武帝也看不起劉邦殺功臣。

    如果劉邦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不會被匈奴圍在白登山,逼呂后放下架子給匈奴單于寫那麼肉麻的信,並向匈奴稱臣納貢,用金銀財寶贖回劉邦。

    漢武帝一直不屑劉邦的為人,除了會忽悠外,打仗不行,治國不行,逃命在行,還要老婆邦他贖身,丟了中國男人的臉。

    很多華人會說,劉邦再不行,也能做天下,建立起漢朝。

    可現實是,如果沒有他的兒了漢景帝,孫子漢文帝,幫他治理好國家,曾孫漢武帝幫他打敗匈奴,他就個被天下人辱罵的街頭混混。

    殺功臣是這個世界最讓人所不恥的事,是自身無能的表現,也是遺臭萬年的事。

    天高任鳥飛,海闊任魚躍。

    有多大的心,就有多大的胸懷,自己不能給功臣提供給廣大的天地,讓他們去建功立業,就是自己無能的表現。

    為了個人的家不被別人佔了,就殺死一切危脅者,是一個君王的應該做的事嗎?

    比如你生在南京,難道可以為了自己家的安全,將南京所有強壯男人都給殺了,只留下女人小孩不是男人的人,就因為你打不過他們才要殺他們。

    中國男人從宋朝之後就不會打仗,就是因為統治者養了一幫沒有骨氣的讀書人,還有閹人,才導致華人不會打仗了。

    春秋戰國時的中國男人可不是這樣的,文臣死諫,武將死戰,士兵敢拼命,百姓不下跪,男人平均壽命只有25歲。

    反觀宋以後的華人,命越活越長,可氣節卻越來越少,讀書是為了當官,當官是為了發財,全民都為錢而活著,讓外人看不起。

    導致這種局面的,還不是君王殺功臣,讓小人得志,才寒了天下有識之士的心,不願為君王賣命了。

    就好比一個企業老總犯了錯也不認錯,也不引咎辭職,還動用手下一批打手,壓制員工,打壓對手,以達到不下臺的目的。

    西方企業絕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就因為領導還要臉,還要遵守最起碼的社會道德標準。

    這也是中國民營企業做不長的原因,發生問題,永遠在給自己找藉口,都是別人在害他,以達到不下臺的目的,這樣的民營企業,會有人才去投奔他嗎?

    都是站的進去,躺著出來,還要被他消費,說你是不能奮鬥的人。

    君王殺功臣,也會導致這樣的事發生,有才之人誰敢伺候這樣的主子,被你殺了,還要背上莫須有的罪名。

  • 7 # 夢嘗君

    非常榮幸能夠回答您的問題,關於劉邦到底該不該殺功臣的問題,我們結合三個皇帝的表現來回答一下:“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在起義過程中,兄弟之間之間的尊卑貴賤來回答”

    西漢建立,漢高祖劉邦採取“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策略,瘋狂屠戮功臣。公元前221年,秦朝橫掃東方六國,建立了統一的秦帝國,但是秦始皇殘暴不仁,嚴刑峻法,使得天下大亂,民怨四起,公元前209年,泗水亭長劉邦在沛縣斬白蛇起義,經過四年的楚漢戰爭,於公元前202年建立了西漢王朝。劉邦在起義之前,只是一個小小泗水亭長,和其他兄弟之間並沒有尊卑關係,而在推翻秦國殘暴統治的過程中,劉邦和其它起義兄弟一起同吃同住,稱兄道弟,同甘共苦,使得劉邦的陣營能夠上下齊心,一路高歌猛進,奪取了全國政權,但是在劉邦登基以後,以前的兄弟們憑藉著軍工驕橫跋扈,恃寵而驕,西漢王朝面臨著分崩離析的局面,為了穩固“劉姓江山”,劉邦先後滅掉了楚王韓信、梁王彭越等功臣。東漢光武帝劉秀,善待功臣,建立“雲臺二十八將”,唐太宗李世民,懷念功臣,建立“凌煙閣”。西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英雄豪傑逐鹿中原,以劉秀為代表的農民起義軍,異軍突起,藉助於世家大族的支援,劉秀迅速統一全國,建立了東漢政權。劉秀在起義的過程中,得到了世家大族的支援,劉秀取得了全國政權以後,自然要投桃報李,而且由於東漢建立以後,以“任孝”治天下,給予了世家大族和功勳大臣很大的權力,使得東漢外戚勢力、宦官勢力、世家大族勢力一直在左右著東漢的政治,最終爆發了黃巾軍大起義。唐太宗繼位以後,為了紀念功臣,建立了凌煙閣,唐太宗沒有殺戮功臣的原因有兩個:一、在太宗繼位以前,所有的功臣基本都是太宗的幕僚,原本就存在著尊卑關係;二、太宗比其他的功臣都要年輕許多,許多的功臣都在太宗之前去世了。“可以馬上奪天下,但是不能夠馬上定天下。”和漢高祖劉邦有著相似名聲的還有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繼位以後,也是殺害了大量的功臣。由此可見,在貧賤時期,如果君主和功臣之間沒有尊卑貴賤之分,那麼君主在登基以後為了立威,就必須殺害功臣,而在起義之前如果有附屬關係或者君主比功臣年輕許多,那麼君主就沒有殺害功臣的必要了。

  • 8 # 小小小百科全書

    所以說劉備在滅掉項羽一統天下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要誅滅異姓王。畢竟異姓諸侯王是因為利益和劉邦走到一起的。他們之間的關係並不牢固。而異姓王之中燕王盧綰這個和劉邦的鐵磁都在後來生出了異心,那就更別說趙王張敖,淮南王英布,楚王韓信,韓王信,梁王彭越這些人了。當初劉邦爭霸天下需要他們的支援。但是劉邦奪取天下之後第一件事肯定就是消除異姓王這些隱患。沒有利用價值自然就會杯滅掉。之後劉邦還訂下規矩“非劉姓不得稱王”。

    殺光了這些異姓王之後劉邦就開始著手處置其他都諸侯了。打天下的時候劉邦不會和手下講究那麼多。而且劉邦也很對拉攏人。對於爵位權利絲毫不吝嗇。但如此大規模的封賞也導致侯爵多如狗。要知道這些侯爵可都是和劉邦從戰爭年代走過來的。幾乎每個人都是手握實權的文臣武將。這些人單個來說不構成威脅。但如果把這些力量凝聚在一起就足矣摧毀脆弱的漢朝。所以劉邦開始奪權屠殺功臣實際上也是很必要的。

    再者每個開國皇帝在建立國家之後都會進行收權的。畢竟一個統一完整的國家最高權力必須集中在中央。從秦始皇起開始就是這麼做的。戰爭年代權利可以分散。但國家和平統一了收權行動就勢在必行。只不過劉邦選擇了中國歷史上大多數皇帝都會選擇的方式。那就是屠殺!一了百了的屠殺!歷史上能做到不屠殺功臣的也就秦始皇和唐太宗二人。而能做到不殺人收權的也就是宋太祖趙匡胤。

    而像劉邦和朱元璋這種平民出身的皇帝恰恰是殺的最狠的。因為劉邦和朱元璋的出身決定了他們本身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他們奮鬥了一生打下的地盤他們不願意去冒險。而且因為出身於底層。又經歷過殘酷的歷史時期,所以像劉邦這種人實際上是非常冷血的。比如劉邦最忠實的馬仔樊噲。從劉邦沒造反就一直為劉邦馬首是瞻。劉邦造反後也是緊隨劉邦。甚至在鴻門宴上還救了劉邦的性命。即使這樣一個人在劉邦臨死錢都想要除掉樊噲。可想而知劉邦的心有多麼的狠。也幸虧樊噲命好否則樊噲這個劉邦最忠實的馬仔也難逃一死。

  • 9 # 歷史簡單說

    漢初功臣有兩類人,一類是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第二類是蕭何,張良,陳平等人。前一類叫異姓王,而後一類叫做列侯。

    那這一類有什麼區別呢?前一類的,還有另外五個,分別是趙王張耳,長沙王吳芮,燕王藏荼,燕王盧琯,韓王信。這類異姓王,嚴格說起來,並不是劉邦的下屬,而是劉邦的合作者。

    劉邦是漢王,他們是趙王、楚王,他們好幾個,在項羽分封諸侯的時候,他們就和劉邦一樣,在項羽與劉邦的楚漢相爭的時候,他們時而在項羽那邊,時而在劉邦,最後與劉邦一起合作,打敗項羽。

    如果把漢帝國比作成一個公司的話,劉邦就是董事長,而其他人就是董事會成員,劉邦實際控制的地盤,除了秦地,還有長子劉肥所在的齊國,如果從戰國七雄的來看,劉邦父子只佔兩國,而其他諸侯王佔了五國。

    而蕭何等人,漢初的時候一共封了一百多個,而這些人,劉邦完全沒有除掉他們,他們的爵位也是能夠世襲的,除了無後代繼承,或者獲罪免除。

    可見,劉邦除的只是異姓王,而不是列侯們,所以題主所說的殺功臣,其實並不能成立。

    有些人說,韓信不是劉邦的大將軍嘛,開始的時候是,但是後來劉邦與項羽對峙,韓信自己發展,拿下了魏,趙,韓,燕,齊之後,就向劉邦討封假齊王,劉邦那個氣,可是沒法,還給他封了個真齊王,而這個時候劉邦也只是漢王,齊王與漢王能平起平坐了。

    後來劉邦召彭越與韓信圍攻項羽的時候,他們兩個是愣是不來,最後還是在張良的建議之下,又封地給韓信,才過來,也就是說韓信已不歸劉邦所控制了。

    劉邦內心一直是很不安的,因為他知道,這些異姓王,根本就不歸他管理,他們有自己的賦稅、軍隊,哪一天反起來,都有可能,如果他死了,那麼這些異姓王肯定反,所以他就只能先下手,將這些異姓王除掉了。

    劉邦與朱元璋不一樣,劉邦殺的不是功臣,而朱元璋殺的才是功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讀陸放翁詩歌時感覺有很多重複的詩句,他的詩到底有哪些重複表現?又為何會出現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