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宋八大碗

    陸游雕像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陸放翁)曾在《小飲梅花下作》中言稱“六十年間萬首詩”,同一個人作了體量如此之大的詩篇(現存9300餘首),可想而知,我們誦讀時遇到重複詩句的機率自然會大。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綜合而論,陸游詩章重複表現,主要有:立意構思的雷同,詞句意象的重複,典故的重複三種。

    01 立意構思的雷同

    作為愛國主義詩人,陸游渴望勝利,不斷地嘔歌著,憧憬著,甚至在詩歌裡分享、品味著收復中原,打敗女真的喜悅。於是,在詩歌的構思上就形成“出征+勝利”的模式。

    如《五月十一日夜且半夢從大駕親征盡復漢唐故地》詩,即是“熊羆百萬從蠻駕”的出征和“排仗行宮宣大赦”的歡慶勝利的結合。

    這類作品還有《中夜聞大雷雨》,《出塞曲》,《軍中雜歌》,《將軍行》等。在這類構思雷同的詩篇中,甚至連敘寫勝利的輕鬆愉快、唾手易得的詩句都呈現出驚人的相似。

    如“天聲一震胡已亡,捷書奕奕如飛電”,“偏師縛可汗,傾城觀受俘”,“黃頭女真被褫魄,面縛軍門爭請死”,“檄書才下降書至,不用兒郎打女真”,“晝飛羽檄下列城,夜脫貂裘撫降將”,“腥躁窟穴一洗空,太行北嶽原無恙”等。

    其中描寫的,敵軍見檄而降,聞聲而亡,面縛軍門,被魂奪魄,哪裡是戰爭,而分明是一首首勝利的讚歌。

    這種構思的雷同不僅大量表現在渴望與幻想勝利的詩篇中,而且出現在情緒熱烈亢奮地回憶南鄭從軍與嘆老嗟悲、報國無門的哀怨組合而成的詩章中。

    陸游在軍旅生活結束不久,便長期離開政壇。晚年被閒置不用的時間畢竟太久了,這種馬放南山的寂寞生活使他難以忍受。

    於是,在回憶的興奮與現實的冷漠中,他不停地宣洩著這亢奮與哀怨交錯的情感。於是乎,“回憶+現實”,或者說“亢奮+哀怨”的詩章層見迭出,大量雷同。其中有:

    《聞虜亂有感》的“有時登高望鄠杜,悲歌仰天淚如雨。”;《蒸暑思梁州述懷》的“兩年劍南走塵土,肺熱煩促無時平。”;《風順舟行甚疾戲書》的“壯士春蕪臥白骨,老夫晨鏡悲華顛。”‘’《冬夜聞雁》的“軍中罷戰壯士閒,細草平郊恣馳逐。”《聞蟬思鄭》的“人生豈易料,蹭蹬十年後,蟬聲怳如昔,而我已白首。”《獨酌有懷南鄭》“白首功名元未晚,笑人四十嘆頭顱。”;《追憶徵西幕中舊事》“收身死向農桑社,何止明明兩世人。”

    這些都是這一模式的詩作,當然這類詩作還有不少,這裡不再一一列舉。

    02 詞句意象的重複

    陸游詩作中,詞句意象重複者數量不少,我按照意象做如下分類:

    匣中寶劍《長歌行》:國仇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秋興嘆》:窗間殘燈暗欲滅,匣中孤劍鏗有聲。《感秋》:匣中寶劍作雷吼,神物那得始摧藏。《寶劍吟》:一匣有餘地,胡為鳴不平?壺漿《憶昔》:憶昔從容出渭濱,壺漿馬首泣遺民。《觀運糧圖》:壺漿簞食滿道旁,芻粟豈復煩車箱。《追憶徵西幕中舊事》:不論夾道壺漿滿,洛筍河妨次第來。《書事》:想吳中父老望王師,見壺漿滿路時。河洛(即黃河與洛陽)《婺州宅極目亭》:莫倚闌干西北角,即今河洛尚胡塵。《夜讀了翁遺文有感》:當日公卿笑迂闊,即今河洛汙腥擅。《卯飲醉臥枕上有賦》:群胡滿河洛,志士若為情。《感憤秋夜作》:榮河溫洛不可見,青海玉關安在哉?《送王成之給事》:榮河溫洛久胡塵,此段功名勿多讓。《雨夜嘆》:開元貞觀事雖問,溫洛榮河塵未清。《客去追憶坐間所言》:建隆乾德開王業,溫洛榮河厭虜塵。古戰場《鵝湖夜坐抒懷》:我亦思報國,夢繞古戰場。《秋思》:壯心自笑何時豁,夢繞祁連古戰場。《秋思》慨然此夕江湖夢,猶繞天山古戰場。《新年》稽山剡曲雖堪樂,終憶祁連古戰場。列聖(即歷代帝王)《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天意寧知一日回,列聖仁恩深雨露。《秋思》之四:中原形勝關河在,列聖猶勤德澤深。《遣興》:列聖仁恩深思露,兩宮宮闕尚丘墟。天河(即銀河)《八月二十二日嘉州大閱》:草間鼠輩何勞磔,要挽天河洗洛嵩。《夏夜大醉醒後有感》:欲傾天上河漢水,淨洗關中胡虜塵。《秋雨嘆》:霜風初高鷹華擊,天河下洗煙塵清。《禹祠》:直令挽天河,未濯腥羶汙。《書意》:帝令煌煌敕百神,方傾天漢洗胡塵。《送辛幼安殿撰造朝》:天山掛旆或少須,先挽銀河洗篙華。03 典故的重複使用

    用典是中國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之一。典故以其本身包含的較多的內容,可以增加詩歌的內涵和深度,給讀者以較多的聯想。

    陸游學識淵博,才華橫溢,他的詩章的用典,從孤立的一首詩來看,大都貼切恰當;而從愛國詩章的整體來看,同一型別的典故,甚至同樣的典故,出現的頻率太高,造成了典故的泛濫。現在

    列舉若干如下:

    新亭對泣:典出《世說新語·言語》,後用來指對淪陷國土的懷戀。《夜泊水村》: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故泣新亭?《夜登千峰榭》:度馬大現非無策,收泣新亭要有人。《初寒病中有感》:新亭對泣猶稀見,況覓夷吾一輩人。《追感往事》之四: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對泣亦無人。《觀諸將除書》:得官若使皆齊虜,對泣何疑放楚囚。《聞虜亂次前輩韻》:後生志撫薄,誰辦新亭哭?出師表:典出諸葛亮《出師表》,意在勸勉聖上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收復故土《病起抒懷》:出師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燈更細看。《遊諸葛武侯書檯》: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餘。《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七十二歲吟》:渭濱星霣逾千載,一表何人繼出師。《感舊》:塵埃出師表,草棘定軍山。老驥伏櫪:典出曹操《步出夏門行》詩,比喻人雖然年老,但仍有雄心壯志《聞虜亂有感》:羞為老驥伏櫪死,寧作枯魚過河泣。《古意》:伏櫪豈不安?老驥終悲鳴。《書懷》:催頹已作驥伏瀝,留滯敢為船逆風。《松驥行》:驥行千里亦何得,垂首伏櫥終自傷。《秋夕》:棧邊老驥心安在?爨下殘桐尾半焦。《感舊》:綿州吊海棕,蹉跎悲櫪驥。馬革裹屍:典出《後漢書·馬援傳》,表示他願為國作戰,決心為國捐軀的意志《獵罷夜飲示獨孤生》:報國雖思包馬革,愛身未忍價羊皮。《隴頭水》裹屍馬革固其常,豈若婦女不下堂。《秋夜遣懷》:玉關曾誓馬革裹,滄海豈憂魚腹葬。銅駝荊棘:典出《晉書·索靖傳》,形容國土淪陷後殘破的景象《先主廟次唐貞元張儼詩韻》:洛陽化為塵,棘生銅駝沒。《偶得石室酒獨飲醉臥覺而有作》:未聞含桃薦宗廟,至今銅駝沒荊棘。《步虛》:銅駝臥深棘,使我惻愴多。《縱筆》:雲隔江淮翔翠鳳,露沾荊棘沒銅駝。《秋夜有感》中原何時定,銅駝臥荊棘。《書事》:掃盡煙塵歸鐵馬,剪空荊棘出銅駝。《醉題》:只愁又踏關河路,荊棘銅駝使我悲。《春晴》:自笑此生餘幾許,銅駝荊棘尚關情。《浮世》:青鳥雲外來,銅駝臥棘中。勒銘:典出《後漢書·竇憲傳》,意即刻石碑記載戰功《夜行宿湖夫寺》:泅濱樂石應如舊,誰勒中原第一功?《夜觀秦蜀地圖》:何當勒銘記北伐,更擬草奏祈東封。《塞上》:不應幕府無班固,早晚燕然刻頌詩。《秋郊有懷》:勒名燕然石,千載鎮胡兒。《題郭太尉金州第中至喜堂》:公心雖爾天未可,終倚北伐銘燕然。

    除了上引諸典,它如“汗血馬”(典出《史記·樂書》)、“赤縣神州”(典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即中國,又名神州、九州)、“楚三戶”(典出《史記·項羽本紀》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在其詩歌中大量出現。

    現在回答第二個問題,造成這種重複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4個:

    1、自愛其句,多次使用;

    2、作詩太多,無暇持擇;

    3、湊用完篇,不及改換;

    4、感情宣瀉,毫無節制。

    自愛其句,反覆珍用

    清人馬星翼《東泉詩話》中言道:

    “詩人有好句,每自用之,……陸放翁詩:‘不堪酒渴兼消渴,起聽江聲雜雨聲。’‘因思世事悲身事,更聽風聲雜雨聲。’又‘花藏密葉多時在,鶯佔高枝盡日啼。’‘花藏密葉多時在,風動疏簾特地涼。’此類皆自愛其句,因而重之。”

    詩家每有佳句,自會珍重,有意無意之間,都可能三用之而後快,這自然會造成一些重複之章。

    作詩太多,無暇持擇

    陸游平生作詩太多。他在《夜吟》中自言:“六十餘年妄學詩,工夫深處獨心知。”詩人在此二句下自注:

    “餘自年十七、八學作詩,得萬篇。”

    他在《自詠》詩中也自稱“六十年間萬首詩”,可見其作詩之多。所以,清人沈德潛談及陸游七律詩何以被朱彝尊“摘其雷同之句,多至四十餘聯”時說道:

    “詩篇太多,不暇持擇也。”(見《說詩昨語》)湊用完篇,不及改換

    清人趙翼《甌北詩話》中說:

    “放翁萬首詩,遣詞用事,少有重複者,唯晚年家居,寫鄉村景物,或有見於此又見於彼者。《老境》雲:‘智士固知窮有命,達人原謂死為歸。’《寓嘆》又云:‘達士共知生是贅,占人嘗渭死為歸。’《晨起》雲:‘大事豈堪重破壞,窮人難與共功名。’《客思》又云:‘壯士有心悲老大,窮人無路共功名。’《夜坐》雲‘風生雲盡散,天闊月徐行。’《夜坐》又一首雲:‘湖平波不起,天闊月徐行。’《冬夜》雲:‘殘燈無焰穴鼠出,稿葉有聲村犬行。’……此則未免太復,蓋一時湊用完篇,不及改換耳。”

    趙氏所說的,意思即,陸游由於湊篇數,求數量,來不及細細推究,一些現成詩句,反覆使用,自然造成雷同。

    感情宣瀉,毫無節制

    陸游詩章的顯著特質是愛國激情的恣流橫溢,這種激情的基礎是源於儒學精神的憂患意識。

    作為南宋一代飽受儒家文化濡染的知識者,“尊王攘夷”、“華夷之辨”、“天王正統”等春秋大義,成為陸游思想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這種憂患意識和使命感與南宋國家分裂、民族受辱的現實劇烈碰撞,終於產生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能量。

    詩歌就如同血液之於人體一樣寶貴。如果把自己在現實中用痛苦和生命換來的感受一次次發為歡呼、傾訴,那就如同毫無節制地從感情的庫存中不停地釋放與宣洩。

    如果沒有新的儲備輸入感情庫中,這種宣洩必然導制感情儲備的匾乏和枯竭。而表達某一類感情只能用與之相關的某一類典故,毫無節制地宣洩,其結果只能是某一類典故的反覆出現。

    當然,即便陸游的詩歌有諸多重複之處,單他和他的詩將永遠是中華民族民族文化長河中的一座豐碑。

    回答完畢。

  • 2 # 阿蠻教你寫作文

    熟讀古典詩詞的小阿蠻來回答

    古代詩人,流傳下來的詩歌數量最多的是陸游,總數將近萬首(有統計說是9362首),可見他自己說“六十年間萬首詩”不是吹的。

    按陸游傳記裡的說法,他12歲就能作詩文(陸游自己說“十七、八歲學作詩”),然後他活到了85歲。這樣前後73年的時間,咱們按陸游自己說的60年來算,他一共寫近萬首詩。這樣算下來,一年寫156首詩,一個月寫13首。其實這麼一算,也不算太多嘛。

    好,下面開始來回答樓主的問題。

    一、陸游詩的重複表現在哪些方面?

    不論是中前期的愛國詩,還是晚年隱居期間的鄉居詩、田園詩,陸游詩歌都存在大量重複的現象。下面重點說兩個:

    1、意思重複

    就是同樣的意思,反覆地說。不同時期,不同場合,重複的說同一個意思。

    比如他寫諸葛亮,就一直說他的《出師表》,好厲害好牛啊~~舉例如下:

    《病起書懷二首 其一》: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遊諸葛武侯書檯》: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餘。

    《感秋》: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

    《感舊六首 其五》:塵埃出師表,草棘定軍山。

    再如寫寶劍。想上陣殺敵,但是報國無門,所以寶劍只能藏在匣中,無用武之地,太可惜,太憤慨:

    《次韻範參政書懷十首 其七》:虹穿道室爐丹熟,龍吼空山匣劍開。

    《長歌行》:國讎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

    《秋雨嘆》:窗間殘燈暗欲滅,匣中孤劍鏗有聲。

    《感秋》:匣中寶劍作雷吼,神物那得終摧藏。

    再舉一例。寫古戰場。和上面寫寶劍一樣,也是胸懷報國之志,做夢都想著自己能上戰場保家衛國:

    《秋思》:壯心自笑何時豁,夢繞祁連古戰場。

    《新年》:慨然此夕江湖夢,猶繞天山古戰場。

    《建安遣興六首 其五》:綠沈金鎖少時狂,幾過秋風古戰場。

    《鵝湖夜坐書懷》:我亦思報國,夢繞古戰場。

    《作雪未成自湖中歸寒甚飲酒作短歌》:慘淡古戰場,往往身所歷。

    2、典故重複

    古代詩人寫詩喜歡用典。就是引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發生過的人物和事件,或者引用以前的句子,來含蓄地表達有關的內容和思想。單說這一點,我們讀古詩詞,其實不僅僅是讀詩詞,而是在讀悠久的中國歷史文化。因為在一首詩裡面,它包含的內容往往是多而雜的。

    比如,《世說新語·言語》裡記載:

    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

    這段記載,說的是東晉的時候,有一幫大臣經常去新亭這個地方宴飲聚會。然後經常有人嘆息說,風景這麼美,可是江山卻換了主人,然後大家就一起痛哭。只有王導一人沒哭。他很生氣的對大家說:我們要同心協力,一起努力奮鬥,早日打回北方去,收復失地!!!現在大家只知道哭,有什麼用!!

    後來,從這裡就衍生出了一個成語典故:新亭對泣。這樣一個典故,說的是面對國破家亡時的無可奈何,同時又有王導那樣面對危難能夠挺身而出,敢於承擔的氣魄。

    陸游生活在南宋,他所面臨的境遇和東晉人一樣,都是北方家園被外族侵佔,國破家亡。所以陸游以及當時很多人,都有一顆收復中原的愛國之心。

    在陸游詩裡面,使用“新亭對泣”這個典故的,我粗略統計了一下,至少有下面六首:

    《夜泊水村》: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

    《夜登千峰榭》:度兵大峴非無策,收泣新亭要有人。

    《初寒病中有感》:新亭對泣猶稀見,況覓夷吾一輩人。

    《水鄉泛舟二首 其一》:悲歌易水輕燕俠,對泣新亭笑楚囚。

    《追感往事五首 其五》: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對泣亦無人。

    《聞虜亂次前輩韻》:後生志撫薄,誰辦新亭哭。

    再舉一例。我們現在有個成語,叫馬革裹屍。說的是東漢時期的馬援,有一次他打了勝仗回來,就有很多人來祝賀恭喜他。然後他就說,這樣的小成績算什麼呢,更何況,現在還有匈奴和烏桓等外族在邊疆一直騷擾中國,男子漢大丈夫,就應該上陣殺敵,戰死沙場,死了之後就用戰馬的皮革裹著埋葬,這樣才算大丈夫!

    這個典故,陸游也用了很多次,我統計過了,至少5次!具體如下:

    《獵罷夜飲示獨孤生三首 其一》:報國雖思包馬革,愛身未忍價羊皮。

    《寓嘆》:裹馬革心空許國,不龜手藥卻成功。

    《初秋書感》:馬革裹屍違壯志,鹿門采藥卜幽期。

    《隴頭水》:裹屍馬革固其常,豈若婦女不下堂。

    《秋霽遣懷》:玉關曾誓馬革裹,滄海豈憂魚腹葬。

    二、陸游詩歌多有重複的原因有哪些?

    下面是我個人的理解,不一定準確,我也是一個“作者”(不敢說自己是作家)。正常的情況,我們什麼時候會寫作?一般就是在“有所感”的時候。就是內心有所觸動,有了靈感之後,才會寫。但是有的人不一樣。他們可以為了寫文章而寫文章,或者為了應酬而寫文章等等。

    另一方面,寫作者和寫作者之間,因為經歷、性情、才華等等諸多方面因素的不同,也會出現不同的情況。比如有的人比較笨(比如我),寫一篇文章都半天甚至三五天也寫不出一篇,但是有的人下筆如有神,刷刷刷的,半小時就能寫一篇三五千字的文章出來。

    具體到陸游這裡,我個人認為有下面幾個主要原因導致了他的詩歌中出現重複的現象:

    1、寫的太多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生活經歷也有限。什麼內容都拿來寫到詩歌裡面,就難免出現雜亂,瑣碎和重複的情況。

    陸游的情況,就是自己經歷過的,看到過的,夢見過的等等,全都把它寫成了詩,並且,幾乎是作功課一樣,每天必寫,這樣長年累月下來,出現重複的內容是在所難免了。陸游自己就說,“三日無詩自怪衰”。意思是說,幾天沒寫詩,心裡難受呀~~~

    清代就有人指出陸游詩歌重複是因為寫的太多的緣故,事見《全浙詩話按語》:

    ……放翁字句間有雷同粗俚為嫌。蓋吟詠太多,至於萬首,安能檢點無累?

    2、下筆太隨意

    前面說,有的作家,要經過長時間的構思、積累才能寫出一篇文章出來;而有的作家則相反,幾乎是不假思索,看到什麼就寫什麼,想到什麼就寫什麼。這其實並不是什麼好事情,這樣的寫作,我個人認為是太草率了。

    陸游的一部分詩歌,就屬於這種型別。

    就連“寫詩狂人”乾隆帝,對陸游這樣的寫詩都有點看不下去了。他說陸游,

    作詩以萬計,閒適之作,往往出之以率易,……

    率就是輕率下筆,易就是感覺寫詩很容易的樣子哦~~~這樣的情況,看上去是信手拈來,實際上是不斷的在重複書寫。

    3、情感太豐富

    這點其實不能怪陸游。詩人嘛,心思細膩,情感豐富是正常的,而且也可以看成是必要條件。如果凡事無動於衷,那怎麼能成為一個詩人,成為一個作家呢。

    但是情感太豐富了也有弊端,就是需要宣洩。宣洩情感倒不可怕,怕的是一宣洩,收不住!一發而不可收拾,那這樣的情感,就會變氾濫了。

    我們看陸游的詩,他的愛國詩也好,他的鄉居詩也好。一提到保家衛國,收復中原,陸游就是滿腔熱血,激情澎湃;回山陰隱居之後,一提到山水田園的安寧美好,他也愛得不得了……這樣的詩人氣質,沒有節制的,一下筆,就會蔓延,就會爆發,最後就是收不住。什麼都寫!

    其他方面的原因再說一個:我們設身處地去想,作為一個寫作者,不經意間寫出一句或一段特別精彩的話,會怎麼樣呢?肯定是一用再用,覺得自己太牛了,能寫出這麼牛的話來,只用一次太可惜啦,一定得在不同的文章裡使用才行!!

    對於這種情況,古人有一個詞,叫“自愛其句”,“詩人有好句,每自用之”!意思就是,只用一次肯定是不夠的。說它珍惜也好,說它炫耀也為過。

    這種情況,其實不止陸游,大部分的作家都有這個問題。

    好,這篇回答就寫到這裡吧。我在紹興生活過四年,說實話,對陸游還是心懷敬意的。他的愛國,他的愛情,每次想起,都令人感慨唏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酒酒麴怎麼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