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光下的天山

    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專案,祝成功!!!

    2018年1月26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致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專案。

    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之一,同埃及、古美索不達尼亞(兩河領域)、古印度文明遺址並列的人類古文明發祥地。

    (原中科大教授孫衛東認為上述三大文明都是中華文明先祖黃種人建立的。)

    由此可見,良渚文明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僅僅是冰山一角,五千年前的中國,顯然已經是一個繁榮文明、歷史不遜於埃及兩河的文明地區。中華五千年文明之說是言之有據的!

    神秘的北緯30度線 良渚文明誕生於此

      北緯30度,是一條產生了許多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神奇緯度帶。在這裡,誕生了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和長江下游環太湖流域的良渚文明等,它們都留下了悠久燦爛的文化遺產。

      人類歷史已有近300萬年,大部分都屬於舊石器時代,1萬年前後新石器時代開始,人類社會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終於在距今5000年前後誕生第一批文明。這條神秘之線串聯起的幾個重要文明,或以氣勢恢宏的建築令人稱奇,或以神秘莫測的疑團讓考古學家不得其解,引得無數人孜孜以求,不斷探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工作站站長陳明輝認為,北緯30度左右的氣候條件適合人的居住,且有不少大河流經,有著廣闊的沖積平原,能為古人類的生產生活、為城市和文明的形成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處於西方文明圈中心的蘇美爾文明誕生於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約從公元前3350年前後開始,蘇美爾人就建造了城市,發明了文字,隨後又有了青銅器、金銀器等貴金屬的使用,貿易得到迅速發展,王權開始出現。古埃及文明幾乎達到了同時期物質文明發展的頂峰,約於公元前3300年前後誕生於尼羅河河谷地區,其文明和國家發展經歷了從多個獨立的城邦向統一的王國轉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統一的神靈信仰,形成了“上下埃及之王”。哈拉帕文明主要分佈於今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地區以及印度的古吉拉特邦,是幾處早期文明中分佈最廣的,哈拉帕文明的一個特點就是貿易發達,它與地處西亞的蘇美爾文明之間有頻繁的貿易往來,與貿易相關的印章有較多發現。

      在中國,良渚、石家河、三星堆等著名考古地點也都處在北緯30度位置。其中,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是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以杭州餘杭瓶窯莫角山為中心的良渚古城遺址,是目前國內發現同期城址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

      距今5000年前後的良渚文化、屈家嶺文化以及大汶口文化等,有不少已進入文明階段,但這一時期,面貌較統一的中華文明尚未形成,我們不妨稱之為區域文明時代。良渚文明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代表,她與古埃及、蘇美爾、哈拉帕等世界主要早期文明都擁有較為穩定的生業模式和複雜的社會組織結構,掌握了較高層次的工程技術知識,營建了城市、水管理系統等大規模工程。

      無論是西方文明圈還是東方文明圈,我們都可以從中瞭解到,文明是文化的高階階段。“就目前來說,在良渚時代,良渚文化是中國物質文化最發達的考古學文化,也是被考古學家普遍認為已經進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國家階段的文化,所以我們用它來代表距今5300-4300年這一重要的發展階段。”陳明輝說。

      超大型城址與多層級的聚落分化、巨型宮殿區及水利系統等大型工程的營建、玉琮上的神徽及其體現出共同的神靈崇拜、發達的農業以及大量財富的積聚、專業化的手工業和專職工匠的產生、刻畫符號為代表的初步的記錄系統、多層級的墓葬等級……這些物化表現形式,既是良渚文化進入文明和早期國家的重要證據,又展現出良渚文化獨特的魅力,為世界增添了一抹別樣的風情。

    觀點一 山海經所記古“羽民國"

    “據王明達介紹,良渚有一百多座被稱為“土築金字塔”的高臺土墩。因為屬於土建築,難以儲存,所以如今只留下了一小部分的遺蹟。但由這些祭壇和墓葬結合的複合遺蹟,仍能看出當年的輝煌。如1987年發現的瑤山祭壇,由紅土臺、灰土圍溝等圍成,高約18米,發掘面積約1600平方米,實際面積約2.2萬平方米。而目前已知的良渚最大的古城址——餘杭莫角山遺址總面積達30萬平方米,其中有3萬多平方米可能是一座包括宮殿、廣場等的巨型建築。除了人體解剖等少數幾個方面以外,良渚古墓絲毫不遜於埃及金字塔。

      王明達認為,良渚文化是中國史前文化最輝煌的時期,在華夏文明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們對於良渚文化的瞭解還只能“管中窺豹”,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還會有更多的驚喜等待著。

    觀點二: 古埃及文化源自中國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古玉與古埃及金字塔相似之處

    釋出時間:2018-10-12 13:18:58

    中國良渚時期的“土築金字塔”與古埃及的金字塔,以及這兩個文化遺址中出土文物中出現的象形字、書寫習慣等等存在的相似點,在姜廣明看來足以改寫人類古代文化史的變遷。姜廣明提出大膽假設:數千年前,中國良渚時期的部分群體是否可能遷移至古埃及,同時將古中國文明帶到了古埃及,進而影響了古埃及的文明程序?

      大膽推斷:古埃及文化源自中國良渚文化

      我們的話題就從姜廣明的這塊遠古玉“神徽”說起。

      姜廣明的玉收藏經歷了從明清玉到古玉再到遠古玉的過程。在接觸到良渚古玉之後,姜廣明被其精美的紋飾所吸引。

      具有五千多年曆史的良渚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1936年由施昕更首先發現於餘杭市良渚鎮,今年正好是良渚文化發現70週年。

      今年3月份,他在和朋友閒聊中發現,自己隨身佩帶的良渚“神徽”的神人獸面紋的上部是神人的臉面,頭戴羽冠,圓臉、寬鼻、闊嘴;下部是獸面,橢圓形的眼瞼、突額、寬鼻、闊嘴,圖案線條清晰,栩栩如生。與古埃及“獅身人面像”都是上半部是人,下半部是獸,頭戴羽狀冠、蓄長鬚,身披羽毛,有獸爪。獅身人面像是金字塔中法老的守護神,“神徽”則是土築金字塔中巫師的守護神。

      二者的象徵意義也頗讓人玩味,都是太陽神的象徵。人象徵智慧,獸代表王權,人獸結合體象徵威嚴與至高無上。

      古埃及文化與中國良渚文化之間是否存在關聯?從良渚文化年代更久遠的角度看,古埃及文化是否源自中國良渚文化?這些問號盤旋在他的腦海裡揮之不去。

      小心求證:兩種文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大膽假設提出來,姜廣明開始小心求證。他找來各類有關古埃及文化的資料和圖冊,並聯系遠在浙江的良渚文化博物館郵寄有關良渚文化的圖冊和研究書籍進行比較。在進一步的研究中,姜廣明找到了古埃及金字塔與良渚時期“土築金字塔”的相似點:

      金字塔以土丘覆蓋,之後再有第二個覆蓋墳墓的土丘,周圍有泥磚,亦稱作“方形墓室”,墓室之間有樓梯相連,逐漸成為金字塔。良渚時期的高臺土冢“土祭壇”亦稱中國“土築金字塔”是祭壇與墓葬的結合,由紅土臺、灰土圍溝等築成,底座為方形,其內部構造也與金字塔類似,墓室之間也有樓梯相連。

      姜廣明認為,金字塔用石砌成,中國傳統的墓室也以錐形造型為主,只不過因為以土築成更易風化。

      姜廣明的研究還觸及文化的各個層面,包括兩種文化象形字的構造方式(音、義、形以及組合、借用邏輯等),從右向左、從上向下書寫習慣也相同。姜廣明還發現,古埃及在4000年前寫字顏料使用黑色,作者名字用紅色,也與中國書法黑墨紅章吻合。兩種文化的陶器都以黑陶為主。

      根據史料記載,這一支在當時可稱為相當發達的良渚古文化,經歷了1300多年後,像一顆絢麗多彩的流星,在令人目眩神迷了一陣後突然神秘地“失蹤”了,給世人留下一個千古之謎。

      姜廣明由此大膽推斷,良渚文化與古埃及文化無論是文字、建築,還是禮祭都有著驚人的相似,它們之間可能存在某種尚不為現代人所知的聯絡,良渚文化並沒有失蹤,而是可能隨部分遠渡重洋的良渚人一起,抵達了古埃及。他感慨地說,中國良渚文化不應該繼續徘徊在“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外。

      連鎖反應:希望古文物專家進行科學求證

      今年4月8日,深圳商報大廈舉辦的“深圳市首屆民間文物鑑定大會”上,來自國家文物局副研究員、玉器鑑定專家華義武激動地招呼記者前來觀賞姜廣明的良渚玉“神徽”,稱其是6000前的寶物,難得一見。姜廣明斗膽將自己對良渚文化和古埃及文化的對比研究結果告知華義武,華義武鼓勵他說:“你應該把你看到的,想到的,研究出來的結果大膽地披露,透過媒體對外公佈,讓更多人關注這個話題,進行探討。”

      專家的話極大地鼓舞了姜廣明。他告訴記者,正因為發現了古埃及與良渚文化之間存在種種相似點,所以他對自己的論點相當自信。即使有人提出質疑,他也可以找出論據來。“希望兩種文化是否存在關聯的討論會引起有關科學家的注意,透過一些科學手段進行驗證”姜廣明如是盼望。

  • 2 # 心事浩茫0000

    良渚文明發生在5300年前----4000年前,起始早於黃帝時代,下限為夏朝的上限。在良渚文明時代,北方還有石峁文明,有些專家認為石峁遺址是是黃帝的早期都城。良渚的地理方位,圖騰崇拜,讓人聯想到蚩尤,蚩尤北上,遇到黃帝,良渚文明和中原文明發生碰撞,發生了華夏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隨後中原地區經歷了五帝時代,南方的良渚文明逐漸衰落,4000年前正是夏朝興起,良渚文明消失的節點。近年來的諸多考古新發現表明,早在夏朝以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就已經出現了城邦國家,與歷史上流傳的“萬國”時代相印證。夏朝並不是中國文明的開端,也不是中國的第一個朝代,甚至黃帝時代也不是中國文明的開端,只是黃帝開啟了中原地區大一統的先例,實現了華夏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形成了華夏民族的雛形,從這個意義上講,司馬遷的《史記》以黃帝為開篇是有道理的。

  • 3 # 凱哥說史

    良渚文化主要分佈在長江三角洲、太湖流域,距今5300年至4300年。1936年,一位名為施昕更的學者在家鄉餘杭縣良渚鎮的偶然發現,掀開了良渚文化的神秘面紗。50多年後,良渚古城被發現,這是一座在中國同時期古城中,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一座,在世界同類遺址中都極為罕見,被譽為“中華第一城”。

    有多大規模啊?資料可以說明,這還只是一座遺址,一座長1800米、 寬1500米的城址,僅僅城牆寬就達到40米到60米;這座城池建在沼澤之上,用大量的石塊奠基,然後上面鋪上黃土,光修建這樣一個城,據計算一萬個人得四年的時間。近年又發現,它的外圍還有外城,也達到達到八平方公里。

    事實上能夠組織這麼巨大的人力物力,就說明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國家已出現,文明已形成。

    而我們國家的歷史,過去歷史文獻習慣上,一般將夏作為王朝的開始,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夏代開始的年代被暫定為公元前2070年,而良渚文明所處的年代約為公元前3300-2300年。

    這就不難做出這樣的結論,中國文明乃至國家的歷史至少又前提了1000多年。

    人們常說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絕非虛言。

    但是,良渚王國在四千年神秘消失了,唯有夏王國在歷史上留下了最顯著的印記。但歷史研究表明,夏根本不是個王朝。這是大禹之後,活動於河南西部的一個族群,形成了一個地域較為廣大的王國。夏人建國曆三世後於太康時失國,淪為有窮的附庸,至相時甚至徹底亡國。後來少康復國,也不過一兩百年,到孔甲時,就“諸侯叛之”了。此後,三傳之履癸,亡於商湯。

    所以,就今天的考古研究而言,良渚文明明顯早於夏時代,這是兩個不同時期的存在。如果非要說他們有什麼交集甚至交易的話,只能說中國五千年文明是一個一脈相承的、源遠流長的歷史,夏國應該是繼承了良渚文明一些優良的傳統和文化,綿延發展下來而已。

  • 4 # overu

    那是什麼年代,還朝貢?那年代交通極不發達,良渚到中原不知道要多長時間,也沒有真正的軍隊,首領都是能領導大家吃上飯就不錯了,人少地多,人類不需要爭地盤,也沒有什麼資源要爭的,所以也沒有戰爭,即使都存在,也會相安無事,再說可能根本相互不知道存在。

  • 5 # 去年還好嗎

    一點一點撥開歷史的資訊,很有意思。從生物演化推理,文明應該同時存在兩種發展模式,一種是不斷變異,分化出各種演化方向,一種是其中一個分支突然取得優勢,迅速消滅了其他絕大多數支系。黃帝文明很可能是一次統一活動。而他之前應該也有過,只不過當時的部落規模小,這種統一,剛剛成為方國。良渚文明或許就是這樣一個方國,在下一個兼併戰中消失了,或者被氣候等等原因消滅了。

  • 6 # 飄零列車T

    良渚文明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距今約5250~4150年。

    而良渚文明時期,夏朝還沒有建立,屬於三皇五帝時期,夏朝大約是在公元前2146年,由大禹建立。所以兩個不屬於同一時代。

  • 7 # 袁聰

    良渚文明是史前遠古文明(約5300年前——4300年前),是史前時代中國南方文化的主流。發現於今浙江省餘杭縣良諸鎮。

    夏文明(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國歷史上奴隸制建立的時期。夏族開始生活在黃河中游地區的一個部落,因受封於夏,所以該部落就稱為夏。最初禹是夏族部落的首領,因治水有功,且征討三苗,南巡東狩,盟諸侯,劃九州。禹死後,他的兒子啟開創了子承父位的世襲王朝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根據目前歷史可考)————夏朝。

    夏朝用銅製作兵器和傳國的寶器。

    良渚發明製作石器農具,而且磨製非常精細,主要有:錛、石犁、耘田器、穿孔斧、穿孔刀等;農作物:秈稻、蠶豆、甜瓜等;陶器:泥質灰胎磨光黑皮陶、黑陶、夾砂灰陶等;玉器:玉琮、玉蟬是中國早期玉器中的珍品,是財富和權力的象徵。玉器數量較多,工藝精品。

    兩者所處的時代不同,地域不同,一不是平行的朝代關係,二不是上下級隸屬的政治統治、行政關係,三、更沒有貿易交往的經濟關係和人際交往關係。

  • 8 # 話小房

    你這個提的有些問題,你或許沒有理明白良渚文明和夏朝出現的時間,之間肯定沒有貿易關係,良渚文化的消失到商文化中間五百年的斷層,來判定夏朝的存在。

    2018年1月26日良渚文明申報19年世界文化遺產成功,這樣把中華文化的確定商朝的3700年提高到良渚文明的5000年——5200年。因為至今還沒有確定夏朝的遺址,但是夏朝肯定是存在的,商朝的文明已經進入了奴隸社會,沒有可能從一般原始人群直接跨入高文明的商朝的奴隸文明。

    歷史公認為夏朝誕生於四千年前,良渚文明因為洪災而消失,不過考古發現良渚文化遺址有大量的船槳,並且善習水性,不應該會在洪災中消失,可能遷徙,形成了早期的夏朝。因為後來的中原地區發現大量形似良渚文化的因素,如二里頭文化和商文化的玉的樣式,紋路。

    良渚文化的消失和商文化的出現,之間相差五百年。商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地域不同,所以中間只有透過夏朝來傳承。所以歷史上一般認為夏朝文化是良渚文明向北遷徙與中原文化交融形成的。

  • 9 # 喜歡歷史的妹紙是蓉兒

    個人覺得良諸和夏朝是有關係的。

    從出土的文物來看,良諸出現了六器。應該是都城。從這就可以看得出來,他們不可能有朝貢關係,還因為時間不合,良諸在4500年前就被水淹了。那時候夏朝好像未成立。但是個人覺得存在一種繼承的關係。

    大洪水發生過↓

    大舜部落以善治水而出名,舜的爹鯀就是治水死的,而舜以治水而成尊。而良渚治水才能讓後人驚歎!

    另外良渚出土的玉器,陶器非常之多,難能可貴的是,良渚是第一次完整的出土了六器的古代王城,一般六器的產生,就代表王朝的建立。

    六器就是玉璧,玉琮,玉圭,玉琥,玉璜,玉璋,另外大墓一般都有鉞的出土,那是帝王權利的象徵。

    良渚出土了琮、璧、璜等這是王者之器,良渚是個都城。

    良渚應是大禹的故鄉,是虞禹的都城

    “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 《詩經-商頌》 )

    鯀是良渚人,娶了山西人當老婆,當時正是母系社會未期,所以大禹生活在北方,但大禹娶了塗山氏,所以大禹的事蹟主要南方!

    發生過大洪水↓

    《史記》有關大禹“予娶塗山辛壬癸甲,生子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之功”的記載。講大禹治水成功後,聚集諸侯為其兒子啟建立夏朝鑑定了基礎。

    根據資料,塗山的位置有以下四種說法。

    一,河南登封市嵩山一帶的塗山。

    二,於重慶直轄市江州的塗山。建有禹廟,相傳因禹娶塗山女而建。

    三,塗山在浙江紹興,建有禹陵,禹祠,禹廟,相傳是大禹的安葬之地,禹廟是禹的兒子啟修建的是中國歷史上最悠久,供奉治水英雄大禹的廟宇。

    四,安徽蚌埠市懷遠縣的塗山,首先,近年來在蚌埠周圍陸續發現的大禹墟等37處龍山文化時期的遺址,這表明在大禹時代前後,已有大規模的原始部落在蚌埠生活,為了證實傳說中的塗山氏國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其次,記錄塗山的古籍中也有蚌埠塗山說最為古老。

    後兩地都離良渚不遠,禹對水淹的故鄉念念不忘!

    三星堆的人像↓

    良渚是大禹的祖地,當時發生了嚴重的海侵。

    考古發現良渚人己會制船,大洪水來淹不死他們。

    良渚文明就四散了!環太湖文明也是四散了!

    良渚的人像↓

    而三星堆出士文物的兩隻縱目和良渚神似。

    蓉兒一直有個想法,良渚一>夏一>三星堆

    也可能是良渚和環太湖文化一支去中原建立了夏,一支四川出現了三星堆,一支去了山東,龍山文化

    專家們指出,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良渚遺址已成為實證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聖地。 

  • 10 # 味哎兒

    良渚與夏朝相差幾千年,比不成,更不能貢了。

    良渚應是白虎部族,其微雕上刻的羽人駕獸的獸,應是白虎。羽冠是酋長裝飾,現南北美洲土著仍如此裝扮。

    紅山應是青龍部族,大禹時是圈龍氏,漢朝陶俑的臉大顴骨人與紅山女泥神像臉形一致。

    四川大青銅面具應是朱雀部族的一個分支,從而將朱雀改成魚鳧。

    現不明的是玄武在哪,武漢龜蛇二山嗎,不清楚。待新考古解疑了。

  • 11 # 段斷敘敘

    良渚的時間線是5000-4000年之間,殷商時間線3700年左右,良渚是石器文明,殷商是青銅文明,二者是前後關係,不是同時代關係。

    傳說中的夏,不論是二里頭還是石峁,亦或是鄭州登封等,即便證實了真是夏朝的存在,相比良渚可能也要晚500-1000年。良渚時期,對應到中原地區的是仰韶文化後期,這時候大家最多做點陶陶罐罐,也有臨近部族之間的仇殺(大猩猩不同族群之間也有戰爭) 但不同文化之間的貿易行為應該是很少,或者說偶發的交換行為。更不用說有朝貢關係了。

    朝貢這個事情,是中原地區的王朝對文化圈周邊國家的某種形式的羈縻制。最早始於漢朝。直到滿清為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稱為“東吳名相”的顧雍,為何一生會仕途亨通、善始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