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樂堂主
-
2 # 文德懷遠
在過去,紙媒體為主力軍的時代,喜愛讀雜誌的人會發現,一份雜誌上,總會留有主編的影子。
哪一天你感覺,雜誌風格與往日有很大不同了,十有八九是換了主編。那是因為主編的個性,影響著他的選擇,也會影響到雜誌的主體風格。
一樣道理,李白與張九齡兩個人,同為領軍時代的優秀詩人,以同樣借物詠志的手法,抒發情懷,我們所感觸到的,卻是不一樣的風格體現。前者浪漫灑脫,氣勢恢宏,後者溫婉細膩,含蓄內斂。
李白好遊歷,幾經排擠,雖居官場卻是閒人一個,與山川美景常做伴兒,走遍了幾乎大半個中國,性格中有豪放不羈的一面。所以造就了他的詩詞有意境深遠,豪情四溢,借物詠志,情可一瀉千里之感。
而張九齡出生在一個,三代為官的家庭裡,對官場之道,必有了解,特別是當他自己,位高權重的時候,更不可能放任自己的言行。所以他的詩詞裡,常常是含蓄多於激情四射,相比於李白的表達,是迥然不同了。
比如在他的那首“照鏡見白髮”裡面,就充分體現了,他的這些特色。
-
3 # 趙二小的文藝江湖
其實同是詠物言志詩,不但李白和張九齡的不一樣,李白和杜甫的,李白和白居易的,李白和劉禹錫的,等等等等,都是不一樣的。
因為每個人都是一個複雜的生命體,他們的詩風,因為他們的性格不同,成長環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所以就不可能一樣。
把李白和張九齡拿來對比,可能是因為他們都是盛唐詩人的緣故吧?
但是,盛唐氣象這一共同點,是不可能導致詩人所寫的詩是一種風格的。
張九齡官至宰相,一直是體制內的人物,他的心胸和格局,是相當的嚴謹和剋制,表現出來的大氣象,也是著眼天下,統攬大局的感覺。
而李白就不一樣啦,一直是隨性灑脫之人,他說表現的思想和格局,都是以個人的角度來展開的。
他表現的更加隨意和灑脫,天馬行空,信馬由韁,不管不顧,這點上是張宰相比不了的,但是張宰相的胸懷天下,心繫蒼生,又是李白比不了的。
但也正是因為他們的不同,而導致了唐詩的多彩和豐富,令我們古今之人為之如痴如醉。
-
4 # 陽光下的秋桃
提問:同是詠物言志詩,為何李白與張九齡表意迥異?
李白與張九齡兩人皆是唐朝非常有名的大詩人,兩人雖同為詩人,但 李白善於“樂府詩”,而張九齡擅長“五言詩”。他們的詩從古到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地被世人傳頌,就這樣流傳了上千年,影響了我們一代又一代。我們無需看書閉上眼睛,搖著腦袋朗朗上口倒背如流;也無需翻書一字不差地默寫出來,寫在紙上。
那李白與張九齡兩人的詩同是詠物言志詩,為什麼詩中所表達的意思會完全不一樣呢?
這就和他們經歷的遭遇不同、環境影響心境的感受不同以及各自性格的特徵不同有關係,所造就。正因為兩人因外在因素的干擾下和內心情感複雜的轉變中各成一派。
所以 張九齡的詩風秀麗清淡,素練質樸且細膩;李白的詩風氣勢磅礴,雄心壯志且豪情。以下是我摘錄兩大詩人各自詩的其中一首:
《望廬山瀑布》
唐 ·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
5 # 使用者王者孝
出身不同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生於官宦世家,
自幼系統接受儒家思教育,為官之道。唐史稱他為賢相,詩人。為唯護唐玄宗開元統治,謁盡全力。
其詩委婉,含畜守儒家之規矩,獲歷代儒家詩人的讚許。
李白,(701一762)字太白,祖藉甘肅隴西,生於中亜細亜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坦),父親經商,家境富裕。李白五歲,隨家遷入四川。幼年學習儒家經典,百家雜學,喜好擊劍,二十二歲至二十五歲,留連於家鄉的山水名勝,寫下讚頌壯麗山河的詩篇。二十六歲李白離家遠遊,希望施展他的"濟蒼生”“安黎元(百姓)"的抱負。
不同的仕途
唐玄宗元年,張九齢任歷官中書待郎,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等職。
李白,742年,他得朋友推薦,被玄宗召入長安。李白蔑視權貴和酷愛由的精神,招來統治階級的打擊,不到三年被排擠出長安。三年的長安生活,便李白對統治階級的腐朽有了初步的認識。
755年,安史之亂起,李白在宣城遊歷。756年,永王李璘以滅胡抗敵為號召,在江陵起兵,李白激於愛國熱情,加入永王軍隊。李璘的哥哥肅宗李亨怕李磷力量壯大,派兵消滅了李磷,李白故受連累,758年流放夜郎(今貴洲桐梓縣〉。
不同的胸懷。
張九齡,由於傳統的儒家思想的束縛、追求功名、為官盡忠皇權和所處的官場環境。他的詩意境有限,胸不開闊,拘謹。他的詩有很高的造詣,流傳於達官貴人,上流社會中。
李白在自已的詩中表達了他的政治理想和不平凡的抱負。他很早就立下了“奮其智慧,願為輔弼(猶宰相)的大志,決心要蒼生、安黎元。他向額舉賢授能的社會,希望有聖君賢相管理國家,實行開明的政治,以展自己的抱負。跟當時一般庸碌無為、鼠自寸光的封建知識分子比較,李白能有這種理想和積極向上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他很自負,常以大鵬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滄溟水。,,,,,,。
李白的優秀詩篇以積極漫主義的作品為主,此外也許多現實主義的詩。他看到兇很驕奢的貪官,驕縱跋扈的達官顯貴和趾高氣揚的鬥雞之徒,他們杖勢欺人,使人民恐懼不安,側目而視。詩人用他銳利的筆鋒,給予憤怒的抨擊和無情的諷刺。在《古風二十四》裡寫到:大車揚飛塵,亭午暗仟佰。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路逢鬥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十虹蜆,行人昏怵惕。世無洗耳翁,
(許由、堯讓天下給他,他不受),誰知堯與蹠。
李白到處漫遊,在某種程度上更加接近人民。看到人民的疾苦,一些反映社會觀實,表現愛國主義思想的作品。在巜丁都護歌》裡,他含著眼淚,描寫了人民悲慘的命遠;雲陽上徵去,兩岸饒商賈。與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一唱都護歌,心催淚如雨。萬人鑿磐石,無由達江滸。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
分絲不同
張九齡詩的分絲是歷代的封建文人,尊孔的文人,有錢的文人,批判的學習他的文人。勞動人民沒有。
李白是勞動人民喜愛的詩人。他的分絲是廣大勞動人民及同情勞動人民的文人。他的詩家喻戶嘵,人人皆知。
-
6 # 安東佚夫
一般情況,要造就詩人和詩作,生態環境與氛圍是重要因素,還有與個人性格,修為,思想,情感與志向的生成經歷,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每個詩人、作品的風格迥異,就不是奇怪的事了。
唐代大詩人張九齡,是漢朝賢相張良的後裔,是世代忠直賢臣之後,也是唐開元盛世最後一個賢相,他出生宦門而入相,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政治家之一。開元盛世的形成,他可以說是功不可沒的。在他晚年時,有個詩人晁說之,在《打球圖》中慨嘆道:“九齡已老韓休死,無復明朝諫疏來。”說的是唐明皇曾與楊妃姊妹,秦國、南韓、號國夫人,筵宴嘻戲,遭到張九齡的直諫,帝改容謝之後,有所收斂。可是,在另一個直臣韓休死後,九齡年老乞休,明皇再無忌憚,以致放肆遊樂誤國。晁說之那日見明皇打球很晚才回,其傷再無直諫之能臣,而出此嘆息。可見張九齡深受當時華人愛戴的程度了。
這樣一個賢能之士,成為詩人,由於職場的事無鉅細、日理萬機,自然會在寫作中,依照統觀全域性的目光,形成練達、嚴謹的格局,和質樸、細膩的文風,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張九齡留給後人的經典詩作很多,尤其擅長五言。今謹以大家耳熟能詳的望月名篇《望月懷遠》為例,說說他的五言特色——
這是是張九齡的一篇五律(原作略)。我們就從詩中的“海上”“竟夕”,可見這首詩意境時空之開闊;“天涯共此時”更把這樣的時空充實得滿滿當當的。一連串動詞“怨”、“起”、“滅燭”、“披衣”、“夢”等細緻情節,加上情緒的變化描述,將枯燥空寂的相思,寫得熱情流溢,感人肺腑,牽動著讀者情緒,控制著情人的淚點……特別是結尾兩句,今可譯為:捧一掬明月的清暉,贈與遠方的親人,夢等著團圓的佳期……這也給了人們以真摯親切的感動,讓親人不得不熱淚盈眶。再說開頭的“海上生明月”一句更絕——看似很直白,明明是升,卻用“生”,憑空添了許多生氣,詩意盎然。詩情流露得樸素自然,總領全律,首尾呼應,渾然一體。
五言,這種形式,簡潔明快,也是張九齡的詩體的一大特色。
他的豪門出身,忠良的思想傳統,耿直的正氣秉性,造就了他寬闊的情懷,練達、質樸、素雅、細膩的詩風格局。
而李白,據載,他系興聖皇帝九世孫,也算是唐明皇的同輩族弟吧。五歲誦六甲,十五出詩賦。詩才奇特,才高八斗。一生也有報國憂民的情懷,但一生不屑與庸才俗才同度獨木橋,他也曾經,為爭取施展自己的才華,濟世報國而奔走,在歸隱與救世兩個自相矛盾的目標中探訪求索;好道喜俠,結交廣泛,積累了大量的人脈與詩材;在多重心態與個性的作用下,形成放縱不羈的人格,從而攀上浪漫主義的文學高峰,成為唐代至今,詩才、文彩無人能及的歌行體和七絕的鼻祖。
他留有膾炙人口的《早發白帝城》、《蜀道難》、《望廬山瀑布》、《送友人入蜀》等無數的經典詩歌……多少詩句,歷代傳唱,經久不衰:“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黃鶴樓中吹短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
他們的詩都是後人的模版。各有千秋,無必要強分伯仲,計較長短。
寫到這裡,我回憶起自己,一生讀背最多、感觸最深的,還是我們的開國元首毛澤東主席的詩詞。無論從革命的現實主義,還是從革命的浪漫主義來看,一個與天地人戰鬥不息,戎馬一生的領袖,何止是日理萬機。可是他的寫作,他的學習,他的才思,他的文采,他的智慧、戰策、著作的運籌帷幄,何嘗遜色過哪一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他的目光,他的胸襟,他的情懷,他的的氣魄,哪一國元首、文學大師,能跟他相提並論?沒有“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的高瞻遠矚,他哪能掐準三座大山的死期?沒有“金猴奮起千鈞棒”的自信,哪有“玉宇澄清萬里埃”的東方之林的崛起?沒有“我失驕楊君失柳”的無私奉獻精神,哪有萬國“當驚世界殊”的人間奇蹟?沒有“把汝裁為三節”的大破大立,哪有當今一帶一路的“環球同此涼熱”?
啊“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
7 # 小蜀山123
中國傳統詩歌在寫法上有著特別的手法:一是借景抒情,二是詠物言志。因為這兩種手法在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時,不是直接的說出來,而是藉助於景物和某種物件來表達心志。
今天所要欣賞的是後一種“詠物言志”的詩歌。
首先我們先舉一個典型的詠物言志詩歌的例子,讓大家熟悉一下。
王安石 《梅花》
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鄭板橋 《竹石》
咬住青山不放鬆,
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鳳!
這兩首詩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從詩歌內容裡,我們發現詠物言志的詩歌具有這樣一些特點。
( 1)描繪生動,新穎傳神——梅花,潔白如雪,竹石。則根深破巖。
( 2)抒情方式,融情於物——梅花,獨自怒放,竹石,則堅勁如鋼。
(3)結合本相,想象奇特——梅花,如雪送暗香,竹石,牙咬才堅勁。
(4)手法多樣,感受頗深——兩首詩都有用人性化來象徵的手法,詠物言志,寄情於物,形象感人。
盛唐時期的張九齡(678年—740年),是寫詠物詩的高手,他的《感遇》組詩就有好幾首堪稱是詠物詩歌的頂尖作品。我們可以找出幾首來欣賞一下。
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代: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公元737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由尚書丞相貶為荊州長史。晚年遭饞毀,忠而被貶,“每讀韓非《孤憤》,涕泣沾襟”(徐浩《張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現在賞析的是《感遇》組詩的第一首。
翻譯一下:澤蘭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潔清新。蘭桂欣欣生機勃發,春秋自成佳節良辰。誰能領悟山中隱士,聞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為天性,何求美人採擷揚名。
這便是最正宗的詠物詩,這裡高潔的“蘭”“桂”,也正是描寫了作者自己高貴品質,和那種不輕易低頭屈服的個性。全詩句句寫蘭桂,其實句句都在寫人,透過蘭桂的意象詠物言志,看到封建社會里某些自勵名節、潔身自好之士的品德。
感遇十二首·其七
唐代:張九齡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迴圈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翻譯一下:江南丹桔葉茂枝繁,經冬不凋四季常青。豈止南國地氣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薦之嘉賓必受稱讚,山重水阻如何進獻?命運遭遇往往不一,因果迴圈奧秘難尋。只說桃李有果有林,難道丹桔就不成陰?
讀著張九齡這首歌頌丹橘的詩,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頌》。屈原生於南國,橘樹也生於南國,他的那篇《橘頌》一開頭就說:“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其託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見。張九齡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謫居地荊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國的郢都),本來是著名的產橘區。他的這首詩一開頭就說:“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其託物喻志之意,尤其明顯。
讀這首詩我們很自然地聯想到當時朝政的昏暗和詩人坎坷的身世。這首詩平淡而渾成,短短的篇章中,時時用發問的句子,具有正反起伏之勢,而詩的語氣卻是溫雅醇厚,憤怒也罷,哀傷也罷,總是不著痕跡,不露主角,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大詩人李白(701年—762年),他比張九齡小二十三歲,兩位詩人歷史上並沒有什麼交往的記載,但他們也有共同之處:一是都生活在盛唐的開元時代,二是都被朝廷貶出長安,心懷激憤,都有用詠物言志的詩來抒發情懷。
但李白的詠物詩歌,除了具有一般詠物詩的特色,更有自己藝術特色,特別是在“表意”方面與張九齡相去很遠,也可以叫做“迥異”,而且是自成風格。
具體的有這樣的兩點:
一、李白詠物詩的所詠物件不但有眼前所見之物,而且還有想象之物,內容極其豐富。
從他的詠物詩中看,眼前所見之物有蘭、松、木槿、月、猿、雲、 胡桃等;想象之物有的是現實存在之物,但在吟詠時未必見到,比如寶劍,有些則是純粹不存在而只有在神話傳說中才有的東西,比如大鵬、鳳鳥等。僅李白作品中的鳥類名稱就有約60種左右,其中以鳳鳥出現的頻率最高。當然,這些意象在其詠物詩中更是集中的大量的出現。
而張九齡的詠物詩中的物,都是眼前的實物。所以浪漫主義的“表意”性,是和張九齡詠物詩歌的很大區別。
二,李白詠物筆法在歌行體詩中的運用。
什麼是李白的“詠物筆法”?就是長期以來,李白在寫詠物詩時,把單純詠物從表達中擺脫出來,加重抒情色,而且在表意上與抒情有機的融為一體,幾乎不可能再把詠物部分和抒情部分分離出來。這就是李白獨有的一種自由自在的詠物抒情詩體。例如,《夢遊天姥吟留別》
《峨嵋山月歌》等。
《山鷓鴣詞》
唐代:李白
苦竹嶺頭秋月輝,苦竹嶺南鷓鴣飛。
嫁得燕山胡雁婿,欲銜我向雁門歸。
山雞翟雉來相勸,南禽多被北禽欺。
紫塞嚴霜如劍戟,蒼梧欲巢難背違。
我心誓死不能去,哀鳴驚叫淚沾衣。
這首詩沒有用前半部分詠物,後半部分抒情的張九齡那種格式,而是一開始就讓嶺南的鷓鴣抒發不願嫁到北方的哀怨,接著表明“南禽多被北禽欺”的憤懣,最後發誓“不能去”,自始至終都在敘述和抒情。
《白雲歌送別劉十六歸山》
唐代:李白
楚山秦山多白雲,白雲處處長隨君。
君今還入楚山裡,雲亦隨君渡湘水。
水上女蘿衣白雲,早臥早行君早起。
這首詩模仿一位南方女孩願隨夫君去楚山,渡湘水的情景。這樣漂浮在雲間的仙女一樣的場景,也只有詩仙李白才能想像的出來。全詩在描寫場景的同時,從頭到尾都洋溢者女孩開心喜氣的情景。
-
8 # 領略樊登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母喪奪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賢相;舉止優雅,風度不凡。
韶州曲江(今韶關市)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唐朝開元年間名相、詩人。他善於選拔賢能,曾闢孟浩然為荊州府幕僚,提拔王維為右拾遺。同時又忠耿盡職,秉公守法,直言敢諫,從不徇私枉法,也不趨炎附勢。他憑著才華與德行為“開元之治”做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詩風清雅,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沿襲下來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著有《曲江集》。被譽為“嶺南第一人”。王維、杜甫都作有頌美他的詩篇。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春,他請求回鄉拜掃先人之墓,在五月七日因疾去世,終年62歲,皇上贈封他為荊州大都督,諡號文獻。
張九齡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詩風清淡,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
《望月懷遠》是張九齡的一首望月懷思的名篇。此詩直抒胸臆,表達了張九齡對遠方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全詩渾然天成,情景交融,意境幽靜秀美,構思十分巧妙,讀下來覺得餘韻嫋嫋,令人回味無窮。
綜觀張九齡的這首詩,是經典的月夜懷人之作,情深意永,細膩入微,回味無窮。雖然表達的情意有纏綿在其中,但卻不見感傷,語言也是渾然天成,精彩絕倫。這種風格也影響了後面的王維、孟浩然等人。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二句,千百年來也一直在被人引用。
據傳,張九齡是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唐儀鳳三年(678年)出生於世代仕宦的家庭。曾祖父張君政,曾任韶州別駕,因居住始興,便為曲江人。祖父張子虔出任過竇州(治所在今廣東信宜市)錄事參軍。父親張弘愈,曾為新州索盧縣(今廣東新興縣南部)縣丞,在任時張九齡隨母親在韶州生活。當時的韶州是南北交通要衝,是中原文化傳入的通道。當地的靈秀風物和壯麗山河,對他的成長影響深遠。
張九齡在詩文中還透露出不少於家國間的抉擇。在《官僚鄉園故親》一詩中,他讚美“自家來佐國,移孝入為忠”。他不滿足於“積善家方慶”,焦急於“恩深國未酬”(《與弟遊家園》),因而“壯圖空不息,常恐發如絲”(《初發道中寄遠》)。這種盡忠的精神實在亦使人欽佩,是子孫後世極大的財富。
李白的樂觀,心胸寬廣,與張九齡的家國情懷都滲透到自己的詩裡,表達出來的感情當然就有所不同,能夠把真情實感表達出來這才是真正的詩!
回覆列表
李白與張九齡同是唐代著名的詩人。特別是李白,更是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然而,同為詩人,同為詠物言志詩,李白和張九齡卻表意迥異,顯現出很大的不同。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兩人在性格、經歷、環境和所受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不同而所致。
張九齡出生於仕宦世家,24歲進士及第。居官多年,曾是開元盛世的一代名相。他受傳統的儒家文化思想影響很深,不但是一位文學家,詩人。更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政治家。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他雖然為官多年,但卻在窮達進退中始終保持高潔的操守和人格理想。他一方面,追求安邦治國的大業。另一方面,又力圖持一種超越的態度,把做官和退隱和諧地統一起來,不願意為追求功業而屈己媚世。正是由於他這樣一種進退自如的生活追求,使他在詩歌創作上,更多的接受了《楚辭》的影響。他的詩,不是直抒胸臆,而是以比興為主,寫的委婉蘊藉。例如被《唐詩三百首》列為第一首詩的《感遇》:“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運命唯所遇,迴圈不可尋。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些詩裡,他均以“香草美人”的意象,託物言志,抒寫自己所信守的高尚品格。在藝術上,他重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可以說兼有“風”、“騷”的情韻,有的詩句,唱絕千古。
而李白,很可能出生於一個富商家庭。從小受過一定的儒家文化的教育,但更多的是縱橫家、道家的深刻影響。加之他豪邁不羈,自由散蕩的性格,使他自然而然的繼承發揚了屈原的浪漫主義精神。他的詩作充滿了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從而成為繼屈原之後,又一位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性情真率,想象奇絕,馳騁天外六合。他以豪邁的情懷,奔放的激情,唱頌奔騰咆哮的黃河;崎嶇險阻的蜀道;“疑似銀河落九天”的瀑布。
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他借用神話的離奇境界,把自己熾烈的感情,注入到所描繪的物象之中。他以驚世駭俗的筆墨,恣肆揮灑,描繪他生活的世界,藉以抒發自己的志向、懷抱和胸中的鬱鬱不平。
李白的詩,以其意氣豪邁,奔放雄奇,壯麗飄逸的藝術風格,千百年來鼓舞著人們,激勵著人們。從而成為華人民精神財富中最可珍貴的瑰寶。
文學藝術,貴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正是由於這樣,在中國文化的大觀園裡,才有了各種藝術風格作品的爭奇鬥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