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雯雯聊熱劇
-
2 # 怪人童心
明朝的人忠君氣節很強,在明成祖朱棣靖難成功即位時,在廣西偏遠的山區有個漁夫,向京城叩拜之後,投河自盡了。這並不是說漁夫太較真兒了,而是百姓心存朝廷的表現,是個人的氣節。
氣節這個東西說不清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是為了這個東西,生命都不是最重要的。
吳三桂他是個武將,武將別的沒有,最應該有的就是氣節,武將的氣節,正所謂忠臣不事二主是也。當然會有人說,武將整天廝殺,不曉得那一天就被殺了,對於他們來說任何一天都可能是終點,所以他們更珍惜生命。我要說,很多人都說書生誤國。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等等,可是到了生死的時候武將都不如一個書生,這是讓很多人唾棄的。
還有明朝大都是漢人,如果明朝亡了,就是滿人的天下,漢人會舉步維艱,甚至會收到歧視。而吳三桂是個漢人,幫助滿人就是民族的敗類,被漢人瞧不起是必然的。
怪人胡說多謝點評!
-
3 # 粉黛薄妝晚
吳三桂起兵反清之時,已年屆六旬。在康熙皇帝撤藩的壓力下被迫起兵。所謂的明朝遺民不支援吳三桂純屬無稽之談。是清政府為了抹黑吳三桂。顯示自己政權合法性的說辭。吳三桂被打上了反賊的烙印。對明遺們而言!清政權只是竊取明王朝的罪魁。他們一直在精神上和行動上非常排斥這個蠻夷所建立的王朝,只是苦於沒有人振臂一呼。現在吳三桂起兵給了他們機會。在吳三桂起兵之初各地紛紛響應。迅速攻佔了半壁山河。清吳雙方共進行過六次主力會戰,清兩勝四敗。說明了八旗自入關以來戰鬥力急劇下降。雖然吳三桂殺掉了永曆帝。這是他個人的政治汙點。但是對於明遺而言,反抗滿族壓迫,恢復漢家天下更重要,在滿人入關那幾十年。對漢人的壓迫是何等的殘酷。強制剃髮,屠城。劫掠。都是漢人反對清王朝統治的根本原由。現在吳三桂給了他們曙光。所以這場戰爭才會打了八年之久。如果不是吳三桂在松滋。逗留三個月之久,給了康熙喘息之機。而是選擇大軍乘勢出巴蜀,下金陵,絕南北水道。這場戰爭勝負真未可知。康熙皇帝在戰後對吳三桂可謂是恨之入骨。掘墳,把其骨灰傳示各省。為人臣兇狠不忠之戒。在其死後叛軍沒有了主心骨。被清王朝逐個擊破。導致功敗垂成。康熙皇帝沒有想到裁撤三藩,會導致皇位不穩,當時京城重地都有人響應吳三桂。滿族的高官打包打算退回關外的大有人在。一時間風聲鶴唳。人心惶惶。吳三桂起兵是滿漢矛盾的總爆發。在這以後康熙皇帝,參拜明孝陵,祭孔,開設博學鴻儒科。等等舉措來緩和滿漢矛盾。為清王朝的統治紮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終清一朝。漢人們不斷在反抗。從而造成了統治者緊繃的神經。於是大興文字獄。鉗制文人思想,血腥屠殺進步文人。文化專制。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而後才有百年之辱。當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證之時。什麼民族大義都是扯淡,反清只是能讓自己的利益更大化。對明遺而言這個比什麼都重要,無論領頭的是不是吳三桂。只要清王朝像入關那樣,劫掠。漢人們會不斷反抗。這才是歷史的真像。
-
4 # 夜月下鳴蟬
明朝遺民不支援他是有重要原因的。
首先,在早年清兵扣關之時,吳三桂有實力,但卻為了自私自利和兒女私情而意氣用事,投降滿清,導致漢統斷絕,相信肯定有很多明朝遺民都會將這筆賬算在吳三桂的頭上。
其次,吳三桂在投降滿清之後,為了效忠滿清,大肆屠殺了許多反清志士,甚至許多平民百姓,這是吳三桂頭上的第二筆賬。
第三,吳三桂反清之後,初期進展順利,吳三桂一度以為自己可以和滿清平起平坐,甚至北上也有可能,一度稱帝,這也讓明朝遺民看穿其真面目。後來吳三桂戰略失誤,只想裂土封王,世襲罔替,一來此時吳三桂老了,沒有多少進取心了,二來吳三桂後繼無人。此時的戰略失誤導致喪失絕佳戰機,此後滿清優勢擴大,吳三桂急於求成之下,全城搜捕可戰之兵和糧草輜重,搞得天怒人怨,之後盟友投降以及滿清合圍之下,吳三桂氣死,反清失敗。
-
5 # 西嶽頑石
在明朝遺民心中,吳三桂至少有三大罪狀:1、引清兵入關;2、大肆屠殺反清義軍;3、殺害永曆帝朱由榔。尤其最後一條,永曆帝是漢人江山最後的希望,吳三桂擒住永曆帝之後,本應押解送京,聽候清廷發落。可他一來擔心押解途中夜長夢多,二來急於向清廷邀功請賞,竟然在雲南昆明將永曆帝就地處死,此舉使天下漢人徹底寒心。
晚明長期的動亂紛爭,百姓對於戰亂深惡痛絕,再加上吳三桂起兵反清打的是反清復明的口號,自己卻建國稱帝,將司馬昭之心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如此強姦民意,這樣反覆無常,唯利是圖的三姓家奴,漢人早已對吳三桂深惡痛絕,恨不得寢皮食肉,還會支援他?
對於吳三桂起兵反清一事,他的紅顏知己陳圓圓早有神預測:你將有三罵,漢人罵、滿人罵、後人罵。不必為吳三桂洗白,貌似他連做漢奸的資格都不夠。這樣的人,有奶就是娘,後來清廷斷奶了,他立馬翻臉不認娘。其實,吳三桂反清失敗的原因,固然有漢人冷眼旁觀的因素,但並非最根本的,當時還是有一小部分漢人是支援他的。據清廷統計,當時歸順吳三桂的清朝漢族官員有500多位,至少在這些人看來,當年吳三桂的斑斑劣跡,遠不及清廷剃髮易服,跑馬圈地的野蠻行徑可惡。這裡,我簡單說一下吳三桂反清失敗的根本原因。
第一、戰略失誤一開始,吳三桂大軍勢如破竹,屢戰屢勝。可打到長江沿岸時卻飲馬長江,駐足徘徊,此時的吳三桂意圖與清廷劃江而治,佔據半壁江山就心滿意足了。這一停滯就是三個月,給了清廷充足的喘息時間,幫了康熙的大忙,使他重新調整戰略部署變得得心應手,有條不紊。這樣一來,清廷控制的華北各省和江南地區的政治經濟優勢凸顯無遺,清廷後勁十足,吳三桂卻已成強弩之末,他延誤了滅清的最佳良機。所以吳三桂這個人,做鹽不鹹,做醋不酸,得點好處就賣乖,失點利益就翻臉,典型的鷹犬爪牙。
第二、隊友太坑吳三桂的那幾個隊友,耿精忠、尚之信、還有臺灣的鄭經一個比一個坑,全都鼠目寸光,毫無大局觀。為了自身利益互相傾軋,窩鬥成風。最終,耿精忠降清,尚之信緊隨其後,鄭氏也退守廈門。只剩下吳三桂孤軍奮戰,焉有不敗之理?
第三、年齡太大吳三桂起兵時62歲,稱帝時67歲,只做了5個多月皇帝便一命嗚呼了。而他的兩個兒子都被康熙所殺,孫子吳世蕃繼位時只有12歲,讓一個12歲的孩子繼續高舉反清大旗,簡直痴人說夢。吳三桂一死,吳周政權敗局已定,新主年幼,軍心渙散,吳周政權只是苟延殘喘而已。估計吳三桂也知道大勢已去,所以在他死前五個月草草稱帝,趕緊過一把皇帝癮再死,似乎也不枉此生了。
-
6 # 超然視野
吳三桂起兵反清的時候是清朝狡兔死走狗烹的壓力之下發生的,而明朝的遺民不支援他是有重要原因的。
第一,當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隊逼近北京的時候,崇禎曾命令他帥軍勤王,但這位大哥沒有,他選擇了觀望。
第二,有關於他因為所謂的紅顏而投奔滿清是站不住腳的,根本經不起推敲,說他為情有點玷汙“情”這個字,而他投降清朝是一中審時度勢的選擇,而降清後更是替清軍攻城掠地,甚至親手殺死南明的小皇帝。
第三,華夏文明始終是對一個人的氣節比較看重的,他早年叛明降清,晚年反清,十足的牆頭草,怎麼能跑明朝的遺民放到眼裡,更不會讓天下讀書人放在眼裡。
第四,經過順治和康熙初年的治理,清朝已經逐步的被天下士人認可,而明末清初的動亂導致了大量的人口損失,正是急切的需要修養聲息的階段,此時挑起戰爭已經不再有民眾基礎。
-
7 # 歷史鐵老師
明朝末年,吳三桂率軍駐守在山海關,抵抗著數倍於自己的滿清八旗,因為李自成俘虜了陳圓圓,吳三桂打開了山海關與滿清軍隊攻破了北京城。後來,論功行賞,吳三桂被封為雲南王,駐守西南邊陲。這就是有名的“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
這裡要說的是,吳三桂不肯久居人下,於是聯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反清,歷史上稱為“三藩之亂”這一事件發生在康熙年間。
按理說,滿清入關統治了漢人,對漢人實行民族壓迫政策,人們本應是怨聲載道,加上吳三桂打著康熙削藩的旗號而起兵,應該得到明朝遺民的擁護才對,可為什麼明朝遺民卻冷眼旁觀呢?這就是因為吳三桂私自錯殺一人!
時間是1659年,南明的皇帝叫朱由榔,逃到了緬甸,於次年被擒,緬甸方面將他交還給清朝,本應押送京城,但吳三桂為了討好清朝統治者,私自將南明皇帝殺害,這下就與明朝遺民恩斷義絕了,自然就得不到他的支援了!
需知,打仗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就需要得到平民和豪紳的支助,這樣一來就沒有希望了。
-
8 # 爾朱大魔王
對於這個問題,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現在來說,吳三桂起兵時,有沒有明朝遺民支援,無疑是有的,福建、廣東、廣西、陝西、湖北、河南還有臺灣的明鄭等地都有漢官、漢兵和少數民族上層人士,一些地區的農民、奴僕都迅速響應,若要論民心,他清朝的民心恐怕比吳三桂強不到哪裡去。
首先是明皇室,他們自始至終圖謀恢復“大明”江山。吳三桂反清的訊息出,他們就紛紛響應。福建的朱統鋁
“以前明宗室名號,糾集黨羽,盤踞山谷”——《清聖祖實錄》卷六十九,康熙十六年冬十月丁未。佔據臺灣的鄭經致書吳三桂,聲稱
“今者四海仰望惟殿下一人,未審軍政之暇,亦知有天外孤臣否?”《閩海紀要》卷下公開表示要臣服吳三桂共同反清,並進兵閩浙沿海地區。
著名學者顧炎武在吳三桂起兵時悼念自己因抗清而死的好友歸莊寫詩道
“碧雞竟長鳴,悲哉君不聞”——《亭林詩集》卷四,《哭歸高士》再懷念好友的同時,對吳三桂起兵的欣喜也由此可見。
接著是農民、奴僕的反清鬥爭。三藩之亂髮生後,江西的農民和京師的佃戶、奴僕進行了反清起義。據史載,江西“山寇”迭起,袁州府無地無戶籍的農民與耿精忠部相聯結,
“乘機竊發,斬竿豎旗”——康熙《宜春縣誌》卷六,《戶口》以質子長期住在北京的吳三桂之子吳應熊,聯絡京師地區的白蓮教首楊起隆,利用旗下主僕、主佃的矛盾,組織反清隊伍,並定於康熙十三年元旦時“喊殺入朝”。當吳三桂反清的訊息傳到京師時,楊起隆利用人心不穩的時機,詐充朱三太子,組織奴僕、佃戶千人,提前於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晚起義。
再次看漢官、漢兵的反清鬥爭。清政權把維護滿族貴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對漢族官吏、士兵採取民族歧視態度,因而引起他們的反對。當三藩起兵反清時,貴州、四川的巡撫和提督,廣西、陝西的提督以及湖南等省的綠營官兵等,就紛起響應。
此外,三藩舉起反清旗幟後,四川的幾個土司、苗民、察哈爾蒙古布林尼、青海墨爾根臺吉等少數民族也相繼響應。
因此,並不是沒有明朝遺民響應,相反,吳三桂的兵力其實有限,造成如此巨大的影響能夠讓京師震動,就是因為起兵後有大批人乘勢起來共同舉事。
-
9 # 混元形意掌門人
戰爭勝利三要素:天時、地利、人和。這三樣,吳三桂有了兩樣,唯獨缺少了一樣!
天時吳三桂原是大明遼東總兵,鎮守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可謂身經百戰,部下也都是原來班底;而康熙皇帝雖然聰慧,但是畢竟年少(才19歲),更沒有指揮過戰爭。而且滿清入關到康熙時代僅僅三十來年,滿漢兩族還存在很大的民族矛盾與對立情緒。
地利吳三桂當平西親王鎮守雲南時,所有的稅收自己留下,還每年向清政府要撥款糧餉,所以吳三桂不斷地招兵買馬,且有充足的糧草供應;第二,雲南上可攻下可守;第三,滿清政府在雲貴地區的控制力很弱(本來三藩就是代理鎮守)。
憑藉著天時和地利,吳三桂在康熙初年舉兵反清,兵馬達到數十萬,聲勢浩大,波及十餘省,此即所謂“三藩之亂”。一開始吳三桂節節勝利,中期轉變相持,最後覆亡。
吳三桂失敗的原因一是戰略嚴重失誤。吳三桂兵力雖然強盛,但卻不具戰略眼光。在其起兵之後,既沒有“疾行渡江,全師北向”,設法以軍事上的勝利去推動政治上的成功;也沒有“下金陵,扼長江,絕南北通道”或“出巴蜀,據漢中,塞崤函自固”,以建立鞏固的後方,而是分兵湖南、江西、湖北,逐地爭奪一些戰略價值不高的城鎮。貽誤了戰機,給了清政府以從容佈置反擊的時間。
二是吳三桂反清復明不得人心。此時清軍入關已經三十年,民族矛盾早已下降為次要矛盾。吳三桂以反滿相號召不過是刻舟求劍,脫離實際。而且,吳三桂降清以來的自我表演也太充分了。在民族矛盾最尖銳、民族鬥爭最激烈的時刻,他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矢忠新朝”,對各地抗清義軍極盡鎮壓之能事,曾幾何時,他卻又要“共舉大明之文物”了。吳三桂的自我表演使人們看穿了他是一個見利忘義、口是心非、反覆無常的野心家,一些有氣節的漢族知識分子對之更是嗤之以鼻恥與為伍。
三是康熙皇帝非等閒之輩。與吳三桂的估計相反,康熙皇帝雖然年輕,但卻有著傑出的政治才幹。早在撤藩之初,便已對撤藩可能導致的後果有所準備,因此在他得知吳三桂反叛的訊息後,鎮定自若,措置得當。他首先停撤平南、靖南二藩,以在政治上孤立吳三桂,而後,又在京師處死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及其同黨,以打擊吳三桂氣焰,鞏固後方。與此同時,為對吳三桂部下進行分化瓦解,康熙帝還宣佈,在各省任職的吳三桂部下的親屬概不株連,各安職業。
在軍事上,康熙皇帝也作了周密的部署。他任命順承郡王勒爾錦為寧南靖寇大將軍,率師征討吳三桂,還分別派出得力將領碩岱、赫業、馬哈達、科爾坤等分赴荊州、兗州、太原、四川等軍事重地。雖然在叛亂髮動之初,清軍有所失利,但是,由於在政治上是討逆平叛,經濟上是以全國制一隅,時間不長,便扭轉了軍事上的失利局面,使得正面進攻的吳軍,不能越長江一步,雙方在戰場上暫時出現了相持的局面。
明朝遺民不支援吳三桂三大罪狀:1、引清兵入關;2、大肆屠殺明朝地方軍和反清義軍;3、殺害永曆帝朱由榔。尤其是殺害永曆帝朱由榔,此舉使天下漢人徹底寒心。
另一方面,經過順治和康熙初年的治理,清朝逐步得到天下士人認可,而明末清初的動亂導致了大量的人口損失,正是急需休養生息恢復民生的階段,此時再挑起戰爭已經不再有民眾基礎。
-
10 # 山虎嗅薔薇
第一,吳三桂在大明危難之際沒有選擇堅持抗清,而是投降清軍,在清廷對其削藩時又起兵造反,實屬自私自利,首鼠兩端之人,毫無氣節可言,百姓心中他就是民族罪人。
第二,吳三桂主動絞殺永曆帝朱由榔是事實。這證明他對大明毫無感情,這讓他之後喊的口號“反清復明”顯得可笑至極,失掉的民心很難再找回。
第三,當時也並非無人支援,南部各省對其響應其實也不小,不過對其並非完全倚望,後來吳三桂自己稱帝充分說明了問題,降清也好,反清也罷,他的所做所為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這樣的統帥沒有凝聚力。
第四,吳三桂起兵之時已經是康熙年間,當時康熙已經改變國策,對百姓進行安撫,百姓對現任政府逐漸接收和認同,而吳三桂的號召力明顯不夠一呼百應的地步。
回覆列表
古人常言,衝冠一怒為紅顏。明朝末年,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憑藉自己的一己之力,抵抗數倍於自己的滿清八旗,只因為明朝都城北京被闖王李自成攻陷,吳三桂的愛妻陳圓圓被李自成霸佔,於是吳三桂一怒之下,投降了滿清,滿清入關之後,遂打敗了李自成,建立了大清朝,吳三桂論功行賞,變成了雲南王,鎮守邊陲。
可是後來,吳三桂不肯久居人下,於康熙年間,結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二人發動叛亂,史稱“三藩之亂”,加上滿期入關後曾對漢族後裔大開殺戒,漢族後裔也是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按道理來說,吳三桂反清,加上自己明朝大獎的身份,本應該是一呼百應,卻為何起兵後,響應者寥寥無幾呢?只因為吳三桂錯殺一人,1959年的時候,南明皇帝朱由榔出逃緬甸,次年被禽,後被緬甸方交給了清朝,本應押往京城受審的,但是吳三桂為了討好清朝,竟然親自處死了朱由榔。本來各地前朝遺民還以為吳三桂為明朝正統,結果朱由榔一死,吳三桂與明朝恩斷義絕了,漢族後裔,明朝遺民也對吳三桂恨之入骨。
所以當吳三桂起兵造反時,相應他的人很少,而此次的三藩之亂也歷時了8年,最好在1681年的時候,清軍攻入了昆明,吳三桂的反清大計就此破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