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戰情解碼
-
2 # B座603-YXQ
毫不客氣的說:“斯大林格勒戰役就是二戰的轉折點”,它打出了蘇軍的信心、勇氣、智慧、戰鬥素養。雖然蘇軍經歷了一下哈爾科夫的挫折,但德軍已經不再被蘇軍基層官兵懼怕了。反而德國已經懼怕的與蘇軍的肉搏戰式步兵接觸戰,試圖用鋼鐵洪流鉗形攻勢衝擊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兩個強大蘇軍的集團軍,試圖重蹈1941年蘇德戰爭初期蘇軍一旦併合圍就崩潰的覆轍。但將來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蘇軍基層官兵精神已經沒有兩年前那麼脆弱了,1943年夏的蘇聯軍工已經開始超過德佔區的軍工生產能力,制空權爭奪能力已經可以與德軍抗衡,空對地攻擊能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一個新高度,這一切的一切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包括曼施坦因在內的德軍精英已嚴重的低估蘇軍的作戰能力”,從打了一場差一點自己滅頂的進攻戰役。若不是蘇軍懼怕了庫爾斯克戰役第一次出現虎式、豹式、獵豹們的88mm炮的強大火力的傷害,繼續用T-34/76坦克鋼鐵洪流持續大縱深進攻,東線可以將二戰提前結束起碼4個月。
為了用少的傷亡應對納粹德國的虎式、豹式、獵豹們,蘇軍幾乎“安靜”的等了小半年,直到T-34/85服役才開始恢復全面進攻。隨後服役的“斯大林”IS-2坦克使虎式坦克從火力與裝甲上優勢完全不在,1944年下半年服役的SU-152自行火炮更是在2000m距離上讓任何納粹德國的坦克一炮銷魂成零件,還蘇軍大量裝備使用的“喀秋莎”132mm的火箭炮可以在8km的遠距離上讓藏在虎式、豹式坦克背後的獵豹坦克殲擊車瞬間銷魂。
1943年夏的蘇軍步兵已經相當強大了,已經不像1941年莫斯科戰役時刻害怕德軍的鋼鐵洪流衝擊,不僅大量裝備了反坦克炮,而且背後還有大量的122mm、152mm遠端火炮的支援及大名鼎鼎的“喀秋莎”132mm火箭炮的火力支援。所有這些那些被“哈爾科夫反擊戰”迴光返照般的勝利衝昏頭腦的希特勒、莫德爾(庫爾斯克北叢集)、曼施坦因(庫爾斯克南叢集)選擇性失明,最終導致德軍在庫爾斯克戰役中的大敗。
被希特勒調回歐洲的裝甲師不是在庫爾斯克戰役時,而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時刻。幸虧跑得快,否則這些裝甲師會毀在“天王星”“冥王星”作戰中,歐洲盟軍將會更早的將希特勒的後方攪得天翻地覆。
-
3 # Ssjun
誰TM告訴你調走三個裝甲師的?拜託讀點書,調走的只有警衛旗隊師,而且是在北線轉入防禦,曼自己獨個進攻都不討好也停止進攻的時候才走的。何況他們把重灌備都留給了帝國師與骷髏師。只不過帝國與骷髏在蘇軍反攻的時候都不在別爾哥羅德一線,他們是在頓巴斯一線,而且是曼自己做的調動,因為他不認為蘇軍會反擊!
-
4 # 紅色手電筒
首先一個,去義大利的只有黨衛軍裝甲軍的軍部和希特勒師一個師的人員,希特勒師的坦克都留給帝國和骷髏師,這兩個師都留在了庫爾斯克,其中帝國師一直打到了8月20日,帝國師一直是堅守哈爾科夫。
況且,把黨衛軍第二軍軍部和希特勒師向義大利調動已經是7月25日,這個時候,德軍對於庫爾斯克的攻勢已經被阻止住了,轉入防禦的蘇軍坦克集團軍有效的頂住了,德軍裝甲軍的進攻,雖然德軍以不到4萬人的傷亡,殺傷蘇軍14萬人,而德軍損失約1000輛坦克,消滅蘇軍1300輛坦克,而且由於德軍控制戰場,損失的坦克有相當部分被修復,所以在之後的哈爾科夫的防禦作戰中,德軍依舊是十分頑強,打得蘇軍傷亡慘重,但是依舊沒有守住哈爾科夫,並且被迫逐步後撤,而曼施坦因在組織南線德軍後撤時,又是非常的成功,在曼施坦因的指揮下,德軍沒有崩潰,而且一路跌跌撞撞的退過了第聶伯河。
可以說,在7月5日庫爾斯克戰役開始,德軍由於已經暴露了進攻的企圖,即使再給南北兩路的德軍在加強更多的坦克飛機,頂多是能夠使德軍打到庫爾斯克,而不可能大量殲滅蘇軍的有生力量,蘇軍早已經不是1941年的蘇軍,在庫爾斯克,南北兩翼的德軍攻勢凌厲,兩翼的蘇軍頂不住的時候,在突出部的蘇軍肯定就會撤出突出部,這種情況下就算德軍剷除了突出部,但是大量殲滅蘇軍的意圖註定要落空。
而在7月12日北部的德軍停止了攻勢轉入防禦的時候,南線的德軍就處於一種尷尬的地位,兩隻鐵鉗一下子少了一半,而德軍在普羅霍羅夫卡的戰鬥中儘管是打得蘇軍損失慘重,但是經過這一戰,蘇軍的行動也變得異常小心,第五近衛坦克集團軍轉入防禦後,和加強的步兵部隊組成了鋼鐵的防線,而德軍在這條防線面前再也無法前進一步,至於在德軍攻勢停止後調兵增援義大利,只能說明德軍缺乏一支戰略預備隊,一旦其他戰線出現危機,只能從現在的戰線上抽調兵力,而這些被抽掉的部隊通常都是那種超級編制的大型師。
德軍在這種硬碰硬的攻堅中,實際上是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在這種攻堅中,德軍的人員素質優勢被守軍的工事障礙物等措施抵消,在德軍的攻勢被蘇軍阻止後,就算黨衛軍裝甲軍在也無法再突破蘇軍的防線,堡壘行動實際上已經是失敗了。
-
5 # 戰略論
庫爾斯克會戰後兵力的調配是這樣的,將南方集團軍群的黨衛軍第2裝甲軍調出,交由陸軍總司令部支配,南方集團軍群又交出2個裝甲師,轉隸中央集團軍群。不過就算不抽調部隊前往義大利,庫爾斯克會戰也難以為繼,德軍兵力上還是不足,尤其在中央集團軍群方向上。
當時希特勒召集兩位集團軍群的司令曼施坦因和克魯格到大本營,宣佈終止堡壘行動時,中央集團軍群的攻勢已經暫停,原因是蘇軍對奧廖爾突出部的第2裝甲集團軍的防線達成了數處突破,如果不阻止蘇軍的突破,則意味著進攻中的莫德爾第9集團軍的後路被切斷,這是致命的威脅,所以莫德爾不得不停止向庫爾斯克的進攻,抽調其快速部隊趕往第2裝甲集團軍防線,恢復那裡的態勢,此後中央集團軍群再沒有恢復對庫爾斯克的攻勢。顯然中央集團軍群的兵力無法勝任它當前面臨的嚴重形勢,如果堅持要繼續堡壘行動,則必須向該集團軍群派遣新的預備部隊。
南方集團軍群的攻勢打的要好些,不過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那就是南翼的米烏斯河和頓涅茨河突出部,該防線後方只留置了兩個快速師(1個裝甲師和1個裝甲步兵師),如果蘇軍向這裡發起進攻,這點預備兵力根本不夠,其結果必然是抽調南方集團軍群的預備隊第24裝甲軍,該軍原計劃是部署於堡壘作戰線的後方,作為最後的一支進攻力量投入進攻中。
綜合來看,德軍要想在堡壘行動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不僅不能抽出任何部隊,而且還是繼續從其他戰場抽調兵力,尤其是步兵師用於加強奧廖爾突出部和米烏斯河、頓涅茨突出部的防禦,否則強打下去,德軍反而會面臨更大的風險,勝利的機會非常渺茫。
-
6 # 二戰精英
庫爾斯克會戰目的是什麼?拉平庫爾斯克突出部,為反攻作準備而已。
所以,以當時力量來看,再給三個裝甲師也完成不了其戰役目的,如果有三個完整裝甲軍或許可能,但有什麼意義?拉平戰線?蘇軍即使輸了庫爾斯克會戰,其戰略目的仍然達到了,就是消耗了德國軍有生力量,把老希好不容易攢起的家底消耗一空,無力再發動反攻了。
-
7 # 近衛步兵師
很多西方書刊雜誌都提出,是盟軍發動的西西里登陸使得希特勒無心繼續在庫爾斯克進攻,他把幾個精銳裝甲師掉往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去挽救戰局。然而,連曼施坦因元帥的回憶錄都不支援這一說法。
調去西線?1943年7月5日德軍開始在庫爾斯克地區大舉進攻,到了1943年7月9日,盟軍在西西里登陸,乍一看時間是符合的。而且,7月月13日,希特勒召集南線司令官曼施坦因與北線司令官克魯格開會。據曼施坦因的回憶錄《失去的勝利》,希特勒說英美軍隊在西西里登陸,義大利軍隊靠不住,必須從東線抽調軍隊去抵禦。曼施坦因元帥二戰後被西方俘虜,然後擔任西德軍隊的顧問,似乎印證了西方的說法。
但是,曼施坦因又寫道,北線總指揮克魯格元帥報告,蘇軍已經突破了他的側翼,必須調回所有機動兵力,否則全線動搖。而且,曼施坦因撰寫回憶錄時不知道或者不能接受的是,蘇軍還有草原方面軍這個57萬人的龐大預備隊。
希特勒與曼施坦因等諸將的會議
會議結束後,黨衛軍第2裝甲軍軍部和黨衛軍第一裝甲師奉命後撤,但是他們的全部重武器都移交給了黨衛軍第2和第3裝甲師,這顯然是德軍將帥們商議的折衷辦法。正當曼施坦因心有不甘,要繼續進攻的時候。蘇軍於7月17日在庫爾斯克側翼的米烏斯河地段大舉反擊,這個地段正是曼施坦因的後方。
攻其必救蘇軍對米烏斯河的進攻,時機上正好是德軍南線舉棋不定之時。
守軍是正在重建的德國第6集團軍(斯大林格勒戰役被全殲的那支部隊),紙面編制是10個步兵師和1個裝甲擲彈兵師,但是兵力和兵器都未補齊,兵力虛弱。
地形也對進攻方有利——1943年7月中旬,河流枯水,最窄處只有50米,但它是第聶伯河前方最後一道天塹。
戰場位置示意圖
蘇軍的進攻很快打垮了第6集團軍,曼施坦因先後把第24裝甲師和第24裝甲軍派去阻擊,依然沒有擋住蘇軍。曼施坦因在《失去的勝利》裡輕描淡寫地敘述,希特勒同意把黨衛軍裝甲軍暫交南面集團軍群指揮,在頓涅茨地區發動反擊。另外,,北翼的暫時減弱也只限於第3裝甲軍軍部和第3裝甲師的撤退。也就是說,德軍也許原本想把裝甲部隊調到義大利去,但是蘇軍自己在庫爾斯克側翼的進攻迫使他們把這些裝甲矛頭留了下來。
虎式坦克
並不簡單7月29日,黨衛軍裝甲軍到達米烏斯河地段,第二天就發起了進攻。黨衛軍用虎式坦克打頭,三號和四號坦克尾隨,裝甲擲彈兵協同。進攻起初一切順利,但是德軍很快就發現,蘇軍在極短的十幾天裡就修好了防禦體系,蘇軍用反坦克炮和T-34坦克相互掩護,使得德軍坦克陷入密集的火網,然後用猛烈的炮擊把德軍步兵轟得支離破碎。到了傍晚,黨衛軍第3“髑髏”裝甲師沒有討到什麼便宜,大約一半的坦克被打壞或者被擊毀,傷亡大約是大約500人。師屬的很多擲彈兵連幾乎被殲滅,一般編有90人的步兵連損失超過60人!
黨衛軍第2“帝國”裝甲師負責攻擊斯蒂潘諾夫卡,他們的情況稍好一些,他們攻進了蘇軍防禦的鎮子,但是發現面前是密集的雷場,還有一座座被改造成堡壘的房屋。逐屋爭奪戰殘酷而漫長。德軍步兵的傷亡也不小,很多連隊只剩少尉甚至士官來指揮。
夜裡,德軍試圖進行滲透作戰,但是被蘇軍的監視哨發現了,德軍被蘇軍的反擊打退。這一天值得稱道的戰果是:德軍工兵趁著雙方交戰,清除了蘇軍的雷場。
7月31日,黨衛軍裝甲軍似乎覺得這股蘇軍並不簡單,他們用重炮和轟炸機進行了45分鐘的火力準備才開始進攻,不過,蘇軍也毫不示弱,這一天至少發動了14次反擊,出動了坦克約70輛。戰鬥一直持續到下午,傾盆大雨使得戰場化為泥潭,戰鬥就此告一段落。
兩天的艱難戰鬥使得德軍在7月31日的軍事會議上發生了不小的分歧,曼施坦因擔心黨衛軍第2裝甲軍就此元氣大傷,甚至打算到此為止,不過軍長豪賽爾和“帝國”師“元首”團團長施泰德說服了曼施坦因。後者同意繼續作戰,不過要重新制定計劃。
黨衛軍裝甲擲彈兵與裝甲部隊協同
8月1日,黨衛軍改變了戰術,先是集中炮火反制蘇軍已經暴露的火炮,然後用煙霧彈掩護步兵衝擊。雙方在斯蒂潘諾夫卡的制高點反覆拉鋸。不過,髑髏師從側翼發起的進攻師成功的,他們不斷地呼叫斯圖卡轟炸機和遠端火炮轟擊蘇軍的反坦克陣地,這種作戰方式有效地降低了傷亡。德軍的坦克在前,突擊炮和步兵隨後,一點點地肅清了蘇軍的防禦支援點。
蘇軍大概是意識到有被合圍的危險,他們一面發動牽制性反擊,一面進行撤退。至此,蘇軍在米烏斯河持續了半個月的行動基本停止。
點評與分析也許希特勒原本是要調走黨衛軍第2裝甲軍,但是大部分兵力確實還留在了庫爾斯克地區。蘇軍雖然最終從米烏斯河地區撤退,但是,這次進攻可謂攻其必救,攻擊得手後火速在佔領的地區修築了嚴密的工事,這一戰術挫敗了德軍第23裝甲師和第24裝甲軍。德軍不得不把黨衛軍第2和第3裝甲師調取應對,起初,黨衛軍也沒有預料到蘇軍如此的部署,後來充分調動了炮兵和空軍之後才擊退了蘇軍。
蘇軍坦克佇列
然而,2個師的坦克損失巨大。8月2日,帝國師只剩22輛能作戰的坦克,髑髏師僅剩23輛能作戰的坦克,還有大量的坦克和突擊炮送去修理。
與此同時,蘇軍發動了魯緬採夫行動,草原方面軍從庫爾斯克出擊,向別爾哥羅德地區進攻。黨衛軍第2裝甲軍由於損失慘重,只能發動有限程度的反擊。
另外,調走的黨衛軍第1“警衛旗隊”裝甲師直到9月才補齊了兵力和兵器,出現在義大利戰區,可見損失並不小。
所以,是蘇軍自己的行動消耗了德軍寶貴的裝甲力量,而不是依仗西西里登陸的牽制。
-
8 # chenhy2166278023
將庫爾斯克的裝甲師調往西西里是英華人單方面說法,以說明西方在關鍵時刻發揮了作用,其實西方一直作壁上觀,除了物資支援。
-
9 # 島主說事
庫爾斯克會戰中如果德軍沒有調三個裝甲師到義大利,此戰結局會怎樣?可以肯定地說,德軍在庫爾斯克戰役的失敗並不在調不調走幾個裝甲師的問題上,而是出在再三推遲進攻時間和指揮猶豫不決上面。
首先,戰鬥打響後,德軍到底調走了幾個裝甲師?對於這個問題,現在各方面的資料並沒有完全達成一致,有的說是調去了三個裝甲師,有的說是調走了兩個,而實際上,德軍就調走了第2裝甲軍軍部和武裝黨衛隊第一裝甲師LSSAH,而其它兩個準備派到西線的帝國師和骷髏師,卻因曼施坦因堅持要繼續進攻,而留了下來。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德軍在庫爾斯克戰役的失敗,並不是往西線調派兵力引起的,而是戰場環境和德軍綜合實力決定的。
其次,堡壘行動,德軍到底輸在哪些方面?德軍部署堡壘行動計劃時間是1943年4月15日,但蘇軍已經提前三天掌握了計劃內容,後來德軍又屢次更改進攻時間。其中有兩個重要原因,一個是希特勒發現虎式坦克厚度不夠,蘇軍T34可以擊穿它,就命令從前線召回虎式坦克重新加裝鋼板,但是,按照虎式坦克總的生產量(整個二戰只有1300多輛)和德國生產能力來計算的話,德軍投入庫爾斯克戰場的虎式坦克並不多。加裝鋼板就耽誤了一段時間。
另一個是莫德爾派飛機偵察,發現蘇軍在北線進攻地段設定了許多雷場和防禦陣地,本來他就反對發動進攻,又作戰比較保守,所以建議更改進攻方案,這樣又耽誤了一段時間。
除上述兩個時間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蘇軍派出了三位主力戰將,一位是羅科索夫斯基在北線阻止莫德爾的進攻,在奧廖爾一戰就將莫德爾的進攻停留在12公里上;一位是瓦圖京在南線阻止曼施坦因的進攻,雖然曼施坦因突破了蘇軍兩道防線,也前進了35公里,但在南北兩個蘇軍方面軍後面,還有一支強大的草原方面軍,由科涅夫指揮,兵力多達57萬。這種呈品字形的戰鬥隊形,讓德軍根本無法突破,而且奧廖爾一戰後,莫德爾已經開始計劃停止進攻,只剩下曼施坦因孤軍奮戰了。
那麼,這裡就派生出一個疑問,既然德軍派到西線的裝甲師只有一個,堡壘行動仍然可以繼續打下去,為什麼莫德爾卻要停下來不打了呢?一方面,蘇軍提前掌握了德軍的兵力部署,在北線部署了精兵阻擊,讓莫德爾失去了進攻優勢,奧廖爾一戰後,繼續打下去莫德爾就有被圍殲的危險。另一方面,南線的進攻,曼施坦因還有一定的優勢,何況帝國師和骷髏師還在他手裡,他仍然想再冒一次險。
所以,在7月13日,希特勒召開作戰會議,提出中止堡壘行動計劃時,克魯格雙手贊同,曼施坦因卻堅持繼續進攻,德軍在東線僅有的一點裝甲力量也就這樣斷送在曼施坦因手中。
所以,從這個層面分析,德軍堡壘行動的失敗,並不是打得不好,而是屢次變更指揮,曼施坦因甚至懷有冒險心理。何況從兵力和武器裝備上對比,德軍一點優勢都沒有。
第三,德軍不分兵西線,能否打贏庫爾斯克戰役?從時間軸上看,德軍從4月15日釋出堡壘行動計劃,到7月5日才正式付諸實施,而且還是蘇軍提前三個小時展開炮擊,等於堡壘行動是蘇軍率先發起進攻的,從進攻的突然性方面,德軍就已經輸了一招。
從兵力上看,庫爾斯克戰役,蘇軍準備時間充足,除集結三個方面軍160萬兵力外,在武器裝備和防禦縱深各個方面都有優勢;而德軍僅有100多萬人,就算第2裝甲軍軍部和黨衛隊第一裝甲師不調走,也擋不住蘇軍品字形的進攻。
另外從指揮員的信心和決心上看,雖然曼施坦因是堡壘計劃的制訂者和繼續進攻的定下決心者,但他當初提出殲滅蘇軍裝甲主力的想法,是基於在5月之前,而且他內心是想收縮戰線,將蘇軍裝甲主力吸引到哈爾科夫再圍殲。調整後的堡壘計劃實施後,他也是硬著頭皮打下去,誰能曉得莫德爾在北線那麼不經打呢?僅僅一週時間就打了退堂鼓。
從上面分析看出,堡壘行動展開前,包括古德里安、克魯格、莫德爾等都反對,戰鬥打響後北線德軍又屢遭挫折,這不是兩個裝甲師能打得贏的問題,而是戰略戰術和信心決心上出了偏差。況且7月12日普羅霍羅弗卡坦克大決戰,德軍第2裝甲軍已經喪失了裝甲主力,繼續作戰對德軍的裝甲力量來說,只能是杯水車薪。而且調走的第2裝甲軍軍部和一個裝甲師也是因為在戰場上打殘了,才被派到西線的,繼續執行堡壘計劃也沒什麼戰鬥力了。
-
10 # yy153718520何曉寶
90%的空軍 80%防空高炮部隊被調至西線 抵抗盟軍的轟炸 至少六——八個裝甲師和十二———十五個步兵師 還有最精銳的空降部隊和機車化師 重炮部隊被分別調到義大利 南斯拉夫…而蘇聯方面則增加到240——260萬兵力
…還打個P呀
-
11 # 小康足已
最終也會草草收場,因為戰役的目標南北對擊,消除庫爾斯克突出部,把戰線拉直的目的因為莫德爾第九集團軍的進攻不力已經無法達到
-
12 # DDG的老船塢
庫爾斯克會戰德軍哪兒調了三個裝甲師去義大利?調去義大利的說是武裝黨衛隊第二裝甲軍,但是實際上只帶走了武裝黨衛隊第一裝甲師LSSAH,另外兩個師帝國師和骷髏師都留在庫爾斯克一線,國防軍裝甲師也沒有哪個被調到義大利(倒是北線18裝被打到撤編,2裝失去戰鬥力被撤回法國重編),何來被調走三個裝甲師之說?
德軍在庫爾斯克的計劃是南北對進,圍殲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軍叢集
實際上調往義大利的只有SS第二裝甲軍軍部和LASSH師,帝國師和骷髏師都留在庫爾斯克前線
所謂繼續打下去就能贏來自曼不群的回憶錄《失去的勝利》,曼不群認為在普羅霍洛夫卡戰役後當面蘇軍已經喪失戰鬥力,繼續進攻就能殲滅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軍,然而實際上德軍北線攻勢在7月7日就陷入停滯,10日被迫轉入防禦,就在7月12日普羅霍洛夫卡大戰同一天,蘇軍發起庫圖佐夫行動(奧廖爾進攻戰役),突破了北線負責掩護的第二裝甲集團軍的防禦,直插第九集團軍身後,到7月18日(南線德軍停止進攻第二天),第九集團軍已經被迫撤回原地,回身抵抗蘇軍的突破;其次,曼不群對當面蘇軍實力估計有誤,尤其是對作為戰略預備隊的草原方面軍的實力並不清楚(除了轉隸沃羅涅日方面軍的近5集和參加普羅霍洛夫卡大戰的近坦5集之外草原方面軍至少還有近4,27,47,53等4個集團軍),而近坦5集和近5集僅僅不到兩週就恢復了實力參加了魯緬採夫行動(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進攻戰役),所以即使曼不群繼續進攻,也不過是跟當面蘇軍繼續打成頂牛,而其右翼蘇軍的反擊準備工作已經接近完成,如果南線德軍裝甲兵力仍然在前邊跟蘇軍頂牛而不是重新部署的話,曼不群能不能在魯緬採夫行動中全身而退就不太好說了。
實際上在庫爾斯克北線攻勢在7月7日就陷入停滯,9-10日轉入防禦,北線蘇軍西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在7月12日在德軍側背發起反擊,此時德軍北鉗實際上已經被打斷了,德軍已經不可能完成對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合圍,只不過曼不群不願承認而已,而且曼不群對蘇軍戰略預備隊草原方面軍實力估計有誤,對西南方面的進攻準備估計不足。
8月3日蘇軍發起魯緬採夫行動,此時近5集和近坦5集都已經恢復了進攻能力,曼不群顯然不是高估了蘇軍損失,就是低估了蘇軍的補充能力
-
13 # 海上之狐
一樣輸,堡壘行動分南線北線,同時進攻,南線曼施坦因手裡裝甲師更多,所以進攻更加犀利,北線莫德爾大將實際上早早就停止進攻,轉入防禦。如果沒有把幾個師調去義大利,估計也就是接下來的庫圖佐夫和魯緬採夫計劃稍微影響一下,把強渡第聶伯河的時間推遲一點而已。
回覆列表
即便不調走也一樣會輸,只不過能拖的更久一點而已!斯大林格勒會戰後,德軍已經不是昔日的德軍,而蘇軍也已不是昔日的蘇軍,德軍與蘇軍的實力差距又豈是三個裝甲師能夠抹平的?
在庫爾斯克會戰爆發前,德軍的兵力還不到一百萬人,而蘇軍的兵力卻高達一百六十多萬人。在火炮、坦克以及飛機等武器裝備的數量上,蘇軍也牢牢佔據著優勢。儘管德軍在武器效能上佔有一定的優勢,但就整體實力而言,還是蘇軍佔據上風。
▲庫爾斯克會戰局勢圖
1943年4月15日,希特勒簽署了“堡壘”作戰計劃,但由於種種原因,計劃實施日期卻一拖再拖,最終讓蘇軍有了大把的時間制定防禦部署。朱可夫根據德軍調動情況,已經推測出德軍會在庫爾斯克地區的戰役意圖,因此在朱可夫的建議下,蘇軍制定了“庫圖佐夫”防禦計劃,最終蘇軍在突出部構建了大縱深、多層次、多地帶的防禦體系。蘇軍根據掌握的情報,甚至推測出了德軍進攻的大致時間,最終戰鬥還是以蘇軍的炮擊而開始的。這說明在德軍發起攻勢前,蘇軍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按照當時蘇軍的防禦部署,即便再多給德軍三個裝甲師恐怕也很難取勝!
▲向索洛京卡河方向進攻的德軍
在堡壘計劃中,德軍計劃從南北兩個方向對突出部實施向心突擊,並將重點進攻方向選在了南部。攻勢開始後,德軍在北部僅僅突破了蘇軍的第一道防線就已經後繼乏力,部隊也不得不轉入防禦。雖然德軍南部突擊集團的情況要好於北部,但德軍也僅僅是突破了兩道防線,而且德軍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普羅霍羅弗卡的戰鬥中,蘇德之間爆發了二戰最大規模的坦克戰。在蘇軍的拼死抵抗下,德軍的裝甲力量遭到了進一步削弱,而德軍攻佔普羅霍羅弗卡的計劃也未能實現。德軍的裝甲師在一系列的戰鬥中已經實力大減,即便沒有被調走恐怕也很難再有所作為。
▲蘇軍T-34坦克
總之,庫爾斯克之戰中德軍與蘇軍的實力差距太大,而蘇軍又準備充分,所以德軍的勝敗與調走裝甲師與否沒有多大關係!
看更多軍事資訊,請關注歷史文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