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赤道企鵝

    以後人的視角看當時的事情,覺得曹操沒有殺掉劉備是他的失算,那我們就有點冤枉曹操了。

    在那個“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戰爭年代,自然英雄人物輩出,任何一個英雄都有可能做大做強,也有可能瞬間滅亡。

    在曹操的眼裡,眼前的劉備就跟張魯、張繡那夥人一樣是割據一方的小霸王,是還算有點能力的英雄。

    曹操也是當世梟雄,他的目的是統一天下。當然,自己能力再強也不可能憑藉著一己之力平定天下,還是需要這些割據一方的英雄豪傑的幫助。不斷地收攬人才,聚天下之英才,那麼統一天下的機率就更大。

    最好就是他們能主動來投降,否則就出兵打服你。現在,人家劉備來投奔你,在此之前劉備在江湖上也算是有點聲望了。你倒好,二話不說,直接把人給殺了,理由就是:劉備是人傑,我覺得他將來會和我爭天下。這你讓人家張魯、張繡等等怎麼想?雖然我們可能覺得這些在三國裡面沒有存在感的人物也算英雄?但人家好歹也是有著一畝三分地的,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也會笑嘻嘻的認為自己也算是英雄人物了。

    如果曹操殺了劉備,這夥自認為是英雄的人會怎麼想?雖然在曹操眼裡就算個屁,但因為有前車之鑑,自然是不會主動歸順的,甚至曹操率大軍來的時候還會死戰,這樣,曹操統一天下的路就更難走了。

    所以,郭嘉就勸說曹操:“劉備不可殺,只能囚禁,用金錢和美女腐蝕他,讓他喪失爭王爭霸的雄心”這樣一來既落得一個美名,又消滅了一個潛在對手。

  • 2 # 舊事舊人歷史說

    曹操為什麼不殺劉備?我認為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愛惜劉備之才。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只要有一點本領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夠統一天下,但是每個人的方法和方針並不完全一樣。比如袁紹認為只要佔據河北,向南就可以稱霸中原,向北可以招降胡虜。由此可以“王天下,成帝業。”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袁紹統一天下的志向,是靠地利來實現的。

    曹操呢?他曾經說:“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他統一天下的方式就是以合理的方法任用天下所有有才能的人。劉備雖然不算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絕世英雄。但絕對不能忽視劉備的政治軍事以及用人的才能。曹操之所以不殺劉備是希望劉備有一天能夠真心歸附自己。但是他忘了,劉備也是一個英雄,英雄怎麼能夠屈服英雄的麾下呢?

    第二,為大局著想。

    劉備被呂布偷襲以後,曾經投奔曹操。曹操以禮相待,給他高官厚爵。當時曹操的謀士對曹操說:“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這個人就以敏銳的眼光透視了劉備爭奪天下的雄心,勸告曹操早些除掉他,以免後患。但是曹操卻對他說,“現在正是應當收攬英雄的時候,為了殺掉一個人而失掉天下所有人的心,這是絕對不可以的。”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他對劉備以禮相待是為了招攬更多的英雄投入他的門庭。

    第三,判斷的失誤。

    曹操雖然愛其英雄,愛惜人才,但是他絕對不會中融英雄中人才來反對自己。比如說許攸,孔融,楊修這些人都是人才,但是當威脅到曹操本身的利益,曹操會毫不猶豫的殺掉他們。但是超超,最終卻沒有殺掉劉備,就是因為他對劉備判斷失誤。他低估了劉備的雄心,他把劉備當作亂世之能臣,但劉備的志向是做亂世之明君。一時失誤千古恨,真是可惜呀。

  • 3 # 而知而行的歷史

    曹操刺董失敗,反出洛陽,全國通緝。曹操到中牟縣境,被人識破,準備捉去換賞銀。縣吏說道:“當今天下將亂,何故害殺英雄?”曹操因此得以脫身,矯詔起兵,聯結十八路諸侯討董。

    東漢時風化最美,儒學大盛,人們講究名節,輕死重義,連孔融的八歲小兒都能說出“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話來。所以,當時的人們的價值觀,還沒被漢末三國血腥的殺戮所汙,尤其是經歷過“黨錮之禍”的人,他們的價值取向裡就有識英雄、重英雄的節義。

    (曹操是三國老一輩)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老一輩人他們還挺講究那些古禮。所謂的古禮,就是盛世的安邦救國,德友睦鄰之道。亂世一起,各種秩序和價值觀全都推倒重來,老一輩去世後,新一代人成長起來後,那就沒有了“古禮”,變成了“務實主義”。所以,《三國演義》的前半部,單看曹操、劉備,後半部單看諸葛亮。在諸葛亮去世後,宵小當道,再無君子,世道險惡,人心不古。

    劉備小曹操6歲,屬於同輩,因為他們都是發跡於討伐黃巾起義。相比於曹操,劉備的成名之路更是坎坷。曹操好弄險,因為曹家有家底供他揮霍。劉備本小利薄,小心經營,十多年時間,竟然也打出來了名堂,有英雄名號傳世。

    當年虎牢關初見,到劉備佔據徐州,曹操其實一直都是太守、刺史級別的,劉備確是從一介白身打到徐州牧,且與袁術、呂布都交過手,信義頗著,連漢家天子都有聲聞其英雄之名。曹操本就是愛才惜才之人,有道是識英雄、重英雄,後來的曹操對關羽都能做到“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以丞相之尊尚能折節如此,對於劉備,就更是惺惺相惜了。

    (不登臺,就不是角兒)

    話雖如此,曹操可是說過“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狠人,對於不能為己所用的英雄人物,曹操如果也能愛而用之,那豈不是和後世的苻堅大帝一樣了嗎?處於四戰之地的曹操,對劉備既愛且防,他也拿不定主意,就向他的幾個謀士拿主意。

    程昱素有急智,認為劉備必不會久居人下,應當殺之以絕後患。

    郭嘉穩重,勸說曹操,既迎漢帝以樹高名,不可殺劉備以負害賢之名,絕天下人望。

    荀彧的表現就更是奇特了,他竟然什麼也不說,給了曹操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

    曹操最終決定不殺劉備,但是也不能放他出去,要把他軟禁在京城裡,看著他就不會出事了。

    曹操的想法是美好的,對待劉備也算不薄,爭奈劉備太能韜光養晦,青梅煮酒時,還說“一震之威,以至於此”,讓曹操誤以為劉備鋒芒已經磨盡。

    (程昱有急才)

    恰好袁術新敗,欲北投袁紹。劉備以左將軍身份願意為國分憂,曹操就答應了,派了朱靈為副將,讓他們帶著五萬兵馬去堵截袁術。

    劉備前腳剛走,程昱、郭嘉都來找曹操,曹操悔之不及。劉備果然蛟龍入海,一去不回,再佔徐州,結連袁紹、劉表。袁紹陳兵河北,曹操壓力空前增大。

    在郭嘉的謀劃下,曹操確定了先打劉備再戰袁紹的戰略方針。劉備雖然數月間招降納叛,招募到數萬兵馬,卻是新兵,不能當曹操。徐州在短暫佔據後,又被曹操奪去。劉備北上投袁紹,關羽被圍土山降曹,張飛流落汝南。

    此後,雖然曹操一直佔據絕對優勢,卻一直沒有機會擒住劉備,直到兩人在漢中之戰時再次見面。當時曹操都已近古稀之年,劉備也年屆六十。

    (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劉備終於活出來他想要的樣子,如當年曹操評點的劉備,“世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尤其是虎牢關曹劉初見時君正芳華,如今垂垂老矣,天地如盤,世事如棋,如楚漢風流,一朝散盡。

    曹操後悔當年的決定嗎?應該說是相當後悔的,一個劉備讓曹操活出了兩個人生的厚度。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曹操也應不悔,方對得起魏武的名號。

  • 4 # 薩沙

    原因如下:

    第一,曹操很在乎重視人才的名聲。

    大家可以看到,曹操開始是很弱小的,無論地盤還是兵力都不值得一提。

    後來即便是官渡之戰時期,曹操相比袁紹,實力還是弱小的,差點就因糧草匱乏而戰敗。

    然而,曹操之所以能夠成為全國最強大的軍閥,佔據漢朝三分之二地盤,其實就是招賢納士的結果。

    大量人才,包括敵人的部將,比如袁紹麾下的許攸之流,都投靠到曹操麾下了。

    曹操就是依靠這些文官、武將以及豪強地方力量,這才從小角色成為三國第一人。

    這種情況下,曹操非常在意自己重視人才的名聲,這樣其他賢才 才敢於投靠。

    而劉備的名氣非常大,曹操如果殺了他會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

    第二,劉備有個皇叔的身份護身。

    眾所周知,劉備是劉皇叔,皇帝的叔叔。

    而劉家皇族是不能隨便殺的,這是漢朝多年的規定。

    而劉備同曹操在一起的時候,一直裝作很老實,曹操找不到罪證,無法胡亂將他殺掉。

    畢竟,劉備不是普通人,殺了他可能造成極為嚴重的影響。

    第三,劉備處處小心。

    劉備也不是等閒的角色,他處處小心,堤防曹操下手。

    可以預計,曹操賜給劉備的食物、酒水,劉備是從來也不敢碰的。

    劉備只要和曹操見面,基本都是公開場合,有很多文武官員。

    真正私下見面,劉備會盡量帶著關羽、張飛以及其他部下。

    即便這樣,劉備還是不安心,最終找了一個夾擊袁術的理由逃出曹操控制區,自立為王了。

  • 5 # 謙彧

    一、沒有必要殺。當時前來投奔曹操的劉備,真可謂是“孤家寡人”,他剛剛被呂布打敗,而且被奪取了徐州,地盤全部都失去了,而後跟隨著曹操剿滅了呂布後,返回曹操的大本營許昌。許昌是曹操的腹地,劉備沒有一兵一卒,自然也翻不起什麼大風浪。雖然曹操曾經對劉備說過“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但是此時的劉使君雖然是英雄,卻也是花盆中的松樹,鳥籠中的雄鷹,狀如困獸。寄人籬下,英雄無用武之地,這時的劉備對曹操構成不了絲毫的威脅,自然沒有必要去殺他。

    二、不能殺。當時的曹操雖然勢力已經很強盛了,但客觀來講仍然處於非常不利的局面。北方有袁紹,南方有張繡,劉表。與袁紹開戰這件事已經是無法避免的了,因此這時候要爭取的就是南方張繡和劉表對於曹操自己的支援,或者寧可中立都是可以的。如果在這時候他們給曹操背後來一刀的話,那麼曹操與袁紹的決戰就是會必然失敗的。

    而此時的劉備是在窮途末路的時候選擇投奔曹操的,如果曹操直接把劉備給宰了,那不就是向天下人宣佈,只要有英雄氣場的,對我有威脅的,我曹操來一個殺一個。那以後估計也沒人敢去投奔曹操或者立場偏向於曹操了,所以說在這個層面上來考慮,劉備殺不得。其實這樣的事情在後邊也有體現:官渡之戰進行之時,一直為曹操所擔憂的後方卻傳來了令人不可思議的訊息。宛城的張繡在謀士賈詡的建議下決定投降曹操,曹操和張繡是有著血海深仇,卻都能化解。相比而言,劉備這個豈不是小事?所以,小編個人看來,曹操不殺劉備,是讓天下人都不害怕他,能夠認為他曹操是一個有氣量,能容納別人的好君主。這對於曹操以後的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政治立場使曹操無可奈何。曹操在當時,"挾天子以令諸侯",自己是大漢丞相,奉天子詔以討不臣,儼然一副天下最大的正義者的模樣。所以縱觀曹操其一生,也沒有敢於取代漢朝,因為這與他的口號,他的立場背道而馳了。那麼,既然曹操是漢朝的憂國憂民的“好丞相”,那麼劉備是什麼呢?劉備在許昌面見漢獻帝,這個“編席販履之輩”亮出了自己的家底,搖身一變變成了“劉皇叔”,還被封為朝廷的左將軍。

    這時候,曹操就算想殺劉備,恐怕也得掂量掂量了。沒有罪名隨便去殺害皇帝族親,還是朝廷大臣。恐怕會讓自己陷於不利的局面。到時候正義的一方恐怕就不是維護漢室的自己,而是來誅殺曹賊的袁紹了。所以絕對不能亂殺。那麼,能不能給他安一個罪名呢?曹操其實也有嘗試,他去收羅劉備罪名,結果卻看到劉備整天在家裡種菜澆水,明哲保身,這根本抓不到小辮子呀。在這種情況下,不殺劉備也是無可奈何。

    四、殺掉劉備,後續的影響對曹操很不利。劉備曾經擔任過刺史,而且政績斐然,在全國都有很好的名譽。這時候,如果曹操不分青紅皂白直接砍了劉備,勢必也會影響他自己的名聲。曹操這個人雖然不看重名聲,但是他曾經殺死名士邊讓,結果讓他銘記於心。陳宮和張邈的反叛,獻地於呂布,讓曹操只剩下三個縣的地盤,差點就命喪黃泉。殺人沒有理由,胡亂殺人就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後果。這時候殺死劉備的確是小事一樁,但是造成的後果卻值得曹操估量。曹操是一個聰明的人,他選擇了沒有殺死劉備,這無疑是當時情況下最正確的決定。

  • 6 # 林哥生活

    我是林哥我來答,不是曹操不能,而是不想,不敢,畢竟劉備是漢帝親承的皇叔,為剿滅呂布立有大功,其為人及品行亦被諸侯及庶民所仰望,且劉備無過,天下諸侯為求能人輔佐,無不向世人展現出自己的愛才之名,殺之恐寒天下名士及能臣之心,況曹操。

    建安三年即公元199年。曹操在劉備的等人的協助下,最終擒殺了反覆無常的的呂布,取得了徐州的全面勝利,天下十三州,操又得徐州,同時劉關張三兄弟的歸順,也使得曹操如虎添翼。當時的天下曹操已沒有畏懼之人,這一點大家在三國演義“煮酒論英雄”的情節中可以看得出來,劉備歸順曹操之後,表現的極為謙卑恭謹,同時操為得備之心,也向漢帝推薦劉備,曹操素有平定天下諸侯,取漢自代之志,此時的劉備武不過關張,文不過,孫乾簡雍糜氏兄弟,親隨不過千人,且已勢窮,曹操此時最大的心願是收服劉備之心為己所用,而不是殺掉劉備失去天下人心。

  • 7 # 豹眼看歷史

    曹操一生殺人無算,似乎是一言不合,就殺無赦。

    其實,遠不是這麼回事。曹操殺人有一個鐵定不變的原則,那就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這句話雖然經過了演義,但基本還是說明了曹操殺人的套路。

    最近我在寫作歷史紀實小說《悠悠子衿女兒情---一代才女蔡文姬》,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對題主這個問題,做個簡單淺陋的回答。

    希望與友友們交流!

    01

    為我所用

    曹操唯才是舉,只要能為我所用,就不看出身,甚至是不看品行。比如許攸,是與曹操光屁股一起長大的,其品行曹操是一清二楚的。

    在官渡大戰的關鍵時刻,許攸來降,曹操非常高興和信任,接受許攸的建議,火燒烏巢,掘漳淹鄴,最終戰勝袁紹。

    可是,不久之後就把許攸殺了。因為許攸人品太差,負能量太大,實際上也沒啥用了。

    至於劉備,“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可見曹操對劉備的重視,但此時的曹操希望藉助劉備的力量,來掃平天下,是把他看作幫手,而不是對手。

    02

    兩害相權取其輕

    曹操殺掉兗州名士邊讓,帶來了極大的危害,汲取教訓,在殺孔融的時候,做足了文章,效果還不錯。

    劉備劉皇叔,是大佬,社會美譽度很高,影響也很大。殺劉備帶來的危害,在曹操有機會殺劉備的時候,遠遠大於利益,是暫不能殺。

    還有個可能,我認為是“曹操大意失荊州”,他或許以為還能掌控劉備,覺得劉備逃不出他的手掌芯。

    曹操最後頭疼睡不好覺,是不是與這個有關係,不得而知,但肯定後悔過。

    這其實與曹操對待關羽的態度,有相似之處。

    03

    情勢需要

    在成就霸業之初,曹操必須做出大肚能容的態勢,以便於招納天下人才。殺掉了劉備,也就砸了自己唯才是舉的招牌。畢竟當時曹操還處在給劉家漢室打工的階段,一心也給劉家打工,實際上是給自己打工的劉備,不好下手。誰叫劉備姓劉來,人家姓得好啊!

    04

    劉備梟雄

    劉備出身貧寒,能成就“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事業,的確了不起。

    其確實有其高明的地方,善於偽裝,哭窮,示弱,都是政治家天生的本領。

    在弱小的時候,不可以太強勢,否則,引火燒身。劉備深諳此道,所以才全身而退。

    曹操也正是此中的高手,如果曹操已經是穩定了北方,有了穩固的根據地,你再看看,如果讓曹操逮住機會,還會放過劉備嗎?

    05

    鞭長莫及

    放虎歸山,劉備脫離了曹操掌控的勢力範圍,取得荊州,擺平西川之後,曹操就鞭長莫及啦。

    最大的轉折點,來自於諸葛亮出山。

    曹操是沒有想到,劉備會三顧茅廬,把臥龍鳳雛一股腦兒請出來啦!

    桃園結義三兄弟,或許曹操還真沒把他們看作致命對手。

    但諸葛亮一出山,就是“三把火”,儘管迫不得已,但已經顯示了其老辣之處。

    此時的曹操,縱然曉得,也無濟於事啦!

    歷史的結果,必有其歷史的原因。

    題主這個問題,的確難度很大,我只能粗淺的說說這點看法,以此請教好友指正。

  • 8 # 西府趙王爺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叛漢,今天下三分,於和偉得其二!所以肯定不能殺啊,因為殺不了,難道你能讓於和偉自己殺自己?(活躍下氣氛)三國亂世,群雄並起。都說亂世出英雄,那個時代有很多才智傑出的人物橫空出世,其中曹操和劉備二人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其實曹操之所以長期沒有對劉備出手,主要還是劉備這張政治牌確實很有分量。

    從曹操的角度出發,劉備的位置是很特殊的,他是皇室宗親啊。

    劉備雖然是個賣草鞋的,但當時人家打的旗號卻是正宗的皇室後代。按照劉備的宣傳,他祖上乃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妥妥的皇家血統。只是傳到了劉備這一代,已經過去了近四百年。劉備為了多賺些錢,只好編制草鞋和涼蓆,去街上售賣。

    所以別看人家是賣草鞋的,若論起輩分來,皇帝都得管他叫叔。得益於這樣的身份,在結合劉備的個人品德和魅力,很快就名滿天下。

    此時的劉備雖然沒有多少實力,錢糧和兵馬也比不上曹操,甚至於多次為曹操所擊敗,迫於形勢不得不給曹操打工,但他絕非池中之物。曹操雖然明白,但沒有好的藉口,也不能隨便殺了。而且曹操從一開始,就和董卓不是一路人,更不打算稱帝。因此他面對劉氏皇族時,態度表現得一直非常謹慎。雖然董承衣帶詔一事,曾威脅到了曹曹操的個人安全。

    但曹操的態度是,只處理董皇后和董承,董家屬於外戚,並不算是絕對意義上的皇族。對於皇帝和其他劉家人,曹操則沒有下重手。這是忠君愛國的思想在作祟啊

    當然,還有就是劉備這個人很聰明。

    曹操眼光不錯,他看出來劉備絕非一般庸人,更不是油腔滑調的勢力之人。此人胸有大志,很有城府和想法,知道隱藏,更知道不失時機的出手。因此曹操在青梅煮酒時,斷定他是英雄。但劉備會演戲啊,他這時候突然因驚雷而丟掉了筷子,讓曹操覺得,劉備雖然有謀略,但缺乏魄力。還有一次,白門樓下,他問劉備該不該殺呂布,劉備說殺。要知道呂布和劉備之前可是兄弟相稱啊,當初紀靈和劉備相爭,那可是呂布轅門射戟給解的圍。劉備如此不顧舊情,這讓曹操認為劉備的仁義名不副實,更加輕視於他。

    再加上當時的劉備確實缺乏資本,和曹操簡直不是一個檔次的,曹操認為其很難成事。在他看來,劉備這樣的人更適合給他當手下,因為在厲害的人物,那也得有著相應的實力去匹配。他覺得只要自己能一統北方大局,劉備就不會掀起什麼風浪。

    所以在曹操看來,如果動手殺了劉備,自己的名譽必定受損,會被人罵成屠戮宗室。兒留下劉備,說不定還能收歸己有,曹操是真的惜才啊。而且得到了劉備那就等於得到了關羽和張飛,這兩個人可是在虎牢關就被曹操看中的猛將啊!

    所以,綜合這些原因,曹操放過了劉備。只是他確實沒想到,劉備後面居然敢反水,而且跌跌撞撞每次都能化險為夷,最終赤壁一戰,三分天下。劉備逐漸成長為了曹操不得不為之正視的對手

    這是曹操所始料未及的,沒辦法,曹操不能未卜先知。否則的話,劉備死不死我不敢保證,但司馬懿肯定活不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賈靜雯主演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好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