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鏟史官
-
2 # 五福臨門了凡四訓
一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道德經》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三十根輻條彙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有機建築學派是當代世界重要的建築流派之一。美國建築大師賴特(1869—1959)是有機建築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建築理論就是《道德經》的第十一章。中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到美國去拜訪他,他問道:“你到美國來的目的是什麼?”梁思成回答說:“是來學習建築理論的。”賴特先生聽後把手一揮說:“回去。最好的建築理論在中國。”緊接著,他就背誦了《道德經》第十一章的全部內容。他把這一章作為校訓,寫在自己創辦學院的牆壁上。
由於東西方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國傳統建築與西方有著不同的情趣和模式。一般說來,西方建築由於受到人與自然對立的思想,總喜歡按照人的意願和需要進行建築。最明顯的如西方園林把花草樹木修剪得整整齊齊,人工雕飾之用心隨處可見。而在中國傳統建築中,由於受到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的影響,在建築中更為強調人工建築與自然環境的融合,達到“山色湖光共一樓”的意境。中國的園林建築中,山巔之處建“閣”,峰迴路轉之處設“亭”,臨水之處造“榭”,通幽之處建“館”,使各種建築形式與自然有機地統一起來。園林中的花草樹木亦順其自然,很少人工修剪。中國的各種傳統建築,雖是人工建造,但是順應自然,因山就勢,順水推舟,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有之以為利”;“有”給人便利。在峰迴路轉之處建造一種有頂無牆,一般只有一間的建築。這種建築一般為開敞性結構,沒有圍牆;頂部可分為六角、八角、圓形等多種形狀。為什麼把這一間的小建築物稱之為“亭”呢?要知道中國的漢字除了基本的語言符號功能外,還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和深邃的哲理。“人”和“亭”靠在一起,變成了“停”。“停”就是停下來歇息的意思。峰迴路轉之處正是人們遊覽山川之美一段時間,有點累了的時候;因而恰恰在這些地方建造這種小亭,就是讓人小停一下,暫時休息一下,補充體力,養精蓄銳;更好地繼續後面的遊覽活動。真是有點“久旱逢甘雨”的舒適和愜意。因此建造這些小亭,不單單是為了美觀;更為重要的是有使人休息的實用價值的。這是建築的最低層次的物質價值作用。
“無之以為用”是建築具有高一層次的精神享受了。這是外國建築無法相比的。“江山無限境,都聚一亭中”,“唯有此亭無一物,坐觀萬景得天全”。就是由於亭子的“空”,所以它“有”。也就是使遊覽者能夠把外界無限時間、空間的美好景色都收納過來了;“收四時之爛漫,納千頃之汪洋”。
二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道德經》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譯文]:天下最柔弱的東西,騰越穿行於最堅硬的東西中;無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我因此認識到“無為”的益處。“不言”的教導,“無為”的教化,但是天下的普通人中很少有人能夠聖人的這種不言之教的具體內容。
不言之教體現在建築上:就是說中國傳統的建築都有表法的意思,換句話說都有教化眾生的作用;這種不言之教時時刻刻起著潛移默化地教育作用。“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意思是溪流在不斷的流淌,溪水流動的聲音就像十方諸佛的出廣長舌相,從中聽出一切萬法;青天、藍天、白雲,是清淨的法身。佛時時刻刻對我們說法,有八萬四千偈那麼多的妙諦,我們應好好的領會,再傳播給別人。
《道德經》的“不言之教”和佛家的“溪聲盡是廣長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中國傳統建築的教育意義,這種建築內涵是西方建築所達不到的,根本原因是西方的建築理論達不到中國的《道德經》這種高度。可惜的是中國這些傳統建築表達的教育意義很少有人知道;因此很有必要把這些道理揭示出來,讓大家明白。
譬如說寺院的建築也都有教育意義。在佛教的建築方面,供佛的大殿,我們從外面看它是二層,裡面看是一層,這都有意義的。從外面看,真俗二諦;裡面告訴我們,真俗不二,萬法一如。這個意思就是說:外表是有差別,實質是一致的(沒有兩樣的)。
佛教正規的建築,一進山門,第一個見到的建築物就是天王殿,裡面供養四大天王——護法神——當中供著彌勒菩薩。這樣的供奉方式,使人一進山門,第一眼就看到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塑的是布袋和尚像,看他那笑咪咪的樣子,就是告訴我們:你想學佛嗎?先要笑臉迎人,不能發脾氣;發脾氣不能學佛,一定要歡歡喜喜。再看,他肚皮很大。‘大’代表什麼都能包容,不與人計較。所以也代表(教給我們)平等心、喜悅相——對待任何人、任何事物,心裡都歡歡喜喜、平平靜靜的,不要跟任何人計較。有這些條件才可以入佛門學佛。所以彌勒菩薩面對著大門,告訴來者:要有我這個條件,才夠資格入佛門。
旁邊的護法,分東、南、西、北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手上都拿著道具,這道具也是表法的。
東方持國天王手上拿著琵琶。代表做事情不可以操之過急,要知道‘中道’,不能過也不能不及;像彈琴一樣,琴絃鬆了,彈不了,緊了它就斷了。儒家講中庸,佛法講中道,就是負責盡職,要做得恰到好處,不要太過頭了,也不能不及,事情才能圓滿。東方天王,代表負責任,叫持國天王(持是保持,國是國家)。主持一個家庭的事務,我們叫持家。主持一個公司的事務,是總經理、董事長。主持一個國家的事務,是帝王、是總統。要怎樣去做呢?一定要負責盡職。每一個人在這社會上,都有他一份的職責,能把自己本分的職責,盡心盡力做到圓滿,這個社會和諧,國家一定富強。持國天王教給我們這個事理。
南方增長天王,這是代表日新又新,他手上拿的是劍——慧劍(智慧之劍),是‘快刀斬亂麻;慧劍斷煩惱’的意思。單單把我們職責之內的事情做得很好還不夠,還要天天求進步。不進則退啊!時代永遠在進步,所以增長天王告訴我們:我們的德行要增長、品德要增長,乃至學問、智慧、才藝、能力都要增長,包括我們的生活水準也要天天提升。你看!佛門不落伍啊!佛門真是講進步,永遠站在時代的前端;他不是跟著時代走,是領導時代走啊。怎樣把持國、增長,做得很圓滿呢?後面兩位天王教給我們實踐的方法。
西方廣目天王,叫我們多看。西方廣目天王,身上纏著一條龍,有的時候是一條蛇,蛇跟龍都是一樣的意思。代表變化!我們常說:‘神龍見首不見尾。’表示這個世界現實的社會,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是變化無常,變化多端,一定要把他看清楚,才能夠從容應付。龍表的就是這個意思。
北方多聞天王手上拿一把傘;傘是遮蓋。千變萬化的世界,種種染汙,要防止,不要被汙染。所以廣學多聞的同時,要保護自己的清淨心,要不受染汙。要對現實社會能夠完全理解,才有智慧、能力,知道應該用什麼態度、方法,來應付、處理,才能做到盡善盡美(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天王殿教導我們這些啊!不單是神明,對他燒幾炷香,他就保佑你平安哪!那就大錯特錯了!北方多聞天王,叫我們多聽。這就是華人講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是成就根本的學問,行萬里路,就是今天所謂的觀光、旅遊、考察,到處去看看。看到別人的優點,我們採納;缺點,我們警惕、改進。我們能夠‘舍人之短,取人之長’,來建造自己的社會、建造自己的國家,那這個國家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國家。這叫真正的護法!所以這些塑像供在那兒,是在給我們上課的!你要一看就曉得,並且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朝這理想目標精進!能這樣做,佛那裡是迷信、那裡是崇拜偶像呢!
建築上的欄杆杆是起保護性的作用的,防止人掉下去的。另外更為重要的是有表法的意思。它代表的意思是防非止過,它防範,換句話說,就是代表戒律的意思。人不守戒、不守禮、不守法,欄杆就沒有了,它表這個意思。大家要想真正在一生裡有成就,這一生沒有白學,那你的學習要有根底,你沒有根底,你不可能成就的。根底是要下功夫的,你不下功夫,你這根永遠扎不住。根從哪裡下?從讀經。讀經要選最重要的,就是對治我們現前的煩惱習氣。今天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我們要特別著重因果,要深信因果,相信因果報應,“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印光大師一生印送的經書是以《了凡四訓》、《安士全書》、《感應篇》這三種送得最多,總共印了幾百萬冊,任何經書都沒有這三種書印得多。這三種書,說實在話都不是佛教經典,但是這三種書是學佛的大根大本。我們決定不是說拿這書看個一遍、二遍,沒用處;十遍、八遍,一百遍、二百遍,給諸位說,都沒有用處。為什麼?我們這個煩惱習氣根深蒂固,一、二百遍不會回頭的。應該怎麼念法?一定要自己念上二千遍、三千遍,你人一定變樣子。所以,拔除自己的煩惱習氣要用這個功夫,你不用這功夫不行。佛菩薩不能救你,救你的是自己,佛菩薩能教給你方法,方法教給你之後,要自己救自己,為什麼?念上二、三千遍,這印象深了,起心動念,這聖人的教訓立刻就現前,它就發生作用,真正產生防非止過這個作用。換句話說,你自性裡面七寶欄杆就建立了。
《了凡四訓》好,印光大師一生極力的提倡,我們也曉得好,為什麼不得受用?不能夠像袁了凡那樣把整個命運都改變過來,真正在一生當中有求必應,求兒子得兒子;求富貴得富貴;沒求壽命,壽命也延長了二十一年。有求必應!為什麼你念《了凡四訓》,還是這樣子這麼辛苦?你念的遍數不夠!如果你一天念三遍,繼續不斷的念上三百遍,你看不一樣了。你就曉得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要怎麼修,修隨心所欲,有求必應,不是求不到的,是你不懂理論、方法,如理如法去求,沒有一樣求不到的。
宋代理學家,儒學集大成者朱熹對怎樣讀書有著精闢深刻的見解:“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讀書必須成誦,真道學第一義。遍數已足,而未成誦,必欲成誦;遍數未足,雖已成誦,必滿遍數。但百遍時,自是強五十遍,二百遍時,自是強一百遍。今人所以記不得,說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所以不如古人。學者觀書,讀得正文,記得註解,成誦精熟。注中訓釋文意、事物名件、發明相穿紐處一一認得,如自己做出底一般,方能玩味反覆,向上有通透處。其熟讀精思之學如此。”確實如此,被譽為“明初理學之冠”的明朝思想家薛瑄雲:“學有所得,必自讀書,入讀書千熟萬熟,時一言一句之理,自然與心融會為一,斯有所得矣。”此時正是《易經》所說的“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換句話說,達到學以致用的境界了。
如果想取巧,每天在佛面前燒幾枝香,磕幾個頭,供幾支蕉水果,就什麼都求到了,這是騙人的,那是不如法!所以它有理論,它有方法,你懂理論、懂方法,有求必應。古聖先賢對得起我們,我們辜負了他們,這些典籍擺在面前,不肯去讀,不肯認真去讀,這是辜負古人。
-
3 # 韓海軍易學課堂
由於建築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巨大的藝術表現力量以及它與人類文化的深刻的同構對應關係,傑出的建築藝術作品都是文化的最鮮明、最深刻也是最長久的體現。不同文化圈的人群會有不同的建築觀念,不同的建築藝術手法、趣味,不同地域、民族、階級,不同時代,建築藝術作品都有不同的面貌,反映出深刻的文化內涵。法國作家雨果在著名的《巴黎聖母院》中說過:"人類沒有任何一種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築藝術寫在石頭上。"雨果稱建築是"石頭的史書"。俄國作家果戈裡說過:"建築是歷史的年鑑"。他們都認為建築藝術反映人類深刻的文化。當代藝術家簡森在《世界美術史》中說:"當我們想起任何一種重要的文明的時候,我們有一種習慣,就是用偉大的建築來代表它。"
西方文明對神靈的崇拜、對宗教的敬畏深深影響了他們的建築藝術,突出建築本體、風格多樣變化和直指蒼穹的藝術造型等個性特徵在西方宗教建築上表現得非常充分。從最早的多神教神廟到後來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教堂和禮拜寺,以及文藝復興以後的宗教建築,幾乎無不如此。
中國傳統建築,從整體到構件,大都採用木質材料。這種不同於陰冷的石頭的材料,具有讓人感覺溫暖、實用、輕捷的特點,傳達出一種入世的生活氣息。
建築的文化內涵表明,建築藝術風格的形成和發展不只是物質因素的作用,同時可能是,甚至更主要的是精神文化因素促成的結果。欣賞建築藝術時,我們要時刻把產生它們的時代的、民族的、地域的文化土壤聯絡起來,這樣就會產生更深刻的感受。
-
4 # FHZ付華珍
中國建築藝術風格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經過2000多年發展演變,中國古代建築形成了和歐洲古代建築不同的特徵。它注重環境營造和群體組合,主要靠群體序列取得藝術效果;重視表現建築的性格和象徵意義;構造技術和藝術形象相統一,形成形象突出的曲線屋頂;具有絢麗的色彩。總的說來,西方建築較重視建築單體和造型,而中國建築較重視建築群體與整體和諧統一。
-
5 # 文泉
建築文化是一篇大文章,不是(摘自那一段文獻)就能講明白說清楚的,從古代的魯班建築風格就能看出,中華建築文化的底蘊和內含。樓閣、大廈、廊坊、涼亭、雕樑畫棟,風格獨特、魅力十足,再配上風水學,藝術點墜,形成靚麗的一道風景線。
建築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防震、防風、防自然災害帶來的不確定因素。樓房設計以及施工、每一個環節都有資料標明:房間佈局合理、室、庭、櫥、衛,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把關,樓房完工後,綠化帶都是有工程師專門設計,綠化單位一步到位,達到標準後:才向用戶交房,讓人居住舒適,環境怡人。
廊坊、涼亭、長廊、寺廟、道觀、燈塔、烽火臺、橋樑、海岸、萬里長城、雕塑、篆刻、詩畫、這些建築工續比較精細,文化氣息比較濃厚,每一個樣式都要凸顯出迷人的魅力,一般這些建築都在旅遊區景點。
天宮龍宮文化宮,
雕龍畫龍中國龍。
巧手妙手藝術手,
聰明伶俐智慧人。
回覆列表
穿越千年時空,中國古建築是凝聚歷史與文化的藝術品,猶如畫般的意境之美。
北方的皇家建築,紅牆、紅柱、黃瓦彩畫,輝煌富麗,重彩金碧。南方園林寺觀,白牆黑柱青瓦,好似水墨寫意,全是文人的情趣。
中國傳統建築注重色彩的藝術,中國古代的匠師在建築裝飾中善於使用色彩。建築物上的色彩繽紛,顏色種類繁多,是我們特有的民族特色。
下面跟著古建中國一起來看看,中國古建築色彩的發展與演變。
//
原始建築
//
中國原始建築為“茅茨土階”,很少人工裝飾,其色彩多為草、木、土建築材料的本色,原始而質樸。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及人們審美意識的增強,在建築上使用紅土、白土、蚌殼灰等塗料來裝飾和防護,後來又出現石綠、硃砂、赭石等顏料。
//
商周
//
起初人們多是依據色彩喜好、圖騰象徵、風水等,把紅、白、黑、黃顏色塗在建築上。
殷商時期的宮殿,柱子多用紅色,牆為白色,宮殿的“堂”和前簷多用色彩斑讕的“錦繡被堂”帷幔、壁衣之類的織繡、繪品裝飾,使得統治者的建築高貴、豪華而富麗堂皇。
周代還規定青、紅、黃、白、黑為正色。宮殿、柱牆、臺基多塗以紅色。這種以紅為高貴色彩的傳統一直延續下來。
//
春秋戰國
//
由於階段的產生,統治者把建築物上的色彩賦予了階級內容,在禮記中規定:“楹。天子丹諸侯黝,大夫蒼,土。”這些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明顯地反映在建築的等級與色彩上。
春秋時不僅宮殿建築柱頭,護欄,樑上牆上有彩繪,並已使用硃紅、青、淡綠、黃灰、白、黑等色。
從戰國時代出土的瓦當圖案看,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別用於東、西、南、北各方,可以推測,當時在建築上使用黑、白、紅、黃代表不同方位。
此時建築的粱架上還出現了彩畫,建築的色彩更加豐富多彩。
//
秦
//
秦代繼承戰國時禮儀,更重視黑色。秦始皇統一後變服色與旗色為黑。“別黑白而定一尊”《史記》,黑色為主色從此開始。
//
漢
//
漢代的宮殿與官署建築也多用紅色。有大量的“丹楹”、“朱闕”、“丹墀”文字記載。
漢代除民間一般磚造泥木房的室內比較樸素外,宮殿樓臺極為富麗堂皇。天花一般為青綠色調,棟樑為黃、紅、金、藍色調,柱、牆為紅色或大紅色。
漢代,發展了周代陰陽五行理論,五色代表方位更加具體。青綠色象徵青龍,代表東方,硃色象徵朱雀,指南方,白象徵白虎,代表西方,黑象徵玄武,表北方,黃象徵龍,表示中央。這種思想一直延續到清末。
//
唐
//
自魏晉南北朝以後,屋頂上琉璃瓦的出現和使用,黃色成為至高無尚的地位。
盛唐時,佛教影響巨大,競相攀比華貴之風盛行。色彩比以前更豪華,不但用大紅、綠青、黃褐及各層暈染的間色,金銀玉器是必用材料。
紅色在等級上退居黃色之後,隋唐的宮殿、廟宇、官邸多用紅柱、白牆、樑架施以彩畫,屋頂為灰瓦、黑瓦與彩色琉璃瓦,鮮豔悅目,簡潔明快的色感是其特點。
綠色、青色琉璃瓦流行,深青泛紅的紺色琉璃瓦開始使用。還利用青、紅、白、黑、黃色彩的組合與對比,出現“彤軒紫柱”、“丹墀縹壁”、“綠柱朱榱”眾多變化的建築色彩組合。
//
宋
//
宋代喜歡清淡高雅,重點表現品位,建築彩作和室內裝飾色調追求穩而單純,是受宋代儒家和禪宗哲理思想影響。
這時期,往往將構件進行雕飾,色彩是青綠彩畫,朱金裝修,白石臺基,紅牆黃瓦綜合運用。
//
元
//
元代室內色彩豐富,裝修彩畫紅、黃、藍、綠等色均有。
宋元以後的宮殿使用白石臺基,紅牆、紅柱、門窗,黃、綠色琉璃瓦屋頂、屋簷下施以“五彩遍裝”、“碾玉裝”、“青綠疊暈稜間裝”等彩畫手段,加強了建築物陰影中色彩冷暖的對比,這作法一直影響明清。
//
明
//
明代繼承宋代清淡雅緻傳統,色澤濃重明朗,用色於絢麗華貴中見清秀雅境。
明清時代建築色彩等級更加嚴格、分明,琉璃瓦以黃色最高,綠色次之,還有藍、紫、黑、白各色,用途各異。
這些多彩的琉璃瓦構成中國古代建築屋頂的柔美曲線,與豐富多姿的屋脊、獸吻,構成中國古建最突出最優美的特點。
//
清
//
清代油漆彩畫流行,民宅色彩多為材料本色,北方灰色調為主,南方多粉牆,青瓦,樑柱用深棕色,褐色油漆,與南方常綠自然環境協調。
中國古代皇家建築白色臺基,紅牆黃瓦與藍天,綠樹交相呼應,形成強烈的原色對比。
中國古代民居白牆、灰瓦、綠色和栗色的樑架與自然環境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
中國古代建築的色彩藝術,和中國建築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
中國建築很早就採用在木材上塗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用榫卯結合的關接,同時增加美觀,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