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視趣娛樂解析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佑四年(1052 年)。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學家,吳縣(今屬江蘇)人,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慶曆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採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曆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後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卒諡文正。

    范仲淹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范履霜。他工於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內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他的《岳陽樓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句,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

    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統帥,也是—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他領導的慶曆革新運動,成為後來王安石“熙豐變法”的前奏;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經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千載迄今,各地有關范仲淹的遺蹟始終受到人們的保護和紀念。

    具體的可以看底下的連結,其實我覺得中國古代的人似乎都會被形容得很刻板,一身正氣.不過歷史是我們所不能猜測的,歷史人物也是如此

  • 2 # 魯西人曾棠

    范仲淹,生於公元989年,卒於1052年,江蘇蘇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北宋仁宗天聖年間任西溪鹽官。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期間,曾參與改革軍制,鞏固國防,有效牽制了西夏對北宋邊境的騷擾。1043年,范仲淹出任參知政事,向朝廷提出政治改革主張,建立嚴密的任官制度,注重發展農業,推行法治,減輕徭役。因保守派的反對,改革失利,范仲淹罷去執政職務,出任陝西四路宣撫使,上任途中病逝。

    范仲淹還是一個知名的文學家。他在朝廷中曾呼籲改革文風,支援歐陽修等人的詩文革新活動,深得歐陽修的敬佩。范仲淹的散文富有濃厚的政治內容,《上執政書》表現出他具有愛國愛民的政治態度;流傳至今,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是范仲淹的散文代表作,文中描寫了岳陽樓的萬千氣象,突出了洞庭湖景色的變化所引起的登樓者悲喜不同的情緒,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展現了范仲淹作為一個政治家的博大胸懷和堅貞的政治抱負,成為千古佳作。

    范仲淹自幼家境孤貧,但他,好學上進,刻苦學習,靠著自己的努力,進去朝廷上層。他致力於政治改革,一生為官清正,關心民生疾苦。儘管他的改革主張受保守派的阻力而失敗,但由於他的為人正直,品德高尚,朝廷仍然對他的一生給予了較高的評價,范仲淹死後,被授予兵部尚書楚國公。

    由於中國古代計程車大夫講究修、齊、治、平,而范仲淹正是中國古代士大夫完美人格的一個代表。

  • 3 # 時間的穿越者

    軍事家,戰略家,改革家,文學家。

    軍事家,戰略家,范仲淹經略西北,面對西夏對宋的進攻,西夏的強項圍點打援,范仲淹一改往日戰術,進行蠶食戰略,在西夏地盤上一步一步築城,進行戰略反攻,抵住了西夏在與宋交戰中的優勢,讓宋在西北穩住了局勢,並且逐漸取得優勢。

    改革家,范仲淹的慶曆新政,掀起改革先鋒,以務實為主,指出了宋的弊病,為王安石變法提供借鑑。在自己的家鄉里建立義莊制度,供自己的貧寒學子讀書,為當地學風社會起到模範作用,延續民國。

    文學家,岳陽樓記,千古佳文,寫的詞也很有造詣。

  • 4 # 奇葩事情一起說

    范仲淹是北宋的人,在歷史上面是為當官的。在史書上面的評價這個人普遍都是說非常正直的一個人。在當時是非常傑出的政治家。其實所謂的政治家在當時當官的都可以說是政治家。

    既然史書上面說范仲淹是傑出的政治家的話,那麼肯定在當官的期間是做了一些對於老百姓好的事情才能成為好臣子。在官場上來說是絕對不乏小人的,但是對於他來說卻敢於說真話這個確實是非常難得。

    當然那些不說真話的大臣們也是忌諱當時的勢力不敢說罷了,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個范仲淹是非常正直的人。

    在後面也是因為當時的他多次上奏反對當時的勢力,才在後面的官場中發配邊疆和朝廷越來越遠。也是讓人心痛不已。

    其中影響對於我們後世影響最大的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個是我們讀書的時候必須要學習的東西。

    我相信大家不知道範仲淹是個社麼樣的人,但是絕對知道這句話。從這樣的句子中我們就可以想到范仲淹絕對是位非常愛國的人。

    能夠發出這樣目標的人絕對是把天下之事當成自己的事情才能說出這樣的話來,在後面被小人給離間離開京城之後,這位正直的臣子也沒有閒著而是把自己的餘光餘熱繼續發揚出來。

    其實范仲淹在官場上面是為好臣子,在文學方面也是非常有天賦的。在他離世之後後代的人把他的一些文學作品收藏起來給後代們來學習和發揚這樣的精神。就可見他的文學功底是絕對不差的,要不然也不會被後輩學習了。

    綜上所述范仲淹是北宋一位文學功底好,正直的臣子。早年因為直言不諱得罪了小人離開京城,在後面的官場中也繼續發光發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這位范仲淹所說出來的話。

    感想:

    你,精通儒學經典,崇高的政治抱負令人折服。日食兩餐冷粥的困境中刻苦攻讀,五年你未嘗入夢就枕。這番艱苦生活的磨練,讓你日後清廉律已,關心人民疾苦,終成博學多才的政治家。    

    我想品讀你,品讀你遠在塞外,卻思鄉懷歸的情結,你將愁緒寄寓詩中,雁歸而人不得歸,此情何以堪,塞外之景,早已失去昔日寬廣的氣魄,你聽到的是淒涼的邊聲四起,牧馬悲吟;看到的是千山聳雲,孤城緊閉,荒僻蕭條之景歷歷在目,稍觸極悲的“畫面”籠罩著這曠遠雄渾的氛圍。於是,你提筆寫下《漁家傲》,“濁酒一杯”無法排遣思鄉的苦悶,“燕然未勒”歸家更是遙遙無期。在白霜滿地與“羌管悠悠”中難以入眠,在邊塞熬白黑髮,滴盡相思淚。    

    漸漸地,你踏入仕途宦海浮沉中得到宋仁宗欽點被任命金西統籌邊防。52歲的你,仕途的艱辛蹉跎早已霜染鬢髮,西夏軍隊犯宋土邊境,你忠心報國的熱忱依不減昔日。雖風塵僕僕奔波到延州,呈現眼前的到處是斷壁殘垣,茅廬草舍被焚燒成廢墟,但你一腔熱血,肝膽煙雲,金戈鐵馬般一掃唐末五代的萎靡之氣。夜太漫長,凝成霜,心已無處歸的百姓更因此尋得一番心靈撫慰。    

    誠然,你不忘“憂天下”的初衷,視天下興亡為己任。這份責任或是震撼盜賊淫威的一聲斷喝,又如抵禦不正之風的一堵牆垛,更是纏繞國債陰影的一縷焦灼。你的腳步更穩了。    

    關注著朝政得失,民間利弊,你又與朝廷中的腐朽勢力展開鬥爭。得知劉太后獨攬大權,一手遮天,你敢犯顏直諫,奏請還政;面對貪汙賄賂,你沒明哲保身,坐食祿米,而是實施“慶曆新政”,盡顯鋒茫。你的腳印更深了。    

    但在權力傾軋中容得下你嗎?你還是遭遇貶謫,不過理智的你來到岳陽樓前,為對友人滕子京的不公,含蓄地批評朝廷錯勘賢愚,更為自己幾十年的政治生涯畫上句號。你在青螺碧水,霪雨霏霏中沉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纏綿深婉,議論風發,闡民民為邦本,平靜的眼光中為人們昭示了一位智者的情懷。    

    詩賦憑欄漫步,惆悵憂民一朝負,軒窗琴畔絲竹,前生滋味後生顧。我不禁感慨名勝因承載著文人的思想而更加豐富,騷客也因古蹟的永存而愈加不朽。嘴角還挽留著淡淡茶香,莞爾一笑,我品讀著你,范仲淹。

  • 5 # 王松林

    范仲淹是一位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的《登岳陽樓記》留芳百世。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

    范仲淹為人類作出巨大貢獻:

    1,政治貢獻

    范仲淹出任泰州時,徵調民眾4萬多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聖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橫跨通、泰、楚三州,全長約200華里,不僅當時人民的生活、耕種和產鹽均有了保障,還在後世“捍患御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地人民將所修之堤命名為“范公堤”,遺址迄今猶存。

    景祐元年(1034年),蘇州久雨霖潦,江湖氾濫,積水不能退,造成良田委棄,農耕失收,黎民饑饉困苦,范仲淹出知蘇州後,根據水性與地理環境,提出開浚崑山、常熟間的“五河”,將積水導流太湖,注入於海的治水計劃。范仲淹以“修圍、浚河、置閘”為主的治水經畫,不但獲得時輿的讚揚,還澤被後世,自南宋一直至元、明的兩浙職守,都依照這個模式去整治水患。

    二,實施新政

    慶曆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針對內憂(官僚隊伍龐大但行政效率低)外患(遼和西夏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的現狀,上疏《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十項改革綱領,主張澄清吏治、改革科舉、整修武備、減免徭役、發展農業生產等,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科舉等各個方面和領域。新政實施的短短几個月間,政治局面已煥然一新:官僚機構開始精簡;科舉中,突出了實用議論文的考核,有特殊才幹的人員,得到破格提拔;全國也普遍辦起了學校。

    慶曆五年(1045年)正月,以夏竦為首的反對派攻擊革新派為“朋黨”,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敗告終。但新政雖只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

    三,軍事思想

    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奉調西北前線,擔任邊防主帥。針對西北地區地廣人稀、山谷交錯、地勢險要的特點,范仲淹提出“積極防禦”的守邊方略,即在要害之地修築城寨,加強防禦工事,訓練邊塞軍隊,以達到以守為攻的目的。

    軍隊制度上,取締按官職帶兵舊制,改為根據敵情選擇戰將的應變戰術;建立營田制,解決軍需問題,使軍隊面貌一新,應變能力和作戰能力大大提高。防禦工事方面,構築城寨、修葺城池、建烽火墩,形成以大順城 為中心、堡寨呼應的堅固戰略體系。 對沿邊少數民族,誠心團結,慷慨優惠,嚴立賞罰公約,使其安心歸宋。同時,范仲淹精選將帥、大力提拔軍隊將領,使西北軍中湧現出狄青、種世衡等名將,又訓練出一批強悍敢戰計程車兵,直到北宋末年,這支軍隊仍是宋朝的一支勁旅。

    范仲淹利用築城修寨進行積極防禦的思想,使西北軍事防務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邊境局勢大為改觀。慶曆四年(1044年),北宋與西夏最終締署合約,西北邊疆得以重現和平。

    四,教育方略

    范仲淹繼承和發展了儒家正統的教育思想,把“興學”當作是培養人才、救世濟民的根本手段。在《上執政書》中,范仲淹明確提出“重名器”(慎選舉、敦教育),把當時科舉以考試取人、而不在考試之先育人,比之為“不務耕而求獲”,主張“勸學育才”,恢復制舉並使之與教育相銜接。慶曆年間主政時,范仲淹再次提出“復古興學校,取士本行實”,著力改革科舉考試製度、完善教育系統、加強學堂管理,各地亦奉詔建學,地方學堂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時謂“盛美之事”。

    師資選材上,范仲淹提倡明師執教、經實並重。范仲淹注重對教師的培養和選拔,把“師道”確立為教育的重心,他推薦的名師胡瑗、李覯等,皆為北宋著名的教育家。教學內容上,范仲淹提倡“宗經”,以儒家經典培養能通達“六經”、悉經邦治國之術的人才[169] ;同時注意兼授諸算學、醫藥、軍事等基本技能,培養具有專門知識、技能的實用人才。

    范仲淹亦身體力行,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足跡所涉,無不興辦學堂,教澤廣被;晚年又設義田、建義學,對族中子弟實行免費教育,激勸“讀書之美”,範氏義學在教化族眾、安定社會、最佳化風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開啟了中國古代基礎教育階段免費教育的新風尚。

    五,范仲淹興國利民的革新措施

    (一)明黜陟,即嚴明官吏升降制度。那時,升降官員不問勞逸如何,不看政績好壞,只以資歷為準。故官員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因循苟且,無所作為。范仲淹提出考核政績,破格提拔有大功勞和明顯政績的,撤換有罪和不稱職的官員。 (二)抑僥倖,即限制僥倖作官和升官的途徑。當時,大官每年都要自薦其子弟充京官,一個學士以上的官員,經過二十年,一家 兄弟 子孫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這樣一個接一個地進入朝廷,不僅增加了國家開支,而且這些紈絝子弟又不幹正事,只知相互包庇,結黨營私。為了國家政治的清明和減少財政開支考慮,應該限制大官的恩蔭特權,防止他們的子弟充任館閣要職。 (三)精貢舉,即嚴密貢舉制度。為了培養有真才實學的人,首先應該改革科舉考試內容,把原來進士科只注重詩賦改為重策論,把明經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經書的詞句改為要求闡述經書的意義和道理。這樣,學生有真才實學,進士之法,便可以依其名而求其實了。 (四)擇長官等。

    六,文學貢獻

    范仲淹寫過許許多多詩詞,留下很多文學作品,其中《登岳陽樓記》一句話最為著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名垂千古。

    二,觀范仲淹一生,看《登岳陽樓記》,引我許多感想。

    《岳陽樓記》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讀後感嘅萬千:

    讀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我被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深深打動。

    《岳陽樓記》因范仲淹因記述重修岳陽樓一事,向人們傾訴了他的政治抱負。他批評那些因環境的好壞而悲喜的人,批評了他們悲觀消極的生活態度。相比之下,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卻是一個積極面對生活的人。他受貶後還積極從政,短時間內就是巴陵郡“百廢俱興”。就範仲淹本人來說,他的一生是憂天下的一生,不論是日食兩餐冷粥,還是做參知政事,他都做到以天下為己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陽樓記》儘管帶有一定的階級侷限性,但主旨卻是很值得後人繼續發揚光大的。文章中表露出的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嚴於律己,關心人民疾苦的思想主張在今天仍是很值得借鑑的。想來,在當時的社會中,范仲淹能夠提出那些見解,是在是難能可貴!

    由此,我想到現在,一個人不論其崗位如何,不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應關心國家大事,具有主人翁精神,積極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以那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時時刻刻關心國家和人民的人為榜樣。作為青少年,我們更應從小樹立為祖國,為人民貢獻自己的志向。好好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磨鍊自己的意志,吧自己培養成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用之才。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流傳了千百年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而今我們要賦予它更新的時代意義,繼承發揚廣大!

    《岳陽樓記》中第一段主要敘說本文寫作的原因和當時的背景。第二,三,四段多為寫景,從中滲透出作者的情感。第五段是最為打動我的一段,它多為議論,其中表現作者的思想和遠大的報負。

    第五段中,作者揣思“古仁人”的思想,從他們身上借鑑出一些思想和理論。我從中感悟到,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是否應該學習“古仁人”一樣,志存高遠,在成功與挫折前面保持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良好心態。

    在今日的中國,我們是否也應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雖然這種“忠君”思想,在今日有些不太適用,有一定的歷史侷限。但是現在人人都是國家的主人,我們應該以主人翁的心態去看待國家,所以我們無論身在何方,身處何種地位,都應心繫天下,關心國事,以國家只是為己任。

    如果,每個人都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境界,中國將永盛不衰,繁榮延綿,雄偉高傲地屹立在世界東方。如果這樣,又何問“微斯人,吾誰與歸?”呢?到時,天下人皆為一道,共奔繁榮富強。

    文章分敘事、寫景、議論三部分.作者在略敘作文原因後,用濃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陽樓上看到的景物,透過寫環境變化反映人們的心情:當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時候,人們變得喜悅興奮,忘記了憂傷,沉醉在景色之中;當烏雲密佈、細雨連綿的時候,人們變得傷感悲痛.最後,作者借“古仁人”的形象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人們只因環境變化而心情變化,絲毫沒有把國家安危放在眼裡.就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一樣,應該時時刻刻惦念著國家,以國家大局為重,無論是在京城,還是在遙遠的地方,只要有這顆愛國之心,就一定能夠打敗敵人.如果人們對國家都不管不顧,那麼由誰來抵抗侵兵?由誰來出謀獻策?由誰來力挽狂瀾?沒有了民眾,這個國家也就沒有了意義.當國家有了危難之時,有力出力,有計獻計,為國家擔憂,為國家殫精竭慮.當國家太平之後,就可以和舉國上下所有的人們一起歡欣,一同慶祝.。

    《岳陽樓記》這篇文章有許多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告訴我們:不要因為取得一些小成績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為遇到一點挫折就裹足不前。而無數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正是擁有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情懷,才有了新中國的誕生和現在祖國的繁榮富強。范仲淹以其波瀾壯闊的一生與千古絕唱的《岳陽樓記》,在史冊上留下了關心國家命運,情繫百姓憂樂的光輝形象。“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個封建社會計程車大夫,能有如此高尚的思想境界,是他憂國憂民情懷的高度概括,是他追求社會和諧的理想經典,實在難能可貴。堅守這樣的文化信仰和精神追求,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不正是當代青年熱愛祖國、奮發有為所應有的擔當嗎?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卻早已使我心嚮往之。透過《岳陽樓記》酣暢淋漓的文筆,那臨江的春色,秀美的風光,八百里洞庭的浩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歡愉,彷佛盡收眼底,如臨其境。“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我真切地感受到,范仲淹所追求的社會理想,正是自然界萬類霜天競自由,天人合一的和諧歡暢,是榮辱皆忘的博愛與奉獻,是社稷民生的繁榮與平和。

    居安思危,憂國憂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幾十年的仕途生涯中,范仲淹始終堅持以造福天下蒼生為己任,為黎民百姓謀福祉。他為官清政廉潔,體恤民生疾苦,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但不改青雲之志。個人的榮辱得失,他一直置之度外,雖窮困潦倒,其心繫天下社稷的胸襟、超然物外的灑脫,憂國憂民的情操,像一面鏡子,在歷史的長河裡熠熠生輝,令人敬仰。

    自強不息,奮鬥不止,范仲淹終其一生踐行自己的崇高理想。“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這神聖的使命感與榮辱觀,如今已成了我們民族精神的無價之寶。理想,是一面旗幟,有了這樣的精神,中華民族一定會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毛澤東對於范仲淹有過這樣評的價道:中國歷史上有些知識分子是文武雙全,不但能夠下筆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戰。范仲淹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

    江澤民說:所有黨員領導幹部,都應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畫江湖之不良人》為什麼說袁天罡到最後並沒有死?從哪些方面可以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