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貓叔說歷史

    一直以來,宋朝的軍事能力都飽受質疑,因為自宋朝立國,尤其是北宋時期,很少有拿得出手的戰績,所以,對於喜歡軍事,又有一點點大漢情節的人,這段歷史讀起來確實令人難以忍受。那麼,北宋滅亡真的是變法引起的嗎?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得從當時的歷史背景說起。

    首先說說北宋是怎麼樣來的。眾所周知,北宋是趙匡胤建立的,他是透過“黃袍加身”的表演最終得到了皇位,並逐步完成了南北統一,建立了宋朝。也就是說,宋朝的前身是後周,是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個割據政權。五代十國是怎麼來的?這一切都是由唐朝中期以後的過度軍事擴張引起的,為了不停擴張,唐朝的節度使權力越來越大,最後居然能夠自己籌錢、自己募兵、自己組建行政體系,這樣一來,國家就陷入了動亂之中,因為武將的權力實在太大了,尾大不掉,中央政府多次想解決,都無力迴天。唐憲宗即位後,剛開始氣壯如牛,可削藩的辦法依舊很蒼白無力,各地的割據勢力依舊十分強大,這個弊病可以說一直到唐朝滅亡都沒有擺脫。

    放眼整個五代時期,幾乎所有的割據政權採用的都是唐朝體制,最多稍微做一下微調。所以,這也是整個五代的混亂根源,每個朝代和政權幾乎都經歷了兵變的環節,而且屠殺非常血腥,造成了國家的嚴重內耗,國家也不會短命。後周柴榮是個雄才大略的人,他對體制進行了一些修改,成為後來趙匡胤照搬的模板。趙匡胤建立大宋之後,開始對武將進行了整頓,這是正常的,討論歷史問題,得把自己放到那個年代才可以,不能用現在的想法去評論。如果你親眼目睹了那麼多的兵變殘殺,你估計也會遏制武將,加上趙匡胤的皇位本來就來自於武將的起鬨,所以,為了使宋朝的江山能夠長命,趙匡胤就確定了宋朝的一個基本格調:文貴武賤,文官節制武將。這種體制效果好不好呢?前期效果還是不錯的,畢竟武將的勢頭確實被壓制了。

    可是這種體制也帶來一個嚴重的問題:武將地位低,人才流失,國家武力庫告急。這就是為什麼北宋對外戰爭總是吃虧,因為武將人才比較缺乏,多數時候,朝廷派去指揮的都是文官出身,外行指揮內行,當然會造成戰爭的失敗,這就叫做“積弱”。

    其次,再說說北宋為什麼要變法。為了提高君主的權力,北宋朝廷除了對武將進行限制,對文官也採取了相應措施,最典型的就是一條:分權。一個職位要設很多人來管,大家吵吵鬧鬧,搞不出什麼主意來,這就造成了一個嚴重的現象,那就是扯皮、推諉。工作嘛,大家都能幹,但大家都不幹。這就涉及到一個執行力的問題了,整個國家行政效率大大下降,一個政令出去,甚至常常成為空文,這麼下去,國家不完蛋才怪。所以,王安石一幫比較有見識的人就開始對這些現象進行考察,準備實施變法。

    變法實際上有兩個重中之重的點:第一點就是解決冗官問題,對官員進行考核,降低推諉、扯皮的可能性;第二點就是解決軍事無能問題,裁撤冗兵,編練新軍,降低財政負擔。

    由於篇幅和時間問題,變法咱就不展開說了,只簡單說說。從上面可以看出,變法的初衷是好的,只是,實施期間遇到了不少的問題而已。

    第三,從變法帶來的改變說說。關於王安石的變法,朝廷中反對派勢力也是非常強大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司馬光,這老頭不僅會砸缸,還會砸鍋,拼命阻撓。事實上,變法還是給北宋帶來了一定好處的,起碼那幾年國庫充盈多了,對外戰爭也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北宋擊敗西夏,控制了通往西域的關鍵路口,領土得到很大的擴充。所以,變法的效果,整體上,利大於弊,所以,從這方面來說,北宋的滅亡不能怪在變法頭上。

    最後,從北宋滅亡的原因說說。

    (1)北宋末年,隨著變法的廢除,冗官、冗兵問題並沒有得到緩解,反而越來越嚴重。北宋對農民暴動的態度也很有意思,他們往往喜歡招安,把這些軍隊編入國家,事實上,這種做法雖然緩解了農民暴動的破壞,但卻造成軍隊數量越來越龐大,那時候又沒有退休的說法,很多兵都只是為了掙工資、拿軍餉,所以財政負擔自然越來越大。宋徽宗時期,由於他比較文藝範兒,很多奇珍異寶從全國各地送來,甚至一個石頭都要花費上萬的民力,國家已經非常疲敝,赤字嚴重。

    (2)北宋缺乏戰略遠見,居然同意與金人一起滅遼。傻子都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況且遼宋之間已經維持了上百年的和平,幾乎沒什麼衝突,這時候參與滅遼,簡直是一步臭到沒朋友的棋,可北宋真的那麼幹了,等於把自己最後的屏障給毀了。

    (3)金人的崛起。女真人當時的崛起已經勢不可擋,契丹人很難壓制金人的勢頭,所以,在外部力量崛起,而內部力量不增反減的情況下,北宋滅亡就在情理之中了。

  • 2 # 小鬼筆錄

    大家都知道北宋政權的建立說白了,就是趙匡胤篡位,這趙匡胤建立了王朝,當然首先杜絕得肯定是自己取得皇位的道路,他就杯酒釋兵權,這不算什麼,削弱武將權利而已但是他的弟弟趙光義即位後說了一句“士大夫共天下”這就把文官的權利放大了,文武保持不了平衡,這是北宋滅亡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到了趙偵的時候,沒有誕下子嗣,於是呼從宋英宗開始,國家動盪得厲害,再加上北方愈來愈寒冷,促使北方的不適合人類居住,而北方的蠻人南下,宋朝並沒有任何可以制衡蠻人的力量,畢竟文官們擅於治理,慢慢同化,遼國契丹,在當時就已經被慢慢同化了,但是蠻人的文化思想,可以說是完全沒有,他們只會摧毀,北宋沒有可以抵禦的力量,亡國也是可以預想到的。。。

  • 3 # 通俗封神演義

    北宋滅亡

    一,與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沒有關係!

    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一定程度的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充實了朝廷財政,加強了軍事力量。但是,變法過程中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的不良運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如保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觸動貴族士紳根本利益,遭到強烈反對,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終。

    二,與宋哲宗時期司馬光廢除新法沒有關係!

    王安石變法後,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

    神宗病死,年僅十歲的宋哲宗繼位,由祖母皇太后當政。皇太后向司馬光徵詢治國方略,司馬光建議廣開言路,呼籲對農民不能加重負擔,主張廢除新法,提出保甲法、免役法和將兵法是病民傷國,有害無益。皇太后起用司馬光知陳州,不久,又下詔除授門下侍郎(副宰相)。後正式拜為宰相。接著很快就廢除了免役法、青苗法。

    此時,北宋國民生產總值佔全世界的80%左右,是明朝的10倍。

    三,與宋徽宗有直接關係!

    1,追求奢侈生活,採辦“花石綱”,蒐集奇花異石運到汴京開封府,修建園林,以艮嶽為代表。

    2,任用貪官宦官橫徵暴斂,激起各地民變。其中以新黨蔡京任丞相與宦官童貫為樞密使所引致的問題最為嚴重。

    3,過份信奉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大建宮觀,並設道官二十六階,發給道士俸祿。以林靈素為代表。

    4,風流天子,後宮宮女達1萬人,更是尋花問柳。以李師師為代表。

    5,遣使與金國訂立盟約,夾攻遼國。此事就如強盜入鄰家,宋幫助強盜,並分賊贓,宋遼百年無戰事的和平沒有了,最後唇亡齒寒!

  • 4 # 淮西一哥

    趙匡胤的陳橋兵變讓他看清楚了武將是多麼的可怕。防止類似事情發生在自己後世子孫身上。推出一系列的措施來限制武將,從一開始北宋的發展路線就被太祖皇帝規劃好了,一個國家的部隊指揮員一旦受到限制,那麼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有了太祖制定的發展路線,北宋經濟,文化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遇到外敵侵略也打,打不過就花錢,久而久之縱容了對手,別人也就瞭解了你北宋,和宋開戰都是遊牧民族,他們的戰爭成本比較低的,騎上馬帶一點乾糧就可以去侵略別人了,邊打邊搶,打不過就跑。這是人家的策略。北宋不一樣一打仗人吃馬喂的,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更搞笑的是北宋第二代皇帝趙光義兩次侵略別人,兩次都是大敗而回,

  • 5 # 遺產君

    歷史上有過許多的變法,之所以要變法,當然是國家發展過程中所積累下來的各種矛盾達到了臨界點,唯有改革變新歷史才能向前發展,每次變法都會觸動權貴們利益,使得改革舉步維艱,困難重重,也會遭到這些勢力的打壓,歷史上的改革者後果都不怎麼好,王安石也是如此,他好心辦成了壞事,為北宋的滅亡背鍋,成為了宋徽宗、宋欽宗兩個無能君主的替罪羊。 王安石變法前國家已經走向崩潰的邊緣,國庫以空虛見底,經過他多年的變法,朝廷的財賦有了明顯的增加,國度充裕,宋神宗年間國度積蓄可供朝廷許多年的財政支出,北宋國力大為增強。

    王安石的變法過於激進,儘管其初衷和出發點是好的,但落實到地方上卻困難重重,這次變法深深地觸動了既得利益者痛處,在執行的過程中遇到了重重阻攔,有些地方官為了明哲保身甚至不作為,很多有進步意義的新法最終淪為一紙空文,許多的賦稅負擔還是轉嫁到百姓的身上。

    其次變法沒有能夠統一人心,造成了宋朝長期的黨爭,革新派與保守派之間的內耗造成了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不利於國家的穩定,兩派之間水火不容,保守派為了反對而反對,毫無理智可言,而許多革新派也成了打著改革旗號而變相升官發財的投機分子,雙方多次較量,改革的反反覆覆,客觀上造成了北宋政治局面的混亂。

    黨爭是北宋滅亡的主要原因,王安石的變法間接地加劇了黨爭的激烈程度,朝中大臣分為新舊兩派,新派打舊派,舊派打新派,黨同伐異,這樣的結果就讓北宋大臣之間的黨爭越來越嚴重,原來朝廷的矛盾沒有那麼厲害,現在一下子諸多矛盾都被王安石激發出來,所以他的變法最終還是失敗了。

    如果將北宋滅亡的罪責都歸咎於王安石的身上顯然是有失公允的,大環境決定了北宋滅亡是遲早的事,但透過王安石的變法使得北宋多苟延殘喘了許多年,當家的不作為,就只能一坨屎扣在辦事人的頭上,歷來如此。

  • 6 # springswallow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巔峰時代,經濟空前繁榮,文人騷客燦若繁星。就是這樣一個富足文明、百姓安居樂業的社會在女真人的金戈鐵馬下消失了,有人說,北宋的滅亡是王安石變法惹的禍。那麼北宋的滅亡是不是王安石的變化造成的呢?

    北宋滅亡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 主觀原因有宋朝的重文抑武政策和募兵制度。

    說到北宋總會講到積貧積弱, 也會講到北宋時期的經濟是如何的繁榮, 既然是經濟繁榮又為何會講是積貧呢? 這個就要講到宋朝的募兵制度了。

    說到北宋的募兵制度,據說,這是開國之初太祖皇帝趙匡胤相當得意的一項設計。史書記載說,趙匡胤曾經與趙普等二三重臣商討“可以為百代之利者”,趙普們出了許多主意,皇帝都不滿意。最後,太祖趙匡胤認為只有養兵一法才是長治久安之道。太祖曰:“可以利百代者,唯養兵也。方凶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而變生,則有叛兵而無叛民”。意思是說,遇到災荒年景,將饑民招募為兵,可以避免饑民作亂;正常年份,即便有軍隊作亂,而百姓也不會參加。於是,建立了由國家財政養兵的募兵制度。實際上,是將軍隊作為收留饑民和地痞流氓加以管束的機構,使之不會在社會上去滋事。這套制度短期來看的確不錯,時間一長,則一塌糊塗。百姓一旦應募為兵,便被輸入官府軍籍。這些入了軍籍的人們,行不得經商,居不得為農,生老病死皆不許脫籍為民,妻子兒女全部都要仰食於官府。於是,兵營裡便到處都是老弱病殘之兵。這種兵,一旦開戰,如何上得了戰場?於是,再大量招募精壯之兵。就這樣,太祖開寶年間,禁、廂軍部數為三十七萬人;太宗至道年間增至六十六萬;真宗天禧年間為九十一萬;仁宗慶曆年間為一百二十五萬;到此時,神宗皇帝登基前不久,已經到達一百四十萬有零。

    講到這裡, 相信大家都會明白北宋為什麼會積貧積弱,宋初全國只有二十萬軍隊, 到了宋神宗時期國家的軍隊已到了一百四十多萬,軍隊的每一名士兵都需要軍餉,這些軍餉要足夠士兵一家人的生活開支。這些僅僅是平時養兵所需,還不包括戰時的後勤保障、賞賜、組織動員、損耗、管理等等。單是國家軍隊的軍費已經是巨大的財政壓力,還有與科舉、恩蔭、薦舉等選官制度結合起來以後,演變出來的大批次的冗官。據說,當時有官有職而沒有差遣的人,佔到了官員總數的百分之七、八十以上,這些大宋在編的官員,朝廷每年需要支出的俸祿也是一個巨大的數目。因此,北宋時期的積貧指的就是國家財政狀況日益困窘入不敷出難以為繼。

    軍隊數量龐大,不一定就能打仗。 相反,冗兵與以文制武的國家政策和軍事制度相結合時,戰鬥力便根本無從談起。所以,大宋軍隊在戰場上輸多勝少就是這個原因,積弱之說源出於此。

    北宋的滅亡也有很多的客觀原因,這些客觀原因每一個都是致命的,首先, 就是失去了幽雲十六洲,幽雲十六洲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和軍事基地,還是一個產馬區。 如果北宋得到了幽雲十六洲, 國家實力將會大增, 同時,也不需要龐大數量的邊防軍隊。 得到了這個產馬區還可以建立數量可觀的騎兵軍團,這樣就完全不怕與遼國、西夏和後來崛起的女真人作戰,很有可能遼國和西夏根本就是經不起大宋的打擊而滅亡, 女真人也很有可能不會崛起建立大金國。 大宋自建立到滅亡一直是受到北方大遼、大金和蒙古的巨大軍事威脅都是跟失去幽雲十六洲這一戰略及軍事基地有關。

    再次,女真人的崛起也註定了北宋難逃滅亡, “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僅四萬金兵就可以如入無人之境地打到了大宋京都汴梁, 這種戰鬥力就算沒有聯金滅遼的錯誤也無法抵擋金人南下。

    北宋有這些主觀和客觀的原因滅亡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麼北宋的滅亡跟王安石的變化有關嗎?我認為如果沒有王安石的變化,北宋很有可能就會像明朝一樣,在大金的打擊下徹底滅亡,不會有一百多年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王安石的變法措施使得財政得到了改善,國庫有了點積蓄,不會像明朝那樣前方戰事吃緊卻拿不出錢來。更為重要的是代表變化的新黨建立了比較有戰鬥力的二十多萬西軍,這支西軍在跟西夏的長期作戰中逐漸鍛造成為一支作戰勇猛、意志堅定的精銳之師,在後來的抗金戰爭中為大宋保住了半壁江山。

    王安石變化引起激烈的黨爭是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但舊黨只是守住祖宗之法就能使北宋免於滅亡嗎? 肯定不是的。 幽雲十六洲的喪失和女真人的崛起是客觀的。 沒有王安石的變法北宋會在大金的打擊下因為沒錢和軍隊沒有戰鬥力迅速滅亡,甚至連後來的南宋也不會有。

    綜上所述,北宋的滅亡都是王安石變法惹的禍完全是一種謬論。

  • 7 # 江湖夜雨不關情

    謝謝邀請。北宋滅亡和王安石變法沒有關係。北宋滅亡一是過度重文抑武導致北宋軍備廢馳、積貧積弱屢受周邊少數民族侵凌;二是過高的官民比加劇了底層民眾負擔,民不聊生;三是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建立後,迅速漢化封建化,相較而言政治體制上北宋並無優勢;四是北宋政治腐敗、統治腐朽,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五是宋徽宗無自知之明。即然你喜歡繪畫這個專業,而不喜歡玩政治,對不起那就推掉不玩了,你爸並非就你一根獨苗,害得國破家亡、多少民眾受累,自己也坐井觀天、貽笑後世。換個人也能多待幾年。而王安石之所以“背鍋",是因為王安石變法“費力不討好,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底層民眾利益。

  • 8 # 家風鄉風

    北宋滅亡根本原因,並不是變法失敗。宋朝覆滅最重要是國策定得有問題:

    ①定都汴梁。八十萬禁軍常年在汴京,而不選擇在洛陽。汴京無險的時候可守,只因水路便利,糧草易達而成京都。宋太祖知兵,想遷都而不得,宋太宗無能,幾次敗於契丹。此後除了熙寧開邊,沒有幾個皇帝知兵。這樣的帝國,容錯率極低。就像下象棋時把將帥推到了九宮格的最外邊,且沒有幽雲十六州的屏障就像連兵卒的拱衛都沒有一樣,必然導致帝都淪陷而王朝立馬覆滅的結局。“擒賊擒王”用在北方侵略者的角度上最合適不過。

    ②“守內虛外”。此國策一方面保護了文官,即推動了文明程序,讓宋朝經濟政治文化都趨於現代化;另一方面限制了武官,使國家的軍事化日益下降。由於精兵都在中央,邊境經常處於被動挨打局面。

    ③國家參與商業活動。唐朝號稱是中國古代公務員最少的政府,而宋朝則可以說是另一個極端,北宋中期,官僚機構臃腫,政府開支愈發入不敷出。崇尚三權分立的宋朝,一個官職往往任命幾個人,雖避免權力過於集中,卻導致人浮於事。與歷代“精兵簡政”的套路相反,宋朝公務員因“國家商業主義”意圖掌握國家經濟命脈,人員只增不減,是國家財政入不敷出。

    王安石變法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才出現的。當然北宋滅亡和變法失敗也有這直接聯絡,但如果說變法失敗是王朝覆滅的根本原因我認為未免失之偏頗。王安石變法的失敗給宋王朝帶來了最不好的黨爭效應,國家中層幹部力量內耗,也僅此而已。綜上所述,好事可以溯本追源,壞事也可以,從一開始國家定都平地、重文輕武、參與商業活動開始,結局就已經寫好,一切都是國策的內在邏輯演化而已

  • 9 # 房產老男孩

    王安石變法和北宋滅亡並沒有關係,相反,北宋滅亡與皇帝本人有著很大的關係!北宋,不是被農民起義推翻,也不是軍閥政變,而是亡於外敵入侵!

    王安石變法結束離北宋滅亡有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實際上王安石變法並沒有堅持多久便遭到廢棄)!王安石以天下為己任,向神宗提出變法的建議,並且呈之其厲害。

    宋神宗便同意了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變法包含的內容非常廣,從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從其變法的內容上來看,都是富國強兵之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宋的經濟積貧問題和軍事積弱問題。

    可惜的是宋神宗本人也只是個葉公好龍之人,當王安石變法改革進入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宋神宗罷免了他,變法名存實亡!

    而後,又遇到哲宗時期,高太后垂簾聽政,任用司馬光等人徹底廢除了變法!

    王安石變法帶來的影響也是比較明顯的,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宋各方面的壓力,但是因為用人不當,而且改革之法在很多地區被曲解使用,對下層農民工商業者並沒有太大改善,反而增加了其負擔

    如果王安石變法能夠被不急不緩的慣策執行下來,北宋完全可能成為一個經濟軍事強國!可惜的是其變法沒能被很好的執行下去就夭折了。

    北宋的滅亡始於宋徽宗昏庸無能,貪圖享樂,激起民變,雖然民變很快被鎮壓,卻無法扭轉其腐敗的局面。

    面對金人的進攻,宋徽宗為了更多的生活享樂更是重用主和派,更為荒謬的是為了貪圖享樂,更是選了不願意當皇帝宋欽宗繼位,最終因為打壓主戰派太厲害,直接導致北宋滅亡!

  • 10 # 王哲270723

    北宋滅亡在於冗官冗費,兵制不利。

    眾所周知,宋朝很富,gdp全球第一,已經出現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但是朝廷沒錢,宋朝秉承重文輕武,認為100個文官貪汙也不如一個武將造反危害大。朝廷官員眾多,機構臃腫,官多花錢就多,導致社會財富主要集中在民間而不是政府,過度的藏富於民。

    太祖趙匡胤吸取蕃鎮過重的教訓,杯酒釋兵權,形成強幹弱枝,統調分離的軍事管理制度,很好的解決了唐末五代以來武將經常威脅中央的問題,這種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但是,也造成了部隊戰鬥力下降的後果,地方部隊只能捕盜抓賊,對北方遊牧民族無法抵禦。北宋缺將南宋缺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朝政上冗官冗費,軍事上部隊沒有戰鬥力,才導致了北宋這隻大肥羊一打就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有人說即使波羅申科折騰的目標是加入北約,但北約還是不會讓烏克蘭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