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顆松果子
-
2 # 惠舒旅社老闆
沒有使我感到一亮的哲學思想,有使我越學越感到深奧的有:古代的陰陽學說、老子的“無”;現代的對立統一規律、矛盾論。
-
3 # 古始之道
初讀道德經前三章的時候,本未解其意,於是想著先背誦下來。但沒想到的是,當背誦到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時,忽覺眼前一亮,心裡豁然開朗,一時怔住,於是馬上想到了不二法門,竟然同時產生出通達全篇的感覺,所以有了後來連續五年專注於註解道德經的緣起。
歷史唯物主義者善於通過歷史的變遷來發現問題,但馬列主義重視和發現的卻是起間接作用的物質因素,而老子更看到了起直接作用的思想心理因素。相比之下,精神因素的影響更深刻而長久,更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而貫穿和決定人類古今歷史變遷的核心思想因素,老子只用這一句話就徹底概括了。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美是世間最玄妙而具吸引力的東西,幾乎人人都對它趨之若鶩。所以老子以此為論點,一下就抓住了最根本性的東西。但美的內涵可謂至大,而美的概念也經歷了從本質到表象、從內容到形式的變化過程。因此,美原始的辯證性概念並未被後世人所理解,使美的概念逐漸被世俗化。
美在多數世人心中的概念實際是模糊的,甚至是虛妄和錯誤的,所以美早已成為古今世人共同諱莫如深的隱私性目標和動力,所造成的誤解和混淆也早就直接破壞了人類的根本利益。我們幾乎很難理清和說明美在人類社會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無所不在的作用。因此,為了理解和弄清五千言深刻的思想內涵,我們必須分析美原始的辯證性概念被世俗化的過程,才能牢牢把握住這句破解五千言和人類歷史的金鑰匙。
漢字和上古的太極圖,易經,中醫和黃帝書,都是上古道文化體系的一部分,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而美字原始的辯證性概念如同止戈為武一樣,在造字的時候就已經包含在其中了。
美字,是源於三皇為人民嘔心瀝血之功德(如神農嘗百草,日中七十毒等)所受到的懷念和讚譽,故稱其形象為美。而氏族社會時期的所謂三皇,其實都是普通勞動人民的一員,與人民是水乳交融的一體。所以那時人類的社會體制是一不是二,是平面而不是立體。美字羊在上,象徵人民是個善良溫順的群體,大在下,即三皇視百姓為天而成其大的意思,這就是上古時期辯證的思想。如老子所說“大者宜為下”。“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等”。都把凡聖之間這種水乳交融一體的關係, 以一個美字作了科學的定位,這就是美字原始辯證性的概念。
三皇以百姓為天的大君之美與老子百谷王精神之美,實際上都是符合道內涵性質的美。只有這種美才是真正的美,無形的美,永恆的美,也是令人無比尊重和敬仰的美。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這種美卻逐漸被形式高高在上的權利地位所取代了。
美的作用其實就像酒一樣,可以醉人,醉了之後,人們把本來“大者宜為下”的辯證內涵理解成高高在上的幻覺性權利慾望,把視百姓為天而成其大的玄德變成了追求榮譽地位的虛偽面子。所以美在人心目中雖然與它實際的內涵漸行漸遠,變成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普遍性追求。所以高高在上的權勢“美”逐漸成為多數人想要的面子和潛意識中嚮往追隨的目標。但美辯證的內涵既需要無我的付出,又需要智慧的擔當,就像陽春白雪一樣令人望塵莫及,使多數人知難而退。而象徵優越的權勢地位卻成了可以透過某些手段的運作來獲取的東西,如下里巴人一樣使人群擁而至。如《唐·吉訶德》所說“美德的小徑是狹窄的,惡德的大道卻是寬闊的。”如尚書所說:“民之所欲,天必從之”。隨著美內涵概念的被世俗化,造成愛美趨勢出現了巨大反差,就為美與惡的最終轉化架好了橋樑。
綜上所述,美被世俗化的過程就是把原本辯證性的概念變為失去深刻內涵的表象化概念,追求高高在上的權利所帶來的榮耀。尤其是家天下之後將權力與地位財產榮耀等慾望合為一體,使權力變成了權利,使美的世俗化過程徹底完結,但這在中國歷史上卻是一個漸變的過程。
老子說:“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人類社會由“太上,不知有之“,發展到“其次,親而譽之”都屬於公天下社會的時代。而“其次,畏之”則是在公天下社會結束之後,最高統治權利變成了統治者個人腐化墮落的工具。如夏啟奪權之後公開腐化,他把三皇五帝“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所形成的服務管理型權威變成了家天下統治者靠武力鎮懾來維持的淫威。從此後人心不古,天下開始了為美之為美而爭奪最高統治權柄所上演的一幕幕陰謀暴力的大比拼。
啟死後出現“五子爭權”,太康勝利后帝位又被覬覦者后羿所篡奪;后羿稱帝不久又被同樣覬覦帝位的親信寒浞所殺,而寒浞政權後來又發生內亂,夏啟曾孫少康又乘機奪得政權……。“天下神器”變成了各種勢力為了美之為美而進行武力角逐的玩物,你方唱罷我登場,徹底失去了公天下時期服務管理型政權的穩定性。直到後來的商湯滅夏,武王伐紂,本質上都不過都是武力角逐最高統治權利的繼續而已。
總之,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導致幾千年之久的上古公天下社會變為家天下社會,隨著上層統治階級生活上的腐化墮落,人民群眾越來越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同時,奴隸主階級內部為爭奪最高統治權利的鬥爭也日趨激烈,於是出現了老子所言的“智者”(就是現代人說的陰謀家和野心家)。他們為了篡權竊國而以偽善的面目吸引大眾的眼球,對自己進行各種美化和包裝,於是出現了夏商周那些被捧上了天的所謂“聖王”和所謂的“聖人”,騙取人民的信任,透過發動使千萬人家破人亡的戰爭,最終卻只肥自己美之為美的一己之私,竊國後又反過來以各種酷刑鎮壓人民。所以道德經才會有“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的時代反映。這種為顛覆政權進而改朝換代的陰謀爭鬥,這就是美被世俗化之後最突出的歷史反映。
因此,老子在這裡說的美之為美主要是在揭露和批判夏商周改朝換代歷史上那些為竊國而刻意進行的智者偽善包裝行為,它們在給人類帶來的各種戰爭災難的同時,也將善惡的歷史觀念攪得天翻地覆,對人心所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至今還在。
因此,美就是指那種大多數人都引以為美的風光體面和舒適愜意的感覺,包含了令人刮目相看的“面子”上的含義;而美之為美是說追求這樣的感覺就必須有出人頭地的名利資本或權利待遇作為本錢,非此不美,也美不起來。
德華人叔本華幾乎也看到了這一點,他說“幾乎所有人畢生不息的奮鬥,歷經千難萬險,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別人對自己刮目相看。人們拼命追求官位頭銜證書,還有財富,其首要目的是為了贏得別人對自己更大的敬意,甚至人們掌握科學藝術,也是從根本上處於同樣的目的。”
在這種共同的社會心理作用之下,社會風氣也開始被羨慕嫉妒恨的攀比爭鬥所充斥,思想也變得淺薄庸俗,狹隘勢力,急功近利;人與人之間開始勾心鬥角,相互傾軋,發展下去就失去了人性,從而使人與人之間原本正常和諧的思想感情變成了十分稀缺的東西,社會開始在這種錯誤的思想理念中迴圈往復,同時也忘記了人生本來真實的意義。
當然,美被世俗化之後的概念實際上非常廣泛,甚至包羅永珍,體現出人與人之間各種美之為美的不同。如作用於人的感官和心理的美酒美味、美玉美觀、美姬美眷;代表利益的美除美授、美差美缺、美遷美祿…。除此而外,美還演化為以下相互滲透著的意思:如: 心裡美滋滋兒的、看把他美的! 2、誇獎讚美的意思。如:美言美詠,美名美譽,美德美俗、美政美選等。
道是寂靜無為的,美卻可以使人心產生動勢,而最終走向它的反面。社會隨著人的心理趨勢向前進展,於是美在觀念上不斷混淆,五花八門的美之為美可謂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三皇是美的創造者,他們是以奉獻的功德被稱之為美,五帝是這種美的繼承者。但後來的夏商周帝王,卻以個人的享樂甚至是活人陪葬為美;所以史上流傳的顓頊沉靜之美,帝嚳仁威之美,唐堯禪讓之美,虞舜孝悌之美,大禹治水之美,最終變成了夏啟“鈞臺之美, ”湯武“革命”之美,伊姜輔佐之美……等。
春秋諸子,以各自的學問主張為美;列國遊說的張儀蘇秦,以惑人的言辭為美;煮酒論英雄的劉備曹操,沉醉於對酒當歌之美;水滸中的宋江吳用,以封妻廕子青史留名為美;牟取功名計程車子,以“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為美;當今社會,以象徵事業成就的豪車別墅酒局包裝為美;新郎新娘,以豪華氣派的婚禮為美;黨派團體,以各自的影響力,號召力為美,同時也包含著個人的身份地位之美。
縱觀古今,有以奉獻為美,有以玄德為美,有以明德為美,有以功德為美,有以成功為美,有以能力為美,有以學問為美,有以相貌為美,有以詩文為美,有以技藝為美,有以官勢為美、有以財富為美,有以心靈為美,有以風度為美;有以服眾為美,有以取寵為美,有以瀟灑豪爽為美,有以嫵媚婀娜為美,有以潔廉忠信為美,有以奸巧詐偽為美……。
總之,只要得到身邊人一時的欣賞和認可,美就成為一種自我滿足的心理而植入到我們骨髓DNA和意識之中,隨時隨地體現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之中。而努力也好,能力也罷,德行也好,因果也罷,美的就是出人頭地,顯貴得意,舒適自在,優越尊榮……。所以,美和善成了大眾性趨利避害的偏執,人心走向追求面子虛榮的極端,早已脫離了奉獻與功德的內涵。產生出羨慕嫉妒恨與爾虞我詐口蜜腹劍的相互打壓和排斥,變成惡的根源和世俗化的內涵。
人性的善惡,自古就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主張人性本善的,也有主張人性本惡的。但這些說法都是脫離實際唯心的說法。因為存在決定意識。所以人性善也好,惡也好,都與客觀社會的潮流和實際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實際上,社會潮流造成的客觀環境對人性善惡的趨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老子說“道蒞天下,其鬼不神”。而老子既沒有主張人性善,也沒有認為人性惡,而是在社會歷史的變遷中,找到了人性善惡變化的根據。可以說,老子的善惡觀是唯物辯證的,最科學的。
有人從生到死終其一生,也不知道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所以老子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又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所以,老子的話,字字句句如泣血吐珠,情真意切。怎奈我們受面子操控,被利慾蒙心,不識廬山真面目。
“反者道之動”,有得必有失。
美之為美的東西實際就是一種精神上的鴉片,得到後心理滿足,得不到心生嫉妒,發毒誓也要追求,於是所有人在無意之間就全部染上了毒癮,成為破壞人類健康肌體的蠱毒,變成一切社會矛盾的心理根源。如夏商周歷史上爭權奪勢鬥爭的激烈殘酷,如周族竊國成功之後,各諸侯國的手足親情之間為了權利也如同仇敵一般不斷的自相殘殺;如女人中的呂雉將戚夫人變為人彘,男人中李林甫出了名的口蜜腹劍,都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的最好驗證。
那麼,老子為什麼還要說皆知善之為善, 斯不善已呢?其實這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密切相關。由於天下都知道了風光體面舒適愜意及其所需的資本,人性惡的一面被徹底激發出來了。而人性惡的社會必然會要刻意推崇仁義道德忠孝禮之類冠以名分的東西,統治階級也會專門透過禮樂調節人心理情緒的作用,來達到維持社會安定的目的。所以最懂老子的文子說“故仁義禮樂者,所以就敗也,非通治之道也。”
仁義道德的說教本來就是出於無奈而企圖透過冠以名分進行補救的措施,實際上根本無法改變美之為美的社會風氣,反而卻成了美之為美的一個社會前提。這對早已遠離了本性的人類來說,實際起到了飲鴆止渴和火上澆油的社會作用。於是夏商周社會才出現了權謀智偽巧立名目的運作行為,善的名分變成了“智者”們投機鑽營騙取民眾信任的偽善工具。
商周奴隸主發動各種以大滅小倚強凌弱的殘酷戰爭,讓各種無辜的人飽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苦果,千方百計的實現顛覆現有政權的目的,都是在仁義道德的名目之下堂而皇之的幹出來的。所謂的“湯武革命”就是這種社會形勢催生出來的結果。
某些陰謀家之所以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行其惡,首先是透過巧立各種善的名目來實現的,而這些名目概念上的是與非也正是大多數人難於把握和分辨的。就像日本侵略中國打著“大東亞共榮圈” 的旗號實施明目張膽的侵略行為一樣,巧立各種善的名目進行殺人放火的行為比沒有名目的殺人放火行為更加明目張膽,更加人多勢眾和肆無忌憚。但為了美之為美的目標,不僅巧立各種善的名目則是必須的,而且對被篡權的目標物件所具有的優點長處是必須當眾抹殺的,對其缺點錯誤是必須當眾渲染而利用的。所以文子說“立仁義,修禮樂,即德遷而為偽矣。”
周朝是夏商以來,陰謀盜取天下謀略手段的集大成者。西周的奴隸主貴族集團在奪取天下之前,千方百計的美化自己,收買人心,文王臨終之時,囑咐周武王“見善而弗怠,時至而勿疑,去非而勿憚”④。時隔近千年的《史記周本紀》中記載:西伯陰行善,……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製造出周文王這個為了騙取民眾信任而偽裝成聖明之君的形象。在《六韜》“嘿嘿昧昧”“以家取國”的大政方針指導下,像一隻潛伏而伺機捕捉獵物的虎狼,時刻窺視著商朝的動靜,最後終於抓住商紂王遠征東夷,朝歌空虛的機會,趁機採取了最後的軍事行動,所以史記說:“太公佐周,實秉陰謀”。
周族竊國是從季歷就開始積極擴張,又經過周文王,周武王三代“大智大勇”的智者“聖賢”集團蓄謀“取天下而為之”的美之為美善之為善之舉,發動的戰爭次數和傷亡人數,都要遠遠超過商湯。最終才以無數個部族的躺槍和家破人亡,換來了自己家天下的統治地位。
西周開國功臣,軍師姜尚的傑作《六韜》《陰謀》,是為天下陰謀大行其道所建立的理論體系,也是為巧立各種善的名目而作,充分反映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而《尚書·周書》則反映了具體的實施過程。
《六韜 ·文師》中“以家取國,國可拔;以國取天下,天下可畢。嗚呼!曼曼綿綿,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遠。微哉!聖人之德,誘乎獨見。樂哉!聖人之慮,各歸其次,而樹斂焉”。
《六韜》中還有一段更加迷惑人心的話:“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
總之,姜太公之仁,之德,之義,之道,都是以竊國篡權為宗旨,肥一己之私為目的,為了取得民眾的信任,才暫時而為之。就是這樣一個滿口仁義道德,自稱聖人的智者,同時又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混世魔王,除了在顛覆商政所進行的各種戰爭中殺人如麻,還殘忍地主張對被俘的商族人全部斬盡殺絕。分封后又馬上對齊國的名仕視為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後快,其偽裝之下的真面孔令一切善良人感到毛骨悚然。所以老子說“智慧出,有大偽”。“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皆知善之為善的歷史,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在爭權奪利的鬥爭中失去人性。但名譽上,卻要以壓倒性的聲音,揚己為善,斥人為惡;而實際上,又企圖以壓倒性的暴力,排除異己,鎮壓不滿。這種做法,實為天下的是非之源。其流毒的擴散,導致世人皆見利而不見害,見人惡而不見己惡。甚至思想上對戰爭殺人習以為常,忘記了這是一件最為殘忍的事情。勝利者長以此自居,以消滅對立面的龐大數字為榮,似乎不知這樣龐大的數字實際上意味著什麼。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戰爭也許是必要的,因為戰爭可以消除人心中那些多餘的東西,也就是人心所執的那些狂妄的東西。而無論勝者敗者,也都會留下一些刻骨銘心的慘痛記憶。所以老子說“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不但造成篡權竊國和戰爭的歷史悲劇。而且,竊國大盜偽裝成救世主和聖人,對自己進行各種美善的包裝,使無知感恩的百姓心理失衡,產生出盲目崇拜,給各種智者以可乘之機,還造成人性的不平等。所以老子在第三章開頭就說“不尚賢,使民不爭”。
佛教釋迦牟尼在《四十二章經》中,利用對比的手段(即佛教所謂之的分別心),把所謂的佛置身於億萬萬人之上,在這種情況之下,必然會產生出不平等的奴隸制度,殉葬制在夏朝出現就是商湯自我包裝造成的後果。任何時代,盲目崇拜聖人都會造成人性的不平等甚至是草菅人命的現象,真正的聖人根本不會自我標榜,而是以“江海。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的精神,“被褐而懷玉”。鄙人這個受過五戒的佛教居士徹底看透了釋迦摩尼唯我獨尊的心理本質,已經徹底不再信佛了。
關尹子批判夏商周歷史時說:”言之如吹影,思之如鏤塵。聖智造迷,鬼神不識”。又說,“無一物非天,無一物非命,無一物非神,無一物非元。物既如此,人豈不然。人皆可曰天,人皆可曰神,人皆可致命通元。不可彼天此非天,彼神此非神,彼命此非命,彼元此非元。”所以說,在聖人眼裡,天地萬物,本為一體,世間眾生,同根同源。而人世間為美之為美而爭鬥,是變惡的開始,分別計較善惡,是變惡的繼續。
蘇軾在《伊尹論》中說:“今夫匹夫匹婦皆知潔廉忠信之為美也,使其果潔廉而忠信,則其智慮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惟其所爭者,止於簞食豆羹,而簞食豆羹足以動其心,則宜其智慮之不出乎此也。”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生活,需要相互依賴,共同應對事物和環境,因而組成了社會。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皆知善之為善,就會產生官僚主義,本位主義、民族主義、種族主義,大國沙文主義……。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皆知善之為善,心裡才開始分別、執著和攀比,才會產生出輕慢或羨慕,驕狂或自卑的心理情緒,才有舍與貪、愛與嗔,痴與智、善與惡、虛榮自大美、羨慕嫉妒恨的各種情執。
美之為美善之為善必然導致人與人之間出現尊卑貴賤的不平等心理,使人與人之間失去和睦自然的感情和屬性,最後爭取和比拼的,就是美之為美善之為善的資本。因此 美之為美善之為善的心理就成了每個人淳樸心靈的蛀蟲,人與人關係的超強腐蝕劑,人類社會一切醜惡的基因和動力。甚至只要混淆了“美與善”的概念,就什麼惡都敢做。如文革時期曾以穿軍裝,充當造反派為美,以打砸搶,反潮流為善。而“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之後,取而代之是當今的以發家致富為美,以官商勾結為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趕時髦、要面子,豪車別墅,燒錢露富,各行各業各種犯罪,害國害民害人害己。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是五千言思想的核心理念,可以說一句話講完了歷史,震撼著三千大千世界,同時也包含著千言萬語。懂了這句話再去理解五千言筆下的歷史和五千言本身,也就不難了。:
-
4 # 伊尹597
我研修了幾十年《道德經》即《老子》。我感覺那裡充滿了無窮無盡的哲學思想,閃鑠著無限的哲學思想光芒,充滿著哲學辯證法和人類社會發展方問及其道理,值得深入研究提煉成為人類世界發展的指南和遵循之路。
回覆列表
請相信我!最重大的事,不是喧譁的,而是最靜默的時刻。這個世界不會繞著發明新噪音者旋轉,而是繞著發明新價值者,默默地旋轉。《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