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L哈妞

    首先,正確的投資,你要有正確的投資觀念,正確的組織觀念是基於你對風險以及利率的認知,所導致你的投資組合有變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投資組合,或許你不曾發現,但是你要知道,你所有的資產都算是一種投資行為,比如說你購買了某家公司的股票,或者買了一套固定資產,或者買了汽車手機,這都算是你的理財和投資行為,那這種理財投資行為給你帶來的收益都是不一樣的,理財產品只不過是將你的錢收過來,透過合理的分配去投資更多別的產業,獲得利息之後,與你分紅的一種行為。

    所以我認為如果自己有固有的投資組合,那可以不必要去購買理財產品,因為理財產品是相對而言比較低端的,並且它的收益率也非常的低,雖然理財產品看上去風險比較小,但其實因為投資經理的不同,而給你帶來的風險大小也是有所區別的,不一定風險就會特別小。如果你自己的閱歷足夠豐富,那自己也是可以直接將錢投資在一些自己認為比較穩妥的產業上,這種時候能給你帶來的利率和所承受的風險相對而言是比較小,利率相對而言會比較高,那為什麼不自己去投資呢對不對?

    我認為正確的投資方法是能夠符合你預期的利率,並且風險比較小的方法,這種方法適用於很多很多擁有眾多財產的人,他們可能利率相對而言比較低,但是能夠保證資產比較穩定,並且有盈餘,就是很不錯的選擇了。但如果資產不算很多,那麼可以選擇一些風險較大的專案,但是風險大小取決於你對這個產品,對於這個市場的認知,不能盲目的投資,當你能說出來每一筆投資的原因,以及背後合理的資料的時候,那你的投資就是正確的,不管最後的結果是失敗還是成功,如果成功,那就證明你判斷正確,如果失敗你判斷失誤,你下一次注意就可以了。

  • 2 # 拔刀四顧亦茫然

    平臺只是平臺,餘額寶只是一款貨幣基金而已。你也可以買其他貨幣基金,收益低風險低。比較多的同花順愛基金,天天基金。

  • 3 # 嘉陵墨客

    投資根據自己能力選擇適合的投資專案,風險大的收益大風險小的收益小。具體來說股票貴金屬期貨都屬於高風險專案,定期存款保本理財貨幣基金國債等風險較小。

  • 4 # 陳晨89286

    首先要多瞭解所選專案的市場前景,根據自己的自身條件選擇專案,瞭解專案的詳情,選擇投資金額,必定高風險的專案投資大回報相對來說也是比較高的,風險小的收入也相對來說也不是很高!

  • 5 # 股期悟道

    投資本身就帶有一定的風險屬性。所以最先需要考慮的就是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

    如果本金較少就應該選擇風險降低的投資標的投資,因為本金少就顯得特別珍貴。現在的虧損從複利來看是以後很大的損失。

    如果本金比較多,那麼風險承受能力就較大,可以投資一些風險等級較高的投資標的。

    當然投資標的的風險等級也是因人而異的,自己熟悉的標的或者品種風險認識就好,那麼風險就低,比如有個人對股票很瞭解,對債券卻完全不懂,那麼對他來說可能股票風險反而更低。

    一般情況下,風險從低到高是這樣的,銀行存款,理財產品和國債企業債,指數基金和股票,期權期貨等衍生品。

    在投資的過程中,也需要考慮分散風險,比如你能夠承受衍生品的槓桿風險,也不應該所有資產全部都投資到衍生品市場,而是應該做好資產配置,存款,理財,或是股票基金都應該配置一部分。

    如果只能承受最低風險就只應該配置銀行存款和理財國債等產品。這些安全性相對較高。

    如果需要投資基金和股市,對於新手可以先從定投指數基金開始,最好是寬基。需要注意的是虧了不少錢的時候要堅持下去,一直到賺不少的時候要出來。

    如果是投資股票需要了解企業,投資自己熟悉的行業或者相關的公司。在股市下跌的時候進入,股市暴漲時出來,需要耐心才能賺錢。如果是投機,那靠的是技巧和本事,我也幫助不了。

    如果是投資衍生品市場,我的建議是一定要熟悉規則,一定要做自己能夠承受風險的事。最近中石化做多石油期權鉅虧,就是沒有考慮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如果在自己能夠承受的虧損範圍內退出市場就不會是這樣的結局。

    最後投資需要注意的不僅僅是收益高,更要考慮的是風險。

  • 6 # 仁慈大陸

    投資要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做投資之前給自己評估一下自己的投資理念是屬於哪類。

    激進派可以選擇年化收益高的,比如炒匯和比特幣合約;

    穩健派可以選擇保本穩定收益的,比如資管專案或者基金定投

    投資一定要明確目的,是為了在資本市場賺錢還是為了保值創收,方向是迥然不同的。

  • 7 # 房江湖釋出

    該如何投資?必須看個人能力,如果有本事會大賺錢,沒本事會虧大錢。能提這個問題,一定沒啥投資本事,下面我來分析一下。

    第一,投資就是利用手上的資本透過自己經營或與他方合作的方式賺取利潤。投資需要有獨特的眼光,超凡的能力,準確的判斷,超人的魄力,如果你是個普通的的老百姓,靠攢點錢就別投資了,風險太大,很有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放在銀行裡比較保險,配點穩健的理財產品!也可以做點適合自己的小生意!

    第二,投資需要找好專案,需要有發展趨勢的專案,最好是藍海的專案,否則很難成功。一個好的專案現在很難找,就是專業的投資團隊也是很難找到,投十個成功七個就不錯了,個人真是好難,最好是穩當的,肓目投資風險太大。

    第三,如果沒有投資經驗還是先從投資的知識開始學習,前提是你有資金!如果沒有經驗又缺資金我還是勸你別先搞投資!先把手上的工作做好!等你學會該如何投資的時侯再去投資!投資的人比任何一個人都累,先學會吃苦受罪,抗壓挫折,如何面對失敗再談投資!見議你先做點小生意磨練一下!如果是個有錢的主招個有本事的投資經理就行了!

  • 8 # 青哥玩花魚

    這個問題可以用雞生蛋來回答,如果你有一隻母雞,你要想有更多的雞,那就需要去找一隻公雞生更多的蛋,然後再用更多的蛋去生更多的雞。其實這隻公雞就是投資中的專案。有些人會說你這不扯淡嗎?我知道專案了我還用問你了?其實就是因為你什麼都懂所以你猜什麼都想不到。專案這東西因人而異,不是每個人每件事情都適合。多數人都是在空想怎樣發大財,然而確實連小財的事情都落實不了,所以才有了多數的普通人。投資亦是如此,找到適合自己的,可以落實的又可以不斷使自己的資金不斷滾雪球增長的就是最好的投資。個人觀點,感謝邀請。

  • 9 # 於文澤

    透過上述的前提,我們才能明白,為什麼巴菲特堅信,如果購買大企業的股票,回報率必將徘徊在12%左右。1981年,我在《突破瓶頸的盈利》(Profitability Breaks Through a Ceiling)一文中指出,儘管過去的5年仍舊難以擺脫高通貨膨脹率,但《財富》500強企業的淨利潤率的中位值已經提高到14.8%。文章還提到,這一飛躍應歸功於財務槓桿比率的提高,稅率減免以及稅前利潤率的增長。 如今,巴菲特認為,如果資本主義制度持續完美地執行,競爭壓力必將導致企業的利潤率下滑。儘管如此,他還是補充道:“我的猜測被證明是錯誤的,尤其是關於稅率的部分,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然而,他仍然堅信,高通貨膨脹率一定會榨取股票投資者的資金,而且他還用大量資料來佐證自己的觀點。這些資料均來自那些有著驚人通貨膨脹率的年份。巴菲特回憶說,1982年之前,也就是沃爾克還沒將通貨膨脹率降至8%以下的那些年,尤其是1977年,股票投資者的購買力損失慘烈。 ——卡蘿爾·盧米斯 在高通貨膨脹率的環境中,股票和債券一樣表現不佳,這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在過去10年的大部分年份裡,我們就處於這樣的市場環境中。對於股票投資而言,這的確是一段艱難歲月。然而,股市為什麼會在這個階段遭遇困境,其原因仍然沒有被人們完全理解。 在通貨膨脹時期,證券持有者所遇到的問題一點也不神秘。在美元逐月貶值的情況下,想依靠那些用美元結算收益和償付本金的證券來獲利,顯然是非常困難的。你根本不需要讀個經濟學博士學位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然而,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假設,股票並不是普通的證券。很多年來,傳統的觀念堅持認為,股票是對通貨膨脹的對沖。這種主張基於的理由是,股票並不像債券那樣,與美元直接掛鉤,它代表著對製造業企業所有權的享有。因此,股票投資者認為,無論政客們如何操縱印鈔機,他們仍然能保持其投資的實際價值。 那麼,為何事實卻與此背道而馳呢?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經濟實體中的股票和債券非常相似。 我知道這個觀點對於很多投資者而言有些離經叛道。他們肯定會立刻反駁道,債券的回報率(息票)是固定的,而股票投資的回報率(企業淨利潤)則可能像過山車一般大起大落。看起來的確如此。不過,如果你認真研究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企業每年的淨利潤,就會發現很不尋常的情形:其實,淨資產收益率的起伏並不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的第一個10年,也就是到1955年之前,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的年均淨資產收益率為12.8%。在接下來的第二個10年,這項資料為10.1%。在之後的第三個10年,這一數字為10.9%。如果把視野拓寬至《財富》500強企業,透過追溯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的資料,也會發現相似的結論:1965年前的10年內,它們的年均淨資產收益率為11.2%,此後10年為11.8%。在某些特殊年份,這一數字則大幅提高,比如,在1974年,《財富》500強企業的淨資產收益率達到了14.1%,而在某些年份則比較低,比如1958年和1970年,這一項資料只有9.5%。不過,縱觀這些年,總體來看,淨資產收益率有迴歸至12%左右的趨勢。在通貨膨脹的年份裡,沒有跡象顯示出,該資料會大幅超過這一水平,物價穩定的年份也是如此。 說到這兒,讓我們思考一下企業的本質:它們並不是交易所中的那些抽象的程式碼,而是具有生產性的企業。我們假設企業的股東是以企業賬面淨資產的價值獲得了企業所有權。因此,他們自己的回報率也應該是在12%左右。又因回報是持續性的,所以我們有理由將其看作“股票息票”。 在現實情境中,投資者當然不會只是簡單地買進和持有,很多人會研究對策,以保證能擊敗其他投資者,最大化自己所佔有的企業盈利比例。事實上,這種折騰對大局並無補益,不僅對股票息票不會造成什麼影響,還可能減少投資者的回報,因為在這個過程中難以避免地會滋生大量交易費用,比如諮詢費和手續費等。引入一個活躍的期權市場,並不會提升美國企業的實際生產效率,相反,這個賭場需要配置數以千計的人手,這使得交易費用進一步增加。 另外,在真實世界中,投資者通常很難以企業淨資產的賬面價值購買到股票。有時,他們的運氣不錯,能以低於賬面價值的價格買入。不過,更常見的情況是,他們必須溢價買入,而這對於12%的回報率來說又是一大壓力。我會在稍後探討這其中的關係。現在,讓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一個要點上:通貨膨脹率上升了,淨資產收益率卻沒有。從本質上來說,買入股票,就相當於獲得了擁有固定收益的“有價證券”,這跟購買債券沒有什麼區別。 當然,從形式上看,債券和股票的區別還是很大的。首先,債券終將會到期,儘管這可能需要等待很長時間,但債券投資者終會等到重新談判合約條款的那一天。如果當前和預期的通貨膨脹率很高,從而使以前的債券票面利息顯得過低,那麼投資者就會拒絕再買。除非提高當前的票面利息,重新燃起他的興趣。近幾年,這種情況總是頻繁出現。 然而,股票則是無期限的,它們天然地被蓋上了“永久”的戳子。股市的投資者要聽命於美國企業的利潤。如果美國企業註定要賺12%,那麼投資者就必須學會接受這個數字。作為一個龐大的群體,股市投資者既不能退出,也無權重新討論條款。所以綜合來看,他們承擔的義務增加了。個別企業可能被出售、清算或者回購自己的股票,但總體而言,新股發行以及留存利潤,可以確保鎖定在企業系統裡的權益資本不斷增加。 綜上所述,債券要略勝一籌。債券息票最後會被重新協定,而股票“息票”不會。當然,12%的回報率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似乎不需要大的修正。 擁有獨特的12%的息票率,身著“股票”的華美外衣,“股票債券”(equity bond)翩然而至華爾街的化妝舞會。它與普通債券還有另一個顯著的差別。 在一般情況下,債券投資者在兌現息票獲得現金之後,會再次擇優進行投資;而股票投資者的股票“息票”,會部分保留在企業手裡。企業會根據自身的盈利情況進行再投資。換句話說,每年12%的利潤中的一部分將被當作股息支付給投資者,而剩下的部分又滾入下一個12%的生產過程中。 股票的這一特性,即部分回報用於再投資,既可算優點又可算缺點,這取決於12%的回報率到底有多誘人。在整個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這的確是個好訊息。當債券的回報率只有3%~4%時,能夠有權自動把股票收益的一部分,以12%的回報率進行再投資,這具有極大的價值。不過,需要提醒的是,投資者不可能在投入自有資金後就自動獲得12%的回報,因為在那個時期,股票價格已大大地超過了它對應的淨資產賬面價值,所以,不論股票的回報率是多少,溢價使得投資者不可能完整地獲得這個回報率。這就好比息票率為12%的債券,如果你以遠遠超過票面價值的價格購買,那麼就無法獲得12%的回報。 不過,股票投資者仍然可以享有留存利潤所帶來的12%的回報。事實上,留存利潤意味著投資者可以按賬面淨資產的價格買下這家企業的一部分,而在當時的經濟環境下,購買企業所要支付的價格會遠高於企業賬面淨資產的價值。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自然對現金股息敬而遠之,而對留存利潤趨之若鶩。實際上,想以12%的回報率進行再投資的資金越多,這種特性就會愈加珍貴,而投資者願為此付出的價格也就越高。20世紀60年代早期,投資者就曾心甘情願地為經濟高速增長地區的電力公司股票支付高溢價。因為他們知道這些成長型公司有能力將大部分利潤再投資以賺取更多回報。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那些受經營環境所迫,只能大量派發現金股息的公用事業企業的股票價格則相對較低。 如果在那一時期,存在一種高等級、不可贖回、息票率為12%的長期債券,它肯定會以遠遠高於其票面價值的價格出售。此外,假設這種債券還有另外一個不同尋常的特性,如該債券的大部分利息可以自動再投資於類似的債券,那這些債券必將享受更高的發行溢價。從本質上來說,成長股正是此類證券的代表,它們通常會保留大部分利潤進行再投資。當新增的權益資本再投資的回報率是12%,而普通債券的票息率只有4%左右時,股票投資者必定是非常滿意的。當然,他們也為此付出了過高的價格。 仔細回顧一下就會發現,1946—1966年期間,股票投資者實際上獲得了三重好禮。第一,企業的淨資產收益率遠遠高於當時的基準利率;第二,企業的大部分利潤都被留存起來,以很高的回報率進行再投資,而其他途徑難以獲得這麼高的回報率;第三,隨著人們普遍認識到前兩個優勢,除了最基本的約12%的淨資產收益率外,股票投資者還獲得了額外獎勵。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的市淨率從1946年的133%漲到1966年的220%,在這個過程中,投資者確實在短期內獲得了超過所投資企業內在盈利能力的回報率。 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眾多大型投資機構終於發現了這一“至寶”。然而,就在這些金融巨頭開始爭相買入股票時,高通貨膨脹率、高利率時代到來了。很自然地,股票價格上漲的趨勢開始逆轉。利率的上漲無情地降低了所有固定收益類投資品種的價值。隨著企業長期債券的回報率開始上升(最終升至10%左右),股票12%的回報率和再投資特性也開始被人們遺棄了。 投資者普遍認為股票的風險比債券大,這一點無可厚非。雖然股票回報率長期來看大致固定,但每年的確有波動。這種波動大大影響了投資者對未來的態度,儘管這種影響經常具有誤導性。投資者認為股票風險大的另一個原因是到期日遙遙無期。由於這層額外風險,投資者自然期望股票的回報率“穩穩”高於債券的回報率。例如,如果債券的回報率為10%,而同一型別企業的股票的回報率為12%,那麼這就不能算“穩穩”。隨著回報率之間的差距縮小,股票投資者就開始另尋出路了。 當然,無論如何,股票投資者作為一個整體是不可能徹底退出的。他們所得到的只是更多的換手、大量的交易費用以及被不斷創新低的估值。這反映出,在高通貨膨脹的環境下,回報率為12%的股票,其吸引力在降低。過去的10年裡,在經歷了接二連三的打擊之後,債券投資者認識到,再高的利息都不保險,無論是6%、8%還是10%,都無法阻止債券價格的崩潰。由於股票投資者還沒有完全意識到自己持有的也是一種“債券”,所以他們還得繼續接受市場的教育。 12%的淨資產收益率註定是一成不變的嗎?是否存在著某條法律,禁止企業提高其淨資產收益率,以應對似乎永遠在不斷攀升的通貨膨脹率呢? 事實上,並不存在這樣的法律。美國企業並不能隨心所欲或透過制定法律來提高企業利潤。要提高淨資產收益率,企業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其中一點: ●提高週轉率,即銷售收入與總資產的比率 ●更便宜的槓桿 ●更高的槓桿率 ●降低企業所得稅 ●更高的營業利潤率 除此之外,沒有其他途徑能提高淨資產收益率了。因此我們來談談自己對此可以做點兒什麼。

  • 10 # 舊時yh

    簡單聊下我的經歷吧

    上學大學的時候家裡不是很富裕,在學校也沒有幾個看的自己得朋友,從那個時候心裡都想著以後不管做什麼都要多掙錢。有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錢是萬萬不能的。

    剛畢業那會去了一家做某寶店群的公司,那個時候趕上了大趨勢的末尾,透過大家的努力,老闆也賺了不少。

    17年底得時候國內電商企業暴增,國內市場被瓜分殆盡,作為企業,不轉型必然會越來越不好做。

    經過商議和考察還有國家政策的支援,我們開始涉足跨境電商,我們這一批老人也算是跟老闆合作吧,都開了自己得幾家店,成本也比較低吧,大概幾千塊錢就能開家店,目前一家店平均每月也就一萬五千塊錢左右。這可不是空口說白話哦大家可以來公司看我的後臺。

    其實說了這麼多,也是想讓大家明白不管做什麼行業一定要看準時機,跟對趨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射鵰三部曲的最後一部要安排張無忌和異族女子相愛,金庸這樣安排有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