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剪遍巴爾坦
-
2 # 老米2556
曾剃頭的大名傳了才一百多年怎能忘了?湘軍軍紀之壞是出名的,因當時打仗就是搶燒。殺。
-
3 # 事在緣隨1963
曾國藩仕途還算順利,官至二品大元,特別在鎮壓太平軍方面是清庭急先鋒,使漢人之間互相殘殺?但湘軍紀律嚴明,是一支驍勇善戰的軍隊,曾是湘軍建立者,領導駕馭能力極強。能在不利的形勢下最終消滅太平軍。曾是清庭能臣之一,不可否認其領導駕馭能力!
-
4 # 大風起兮偶飛揚
我是風中的舞者,我認為 ,曾國藩是個一個好領導,做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曾國藩說過: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一家之言哈,因為這始終是有益無害的,哪怕在個人的修行中,待人友善、解人之憂,人人必定尊而敬之;嚴於律己,心胸寬廣,敢為人先,
這更是一種可貴的品質。曾國藩本人也是每日三省吾身,發現自己的弱點和不足,然後想法設法加以彌補。坦言自己還有長傲和多言兩個缺點,對於這兩個缺點,該如何對待呢?曾國藩認為,首先是要從心理上認識到天底下能人很多,常懷謙遜的思想。左宗棠後來和曾國藩失和,總是找機會要罵曾國藩,而曾國藩總是一笑置之,從來不與之計較,甚至連左宗棠平定陝西回亂的時候,曾國藩總是不遺餘力的給予支援。
其次,就是要嚴格的修養來要求自己。曾國藩引用《禮記》裡說的“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的道理來要求自己,並告誡自己和弟弟:是非皎然於心而一言不發,勁氣常抱於胸而纖毫不露。
-
5 # 巔峰叫喚師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
6 # 檸檬味歷史
從領導的角度看,曾國藩算的上一位好的領導,湘軍淮軍如果沒有曾國藩,就不會存在,曾國藩為湘軍和淮軍起了重要作用,同樣,湘軍淮軍也立下汗馬功勞。
但從官來看,曾國藩就有些欠佳了,清朝苟延殘喘之際,曾國藩從中漁翁得利。
好壞各有,主要還是看從那個方向分析。
-
7 # 使用者102585704917
曾國藩為國苦訓湘軍,任人上,禮賢下士。雖高位,對家人噓寒問暖,長幼有別。生活作風上,嚴於律巳,寬以待人。所以說雖是大清官員,仍不失為一位正直好官員!
-
8 # 十方隨緣
是不是好領導不知道,但是要感謝曾國藩澆剿滅太平天國這個邪教政權,還中華一個朗朗乾坤,不然中國就會變成由邪教執政的政教合一國家了。
-
9 # 歷史的追憶
曾國藩被稱為古今第一完人,現在不管是企業的管理,還是領導者個人的修養,幾乎都可以在曾國藩身上找到正解。
1、穩重從容,可當大事
重,就是穩重、厚重、端重、負重、自重。領導力要與時俱進。“重”也是這樣。
作為領導者,平時可以很隨性,很張揚,可以跟下屬打成一片,可以有自己鮮明的個性,這些都是下屬所追捧的品質。但是,關鍵的時候,領導者依然要體現出一言九鼎的分量出來。因為這是對領導者最基本的要求。
領導者不能因為一味強調“重”而陷入保守,失去對環境變化的應對能力。當社會處於整體浮躁的時候,組織反而需要戰略定力,需要領導者靜下心來思考決定組織命運的那些根本、長遠和不變的要素,從而在戰術層面快速應變的同時,從戰略層面把握組織的根基和未來,做到居重馭輕,守正出奇。所以“重”在今天這樣一個浮躁的時代,對領導者來說,反而是更稀缺而可貴的品質。“重”的形式在不斷變化,但“重”的內涵,依然值得體會。
2、“耐煩”為第一要義作為領導者,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話你不想說,有些事你不想做,有些人你不想見,有些場合你不想出席。但是你必須說,必須做,必須見,必須出席。
人生不如意時常八九,領導者尤是。所以曾國藩說領導者一定要以“耐煩”為第一要義。
遇到事情不順的時候、焦躁的時候,一定要提醒自己,須從“耐煩”二字上痛下工夫。
曾國藩給別人寫信說:我做了這麼多年的官,但是我也要常常在“耐勞、忍氣”四個字上下功夫。
管理者最忌諱的是什麼?耐不住!輕易地發牢騷,怨天尤人,情緒化。
社會上難免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但這些問題的存在一定有它的原因;你得接受現實,你才有機會去改變現實。
“耐”就是以一種平和的心態看待這個世界。
情緒化的反應一定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領導者的成長過程,就是“耐”的工夫不斷提升的過程。
3、渾厚而非精明
精明其實是小聰明,渾厚才是大智慧。精明是領導的第一層面,渾厚才是更高的境界。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些朋友,口才極好,辯才無礙,跟人相處時,鋒芒畢露,咄咄逼人,往往卻因此傷人於無形之中,自己還不知道。而傷人的同時一定會傷害自己。
領導者的成功,取決於能否讓更多的、更優秀的人都心甘情願地為你所用。
“渾”其實是一種領導者的格局,一種胸懷,一種氣度。
你有天下的格局,你就可以用盡天下的人才,成就天下的事業;你只有三流的格局,你就只能用三流的人才,成就三流的事業。
別人有成績、有優點,要在公開的場合隆重地去表達它;別人有過失、有問題、有錯誤,要在私下場合去提醒他。
今天所說的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告訴你在中國文化環境下如何去把握人心、人性。
管理的核心就是人性。所以管理者要有“明”的眼光,更要有“寬”的胸懷。這就叫修為。
4、以識為主,以才為輔
“渾”是難得糊塗,但不是真糊塗;領導者要擔當大事業,一定要“看得明白,行得倔強”。
在曾國藩看來,一個人想做大事,見識是第一位的,才能是第二位的。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在環境和大勢之下去做的。正所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時運來了以後,天地都給你助力,把你推到頂峰;但是大勢已去,再大的英雄也無可奈何。
我們個人是無力改變大勢的;你非要跟大勢相抗衡,你被砸得頭破血流,你就是能活下來,戰略上已經是失敗了。
要想做大事,一定要借大勢,借大勢才能成大事。
要想借個勢,首先要知道這個勢從哪來、到哪去,靠什麼呢?——識!識時務者為俊傑。
瞭解大勢趨向以後,順勢而為,借勢而上,發揮你的才能,把事做成。
一件事該不該做,這是第一位的。把該做的事情做漂亮了,這是第二位的。
不管官場還是職場,如果做了不該做的事情,做得越漂亮,可能死越快。
曾國藩經常說自己是很愚的一個人,其實他很多事情看得非常透徹。
明有兩種,一種叫高明,一種叫精明。
同一個地方,只有登上高山的人才看得遙遠,只有登上城牆的人才覺得空曠,這就是高明;
同一件東西,憑空估計不如用秤稱的準確,用眼打量不如用尺量的準確,這就是精明。
一個組織的領軍人物,給組織能夠提供的最大價值究竟是什麼?看清大勢,看清大局,把資源果斷投進去。因為這是別人代替不了的,領導者一定要高明。
但是光有高明還不行,世界上眼高手低的人太多,還要精明,精準計算。
高明是一種戰略的眼光,精明是在戰術和執行層面精確,二者缺一不可。
光高明不精明,也成不了事;光精明不高明,區域性看得很清楚,但沒有大局觀,也成不了大事。
5、內方外圓
在大的價值體系之下,要學會“內方外圓”,“內方”是“外圓”的前提。
曾國藩打造核心團隊的第一條就是價值觀:衛道,保衛孔子道統、保衛孔子價值體系。
曾國藩作為整個大體系中的一個分子,要想做成事,前提是要學會妥協,沒有妥協是不能成事的。曾國藩早期是一片忠心,但是直來直去,非常失敗。
後來,他學習道家理念“柔弱勝剛強”,得到了所有資源的支援,處理好了所有的關係,反而實現了他偉大的理想。
進和退,得和失,取和舍就變成人生要不斷思考的問題,這也是曾國藩用一生來思考的問題。
-
10 # 辣眼刺鼻
曾國藩是一個才子,作為一個官員,絕對是稱職的。不過,他不是領導,而是一個統治階級的犬牙。所謂領導,是指領在前面,導在其中。也就是說,他要和被領導者走在一個平面上,而不是高出一頭,指手畫腳。只有統治者才會居高臨下地發號施令,把自己當成一個高高在上的權威。
回覆列表
立德立功立言
中國古人對一個人的最高評價,是所謂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幾位可以真正達到“三不朽”境界的人物之一。
“立德”就是品德的修養,修為的境界。曾國藩在這方面的成就是非常高的。慈禧太后對曾國藩曾有一個評價,說他是“古今第一完人”,即古往今來最完美的一個人。
曾國藩一生的追求是做什麼呢?做聖賢。什麼是聖賢?簡單來說就是道德完美的人。所以他的座右銘是“不為聖賢,便為禽獸”。在他看來,人生只有兩種境界:要麼是聖賢,要麼是畜生。這種成為聖賢的理念,構成了他一生追求卓越的強大的內在驅動力。
除了“立德”之外,曾國藩還“立功”了。所謂“立功”,就是建功立業,把事情給做成了。
曾國藩做的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鎮壓了太平天國。這件事從政治上來說,當然可以作出完全不同的評價,但是你不得不承認,他把這件事做成是非常不容易的。
曾國藩是文人,並非武將。他領導的湘軍也不是國家的正規軍,而是地方武裝。湘軍最早是團練,也就是民兵,是國家體制之外的意志臨時招募的、地方性的武裝,得不到國家資源的支援。
一個不懂軍事的文人,帶領一支體制之外的臨時武裝,竟然完成了正規軍都完成不了的事業,這自然與曾國藩的領導有很大的關係。曾國藩能夠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把湘軍有一群草根起家的烏合之眾,打造成了那個時代最有戰鬥力的部隊,這就反映出曾國藩極強的領導力。
在“立言”方面,曾國藩也是超乎常人的。曾國藩閱歷豐富同時他又善於總結,經常把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體悟總結成一個字、一句話、一副對聯,與他人分享。他的總結往往很通俗,但又很深刻,耐人尋味。
譬如,他總結的人生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天道三忌“忌巧、忌盈、忌膩”,都是人生的經驗之談。
他所指出的居官四敗“昏墮任下者敗,傲狠妄為者敗,貪鄙無忌者敗,反覆多詐者敗”,可謂深刻。今天官場上那些出事的官員,幾乎都跌跤於這四敗之中。
李鴻章對曾國藩的這一點就非常佩服,他曾經對人說:“古人謂一言可以終身行,真有此理!”(古人說一個字就可以一輩子遵行不悖,真是有這樣的道理!)
梁啟超在談到曾國藩所總結出來的人生道理時也說:“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閱歷,而切於實際,故其親切有味,資吾儕當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後儒先之言所能逮也。”
梁啟超的話翻譯成白話就是:他(指曾國藩)所說的話,字字都是從閱歷中來,符合實際,所以親切有味,可以使我們受益無窮,不是唐宋之後的那些儒生們所能比擬的。
大道至拙
不少人心中的曾國藩,往往是精於權謀的形象。曾國藩因此也成為官場權謀的代名詞。事實上,曾國藩能夠成功的核心,並非權謀,而是理念。
曾國藩並非天資聰明的那種人。左宗棠對曾國藩的評價是“才略太欠”,是個“書憨”,即書呆子。梁啟超也說曾國藩“非有超群軼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他沒有超群絕倫的才華,在當時的傑出人物中,被認為是最笨的一個)。
然而,曾國藩的成功之處在於他恰恰因此發展出一套“困勉”“拙誠”的功夫。
所謂“困勉”,就是一步步從艱苦中勉力做出。曾國藩說“自以秉質愚柔,舍困勉二字,別無入處。”(我天資愚鈍柔弱,除了困知勉行之外,別無下手之處。)
所謂“拙誠”,就是做事做人不存投機取巧之心,一步一步、實實在在地做。
在我們今天看來,曾國藩的領導力中,並非完全沒有權謀的因素,但其大體是以衛道為激勵之本、以純樸為用人之本、以推誠為馭將之本、以耐煩為治心之本、以包容為處事之本、以大局為決策之本、以勤實為治事之本。而其核心,則是“忠義血性”的理念。
曾國藩以書生身份從戎,所面臨的環境非常險惡。一方面太平軍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另一方面他所處的時代,又正是封建王朝的末世。整個統治集團中人心渙散、物慾橫流、唯利是圖、風雨飄搖。
在曾國藩看來,可怕的不是太平軍的造反,而是人心的陷溺。軍事失敗只是一種表象,它背後其實是價值體系的崩潰。因此當務之急是以“忠義血性”為核心的理念來激發天良,改變人心。在“捨身衛道”“忠義血性”的驅動下,曾國藩的湘軍的確表現出了異於其他軍隊的戰鬥力。
因此曾國藩的領導力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他用理念激勵起一批有著同樣價值觀的人共同投身於他所謂的事業,從而使湘軍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支有主義的軍隊”(蔣百里語),這也是他最終能夠完成平定“大亂”事業的根本原因。
中國式領導力
曾國藩的領導力,是一種典型的中國式領導力。這種領導力所體現的全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重心,強調的是“修己安人”“內聖外王”“有體有用”。在華人看來,領導者必須具備“聖”“王”的雙重資格;有“聖”人修己之體,然後才能為“王”者治人之用。中國文化所強調的是,內在品格的養成是領導力成長的前提。用最通俗的話說,就是先學做人,後學做事,做人是領導力之本。
曾國藩兼具聖王雙重的資格,造成精神事業的領袖,其領導力正是從傳統文化中浸潤而來的。這確實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大智慧與大境界。
有意思的是,曾國藩身上雖然不可避免地帶有那個時代的侷限性,但是他所總結出來並親身踐行的、在我們今天看來典型地與中國文化特性密切相關的許多內容,如耐煩、包容、謹慎、謙卑、果斷、坦誠、樸實、恕道、毅力等,也恰恰是當代西方管理學理論中越來越重視的領導品質。這些內容,既是中國情境下領導者成功所必備的要素,也是成就偉大的領導者所必備的共同特質。
曾國藩的領導力,可以用“仰之彌高”來形容。北京大學管理學教授宮玉振老師在其著作《曾國藩領導力十二講》一書中,用十二個字概括總結了曾國藩領領導力的要訣:重、耐、渾、明、辣、慎、勤、實、暇、裕、恕、強。
“重”,厚重、穩重。呂坤在《呻吟語》中曾說,“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重”反映了在中國文化環境下一個領導者應該具備的外在形象和內在涵養。
“耐”,耐煩、耐心。曾國藩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做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對於領導者來說,情緒化的反應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耐煩是領導者的必修之課。
“渾”,渾含、渾厚。精明是領導者的第一層境界,渾厚則是領導者的第二層境界。用曾國藩的話說,“精明亦要十分,只須藏在渾厚裡作用”。“渾”是一種包容的境界。
“明”,明白、清醒。曾國藩說:“辦事以明字為第一要義”。“明”對於領導者領導行為的成敗具有根本的價值。優秀的領導者,是高明與精明的集合體。
“辣”,潑辣、果斷。眼明還要手辣,“辣”是一種決斷力,關鍵時刻敢出手、敢拍板、敢下決心、敢承擔責任。“辣”是成大事者必備的素質。
“慎”,謹慎、自制。“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對於領導者來說這是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自制的意識的關鍵。自制對於領導者來說永遠是一種美德。
“勤”,勤奮、勤懇。“勤字為人生第一要義。”“天下事未有不由艱苦中來而可大可久者。”“勤”要做到“五到”,即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暇”,空閒、從容。“世事多因忙裡錯,且更從容”,“暇”字強調的是安詳從容的處事風格,著眼的是對做事節奏的把握。“暇”代表的是成熟大氣的領導境界。
“裕”,寬裕、坦蕩。“裕”是“萬事浮雲過太虛”的達觀,是“盡人事、知天命”的釋然,是“活潑潑之胸襟、坦蕩蕩之意境”的開懷。“裕”是對生命本質的深刻體悟。
“恕”,恕道、寬容。恕是將心比心,是同情的理解,是對自我的一種突破,是走出小我、成就大我,從而成就事業的關鍵。恕是中國式領導力的核心。
“強”,倔強、剛強。曾國藩說:“男兒自立,序有倔強之氣。”“強”強調的是堅韌過得意志力量,是不輕易認輸的意志,是看明白之後的一種堅持。
這十二個字,其實就是在中國文化和社會環境下,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應該遵循的十二條基本原則,或者說是領導力修煉的十二個綱目。今天我們可能很難完全做到這十二個字,但是這十二個字就像一面面鏡子,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看清自己,並且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
關注胸毛哥,給你不一樣的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