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Brian Madeux 因身患遺傳性疾病亨特氏綜合徵而在17年成為了世界上首個參與人體基因編輯試驗的患者。目前,該研究的早期部分結果已於9月5日公佈。
4
回覆列表
  • 1 # 科學閏土

    關於人體首次基因編輯實驗9月5日公佈的結果來看:人體基因編輯療法應該是安全的,而且達到了一些預期效果,但目前還不能確定第一批實驗最終是否能成功。

    漢特(Hunter)綜合徵

    漢特(Hunter)綜合徵是一種遺傳性疾病,X染色體伴性隱性遺傳,患者都為男性,也叫做“黏多糖貯積症Ⅱ型,嚴重型患者一般死於十幾歲的時候。漢特(Hunter)綜合徵患者缺乏有活性的能分解黏多糖的基因。導致黏多糖在細胞中堆積,對整個身體中造成功能破壞。基因編輯技術是一種精確的基因治療方,可以永久性地改變染色體DNA,可能治癒這種疾病。

    基因編輯治療法初步測試效果

    去年11月,Brian Madeux成為第一個在體內測試基因編輯治療的人。透過靜脈注射基因編輯工具,精確定位並幫助其修復突變的DNA。他是兩名接受治療的患者中的一員,因為首次人體測試極度謹慎,早期治療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測試安全性,所以Brian Madeux接受的是低劑量治療,遠低於在靈長類動物研究中的劑量。目前為止這兩名低劑量患者尿液中黏多糖幾乎沒有變化,對一名接受低劑量治療的患者的肝臟活檢也沒有發現發生基因編輯的證據。

    但是,在另外兩名接受中等劑量治療的患者中(中等劑量是前兩名低劑量患者的兩倍),接受治療的四個月內尿液中黏多糖水平分別下降了32%和61%;嘔吐頻率在四個月後也下降了51%。這可能是基因治療有效的一個跡象,因為在接受基因治療後患者黏多糖水平一直在下降。但是有兩種嚴重的副作用:一名患者因支氣管炎住院,另一名患者因心率不齊而住院,但這些副作用是由於他們的疾病和既存狀況,而不是基因治療引起的。在這項研究中,另外還有兩名患者接受了最高劑量的測試,10倍於低劑量目前,還在觀察中。

    所以目前這個結果確實是令人鼓舞的,在中等劑量患者身上可以看到一些明顯的效果。基因編輯技術對於嚴重甚至致死性的遺傳性疾病來說,可以從根源是根據病因糾正疾病基因可以擺脫終身用藥。

  • 2 # OF21212455064

    1. 人類探索未知世界是本能之一,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原動力。對科學研究探索持有寬容態度,平和心態和尊敬立場是人類文明社會基本素養。其中並不因其研究物件或靶物質不同而採取不平等和歧視等多重標準。

    2. 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人類對生命奧秘的研究進入全新時代。在不斷解密基因資訊意義,利用基因技術後造福人類勢在必行。這是歷史的必然,無論是否認識到這一點都不能改變這一發展規律。

    3. 潘多拉盒子已經開啟,只有加速研究,深入認知,才能發現解決防控治理的理性之道。人類發現火併未因此導致滅亡,理性用火給人了帶來發展機遇。人類認識到原子核物理,也沒有導致人類毀滅,而是更加理性地加以利用。基因也該如此。

    4. 科學技術你不去研究,別人會去研究,甚至做得更快,更深入,更好。任何科學技術都一樣,落後就意味著被凌辱,軟弱就意味著捱打。

    4. 在科學技術面前,人類不止一次修改道德底線。在先進文化面前,人類不止一次放棄陳舊觀念和行為準則。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還是如此。歷史程序就是不以任何人的個人意志為轉移。

    5. 我支援人類基因編輯和基因設計。我預言,在今天資訊時代之後,就是基因生物時代。在資訊時代,決定人富裕和社會地位的標準是資訊佔有量。下一個時代界定標準是優質人工基因佔有量。

    這群人更加美麗,更加健壯,更加聰明,更加長壽。

    接受基因設計的人,天然免疫大多數傳染病,不再受癌症的威脅。輕鬆學習任何知識,能夠經受更大的精神和心理壓力。美麗而健壯,聰慧而敏捷的他們在社會中如此出類拔萃,逐漸成為社會各行各業的掌控者,長壽且健康使得他們更加具有競爭優勢。x當下一個時代來臨,基因競爭,強者會更強。

    試問,誰能拒絕這種誘惑?

  • 3 # 商業偵查眼

    賀建奎:嬰兒基因實驗"愚蠢而危險"

    科學家賀建奎可能因為愚蠢的基因編輯而面臨風險。去年,他說自己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批"基因編輯"嬰兒,以保護他們免受艾滋病毒感染,這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公憤。

    時任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的賀建奎說,他使用一種名為CRISPR-Cas9的技術改變了2018年11月出生的雙胞胎女嬰的胚胎基因,引發了一場國際科學和倫理爭論。

    賀建奎說,他已經鎖定了一種名為CCR5的基因,並對其進行了編輯,他認為這種編輯方式可以保護女孩們免受艾滋病病毒的感染。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說,賀的研究結果顯示了人類引入突變的意外後果。科學界對這個基因還不夠了解。其他專家一致認為,在考慮基因編輯技術可能的人類應用時,需要極其謹慎。

    據企查查顯示,賀建奎博士畢業於美國萊斯大學物理系,師從Michael Deem教授從事生物物理學研究。博士後期間師從斯坦福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Stephen Quake教授,從事基因測序研究,同時也是瀚海基因創始人、董事長。

    這項研究是極其危險的警告,即操縱人類基因組以降低對特定疾病的易感性並非沒有相當大的風險。伯克利研究小組的研究分析了英國生物銀行(一個健康和遺傳資訊資料庫)註冊的40多萬人的基因型和死亡登記詳情。

    他們發現,擁有兩份Delta 32基因突變(類似於被編輯的基因)的人與擁有一份或沒有的人相比,活到76歲的可能性要低20%。

    雖然當時社會輿論譴責了他,並暫時停止了他涉及編輯人類基因的研究活動。但是研究表明,賀所謂的為保護女孩免受艾滋病毒感染所做的改變可能會大大增加她們早期死亡的風險。

    基因編輯的誘惑還在繼續

    在賀建奎被廣泛嘲笑製作世界上第一批基因編輯嬰兒的六個月後,他消失在了公眾視野之內,而新的資訊表明其他魔鬼科學家可能在美國從事同樣的工作。

    斯坦福大學生物倫理學家William博士表示,迪拜的一家生育診所曾透過電子郵件向賀建奎傳送基因編輯培訓檔案。

    檔案顯示,該診所向多個國家的科學家和有遺傳性健康問題的家庭表示支援並有興趣改變胚胎基因以預防或治療疾病。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Jennifer是賀建奎使用的CRISPR基因編輯工具的共同發明者,她曾聽說還有很多科學家想要編輯胚胎。

    坦白地說,這項技術還沒有為人類胚胎的臨床應用做好準備,儘管研究還在繼續進行。此項研究由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支付。

    隨後加州大學開除了Jennifer和其他兩名教職員工。休斯敦的萊斯大學也仍然在調查前任顧問-物理和生物工程教授邁克爾·德姆可能有過的任何參與行為。

    自11月在香港舉行的基因編輯會議上發表講話後不久,科學家賀建奎就沒有公開露面過。賀建奎出於對成名的渴望而違反了研究規範。他單獨行事,目前還沒有任何關於雙胞胎的後續訊息,儘管他用基因編輯的胚胎實現了這一目標。

    基因編輯的國際標準

    從那時起,科學家一直在爭論對國際標準進行控制。在許多國家編輯胚胎的基因是非法的,因為它可能會損害其他基因。基因的變化也可以傳遞給後代。目前尚不清楚編輯一代將如何影響下一代。

    以前的研究表明,CCR5基因突變的人 - 特別是他們帶有兩個複製基因的人,稱為Delta 32突變 - 對HIV的抵抗力更強。研究人員發現Delta 32突變與許多其他病原體有關。它被認為可以預防天花和黃疸病毒。它也被認為有助於中風後的恢復,而對老鼠的研究表明它可以幫助改善記憶。

    然而,基因突變也有缺點。它可以減少對其他傳染病的保護,而患有Delta 32突變的人死於流感的死亡率會大幅增加。

    研究人員表示,在沒有HIV感染的情況下,Delta 32突變似乎會對個體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中國將對基因編輯實施規定

    在對人類胚胎使用基因編輯工具CRISPR遭遇全球強烈反對之後,中國將進一步加強對操縱人類基因組的監管。新法草案明確將人類基因和胚胎列為受保護的個人權利。

    該法律將使任何參與編輯人類基因組的醫生或科學家對實驗結果負法律責任。

    “法律明確指出那些用人類基因和胚胎進行研究的人不能危害人類健康或違反道德規範。”

    該草案可能在明年獲得批准。賀建奎的宣佈標誌著科學和醫學的先例,世界上許多醫生稱之為不道德的魔鬼科學家,理由是缺乏關於這種操作對人類最終影響的同行評審文獻。

    CRISPR在編輯人類基因組等方面既簡單又有效。該工具有效地允許科學家在基因內“複製”和“貼上”。

    雖然法律收緊了中國對涉及使用CRISPR編輯人類基因組的醫學研究的控制,但在實踐中的操作遠遠沒有完全暫停。今年3月,立法機構出臺了一些規定,要求科學家在進行涉及人體細胞編輯的實驗之前,先得到最高衛生機構的批准。

    由於像CRISPR這樣的技術和人類基因組功能如何擴充套件背後的研究,能夠選擇性地編輯人類基因以實現結果的前景已經變得越來越現實。在理想情況下,技術可用於預防遺傳疾病並使全球人類受益。

    相反,持懷疑態度的人說這個工具也可能為許多其他惡性後果敞開大門,包括“ 遺傳不平等 ”,只有那些能夠負擔得起增強基因花銷的人才能做到這一點。

    海哥相信,科學與毀滅相反:它可以揭示我們存在的真相而不是毀滅它。科學實際上是哲學的延伸,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回答主要問題:我們來自哪裡,我們在這裡做什麼,以及我們要去哪裡?

  • 4 # 伍治堅

    1997年,上映了一部叫做《千鈞一髮》的電影。

    即使在20年後的今天,回頭看這部電影,都會引人深思。

    電影講的是在未來的某一年,基因編輯技術被廣泛使用。基因決定命運,幾乎成為金科玉律。故事的主人公文森特非常不幸,出生以來就有基因缺陷,患有先天性的近視和心臟病。根據其基因預測,他只能活到30歲。於是文森特的父母“定製”了一個有著優良基因的弟弟。

    文森特的夢想是漫遊太空,然而由基因導致的先天缺陷令他無法圓夢,直到他遇到了太空中心的傑羅姆。傑羅姆因基因定製有著近乎完美的基因,卻在一次意外中半身癱瘓。二人決定調換身份,文森特千方百計隱藏自己的基因資訊,每天都認真清洗掉自己的皮屑毛髮,不暴露任何蛛絲馬跡。而傑羅姆則需要每天為文森特准備血袋等物品,以幫助他偽裝成自己。

    為了不影響廣大讀者去看原電影的興致,我就不再劇透了。20年前,這部電影的想法是非常超前的。它預言了隨著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完全有能力透過技術手段編輯自己的基因,同時也揭示了基因編輯給人類帶來的各種問題。

    巴利耶夫的狐狸

    上面說的,只是充滿想象力的一部電影。但其實在科學實證上,人類在基因最佳化方面的努力,從未停止過。

    上世紀60年代,前蘇聯有一位名叫巴利耶夫的生物學家。他對於狐狸做的一系列實驗,對以後的基因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

    巴利耶夫的試驗目標很簡單:他想要培育那種對人類更友好,更容易馴養的狐狸。於是他在一批狐狸樣本中進行篩選,每次篩選出脾氣最溫順,最容易馴養的10%的狐狸,然後基於這些“最有愛”的狐狸進行配種。這樣經過大約四代狐狸的定點培育,新出生的狐狸天生對人類有很強的好感,喜歡做人類的小乖乖。

    在巴利耶夫去世後,其助手圖特接過導師的衣缽,繼續進行這項研究。圖特曾經寫道:

    透過高密度的定點培育,我們將幾千年以來產生的進化過程,壓縮到了幾十年內。

    巴利耶夫透過實驗證明:在短短几十年內,透過定點培育等手段,是可以改變生物的基因的。

    優生學(Eugenics)

    英國19世紀的學者弗朗西斯·高爾頓曾經寫道:

    世界各國都不乏優生學的信徒。最臭名昭著的“優生學”擁躉,可能就是希特勒了。在希特勒的推動下,優生學在納粹德國得到全面的推展,並與種族滅絕結合在一起。當時的德國政府以經濟理由將不具生產能力的人口以各種方法處理掉,阻止他們繁衍後代,並要求每個國民都必須保持強健的體魄。1933年7月,納粹黨甚至在德國開始推行《防止具有遺傳性疾病後代法》,將數十萬名有遺傳性疾病的人強制絕育,遭到了歷史的唾棄。

    新加坡的開國之父李光耀,也曾是“優生學”的支持者。1983年8月,李光耀在國慶群眾大會上講話指出,新加坡的男性大學畢業生若要他們的下一代像他們一樣有所作為,就不應該愚昧地選擇教育程度和天資較低的女性為妻。

    為了鼓勵高學歷夫婦生育更多的孩子,新加坡政府在1984年決定,讓大學畢業的母親生育第三個孩子後為子女擇校時享有優先權。這種赤裸裸的“學歷歧視”,在新加坡引起了巨大爭議。

    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和柯立芝,文學家蕭伯納,年輕時的丘吉爾等都對優生學充滿了熱情。凱恩斯甚至是1937~1944年間英國優生學協會(British Eugenics Society)的主席。

    20世紀後半葉,大部分民主國家掀起了一浪接著一浪的平權運動。帶有歧視色彩的優生學,漸漸失去市場。

    基因差異決定命運

    現實生活中,似乎確實存在先天差異導致的命運差異。以智商為例。很多研究顯示,智商和一個人的學習成績、工作表現、領導力等都有很強的相關性。

    如上圖所示,智商更高的人在小學階段的成績更出色,學歷更高,工作上表現更好,工作升遷機率更大,面試的成功率也更高。同時,智商更高的人群,出車禍的機率更低,被忽悠和“洗腦”的機率更低,在人際溝通時更加自信,甚至更不容易患上精神分裂症。

    如果有得選,每個人肯定希望自己和孩子的智商更高一些。問題在於,一個人的智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遺傳決定的。研究(Bouchard,2004)顯示,人的基因對於其智商的影響程度,介於20%(幼兒階段)~80%(青少年階段)之間。

    發達國家整體智商水平有下降趨勢

    過去10年,很多發達國家學生的平均智商似乎有下降的趨勢。

    舉例來說,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學生的平均PISA考試成績,從2009年的515分,下降到了2015年的509分。像英國、法國、荷蘭、丹麥、德國等國家,都發生了學生考試成績普遍下降的情況。

    照道理來說,政府對於教育的支出並沒有明顯下降,為什麼學生們的考試成績不升反降呢?背後有這麼幾個可能的因素:

    第一、高科技。

    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在如今,只要有一個智慧手機,很多知識根本不需要學生去記憶或者理解,在網上搜一下就能獲得現成的答案。當學生被允許帶著計算機進考場時,所有的加減乘除四則運算都變成了多餘。由於手機上都有地圖,因此我們不再需要有方向辨別能力,即使是路痴,也能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裡暢行無阻。照目前的人工智慧科技發展速度,再過幾十年,很多基本的生存需求和服務,都可以用機器來完成。人已經被科技“逼”得越來越懶。

    第二、教育帶來的邊際效用遞減。

    當一個經濟體中的大多數勞動力,其平均學歷從小學畢業提升到中學畢業,並且有更多的人進大學時,該經濟能享受到極大的“教育紅利”。比如1970~1990年代的新加坡,1980~2000年代的中國,都是這方面的典型。

    但是當教育全面普及,大多數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都至少能上中學/中專以後,這方面的邊際效用,就開始遞減。

    OECD發達國家中人力資本的增速,正在逐年下降。也就是說,透過普及和提高全體國民的教育水平來拉動經濟,其邊際效用正在遞減。

    第三、吃得太多太好,反而不健康。

    在二戰結束後,很多國家普遍面臨的挑戰,是吃不飽。但是在經濟發展,豐衣足食之後,我們又開始面臨另一個大難題:那就是肥胖和心理不健康。

    上了點年紀的讀者,對這一點肯定有很深的印象。記得小時候,每次對大年三十的年夜飯都十分期待,因為那頓晚飯,可謂是一年之中最豐盛的晚餐,平時捨不得殺的雞,捨不得吃的肉,在那天晚上都會拿出來分享。但現在的90後和00後,完全體會不到這種幸福感,因為他們從小就出生在不愁吃穿的環境下。

    但解決了吃不飽的問題,並不代表我們就沒有煩惱了。我們現在擔心的,是青少年中日益升高的“憂鬱症”病患比例,自殺率以及過度肥胖症。現在的年輕人,雖然不用擔心吃不飽,但身體上的毛病卻不一定少,還不一定有30年前的年輕人更健康。更差的健康狀況,也會影響其智力的發展。

    基因編輯是新的優生學?

    智商很重要,但提高智商又很難。21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讓人類對透過改良基因來提高生理機能的想法,又產生了新的希望。

    如上圖所示,僅僅是在2001年左右,編輯一組基因的成本,高達1億美元左右。但是在接下來的十幾年中,基因編輯的成本大幅度下降。到了2017年,編輯每一組基因的成本,僅為1000美元左右。由於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使得基因編輯的研究,在全世界各國遍地開花。只要政府沒有明令禁止,就有科研人員敢於嘗試。

    2016年1月,英華人類受精及胚胎學管理局下令,准許基因改造人類胚胎的科學研究。英國國會透過有關決議,允許科學家改造人類基因以防止遺傳病。英國是全球第一個允許改造人類胚胎基因的國家。

    科學家們普遍的擔心是:基因重組這一“潘多拉的魔盒”,一旦被開啟,就永遠關不上了。

    研究(SHULMAN AND BOSTROM, 2014)顯示,如果經過連續5代人的基因篩選,我們就能將第五代後代的智商,提高大約65左右。智商提高65,是非常明顯的進步。一個人智商為100的話,大約可以算是普通平均水平。但是一個人的智商如果達到165,那就是天才級別了。經過5代人的“定點基因”培育,我們就能將普通人變為天才,這對於很多政府和家庭來說,有很大的誘惑力。前車之鑑,一旦這項技術被別有用心的政客利用,變成了新的優生學,對全人類的發展未必是好事。

    展望未來,會否有更多的政府,投入到生物基因研究的“大戰”之中?像本文一開始提到的《千鈞一髮》中的“基因定製”新人類,是否會成為現實?倘若成為了現實,我們又該如何對待?如果出生時基因就有缺陷,是不是這輩子就“廢”了?這已經不僅僅是“科技”問題,而覆蓋到了哲學、人文和倫理的範疇。

    參考資料:

    豆瓣電影:千鈞一髮 Gattaca

    Thomas Bouchard, “Genetic Influence On Human Psychological Traits - A Survey,”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4, (August 2004): 148-151.

    CARL SHULMAN AND NICK BOSTROM, "EMBRYO SELECTION FOR COGNITIVE ENHANCEMENT: CURIOSITY OR GAME-CHANGER?" GLOBAL POLICY, 2014, VOLUME 5.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演義》中東吳除了四大都督,太史慈和十二虎臣。還有哪些拿的出手的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