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寵物油畫
-
2 # 觀劇社群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事情應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鬥;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
-
3 # 知命堂文化
我來回答。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戒色,中戒鬥,老戒得。語出《論語.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先說“戒色”,少之時氣血未定,戒之在色。意思是說人在年輕的時候,身體還未完全發育成熟,氣力,血脈還沒有定型,要適當剋制色慾,以免貪色傷了身體,在這方面,一定要引以為戒,保證身體茁壯成長。
再說“戒鬥”,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意思是說人長到成年的時候,氣力,血脈茂盛,各種機能達到頂峰。這時候一定要避免械鬥,好勇鬥狠,以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三說“戒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得,得到,佔有的意思?為什麼要戒得呢?意思是說人到老年,氣血衰敗,身體大不如前,應該心胸豁達,看開世事,該放手時且放手。不要貪婪,攢吃攢喝攢錢攢房子。怕死,愛錢,沒瞌睡。須知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世上財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戒掉貪慾之心方能養浩然之氣,益壽延年。
少戒色;壯戒鬥;老戒得。若真能持此“三戒”,真聖人也。
-
4 # 幸福快樂淑麗
孔子的理解是,少年時代,不要貪戀女色。正是學習成才年級,怕誤了學業,不能成為大事業的人,中年時代不要增強好勝。打架鬥毆。也是生非。因為是有家庭的人,上有老下有小,不是一個人的生活,想怎麼就怎麼,不是以氣用事的,是忍,不管什麼事都要忍,要三思而後行,老年時代是少生氣,多開心,能幹就乾點,知道對身體好都行,不要那麼的懶惰不幹。那樣對身體也不是太好的,能運動都運動,有個好身體最重要也最好的,好了寫這些吧,平安順利祝大家照顧好自己,安康吉祥,
-
5 # 職業小白譚先生
這幾話的原文出自《論語》“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翻譯成現代文就是人在少年的時候,是他血氣未定之時,一個人容易衝動,什麼樣的想法都不成熟的時候,這個時候戒之在色。
那麼在這個時候,朋友之間大概往往都是在情感問題上會出現一些相同的或者不同的意見,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大學校園裡面學生出問題,很多都是在戀愛問題上。所以說血氣未定的時候,要在心裡把情感問題作為大事處理好。
過了這個坎到了中年。“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我們成長到了中年,就是我們說的血氣方剛。我們自己的家庭穩定了,職業穩定了,社會圈層、朋友,包括你的薪酬、待遇基本上到了穩定的時候,想的是什麼呢?想的是與人爭鬥而謀求更好的空間。所以孔子的提醒就一個字,叫做“戒之在鬥”。
人在中年的時候,最大的警戒就是不要跟人爭鬥。這個時候與其與人爭不如反觀要求自己。印度的大詩人泰戈爾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他說“我不能選擇最好的,我只能選擇最好的來選擇我。”他選的是一種等待的態度。
其實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觀念,也就是說你與其與他人鬥,不如跟自己的能力鬥,所以我們就要在中年要繼續學習提高自己。
如果你覺得說一個更好的薪水、更好的職位、更好的公司,為什麼你沒有進去呢?那你想一想是不是自己還不夠好。如果透過你的修煉讓自己更好一點,那個機遇也許會選擇你。所以戒之在斗的時候交朋友最當慎重。
我們會經常發現有一些朋友他老鼓動你,他會說你覺得誰誰誰就比你強啊?為什麼他就有那個位子?你覺得誰誰誰是不是就是你最大的障礙啊?你現在就應該搬掉他。所以在中年的時候交朋友要交那種平常心的朋友。
為什麼華人有一句話叫做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中年能夠交到那種淡淡的而超乎功利的朋友,他永遠都會是你身邊的一個撫慰、一個棲息地,但是他不是鼓動你去爭鬥的人,這就已經是人之大幸了。
那麼到晚年呢?晚年的時候按孔子的說法叫“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人年老了,從你整個的生命體徵,到你的心理狀態,都已經開始走向了平緩,就像那種湍急的河流衝過山巒終於到了入海的時候,表現出來一種平緩和遼闊。在這個時候人還有所戒嗎?孔子說還有一個子,叫做“戒之在得”,就是你的得到。
這裡面其實是大有深意的。人這一生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層次的時候要開始用減法生活。因為人在年青的時候你要收穫友誼、收穫金錢、收穫情感、收穫你的功勳,你收穫了很多很多之後,如果我們不學會拋棄,那麼,就像是一個新家,被東西堆得滿滿當當一樣,你自己的心靈會被所得而堆滿,最後會累於得。也就是說你的所得是你生命中最大的拖累。
所以我們也經常看到,老年朋友在一起互相的交流都是什麼呢?往往都是抱怨,抱怨的其實都是他們的所得。比如說怨兒女,說小的時候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了,到現在你們都去忙了,不孝順,不回來看了,很傷心。再有就是抱怨說,你看現在社會發展的多不合理啊,我們當年幹革命的時候,我們一個月才拿幾十塊錢,你看看我孫女一去外企,她進去就是三、四千塊錢,你覺得這對我們老幹部公平嗎。如果老在說著這些東西的話,那麼你的所得就變成你生命的一種隱痛,因為人有得就會患所失。人有得以後就會在得上有所抱怨。
-
6 # 集寶國學文化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孔子把人生分為少年、中年、晚年三個階段,並且規定了這3個年齡段不該乾的事情。人在少年階段不要迷戀女色,這樣傷體明顯;因為少年時期,人的身體發育不完全,並且體內的血氣尚未充實,要戒的是色情之慾。孔子說的少年戒色,不僅僅是性的問題。少年對世界的觀察,除了性以外,更主要的是由於對社會經驗缺乏,導致對人間百態辨別不清,少年的輕狂易導致少年被很多事情所迷惑,容易吃虧上當。古時候「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即有戒色的用意」。
人在壯年、中年階段,血氣正好剛強,難忍一朝之忿,容易與人爭鬥,不管誰都鬥水,都容易引火燒身,甚至禍害官司等不利之事,故須戒鬥。中年人之間的鬥更主要的是暗鬥。這種鬥往往比街頭鬥毆更厲害。不僅消耗雙方的腦力,更有可能破壞業已形成的良好的工作或社會環境,也可能給下一代產生不好的影響。
戒斗的積極意義,即是以此飽滿的體力精神用於正當的事業。
人到了晚年階段,思想深邃,比起那些沒有經過人情世故的年輕人來說,老有經驗。如果利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去佔別人的便宜、財物,貪得無厭,則容易晚節不保,令人不齒的。如果老年人能夠利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知識為人指導、幫忙,也是贏得尊敬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孔子提出的“人生三戒”放在當今社會仍然適用,戒色即可養體又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戒鬥則則使人心平氣和,遇事不莽撞,相互禮讓,並且思想道德加以提升;戒得則告誡老年人不要貪得無厭,自用以往的人生經驗更好的去幫助別人。
-
7 # Fjx我是追夢人
作為一名中華文化的愛好者,又經歷過了人生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對這句話我是從心裡贊成的,也希望年輕人都能早日學到並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以做為今後人生的指引,善莫大焉。
孔子的這句話主要是對人的修身養性方面所提出的建議,大概意思如下:
少戒色:俗話說萬惡淫為首,少年時期,正處於青春期,也是人生的懵懂階段,對於”色”是充滿好奇、衝動、而又不知它的危害。終日又喜歡胡思亂想,因此,極易受到“色"的危害。無論是對異性的愛慕,還是胡思亂想,都是內心生理的體現,但因為年輕,對它知之甚少,這時如果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就很容易被這種慾望所控制,無論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都是不利的,甚至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對於年輕人而言,如果不能意識到“色"的危害,就會沉湎於其中難以自拔,朝也思,暮也想,這樣就會把本應用於學習上的充沛精力消耗殆盡,時間長了,也會給自己的身體帶來隱患。其實,人生中一些病都是在少年時無知留下的禍根,但是到了中年才會才身體裡顯露出來,到那時才會恍然大悟,追悔莫及!鑑於此情,年輕人一定要正確的認識到“色"的產生及危害,控制好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使自己能順利度過這一特殊時期,然後通向自己人生的康莊大道。
中年人精力旺盛,孔武有力,這時便所向無敵,任何人都不足以成為其對手;加之生活壓力較大,難免會脾氣暴躁,表現出好鬥的特徵。身強力壯,一出手就可能給別人帶來致命的打擊,既毀滅了自己,也毀滅了別人,等到進入鐵窗的那一刻,才會追悔莫及。另外,中年人好喝酒,酒後就會尋釁滋事,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事故,因此,中年時一定要戒鬥,凡事心平氣和、理性解決,不倚仗身體的優勢盛氣凌人,讓理性和智慧始終充滿著中年人的大腦,這才是成熟的真正標誌一一一不單指身體更重要的是心理。
老年要戒得:這更發人深省。人到老年或許已功成名就,大風大浪都已走過,到這時,應該心如明鏡,心如止水。切忌貪得無厭,無度索取。很多人老了老了,卻晚節不保,把自己送進了鐵窗。他們有的是毀於錢,有的是毀於色,給自己的晚年畫上了一個不光彩的句號。使自己徒留一生嘆息!
其實,我們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處就在於它可以給人以智慧,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指引和建議,使每個人的人生少走彎路,不留下遺憾。所以年輕人要多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牢記先人的的教導,早學習、早明白、早受益。用知識和理智去武裝我們的頭腦,莫讓愚昧和無知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
-
8 # 使用者60397079085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戒色,中戒鬥,老戒得,怎樣理解?
這個問題我學習過,看到題目,我又進行了思考,所以我來回答一下。
孔子云:“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君子有三種戒忌:在年少的時候,血氣尚未壯盛和穩定,要戒女色;到了壯年的時候,血氣旺盛而且剛烈,就要避免與人爭論戒鬥;到了年老體衰之時,血氣已經不足甚至衰弱,就應該避免貪得無厭了。
孔老先生的話,把人的一生分成了三個階段:少年,壯年,老年。這樣的分段,基本是符合實際的。他說“少戒色,中戒鬥,老戒得”是什麼意思呢?我也來說說自己的體會和認識吧!
首先來說“少戒色”。
我們在青少年時代,尚處於長身體的階段,五臟六腑四肢九竅都還處於逐漸完善的時刻,特別是腎氣還不是很充足。如果此時便有好色的特性,那對身體的健康完善是極為有害的。不僅如此,此時的你不光是血氣未定,更重要的是志氣未定。你的觀察能力、辨別能力、判斷能力都還是欠缺的。你不可能知道你面對的人,將來有多大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他(她)的性格特點是什麼樣子的,是溫柔善良還是暴烈殘酷。你唯一隻能看到的是容顏和衣著。也就是你只看到表面而看不到內部,只能看到人而看不到心。特別是如果你是為了一時性慾的衝動,那就更是要避免為之了。這樣弄不好,在很短的時間裡,你就會進班房了。
其次來說“中在鬥”。
中年,和壯年應該是同一個階段。在壯年時期,五臟六腑四肢九竅全部都健全了,這時候身體強壯力大無窮,就特別要注意修養品性。因為,這時候你上有老人中有愛人下有兒女,你的每一個言行都應該要注意了。如果你脾氣暴躁,一言不合與人爭吵甚至格鬥,或者被人打傷,或者打傷別人,都會給家庭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和煩惱。你的父母每天每時每刻都在為你操心,他們雖然不能為你解決更多的困難,但是他們希望的是你能永遠平安。你的愛人每天希望你能順利,掙到更多的金錢來提高一家三代人的生活。你的孩子雖然尚不懂事,但他們也不願意看到自己爸爸媽媽被人欺負的樣子。所以,為了一家人的幸福快樂平安順利,為了社會的安寧和諧,你就必須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做一個輕言慢語表達意思,理智對待遇到的突然出現的問題,給家庭和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再次來說說“老戒得”。
年老之時,五臟六腑四肢九竅均已退化,氣血衰微,肢體不協,頭腦不靈,思維不,應該多以休息與適當的運動為主,以保持健康和延續生命。這時,不能再有權力和金錢的多餘慾望。原來工作的,如果有退休工資,就用它養老即可;原來經商的,想必也積累了一定的金錢,就用它養老即可;原來沒有積蓄的,你也不要再去開發什麼新的專案了,因為老了,免不了跟不上形勢,就會上當甚至受騙。有的人年紀大了,還每天想著要為兒女掙這掙那,殊不知你掙得多少也滿足不了他們。《好了歌》上說:“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簡直就是一語道破這個不爭的事實。世間有個規律,叫做:因為“貪得無厭”,所以“利令智昏”。有些老年人,特別是女性的老年人,容易被人騙,就是因為一個“貪”字,常常使自已喪失了理性,因而上當而損失金錢。有的老年人會不會嫌自己退休金少想掙更多的錢,反而連退休金賠了進去。有的老年人會不會因為想多為兒女做點事,結果手腳不靈便摔傷骨折,反而給兒女造成了經濟上的負擔和心靈上的創傷。我不能一一列舉,反正“戒得”
所指的方面很多,希望老年朋友們晚年珍重!
以上就是我對“三戒”的理解,不知道提問的朋友滿意與否?
-
9 # 德雨50926495
“君子有三戒,少戒色,中戒鬥,老戒得”, 出自孔子《論語·季氏》。原文“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
孔子認為,如果能活一百歲,不過人生三萬六千天,看起來好像很長,但細細想來,人生也就三個階段:少年、壯年、老年。每個階段都有其特點,有好也有壞,好的方面要發揚,不好的方面,也要注意避免,如此才能一生順遂。正因為人性好色、好鬥、貪得,所以孔子提醒人們要有所戒懼,人們在誘惑面前剋制自身,不能悖理違法,喪失人格,失落道德,失去本心。
“戒色”儒家認為,血屬陰,氣屬陽,人的身體必須陰血陽氣流行,始能維持生存。少年身體內的血氣尚未充實,要戒的是色情之慾。少年由於對社會經驗不不足,對人間百態辨別不清,少年的輕狂易導致少年被很多事情所迷惑。這就需要對其進行教育,幫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如何對少年進行,全面的人生觀教育,乃是國家之根本。
“戒鬥” 壯年時,血氣剛強,難忍一時之忿,與人爭鬥,必然召兇惹禍,故須戒鬥,以飽滿的精力,用於正當的事業。中年人之間的鬥,更主要的是指暗鬥,這種鬥往往比街頭鬥毆更厲害。不僅消耗雙方的腦力,更有可能破壞業已形成的良好的工作或社會環境,也可能給下一代產生不好的影響。
“戒得”, 得,貪求。老年時,血氣開始衰落,要戒貪得無厭,控制慾望,要注重養心。人老休衰,精力不支,如貪求事功,希望有所得,不但身體不能適應,而且事情也辦不好,所以要戒得。禮記“七十曰老,而傳”。而傳,就是要把事情交代出去,這就有戒得的意思。
老年人應該幫助年輕人,在人格上也是崇高和偉大的。孔子因為七十二賢,才能傳播自己的偉大思想,那麼中國儒家的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回覆列表
《論語》中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也就是說年輕人要注意性的問題,能節制而不縱慾才叫君子;中年人要溫潤平和,不要好勇鬥狠做意氣之爭才稱得上君子;老年人要看得通透,不要把事都看得太重抓著不放才算得上君子。
君子三戒
孔子這句話道出了人生三個階段容易產生的毛病和問題,這三點在時間上相互連線,在性質一脈相承,卻又各自獨立。此番訓誡意在提醒正處在某一階段的人醒悟,供過來人反思,助來者前瞻長路。
一、少年:戒之在色。少年可以理解為年輕人,實際上包括了少年也包括了青年。依古代禮制,女孩十五歲及笄,便算是成人可以出嫁,男子十六歲舉行冠禮,表示成人可以娶妻。對照現在婚姻法中關於法定結婚年齡的規定:男子不得早於二十二週歲,女子不得早於二十週歲,古人享受男歡女愛要比現在早很多。只是性成熟並不代表心理成熟,往往年少無知貪圖閨房之樂,過分縱慾,於身體、心理都會產生極大危害。只是“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聖人也並非不通情理,所以提倡適度要求節制而非禁慾。
冠禮
現在社會人們對愛的理解往往狹義化,認為父母、兄弟是孝悌,屬於親情;對於同性朋友是友道,屬於友情;唯獨對異性才是愛情,愛被理解為兩性之間基於性的特殊情感。再加上各種人為因素的影響,青少年性心理的早熟比性生理的早熟更提前,這是教育的大問題,也是很大的社會問題。
個人認為年輕人要戒男女大欲之色,但要保持年輕人的本色,那就是敢想敢幹有衝勁,不怕失敗不服輸的決心和韌性,有成就一番本事和打拼一片天地的野心。年輕人要戒色但要留住本色。
年輕人
二、壯年:戒之在鬥。
孔子教育我們戒之在鬥。但是中年人偏偏是最不能放棄奮鬥的人。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放眼望去都是需要依靠自己的人,而自己卻無處可依。在無助中,難免焦慮與暴躁,敏感又脆弱,時而意氣風發滿懷希望,時而消沉絕望痛苦不堪。但是無論內心是怎樣的一種滋味,都不能停下向前的腳步,喪失奮鬥的決心和信心。哪怕是含著淚忍著痛傷痕累累,也要拼命趟出一條帶血的路。
人到中年
人到中年,在家中妻兒老少其樂融融,走出門只有努力和保重二字留在獵獵風中。
努力是在自己身上努力,奮鬥也是奮鬥自己的本事,而不是在別人身上動腦筋玩手段。這裡有一個故事可資借鑑。師傅畫了一長一短的兩條線對徒弟說:“這條短線代表你,那條長線代表別人,怎樣才能讓自己的那條線比別人長呢?”徒弟想了想,伸出腳把長的那條線抹去一半,然後得意地抬起頭說:“師傅您看,這樣我的那條線就變長了。”師傅搖了搖頭,俯下身把原來短的那條線加長了一倍說:“要想比別人強,光盯著別人的短處想辦法詆譭別人,必定會遭到別人的反擊和報復。只有自己變得強大,自然能對比出別人的渺小,這才是最好的辦法。”
孔子所說戒之在鬥,就是要戒與人爭鬥,和人勾心鬥角,更不可想盡辦法用盡手段往上爬。人生之鬥是與自己的壞習慣作鬥爭,與自己的惰性作鬥爭,這種贏得一時也是人生進步之處、卓爾不凡的開始。
三、老年:戒之在得。人辛辛苦苦一輩子,到了老年已經無力奮鬥,只能依靠舊時的回憶提振現在的精神,所以老年人記不清昨天的事,剛才的人,但是對幾十年前的事情卻念念不報,牢記心中。因為他們已經沒有未來,他們只能活在過去。他們想把過去的種種牢牢抓住,所以動輒“想當年……”,所以對得到的東西非常珍惜,偏執得近乎頑固。其實越想抓牢,越是抓不住,到最後看似拳頭緊握,攤開手卻空無一物。得失心越強,越經不起打擊,越發脆弱。
老年人戒之在患得患失的心理,應對之策就是對世事輕鬆看,學會自得其樂才是解脫。
君子有三戒:戒色戒鬥戒得。戒是止,戒的同時也要發起另一面進的精神,發揚少年本色,不斷奮鬥進取,身在事內心自超然。戒正是指明歧途做出限制約束人走正路立德立業。依佛家講修戒得定,定能生慧,慧能解脫。人生解脫之路正自此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