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草木一秋蟬

    《易經》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

    愈是高妙,養分愈多。學習自然要高目標高要求,縱使達不到前人水平,因為學習目標高,水平也不會低去那。如果目標低,縱使達到了,也高不到那去。

    取上得中,取中僅下。下之下矣,不可聞也。

  • 2 # 書法影響力

    首先,書法練習角度來說是嚴謹的,而且必須這麼做,你才能體會古味書法的精神魅力和精妙的筆法。這句話如果用到書法創作創新上,就有失嚴謹了。

    取法乎上,我們取的是什麼?是古人用筆的方法,那個時代的時代精神我們取不了,只能體會。加以靈活運用而已。當然,練習階段取法越古,你得到的營養就越多,如果你練習現代人的楷書,最後你得到的只是一副空架子,毫無書法與藝術感可言。更不具備藝術精神。

    書法藝術精神,是時代精神與個人精神結合的表現,表現的結果就是筆下的書法藝術。所以那些書法大家的創作創新都是根據當時的時代環境,並且融入自己的個性真性情進行的有感而書寫。這個時候去古法只是一種選擇而已,並不是必須。

    現代社會,環境變化之快,文化藝術環境與古代相比,已經失去了很多東西,文化營養的土壤也摻雜了西方文化成分,交流共融確實是好事。但是作為獨立的,傳統文化是不適合中西融合的,唯一可以借鑑的,就是思維解放,因為這是有利於創作的。所以從這一點也可以體會到,創作創作創新如果取法乎上,是行不通的。

    所以呢,取法乎上,主要針對臨摹與練習階段,純正的創作階段,可有可無。

  • 3 # 書法講堂

    這句話出自唐·李世民《帝範》:“汝當更求古之哲王以為師,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於上,僅得其中;取法於中,不免為下。”有評判這句話是否嚴謹,首先要準確的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何為法?

    法即為法度、法則,是我們學習書法所要遵循的一套約定俗成的規則,是一套公認的,大家樂意接受的規則。就比如說草書,有一套自己獨特的結構寫法,後人要嚴格按照這套結構來寫,來學習,否則別人就無法認識,草書也就無法傳承下去。這就是法。

    何為乎上?

    乎上即為公認的,水平高的的規則。比如說,學習楷書,歷史上寫楷書的人何止成千上萬,那麼應該學習誰的楷書的?當然要學習從書法藝術上審美上公認的作品,公認的好的作品當然是歐陽柳趙,褚遂良等人。因為學習他們的書法,你的作品才更可能從藝術上從審美上得到認可。

    結合以上兩點即為取法乎上的含義,從上面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這句話是有道理的。但這也不是真理,比如說,大家都覺得歐陽柳趙的楷書好,有些人的藝術審美不同,偏偏覺得王鐸的楷書好,這有錯嗎?所以所謂嚴謹,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或許更合適。

  • 4 # 景行書苑

    “取法乎上”一直以來被當做書法學習的金科玉律,那麼到底這一說法嚴謹嗎?似乎很少有人去思考過。得到這個問題,我認真想了一下,覺得其說法應該沒問題,可是執行起來似乎就不那麼容易實現。

    首先,書法學習必須紮根於傳統經典當中,沒有繼承也就談不上書法。那麼,選擇最優秀的去繼承和發展自然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更容易獲得成功。哪怕在學習過程中所得有限,也會得到一些有用的東西,而如果取法就已低下,能夠提煉的東西自然也就有限了。

    其次,我們進行書法學習,還經常說,要做到“手高眼低”,也就是說,欣賞水平要高於書寫水平,這樣才能更好的去吸收營養,彌補不足。那麼“取法乎上”可以讓我們透過讀帖來提升欣賞水平。相反,取法低下可能會因為潛移默化的作用,讓你眼不明,以俗為美,久而久之,造成“手低眼低”,難以進步。

    當然,“取法乎上”也一定會帶來一些問題,中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經典薈萃,可以用“汗牛充棟”也不為過,這眾多的資源難免讓人束手無計,這就需要我們結合自己的實際去取捨,並非大家說最好的就適合你。像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是不是每個人都要先選擇她來學習?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願大家都能選擇到適合自己的“取法乎上”的經典資源,走上書法學習的康莊大道。

  • 5 # 水石7616

    古人云“取法乎上,僅得為中"闡意為效法精湛的技藝,也只能得到中等,告訴我們做事治學要選取高標準。在書法上,告訴我們要效學名家之精要,才能有真正的造詣。這種說法是很嚴謹的。在學書法時,提示我們要選經過歷史文化洗禮,大家公認的名帖進行臨寫,取他們的用筆行筆之法,轉折牽連之技,比如楷書名帖歐陽詢《九宮成》,柳公權《神策軍》,顏真卿《多寶塔》,草書名帖王羲之《蘭亭》《快雪晴時》,王珣《伯遠帖》,智永草書千字文等等,這些都是被世上推崇的“上”,後世很多書家就取法他們而練成的,是我們學法的宗,是我們站上他們肩膀上又無法超越的範,我們認真臨寫,吸收其精要,得其精髓,才能寫出好書法,提升自已的層次,成為一名心靜筆正意高的書法繼承者。

  • 6 # 傳承文化繼承傳統

    學書法為什麼要取其上。首先知道為什麼?當你知道什麼你就會明白人家為什麼這麼說:學書法要取其上了。

    在大唐時代中國書法文化非常成熟。無論是楷書,隸書,篆書,行書,草書。都達到空前絕後的高度。書法大家人才輩出。這個時代書法大師層出不窮。如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褚遂良,張旭,懷素等,楷隸篆行草被他們玩到最高境界。我們知道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好書法,倡導書學,並竭力推崇王羲之的書法,這對唐代書法的發展和繁榮起了重要的作用。到了宋代宋徽宗痴狂於書法,書法大家也是人才輩出。元代,明代,清代,民國,到現代。我們的書法文化是一代不如一代。你發現沒有走下破路了。而我們現在有人提倡“以醜為美”你認為中國的書法文化在我們手裡能再次興盛嗎?如果“以醜為美”我是看不到希望了。他們把醜書玩的非常嗨!你認為美嗎?如果現在人學現在醜書會怎麼樣?我想中國的書法文化會名存實亡。所以說學書法要取其上得其上,取其下得其下。書法文化也要看領導,領導重視肯定會發展的很好,如果領導不重視可能很危險,自生自滅。尤其是我們當代。因為現在已經不需要寫字了。更容易走向毀滅。這是我個人看法希望大家一起探討。

  • 7 # 子衿書法

    這話很嚴謹。而且很具有辯證說服力。

    書法是技能。我們現在先把書法高大上的光環放下。只就它的執行來說。它是手對筆的掌控執行,是技巧的運用。技藝則是有高有低巧拙之分的。在書法中技藝的成分,不要用“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樣的想法去對待。它有可比的成份,也有不可比的成份。技巧的應用可以比。意境、風格、趣韻則無法比。書法的綜合性質,不是以一句文無第一可以概括。(圖為子衿小楷)

    取法乎上,這是一個原則指導的方向。而不是具體的學習方法。錯誤的理解,很可能就要被坑。比如一開始就讓初學者去寫張旭懷素的狂草,那會有什麼結果?一塌糊塗。是不是張旭懷素的法不高?肯定不是。取法乎上,也是要按部就班的從簡入繁一步一步學起來。

    (子衿書洛神賦區域性)

    王羲之與沈鵬,你會選擇學習誰?相信大家都會有正確的選擇。這是取法乎上的選擇。而如果選王羲之,一上手就整蘭亭序是不行的。必須先要從王羲之的楷書一步一步的去學習。才能取到真經,學到真法。(子衿臨帖中)

    名師出高徒,此話不虛。相信古人,相信傳統,他們不會害你。要是聽信了現在的一些不靠譜的半拉子的話,貽害的是自己

  • 8 # 尤年1

    不但嚴謹,而且重要,更是古訓。學書法和其它技藝一樣,都必須由高處入手,方得真諦。縱觀古之書法大家,無不取法乎上。如歐陽詢、顏真卿、趙孟頫等,無不得鍾繇、王羲之等書法大家之真髓,故成一代名家。取法乎下必入俗格,此千古不變之書法真諦。

  • 9 # 觀海于濤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僅得乎下。在書法學習體系中,取法乎上也一條金科玉律。由於唐楷代表了書法的最高法度,古人學習書法便由唐楷開始入手練習,就形成了書法之道的真理了。現在也有人將漢隸、篆書甚至行楷作為基礎練習,可對取法乎上還是不敢越雷池半步。學篆書必是“石鼓”、“嶧山”;學隸定從“張遷”、“石門”;學行書必追“右軍”、“魯公”。其實學習書法取法乎上也沒什麼可爭議的,每個人的學習狀況、吸收能力等不同,最重要的還是要取之合適才對,學習書法在入手方面有一個原則需要牢牢把握,就是興趣培養與技巧學習。選擇易於掌握的才得以使學習質量和水平有所提高。

  • 10 # 明月1218420406

    謝謝邀請。書法中的取法乎上,是學習書法的定律。所謂法就是法規,法度,規則。這個問題很少有人探究。中國的唐代經濟萬質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文藝復興。出現了大批的書法大家如柳公權,歐陽詢等。古人研習書法以唐楷為基礎,由淺入深。這個法則在當代依然適應,只為這樣不斷的承前繼後,才能不斷出新,外師造化,渾然天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練行書之前一定要先練楷書嗎?把楷書當做入門可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