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8天天好故事8

    “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這一登月感慨被人們所熟知。

    回首人類登月五十載

    從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至今,人類的登月征程已經走過了五十個春秋。透過歷史的塵封,我們再次回首人類登月史,尋找答案,發現登月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艱難”是登月計劃最初的代名詞。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當時人類的技術水平而言,製造出一套能夠將宇航員安全送上月球併成功返回的航天系統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即使在現代,這仍然是一件極具挑戰的任務。

    其實,在阿波羅計劃實施之初,阿波羅一號的三名宇航員就在一次發生在地面火災事故中殞命。但登月事業並沒有因這一事故而止步。

    首登成功

    經過前期的準備,1969年7月16日,搭載阿波羅11號任務的363英尺(111米)土星五號火箭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

    7月19日,阿波羅11號宇航員透過月亮,發射控制與服務模組(CSM)推進系統引擎緩慢進入月球軌道。

    美國東部時間1969年7月20日16時17分(臺北時間1969年7月21日4時17分),阿波羅11號飛船的“老鷹”號登月艙成功在月球著陸,尼爾·阿姆斯特朗與巴茲·奧爾德林被送上月球,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留下了人類在月球上的第一個腳印。自此之後,首次登月成為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短命的人類的登月史

    首次登月成功不僅是人類科技的重大成果,更是整個人類發展史的一大進步。然而,在阿波羅計劃結束之後,無論是美國還是其他國家,都沒能再把宇航員送到月球之上。也就是說,在之後的47年裡,沒有一個國家再將人類送到月球。所謂漫長登月史只維持了短短三年,即1969~1972年。

    對此,不免有人疑問,為什麼50年前技術那麼落後,都可以把人類送上月球,現在科技那麼發達反而做不到了呢?甚至有人將首登作為謠言和假象。要想解開這一疑惑,我們必須從當時為什麼要登月開始說起。

    政治需要:冷戰背景下的太空競賽

    在美蘇冷戰的大背景下,核戰爭一觸即發,雙方以扳手腕的姿態開展航天競賽。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此訊息一出,無疑給了美國一記響亮的耳光。

    在當時,剛上臺不久的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不甘落後,誓與前蘇聯一比高下。於是他將登月計劃交給了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最後推出登月計劃“阿波羅計劃”。事後,他也承認,他們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比蘇聯人更早登上月球。整個美國載人航天計劃的初衷,就是冷戰環境下為了打擊對方氣焰、彰顯自身優勢、佔據戰略高地的需要。

    也就是說,50年前的人類登月更多的出於政治需要,是大國博弈的手段。

    不容小覷的科技實力

    此外,雖然在當時就連啟動人類登月計劃的時任美國總統肯尼迪都說,人類的確缺乏很多登月的工具或裝置,甚至不知道需要什麼,應該做什麼。但是事實上,當時的美國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登月基礎。

    60年代的美國,其實已經擁有了實現登月的基礎科技儲備。比如強力且穩定的巨型火箭“土星5號”。此外,晶片,讓計算機進入天空成為可能。由於當時計算機還是一個房間大小的龐然大物,1962年時,麻省理工的工程師正式使用晶片技術改進太空計算機,讓計算機執行速度提升了2.5倍,所佔空間減少了40%,真正提高了人類登月的可行性。當然,少不了還有人類智庫的強大配合,據說當時還有4千名 IBM 員工研製了相關計算機系統,為人類安全登陸月球編寫了大量複雜的軟體程式,解決了一系列難題。

    但是,現在為什麼不登月了呢?

    印度原計劃於當地時間15日凌晨2點51分發射月球無人探測器“月船2號”,然而距離發射僅有十幾分鐘的時候,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突然宣佈,由於在運載火箭系統中觀察到技術故障,因此當天的發射計劃被取消。美國也宣稱不再登月,這是為什麼呢?

    大額的費用支出阻止前進的腳步

    要想順利登月,大量的資金和科技人才必不可少。當時,NASA聘請了來自波音、北美航空、麥克唐納道格拉斯、格魯門公司、麻省理工學院等不同組織的精英,由“太空梭之父”喬治·穆勒領銜,共同參與計劃。此外,據相關資料顯示,美國整個人類登月計劃的前後花費,相當於現在的2000億美元。即使對於美國這個超級大國來說,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僅1966年的費用,就相當於美國GDP的4.5%。

    在工程高峰時期,參加工程的有2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和80多個科研機構,總人數超過30萬。這種浩大的、不計成本不計收益的工程,只有在冷戰的特殊條件下才能出現。現在,一些國家放緩了登月計劃,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資金費用過高。面對這樣的問題,中國選擇了另一種途徑:以空間站帶動登月計劃。中國的太空探索發展較快,空間站計劃在2022年建成,中國是打算全力建造空間站,透過空間站實現登月就相對容易一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

    付出與收益不成正比

    在大量資源的支援下,美國登月實現了人類千百年來飛天夢,並說明科學技術取得巨大的成就和進步,也深刻的瞭解到月球的情況,為下一步探月打下結實的基礎。但是,對比已經付出的人力、財力、物力,首次登月的成本與收益不成正比。這也是目前很多國家暫緩登月的重要原因。

    未來可期

    暫緩不代表永遠不登月,隨著人類太空科技的不斷進步,月球成為人類的資源開採地是必然趨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二戰服務的哪些科技改變了世界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