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雪潺潺
-
2 # 稚吟秋聲
以下是我的教學理念文章《語文教學是對好奇心的人性化滿足》內容概要,我的教學理念比較注重激發與保持學生學習熱情:● 姚丹華老師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注重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培養,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理念與風格。在閱讀教學上,她以“溯源導讀”引導學生閱讀文章,以“無界聯想”鼓勵學生探討閱讀收穫;在作文教學中,又以“立體式動態作文”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與創作熱情。由此,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並且,這種提升是建立在滿足好奇心的基礎上,是一種充滿人性的教學關愛。
● 所謂溯源導讀教學,其實是一種倒推的閱讀思路,具體指透過查閱資料,瞭解作者的相關資訊,對於他的性格特徵、興趣愛好、生活習慣、為人處世、個人成就等有了一定的認識後,再追究文字的創作背景、創作動機、創作風格、作品完整內容,或結合閱讀作者其他作品,以求正確理解文字主旨,深入領會作者思想及文字蘊含的深意。這種閱讀教學不僅對於閱讀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而且可以大大提高閱讀興趣,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開拓閱讀視野,並直接啟發閱讀者的創作興趣。這種類似於“順藤摸瓜”式的閱讀方式,“知其然,並探知其所以然”的學習過程,非常適合富有好奇心、具有探究精神的青少年,運用得好的話,對於孩子的學習心理、思維方式都將帶來全面的轉變。
首先,從閱讀過程本身的特點來看,“溯源導讀教學”最大程度地激發了人的閱讀內驅力。
其次,從語文學習的長期目標來看,溯源導讀教學突出了人的主體地位和主體實踐過程,最符合人文學科自身“人性化”的特點。
再次,“溯源導讀教學”作為一種探究性的學習過程,不僅提供了一種語文閱讀方式,而且提供了很好的終身學習的模式,它的益處遠遠超出了語文學習的範疇。
另外,“溯源導讀教學”可以從根本上有效防止學生厭學現象的產生。
● 溯源導讀教學的運用,非常順應新時期對於學習的要求,學生透過查詢資料追根溯源,形成自己對於某一問題的看法並有充分的依據加以論證,這一探究過程與國際通用的IB課程的學習思維和能力的檢測方式完全吻合。
● 學生藉助網路搜尋作者相關資料,包括其生平經歷、個人志趣、創作背景、創作動機、其他作品及名家對其作品的評價,這些文字內容的閱讀,可以讓他們更好地走近作者,體會其社會遭際背後的個人情感,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觸控作者真實心靈,教師再引導學生“努力變成作者本人”(——弗吉尼亞·伍爾芙語),與作者成為同呼吸共命運的“合作者和同謀”,他們才會因感同身受而受到更多的感染,他們的情感才能與作者更多契合,最終產生強烈的共鳴。作者在他們眼裡就是有血有肉的立體的人,這種親近感,可以讓他們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內心,從而更好地理解他們的文字。溯源,是對作者生命最好的觀照。
● 溯源導讀教學非常適合在中小學閱讀教學中推廣。而學校由於教學進度、統一考試等客觀因素的限制,也許很難深入展開此項工作。那麼,在學習語文書上的課文時,學校可以讓老師作為閱讀指導者,發動家長與孩子一起運用溯源閱讀法進行親子閱讀,從而形成真正家校一體的閱讀氛圍。
● 姚丹華老師的溯源導讀教學,其理念在中國古代早已形成。《孟子.萬章下》中有這樣的句子:“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容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也有這樣的論述: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
● 溯源導讀教學的優勢在於:
1. 可以更好地瞭解作者真實的創作動機與表達主旨;
2. 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字主旨;
3. 可以讓學生對於課文的豐富內涵有更透徹的瞭解;
4. 可以讓學生透過還原上下文,瞭解課文所寫內容在原文中的本義,以及流傳至今的誤讀;
5. 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對於文中人物的褒貶態度以及感情傾向;
6. 可以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創作風格與選擇此種風格的真實原因;
7. 讓學生更好地領悟文字背後作者嚴肅的寫作態度、含蓄的表達方式與強烈的情感控訴;
8. 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文字表現力的精妙源自於其個人愛好與紮實功底。
● 溯源導讀的目的和意義,不僅在於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慾、拓展閱讀視野、培養資訊處理能力、提高思辨力,培養探究精神,更重要的是,它是從根本上對生命的最好觀照。學生各種能力與思維品質透過其他學科也能培養,但是經過溯源以觀照生命,這是語文這一學科得天獨厚的人文內涵。
● 溯源,創造了心靈貼合的機會。而心靈的參與,將使得學生開始試著觸控自己的心靈。無可避免地身處現實功利社會的他們,一旦關注了心靈,內心的真實需求會讓他們重新審視生活的意義和人生的選擇,對於他人生命和自身生命將格外重視。在這樣的心靈開啟中,他們的作文也才能提升至表達心靈的感受、需求與呼喚,作文也才能真情流露、真心以對。溯源,使學生觀照自己的生命成為可能。
● 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過於理性,溯源導讀教學其實是呼喚感性的迴歸。錢穀融先生說得好:“文學是人學。”文學是感性的,必須藉助心靈體驗來實現。以往我們解讀課文時,理性參與過多,用心感受過少,因此才會出現很多冷靜的解剖和牽強的解讀。這種過多的“理性閱讀”可能與我們的高壓力、快節奏的生活有關。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很少有觸及心靈的,更多的是表面的客套與應付,是一種“淺交往”,由此,心理問題也正越來越成為困擾現代人群的首要問題。而我們的閱讀教學,很多時候就是現代社會弊病在教育問題上的對映,語文課“淺閱讀”成為一種常態,師生經常出現的狀態是粗疏地自以為是地閱讀,沒有心靈參與的浮光掠影般地“掃讀”,這樣的閱讀,不僅是對作者的疏遠和不尊重,而且對學生心靈的滋養亦很有限,心靈的蒼白與貧瘠,最終無法支撐他們今後的人生。
● 對“人”本身的重視,才是教育的根本。我們目前的教育,是“人”的缺席,是“心”的缺失,是對心靈的“忽視”。閱讀,是讀作品背後的“人”和他的“心”,讀者的“心”與作者的“心”的碰撞,這是閱讀為生命對話創造的精神條件,藉此,作者這個“人”變得更真實,讀者的“心”變得更加豐盈。溯源導讀法正是為關注“人”的心靈、直達“人”的靈魂提供了可能。
● “溯源導讀教學”主要解決了學生閱讀興趣與動力的問題,而“無界閱讀聯想”則解決了學生的閱讀感悟與收穫的遷移。
● 所謂“無界閱讀聯想教學”,是指教師在學生完成一本書的閱讀之後,鼓勵其將閱讀心得與收穫與已有的其他任何門類的學科之間建立聯絡,並已聯想的方式選擇自己所偏愛的一種形式表達出來。
●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先以“溯源導讀”引導學生對某些語文書上的課文進行追本溯源,對學生進行閱讀的拓展,以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與文字主旨,在此基礎上,再以“無界閱讀聯想”引導他們利用已有的各種知識積累,將閱讀成果進行分享,讓學生將自己的心靈體驗、心靈收穫、心靈碰撞、靈感頓悟,以繪畫、音樂(歌曲、樂曲)、舞蹈、微電影、藏書票、插畫、篆刻、書法、古詩詞創作、戲劇表演、說唱、相聲、攝影、手工製作等其他藝術形式及時與大家進行交流;有的學生課外參加了跆拳道、圍棋、足球、籃球的訓練,筆者作為教師也積極鼓勵他們將這些自己擅長的興趣愛好與閱讀體驗相結合,尋找其中的共通點;對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科技等課程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更鼓勵他們進行發散性思維,讓閱讀感受與學科興趣發生可貴的“共振”。
● 學生將自己的思維成果以影片的形式釋出在網路上,他們不僅可以與同齡人共享,網路還給他們提供了思維分享的更廣闊的平臺。如此一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與思辨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激發,思維品質、思想境界、審美能力、審美情趣隨之提升,他們變得更靈動、更富有智慧與才情
● 以“無界閱讀聯想”讓學生分享閱讀收穫,重在鼓勵學生將文字背後所承載的思維與其他各種思維形式進行整合,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貫通能力的有效途徑,對於學生來說,將使他們終身受用。他們的思維會進一步被開啟,智慧之火被很好地點燃,在學習和工作上更容易因發現其內在聯絡而觸類旁通,將一切事物有效地融匯貫通,產生新的思維成果。
● 從“溯源導讀”到“無界聯想”,學生得到的是比較完整的教育,這樣的教育,順應的是學生的身心發展、個性特質,是學生求知慾的滿足,是對人性的尊重,關注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與能力的培養,以及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的形成。
● 教育只有培養具有指數型思維的自主性學習人才,才能更好地順應時代的發展。所謂自主性學習人才,就是具有獨立探求知識、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的人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自覺進行分析、綜合、質疑、探究,並創造性地將學習所獲積極主動地運用與實踐,更好地為社會和生活服務。很顯然,這樣的自主性學習人才,才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時代在呼喚教育,希望教育能夠多多培養此類擅長自主性學習的人才。而所謂指數型思維,是指以這種“次方”的方式思考問題,它可以讓事物以指數型的方式上漲,以指數性的方式進行拓增,以指數式的遞增進行傳播。指數型思維以其多維度、多方向、多元化的思維方式,更好地激發一個人創新思維,教育應怎樣培養具有指數型思維的自主性學習人才呢?
● 就語文學科而言,學生在拿到一篇課文和課外某位作家的文章,如果能夠自如運用溯源導讀法,藉助開放而又豐富的網路資源查詢相關資訊,瞭解作者生平經歷、興趣愛好、作品特點以及相關文字,閱讀作者原著與其他名家對他與作品的不同評價,這種蛛網式、雷達式的閱讀方式,為他們形成多維度思維提供了條件,學生在此基礎上,藉助各種資料觸發多個思維點,經過分析與比較、綜合與概括,必然會形成更高層次的思辨能力,同時,在這過程中自主性學習能力自然形成,對其今後的終身學習十分有益。
● 針對課文以及作者原著作品的閱讀,教師及時鼓勵學生與班級同學一起分享閱讀心得,讓學生將自己的心靈體驗、心靈收穫、心靈碰撞、靈感頓悟,以繪畫、音樂(歌曲、樂曲)、舞蹈、微電影、藏書票、插畫、篆刻、書法、古詩詞創作、戲劇表演、說唱、相聲、攝影、手工製作等其他藝術形式及時與大家進行交流;或者與自己擅長的興趣愛好跆拳道、圍棋、足球、籃球乃至對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科技等課程相結合進行發散性思維,尋找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絡與共通之處,讓閱讀感受與其他所學發生可貴的“共振”,並將思維成果以不同形式加以展示,學生的思維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放,多個觸發點,多元化的思維角度,輻射狀的思維模式,學生極易打通學科與學科之間、門類與門類之間的界限,這種無界閱讀聯想的形成,使他們的指數型思維方式更有了形成的可能,這將最大程度地激發他們的內在潛能,形成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幫助他們更好地走向未來。
● 溯源導讀教學與無界閱讀聯想教學的結合,將成功培養出具有指數型思維的自主性學習人才,因此無疑是現代社會人才培養的較好的教學方式,將使學生一生受用。並且,在能力自然形成的同時,他們的內心也得到了極大的尊重與滿足。
● 初中生記敘文的寫作,歷來是重點,也是難點。作為記敘文的血肉,其語言講求生動形象性,力求具有感染力,因此人物描寫的精彩與否,直接影響到文章的可讀性。在實際的教學中,語文老師幾乎都困擾於學生記敘文寫作語言之枯燥乏味,他們經常會出現以過多的敘述代替描寫的不良傾向。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其一:學生對於記敘文寫作興趣有限,往往匆匆提筆、草草收場。內容單薄的結果是,人物的動作、神態一概省略,以至於人物形象一團模糊;心理活動描寫大而化之,刻畫非常粗糙,缺少細膩描述,使得讀者無法感同身受,感染力大打折扣;
其二:學生對於記敘文寫作非常迷茫,不知如何將生活中的人和事用自己獨特的視角藉助於生動的描寫語言表現出來。追求上的模糊,導致寫作上的不負責任、應付交差;
其三:部分學生打心眼裡看輕記敘文,認為記敘文對於細節描寫的處理過於婆婆媽媽(男生居多),只有議論文的寫作才能讓自己酣暢揮灑自身才情;然而議論文的寫作又不是初中教學的重點,學生不太可能在初中階段接受到系統的議論文寫作指導,所以這部分學生自認為所寫的議論文又往往變成四不像;
其四:由於閱讀量較少或者閱讀記敘類文體文章較少的緣故,學生駕馭描寫語言的能力有所欠缺;
其五:學生普遍缺少對生活的主動和細緻的觀察,熱愛生活不夠,對生活感受和體驗不夠真切與細膩。
● 針對學生上述記敘文寫作的困境,姚丹華老師經過不斷的教學嘗試,最終採用自創的“立體式動態作文教學法”,發現學生記敘文寫作興趣日益濃厚,描寫語言日益形象生動,記敘文的瓶頸被順利突破。
● 所謂“立體式動態作文教學法”,其實就是將平面的、單一的、靜止的、無聲的、文字的教學,變成立體的、雙向互動的、動態的、有聲的、文字與表演相互轉化的作文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使得開放式語文教學的觀念在作文教學中進一步得到體現和落實。
● 立體式,是指這種作文教學不是僅僅在紙質平面上完成,而是讓學生完成作文初稿後,由第一作者轉型為第一編劇和第一導演,改編成劇本後再挑選若干同學擔任演員,以戲劇表演的形式將文章所表現的內容再次呈現在班級同學面前,表演結束經原作者修改後另行成文;
● 當然,立體式,也指寫作方法的立體交叉的特徵。教師指導學生學會從名人名篇中獲得多種寫作方法,然後在自己寫作時加以模仿運用,各種寫作方法可以同時在一片記敘文中交叉運用,此為立體式。錢夢龍老師認為,“導讀”向“導寫”延展,實為必然趨勢;“導讀法”追求的是,以讀導寫,以寫促讀,讀寫溝通,兩全其美。這個理念在立體式動態作文教學中得到很好的體現,學生從名人名篇中學會寫作方法,不僅有利於他們寫作水平的提高,同時也深入理解了文章。
● 格物致知法。這是臺灣作家劉墉在《跨一步,就成功》一書中提到的寫作方法。學生透過閱讀,瞭解到作文可以這樣寫:找出一種事物的特點,由物及人,得到某種生活的感悟。例如:由剪刀一面不快、兩面合作其快無比的特點,想到人的協作精神,再從生活中找一個事例描寫下來從內容上加以充實,一篇文章就誕生了。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的很多文章也是採用此種方法寫成的,如《活珍珠》、《琴手蟹》等。教師讓學生大量閱讀後仿寫,學生興趣倍增;
● 聯想比喻法。錢鍾書《圍城》的很多比喻,生動形象,幽默詼諧。教師引導學生嘗試在作文中用比喻來形容看到的情景、表現自己的心情,學生寫作熱情高漲,語言的表現力提升很快。
● 如果說“格物致知法”學的是一種構思文章的思路,那麼,“聯想比喻法”就是學習把語言表達得有血有肉、形象生動、幽默風趣。
● 畫面展示法。很多文章之所以生動,是作者把看似無形的東西透過文字變成了一幅“有形”的畫面,讓讀者讀了如身臨其境。這種寫作手法,在記敘文的創作時可以普遍採用,學生也是樂於學習的。
● 心理獨白法。像《追憶似水年華》這類意識流的小說,最大的特點是把心理過程一路細膩刻畫,把整個思維過程都袒露在讀者面前。這樣的寫法真實感人,很容易走進讀者心靈。很多成長類的文章,適合採用這種寫法。教師引導學生用此法來寫自己成長過程中印象深刻的事,以文字的形式把當時自己細膩的想法、心思絲絲入扣地再現出來,學生也樂於探索與嘗試。
● 姚老師引導學生將這些寫作方法在作文中交叉運用,這樣立體而多維的文字表達,使學生記敘文寫作越來越生動。
● 動態,不僅是指表演活動本身所具有的動態特徵,而且還指的是,透過表演的介入,“演員”與“觀眾”都可以評論原作在人物刻畫上的優劣,並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供作者參考;作者在課堂上廣泛聽取同學意見後,回家修改原稿,並將修改稿再次呈現在他的“演員”與“觀眾”面前,接受他們的再次檢驗。這樣一來,學生的寫作過程就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動態的、變化的。
● 這種作文教學法動態的特徵,將文字寫作的過程變無聲為有聲,變靜態為動態,變無形為有形,使得記敘文寫作更加靈動易學;趣味性的增強,方法的易於掌握,使其更為學生所接受。
● 因為自己的作文是要作為劇本來表演,對於每一位作者,寫作的動力就由此產生;劇本被演出,寫作的成就感也隨之而來;希望演出精彩,寫作的使命感也會隨之帶動。採用這樣的作文教學法後,很多學生往往絞盡腦汁,在人物的形象刻畫上努力下功夫,期待著透過自己筆下精彩的人物肖像、神態、動作和心理(作為劇本時可以畫外音的形式出現)描寫,讓自己文章中的人物變得鮮活起來。於是乎,本來畏懼人物描寫、懶得在人物描寫上花功夫的這一部分學生的積極性被大大調動了起來;人物描寫原本就不錯的學生,寫出來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由此排演的戲劇深入人心,這又大大激發了班級幾乎所有學生的創作激情與衝動。寫作教學就此進入一個良性迴圈,記敘文創作再也不是頭疼之事,一變而成為班級學生樂此不疲、爭相嘗試的樂事。
● 當然,這種作文教學法,還可以進行多樣化教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將人物描寫較為生動的範文(或是課文,或是作文選上刊登的優秀習作,或是作文競賽得獎作文,或是同學中的佳作)改編成劇本進行表演,再將描寫偏弱的文章同樣改編後上演,啟發學生比較表演效果,藉此讓學生自然悟出人物描寫的生動與否對於記敘文的成敗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也可以在教學中讓表演的“演員”談談期待原作有哪些描寫可以讓自己更好地完成表演;還可以讓“演員”將一種表情定格,組織“觀眾”即興談談如何將這種表情訴諸筆端;更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或者同學的作文製作成微電影透過網路釋出、以文字配朗讀、文字配插圖等各種形式與大家分享。
● 立體式動態作文教學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記敘文的寫作興趣,切實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其附帶效應更是多方面的:學生藉由戲劇表演、微電影的拍攝、作品朗讀等形式,有效提高了自信心、表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在戲劇表演的過程中,“編劇”、“演員”、“觀眾”共同參與、相互協作,能夠更好地增進班級同學之間的凝聚力與學習氛圍,對於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也好處頗多,實在不失為一個值得嘗試的作文教學法。
● 姚丹華老師以多年的教學實踐所形成的“溯源導讀教學”“無界閱讀聯想教學”和“立體式動態作文教學”,引導學生在閱讀與寫作的天地中遨遊,既極大地滿足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又很好地尊重了他們的內心情感,使學生愉悅地成為學習的主動探求者與自主發現者,如此一來,語文學科真正成為富有感染力、滿足好奇心的人文性學科,語文學習也真正擔負起了關注心靈、直抵靈魂的人性化薰陶的重任。
回覆列表
應該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個,是從學生層面去著手,瞭解學生感興趣的點,注重培養。第二個是教課老師,平時教學中,要時不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這對教師要求是挺好的。其實學生有些興趣是培養出來的。故瞭解再去入手培養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