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大九會

    四世同堂》的創作開始於1944年,老舍對於小說的創作準備則開始於1941年,此時正是北平淪陷的第五個年頭,抗日戰爭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文學在全民抗敵、同仇敵愾的情勢下,表現出統一的步調和普遍高昂的愛國情緒,老舍在這樣的環境下萌發了創作一篇關於抗戰題材的小說的想法,但是苦於缺乏合適的題材故而一度擱置。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侵華日軍的鐵蹄踐踏著北平城,中華民族一百年來蒙受的屈辱達到頂點。淪陷了的小羊圈衚衕平靜的生活被打亂了,大家一夜之間被迫進入一個夢魘般的世界。

    身為四世之尊的祁老太爺是一個倔強、正直、令人尊重的長者,八國聯軍打進北京的閱歷,使他想當然地以為戰爭不出三月必停。老爺子一心守望四世之家,向來將“國將不國”放在其次,把他的大壽倒是看得更重要一些。

    可是由老三祁瑞全“寧在國旗下吃糠,也不在太陽旗底下吃肉。”一腔熱血地率先衝出家門投身革命,到次祁瑞豐兩口子在私慾驅使下,從家中分裂開來,投奔他們賣身漢奸的“新生活”,四世之家第一次出現“生離”;而後“死別”也找上門來:與事無爭的兒子祁天佑上敬父母下佑子小,是一個正派的生意人,結果反受日本人敲詐勒索,遊街示眾,受辱到極點,被逼投河自盡;全家的寶貝兒,祁老人的曾孫小妞子在日本投降前夕被活活餓死。同時,貪圖安逸享受的瑞豐“自做孽不可活”,也一命嗚乎,四世同堂之家終於瓦解。

  • 2 # 聽雨7876

    寫於上世紀4O年代,是老舍著作中篇幅最長的一部,長達8O萬字。是作者經厲了"血與火"的抗戰現實,激起了他的愛國熱枕,於1944年初抱病開始了他的長篇鉅著《四世同堂》。小說分為《惶惑》,《偷生》,《饑荒》三部,於1946年5月終於告筆而成。

  • 3 # 茶茉裙邊

    《四世同堂》的創作開始於1944年。此時正是北平淪陷的第五個年頭,抗日戰爭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文學在全民抗敵、同仇敵愾的情勢下,表現出統一的步調和普遍高昂的愛國情緒,老舍在這樣的環境下萌發了創作一篇關於抗戰題材的小說的想法,但是苦於缺乏合適的題材故而一度擱置。直到1944年,抗戰進入反攻階段,老舍從夫人的經歷中想到了一個完整的小說框架,歷時4年老舍才完成了這部達百萬言的長篇鉅製。

  • 4 # 詩詞與美文欣賞

    《四世同堂》是中國作家老舍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表現抗戰北平淪陷區普通民眾生活與抗戰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該書以北平小羊圈衚衕為背景,透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衚衕內的祁家為主,錢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為輔,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與順從的選擇,國家與個人的選擇種種艱難的選擇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程序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1949年曾在美國出版節譯本,書名為《黃色風暴》,被譽為“好評最多的小說之一,也是美國同一時期所出版的最優秀的小說之一”。

    1982年《四世同堂》未刪節本出版,才得以全貌為中國讀者所知。2016年,《四世同堂》中的《饑荒》的21段到36段,約十萬字的英文原稿被找回。

    2017年秋,中國現代文學長篇小說經典《四世同堂》完整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和東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增添了由英譯本回譯的十六章內容。

    故事發生在抗戰時期北平淪陷時期,北平小羊圈衚衕裡祁老人渴望圓滿的度過80大壽,然而日本人突然打進來,使表面本來和睦的衚衕變得風雲四起。錢家二少爺與日本人同歸於盡,冠家人為取得日本人信任而告發錢家,錢默吟被迫下獄,錢家大少爺和錢夫人病死,祁瑞全在大哥的幫助下逃出城外開始抗戰。冠家最終在靠出賣女兒色相的幫助下取得了妓女所所長的職位。瑞豐在妻子的幫助下進入教育局擔任科長,不顧瑞宣的反對變相為日本人做事服務。一邊在敵人的一番拷打之後,錢老人神志不清的出獄,在衚衕鄰居的幫助下逐漸恢復神智,錢家兒媳產下一子。在經歷家破人亡的打擊後,錢老人逐漸認清日本人的面目,獨自一人在北平城內開始進行抗戰。

    第二部

    《偷生》

    在日本人的不斷傾軋下,北平人逐漸開始缺煤缺糧,衚衕裡除了冠家人其餘人的生活都變得越發貧乏,日本人也開始了對學校的思想控制,瑞宣不滿,向學校辭職進了英國使館工作。由於日本人內部的勢力更迭,瑞豐被新一波的勢力推下科長之位,藍東陽則成了新民會的幹部,胖菊子見勢改嫁給藍東陽,瑞豐變得一無所有灰溜溜的回到五號院。瑞宣的不合作態度使日本人抓走了祁家的長孫。韻梅慌忙中託人找到了富善先生,請求富善先生幫忙,最後在富善的幫助下,瑞宣倖免於難,被救出監獄。日本人開戲園大會遭到錢老人的炸彈襲擊,其中小文夫婦被日本人殺害,尤桐芳英勇犧牲。由於眾人的告密,大赤包入獄,冠家被封,冠招弟不知所蹤,高第與曉荷流落街頭。

    第三部

    《饑荒》

    日本人的瘋狂戰爭使日本人開始經濟緊張,北平也隨之開始了斷煤斷糧的生活,祁家也開始食物緊缺,冬日也沒有煤火取暖。失勢的冠曉荷與瑞豐一同在街上游蕩被日本特務抓走,大赤包在獄中被虐待致死,高第希望出城抗日在途中被當上特務的妹妹攔截最後回到北平在錢老人的指導下開始地下抗戰。日本人為了節約糧食開始規定糧食份額,每人定量領取摻土的共和麵。在這種糧食的摧殘下北平人開始流行傳染病,日本人在街上抓住得病的人進行活埋,孫七與剛被放出的冠曉荷慘遭活埋。瑞全得到組織的命令回北平進行地下工作,回到北平的瑞全遇見了特務招弟,兩人一番爭鬥後,瑞全是殺死了自己的前女友。因為共和麵的摧殘小妞子死在了母親的懷裡,在韻梅的哭泣中人們被告知抗戰勝利,歡愉慶祝。

    《四世同堂》的創作開始於1944年。老舍對於小說的創作準備則開始於1941年,此時正是北平淪陷的第五個年頭,抗日戰爭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文學在全民抗敵、同仇敵愾的情勢下,表現出統一的步調和普遍高昂的愛國情緒,老舍在這樣的環境下萌發了創作一篇關於抗戰題材的小說的想法,但是苦於缺乏合適的題材故而一度擱置。直到1944年,抗戰進入反攻階段,老舍從夫人的經歷中想到了一個完整的小說框架,於是開始在陪都重慶書寫這部小說。小說的寫作延續了4年,其間經歷了抗戰勝利以及作者被邀出國講學,直至1948年,老舍才在美國完成了這部達百萬言的長篇鉅製。

    第一二部的寫作是在老舍以老鼠眾多而被他暱稱為“多鼠齋”的小屋進行的。當時,老舍因貧血經常頭暈,又剛割完盲腸,但仍然堅持寫作。

    《四世同堂》的第一部《惶惑》從1944年11月10日起就在《掃蕩報》(抗戰勝利後改為《和平日報》)上開始連載,1945年9月2日載畢。《惶惑》成書於重慶,後交於良友公司發行,但該公司以種種關係到勝利後半年才在上海印成出書,而出版售罄後,也未再版。

    第二部《偷生》1945年5月1日起在重慶《世界日報》上開始連載,同年12月5日載畢。後良友公司因營業問題尚未恢復,老舍將書稿備價贖回,將第一部《惶惑》與剛完成的第二部《偷生》一起於1946年11月改交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第三部《饑荒》是老舍赴美美講學期間在美國自己租的公寓創作完成的。

    在賽珍珠的幫助下,1948年6月底,老舍在自己紐約租的公寓裡終於完成了《四世同堂》的終曲《饑荒》。

    美國出版商看中了《四世同堂》並決定出版英文版。老舍欣然同意並找到了艾達·普魯伊特,兩人合作翻譯。舒乙介紹:“普魯伊特的中文聽說很好,但是字他不怎麼認識。父親就每天晚上給他念小說,他就在打字機上隨手翻譯。”老舍將兩人合作翻譯的前10章文稿寄給了賽珍珠幫忙鑑定,賽珍珠認為非常好,於是老舍和普魯伊特繼續完成了全書的翻譯。英譯本雖然在文字上有所刪節,但是內容結構是完整的100章,改書名為《The Yellow Storm》即《黃色風暴》,於1951年公開出版。書籍出版後受到眾多好評。同年,《四世同堂》在日本發行,引起強烈反響,成為暢銷書。

    講學回國後,老舍將《饑荒》的手稿交給了上海《文學》雜誌的主編周而復。1950年,《饑荒》在《文學》雜誌連載,當連載到第87章時,雜誌突然標註全文完。究竟為什麼最後的13章沒有登載,老舍和周而復直至去世,都沒有提起。最後13章的原稿,也在“文革”中被毀。

    文革結束後,相關組織歸還給舒家抄家的東西,老舍的兒子舒乙在其中發現了美國的出版社給老舍郵寄的英文版的《四世同堂》。為了補足《四世同堂》中文版的尚缺部分,馬小彌仿又從英文版翻譯了最後13章內容,《四世同堂》的三部曲100段才得以恢復全貌。

    2017年9月,中國現代文學長篇小說經典《四世同堂》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這是該作自發表以來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作品鑑賞

    文學手法

    老舍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公認的文化批判的高手,在《四世同堂》這部不朽的文學作品中,作者透過小人物看抗日戰爭,透過戰爭思考民族文化,從而對民族文化作出理性的批判和繼承。在表現“宏大主題”---戰爭的殘酷、戰爭對人類文明和生活的摧殘、民族命運的顛沛沉浮、民族精神時老舍對敘事內容作了微觀化的處理,收到了藝術化的效果。

    在《四世同堂》中,宏大主題的微觀化處理手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北平市民生活的凸顯。《四世同堂》畫面廣闊,表現的時代是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反映的主題是戰爭對民族文化的考驗和揚棄,描寫的內容是小羊圈衚衕市民生活的顛跛沉浮,市民生活在題材上得到了凸顯。

    《四世同堂》的描寫物件涉及的主要家庭有七八個,主要人物有幾十個,囊括了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洋派市民和城市貧民等各類形象,涉及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的眾多角色。在作品中,凸顯的是每個人的成長曆史、情感歷史和生活歷史,這一個個歷史正式被“支離”的民族歷史。這一個個小人物的歷史,還包括瑞宣由彷徨到奮鬥的歷史,城市貧民劉棚匠、孫七、小崔們的人生歷史等。透過一個個小人物的生活和生存來展現歷史事件是作品表現戰爭的獨到之處,收到了用微觀化、藝術化的手法展現戰爭這個宏大主題的效果。

    《四世同堂》對“宏大主題”的微觀化處理的另一個方面是對歷史和戰爭的虛化處理。在《四世同堂》中,戰爭只是表現主題的背景和底色。文章以時間為序,以“七七事變”為開端時間,以抗戰勝利為結尾時間,記述了一個個真實的歷史事件,如七七事變,松滬會戰、太原會戰、臺兒莊大捷、汪偽政權建立、珍珠港事件、日本投降等等。但作者在表現這些歷史事件時,不是直接描寫事件的發生、發展、曲折和高潮,而是透過人物的眼睛、活動、所見所聞和思想來描寫,將人性放置在戰爭這樣的特殊環境中加以觀照,從而使《四世同堂》達到了一種超越歷史眼光和政治意義的審美力量和人性力量。在這裡戰爭不是按照編年、紀傳等方式的客觀描述,也不是為了給統治階級的政治生活有所裨益,而是從文學、文化的角度對歷史進行認識和剖析,從人的生存需要出發反思戰爭。將戰爭作為背景和底色是《四世同堂》消解歷史這個宏大主題的重要方式,在反映歷史事件時,作者避開了慘烈的戰爭場面、正面戰場的描寫,而是營造一種戰爭帶來的凝重、窒悶的氛圍和背景。

    思想內容

    《四世同堂》敘寫了我們民族深重的災難,處處流露出國家殘破的刻骨之痛和"筆尖上能滴出血與淚來"的藝術風格,在這裡,對苦難年代中的社會動向的表現是真實的,偷生就是自取滅亡的思想主題由於小說的標準色彩和抒情氣氛而更為突出。小說在抗戰大的時代背景下,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族文化所造成的國民劣根性進行了批判性的反思,而且這種理性的反思又與作者情感上對家族倫理的眷戀之情相伴隨。《四世同堂》以抗戰時期北平一個普通的小羊圈衚衕作為故事展開的具體環境,以幾個家庭眾多小人物屈辱、悲慘的經歷來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戰中惶惑、偷生、苟安的社會心態,再現他們在國破家亡之際緩慢、痛苦而又艱難的覺醒歷程。這部作品中集中地審視了中國的家族文化,對其消極性因素進行了理性的審視與批判。 四世同堂是傳統華人的家族理想,是歷來為人們所崇尚的家庭模式,也是祁老人惟一可以向他人誇耀的資本。他盡一切可能去保持這個家庭的圓滿,享受別人所沒有的天倫之樂,因此,他對祁瑞宣未經他的允許而放走老三感到不滿,對瑞宣在中秋節日驅逐瑞豐不以為然,對兒子因受日本人的侮辱而含恨自殺深表憤怒,對孫女被飢餓奪去幼小的生命義憤填膺,他在忍無可忍之際終於站起來向日本人發出憤怒的吶喊,然而一旦抗戰結束,他又很快忘掉了自己所遭遇過的苦難,對他的重孫小順子說,"只要咱倆能活下去,打仗不打仗的,有什麼要緊!即使我死了,你也得活到我這把年紀,當你那個四世同堂的老宗。"家族文化的精神重負,就是這樣一代一代沿襲下來的。

    這部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蘊表明,一個民族的興衰存亡,不僅在於其經濟的發達、武器的先進,而且還取決於該民族普遍的社會心態。擁有幾千年燦爛文明的大國為什麼卻遭受日本人的侵略,這不能不引起包括作者在內的知識分子的深刻反省。作品告訴我們,如果不改變華人這種多子多福的文化心態,打破四世同堂式的家庭理想,華人不論怎樣人口眾多,也不管體格如何健壯,最終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與看客。

    作品影響

    老舍規模最大、寫作時間最長的作品,也是抗戰文學乃至中國現代文學的豐碑。

    一座民族主義文學的豐碑。

    唯一正面描寫抗戰時期普通民眾生活的長篇抗戰小說。

    《四世同堂》是老舍生前自認最好最滿意的作品。

    作品評價

    朱棟霖:“好評最多的小說之一,也是美國同一時期所出版的最優秀的小說之一”。

    孔慶東:“老舍《四世同堂》最難能可貴之處在於,能在 平和的自然狀態中,呈現出正的力量,表現出了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中人的不屈,由此突出了 邪不壓正的觀念。”。

    200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國作家讓·馬瑞爾·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曾給《四世同堂》的法文版寫序《師者,老舍》。他說自己尤喜中國現代小說家的作品,如魯迅和巴金,“我發現老舍小說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超越國界的。”在序言的結尾,克萊齊奧寫道,“老舍以大師的眼光,給我以啟迪”。

    《亞洲週刊》評價:“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通行版本

    足版:《四世同堂》第一、二部在1944年-1946年完成並結集出版,第三部是老舍在1948年在美期間完成,1949年底老舍回國後,由於各種原因,第三部只獲得了部分出版,最後的13段的原稿卻在文革中被毀。198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只有前面87段的《四世同堂》。1983年,翻譯家馬小彌女士仿照老舍的文筆,又從英文版翻譯了最後13章內容,湊齊了100段,但是相比原稿而言已經少了15萬餘字。

    全譯版:該版的底本是1951年由老舍在美國出版的《The Yellow Storm》即英文版的《四世同堂》翻譯而得,這個版本在結構上是完整的,符合老舍在《惶惑》前記中的創作精神,但是翻譯之後總共只有50餘萬字,比原稿少了近一半的內容。這是由於老舍在口述時,適當刪去了一些內容。

    作者簡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正紅旗)。中國現代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

  • 5 # 金卯刀007

    《四世同堂》是著名作家老舍創作的一部表現抗戰北平淪陷區普通民眾生活與抗戰的近百萬字的長篇小說,分為《惶惑》、《偷生》、《饑荒》三部。

    《四世同堂》的創作始於1944年,而實際準備工作則始於1941年,此時正是北平淪陷的第五個年頭,抗日戰爭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全民抗敵,同仇敵愾,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老舍萌發了創作一篇關於抗戰題材小說的想法,但苦於缺乏合適的題材而一度擱置。

    直到1944年,抗戰進入反攻階段,老舍從夫人的經歷中想到了一個完整的小說框架,於是在陪都重慶開始了這部小說的創作。

    其間,又經歷了抗戰勝利和被邀出國講學,直至1948年,老舍才完成了這部總字數達90餘萬字的長篇鉅製。

    其中第一部《惶惑》和第二部《偷生》的創作,是在老鼠眾多而被老舍稱之為“多鼠齋”的小屋進行的,老舍患病仍堅持寫作。

    第三部《饑荒》則是老舍赴美講學期間,在租住的公寓內創作完成的。

    1949年,曾在美國出版節譯本,書名為《黃色風暴》,被譽為“好評最多的小說之一”。

    因文革中書稿遭毀,後老舍的兒子舒乙從父親的遺物中發現了美國的出版社郵寄給老舍的英文版的《四世同堂》,馬小彌仿又從英文版翻譯了最後13章內容,補足中文版尚缺部分,至此,《四世同堂》三部曲100段才得以恢復全貌。

    直到2017年9月,在特別增添了英譯本回譯的十三章內容後,《四世同堂》完整版才首次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和東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

  • 6 # 一眼千年58

    老舍先生是中國現代著名的小說家、劇作家,《四世同堂》是他寫作時間最多、花費精力最大、在其著作中篇幅最長的一部長篇小說。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11月,當時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的老舍,毅然離別妻子胡潔青和3個年幼的孩子,隻身奔赴武漢、重慶,參加並主持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工作。

    老舍走後,濟南淪陷,胡潔青母子被困濟南,1938年由其家人從困境中接回也已淪陷的老家北平,在那裡隱姓埋名度過了5年危難、屈辱的亡國奴生活。1942年秋,胡潔青帶著3個孩子偷偷逃出北平,輾轉數省,歷時50多天,終於來到重慶。她向老舍反覆、詳細地講述了北平淪陷後敵偽對各階層人民的奴役和蹂躪,各階層人民的苦難和抗爭。

    老舍作為一個“老北平”,對故都的社會歷史、風土人情十分熟悉,但對淪陷後的北平的社會狀況卻缺少親身體驗和感受。胡潔青提供的大量素材,正好彌補了他在這方面的不足。據此,老舍經過一年多的精心構思,於1944年元月開始了以北平淪陷為背景、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四世同堂》的創作。

    對《四世同堂》的創作,老舍開始的計劃是用兩年時間完成,由3部、100段(第一部34段,第二、第三部各33段,每段約萬字),共百萬字組成。實際寫作、發表和出版的情況是:

    第一部《惶惑》、第二部《偷生》於1945年底寫作完成,1946年1月由良友公司在上海出版,後改由晨光公司出版。1946年3月,老舍和劇作家曹禺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1949年末回國。在美期間,老舍完成了第三部《饑荒》的寫作,並幫助艾達.普魯伊特將《四世同堂》手稿節譯成英文(1951年由美國出版了這部長篇小說的英文節譯本)。1950年5月至1951年1月,第三部《饑荒》在上海《小說》月刊連載。

    在我的藏書中,有一套百花文藝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出版的《四世同堂》上、下兩冊。這應該是《四世同堂》創作完成30多年來,也是作者不幸辭世13年後,國內首次出版的這部長篇小說的“全書”。

    但“全書”並不全,第三部《饑荒》比作者的計劃少了13段。後經作者遺屬胡潔青、舒乙及老舍作品的中外愛好者、研究者多方努力,從英文節譯本中將第三部的後13段找回。1983年12月,百花文藝出版社又出版了《四世同堂》補篇,即第三部《饑荒》的第88段—100段。

    至此及以後出版的《四世同堂》的各種版本,才是《四世同堂》的完整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可以豐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