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路人李某

    古時候耕牛是重要生產物資,不可以宰殺。當然,肯定還有人偷偷食用,高價,黑市,並非普通老百姓吃得起的。就像現在,有人偷吃珍稀動物一樣。

  • 2 # W龍的傳人

    古代以農耕為主,牛是農民主要的勞動工具。耕牛做為古代農業重要的生產工具,如果殺了,會對農業造成影響,所以,國家出臺法律不允許殺牛和吃牛的。周朝的時候就有規定,除了大型祭祀之外,不許殺牛;在漢代,牛已經被立法保護。漢律對殺牛的懲罰十分嚴厲,犯禁者誅,要給牛償命。隋唐,殺一頭牛做一年牢;宋代,殺牛者要被罰三年苦役。也不是說古代老百姓就不可能吃牛肉了,到了唐宋時期,只有自然死亡,或者病死的牛才可以剝皮售賣或者自己吃用。

    但是牛死之後需報告本地官府,官府出人到現場檢視牛的屍體,確認了是自然死亡之後,才可以吃。但是牛的牛筋、牛角、牛皮這三樣必須要上交官府。牛筋和牛角是製造“勁弓”的重要材料,牛皮是製作鎧甲的重要材料,屬於戰備物資不許私藏。

    清末民初,隨著生產力的提高,養牛技術比以前好了,牛的數量比以前增加。民國建立後,中國迎來了新思潮,人們開始吃牛肉。

  • 3 # 勇戰王聊歷史

    殺自己的牛,或者上街上買生牛肉,回來煮著吃。當然,直接買熟牛肉也行。

    古代吃牛肉犯法的事,處罰最嚴重的的就是宋朝。在《宋刑統》中,有“主自殺牛馬者徒一年”的說法。而且,就算是將牛致傷致殘,也一律按殺死罪對待。

    不過,法律也有不管用的時候。還記得宋朝抗金詞人辛棄疾寫的《破陣子》嗎,裡面有一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八百里”就是牛的名字!根據南朝《世說新語·汰侈》記載,“晉王愷有良牛,名‘八百里駁’”。因此,後來詩人都用“八百里”代指牛!

    辛棄疾可是朝廷命官啊,他都在詩中說要跟士兵分牛肉吃。你說,朝廷禁止吃牛的命令,有用嗎。

    在古代吃牛肉,跟現在看小電影一樣!

    不過,在古代吃牛肉就跟現在看愛情動作片一樣:上面管得嚴,下面照樣看。前幾年看新聞,某男子硬盤裡面因為有小電影,背抓了。。。按照這種處罰力度,去大學男生宿舍翻電腦,估計能“一網打盡”。

    同時,吃牛肉也被看做是反抗官府的象徵,是猛男的標配。也是因此,《水滸傳》中,當梁山好漢們到飯店吃飯時,店小二都會推薦他們吃牛肉!

    宋江道:“我們走得肚飢,你這裡有甚麼肉賣?”那人道:“只有熟牛肉和渾白酒。”選自:《水滸傳》第三十五回--梁山泊吳用舉戴宗,揭陽嶺宋江逢李俊

    不過,《水滸傳》小說中描述的還是比較委婉的,都是店小二主動推銷,從沒有客官上來自己直接要牛肉的。而到了現代人寫的武俠小說中,大俠們就開始主動要牛肉吃了。

    那麼,真實的歷史上,普通人能“光明正大”的吃到牛肉嗎?

    這麼說吧,宋朝的州府還收牛肉稅!

    宋朝時,地方上就已經有專門賣牛肉的店鋪。地方官知道此事,並沒有禁止,還向他們徵收牛肉稅。牛就跟雞鴨一樣,養大了可以殺了吃,只要交稅就行了。也有看過去的,將此事並報給了朝廷。

    山東萊州知州張周物奏報宋仁宗:“官禁屠牛,而州場稅膀有收算之文”。

    宋仁宗知道以後,馬上下令禁止收牛肉稅。然後,也就沒有然後了。對於殺牛吃牛肉的人,也沒有進行任何處罰。

  • 4 # 一枕涼夢朝驚起

    所周知,現在中國的國寶是大熊貓,但是在古代大熊貓並不是特別重要的動物,最重要的動物是牛。現在有很多的西餐廳,而西餐廳主打的美食就是牛排,牛排有很多種不同的做法,每一種味道都非常的鮮美,並且牛排,顧名思義是牛身上的肉做成的美食。但是在古代,牛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人們萬萬不可吃牛肉,就算一頭牛是自家從小養到大的,你也不可以把它殺了吃。我們經常從各種小說或者是古裝劇中可以看到,很多的英雄好漢進入一家小酒館都會先要上幾斤牛肉來配酒吃,但這些劇情都是騙人的,可不能相信。

    在西漢時期,吃牛肉是一件可欲而不可求的事情。我們現在吃的牛肉大部分都是在牛長大之後就把它殺瞭然後賣掉,牛年輕的時候肉是最好吃的。但是在西漢時期還專門有一個法律規定,牛在年輕的時候絕對不可以屠殺,只有到它老了才可以把他殺掉。在此之後呢,牛一直被列為特級保護動物。在唐宋時期還有法律規定,不管牛是生病了還是老了,都不可以隨意屠殺。那麼古人真的不能吃牛肉嗎?其實也是可以吃的,像那些自然死亡的牛就可以用來吃。到了元代時期,如果有一頭牛是主人從小養到大的,但是主人也沒有殺這頭牛的權利,如果想殺的話還要根據當時的相關法律法規,經過一些官方的機構審批才可以把自家養的牛殺了。如果想吃牛肉的話,一般要經過非常漫長的等待,要等一頭牛特別特別的老,或者是生重病的時候,然後你去不同的部門蓋章才可以殺掉這頭牛吃了它的肉。但是當想吃肉的人搞定了這些複雜的手續之後,把牛肉做好,捧上桌的時候,這個牛肉已經老的已經咬不動了,味道可以說是非常差。

    這個時候可能有人就會納悶兒了,那古人為什麼不去黑市買一些新鮮的上等牛肉來吃呢?在古代是沒有冰箱的,很多東西放的時間長了都容易變質壞掉,牛肉也是一樣,就算有新鮮的牛肉,可是沒有地方儲存,壞了還是吃不了的。而且當時殺牛和偷牛都是犯法的,可能會受到刑罰,所以一般是沒有人敢去冒險做這個事情的。在漢代時期還專門有一則規定,不經過朝廷的允許,私自殺牛是會被砍頭的。雖然人人都愛美食,但是我想應該沒有人會為了吃個牛肉而把自己的命也搭進去,畢竟命可比牛值錢。

    無論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都有那些膽子比較大,不怕事的人。有的時候會有一些膽大包天的人嘴饞了,實在忍不住就去別人家偷了一頭牛來殺了,然後把牛做成美食吃了。吃的時候非常開心,味道鮮美極了,但是品嚐完美食之後,日子可能就不太好過了。運氣好的人可能沒被發現沒有被舉

  • 5 # 大徐當家

    古代的牛肉不是你想吃就能吃的

    在古代大熊貓可不是什麼稀罕玩意,什麼鹿茸熊掌虎鞭只要你有本事都可以拿來吃。

    但是有一種動物即使你把他從小養到大,你也不能殺了它吃肉。你肯定猜不到這種動物就是“牛”。 胡說八道?明明各種小說、電視劇裡面的英雄好漢每次進店都要切上幾斤牛肉吃。

    但這些都是騙人的。 要知道牛在古代的社會地位是十分高的。實際上,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牛的崇高地位已經確定下來了,那時候就有,“諸侯無故不殺牛”不殺牛更談不上吃牛肉啦。也就是說,那時候一個省委書記兼軍區總司令一般情況下是吃不到牛肉。

    《禮紀·王制篇》是這麼說的,只有在統治者用太牢祭祀天地祖宗時,才會殺牛。(太牢,包括牛羊豬三牲)。而諸侯只能用少牢,也就是說只有羊和豬。驚呆了吧。只有國家主席在祭祀天地的時候才能用到牛,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想要吃牛肉可謂是難於登天了。 即便進入到生產力上升了一個臺階之後的西漢,想吃到牛肉還是可遇不可求的,當時《漢律》上規定“不得屠殺少齒”,意思就是說只能等到牛老了之後才能宰殺。之後的歷朝歷代也都將牛列為特等保護動物,唐宋五代十國法律不管牛老弱病殘都在禁殺之列,只有自然死亡的牛才能殺來吃。

    元代“老病不任用者”明清“老病不堪為用”。 即便是老了、病了,牛主人也不能說殺就殺,宰殺過程還要按照法定標準,經過官方機構審批。想吃到牛肉,你要等到一頭牛老掉或是生重病,同時還要跑不同的部門蓋章才行。當搞定了這些手續之後,捧上桌的是一碗咬不動的老牛肉,這樣的情形多少有些悲慘。 到黑市去買些新鮮的好牛肉?估計很難,且不說當時沒有冰箱儲存,很容易變質。單是當時偷殺牛的刑罰,估計是沒人敢去冒險的。漢代時,有這樣的規定“王法禁殺牛,犯禁殺之者誅”,不經官方許可私自殺牛要砍頭的。這個時候想吃牛肉一不小心命都打進去了。 但是過了漢代,膽大的同學們就可以偷殺牛來吃肉了。不過被官府抓到的話,還是要吃上一兩年的牢飯,再捱上一頓板子。 不要以為那些都是舊社會的陋習,即便是跨入新中國,牛肉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吃到的。1955年國務院還專門釋出了相關指示“禁止任何機關和農民私自宰殺耕牛”“情節嚴重者,還應給予必要的懲罰”。一直到1979年2月份才放鬆了規定。

    所以在古代想吃牛肉,那是不可能的!

    對此,你們有什麼看法呢?

  • 6 # 穿插游擊隊

    牛年大吉

    辛牛年已至,大家的牛肉盛宴安排上沒有?什麼粉蒸牛肉、牛尾濃湯、滷牛肉、酸湯肥牛……在今天,牛肉菜式數都數不過來,可在生產力並不發達的古代,古人捨得吃牛肉嗎?真不是吹,幾塊鮮嫩的牛肉,古人吃出的花樣遠比咱們想象中多。可以說,對待吃牛肉這件事情 ,古人今人,都挺認真。

    牛肉這麼珍貴,必須好好吃

    翻開《水滸傳》,不知有多少人被書中各路好漢端著酒碗、大口咬著噴香牛肉的場面吸引,想著一口酒一口肉,不自覺口水便流了出來。

    98版《水滸傳》截圖,武松喝酒吃肉

    事實上,牛肉對古人而言,可不是普通的食材。畢竟,在以農業經濟為主導的古代,老黃牛是人們耕種最得力的幫手,不僅如此,它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還充當著交通工具。如此有用,不僅尋常百姓難以享用,不少朝代還專門制定各種律法,禁止人們盜牛、宰牛。想要殺牛做一頓全牛宴,輕則挨板子,重則被判個流放。

    牛如此珍貴,那是不是得好好供起來?不,古人們說了,牛肉更得好好吃。雖然能享用牛肉的人不多,但一旦有機會吃,不烹調出各種花樣都對不起這頭牛。

    燉牛肉

    最早能享用牛肉的是周天子。史書中記載的六膳、八珍中,就有不少以牛肉為原材料。六膳,意思是六種肉類膳食品,每一種吃法都有講究:

    凡會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麥﹑魚宜苽。

    照這意思,周天子吃牛肉可不是吞塊兒肉這麼簡單,得配著稻飯一起吃,講究氣味相成。牛肉配主食,聽起來寡淡無味,別急,天子的菜餚遠比這豐富。《周禮》中還記載著八種珍貴的食物,即“八珍”,“牛肉”便是其中的重頭戲。

    比方說其中的“漬珍”,做法相當考究:

    取牛肉必新殺者,薄切之,必絕其理;湛諸美酒,期朝而食之以醢若醯醷。

    “漬珍”以牛肉為原料,要求肉質新鮮,不僅得切成薄片,還得講究刀法,切好後泡在美酒中,吃的時候配著醋、肉醬、梅漿來調味。按現在的菜譜來看,活脫脫就是一道酒漬牛肉

    還有一道“熬珍”,可以算作烤牛肉的雛形。要求先把牛肉捶搗一下,去掉薄膜和肉筋,再取來編好的蘆箔,把牛肉攤在上面,先灑桂屑薑末,再灑一把鹽,最後用火烘乾烤熟,便可以食用了。

    《內則》中還記錄著一種特殊的吃法,叫做摻食。做法是取牛、羊、豬肉各一等份,切碎之後和稻米粉拌在一起,再捏成糕的模樣,下油鍋炸,出鍋之後加上稻米粉,還要加點切碎的牛羊豬胸間脂肪,一起熬成濃濃的粥。

    這麼一看,先秦時期牛肉的吃法,不見得比現代少,輔料更是花樣百出。肉嫩、酒醇、醬香、粥濃,諸多加持下,真是沒有辜負老牛的犧牲和付出,沒有浪費珍貴的食材。

    這種珍視和盡用也一直延續至今。

    放開膽子?來場全牛宴吧

    隨著時間推進,牛肉逐漸進入尋常人家的食譜中。而推動“牛肉”入食譜,遊牧民族功不可沒。

    公元386年,鮮卑建立北魏王朝。鮮卑出身草原,習慣遊牧生活。他們後來遷居洛陽,發展出了大規模的畜牧業。據記載,當時四個官牧場(代郡、漠南、河西、河陽)中有超千萬頭牲畜,牛便是其中之一。在鮮卑人眼裡,牛本身就是一種食物,隨著北魏統治者對民族融合的推動,牛羊肉逐漸延伸到了中原飲食中。

    北魏時期的牛肉做法,那叫一個五花八門。

    電視劇《北魏傳奇》截圖,拓跋燾

    牛肉醬牛肉脯廣受人們喜愛。製作時,除了要求刀功,還多了煮骨、撇沫、調味、浸脯幾道工序,光看文字,也能讓人口舌生津——

    各自別錘牛羊骨令碎,熟煮取汁,掠去浮沫,停之使清。取香美豉,別以冷水淘去塵穢。用骨汁煮豉,色足味調,漉去滓。

    不止如此,時人還本著健康飲食的念頭,注意到了調味料的用量問題:

    待冷下鹽,適口而已,勿使過鹹。

    最後還要加上一些現代常見的調味用品:

    細切蔥白,搗令熟;椒、姜、橘皮,皆末之,量多少。以浸脯,手揉令徹。

    細細琢磨一下,古時的牛肉脯對比今日的零嘴牛肉乾、牛肉條,算得上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要真是放到現在來銷售,說不準還能成暢銷品。

    有意思的是,這時候人們吃牛,已不再是單純地啖肉,牛的內臟也逐漸出現在餐桌上,比如牛腰子。

    到了元朝,人們把吃牛肉這件事帶上了新臺階。根據《飲膳正要》記載,元人吃牛不僅菜式多,還把視線向下移,對準了牛的更多部位。當時有一道菜稱作“攢牛蹄”,做法相當粗暴——牛蹄一副,煮熟,配上二兩薑末,加上肉湯來炒,最後用鹽和蔥調和。

    元人還喜食牛奶,稱作牛奶子,搞出了不少以牛奶為原料的新花樣。有一道“牛奶子燒餅”,原料就是白麵、牛奶子(牛奶)和酥油。

    還有一道稍微複雜一點,稱作“地仙煎”,以山藥、杏仁和牛奶為原料。製法也更為精細——將杏仁研細,入牛奶子、山藥,拌攪取汁,用新瓷瓶密封,湯煮一日。每日空心,酒調一匙頭。現在一看,頗有點兒“甜品”的姿態。

    另外,清代逐漸放寬禁止宰牛的律令,牛肉漸漸進入尋常百姓家,吃法也變得簡單許多。《雜牲單》中有記載——

    先下各鋪定錢,湊取腿筋夾肉處,不筋不肥。然後帶回家中,剔取皮膜,用三分酒、二分水輕煨,急爛,加秋油收湯。

    末了,專門強調一句“不可加別物配搭”。時人還在前人基礎上探索牛的新部位,“牛舌”這種隱藏在牛頭中的物件兒,也沒能逃脫,被製成了牛舌幹,還享有盛譽——“隔年食之,極似好火腿。”

    如此看來,古人哪裡是不喜食牛肉,只是迫於苛法不敢逾矩罷了。真要有機會,就是一百道牛肉菜式,也能端上桌。

    估摸著他們內心都有個聲音——借我個膽兒,我能請你吃一場全牛宴。

    98版《水滸傳》截圖,兩眼冒光的鐵牛,不知道是不是看見了牛肉

    今人:牛肉嘛,咋個吃都香

    時光滌洗,到了現代都市,牛肉早已成為常見肉食之一。在地域習俗、現代烹調技法的交融下,牛肉煥發出了新滋味,逐漸觸發著獨特的味蕾和文化記憶。

    安徽淮南有道名菜,叫“淮南牛肉湯”。通常做法是以新鮮的黃牛肉、牛骨、牛雜、粉絲、豆餅、千張為主料,再配上辣椒油、香辛料、蔥、姜、香菜等共同熬製。民間有種說法,“淮南牛肉湯”和趙匡胤有關係。趙匡胤帶兵攻打壽春(今淮南市壽縣),久攻不下、兵困南塘。老百姓見官兵困頓,宰殺了家中耕牛,煮成牛肉湯送到軍營,將士們飲下鮮美的牛肉湯,士氣大振,一鼓作氣攻破壽春城,這道救命菜餚讓趙匡胤念念不忘,後來老百姓乾脆將其改名為“救駕湯”。

    這種說法其實沒有太多證據,當地業界更認可的是另一種說法,淮南牛肉湯是回、漢民族融合的典型產物。淮南地處淮河沿岸,有著深厚的民族交融淵源。北宋以來,陸續有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遷徙到壽縣,明代之後更出現了回漢雜居的現象。回族喜食牛肉,也有飲食牛肉湯的習俗,在這樣的交融過程中,回漢兩族的飲食習慣互相影響,融匯成這麼一道略顯特別的菜餚。

    另一方面,面對一頭牛,現代人把“物盡其用”發揮到極致。要說把牛的各個部位研究透了,當仁不讓的便是潮汕人,潮汕牛肉火鍋也是現代一道典型美食。

    潮汕牛肉火鍋,說白了就兩個字,講究。

    一講究食材,儘量選擇三歲的母黃牛,原因是運動少、吃得多,肉質肥美,口感細嫩。據統計,一頭牛看似龐大,但只有三成左右的肉能成為真正的涮煮食材。

    二講究做法。吊龍伴、脖仁、匙柄、五花趾、三花趾、匙仁、胸口朥、牛樸肉、雙層肉、匙肉、嫩肉、肥肉…… 不同部位名稱不同,吃法也是千差萬別,牛肉嫩滑,涮著吃最好,肉質硬的,就捶打成肉丸,真真算是把一頭牛給吃幹抹淨了。

    看著複雜,但鍋子一煮開,夾起一片切得細薄的肉片,往醇厚的湯底中這麼一滾,再放到蘸料裡一裹,丟進嘴裡,細細咀嚼,先前的繁瑣工序瞬時被拋之腦後,取而代之的是從心到身的一股子暖意。

    還有一道四川名小吃,不僅探索了牛的部位,還搞出了點“變廢為寶”的意思,這便是夫妻肺片

    有意思的是,夫妻肺片裡面有牛肉、牛心、牛舌,就是沒有牛肺。其實,它的原名是“夫妻廢片”,相傳清朝末年,成都一些走街串巷的小販,專門挑成本低廉的牛雜和邊角料來滷煮,再切成片,配上紅油、辣椒、醬油、花椒麵等佐料,拌好之後出售,受到許多黃包車伕和窮苦學生喜愛。正因原材料不怎麼貴重,人們把這道菜稱為“廢片”。

    當然,現代的牛肉菜式遠不止這些,別說是不同城市的牛肉小吃和經典吃法,上到酒樓餐廳,下到百姓餐桌,牛肉就像是一道神奇的數學公式,稍微改動分毫,便又是一道鮮美佳餚。

    兜兜轉轉,時過境遷,從珍貴牲口到日常食材,掩在嫩滑牛肉之下的,還是那份對食物的珍視,守護自然的敬畏。或許正是在這貫穿古今的延續,牛肉成了人們舌尖心口,獨有的那絲滋味,特別的一種承載。

    參考文獻:[1]徐正英 常佩雨. 周禮(全2冊)(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精)[M]. 中華書局, 2014.[2]賈思勰, 繆啟愉校釋. 齊民要術校釋[M]. 農業出版社, 1982.[3]忽思慧. 飲膳正要譯註[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4]徐長春.淮南牛肉湯發展歷史及文化內涵研究[J].淮南師範學院學報,2018,20(05):94-97.[5]王潔寧,張清怡.從《飲膳正要》看元代蒙古族食養文化[J].中華中醫藥雜誌,2018,33(07):3166-3167.[6]張秀玉.中國古代牛肉進入食譜的歷史考察——以淮南牛肉湯為中心[J].江淮文史,2019(03):136-144.[7]張衛.從夫妻“廢”片到夫妻肺片[J].中國食品,2014(02):84-85.[8]潮汕牛肉火鍋:苛求新鮮和本味,《文萃報》,2018年第21期週二版,http://182.150.59.104:8888[9]網稿:古代人吃牛肉:酒糖牛肉、臘牛肉、風乾牛舌,總有一款適合你,https://www.lsba.com.cn/cygs/12954.html

    EN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未來汽車的方向是新能源還是混合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