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真正鱷魚不哭

    有加強裝甲防護的航母,比如英華人的“光輝”級,鬼子的“大鳳”號。但在實戰中發現沒卵用,航母再怎麼加強防護,也做不到戰列艦的程度,德國的“俾斯麥”,鬼子的“大和”“武藏”,那種鐵烏龜,都沒能頂住艦載機炸彈魚雷打擊,航母裝甲更無濟於事了。而且因為裝甲重量影響,反而限制了載重,造成艦載機數量驟減,航母戰鬥力下降,實際得不償失。

    至於現代海戰導彈普遍應用,具備將百公斤戰鬥部投送到位能力――戰列艦炮彈看似嚇人,其實大部分是發射藥,殺傷彈丸不過幾公斤。多厚的裝甲都頂不住這個等級的殺傷力,反正不可能硬扛,大家也就放棄在這方面的努力了。

  • 2 # 皇家橡樹1972

    現代航母算不上“皮薄餡大”,建造它所用的鋼板反而是目前所有艦種當中最厚的,比如說:圖片上的這塊鋼板是從“老企業號”(CVN–65)上拆下來的,用在了新一代福特級航母“新企業號了”(CVN–80),目測這塊鋼板的厚度在80毫米左右,應該是艦舷某一個位置上的,而飛行甲板的鋼板則要比這塊鋼板薄一些,厚度≤50毫米。

    隨著現代鋼鐵工業和船舶工業水平的提高,在艦艇建造方面所用的鋼板由於冶煉/軋製工藝的提高也變得越來越薄,在相同尺寸下現代艦用鋼板/型材的效能指標比二戰時期的鋼板/型材提高2.5倍以上,也就是說:現代艦用10毫米的鋼板相當於過去的25毫米厚的鋼板,那麼在鋼材質量提高之後為何不加厚呢,這樣不是可以更好的提高航母的抗打擊能力嗎?這張圖表當中HSLA–100和HY–80/100都用在建造“尼米茲級”航母的建造當中,其中用量最大的HSLA–100鋼板最大厚度≤152毫米,這個厚度的鋼板用在艦體的水下部分和重要的艦艙隔斷,比如說:油庫、反應堆室、彈藥室...等需要重點防護的位置。

    現代航母在建造方面要統籌兼顧,不能僅為了提高抗打擊能力就無限制的增加建造鋼材的厚度,因為建造鋼材厚度越高同時航母總體重量也會增加,這樣就讓航母增加了很大的“死重量”,而“死重量”增加之後會消耗大量的主機功率,直接影響到了航速和航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所以使用的兩臺A4W型核反應堆,兩臺加一起總功率260000馬力,這也僅能讓“尼米茲級航母”的最高航速保持在31節,如果“死重量”增加它的航速就更慢了。

    現代航母的動力輸出來源於核反應堆或者蒸汽輪機機組,不但要為航母提供航行的動力,艦上的武器系統、電子/通訊系統,乃至生活照明、空調、娛樂...的電力也由主機和輔機發出電力來提供,如果航母自身的“死重量”增加就會增加主機的負擔,很大一部分的輸出功率被它佔用了,這對於航母的航速/航程乃至耗電量增加都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航母在建造過程中要求在不影響鋼材強度的前提下儘量的將鋼材減薄,這樣才能減輕航母的自重量,把有限的輸出功率用在航速、航程和發電上。蘇聯圖–16轟炸機掛載“冥河”空射型反艦導彈,戰鬥部重500公斤,裝420公斤黑索金高爆炸藥,威力遠比“大和號”戰列艦460毫米主炮炮彈大的多!

    反艦導彈在1960年代初進入到了實用化,從此海戰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大型反艦導彈由於射程遠、威力巨大要比二戰時期的戰列艦主炮炮彈強了很多,再增加航母鋼板的厚度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與其徒勞的增加甲板厚度還不如強化艙室和艙室水密門,即便是被反艦導彈擊中了也不會引發連鎖反應。其實,現代航母透過最佳化設計之後抗打擊能力是很強,比如說:圖片上的“企業號”航母就發生過嚴重事故,是因為艦載機正常著艦失敗撞到了停靠區上的艦載機後引發的爆炸和大火,爆炸威力相當於3枚1000磅航彈的破壞能力,從圖片上來看給“企業號”飛行甲板的後部造成了較嚴重的傷害,留下了幾個爆炸形成的窟窿和大面積的過火傷...但這沒影響到“企業號”的內部,它還可以自主航行,也就是說“皮外傷較重”但沒有傷到筋骨,透過維修後重返艦隊繼續服役。航母不但對導彈、航彈有較高的抗打擊能力,對魚雷、水雷這樣水下兵器抗打擊能力也很強,圖片上是“里根號”航母進行水下兵器抗打擊試驗,當時在距離“里根號”500米處引爆了1噸的炸藥激起了100多米高水柱,但“里根號”並沒受到什麼影響,彈藥室、反應堆...等非常要害部門安然無恙,測試的結果表明“里根號”即便是被蘇聯650毫米口徑的魚雷命中,透過隔艙封閉,有效損管後是不會沉沒的。畢竟“里根號”航母的測試不是直接打擊,顯得不直觀,美國又在已經退役的“美國號”航母上進行武器直接打擊試驗,使用2噸的炸藥(具體多少是保密的,外界是推算出來的)對它進行了全方位的破壞性試驗,“美國號”經過了一個星期的各種打擊後才沉入大海,這次試驗也為美軍建造新一代航母時的艦體抗打擊強度設計提供的寶貴的資料。

    總之,現代航母雖然是“皮薄餡大”,但是透過對建造用的鋼材進行效能提高、最佳化艦體設計,再加上排水量巨大,捱上幾枚大威力導彈或者其它的兵器是不會沉沒的,基本上還能保持自主航行...所以,早年間蘇聯也意識到了美軍航母的強悍,在研製巨型反艦導彈時,戰鬥部都具備使用核彈頭的能力,力求核爆炸擊毀航母。

  • 3 # 雲峰

    航空母艦不是傳統意義中的一艘戰艦,而是一群戰艦的核心。如果到了航空母艦靠加厚裝甲來做防禦的時候,那麼整個一群戰艦相當於被團滅的程度了。並且航空母艦在睡眠艦艇來說相當於水中魚類的巨型鯨魚,為了減少重量,提高速度,也就要適當的減少多餘的重量。

    一艘航空母艦不可能只有一艘單艦出動執行任務。那麼我們先要了解一個正常的航空母艦戰鬥群的配置。通常來還需要配置1-2艘巡洋艦,4-6艘驅逐艦,1-2艘補給艦,1-2艘核潛艇。例如中國最近下水服役的055型驅逐艦,網民都稱之為帶刀護衛,自帶112個垂直髮射單元,具備防空、反艦、反潛等多種功能的導彈,相當於航空母艦的一級保護。並且水面之下核潛艇巡航戒備,天空之中艦載機出動警戒,整個航母戰鬥群具備1000-1500公里的探測、防護區域,誰想要直接攻擊航空母艦基本屬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綜上所述,航空母艦必須使自己的龐大身軀沒有多餘的物品來佔用驅動功率。

  • 4 # 響寶寶改二甲

    所謂薄皮大餡的航母實際上也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後期的航母才是這樣

    相較於那個時代的戰列艦,甚至是一部分巡洋艦來說,航空母艦的確可以說是薄皮大餡

    例如美國海軍在二戰中後期的主力重型航空母艦——埃塞克斯級

    其主裝甲帶的厚度也就2.5-4吋(63.5mm-101.6mm)

    相較於戰列艦上動輒三百毫米+的主裝甲帶,航母的裝甲的確可以說薄皮大餡

    埃塞克斯級的水線裝甲基本和克利夫蘭級輕型巡洋艦差不多,克利夫蘭級的水線裝甲厚度為3.25-5英寸(83-127毫米)

    為什麼在二戰中後期逐漸取代戰列艦成為艦隊核心的航空母艦的裝甲會如此脆弱?

    其實很簡單,先搞清楚航母是用來幹嘛的

    所謂航空母艦,實際上就是一個艦載機的操作平臺

    在航空母艦出現早期,各國海軍也曾考慮過透過加裝各種各樣的火炮的方式使得航空母艦擁有一定的炮擊能力

    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日本的赤城號航空母艦和加賀號航空母艦,以及美國的列克星頓級航空母艦

    她們都有幾個共同特點,比如這四艘船都是在戰列艦或者戰列巡洋艦的基礎上改造過來的,而且這四艘航空母艦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全世界最早的重型航空母艦,而那時候的航空母艦實際上還是一個雛形狀態,各國都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的使用

    在“火炮”才是決勝兵器的思想下,這四艘航空母艦均裝備了重型巡洋艦級別的火炮

    (二戰前的列剋星敦號,可以看到艦島前後方的雙聯裝8英寸火炮)

    (加賀號航空母艦,可以看到艦艉靠近水線部分的單裝200MM炮)

    同樣的,由於這些航母都是從戰列艦或者戰列巡洋艦的底子改過來的,所以裝甲防護方面要比後續建造的航空母艦要厚實的多

    加賀號的水平裝甲帶達到了152MM的厚度,而列剋星敦級的水平裝甲帶厚度則有7英寸(約為177MM)相較於後來的埃塞克斯級最厚的裝甲帶僅為100MM出頭來說,這些航母的水平防護要好得多

    但這並沒有什麼用

    後來的戰鬥中證明,航空母艦追求水平防護能力和重巡級別的炮擊能力根本就沒有意義

    這是一個錯誤的發展方向

    實際上,之前也說過了,航空母艦實際上是艦載機操作平臺,所以在航空母艦發展了一段時間之後,所謂的超視距作戰戰法便出現了

    所謂超視距作戰,放在現代戰爭中泛指依賴高科技投射武器攻擊目標,是在目視無法看到目標的距離以外進行,這個距離的長短目前尚未有明確而且統一的規定。不過大致上要在數十公里的距離以上才算。使用包括使用望遠裝置,像是有放大功能的攝影機,協助觀察標定遠距目標並不包括在超視距定義

    但實際上,對於航空母艦來說,放出艦載機對目視距離以外的目標進行攻擊這樣的作戰方式,也可以被認為是超視距作戰的一種

    實際上就以珍珠港事件來說,日本的航母編隊在距離珍珠港四百公里的位置便展開攻擊,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除了艦載機以外,沒有任何武器擁有如此長的打擊距離

    而超視距作戰下的航空母艦,本身幾乎不可能會受到火炮的直接威脅,實際上檢視整個二戰史,除了光榮號航空母艦是明確被火炮擊沉的以外,其他的航空母艦基本上都沉沒於魚雷或者航空攻擊之手,當然還有潛艇這種航母剋星存在

    所以說白了

    航空母艦的作戰範圍遠超過火炮戰艦的作戰範圍,往往來說,航空母艦作戰時基本不會和例如戰列艦這種依靠火炮的戰艦打照面,而是在足夠遠的距離便開始攻擊

    所以加強水平防護能力的意義便十分小了,同樣的道理,大口徑火炮的存在也失去了意義

    (二戰時的美軍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戰鬥群。航空母艦於二戰中蓬勃發展,空中力量成為了戰場的新主宰)

    不過這倒不是說航母就可以完全不要裝甲了

    實際上中途島海戰就證明了,航空母艦在必要的位置依舊需要足夠強大的裝甲進行防護,特別是水平面

    所以裝甲空母應運而生,比較著名的有英國的光輝級和日本的大鳳級

    不過這些裝甲空母都有明顯的問題,也就是使用了大量的裝甲後造成的重心過高和載機量減少的問題

    總而言之

    二戰時期的航母的薄皮大餡式設計,實際上是航母作戰理念的一個體現

    當然放到現代戰爭中,由於反艦武器花樣百出,所以二戰時期的設計和作戰理念實際上已經過時了

    進而便影響到了現代航空母艦的設計

    以上!~

  • 5 # 九品侍衛

    現代航空母艦之所以都是薄皮大餡,基本上都是因為如今的反艦導彈威力實在是太強了。二戰時期由於航空母艦都是從巡洋艦改造來的,所以船舷兩側都會裝備適量的裝甲,畢竟在那個時候反艦武器主要是魚雷,所以需要給航母裝備裝甲。

    可隨著反艦火力越來越強,設計者們發現無論給航空母艦加裝多麼厚的裝甲,也同樣扛不住反艦導彈的穿透力與爆炸力,與其把有限的噸位都放在防護上,還不如把這些重量都節省出來,讓航空母艦可以攜帶更多的作戰裝備,艦載機、燃油、導彈等。

    可這樣一來薄皮大餡的航空母艦不就等於是在裸奔嗎?的確是這樣,現在航空母艦身上的鋼板雖然也有幾十毫米後,但這是為了增加結構強度的,而不是用來防護的。可這樣的話航空母艦要如何防護呢?那就是讓攜帶大量防空導彈的艦船跟自己隨行,只要自己不被打到,那麼薄皮大餡又有何妨?

  • 6 # 科沁雜談

    最為難得的是航母還有著數以百計的水密艙室,能夠有效控制住漏水,這樣即使碰到了導彈的襲擊或者導彈的襲擊,也不至於簡單的被擊毀。航母主要是用來放飛艦載戰鬥機、預警機、直升機等進行攻擊的,有了厚重的鋼材對其進行保護就夠了,再使用太多的裝甲就會破壞航母使用艦載飛機的數量,這樣反而得不償失了。因此也不需要再另外特意安裝其它的裝甲。

    航母既要考慮到本身鋼材所造成的重量消耗,也要有足夠的防護力,航母上使用的都是經過特殊製作的鎢合金特種鋼材,有著很強的防護力,像美國小鷹號航母還經過30噸的戰機高速砸向甲板的實驗,既然一點都沒有影響,可見這種鋼材的可靠性。

    美國海軍還在2005年4月至5月對“美國”號航母進行過一系列的轟炸試驗,美國海軍利用各種空對艦、艦對艦、潛對艦等各型彈藥對這艘8萬噸重的鉅艦展開了狂轟濫炸,令人驚訝的是,這艘航母的艦體既然還保持了基本的形狀,最後還是在內部炸藥的幫助下,才炸沉這艘航母。可見航母上使用的特種鋼材已經基本上能保護好自身了。

    其實對付航母最好的方法就是讓航母失去放飛艦載機的能力,利用穿甲彈藥對航母飛行甲板進行破壞,或者擊毀航母上的艦載機就可以了。現代航母出動一般都是整個航母戰鬥群的出動,水下至少有一艘的攻擊型核潛艇在清除水下潛在威脅;水面還有幾艘導彈護衛艦或導彈驅逐艦,以及巡洋艦進行防衛水面艦艇的襲擊,還可以防衛空中戰機、導彈的襲擊;空中有預警機、戰鬥機進行防衛。這樣一來,基本上航母周邊的防衛力量就可以建立起一個幾百公里的防衛圈了。

    有著這兩個防衛能力,航母就沒有必要再增加其它的裝甲了,本身的特種鎢合金鋼材已經對一些常規炸彈和導彈具有抗轟炸的能力,再加上航母戰鬥群其它護衛艦艇的防護,航母看上去“薄皮大餡”,實則剛強的很,不是一般的彈藥所能擊毀的,也就沒有必要做太多的防護裝甲。美國海軍的航母轟炸試驗已經很好的證明了航母的防護能力。

  • 7 # 鷹鴿分析

    裝甲隨著戰列艦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炮戰的時代已經過去,現代軍艦雖是鐵甲艦,但裝甲的厚度早已今非昔比一般艦體厚度都只有幾公分,和陸戰坦克半米厚的裝甲相比可謂是小巫見大巫,壓根就沒有可比性。那麼現代軍艦包括航母在內沒有厚重的裝甲,典型的“薄皮大餡”是如何防禦各類彈藥攻擊的呢?原因很簡單,水隔艙設計。

    現代航母主艦體一般指的是飛行甲板以下的艦體部分,從內部結構來看,主艦體從飛行甲板到艦底龍骨按照垂直方向分為若干層,在每一層的縱橫方向上,又以水密隔艙的方式分為若干個水密艙段,因而在航母的主艦體各部分類似於樓層一樣分佈的水密艙數量達到成百上千個,這些水密艙就成為保證航母被擊中也不會快速沉沒的法寶。

    水密艙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某一個艙室進水後蔓延到其他的艙室,導致整個航母因為重心發生變化而產生的傾斜或者沉沒,最大限度的保證了航母的安全。如此設計既能保證航母在被擊中後的安全性,又方便各種任務艙室的空間佈置。現代航母通常以機庫甲板作為水密艙壁甲板,以下的艦體都必須以水密隔壁的形式形成相對獨立的艙室。

    以美國小鷹級航母為例,從航母底部的龍骨到飛行甲板共劃設了10層艙室,從上到下依次為,1-3層大部分為機庫、作戰值班室以及飛行員食堂等配套平設施,第4層為飛機修理庫,第5層為各種食堂以及住員艙,第6層為士兵住艙、食品儲存艙和行政人員辦公室,第7-9層為主機艙、鍋爐艙、副機艙以及艦載機的彈藥艙,最後一層為燃油艙和淡水艙。

    透過上述的各艙室分佈情況來看,航母的燃油艙和艦載機彈藥艙大都分佈在艦體龍骨以上位置,參考航母各層甲板或平臺之間的高度在2.4-2.8米左右,而小鷹級航母的吃水在10.8米-11.4米之間,這就意味著,可能引發殉爆的彈藥艙和燃油艙大都分佈在艦體水線以下的部位。

    當前主流的反艦作戰武器主要以反艦導彈為主,然而反艦導彈的戰鬥部通常使用的是半穿甲戰鬥部,並非陸地反裝甲作戰中常用的穿甲戰鬥部,這也意味著各類反艦導彈的穿甲能力本身有限,無法對由多層水隔艙壁組成的航母內部構造;儘管現代反艦導彈戰鬥部重量動輒都在一兩百公斤的裝藥量上,對航母的威脅能力也極為有限。

    美國曾對己方退役的航母進行了抗毀傷試驗,在進行二十多天的輪番攻擊中,才算是將這艘退役航母送入海底。由此可見,航母的抗毀傷能力極為出眾,想要擊沉一艘航母著實太難了。透過這個例項我們可以看出,航母水隔艙設計在抗毀傷能力上遠比披上多層厚重的裝甲要優秀的多得多。

    在航母上,除了為了保證艦載機正常起飛使用的飛行甲板,其餘部位的艦體厚度大致只有幾公分厚,因為航母飛行甲板需要特殊的鋼材抗艦載機起飛上千度的尾焰灼燒,因而厚度略有所增加。但航母整體的抗毀傷能力只有其看不到的水隔艙設計,這是根本原因所在。

  • 8 # 柳淨意

    以坦克來說,穿甲彈,反坦克導彈穿甲能力相當於1000毫米鋼板。反艦導彈也不比這個差,你說這軍艦能防?既然及不住,不如多上點攻擊防禦武器,活命機會大一些。

  • 9 # 漩渦鳴人yy

    薄皮大餡,你是不是對著航空母艦有什麼誤解?就現如今航空母艦的裝甲程度以及防禦力而言,所有軍艦裡面無人能出其右者!

    舊時代的航空母艦,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那個時候的航空母艦相比較於同時期服役的戰艦而言,確實自身的防禦力存在著薄皮大餡的問題。這個跟巡洋艦比就行夠嗆了,更別說跟那個鋼筋鐵骨相著稱的戰列艦!

    但是即便是如此,航空母艦也不是說隨意欺負的了,像類似於日本那樣一發炸彈把整個航空母艦都給炸了,那個純粹是少數,而當時大多數航空母艦隻要動力系統不受損,那即便航空母艦炸的都已經傾斜了,都已經有一定的傾斜角度了,只要你還能夠開回港口就能夠讓你滿血復活!

    事實上,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大多數的航空母艦都遭到過轟炸,都遭到過攻擊,尤其是企業好航空股線吶,遇到的襲機那是多得難以複述,他參加了每一場戰爭,可每次打仗的時候他都是傷痕累累退出戰場,第二天生龍活虎又出現在了戰場之上!

    尤其是在沖繩戰役的時候,當時有一家自殺式的日本飛機直接衝撞到了企業號的甲板上面,把企業號15噸重的其降級直接炸上了天!但是企業號也沒有沉默,相反他還能夠開回港口再一次接受修理!

    比如說現如今美國的航空母艦,擁有至少四層的水下隔層!如此奢華的配置,那其他普通的戰績還真的達不到,而且航空母艦內部還有眾多的水密隔艙!在航空母艦的甲板上面鋪設了超過50mm厚的鋼製甲板!

    如此防禦手段,即便是沒有任何損管不對,也就是航空母艦發生故障以後替航空母艦維修的部隊,沒有一個人的話,那航空母艦仍然還可以堅挺的在海上待很長時間!

    美國就曾經拉著自己的一艘航空母艦做過實驗,這個就是小鷹級航空母艦四號艦美國號!這一艘航空母艦拉過去在海上活活炸了幾天幾夜,但就是不沉,最後要不是美華人把這航空母艦裡面裝滿炸藥,然後從內部開始引爆這航空母艦還沉不了!

    由此可見,所謂的航空母艦是薄皮大餡,這只是一個錯覺,現如今的航空母艦那一個個那都是鋼鐵怪物,如此龐大的一個排水量就足夠讓他傲視天下群雄!

    而且航空母艦上面通常都會配備一支損管部隊!這一支部隊才是航空母艦最後的時刻的保密王牌,也就是這一批部隊的存在,使得航空母艦很難在真正的戰場之上被敵人給繼承!好像又無意之中傷害了某個國家的航空母艦!

    現如今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的普通戰艦,比如說巡洋艦,護衛艦這些戰艦,你用薄皮大餡來形容,真的沒啥問題,這些戰艦和普通的商船撞一下都有可能出問題,前幾年美國一艘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就跟人家商船撞了一下,自個兒出現了裂縫!相比較而言,航空母艦如果出現這個情況能把人家商船直接給拱趴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鮮卑、柔然、契丹、女真、滿洲等民族沒有建立起蒙古汗國這樣的大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