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縱橫帝
-
2 # 何運超
但凡歷史上重要人物和事件都有必然的原因,很少有偶然的事情。
中國自古以來民族發展都是一個長期邊疆部族和中原漢人互動的歷史,也是邊疆地區發展的歷史。
鮮卑時代和柔然時代處於兩晉南北朝動盪局面,但邊疆部族本身發展程度不夠。鮮卑各部都很獨立,建立政權很多,北魏王朝本身內部都問題多多,中原強敵環伺,何況柔然尚在,無法成就大一統和征服王朝。
柔然其實與鮮卑淵源也比較深,甚至有學術觀點認為出自鮮卑中的一支,《魏書》本身也有介紹。就算是,也是文化上更加原始的一支,儘管文化本身不算大問題,但也沒有明確的目標就決定柔然無法真正走向強盛。
契丹的成就已經很大,影響其實波及西域。但自身民族成員有限,契丹早期各部還比較多,但偌大一個王朝,居然絕大多數人就耶律和蕭兩個姓氏,遍覽古今中外史書估計再沒有這麼古怪的奇葩政權了。而且蕭氏很大程度還是庫莫奚族加入的,可見契丹民族本身的稀少。在遼代,室韋蒙古部族已經成型了,達旦就是後來韃靼、梅里急就是蔑兒乞,等這些與蒙古淵源極深的都已經出現。金朝後期蒙古的崛起本身依賴於之前契丹、女真、西夏這些不同民族政權的興盛,也就是說都可以開創勝過中原漢人的王朝,不再是南北朝還爭一個名分。到遼宋金夏時代,大部分時候軍事上少數民族還佔上風,儘管論起綜合國力似乎都不如宋朝,這就是時代的發展。
因此蒙古的崛起表面上最為落後,但生機勃勃,各部落基礎雄厚,他們全都是從遼金漠北部落代表邊疆部族興盛的遺產,成吉思汗巧妙的接過時代的火炬,這就是蒙古本身能夠壯大的基因。
但是,蒙古軍事上成就顯赫不光是各部族能夠真正被成吉思汗團結,蒙古民族本身的優勢在哪裡?同樣一個很好的繼承契丹女真的習俗,他們敢打敢殺具有威懾力是事實,但另一方面真的不排外,各種人才都敢用,不然怎麼可能造成那麼恢弘的霸業?契丹人,女真人、回鶻人(高昌家族被視為成吉思汗養子)、西夏人、漢族世侯、吐蕃人、北韓人(王氏高麗與蒙古聯姻貫穿元朝始終,一如後來滿蒙聯姻)。當然黃金家族和蒙古族本身人才鼎盛也是事實。
歷史上從來沒有僥倖和運氣,蒙古大帝國的霸業是實實在在打出來的,也是廣攬人才同樣相容幷包才創出的赫赫武功,哪怕這一帝國實際內部維繫存在很多問題,沒有多少持久力。
-
3 # 放棄的回憶
根本原因有三點:
其一:蒙元政權的建立趕上了中華文明需要對外擴張的歷史時期。
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而帝國版圖內的地理環境則是國家和民眾有權力去利用改造,進行開發的地理環境。
人類社會在改造利用地理環境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生產經驗和社會財富,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當社會生產力從量變到質變,取得突破,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內部地理環境無法滿足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文明國家就會對外進行大規模的版圖擴張。
大陸擴張時代即人類文明社會有能力開發大河流域之外的土地,這個時代分為三個階段:東西擴張階段、南北擴張階段、海外擴張階段。由此,在大陸擴張時代,古代中國的王朝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對外擴張,第一次是秦漢兩朝,第二次是隋唐兩朝,第三次是蒙元。
每一次社會生產力進步,都會引發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從而造成分裂。而大分裂過後,在文明時代需要地理環境,需要對外擴張的要求下,國家就會統一起來並對外擴張。自唐朝崩潰後,中華文明歷經了五代十國遼宋夏金,長時間的分裂,各國經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人口也已經達到了時代階段發展的鼎峰,地理環境已經無法滿足國家和民族生存發展的需要。
這個情況下,蒙元政權開啟了統一中國,進而對外擴張的步伐。
其二:中華文明的文明中心轉移,為蒙元政權藉助文明中心的力量建立龐大的帝國提供了歷史機遇。
文明中心是國家首都所在地,是一個文明國家統御全國各個地區的力量所在,是各個地區生產生活的唯一標準。
中華文明自黃帝開創華夏文明起,歷經夏商周秦漢晉隋唐,直到北宋王朝,文明中心都在河南地區和關中地區。大一統王朝的首都,也在河南地區的洛陽以及關中地區的長安之間移動,大部分時候,都是兩都制。因為這兩個文明中心毗鄰,是相互支援的兩個文明中心,所以大一統的王朝都是藉助這兩個文明中心對外進行擴張。
漢族是這兩個文明中心地區的主體民族,所以前兩次對外擴張都是以漢族政權為主導。當然,邊疆少數民族也在對外擴張中立下了大功。比如唐朝,對外擴張很多時候,從將領到士兵都是少數民族。
隨著南北擴張階段的到來,唐朝大一統帝國的建立,東北、草原、青藏、南方等非中原地區都得到了開發,文明中心逐漸緩慢地向燕薊地區和江南地區轉移。這造成了唐朝的空心化,唐朝無力藉助傳統的文明中心統御全國,先是燕薊地區的軍閥發動了安史之亂,後是江南地區的鹽販子發動了農民起義,唐朝從衰弱走向崩潰。
河南地區、燕薊地區、江南地區三大文明中心的相互牽制,導致了北宋或是金國都無法完成統一。直到金國和南宋長時期的開發燕薊地區以及江南地區,而河南地區則逐漸衰弱,這才確立起燕薊地區和江南地區兩大文明中心的地位。從元朝開始,中國的都城不是在江南地區的南京,就是在燕薊地區的北京,或者是兩京制度。
文明中心轉移到燕薊地區的北京,女真人、蒙古人、滿洲人才能在前朝崩潰的情況下,發動民族起義進入文明中心,最後藉助文明中心的力量建立起強大的帝國。
蒙古人進入燕薊地區北京文明中心時,正好趕上了中華文明需要對外擴張的歷史時期,於是蒙古人建立了蒙元政權並且像漢唐兩朝一樣,瘋狂對外擴張,建立起龐大的帝國版圖。蒙元政權雖然是以蒙古人為主導的政權,但是對外擴張,中華文明各民族都參與了。不能僅僅將蒙元的擴張視為蒙古人一個民族的擴張。
匈奴人、鮮卑人、柔然人、契丹人、女真人,就沒有這麼好的歷史機遇。
其三:中華文明走向衰弱,滿洲人建立的清朝不僅無法對外擴張,反而被動挨打。
燕薊地區的北京和江南地區的南京,這兩大文明中心,不是地理位置相鄰的文明中心,不再和傳統的文明中心一樣相互支援,而是相互牽制的文明中心。
元朝在只有燕薊地區一個文明中心的作用下,還能對外擴張。可是在滅掉南宋,統一中國後,受南京文明中心的牽制,元朝攻打倭國、安南、占城、爪哇等對外擴張都先後失敗了,同時還失去了對西部四大汗國強有力的控制。
為此,元朝不得不明令禁止對外征戰。可是即便如此,對外擴張導致的失敗,以及與西部四大汗國之間的戰爭,嚴重削弱了北京文明中心的力量。
最後,明朝在南京建立,並藉助這個文明中心的力量推翻了元朝。當然,北京文明中心在力量上要比南京文明中心強大,明朝後來也遷都到了北京。同樣的,明朝從建立起,就不再對外擴張,在試圖對外擴張失敗後,只能加強維持中華文明的朝貢體系。
對外擴張失敗,地理環境得不到擴大,中華文明對地理環境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導致中華文明日益衰弱。
到了清朝之時,不僅無法對外擴張,以往對外擴張西遷的蒙古人都要逃回祖國避難。例如,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就在沙俄的追殺下逃回祖國尋求庇護。後來,沙俄不斷向東擴張,清朝被割佔了大片的疆土。
中華文明衰弱的情況下,滿洲人雖然佔據了燕薊地區北京文明中心,建立起大一統的正統王朝,但是無法像蒙古人一樣對外擴張。。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青青說文明史,專注解說地理環境對文明興衰程序的影響。
-
4 # 辣椒是個好東西
你不知道?唐朝時鮮卑人建立的大唐帝國、南北朝時柔然人建立的大魏、清朝時滿人建立的大清帝國,這些你沒見?相比之下政權最不穩定的元朝你反而記得……
-
5 # 張律明
其他民族我們不說,我們今天就說說鮮卑民族,鮮卑民族在中國歷史上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的帝國,那就是唐朝!今天中國領土是960萬平方公里,唐朝最鼎盛時期,它的疆域是1237萬平方公里,是中國歷史上最大國土的帝國。
西晉惠帝時期,八王之亂,引來了五胡亂華,就是匈奴、鮮卑、羯、羌、氐等,五大遊牧民族進入中原,他們大肆屠殺漢族,其中羯族和慕容鮮卑不但殺戮漢族,還將漢族少女當作“雙腿羊",晚上姦淫,白天殺了烤了吃。由於,三國以後漢族人被殺得不多了,再加上胡人的殺戮,剩下的漢族不得不渡過長江到達南方,歷史上發生了第一次“衣冠南渡"。
在中原(北方)先後建立了16個遊牧民族的政權。公元383年,前秦苻堅帶領80萬遊牧民族的軍隊,想一口氣滅掉東晉(漢族),東晉在謝安領導下用8萬(漢族)軍隊在“淝水之戰"一舉將苻堅打敗,苻堅回去後就被殺,由於當時漢族人口太少,無力去統一中原(北方)。這樣一來,事實上的漢族(南方)胡人(北方)的南北朝就形成了!
(前秦苻堅)公元386年,鮮卑拓跋珪在中原建立了北魏;493年,鮮卑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漢化,將110個鮮卑姓改為漢姓。其中就有“胡、尹、伊、車、樓、婁、穆、陸、魯、周、劉、連、梁、羅、陳、駱、馬、張、等等,就是後來宋朝的百家姓。534年,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東魏變北齊,西魏變北周。北齊被稱為“禽獸王朝";北周文帝宇文泰恢復鮮卑姓,將李虎賜姓為大野氏,將楊忠賜姓為普六茹氏。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野虎是西魏的八大柱國之一、官之太尉;普六茹忠在北周時官之柱國、大司空。大野虎兒子大野昞承襲父爵,成為了“唐國公";大野淵承襲父爵也成為了“唐國公"。普六茹堅鮮卑小名“那羅延"承襲父爵成為了“大司空"、“太尉"。581年,普六茹堅統一了中國,稱帝登基,為了自己的政權合法性,普六茹堅自稱是“望族弘農楊氏"的後人,改漢姓為“楊",姓名為“楊堅",關攏貴族紛紛改胡姓為漢姓。與此同時,隋文帝楊堅採用了“漢字、漢文化、漢官制、漢姓",否則的話,中國的漢字、漢文化將被打斷。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隋朝建立以後,大野淵自稱是“五姓七望的望族隴西李氏後裔",改姓為“李",就是後來的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李淵的妻子竇氏,她原來的姓名是“紇豆陵氏",她本是匈奴部落,南北朝時,祖上自稱是大漢望族“扶風竇氏"。竇氏生下了三子:長為建成、次為世民、三為元吉。李淵的母親是獨狐信的第四個女兒獨狐曼陀,父親就是“唐國公"大野昞"。
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將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殺死。為了向父親李淵請罪,竟然去吸吮自己父親的乳頭,有人說李淵有三個乳頭。但是,不管李淵是三個乳頭還是四個,這些吸吮乳頭的做法與漢族的思維格格不入的。“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將兄弟家的男孩全部殺光,將李元吉的妻子納為自己的妃子。
唐朝的風俗與中國儒家思想也是格格不入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兒高陽公主嫁給了房玄齡的兒子房遺愛,房遺愛工作忙,高陽公主開始厭倦丈夫,她與辯機和尚同居,將兩個侍女送給丈夫,作為交換,房遺愛也接受了。唐中宗之女安樂公主與兩個丈夫都是苟且在前,成婚在後。武則天之女太平公主,先嫁給薛紹,再嫁給武攸暨,大肆包養男寵,與朝臣通姦,張昌宗是她先苟和再送給她母親武則天的。唐朝出現了兒子娶後媽,父親娶兒媳,唯有唐朝是名正言順的,儒家漢族統治的朝代是認為可恥的!
到現在有許多人都堅持,唐朝是漢族,不是鮮卑族。原因是:李淵和李世民都堅稱自己是南北朝時的西涼李暠的後代。李暠稱自己是隴西李氏,李廣的後代。眾所周知,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因投降匈奴,漢武帝分二次將隴西李氏家族全部殺光,哪有李氏的後代。在唐朝時就有人指出:李氏的祖先就是鮮卑姓氏的“拓跋達闍"!再則,隋唐都採用的“府兵制",就是平時務農或放牧,戰時騎馬打仗,兵民合一;漢族是“募兵制",軍隊與老百姓是分開的。總的來說,唐朝是鮮卑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的帝國!儘管他們漢化了,但是他們在歷史上被稱為“鮮卑王朝"。
-
6 # 源稚生
在古代,北方遊牧民族一直都是農耕民族的威脅,遊牧民族經常南下侵掠中原政權,有名的遊牧民族有很多,匈奴,鮮卑,柔然,契丹,女真,但是這些厲害遊牧民族,沒有建立起蒙古那樣地跨亞歐的帝國呢?
‖蒙古諸部實力強於之前的遊牧民族
在中國,匈奴興起於戰國時期,秦末時強盛,漢初屢次入侵,但是漢高祖“白登之圍”後,實行與匈奴和親的政策,到了漢武帝時,經過七十餘年休養生息的漢朝,多次打擊匈奴,匈奴從此由盛轉衰。由此可知:農耕民族實力遠勝於遊牧民族,前提是農耕民族要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
蒙古自成吉思汗統一諸部後,實力大增,蒙古軍隊戰鬥力極強,蒙古騎兵是中世紀一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戰術靈活、智勇兼備、令人生畏的旋風部隊。蒙古騎兵的機動性舉世無雙,一邊作戰一邊行軍,每天能推進80公里,戰馬是蒙古軍隊所向披靡的關鍵因素之一。這是之前遊牧民族所不具有的。
‖漢文化的逐步深入,蒙古諸部漢化,建立了強有力的中央政權
儒家思想興起於東周,漢朝時被漢武帝大力推崇,此後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宋朝之後,理學思想盛行,儒家思想想象力更為深遠,蒙古諸部在統一的過程中,吸收漢族人才,實現了“逐步漢化”,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遷都燕京,稱大都。
元朝疆域遼闊,東起日本海、東海,西抵黑海、地中海地區,北跨西伯利亞,南臨波斯灣,建立起橫跨亞歐大陸的超級大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漢化的深入,各民族的融合也不是之前遊牧民族所能比擬的。
‖蒙古諸部擁有強大的軍事制度,比之前遊牧民族先進
蒙古軍採用以十人為一伍,百人設百夫長,千人設千夫長,萬人設萬夫長的編制。以十人為伍的編制十分靈活。在戰場上,蒙古人憑藉特有的呼嘯口哨等聯絡方式,小股騎兵可以迅速聚集,又可以迅速分散到指定的作戰位置,忽聚忽散讓敵人無所適從。
蒙古騎兵尤其善於使用弓箭對敵人進行騷擾,當敵人不堪騷擾或在蒙古騎兵的引誘下進行追擊時,就很容易落入蒙古人預先埋伏好的陣地。這時,裝備重甲和馬鎧的重灌騎兵,將對追擊時不能保持陣形的敵人進行包圍和突擊,一舉消滅敵人,之前遊牧民族雖然也有強大的騎兵,但取得的成就遠遠不如蒙古鐵騎。
蒙古騎兵憑藉以上種種優勢,加之當時世界上各大傳統強國的衰落,取得了系列輝煌的勝利,建立了橫跨歐亞、亙古未有的強大帝國,而之前的遊牧民族如匈奴,鮮卑,柔然,契丹,女真等,實力上不如蒙古軍隊,而敵對的政權實力不差,自然沒法建立如元朝一樣的大帝國。
回覆列表
第一個先說鮮卑:鮮卑祖先自從大興安嶺嘎仙洞出山,心心念唸的就是南下中原,自始至終就是想把家鄉遷入中原,無論是北魏的拓跋部,還是建立諸燕國的慕容部、包括宇文部、段部,甚至包括從慕容分裂出來的鮮卑吐谷渾部落,無論是誰,都沒有統一鮮卑諸部、向西向北拓展帝國疆域的想法,都集中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難以成氣候。
。首先鮮卑部落沒有統一,力量分散,都是小規模的單打獨鬥,甚至是內鬥(比如北魏滅各燕國),嚴重分散了民族的力量,沒有強勢領袖來完成這樣的壯舉,拳頭沒有握緊,自然打出去就沒有力量,那就更沒有睥睨天下,縱橫歐亞的雄心和機會了。鮮卑只能憋在北朝由盛轉衰,坐失良機。而蒙古首先完成的是部落民族的統一,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延伸出縱橫歐亞的戰略思想,這是蒙古大帝國成因之一。
第二個再說柔然:是鮮卑南遷黃河流域後,填充草原的權利真空才發展起來,祖上都沒有闊過,自然沒有吞併天下,九州一統的凌雲壯志了。就是勢力僅僅盤踞在黃河流域的鮮卑勢力都沒能徹底幹服更別說橫跨歐亞了。最多是草原霸主,遵循遊牧汗國的固有疆域(如下圖所示):東邊都沒到大海、西抵阿爾泰山、南到黃河、北到貝加爾湖。
柔然先天不足,小富即安,更沒有向西打向歐洲的理想了。即使後來去了歐洲建立的阿瓦爾汗國,也是被人家突厥從漠北老家趕走的,一個主動,一個被動,能一樣嗎。那是老家丟了,被迫去歐洲找塊地方棲身,苟延殘喘而已。
第三個說契丹:契丹自從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後。契丹的歷代皇帝漢化的比較嚴重,繼承了中原王朝的一些不好習慣,滿足於萬邦來朝的虛名,西亞地區的波斯和大食,紛紛派使者前來,與遼國交好,遼國成了西域的實際統治者。西域、西亞、東歐各國都把契丹作為中國的稱呼。所以雖然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但是始終沒有向西跨越。如果遼統治者堅持西征擴大疆土,然後用擄掠來的財富和兵員集中滅宋(這也就是蒙古一統的套路了),是否有可行性,那就見仁見智了。
第四個說女真和滿族:女真和滿族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人口基數太少。其次女真,崛起與白山黑水之間,建立政權時甚至還處於奴隸社會,一下子推到大遼後,直接升級到封建社會,從吃不飽還面臨嚴寒的北亞,一下子來到溫暖的溫帶,土地富庶、子民溫順,似乎一下子進入了仙境,暈暈乎乎的開始了拼命的腐化和享受,戰鬥力和雄心壯志直線下降,所以知道被滅國,統治中心一直沒超出北方。如下圖所示,根本沒有能力把疆域拓展到歐洲。
至於滿族建立的大清朝是少數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王朝,雖然人口基數少,王朝統治者基本上利用了所有能利用的手段,把資源整合到極致才保證了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版圖。到乾隆皇帝的時候宣揚的十大武功,到這個情況已經非常滿足了,其他想加入帝國的土地,我都不稀罕要不要。比如:華人在東南亞建立的蘭芳共和國派人回清朝覲見乾隆皇帝請求稱藩,但清廷以海盜匪巢視之,並未接受這個南洋華人在海外建立的國家。你看看,納入宗藩體系都看不上,別說你還想內附了。還有一個理由,就是北方對土地異常貪婪的俄羅斯已經把國土延伸到了大清的家門口上,戰鬥民族名副其實,大清也失去了拓展的空間。
最後,我們來說蒙古能統一的理由。首先蒙古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以後,力量統一。第二鐵木真野心勃勃,不能滿足一隅之地。從成吉思汗的稱號就可以看得出來,其中“成吉思”是“大海”或者“強大”的意思,而“汗”則是蒙古對於統治者的尊稱如同中國的皇帝,因此合起來的意思就是頌揚他是一個如同海洋一樣偉大且強大的帝王。第三,從戰術運用與執行、武器裝備到情報蒐集、戰爭規劃與準備等,蒙古人都高人一頭,簡直是就是為戰爭而生。蒙古軍隊的戰鬥力強,從小培養孩子狩獵技能,並在此過程中培養孩子的團隊合作和配合的能力。蒙古戰馬雖然並不高大,可皮厚毛粗耐受力極強,可忍受零下幾十度的嚴寒,適合遠距離征戰。蒙古馬能在雪地裡覓食,士兵可靠母馬的馬奶充飢,這就降低了糧草補給的負擔。並且,蒙古軍隊都是實行一兵多馬,馬歇人不歇,換馬, 所以蒙古騎兵的機動性舉世無雙,一邊作戰一邊行軍 。第四,蒙古在滅金之前就進行了西征,當然有花拉子模作死的原因,但是無論如何,這次西征奠定了蒙古堅決拓展的大正方針。蒙古為了消滅花拉子模的皇帝和太子,先後征戰想北越過高加索山進入俄羅斯,向西抵達中東,向南進入印度攻打花拉子模的太子扎蘭丁。也許,在這次西征前,蒙古並沒有後來橫跨歐亞的雄心,但是西征後他們有了這樣的理想。中亞到西亞以及歐洲征戰,並沒有什麼強有力的軍事強國對蒙古軍隊造成重大創傷。第五,蒙古傳統的分封制和幼子守灶制度,也是造成蒙古擴張的因素之一,隨著疆域的拓展,大家戰功越來越多,就需要更多的土地人口財富來分封。所以基於這幾個理由,蒙古才能形成空前的橫跨歐亞,三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大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