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秦鐵鷹劍士

    “他早就應該被處死了!窮人繳稅,而豐衣足食、成天花天酒地的貴族卻免稅,這是什麼道理?" 這是路易十六被處死時一個農民激憤的喊話。可見路易十六被處死的直接原因是他沒有處理好法國國內的階級矛盾。路易十六在貴族與貧民之間搖擺不定,最終平民暴動,把法國財政赤字的原歷歸結於國王,外國軍隊的干涉使得國王成為了叛國賊,處死國王以顯示憲法的權威性。

    路易十六是歐洲歷史上第二位被處死的國王,第一位是英國國王查理一世,第三位則是俄羅斯帝國皇帝尼古拉二世。路易十六雖然被處死了,但是死得並不算痛苦,因為他喜歡機械學,曾經親自將直形鍘刀改為三角形鍘刀,提高了鍘刀的工作效率。法國在慶祝大革命勝利200週年的慶典上,法國總統密特朗表示:路易十六是個好人,把他處死是件悲劇,但也是不可避免的; 說他是暴君是不合適的,因為此人性格軟弱,不敢採取強力的措施,只是不會統治國家。

    路易十六是法國波旁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他於1774年當上國王,並於1792年被送上斷頭臺。路易十六當國王時,法國國內經濟十分不景氣,貴族與神職人員佔據了大量的財富,但是不交稅;廣大法國民眾窮苦不堪,但是卻有十分沉重的稅要交。路易十六國王一方面嘗試與貴族、神職人員溝通讓他們交稅以減輕國民負擔,一方面又窮奢積欲的鋪張浪費。國王顯然缺乏改革的勇氣與毅力,不能平衡國內的階級矛盾。最終於1789年7月14日爆發了法國大革命,平民階層進入國家權力中樞,法國實行了君主立憲制,跟英國一樣。

    法國革命黨跟法國貴族、神職人員的矛盾並沒有因為推行了君主立憲制而得到解決,反而導致了王權與議會的新矛盾。路易十六世的王權被削弱後,他慌忙出逃,結果被議會截獲歸來。在會議中國王又妥協於議會,解散了他的衛隊。國王不甘心失勢,又藉助國外勢力復辟,奧地利、普魯士聯軍進攻法國,被議會擊敗。從此國王成了賣國賊,因為他用外國軍隊攻擊法國,最終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庇爾以叛國罪的罪名將國王斬首。

  • 2 # 社會生活博覽

    十六世紀的一天,法王路易十六國王被國內的一幫人士趕下王位,並被關在監牢之中。路易十六是歐洲歷史上第二位被處死的國王,他被處死的直接原因是他沒有處理好法國國內的階級矛盾。

    路易十六當國王時,經濟十分不景氣,但貴族佔據了大量的財富卻不交稅;而生活在底層的平民卻要承擔繁重的稅務,而皇室與貴族都喜歡奢侈的生活,並且認為窮人就該被剝削。於是平民與貴族之間,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矛盾,而最不應該的則是:路易十六在貴族與貧民之間搖擺不定,於中隨著雙方的矛盾不斷激化,而最終平民暴動了,而且這時皇室貴族之中又出現了大陰謀,給路易十六按了許多莫須有的罪名,那麼路易十六很快就被拉下了王座,並被判處死刑……

    但j是,有資料顯示路易十六的兒子路易.查理,卻是個有骨氣的小王子:

    二百多年前的法國,人們的生活混亂不堪法王路易十六被關在監牢之中,與其同時,他的家人也受到了糟糕的待遇,尤其是年輕的王子路易.查理遭遇更加不堪,他被趕國王下臺的那幫兇狠之人帶走了,一年孩子從此就離開的所有的親人與熟悉的家園。但這對他來說,還是幸運的,因為他沒有像哥哥一樣,被投進大牢。

    不過,當時那幫人想:王子是王位的繼承人;若能在思想與道德上把他摧跨,那麼,他就永遠也無法實現生活賦予他繼承王位的偉大使命。於是他們把的年輕王子,帶到了一介遙遠偏僻而又野蠻混亂的社群,讓涉世不深的小王子,接觸各種卑鄙及邪惡的事物;並且,還讓他與那些淫蕩猥褻的女人生活在一起,天天讓他聽一些粗鄙庸俗之言,並給他提供淪為饕餮之徒的各種物品與美味。

    可以說,這裡的人個個都下流無恥,不懂得什麼是信譽與道德,而讓小王子浸沉在這種環境之中的目的,就是要讓他靈魂受到邪惡的誘惑而墮落。這種荒誕的生活一下子持續了大半年,面對種種無盡的歡娛與淫靡的誘惑,小王子並沒有淪落,他有著堅強的意志,使自己一刻也沒有屈從於本能的慾望與壓力,那些“溫柔”“甜蜜”“歡樂”,明明白白的擺在那兒,唾手可得,但他卻沒有染指,而是一直保持著自己高尚的品格,最後終於挺過了一種非常的日子。

    最後有人問他,為何能抵抗這些本能的誘惑?

    小王子平靜地回答:“我無法這麼做,因為我生來是就做國王的。”後來,他終於成為法國的小路易國王,並維護了自己本該擁有的路易十七的國王地位。雖然他在位是並沒有多少實權,但至少為路易王室儲存了最後一絲尊嚴。

  • 3 # 薩沙

    殺死國王路易十六的目的,是為了打擊保王黨的力量。

    其實,路易十六是個懦弱無能的國王,殺不殺根本無關大局。

    但路易十六的存在,卻是保王黨的一面旗幟,會有很多人打著他的旗號和革命軍作戰。

    那麼,如果殺死路易十六,保王黨必遭打擊。連國王都沒有了,你們還保衛誰?

    路易十六死於自己設計的斷頭臺:談談法國大革命的斷頭臺

    歐洲古代和中國一樣,有很多死刑。法國最為歐洲大陸最強大的的國家,也是所謂暴力治國,自然不可能沒有死刑。

    法國的死刑很有意思,同中國有很大不同。

    在中國,絞刑是一種比較仁慈的刑法,用華人的觀點就是不見血且留有全屍。

    曹操下令絞死呂布,就是一種寬大的行為。

    法國則正好相反。

    法國的絞刑是對於聲名狼藉的強盜、小偷、惡棍之類,總之都是底層平民。原則上,絞死人以後並不會立即放下來,而是需要示眾一段時間。

    小說《基督山伯爵》裡面,基督山伯爵被囚禁多年後曾經試圖自殺,卻沒有選擇很容易死亡的自縊而選擇慢慢的餓死,因為絞刑是屈辱的死法。

    再說斬首。在中國,斬首是一種帶有示眾性質的死刑,是比較侮辱人的。

    就比如慈禧殺死肅順這票人時,只有肅順被斬首示眾,其他幾個則是毒死。

    在法國,斬首是一種寬大的刑法,適用於有身份的人尤其是貴族。

    為什麼?職業劊子手斬首是乾淨利落的,一刀就斷頭,人馬上就死了

    只有30秒。

    一個醫生曾經做過實驗,被斬首之後他堅持眨眼睛。劊子手計算到30秒的時候,醫生的頭才停止眨眼。

    也就是說,痛苦最多維持30秒,顯然是比較仁慈的。

    不過,前提是劊子手有經驗。如果遇到菜鳥或者臨時發揮失常,那麼犯人就慘了。

    法國的劊子手是特殊職業,收入豐厚但地位低下,往往是世襲。

    有個故事,就是一個巴黎的大學生愛上了美麗的少女,兩人偷嚐禁果。結果第二天一個大漢衝入大學生的家裡,強迫他必須娶女孩還要繼承他的工作,不然就殺死他。這個大漢就是女孩的爸爸,是巴黎著名的劊子手。為什麼威逼?因為劊子手的女兒本來就很難嫁,如果失貞自然更難嫁。最終大學生成為了另一個劊子手。

    即便是職業劊子手,斬首也是會失誤。

    斬首期間,經常出現連斬幾刀甚至幾十刀的情況。比如著名的蕩婦蘇格蘭的瑪麗一世女王被處死時,劊子手就連斬了3刀。

    而法國一個男爵因叛逆罪被斬首時,臨時充當劊子手計程車兵連續砍了三十多刀,頭都沒有砍下。旁觀死刑的幾名貴婦人嚇得暈倒,法國皇帝路易十四就曾經考慮改良死刑。

    到了法國大革命之前,性格懦弱寬和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決心改良斬首。

    在一個支援廢除死刑的醫生約瑟夫·伊尼亞斯·吉約坦(制憲議會議員)的建議下,路易十六親自參加設計,最終在1791年發明了機械化的斷頭臺。

    經過用動物和死屍實驗,斷頭臺的效果很好,路易十六本人也深感滿意。

    要知道,路易十六是註明的鎖匠國王,本來就對機械很有興趣。

    這次斷頭臺的設計者是德國巧匠多皮亞斯·施密特,路易十六本人也參加了改良。

    最初的刀是和地面水平的長方形,斬首效果不太好。在路易十六建議下,最終改成了梯形。

    斷頭臺設有木條以固定犯人的頭部。刀刃落下時的落差為二米多,確保能快速斬斷犯人的頸項。

    同年,法國國會透過以斬首作為唯一合法的死刑執行方式。

    斷頭臺在當時絕對是一種仁慈的表現。重達40公斤的鋒利刀刃斬下去,人頭肯定會落地。它不會出現連斬幾十下,犯人生不如死的情況。

    1792年,一個犯有殺人罪的強盜,被押上斷頭臺處死。死前,強盜甚至讚美國王,讓他可以這樣沒有痛苦的死去。

    讓路易十六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斷頭臺大大提高了死刑的執行效果,使得更多的人送了命。

    原本一個劊子手一天,最多可以處死二到三人。現在幾個普通士兵,一天可以輕鬆處死幾十人。

    隨著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斷頭臺開始忙碌了。

    在短短的3年內,到1794年至少有6萬人在斷頭臺上送命,其中就包括本文的主角羅伯斯庇爾。

    諷刺的是,路易十六死在了自己設計的斷頭臺上。

    法國大革命的本質,是資產階級同舊有貴族的衝突,人民不過是被資產階級加以利用。

    當時資產階級已經蓬勃發展,越來越強,但國家權力仍然操縱在並沒有什麼實力和能力的貴族手中。

    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必然要和封建貴族階層火拼,奪取國家權力。懦弱的國王路易十六,不過是夾在中間的倒黴蛋而已,誰也不買他的賬。

    無論是羅伯斯庇爾還是後來的拿破崙,自然不是代表老百姓的利益。他們之所以不分好壞,希望將貴族斬盡殺絕,也不是為了老百姓。

    不過,客觀上老百姓透過革命提高了自己地位,只是付出的代價並不小。

    受到打擊的是封建貴族只佔死亡總數的十分之一,死亡最多的仍然是被殃及池魚的老百姓。

    斬首路易十六沒有太大實際意義(他的弟弟已經逃到比利時隨時可以繼位),更多的是一種象徵。

    路易十六被押上自己設計的斷頭臺,最終也算人道的送了命。當時傳說:處死國王投票結果是361票對360票,支援死刑的票數僅僅多了1票。而這關鍵的1票,竟然來自路易十六的堂兄、投身革命陣營的奧爾良公爵(外號平等路易,主動放棄貴族身份)!

    有意思的是,因兒子路易·菲利浦投奔奧利地軍隊,奧爾良公爵也被送上斷頭臺處死。

    孰是孰非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斷頭臺流傳了下來,直到1977年才被法國政府廢除。

  • 4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有兩點需要先說清楚,路易十六被處死的罪名是非常重大的“叛國罪”;而且他上斷頭臺之時,也已經失去了法國國王的身份。早在1792年9月,法國國民公會就正式廢除了君主制,成立法蘭西共和國(按順序是第一,現在的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接下來,國民公會又對路易十六進行了審判,即,共和國對前朝國王的審判。走上斷頭臺的路易十六早已經被稱作“公民路易”,他的王后被叫做“女公民安託瓦內特”。

    現在看路易十六,妥妥的一個技能型人才(鎖匠國王),還是個好丈夫、好父親,不像其他法國國王那樣宮廷內外養著一堆情婦,廣泛播種,路易十六對待隨從下屬也一團和氣,從不難為人;他的王后安託瓦內特除了喜歡“買買買”,貌似也沒有犯什麼“十惡不赦”的大罪。這兩口子包括好幾百個貴族親戚朋友,怎麼就給按上個“叛國罪”,被陸續送上了斷頭臺?他本人就是國王,如何叛了自己的“國”,這個很難解釋的通。

    先看看路易十六兩口子是怎麼犯了“叛國罪”的。

    路易十六生性內向,缺乏自信,遇事只懂得逃避;安託瓦內特思想簡單,性格單純,興趣都集中在物質享受上。這兩口子貌似誰都不具備叛國的勇氣和能力。

    路易十六的年代,“君權神授”受到了啟蒙思想的“主權在民”和“制約權力”的強烈衝擊。而天生對政治不敏感的路易十六卻偏要逆時代潮流而上,忽視了人民的願望,反要加強國王權利,這麼做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多收稅,增加王室收入,來支援自己的愛妻安託瓦內特“買買買”。

    然而,此時除了啟蒙思想,路易十六的運氣也不好,從他接班到大革命爆發的15年間,法國幾乎每年都有群體性事件~叛亂、饑民造反、農民抗稅,此起彼伏……

    這種情形下,國王還要加稅,結果不出所料,三級會議中,國王和公民代表們談崩了。1789年7月,在第三級代表自發組織的國民議會被國王派兵鎮壓後,人民攻佔了巴士底獄,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開始了。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和王室親信都勸說路易十六逃往外省避難。路易卻拒絕離開,天真的以為這只是一場區域性暴亂。

    直到1789年10月6日,若干巴黎婦女和數千名國民衛隊士兵闖入凡爾賽宮。王后一度衣冠不整地帶著孩子躲避。當晚路易十六一家被迫搬入巴黎杜伊勒裡宮,行動自由受到了極大限制。

    此時,拉法耶特侯爵和米拉波(這二位後來也被雅各賓派送上了斷頭臺)都勸說路易十六採取妥協立場,推行君主立憲制。於是路易開始服軟,在公開場合多次表示支援制憲會議,要把法國改革成君主立憲制國家,還簽署了大部分制憲法令。

    如果路易就此打住,不再折騰,不但性命無憂,甚至王位也能保得住。然而,無法接受權利被架空的路易兩口子還是不停的運作,搞出了一系列“作死”的行動。

    安託瓦內特把奪權的希望寄託在了孃家人身上——自己的哥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二世。這就有了第一次反法同盟與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交鋒。正是戰爭,導致革命失控,把路易十六和君主立憲制推向了絕路。

    1791年6月20日深夜,路易十六在王后的勸說下出逃,卻又因為猶豫和遲緩被堵截。之後,在吉倫特派與雅各賓派的交鋒中,王室被一次次的作為國家的恥辱遭到聲討,任何攻擊國王的人都可以從中獲得政治好處。此時已經無路可退的路易十六國王一次次的作出退讓,包括從王宮被遷往監獄。他為了避免流血犧牲,對於解散衛隊等一系列要求都採取了配合態度。但這換來的卻是愈加升級的群體暴力,和自己王位被廢黜。

    這種情形下,更雪上加霜的是,有人在王宮檔案箱內發現王室資助流亡者、向反對革命的貴族提供經費、串通國外勢力(主要是王后的孃家人)等證據,激進派堅決主張審判和處死國王,認為是他們招來的反法同盟。

    他們組織了巴黎48個代表團到會場向議會施壓。擅長鼓動的激進派領袖羅伯斯庇爾在議會說:路易應當死,因為祖國必須生。

    9個月後,瑪麗·安託瓦內特被處死,臨刑前也表現了十足的優雅和淡定。她給即將成為孤兒的子女留下遺言:永遠不要給父母報仇。(小兒子幾年後被折磨致死,大女兒受虐多年,留下了終身陰影)。她請求上帝寬恕自己,同時原諒所有的敵人。

    此時,對於亢奮的法國群眾來說,可沒人有心思看這些磨磨唧唧的“遺言”。權力在他們看來,實在是太新鮮了,以致於控制不住自己的慾望,想盡情地享受它一下,這個代價就是斷頭臺上滾下的一個個人頭。

    實際上,第一次反法同盟的形成,除了路易兩口子的幾封信以外,更多的跟法國革命的種種過激行為有關。幾封信,或者血緣親情的能量,的確沒這麼大。

    王后的親哥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二世(下圖)就眼睜睜的看著妹妹身首兩地,也沒考慮去營救或者斡旋一下。

    更主要的原因是,無條件沒收教會、貴族財產,是以國家名義對一個階層財產和特權的侵犯,這也使得法國及其革命在歐洲最終陷入孤立,招致了反法同盟的圍攻。

    最後說一下歐洲貴族階級崇尚的死法,跟咱們中國文化中賞條白綾、一杯毒酒不同,歐洲人眼中,絞刑是給下等人和平民預備的,因為被絞死後人的身體扭曲,形象非常不堪,會被人恥笑;只有貴族和王室成員才有資格被斬首,死於刀下,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更能維護他們追求的榮譽、風度,體現貴族精神。比如英國亨利八世的兩個安妮王后,國王查理一世,七日女王簡·格雷(下圖),蘇格蘭女王瑪麗和法國不勝列舉的貴族們。上斷頭臺算是對他們最後的尊重。

    電視劇《白公主》中,就有一段,蘭開斯特王朝的王子被亨利八世捉住,被認定是假冒的王子處以死刑。但行刑之時,王子發現等待他的是斷頭臺而不是絞刑架,頓時什麼都明白了,死前對國王兩口子還有點小感激。

    再看法國,在路易十六兩口子優雅的赴死之後,法國經歷了一連串的內亂和戰爭,付出上百萬人的生命代價,竟然主動迎回了波旁王朝,又轉身投入到專制統治的懷抱中。

    而被以“叛國罪”處死的路易十六,本身是個軟弱而善良的人,也不具備“叛國”的勇氣和能力,只能說,對他而言,治理一部龐大的國家機器,遠不如設計小巧的鎖具那樣得心應手,只能一錯再錯,搭上全家性命。

  • 5 # 世界史圖鑑

    馬麗是法國路易16的妻子,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她和丈夫成為這場革命的眾矢之的。1789年,法國凡爾賽宮以及整個國家都在改革的邊緣。皇室都很瞭解這場革命恐怕很難平息,但他們依然積極商量對策,去應對這場革命的疾風暴雨。馬麗作為其中的一員堅持不願意向革命低頭,始終認為革命便是造反,法國皇室貴族即便四處竄逃,失去國家。也要維護帝國的威嚴。但是革命和歷史的發展並不是個人就能夠決定的,一個人永遠也無法阻擋歷史的腳步。

    法國大革命最終的勝利,使得法國皇室被收押。除了路易16之外,馬麗也一直沒有放棄最後的希望,期待著皇室的支持者能夠帶兵救他們出去,併為此而努力著。但最後她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命運,路易16被送上斷頭臺,馬麗被處決的日子也右眼可見,當時瑪麗在登上斷頭臺的那一刻,沒有放棄作為皇室貴族的威嚴和禮儀,雖然精神恍惚,但是依然保持著貴族的高尚品德。當這一天到來之時恍惚之間,她踩到了劊子手的腳。可能連她也沒有細想這一問題。便對即將結束自己性命的人說了一聲抱歉,我不是故意的。

    有人說小善掩蓋不了大惡,但我不這樣認為。法國革命雖然推翻的是封建皇權專制。但放到大的歷史環境當中,這是一個歷史的發展趨勢。並不因為是路易16和瑪麗就應該因為他的這個姓名和血統兒送上斷頭臺。法國大革命要推翻的是皇權專制,建立資產階級。而並不是單單的推翻一個皇帝。法國之前的經濟崩潰,也並不單單是因為瑪麗和路易16兩人的奢侈的生活而導致的。更多的是社會不可調和矛盾的激化。當時的法國已經赤字嚴重,無論你怎麼改革無論統治者是否節衣縮食,最終的結果都不會改變。

    歷史也並不會因為路易16和瑪麗提倡節儉生活,勵志改革,而使法國的君主制得以保全並延續。只不過路易16在自己奢靡的生活當中為對手找到了藉口。足以成為後世面對法國皇室衰落,永恆不變的原因和理由,另外支援美國獨立的也是路易16。若將兩人完全看作專制皇權統治違背歷史的發展趨勢理應送上斷頭臺也是不準確的。法國的國情與美國不同,美國可以透過革命的方式,透過戰爭的方式爭取獨立。那是因為美國並沒有法國數百年來所產生的積弊。

    而法國要解決的問題太多,改革幅度過大會使國家難以承受陷入崩潰的邊緣。在有很多歷史糾葛和傳統延續的國家,想要改革阻力非常大,這並不單單指統治者不願意改革。之後的歷史也完全驗證了這一觀點。法國王室是被推翻了,但法國有長期的陷入到了戰爭中數十年無法恢復國力。整個國家一片狼籍國民們不得不為這一激進的革命付出慘痛的代價。

    保守治療始終是一個急需變革國家最佳的方式和手段,但是當民主主義思潮興起以後,就會立馬被打成保守和右派的標籤。 不被人們所理解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所有的人,包括皇帝,包括貴族,包括平民社會的各個階層,都要為這一場激烈的革命付出慘重的代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拿下敘利亞得不償失?為何俄羅斯不接納敘利亞為自己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