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投資界

    作為整個體育產業鏈的頭部頂級IP資源,世界盃一舉行,全球體育產業都跟著興奮起來。

      “體育產業是一個未來十年持續發展的產業”、“經歷過投資泡沫的洗禮後,體育產業健康成長的序幕才剛剛拉開。”國內投資人對國內體育產業發展空間都非常樂觀,但是卻面臨一個現實問題——專案難找。

      體育產業投資選擇賽道非常關鍵

      因為較長的體育產業鏈條,且不同細分產業領域發展水平相差極大,體育競技的殘酷性也體現在了投資領域。體育產業包含體育賽事運營、體育裝備、滑雪產業、馬拉松產業、足球產業、體育旅遊、戶外運動產業等多個熱點產業,但不是每個產業都能賺到錢

      “從投資角度來講,體育產業不會是爆發性增長,但卻會保持長期穩定增長。平均來看,整個行業大概會有20%的年化增長。如果你選擇好賽道,特別是龍頭企業,它們的成長會超越行業平均水平。有些行業的盈利非常好,所以選擇賽道很重要。” 曜為資本共同創始人兼CEO韓大為表示。

      在體育行業,提前搶跑的頭部企業會持續領跑,後續創業者只是跟隨模仿的話,很難脫穎而出。有些賽道是先行發展,土壤變得比較肥沃,有些賽道發展則比較滯後。

      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體育產業最早的流量紅利時代已過,後來者面臨的門檻很高,如果想要趕超,付出的成本要比先進入者高出幾倍。

      體育公司想賺錢很難,曾是業內共識。“體育專案變現很難,好的專案很少,我們更多的投一些線下公司,比如體育場館之類的線下專案。”有投資人表示。

      對線下專案的推崇,可能也是2014年體育投資熱潮冷卻後的教訓所得。“體育最終還是做線下,早前做了一批用手機約教練、約場地、約球友、約比賽的專案,現在都銷聲匿跡了,因為它是低頻的。”凱興資本合夥人潘石堅表示。

      潘石堅還提到了另外一個體育產業投資的誤區就是目前仍然比較火熱的可穿戴裝置。他認為,個人可穿戴裝置比如手環是一個偽需求,目前只有小米、華為、蘋果這些企業活了下來,硬體這塊,小企業幹不成。

      線上體育也不是沒有機會。隨著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內容變現方式,比如電視直播,現在看到的NBA線上轉播就是騰訊影片獨家專播,體育愛好者可以直接在移動平臺上付費觀看。

      2017年體育產業融資金額下滑50%“每月僅看20個專案”

      經過了前兩年的爆發式增長期,資本在體育產業的佈局開始放慢腳步。根據懶熊體育統計,2017 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國內體育相關創業公司投融資/併購事件共發生188 起,其中公開融資金額(量級)的有166起,資金總額約100億人民幣。

      這一資料相對於前兩年大幅下滑。根據懶熊體育統計,2015年,體育類創業公司融資217起,融資金額約147億元;2016年,有披露的體育類創業公司共融資235起,融資金額約196億元。可以看出,2017年體育產業較2016年整體投融資額下降了超50%。

      “事實上,去除電競和遊戲相關行業,我們統計的數字顯示,下降的數量比這個還要多。” 原蒼資產合夥人謝祖濤表示。

      中國體育產業化元年始於2014,當時的東風來自於國務院的一紙檔案。2014年10月,《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即46號文釋出,體育產業被作為綠色產業、朝陽產業培育扶持。意見提出,到2025年國家體育產業總規模將超過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此後,體育產業投資迎來了持續2年的熱潮。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1月至今,共有35支體育產業基金成立,基金投資總規模超1370.56億元。

      不過,從2017年開始,體育產業進入了冷思考期。一方面是跟整個市場環境有關,強監管下流動性收緊,股權投融資大環境不理想,同時,經歷了兩年的熱炒,投資機構對於體育行業的瞭解更深,投資也漸趨理性。

      “2014年46號文之後大家跑步進入體育市場,但到了2016、2017年因為找不到變現渠道造成了不小的恐慌,大家覺的體育沒有產業沒有那麼想象的那麼好。”潘石堅回憶道。

      體育產業的降溫被認為是前期盲目狂熱的必然結果。“經過了2015年的資本盲目助推,體育產業已經出現了斷層,大多都是早期專案,像淨利潤1000萬、收入5000萬的B輪成熟公司非常少。”謝祖濤說道,“我們現在每月大概就看20個專案,這個數量相比醫藥等領域是非常少的。專案數量很多,但是好的專案不多。”

      目前市場上已經成立的體育產業基金整體運作情況也並不理想。今年,很多基金實際根本沒有運作起來,有些所謂文娛產業的大基金可能只投文化產業不投體育產業。

      體育創業公司曾經估值2.5億,現在只能借錢

      資本冷靜了,體育行業的創業者們也理性了。一位投資人說,今年看專案過程中,發現創業者們都謙虛了很多。

      “2015年時,很多專案根本沒得談,創始人見的投資人也多,覺得自己的專案很好,要價特別高。”上述投資人舉了一個非常有代表型的例子。“當時我們看了一個熱門專案,收入500萬,估值高達2.5億,這家企業目前發展很困難,還融不到錢,只能借款維持發展。”

      那些年趕過的風口終於還是變成了破裂的泡沫。謝祖濤表示,他在做專案的初步篩選時,會重點關注這家公司是為了玩概念圈錢,還是真正在做體育,有沒有落地可能性。

      募資難的大背景下,錢也不好拿。據悉,有些體育創業公司已經簽了合同,但是最後到不了賬,還是拿不到錢。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體育創業領域的方向也在發生變化,最早期的移動網際網路紅利期過後,能否捕捉到使用者的真正需求,發現新的潛在市場空間,是新的體育產業創業者面臨的最大難題。

      “像健身領域,傳統做法可能就是賣卡,滲透率很低,後來開始社群化,最後變成了‘洗澡卡’,這是非常淺層的需求;而現在健身人群年齡偏低,健身不再是單純為了健康,而是有更高訴求,為了美或者健身某種程度上可以代表他的人格”,謝立治表示。在這種需求下,一些定製化或標準化的運動服務專案會有機會。

      在謝立治看來,體育行業的創業專案要變現並不難,關鍵是你是否有為使用者真正創造價值。他舉了一個例子,比如青少年足球培訓。“家長們的付費意願其實很強烈,但是前提是你的產品服務要好。”

      有投資人看到,國內體育創業者群體正在發生一些變化。早期的一批體育創業者可能是體育行業或者媒體行業出身,相對比較傳統,今年新的體育創業者越來越年輕化,學歷也越來越高。

      目前海外專案價效比很高

      體育產業投資降溫,最明顯的表現之一就是海外併購的戛然而止。今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釋出境外投資敏感行業目錄(2018年版)的通知)顯示,在需要限制企業境外投資的行業中,體育俱樂部赫然在列。

      曾幾何時,砸重金收購歐美體育俱樂部是中國資本海外體育產業投資的重頭戲。四年前,中國商人朱曉東透過其控股的上海旭日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子公司,收購了超過百年曆史的帕維亞足球隊100%的股權,就此掀起了中資入主海外足球俱樂部的狂潮。

      資料顯示,2016年底,中資已經埋下了海外20多家足球俱樂部。“過去三四年,你要是投資了英超俱樂部,估值基本上是要翻番的。“一位投資人表示。

      如今在政策調控影響下,海外體育產業投資已經直接歸零。6月14日,商務部舉行6月第2次例行新聞釋出會,新聞發言人高峰介紹,關於前5個月中國對外投資合作的情況時介紹,今年前5月,房地產業、體育業、娛樂業等領域都沒有新增的對外投資的專案。

      這也是自從去年8月,國務院下發檔案要求嚴管境外非理性投資之後,這三個領域已經連續10個月無新增對外專案。

      這是否意味著海外體育產業投資已經停止?“海外體育投資並沒有停,我們也看了幾個海外專案,但是發現很多都欠缺在國內的落地能力。” 謝祖濤說道。

      另一方面也和海外體育創業專案的屬性有關。一位投資人表示,海外體育領域有很多技術團隊,但這種純技術團隊很難在中國融資。“技術類公司可能要分散大量精力做商業化,如果技術無法做到持續領先,最後發展就會很尷尬。”他解釋道。“海外體育產業基金投資週期都非常長,很多基金不退出只靠分紅做資產運營。”

      不過在一些投資人看來,海外跨境投資的暫時放緩也提供了好的“抄底”機會。“2015年、2016年的時候,很多中國企業出境做了大量的投資,經過兩年調整,估值又出現了回撥,變得更加合理,目前一些海外體育專案投資價效比都很高。”韓大為表示。

      結語

      相較於歐美體育產業佔GDP總額3%的比例,國內體育產業僅僅佔GDP的0.6%,體育產業的黃金時代剛剛到來。經歷了前兩年資本的熱潮之後,行業的發展也漸趨理性。無論是對創業者還是投資機構而言,都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 2 # 大洋網

    體育產業成本支出巨大各類產出較小商業“變現”面臨較大壓力

    雖然投資於體育產業的金額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但2018年以來,針對體育產業的創業投資也更趨理性。業內人士稱,好專案太少、變現不易是創投等投資機構變得更加謹慎的原因。不過,對於需要時間來沉澱的體育產業而言,這也並非壞事。如今,體育產業也在探索中不斷髮展,並衍生出了大眾健身、體育場館、賽事運營等細分領域,拓寬著變現渠道。

    體育產業遭遇“變現”困擾

    目前,體育產業中頭部企業的全產業鏈條雛形已初步顯現。但在這個過程中,體育類企業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人才和資金成本。記者採訪中瞭解到,“大象科技”就花了三年多時間去打造產業鏈,第二年才開始實現盈利。據“大象科技”創始人表示,體育人才是體育服務的核心,也是他們的優勢。

    據瞭解,“大象科技”創始人本身也是退役運動員出身,也因此才將一大批專業體育人才凝聚起來。目前,該企業已透過線上平臺凝聚了超過20萬的體育專業人才,其中有退役運動員、體育院校畢業生等,並以此為核心不斷開展業務。

    但這對很多企業來說並非易事。除了專業人才外,資金投入也是一大問題。以蘇寧體育為例,其2017年光是體育媒體成本更是高達20.55億元人民幣,收入卻為1.48億元人民幣;智慧硬體收支基本平衡;電商零售及培訓收入超400萬元人民幣,全年虧損達到19.2億元人民幣。由此可見,頭部企業的商業變現也面臨著不小壓力。

    而樂視體育在這方面更是個典型。據公開資料,其透過獲得“大而全”的賽事版權,引流到樂視生態進行商業變現,業務涵蓋了賽事運營、內容播出、智慧硬體及增值服務。然而,在瘋狂收購版權及舉辦賽事過程中,樂視體育也消耗了大量資金。比如2016年花了27億元才獲得中超聯賽2年新媒體平臺版權,但傳統廣告收入及會員費等根本無法覆蓋購買版權的鉅額支出,導致資金鍊不堪重荷。

    細分領域拓寬變現渠道

    在發展過程中,國內體育產業也在摸索中前行,衍生出了眾多細分領域,拓寬著變現渠道。據《2018年中國體育產業投資資料報告》統計,在體育類上市企業中,2017年營業收入排名前十的均為體育用品企業,如安踏、李寧、361度等以體育運動服飾為核心的龍頭企業。

    據瞭解,在體育用品的細分領域中,創新創業企業則主要集中在Golf、馬術、騎行、滑雪等新興運動進行展開。以卡賓滑雪為例,這家圍繞“滑雪”來佈局相關裝置、器材、建造滑雪場等業務的企業在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1.7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9.7%。年報顯示,其產品裝置銷售收入為1.63億,佔比為91.76%,為主要收入來源。

    記者檢視企業年報發現,除了體育用品外,大眾健身、體育場館、賽事運營類企業也在營收增速方面有不錯表現。其中,轉型做健身教練技術培訓的賽普健身就初見成效。據年報顯示,賽普健身主要是透過提供培訓私人健身教練服務,收取培訓費取得收入,2017年實現營收3.8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40%,淨賺1.05億元。

    隨著全民健身戰略的落實,也帶動了體育場地、設施的增加,相關企業也實現了淨利潤增長。如泛華體育2017年營收為8972萬元、淨利潤為1529萬元,銘弘體育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5263萬元、淨賺371萬元。此外還有奧翔科技、珠江文體等,這些企業都是以場館設施建設為主業務的。

    投資人出手“謹慎”

    由於體育產業鏈條長、變現慢,隨著市場監管加嚴,因此也出現了機構募資難、初創企業融資難的現象。

    從投資角度來看,豐厚資本董事總經理杜宗霖曾在投中資訊舉辦的“世界盃之夜”論壇上談到,投資方會更熱衷投資網際網路專案,因為體育行業投資回報比較慢,很多公司失敗了,這些導致到投資會比較謹慎。另外,投資人對體育行業也不太瞭解,行業發展也慢,也就造成了出手比較謹慎。

    達晨財智高階投資經理範昊龍也認為,中國的體育行業正處於早期階段,這個階段更看重的是哪個專案可以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而政策端、產品端、以及對應的供給端都有一些問題需要克服,所以體育行業短期可能不會那麼快速地爆發。“從投資上來看,並沒有往下走的趨勢,對偏中後期投資的基金來說,整個市場往下走的時候其實是往前衝的機會。”

    有不願具名的體育創業者向記者表示,今年以來關注到一些線下場館有冒出新品牌,如EMS健身等;線上健身指導方面,則有一些結合人工智慧等進行了技術升級。而這位創業者本身也是做健身館專案,因將社交與健身結合、進行裝置升級等提高了消費體驗,有較好盈利能力而獲得資本支援。

    “判斷一個方向是否適合資本會考慮運動人群基數、品類是否有流行的潛質以及是否有網際網路+的可能等維度。”青山資本投資經理孔萌表示,消費者為參與體育運動而花錢,本質上是為使用裝備、場地、教學及組織運營四大資源而買單,而不同的品類對這四大資源的依賴程度不同。

    據孔萌分析,對足球、籃球類專案而言,場地是強依賴資源,目前市場主要問題就在於場地供給稀缺,而不在於交易效率,因此場地類O2O專案會很難;對於健身類專案,教學資源是重依賴。“一個有潛力的方向或商業模式,必須要滿足強依賴資源上的需求,且同時該資源可以被網際網路改造最佳化。”

    (信時)

  • 3 # 中商產業研究院

    近年來,國家大力支援體育產業的發展。根據國家體育總局釋出的《體育產業“十三五”規劃》顯示,截至目前,泛體育愛好者已達6億,其中3億足球愛好者群體,2億經常觀看體育比賽和資訊的使用者,1億觀看網路體育影片使用者,3700萬熱衷的足球迷。到2020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將超過3萬億,從業人數超過600萬,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1.0%,體育服務業增加值佔比超過30%。競賽表演業、健身休閒業、場館服務業、體育中介業、體育培訓業、體育傳媒業、體育用品業和體育彩票作為發展的重點行業。

    體育產業發展現狀

    2016年國家體育產業總規模為1.9萬億元,增加值為6474.8億元,佔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0.9%。體育產業總產出比2015年增長了11.1%,增加值增長了17.8%。資料顯示,2012-2016年中國體育行業產值和增加值都在不斷增長,五年年均複合增長率分別為18.94%和19.87%,增長十分迅速。初步統計2017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超2萬億,增加值為7125億元。

    目前,中國體育行業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期,體育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會逐步提升,相比美國以及日韓提升空間大。資料顯示,近五年來中國體育產業總值佔GDP比重不斷提高,從2012年佔比0.6%增至2016年的0.9%,上升趨勢明顯。預計2017年這一比重將超過1%,到2020年中國體育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1.0%,體育服務業增加值佔比超過30%。

    體育產業規模預測

    2012-2016年中國體育行業產值和增加值五年年均複合增長率分別為18.94%和19.87%,增長十分迅速。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援引導下,預計到2020年中國體育產業總產值能順利實現突破3萬億的目標,到2022年體育產業規模將進一步超過3.5萬億,增加值也將達1.14萬億。

    發展趨勢

    體育消費進一步升級

    目前中國人均體育消費僅為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潛力巨大。體育消費需求從傳統的體育製造用品初次消費轉向娛樂性消費、觀賞性消費;消費者對於新型體育運動的消費需求增強,如馬拉松、競技體育、雪上運動、戶外運動等。

    “體育+”產業快速融合

    體育產業將與“網際網路+”、“AL+”“物聯網”快速融合,以全民健身、體育產業等為基本架構,整合教育、醫療、金融、旅遊、文化等“體育+”資源,構建一種全新、高階的體育生態系統。

    體育服務業潛力無限

    體育產業可以分為體育製造、體育服務及體育衍生三大部分細分。其中,體育服務是其中最能創造價值和實現高額利潤的領域,同時也是體育產業的重要主體部分。2018年世界盃期間,蘇寧體育旗下的PP體育聯合江蘇衛視推出了自制綜藝《足球解說大會》,透過“選秀+偶像養成”的節目製作模式進行新生代的足球解說。PP體育顯示,截至第一季收官(7月4日),其累計播放量已接近20億,資料亮眼,成為體育綜藝中的佼佼者。除了真人秀節目、自創賽事外,有些平臺還透過簽約流量明星來為傳統男性比賽引流女性粉絲,如新浪簽約李易峰作為世界盃首席新聞官;騰訊體育簽約鹿晗加盟超級企鵝足球名人賽等,透過偶像效應將新媒體體育營銷市場拓寬至原本滲透率較低的女性市場。

  • 4 # 艾媒諮詢

    從分類來看,按體育產品和勞務生產方式分類,可分為經營型、非經營性、半經營型體育產業;按管理體制分類,可分為體育主體產業、體育相關產業和體辦產業。

    目前,體育產業已形成上游資源生產、中游產業運營與傳播和下游產品到達的完整產業鏈,同時融合新業態形成了新的經濟效益增長極。

    另外在網際網路的大背景下,體育+網際網路的“智慧體育”模式成為新趨勢。

    雖然體育產業的發展勢頭良好,但也存在著體育發展不平衡、體育產業模式不成熟、品牌資源匱乏等發展難點。

    詳情請檢視:

    《艾媒報告 |2018-2019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及新興業態融合分析報告 》http://www.iimedia.cn/63564.html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雍正王朝》熱河狩獵發生“假兵變”,康熙帝為何要眾皇子集中在戒得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