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看愛思考

    還能咋樣?慈禧“西狩”就是連夜脫逃跑去了西安。將北京城留給了八國聯軍蹂躪最後,還是這些督撫大員們出面處理和洋人的談判。慈禧由西安回鸞的第一道懿旨,就是大肆表彰這些督撫大員做的非常好。要是敢稍有不慎?那麼滿清朝廷還存在不存在都是未知之數所以只能大肆表彰這些督撫大員們,其中袁世凱由山東巡撫,被提升委任為北洋通商大臣。北洋軍就源出於此,

  • 2 # 東江風骨

    其實早在慈禧對列強宣戰之前,南方的勢力(包括洋人與各省大員)就已經察覺到了北方義和團運動的火若燎原之勢,如果向南發展,可能會對他們在長江兩岸的“特殊利益”造成損害。在北方朝廷做出決定的前幾日,英國漢口總領事就找過張之洞,“言之如若長江流域出現動亂,英帝國可以提供切實的軍事援助”,而張之洞在與劉坤一商量後,覺得不能直接藉助國外軍事力量,那樣各國將“援照效尤,再難收拾”,所以第一次提出了互保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東南數省不能允許義和團殺害洋商教士(後面還會加上不認可宣戰詔書合法性),各國在中國行商傳教,不能在軍事上有過激行為,須遵守當地規則。

    當慈禧在宮裡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這個史無前例的決議便透過加急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傳遞到了全國各大巡撫及總督手裡了。好吧,事情的高潮來了,當時漢人官僚集團的領袖毫無爭議是李鴻章,當李鴻章拿到這個絕密內涵的時候,他的反應是拒不受命,並有了那句經典的“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有了老李的活力援助,其他原本在看戲的大臣立馬紛紛表態,態度也很統一:拒不領命。在老李和其他幾個代表緊急磋商之後,南方數省,近三分之一國土出現了短暫的相對獨立(皇命都不遵了,估計也跟自治沒差了)。甚至幾個老頭還密謀,倘戰端一開,京城失陷兩宮不保,將有李鴻章代理總統主持大局。

    好了,我們可以看看為什麼南方的官員為什麼反應這麼劇烈了。其實慈禧的這個宣戰,最大波及範圍不過北京的領事館和天津的一些租界。但慈禧傻不等於南方這些老油條傻,李鴻章,盛懷宣,張之洞等等都是浸淫官場幾十年的人精,且大多身在南方,常年在第一線與洋人勢力打交道。他們早就看出義和團那堆搞邪教的農民破壞並不比洋人小,好歹洋人不打仗還能跟你在不平等的基礎上做點生意,義和團的那些大師兄基本任務只有一個,就是搞破壞(但凡近代化的玩意都是要給你搞掉的)。而南邊的這些基本都是洋務運動過來的,在南邊安置已久,不但頭上頂著清帝國的烏紗帽,手底下的產業也不少,且與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合作關係。倘若真照著慈禧的來,恐怕只能跟著一起玉石俱焚了。所以不管從大的利益,即為了帝國的安危存亡,這個詔不能奉之外。站在自家切身利益上,也不能奉,所以這次行動才會這麼的統一。

    因為東南互保的緣故,八國聯軍侵華,並未在除河北,山東外地區造成大量軍事破壞。同時,能出東南互保這種事,證明了這個大一統的中央帝國對地方的約束力已經很弱了,這已經不能用簡單的衰弱的形容了,這已經是走到了覆滅的邊緣。有了這個前提在,各地的武裝勢力也俱開始了私有化,軍閥化。這也為後來武昌起義後,各省能在如此快的時間裡宣佈獨立打下了基礎。政治上第一次真正打破”皇命不可違“,也算為政治現代化做出了一些貢獻。

    至於東南互保各位帶頭大哥的結局,事後慈禧基本未追究(幾位主要參與人都在辛丑之後陸續去世),都“善終”了!

  • 3 # 刪繁就簡347

    1900年春季,被山東總督袁世凱趕到直隸的“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縱火燒燬了教堂和教徒房屋,爆發起義。以英國為主的十一國列強組成八國聯軍進行武力干涉,6月17日攻佔大沽炮臺;6月21日清朝向十一國同時宣戰。

    在此同時,英國及各國列強恐怕義和團波及到屬於他們勢力範圍的長江流域,便策劃南方各省總督與他們合作。

    郵政大臣盛宣懷,把各地朝廷召集拳民及給各地督撫的詔旨扣押,經他從中斡旋聯絡,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 粵督李鴻章、 閩浙總督許應騤、 山東巡撫袁世凱、 浙江巡撫劉樹棠、 安徽巡撫 王之春、廣東巡撫德壽,為儲存東南各行省的穩定,避免列強有藉口入侵,決定由 上海道 餘聯沅出面,與各國列強駐滬領事簽定了《東南互保章程》。

    “東南互保”簽訂之時,列強已攻佔大沽炮臺,慈禧太后、光緒帝及大臣逃往西安途中,朝廷給南方的電報一封接一封,命令各省封疆大臣率兵北上共同滅各國列強。

    李鴻章說朝廷詔書是義和團脅迫情況下的詔書, 因此他帶頭拒絕執行,其它各省都督都以他為榜樣都拒絕執行詔書命令,而去遵守“東南互保”協議。因此慈禧只有帶著皇上繼續往西安行進了。八國聯軍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2日佔領廊坊;8月16日晚佔領北京城。

    1900年9月7日,清廷釋出詔令,稱“此次戰爭初起,是義和團肇禍,要求各地滅掉義和團。這樣中外聯合勢力使義和團失敗。清政府派慶親王奕劻及李鴻章與各國和談。1900年10月11日,李鴻章到達北京,與列強談判,於1901年9月7日簽署了《辛丑條約》以賠款4億5000萬兩白銀結束了這場戰爭。

    這些“東南互保”的都督們,由於使他們管轄地區避免了戰亂,為戰後建設恢復提供了保證,因此這些人結果非常好:

    粵督李鴻章,升為直隸總督及和談全權代表,1901年結束談判後,得病去世,被慈禧太后稱讚為“再造玄黃”之人,享年79歲。

    湖廣總督張之洞,後來是大清中樞重臣,1909年去世,清廷諡以“文襄”。

    兩江總督劉坤一,1902年去世,追封一等男爵,贈太傅,諡忠誠。

    郵政大臣盛宣懷,民國5年4月27日在上海病逝。

    山東巡撫袁世凱,1902年受命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成為中外所矚目的實力人物。

    閩浙總督許應騤,因有人誣告他,朝廷令許應騤回原籍,1903年7月22日病逝。

    滬道餘聯沅,皇帝頒獎賞賜餘聯沅頭品頂戴,署任浙江巡撫。餘聯沅後又回湖南任布政使,署理浙江巡撫。1901年11月,餘聯沅因病身亡,終年57歲。

    雖然這些都督們簽署“東南互保”協議,使南方免受戰亂,使國家經濟少受損失,但是封疆大吏拒絕朝廷詔令,開創先例,擁兵自重,為後來的民國軍閥割據埋下了伏筆。

  • 4 # 拾荒堂主

    結果就是慈禧、光緒狼狽西逃,天津、北京相繼淪陷,由八國聯軍施行軍管。八國聯軍對北京周邊和河北進行清剿,最後八國聯軍指名由李鴻章出面談判,簽訂了不平等的《辛丑條約》,從山海關到天津一線不準駐紮中國軍隊,所有炮臺等軍事設施一律拆毀。中國向八國出兵國家賠款4.5億兩白銀,合每個華人賠一兩!一些西方列強在這次瓜分中要求中國增設通商口岸,在一些城市增闢租界,並駐紮軍隊。天津日本兵營就是在這時設立的,成為日本侵華的橋頭堡,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才撤銷。

  • 5 # 暢享明亮1706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獨掌大權達四十多年,在那個黑暗的時代,國力衰敗,百姓貧瘠,但是慈禧太后似乎並不在意,生活奢靡,一直活在“不可一世,哀家既王命”的美夢之中。

    慈禧太后為穩固統治,不給洋人以口實,其在對待國際事務上,大多執行“外軟內硬”的策略。然而在1900年6月21日,清王朝內部卻傳出了震驚中外的訊息,慈禧太后一反常態,她竟以光緒的名義,頒下懿旨,率先向十一國宣戰。

    在慈禧對十一國宣戰的旨意下達之後,當時的八國聯軍進攻勢頭,明顯更加迅猛,浩浩蕩蕩的朝北京進發。慈禧太后見到此等局勢,頓時慌了神,她緊忙頒下詔令,敦促全國各省督撫,勒令他們立刻率兵,速速進京勤王,以便加固和拱護京城的防衛。但是在當時的局勢之下,慈禧太后的懿旨,無疑是一廂情願。

    當時東南各省的督撫,在接到慈禧太后的詔令之後,他們為了防止各國列強,趁機強佔自己的地盤,更好的保護好自己的利益,對待慈禧的要求,大多采取了中立的原則,而且,東南各省督撫,私下繞開清政府,暗中的達成“東南互保”的協議。

    東南各省督撫之中,包括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對外言明:"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表示自身:"坐擁東南,死不奉詔"。

    除此之外,拒不應慈禧詔令的還有:山東巡撫袁世凱、兩江總督劉坤一、閩浙總督許應騤以及浙江巡撫劉樹棠等封疆大吏。他們皆對外言稱:慈禧太后所言為亂命,亂詔。

    慈禧作為清政府多年的掌權人,東南各督撫對她的詔令,正面駁回,按君臣之禮來講,他們其實已經是亂臣賊子了,那麼在後來八國聯軍撤退之後,慈禧返回京城,她又是怎麼對待和懲罰那些不拒絕進京勤王的東南各督撫的呢?

    慈禧歷經多次政權的亂鬥,她本身自然也是個極其聰明的人,無論心機,還是政治手腕,皆極深極強。她自知無力抵抗洋人,在“西逃”途中,為挽回重臣的支援,她首先假惺惺的,對外發布了“罪己詔”,然後慈禧再順勢,將事件前後所有的責任,轉化到端郡王載漪和他的兒子溥儁身上,對外哭訴,她是受了他們父子二人的矇蔽和慫恿,才會傻到支援義和團與洋人作戰。

    除此之外,慈禧回京之後,自身還需各省重臣支援,所以她對待東南各督撫拒不應詔的行為,也並沒有責備,反而大多采取的還是安撫的態度。

    慈禧假惺惺的道:“當京師擾亂之時, 曾諭令各疆臣固守封圻, 不令同時開釁。東南之所以明訂約章, 極力保護者, 悉由遵奉諭旨不欲失和之意。”

    其中原為湖廣總督的李鴻章,在此事之後,被慈禧提拔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作為主要責任人,與作戰的洋人談判。

    民國時期最為出名,最為位高權重的袁世凱,事後同樣也被慈禧太后,不斷提拔重用,眾所周知,袁世凱最終強逼清帝退位,一舉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

    兩江總督劉坤一,也並未追究其過錯,在其逝世之後,還被特地追封為一等男爵。

    總結:八國聯軍撤去之後,慈禧返回京城,並沒有責備那些不遵詔令的東南各督撫,畢竟此時非彼時,東南各督撫位高權重,慈禧若想繼續掌握大權,做“不可一世,哀家既王命”的美夢,還需要依靠他們的支援。

  • 6 # 玄坤文史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同年6月,清政府在慈禧的指示下,以光緒皇帝的名義,先後向11個國家同時宣戰,在這之前,由於不堪洋人的壓迫,山東,直隸一代爆發了義和團運動,他們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活動。於是,清朝政府決定藉助義和團的力量,抵抗入侵的外國軍隊。

    八國聯軍侵華

    什麼是“東南互保”?

    慈禧下令讓各地總督,巡撫召集當地義和團拳民,在清軍指揮下,在全國各地反擊外國入侵軍隊。所以慈禧釋出的這份詔書,實際上是號召各地總督,巡撫,聽從清朝中央的指揮,一同抵禦外敵,並非是求救的詔書,雖然不久之後,慈禧便帶著光緒皇帝開始倉皇的向西南逃竄。慈禧西逃

    也正是在慈禧太后對十一國宣戰之後。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便在英華人的牽頭下。共同商定了這份《東南互保條約》,主要內容就一個,各地的總督不干預八國聯軍的入侵,也不支援義和團活動,同時保護好各自轄區的安全穩定,確保各國列強在東南各省的利益,各國列強也不派軍入駐各省

    和東南互保協議一同生效的,還有另外一份《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上海租界由各國共同來保護。這樣一來,各省總督,巡撫們既能保護好自己的勢力範圍,同時各國列強在中國東南各省的利益,也能得以保全。對滿清政府而言,中央政府竟然調不動地方的總督,巡撫,也顯示出了清政府中央對於地方的控制力在不斷的下降。

    晚清時期的統治疆域

    《東南互保條約》帶來的一系列影響

    我們就整個《東南互保條約》得到的結果來看,這是個非常明智的選擇,雖然也一定程度上對主權造成了損害,但就整個國家的穩定,還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正因為東南互保,當時工業相對發達的東南地區,並沒有受到八國聯軍侵華,義和團運動的影響,並且東南地區是清朝,乃至之後民國的主要經濟,稅收的支撐區域。這一地區不受影響,那麼即便改朝換代,也能讓國家恢復工業發展。

    上海的一部分主權失去了,但東南互保協議,也讓更多的人意識到,滿清王朝已經腐朽到無可救藥的地步,再對清政府有所期待,是不現實,且愚蠢的事情,要想拯救中國就必須採取其他手段,而東南互保協議最大的受益者毫無疑問,就是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地方勢力。《東南互保條約》是有一個備案的,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如果被殺,李鴻章出任總統組建新政府,也就是說這些地方大臣們早已想好了下一步對策,只不過是靜觀其變罷了。

    東南互保區域

    恕不奉詔的大臣們,在局勢穩定後,有沒有被清算?

    我們都知道慈禧太后是一個有仇必報的人,這我就得說一下,慈禧雖然是小心眼,但是她並不愚蠢。慈禧愛面子,她對十一國宣戰,要說這是為挽回清朝的面子,還不如說,她是為了報復洋人。戊戌政變後,她本想廢了光緒皇帝。但各國列強的干預,慈禧太后即便手中握有實權,但拿光緒皇帝毫無辦法,在知道康有為等人身後,也有西方各國的支援,慈禧更是恨透了洋人,但痛恨歸痛恨,她拿洋人還沒辦法。

    義和團運動興起後,他們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讓慈禧太后靈機一動,現成的炮灰有了。所以慈禧太后就想借義和團之手給洋人一些小報復,對這11個國家宣戰了。慈禧太后也知道,憑清朝的實力,根本就沒有勝算。這些封疆大吏們,根本不聽慈禧太后的命令,也是出於相同的考慮,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慈禧太后稍微冷靜後,她肯定對宣戰的決定非常後悔。義和團運動

    自然也就會明白,為什麼這些大臣們不奉詔?事實上,如果我是慈禧太后,或者是清朝的統治者,我甚至還要感謝這些達成《東南互保條約》,並拒絕出兵的大臣們。因為不管之後清朝有沒有滅亡,只要東南地區穩定,那麼這個古老的國家,有朝一日就能再次崛起,所以戰亂平息後,慈禧並沒有追究他們的責任。

    兩江總督劉坤一,1902年病逝之後,被追為一等男爵,贈太傅;湖廣總督張之洞被調到中央,擔任軍機大臣;兩廣總督李鴻章,在八國聯軍侵華之後,再次背鍋,簽訂了《辛丑條約》不久便病逝了,追贈太傅,晉封為一等肅毅侯;盛宣懷,因保護清朝東南有功,被加太子太保銜,不久升為正二品工部左侍郎;閩浙總督許應騤,在八國聯軍侵華後,不久便病逝了;四川總督奎俊,被調為刑部尚書,不久晉升為內務府大臣;袁世凱開始兼任政務處參預政務大臣和練兵大臣,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慈禧太后在這之後,並沒有打擊報復這些大臣,其中一些,還得到了慈禧太后和滿清王朝的重用。

    兩廣總督李鴻章

    這除了有清朝中央權力持續下降的原因外,另外一個原因是,清朝才經歷了大戰,社會還未穩定,這時要迫害這些大臣,在政治上和國際環境上不允許,同時也會導致他們管轄的地區動盪,就比如清朝東南,一直都是稅收重地,如果這些地方亂了,只會加快清政府的滅亡。

    慈禧太后經歷過無數的政治鬥爭,就統治來說,她比咸豐皇帝,道光皇帝都更優秀,這些道理她自然明白,且不說她恨不恨這些大臣,單是考慮維護自己的統治,維護國家不分裂,即便慈禧太后對這些大臣不滿,她也不會再採取過於激烈的手段。

    慈禧太后

  • 7 # 幕後煮史者

    東南互保從真正意義上使得清朝損失降到最低,因為八國聯軍根本沒有同清朝的主力交戰,所以最後變為了一場關於國際法的爭端。

    事實上如果真按照慈禧宣戰來處理,那麼八國聯軍便是有條件要求清政府訂立投降條約,而非是合約。那時候只會更加被動。

    而李鴻章和張之洞的東南互保,先是提出此乃慈禧胡鬧,概不奉詔。並且同時提出開戰詔書並非光緒之意,所以無效。

    從這一點來看,李鴻章和張之洞替清朝留了後路,至少東南各省可以保證不受損失,且還將責任推到了哪些慫恿慈禧開戰的王爺身上。

    最後八國聯軍的條件就是懲辦禍首,一開始是要殺慈禧,後來又選擇了放慈禧一馬,因為有榮祿的安排。

    所以說東南互保可以算是清末的一件大事,其宣告著清政府對於漢地一十三省,已經失去了掌控的能力。

    同時也表明清政府依舊處於閉塞之中,否則慈禧不會下令讓義和團胡鬧,因為國際法中,有條款是要求保護各國僑民生命。

    而慈禧縱容義和團愈演愈烈,充分的說明了慈禧為了自己的權力不擇手段,甚至將國家公器視為私人物品。

    八國聯軍走後,李鴻章處理完爛攤子之後就病死了,李鴻章臨死前寫了一道遺奏,其中便提議慈禧行新政、立憲。

    據說慈禧得知李鴻章死後,痛哭到不能自已,且慈禧也是開始了對立憲的探索,只不過阻力已經不允許她有革新。

    至於張之洞的話,其在李鴻章死後,就一直是南方權力最大的漢臣,最後還是他保住了袁世凱,只可惜被載灃給氣死了!

  • 8 # 舊時樓臺月

    八國聯軍撤兵之後,慈禧並沒有懲罰那些自作主張的東南巡撫,這是為什麼呢?

    其一,因為慈禧主動求和,而東南巡撫和各國簽署了東南互保協議,這時去動他們不等於是在打八國聯軍的臉嗎?並且,在慈禧釋出反攻詔令的時候,李鴻章以詔書做偽為藉口,聲稱:“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李鴻章一提出這一藉口,就得到了劉坤一、張之洞、許應騤和袁世凱等人的響應,眾口一致說慈禧下的詔令是受人脅迫,所以紛紛不從。

    再加上,後來的談判中,慈禧能夠保命,李鴻章也是有很大功勞的。而且為了給自己找一個合適的藉口,慈禧也只能承認之前下的詔書是偽詔。否則,八國聯軍又怎麼那麼容易妥協。也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的事,後來慈禧不僅沒有懲罰這些抗旨的大臣,反而以“庚子之變,顧全大局,保障東南,厥功甚偉”為理由,對東南各官員一一進行嘉獎。

    其二,當時的統治者手中根本就無兵可調,就算她有心秋後算賬也沒有那個實力。在八國聯軍侵華之前,清政府組建了五親支軍,分別由榮祿、宋慶、袁世凱、聶士成、董福祥帶領。其中,榮祿和聶士死於八國聯軍手中,董福祥因太過勇猛,在簽署協議的時候被被強制解散,最後一個袁世凱直接和東南個巡撫一起簽定了東南互保協議,而宋慶一直和袁世凱同氣連枝。

    所以簽署《辛丑條約》後,慈禧已經是知道被架空了的光桿司令了,更遑論要懲治那些手中有兵權的人了。至此她手上組建的五支親衛軍全軍覆沒。與此同時,牆倒眾人推,在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的時候時,沙俄指揮十九萬大軍突然襲擊東北地區,將慈禧手中最後的九萬清軍全部殲滅在東北區域。這就是歷史上記載的“庚子之難”

    其三,參與東南互保的這些人關係錯綜複雜,牽一髮而動全身。更何況,法不責眾。慈禧若是動了其中一個,勢必引起連鎖反應,這些人一聯合,推翻清朝統治也就是分分鐘的事。

    對於這些沒有服從她命令,又對他們束手無策的這些東南派系官員來說,依慈禧那小肚雞腸的性子,定然是懷恨在心的。只不過迫於當時的形式,成不了什麼氣候而已,這從她後來的一些行動也能看出來。

    幾年之後,年邁的李鴻章、劉坤一、許應騤三人相繼因病離世。1904年慈禧抓住了江南製造總局轉移的契機,安插了自己的心腹進入了東南派系的陣營,並順利完成了“劃一營制”和“籌措軍餉”的任務,至此,打破了東南督撫一直以來對東南地區財權壟斷,密不透風的互保局得以瓦解。這充分說明在慈禧一直對東南互保這件事耿耿於懷,但是,迫於壓力,也一直心存忌憚,一到時機成熟,果斷反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用過哪些好用的國貨護膚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