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青河邊蔥

    野史當中的事情不好說。第一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乾隆是漢族人。第二,這種說法有很大可能是一些反清復明與政府對抗的投機分子捏造出來的,有利於煽動群眾,摸黑統治階層。第三,演義,戲說的成分較大。不排除清末時期街邊說書唱戲為營生而刻意編排歪曲歷史人物。當然了,也沒有直接證據可以證明乾隆不是滿族人,但大機率上來說,是不會出現這種事情的。

  • 2 # 曹老師xixi

    乾隆皇帝是正兒八經的雍正之子,按照民間傳說,乾隆皇帝一說為漢人福晉之子,另一說就是所謂的為清臣陳世倌之子。在雍正福晉分娩的那一天,陳閣老陳世倌的夫人也生下一子,但由於雍正福晉生的是女孩,因此雍正密令陳閣老攜子入京,藉口福晉要看孩子,將男女掉包。陳家後來發現不對,但不敢聲張。後因乾隆乳母多嘴讓乾隆知道了真相,才有的乾隆六下江南,暗訪海寧省親的故事。

    但細細研究,發現這個故事破綻百出,其中的細節之清晰,彷彿當事人就在場全程觀看一樣,並且華人自古就是一個講究血緣宗族一脈相承的民族,雍正怎麼會違背宗族血脈,立一個毫無關係的漢臣之子為皇帝?再加上雍正皇位經歷九子奪嫡,會在子孫上留下破綻,被政敵利用?顯然條條都說不過去。但確實乾隆的出生場所一直是個謎,有說在承德,有說在圓明園,也有說在皇宮紫禁城的,總之最後都說不清。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乾隆是漢人這樣的傳說。

    細心的朋友們,其實不難發現,清朝是皇帝傳說最多的朝代,比如順治沒死覺悟出家,皇太極、多爾袞、孝莊的三角關係,康熙實際是漢人,雍正被呂四娘爆頭,乾隆實際是漢人,嘉慶被雷劈死,道光沒有繼位詔書,咸豐、恭親王、慈禧的三角關係,同治得梅毒而死,光緒和宣統沒有什麼爆料。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關於清朝皇帝的野史爆料,主要是由於民間漢人不認同滿人皇帝而導致,總想搞一些事,來有利於反清復明。所以說乾隆出身於海寧陳家確實是假的說法。

  • 3 # 糖糖的五千年

      乾隆帝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有福氣的皇帝之一,當了60年皇帝,活到了89歲。他在位期間,大清帝國經過其祖、父輩近百年的努力,根基穩固、欣欣向榮,正處於中國古代史上少有的持續“盛世”時代。在他的治下,清朝取得了文治武功的成就,終其一生,鮮有不順心之處,所以晚年自詡“十全老人”。但是,二百多年來乾隆的身世一直沒有個明確清晰的說法。那麼,乾隆究竟出生在哪裡?乾隆、嘉慶、道光三代清帝為何一直糾結於此?“草房誕子說”和“海寧換子說”各自有怎樣的依據?乾隆的親生母親到底是誰?乾隆又是否有漢族血統呢?

    欲探究乾隆的身世,還要從一件非常蹊蹺的事情說起。

    1820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乾隆的兒子——嘉慶皇帝外出打獵時在承德避暑山莊猝然崩逝。隨扈的軍機大臣託津、戴均元等匆匆忙忙擬寫了一份《遺詔》,經剛繼位的道光皇帝過目後,謄抄多份發往全國各地以及琉球、越南、緬甸等藩屬國。然而沒多久,朝廷又下令追回所有《遺詔》,並且特別指示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將發往琉球、越南、緬甸等藩屬國的“錯詔”截留封存。很快,修改過的“新詔”又重新發出,而“錯詔”的草擬者託津、戴均元等人則被開除出了軍機處。   讓道光帝如此興師動眾、大費周章的兩版《遺詔》,區別主要在一句話,它在“第一版”中是:“古天子終於狩所,蓋有之矣,況灤陽行宮為每歲臨幸之地,我皇考(乾隆)即降生避暑山莊,予復何憾? ” 此句中的我皇考,指的是乾隆皇帝。而在“第二版”中,這句話改成了“古天子終於狩所,蓋有之矣,況灤陽行宮為每歲臨幸之地,我祖、考神御在焉,予復何憾? ” 我祖指的是雍正,考指的是乾隆,神御是畫像的意思。

    兩版《遺詔》相比,“第一版”提到避暑山莊是乾隆的出生地,而“第二版”則“刪除”了這種說法,修改為避暑山莊裡有乾隆和雍正的畫像了。   如果時間往回推十幾年,我們會發現道光帝的父親嘉慶帝也曾為同一件事“糾結”過。1807年,嘉慶帝在審閱朝臣編修的記載乾隆帝言行的《清高宗實錄》和《清高宗聖訓》時發現,這兩部重要的文獻典籍都把乾隆的出生地寫成了雍和宮,也就是雍正登基前的王府。嘉慶當即命令編修大臣就此進行核查。

    負責這兩部典籍編纂工作的劉風誥提供了此說的依據——乾隆自己做的詩,而且不止一首。其中一首是乾隆在瞻仰祭拜雍和宮後做的,其中有一句“來瞻值人日,吾亦念初生”。“人日”指的是正月初七,這句詩的意思是:我正月初七這天到雍和宮祭拜,總是念念不忘當初就是出生在這裡。在另外幾首詩裡,乾隆也一再說自己誕生在雍和宮,甚至點出了具體的出生地點——雍和宮的東廂房。   乾隆親自寫下的詩,而且是在不同時間寫下的很多首,“當然”是證明編纂人員並沒有搞錯的最佳證據,嘉慶最終也認可了。於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清高宗實錄》和《清高宗聖訓》中關於乾隆帝的出生地是這麼寫的:“……以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時,誕上於雍和宮邸。”   

    這件事雖然以嘉慶認可“雍和宮說”而結束,但是總透著奇怪。先說乾隆,按說一個人關於自己的出生地,是不太會去大肆宣揚的,因為這不過是一個與生俱來的事實而已。可乾隆呢,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嘮叨自己出生在雍和宮,好像生怕別人不知道、或者說生怕別人搞錯。而嘉慶呢,一開始卻是對“雍和宮說”持懷疑態度,原因呢,是他一向認定乾隆是出生於避暑山莊的,而且也是有史為證——嘉慶自己寫的詩。   乾隆在登基滿60年的時候“退休”,把皇位讓給第十五子顒琰,也就是嘉慶皇帝,自己則當起了太上皇。嘉慶剛登基的前兩年,“太上皇”兩次到避暑山莊過生日,嘉慶都陪著去了,並且寫詩祝壽。這兩首詩後面的註解裡都記錄了同一個資訊——嘉慶的曾祖父康熙在辛卯那年肇建了避暑山莊,而他的皇父乾隆也恰好在這年降生在山莊。也就是說,早在嘉慶帝讓大臣們核查乾隆出生地之前十多年,他就已經對“避暑山莊說”有了一種根深蒂固的印象,只是後來發現“皇父”乾隆一再強調自己出生在雍和宮,才不得不“改口”。不過,就彷彿一個人一直在努力嚴守一個秘密,卻在最後的時刻說漏了嘴似的,嘉慶在彌留之際終於沒堅持住,冒出一句:“我皇考即降生避暑山莊”。   嘉慶帝說漏嘴的地方,由他的兒子道光帝“千里追遺詔”及時彌補上了,這似乎是“不幸中之大幸”。但是,一件本來不算事兒的事兒,被這祖孫三代一再地強化,反而引起了更多人的好奇,從而催生了有關乾隆身世的各種民間傳說。    早在乾隆還在位的時候,就有人寫詩說乾隆誕生於避暑山莊,而且地點非常具體:獅子園。   獅子園是避暑山莊外的一座小園林,因背靠一座形狀像獅子一樣的山峰而得名。康熙去避暑山莊時常有皇子隨行,不過皇子們不住在山莊裡面,而是住在山莊邊上的臨時性園林裡,獅子園就是康熙第四子雍親王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隨駕期間的臨時住處。獅子園中有一處不起眼的房屋,名為“草房”,匾額上的“草房”二字為雍正御題。

    乾隆繼位後,曾多次“駕臨”“草房”,寫下數十首以“草房”為題的詩作。一個地位尊貴的帝王,為什麼對一間毫不起眼的“草房”情有獨鍾?難道僅僅是為了“綴景”和“示儉”?於是有人猜測,乾隆可能就出生在這裡!至於他為什麼會出生在這麼一個不體面的地方,又和雍正的一段傳聞有關。   傳說雍正還是親王的時候,一年冬初在木蘭圍場打獵,射倒了一隻梅花鹿,他當即叫人把鹿宰殺,大口喝起鹿血。鹿血有很強的壯陽功能,雍親王喝後難以自持,就隨便拉住避暑山莊行宮裡一位很醜的李姓漢族女子發洩了一番。事後,雍親王把這段露水姻緣忘得一乾二淨。第二年秋中再來,李姓女子已經大腹便便。康熙偶見此女,大為震怒,經過追問,才知道是四阿哥雍親王乾的。康熙正在大罵雍親王“下流種子”的時候,那位女子馬上就要臨產了。為了不讓她汙穢行宮,康熙就指著一座馬廄讓她入內分娩。這個馬廄是用乾草搭的,髒亂不堪,而“臨御中國六十年、為上皇者又四年之十全功德大皇帝(乾隆),竟誕生於此焉。”

    最早將這一“秘聞”落在文字上的,是1944年5月在《古今文史》上刊登的《清乾隆帝的出生》一文,作者叫周黎庵,是根據遜清遺老、曾做過熱河都統幕僚的冒鶴亭的口述寫成的。臺灣學者莊練的《乾隆出生之謎》和歷史小說家高陽的《清朝的皇帝》,都採用了這一說法,甚至指出李女的名字叫李金桂,因為她“出身微賤”,所以康熙下旨讓胤禛府裡的侍妾鈕祜祿氏收養這個男孩。莊練還提出了三條史料,作為旁證。   一是《清聖祖實錄》第二百四十七卷載,康熙五十年七月,雍親王專程趕赴熱河向皇父康熙請安。根據時間推斷,這正是那個李姓女子臨產之前。康熙之所以要把雍親王召到熱河,當是為了當面確定雍親王就是那個“種玉”之人。   二是乾隆朝一位官至御史的管世銘有一首《扈蹕秋獮紀事詩》,詩後小注說:“獅子園為皇上降生之地,常於憲廟忌日臨駐”,管世銘是乾隆秋獮時的隨行人員,他留下的文字應該是可靠的。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避暑山莊說”在朝臣、親貴的小範圍內應該是公開的秘密。   三是清代官修《熱河志》中專門將“草房”記入“獅子園”條目中。如果沒有什麼特殊的原因,為什麼要將這一處不登大雅之堂的“草房”記入其中呢?   關於“草房誕子說”的“女主人公”,除了李氏女子一說外,還有“傻大姐”說、“承德貧女”說等多種說法。不論是哪一個版本,要說明的都是同一個問題——乾隆的母親是一個漢女,乾隆有一半的漢人血統。之所以有這樣的傳聞,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雍正繼位前後的種種劣跡,使他樹敵太多,這段“鹿血”傳聞,讓他的“公眾形象”又降低了一層。第二,乾隆“半個漢人”的身份,則反映了當時具有“反清復明”情懷的人的一種願望。當然,相比“半個漢人”的說法,還有一種更徹底的、更符合漢人口味的說法——乾隆的父母都是漢人,乾隆是換來的。

        所謂“海寧換子”,說的是乾隆本是海寧陳閣老——陳世倌之子,他出生的時候,正好雍親王胤禛生了個女兒。結果胤禛“偷龍轉鳳”,偷偷地把女兒換給了陳閣老,而把陳閣老的兒子——即後來的乾隆留在了府裡,當作自己的兒子。最早提出這種說法的是晚清天嘏所著的《清代外史》中的《弘曆非滿洲種》,後來蔡東帆的《清史通俗演義》、錢塘九鍾主人《清宮詞》、許嘯天《清宮十三朝演義》等都將“海寧換子說”大加演繹,而影響更大的,則是武俠小說大師金庸的《書劍恩仇錄》。   野史、小說裡都說當乾隆知道自己的親生父親是陳世倌後,對陳優禮有加,官拜內閣大學士。乾隆朝確實有個內閣大學士叫陳世倌,但此人並沒有得到乾隆帝的“優禮”,卻因一次無關緊要的出錯而被乾隆帝訓斥了一番,革掉了官職,一點情面都不留。如果陳世倌是乾隆帝的親生父親,何至於如此無情?!   更重要的是,乾隆降生時,胤禛的長子、次子雖然已夭折,但第三個兒子已經8歲,且有一個王妃已經有孕,而此時胤禛才34歲,正當壯年,生兒子的機會有的是,哪有必要偷偷摸摸地用女兒去換個兒子回來。   乾隆是“純種漢人”的說法荒誕不經。不過,近年來發現的一則史料,使乾隆是半個漢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近年公佈了一則雍正元年初冊封妃嬪的原始檔案,全文如下: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諭:尊太后聖母諭旨:側福晉年氏封為貴妃,側福晉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錢氏封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裕嬪,格格耿氏封為懋嬪。這件檔案是未經任何竄改的原始資料,其可信性和權威性是無可置疑的,而根據這份原始檔案而修纂的《清世宗實錄》則這樣記載:雍正元年二月甲子十四日,諭禮部:奉皇太后懿旨:側妃年氏封為貴妃,側妃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鈕祜祿氏封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懋嬪,格格耿氏封為裕嬪。  

    上述兩份資料有不少不同點,比如,裕嬪、懋嬪的姓氏對應錯了,不過最大的不同點是:被封為熹妃的,在原始資料中是“格格錢氏”,到了《清世宗實錄》變成了“格格鈕祜祿氏”。冊封“熹妃”是同一天發生的同一件事,被封為熹妃的錢氏和鈕祜祿氏應該就是一個人,那為什麼她們在不同的記錄裡有著不同的姓氏呢?其實,姓氏本身就能說明一些問題。

    錢是漢族的姓氏,清朝特別是清初,漢族人的地位是很低的,漢女哪怕入了宮入了王府,也很少有機會當上高等級的皇家嬪妃或者王爺妻妾。鈕祜祿這個姓呢,那可就大不相同了,它是滿洲八大姓氏之一,而且是出皇后的姓氏:前有康熙帝的孝昭仁皇后,後有道光帝的孝全皇后,還有實際上比西太后慈禧地位更高的東太后慈安——這些鈕祜祿氏,可都是她們的皇帝丈夫在位時封的貨真價實的皇后,至於清史上的鈕祜祿皇妃等等,那就更多了……兩相比較,“格格錢氏”變為“格格鈕祜祿氏”的目的就很明顯了——就是要抬高這個女子的身份。也就是說,作為雍正第四子弘曆母親的那個女人,應該是一個漢族女子,後來為了要抬高身份而改了一個滿姓。   聯絡傳說中的“草房誕子說”,至少可以做出以下幾種推測:

    第一,正史檔案中的漢女“錢氏”,可能就是民間傳說中的漢女“李氏”,她在承德獅子園的“草房”裡生下了乾隆後,被神不知鬼不覺地弄到北京的雍親王府裡來,成了雍親王的低階侍妾“格格錢氏”。

    第二,在“草房”裡生下了乾隆的的確是一位漢女,但由於地位太低,或者像傳說中說的,這名漢女因為長相醜陋,胤禛只想要兒子不想要她,所以在雍親王府裡給小弘曆另找了一位養母——“格格錢氏”。   第三,乾隆的確是“格格錢氏”所生,而且就出生在雍親王府。   第四,“格格錢氏”可能在康熙四十九年“木蘭秋獮”時陪胤禛住在獅子園,發現懷了孕,不便帶回北京,所以就留下來一直待到第二年把孩子生下來。   不論是以上哪種說法,有一點是肯定的,生下弘曆的這個女人,產子時最高的身份,可能就是漢女“格格錢氏”。如果錢氏只是乾隆的養母,而其生母另有其人,那麼這位女子的地位也只會比“格格錢氏”更低。

    比較接近真實的推測是:因為漢女的身份,或者再加上本人姿色平庸,“格格錢氏”在“雍親王時期”即使有了個兒子,卻也一直沒有得到重視。她的兒子“子以母賤”,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也一直沒有得到父親雍親王的多少關注。至於當雍親王變成了雍正皇帝后,“格格錢氏”突然時來運轉,一下子從“格格”變成了“熹妃”,還改了一個高貴的姓,其主要原因應該是“母以子貴”。因為在當親王的時候,胤禛春秋鼎盛,總覺得自己有的是生兒子的機會,所以對這個身份低下的兒子並不重視。可沒想到等他繼位時,存活下來、已經長到十多歲的兒子,只有三阿哥弘時、四阿哥弘曆、五阿哥弘晝三個。

    更何況,長大的弘曆在兄弟輩中逐漸顯示出了非凡的聰慧和優秀,越來越為雍正所看中。這麼一個優秀的有可能成為下一任皇帝的兒子,如果有一個漢族血統的母親,說出去不太好聽。於是,“熬”了20年的“格格錢氏”,終於沾了好兒子的光,改了滿洲大姓、封了妃子。

    再後來,年貴妃和皇后相繼去世,熹妃一時成為後宮地位最高的人,統攝六宮。雍正暴崩後,弘曆成了乾隆皇帝,熹妃成了皇太后。皇太后高壽、健康,享盡了人生的榮華富貴,被稱為“歷史上最幸福的皇太后”。

  • 4 # 微史春秋

    我覺得這是華人精神勝利法下的自我麻痺和自嗨而已。

    除了說乾隆是漢人後代外,類似的還有一些:

    如愛新覺羅一脈是當初宋徽宗宋欽宗留在金國的後裔;

    如元順帝是南宋恭帝的後人等。

    這都是當時一些漢人有意捏造出的謊言,為自己對時局無能為力找的一種藉口吧了。

    清初,漢人為了製造輿論,對清朝統治者某些事情進行了渲染利用,已達到輿論宣傳的作用。

    如“多爾袞盜嫂”、“康熙納姑為妃”、“胤禎竊詔篡位”等等。

    利用清朝統治者內部一些不光彩的事情,加以誇大利用,來達到輿論抹黑的目的。

    這其實是很常見的手段,現在輿論也經常這麼做。

    而“弘曆非滿洲種”則更體現漢人的精神勝利法和意淫。

    關於乾隆不是滿人而是漢人的野史傳的滿天飛,尤其是晚晴,清政府控制力嚴重削弱,關於清朝那些秘史逸事更是潮水一般冒出來。

    浙江海寧陳氏,自明季衣冠雀起,漸聞於時。至之遴,始以降清,位至極品。厥後陳說、陳世倌、陳元龍,父子叔侄並位極人臣,遭際最盛。康熙間,胤禎與陳氏尤相善。會兩家各生子,其歲日月時皆同。胤禎聞悉,乃大喜,命抱以來。久之,始送歸。則竟非己子,且易男為女矣。陳氏殊震怖,顧不敢剖辨,遂力秘之。未幾,胤禎襲帝位,即特擢陳氏數人至顯位。迨乾隆時,其優禮於陳者尤厚。嘗南巡至海寧,即日幸陳氏家,升堂垂詢家世。將出,至中門,命即封之,謂陳氏曰:“厥後非天子臨幸,此門毋輕開也。”由是陳氏遂永鍵其門。

    或曰:“弘曆實自疑,故欲親加訪問耳。”或曰:“胤禎之子,實非男,入宮比視,妃竊易之,胤禎亦不知也。”或又曰:“弘曆既自知非滿人,在宮中嘗屢屢穿漢服,欲竟易之。一日,冕旒袍服,召所親近曰:‘朕似漢人否?’一老臣跪對曰:‘皇上於漢誠似矣,而於滿則非也。’弘曆乃止。

    這是清末民國初年,筆名為天嘏所著的《滿清外史》的一段宮闈秘史。

    若乾隆真是陳氏之子,雍正怎麼會讓他為帝,所以這一說法中又有“妃竊易之,胤禎亦不知也”來自圓其說,純粹是自欺欺人。

    我個人認為,這是清朝時期漢人有意編造的,是一種意淫,一種精神上的自我麻痺。

  • 5 # 今古講堂

    這種說法純屬野史。金庸的《書劍恩仇錄》也講了“乾隆漢嗣”的故事,和所謂的“太后下嫁”、“順治出家”、“雍正被刺”並稱為清宮四大奇案。有的還把“雍正改詔”也加進去,成了五大奇案。都是子虛烏有、捕風捉影,正史中也不見記載,沒有證據能夠證實。它們之所以能夠產生並傳播,唯一的原因就是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心理。

    1.乾隆皇帝的身世很清楚。乾隆皇帝弘曆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農曆),出生地點在北京雍親王府東書院“如意室”,幼名“元壽”。其母孝聖憲皇后為滿洲鑲黃旗人,四品典儀官凌柱之女。 十三歲時入侍雍親王府邸,為雍王胤禛藩邸格格。清朝的皇子出生,都有宗族玉牒記載。歷來皇室成員對血統都是非常重視,絕不可能在這方面出問題。

    2.雍正沒有作案動機。乾隆皇帝並不是雍正的長子,他排行老四,老大老二早夭(另外還有一個三歲就死掉的,未計算在內),老三弘時年長於弘曆。雍正繼位時 ,弘時已經成年,而弘曆當時只有11歲。也就是說,在弘曆出生之前,雍正已經有了兒子,根本沒有必要透過“狸貓換太子”的方式來做什麼文章。而且他也不可能預見到弘曆出生後就會如何如何出色。所以雍正完全沒有必要這麼做,不僅不會給他的皇儲之爭帶來什麼好處,而且風險極大,一旦敗露可能就是殺身之禍。

    3.後世發現了乾隆的生辰八字。弘曆自幼聰明過人。據說雍正能夠繼位與他有這個兒子也有很大的關係,“好聖孫”是他能繼位的重要因素 。康熙帝在雍親王府第一次見到了十歲的孫子弘曆,當時弘曆正在看《愛蓮說》這篇文章。而當時康熙已有幾十個孫子,但他一見這個孫子如此聰明伶俐就非常驚喜,後來就叫人要了弘曆的生辰八字。算下來是大富貴之命,就把弘曆帶進皇宮育養。而當時被“養育宮中”的只有太子長子,弘曆成為了第二個被康熙看重的皇孫。1929年,乾隆的生辰八字在故宮博物院在一份檔案中被發現。這也說明所謂的“乾隆漢嗣”一說根本站不住腳。

    所以,乾隆當了皇帝以後,他經常說:“我是深受皇祖皇父兩代的重託,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怠惰”。他24歲繼承皇位,在那種大權在握,幾乎可以為所欲為的情況下,作為一個20出頭的年輕人,保持了高度的自律,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實際掌權63年,中國封建社會的康乾盛世在他手中達到了巔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G時代即將來臨,如何正確出擊把握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