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共享投票

    說到北宋的建立,不得不提到的事件就是“陳橋兵變”,作為漢族統治最為昌盛的幾個歷史時期之一,宋朝最大的建樹,就是在文治武功方面都頗有發展,尤其是文人治國的方略,讓很多文學以及科技等領域,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但是相對應的,文人冗餘讓很多官場之事變得更為複雜,最終才造成了宋朝積貧積弱的狀況,很多武將至死得不到提拔,而軍隊缺乏真正的統帥和指揮,當文人掛帥的時候多半難以束縛軍隊,導致戰鬥力低下,究其根源,就不得不推敲到當初宋太祖陳橋兵變之事。

    趙匡胤原為後周柴氏大將,文韜武略頗有作為,同時治軍有方頗受部將愛戴,自隋朝動亂五代十國後,後周柴氏本佔據天下大半,奈何香火不及,在柴榮一代已缺乏後人繼位。

    但柴榮也中年早逝,只能立七歲幼子為帝,無強勢帝王自然難以服眾,宰相範質成為當朝主心骨,恰恰這一時刻契丹來襲,為抵禦外敵,便授予大將趙匡胤最高兵權退敵衛國。不料趙匡胤出兵兩天,在陳橋被部下譁變,黃袍加身立為新王,同時敵軍自行退敗,趙匡胤返京加冕。

    這其中頗有疑團,為什麼趙匡胤出兵前,能夠獲得兵馬大統帥這一職位,但凡宰相稍有計謀,都會有更高一級的監軍督導,而不會放任大將一人帶兵以避禍患。

    同時,兵變後趙匡胤真的是被迫黃袍加身麼?還有,為何趙匡胤舉兵之後敵人就自行退卻了呢?很多謎團在史料中並未予以解答,但是透過蛛絲馬跡的記載,我們還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還原當時事件的。

    後周七年,根據當時契丹遼朝記載,並未有直接出兵記錄,更多的是在國境內抵禦外敵,五代十國之際兵荒馬亂,各國各朝自顧不暇,又哪有餘力和後周消耗呢?所以這一出兵記錄本身就具有不可靠的問題,所以在後世記載逐漸模糊。

    同時趙匡胤返京之後,文武百官的做法也是頗為怪異,先是宰相帶眾官自責遣兵調將過於倉促,難道這就能成為大將黃袍加身的理由嗎?

    隨後在短短的兩天內,政權交接的禪讓儀式就完成了,這不得不讓人猜疑這次政治事件其實是早有預謀的,即便趙匡胤真的不知情,那麼也是隨時勢而動,成為了歷史的造就者。

    因此宋太祖的陳橋兵變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在史料記載的必然要求下,封建王朝的史官記錄根本做不到公正對待,記錄本朝事宜總是被政治權勢以及身家性命所脅迫,最終寫下的都是關於本朝帝王的溢美之辭。

    幸好趙匡胤並非昏庸之輩,上位後勵精圖治,同時自身也頗有文治武功,打下了一片江山沃土,為大宋基業奠定了基礎,但是對於自己如何上位,其實他自身內心也很清楚。

    宋太祖並非朱元璋那般不念舊情之人,因而在繼位後,杯酒釋兵權的做法,也是軟性的去了各路大將的兵權,並且改換治軍方式,最終才形成了文人治軍的歷史問題。

    雖然對後世影響多為負面,但就北宋當時的狀況來說,為了避免再有人黃袍加身,這也的確是帝王應行之事,動盪時局之下行非常之事,趙匡胤也的確做到了帝王的行事準則。

    因而能夠成為宋朝開國之祖,為後世所流傳,而並非因兵變奪主之位遭人唾罵。

  • 2 # 雲星午夜

    五代時有一句名言“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

    五代幾十年換了5個朝代,最短的後漢只存在了4年,最長的朝代也就10幾年,而且幾乎沒有一個能正常傳承的!

    首先是後梁,後梁太祖以開封為大本營南征北戰擁有中原,然後代唐建晉。後梁太祖朱溫晚年也效仿唐玄宗把兒媳婦弄到了身邊,結果因為傳位問題,他兒子朱友珪把他殺了,結果朱友珪很快又被大臣推翻,擁立朱溫另一個兒子朱友文繼偉,可惜朱友文不是當皇帝的料,沒幾年被河東李存勖推翻!

    李存勖推翻後梁,恢復“大唐”(後唐),定都洛陽!李存勖當年也是外揍契丹,內伐河北,也曾英雄一時,然而當上皇帝后就放縱了,終於被自己的義兄李嗣源殺死,李嗣源還算個明君,然而晚年又爆發了內亂,太子造反被平,不得已傳位給李從厚,然而李從厚從來沒有想過會當皇帝,也沒那個實力,結果很快就被自己的義兄李從珂推翻殺掉!

    李從珂殺了李從厚,但也與李從厚的姐夫石敬瑭產生了矛盾,很快李從珂攻伐河東石敬瑭,石敬瑭為了自己不惜認契丹皇帝為父並許諾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換來了契丹援助滅了李從珂,然後被他爹契丹皇帝冊封為皇帝,建立後晉。不就石敬瑭死去傳位給侄子石重貴,不過這侄子有骨氣,開始反抗契丹,然而骨氣不是力氣,不就契丹大軍南下滅了石重貴,滅了後晉!

    契丹皇帝在開封龍椅上坐了沒幾天,坐不下去了就收拾收拾回契丹,結果走到河北病死了。中原無主,河東劉致遠趁勢入住汴梁,建立後漢,就是最短明只有4年的後漢。劉致遠當了3年皇帝就掛了,他的兒子繼位為皇帝。這位小皇帝一上來就“削藩”,搞得人心惶惶,結果就引來了郭威的叛變!

    郭威出兵在外,小皇帝猜忌他,把他全家都殺了,這郭威能忍?立馬帶兵殺回開封,小皇帝也不示弱,帶著禁軍就衝了上去,結果小皇帝兵敗被手下殺了,郭威假意迎立後漢宗室為帝,可是這位皇帝還沒到開封,郭威就藉口契丹來犯,帶兵出了開封,走到濮陽時,手下譁變扯了黃旗披在郭威身上,擁立郭威,這才是歷史上第一次“黃袍加身”!接著就是郭威開創後周,成為後周太祖。郭威家小都被殺了,所以就把皇位傳給了養子(內侄)柴榮,柴榮死後傳位給其子柴宗訓!

    然後就是趙匡胤照本宣科模仿郭威建立了宋朝!

    以上就是唐宋之間的五代,以當時的情形就很好理解了!

  • 3 # 一般明月

    不出意外的話,這是有史以來最跌宕起伏的過年方式。

    正月初一,後周皇帝剛剛離世之後的第一個大年,八歲的繼位皇帝還是個不懂世事的一年級新生。突然,傳說北方的北漢與遼國聯合大兵壓境。於是,朝堂之上大家好像一陣驚慌,宰相範質很快恢復了重臣風範。於是,令殿前都檢點也就是首席禁軍司令員趙匡胤領兵出征,迎擊趁著後周悲傷之際圖謀不軌的外敵。事後證明此時遼國一團政權內亂,根本無暇出兵,邊境線上除了北風呼嘯,一無所有。

    正月初二,名將慕容延釗做先鋒部隊,首先開拔,劍指邊防要塞。而開封府市集到處瘋傳點撿要換天子了。前敵總指揮趙匡胤在家庭出征歡送會上,鬱鬱不樂,誠惶誠恐外頭沒有來由的謠言。此時,趙匡胤有個霹靂妹妹,隨手抽出擀麵杖,追著趙匡胤滿院子追打,邊打邊罵:大丈夫一點雞毛小事不敢承擔,回家嚇唬婦女,成何體統!”趙匡胤於是好像頓悟了,從此人生的河流突然拐彎了。

    正月初三,趙匡胤帶領人馬不大著急的出發了,走了一天,好不容易走了四十里路。於是,在陳橋驛過夜。此時的趙匡胤用的是完全可以砍頭的方式過了夜,大戰在即,統兵首領竟然好像喝得酩酊大醉,早早上床,一夜酣睡如雷,據說。

    正月初四,趙匡胤依然濃睡未醒,軍中一幫高階部將,把他從被窩裡拉出來,把一件“連夜趕出來的”只有皇帝可以穿的黃袍硬要叫他穿上,趙匡胤誓死不從,中途甚至抽出寶劍試圖斬殺苦苦勸他的部將。幾次三番之後,趙匡胤嘆了口氣,勉強接受黃袍加身,於是揮師回京。開封城守將好兄弟石敬瑭等看到趙哥哥“叛軍”,喜滋滋的打開了城門。

    正月初五,八歲的皇帝心悅誠服的把皇帝的位置禪讓給德高望重的趙匡胤。情急之下,似乎退位詔書未曾準備,說時遲那時快,但見有大臣從袖口裡抽出了擬好的詔書,只等幼皇帝簽字。用趙匡胤做節度使所在地宋州的“宋”作為國號。

    從此,大家一起忘了北漢與契丹,接著過年。

    其實,也算大幸,總監製總導演第一男主角趙匡胤兵不血刃的拿下皇位,而往往歷史上的政變都是以血流成河開始的。

    更幸運的是,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有限的幾個傑出皇帝之一。

  • 4 # 鍾二

    假的!假的不能再假了!當皇帝這種大事怎麼可能是黃袍加身就能搞定的。這需要精心策劃、實施必須做到滴水不漏才能順理成章的當皇帝自立門戶。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趙匡胤為了這一天也準備了很長時間,如何讓外人看到他被迫黃袍加身可以說煞費苦心,我只能說趙匡胤的厚黑學玩的妙。

    趙匡胤生活的年代皇帝很不值錢,論斤賣都不一定有人要,梁、唐、晉、漢、周,皇帝數不清。我們的老趙同志就是後周的禁軍老大,武藝超群,宋太祖長拳至今流傳於世。

    陰謀的開始

    黃袍加身之前民間就有流言蜚語,說“策點檢為天子”說的就是趙匡胤,至於人們信不信不重要這是輿論造勢。

    公元960年大年初一文武百官正在和小皇帝舉行新年Paty,突然接到邊關急報說在定州和鎮州發現契丹入侵。這可了不得新春佳節邊關防禦鬆懈,敵人偏偏這時來襲。宰相範質認為必須派出一支強有力的軍隊增援才能挽救局面,而當時的趙匡胤就是不二之選,因為他時任禁軍老大還是歸德軍節度使兼檢校太尉。

    老趙的行動也是非常迅速,初二先鋒軍出發,初三大軍跟上,大軍似乎早就準備好了一樣說走就走。當天到達開封城外四十里外的陳橋驛。

    傍晚的時候一個天文愛好者他叫苗訓,舉目望日發現太陽下面又有一個太陽,可是除了他別人都沒看見,古人對天降異相是很迷信的,士兵們議論紛紛天上只有一個太陽現在又有一個是不是預示著要換天呢?云云。。就這樣有人提議擁護趙匡胤為帝,眾人聽了也都表示贊同。

    好戲開始了

    將士們請願讓趙匡胤當皇帝,可是好巧不巧趙匡胤喝多了睡著了,對於這些他一概不知。辛虧他弟弟趙匡義沒喝多在帳外替他推辭,最後士兵們也急了軟的不行那就來硬的,刀劍出鞘大有你不當皇帝就殺人的氣勢。無奈之下趙匡義替哥哥應下了這份苦差事。第二天趙匡胤醒來見到這陣勢真是一臉委屈說道:“罷了,你們這些人貪圖富貴,立我為天子,我不當也不行了。”就這樣黃袍加身趙匡胤當上了皇帝,而邊境危機也只是一個假情報。

    不知各位從中是否看到了威脅或者無奈呢?反正我是沒看出有半點強迫的意思。我看到了一個計劃嚴密的陰謀。

  • 5 # 倫語說歷史

    謝樓主邀!陳橋兵變趙匡胤究竟是否被逼迫,那就要從他入仕開始!

    趙匡胤927年3月21日出生祖籍河北涿州市,生在洛陽,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因父親本為戰將,所以趙匡胤自幼學習武術,頗有武術造詣,流傳至今的太祖長拳相傳就是他所創立,宋太祖共有兄弟三人,兄趙光濟、三弟趙光義,四弟趙廷美。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郭威建立後周後,趙匡胤開始進入軍旅,郭威死後非常受到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

    周世宗柴榮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經濟開始復甦。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等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可惜在連克二州三關之後突然疾病,不等到退回關裡便駕鶴西去,英年早逝。

    柴榮在作為郭威的養子的時候便與趙匡胤等青年將領交好,在攻打北漢劉崇之戰時,雖然後周軍隊在先帝郭威的手下訓練有素,但是柴榮並非郭威的親生孩子,只是他的養子,再加上柴榮並非行伍出身,沒有經過軍隊的歷練。手下這些老將便各懷心思,戰爭一開始,周右軍指揮樊愛能、何徽便敗下陣來,倉皇逃跑,後周軍陣腳大亂,千餘兵降漢。

    周世宗見情勢危急,領親兵冒箭石督戰。趙匡胤見此情景,便站出來振臂高呼:“主上面臨險境,我等當拼死一戰!”又讓禁兵將領張永德率弓箭手搶佔左邊高地。二人各率精兵兩千,左右夾擊,以死拼殺,頓挫敵鋒,加上週世宗親臨督戰,後周軍士氣大振,人人奮勇爭先,局面很快轉危為安,最後獲得了勝利。

    戰爭結束後,親眼目睹了這些老將的作為的柴榮非常生氣,同時也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將七十餘名將領斬首,將趙匡胤等一眾青年將領提拔到了關鍵位置。柴榮之所以這樣做是有原因的。首先五代十國事情原本就是一個亂世,“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耳。”消滅了這些手握重兵不聽皇命的老將,就是為了保衛自己皇權的安全。

    其次,柴榮心裡有很大的抱負,他的目標就是重新統一中原。建立一個新的大一統的國家,必須要自己掌握強大的軍隊。將自己的心腹人等提拔到管理崗位上來,有利於自己目標的實施。可是柴榮千算萬算最後還是沒有料到自己會英年早逝,以至於自己家的皇權被自己提拔的將領所篡奪。

    柴榮病重時,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意為臨終託孤。公元960年年幼的周恭帝剛剛繼位,遼國大軍來犯,宰相範質急忙讓趙匡胤領軍抵抗,路過在陳橋驛時天色已晚,便駐紮下來。到了晚上趙匡義、趙普和許多將領,便密謀策劃。而趙匡胤當天心情不錯,還喝了點酒,早早的就睡下了。

    清晨時分,弓上弦、刀出鞘的將軍們還有趙光義、趙普等一干人等,便包圍了趙匡胤的寢店。門外的將領們齊聲喊道:“諸將無主,願立點檢作天子!"聽見這話,趙匡胤十分吃驚的樣子,酒醒了披衣起床。一個將領拿著天子穿的黃袍,不由分說,就給趙匡胤披在身上。這時,門內外的將士,齊刷刷地跪了下來,一邊向趙國胤磕頭,一邊高呼“萬歲!萬歲!”然後又一齊站起來,七手八腳地把趙匡胤簇擁出門外。另有一人已把趙匡胤的坐騎牽來,幾位將領把他攙扶上馬,要他率領大家順原路回都城汴梁。

    趙匡胤說道,“你們貪圖富貴,立我為天子,我有號令,你們能聽從嗎?聽我的號令,我可以當這個天子,否則,我不能作你們的君主。”所有將領都恭順地回答說:“一定聽從您的號令,決不敢有所違背,”趙匡胤又說:“現在的太后、主上,和我有君臣關係,不得驚犯他們;朝中公卿大臣,和我比肩同列,不得對他們有所侵凌,府庫商店,不得搶掠。服從命令的,我有重賞,違背命令的,決不寬恕室”將領們又齊聲答道:“請您放心,一定照辦"然後,趙匡胤才整頓軍隊,秩序井然地開向汴梁。

    後面的事情就是趙匡胤到了京城,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本是趙匡胤禁軍中的弟兄,立馬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將領們把範質、王溥找來。趙匡胤見了他們,裝出為難的模樣說:“世宗待我恩義深重。現在我被將士逼成這個樣子,你們說怎麼辦?”範質等不知該怎麼回答。有個將領聲色俱厲地叫了起來:“我們沒有主人。今天大家一定要請點檢當天子!”範質、王溥嚇得趕快下拜。隨後眾軍脅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正是繼位建立了宋朝。

    這是整個陳橋兵變史書上的記載,這是一場沒有喋血宮門,伏屍遍野,沒有烽煙四起,兵連禍結的兵變。史書似乎總是有意的要把趙匡胤寫成是被迫繼位的,試圖改變這是奪權謀反的性質。那麼趙匡胤究竟是真的被逼迫,還是這原本就是一場策劃許久的陰謀呢?

    首先趙匡胤兵變其實早就有預兆,就在柴榮死後,新帝繼位,出於對五代十國時期發生的掌握兵權的將領往往都要篡位的堤防。民間流傳著“點檢做皇帝”的讖語,朝堂上便有了先下手為強,解除趙匡胤兵權的聲音。但是周恭帝不信,認為他是父親的親密戰友,不會行不忠之事。不過為了預防起見,把趙匡胤改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

    可惜的是後周君臣打錯了算盤,後周軍隊將領的一干人等都是當年跟隨柴榮打天下的那些年輕將領,互相交好,有的比如高懷德是趙匡胤的妹夫,而被換上來的趙匡胤的繼任者慕容延釗是趙匡胤的少年好友,禁軍中其他的幾個重要崗位都是趙匡胤的把兄弟之類,撤換趙匡胤,絲毫沒有動搖他在軍權上的控制。而對他的撤換已經讓他覺得不反早晚自己遭殃,不如先下手為強。

    另外,契丹南侵的訊息並不是真正的戰報,在柴榮死後半年時間內,京城一直流傳著契丹要趁機南侵的傳言,弄的人心惶惶,最後在需要它出現的時候,便成為了戰報送到了宰相範質的手上。範質是一位典型的文吏,治國理政可以但對戰事一竅不通,接到奏報後根本沒有核實資訊的準確性,就草草派出了後周的軍事頂樑柱趙匡胤。

    此外,陳橋兵變當晚,趙匡胤作為一名究竟沙場的老將,如果真的戰事緊迫,怎麼會那麼佛性的在距離京城並不遠的地方休整一晚,並且還喝了酒。唯一能解釋的就是並沒有什麼遼兵入侵,這一切都是他和他的團隊編造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這晚的兵變。如果他真的是被迫的,帶兵多年的老將怎麼可能不知道手下的大將們都在密謀什麼,如果是在密謀謀害他豈不是危險。

    還有趙光義是他的弟弟,趙普是他最親近的謀士,如果真的夜宿喝酒,最正常的應當是對影成三人,而不是一人飲酒醉。能說明白的只能是他已經胸有成竹,全權讓自己最信任的兩個人去安排了。那件準備好的黃袍恐怕出發之前就帶上了吧,真的是臨時起意的話,誰會有這樣的心思。

    總之在各方面準備妥當的情況下,趙匡胤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幕黃袍加身的好戲,順利的奪得了後周的皇位,從歷史貢獻上來說,趙匡胤算的上是一位好皇帝,他基本上結束了唐末以來的亂局,重整了河山。可是靠陰謀得來的皇位多少讓人詬病,而且正是因為如此,這件事情的參與者趙光義受到啟發也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同樣用陰謀的方式在“燭影斧聲”之後奪取了哥哥的皇位。這樣的結局也讓後人唏噓不已。

  • 6 # 微史春秋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都是以當代人的視角在記錄史實,不可避免的要對歷史進行一定的加工、修飾、重構,以服務於當時形勢的需要。

    就是在這樣的多次加工“美顏”之下,陳橋兵變才變成我們現在熟悉的模樣。

    北宋張舜民在《畫墁錄》中記載道:

    “太祖北征,群公祖道於芳林園,既授綏,承旨陶穀牽衣留戀,堅欲致拜,上再三避。穀曰:‘且先受取兩拜,回來難為揖酌也。’”

    在趙匡胤率軍北御契丹時,有個叫陶穀的官員竟然未卜先知一般,要對趙匡胤行帝王之禮,還說等趙匡胤回來之後就不能對他行作揖禮一道喝酒了。

    這分明時知道趙匡胤回來就是當天子了,而且這位陶穀在趙匡胤回來後需要禪讓繼位時,他已經提前寫好了詔書。

    與張舜民同時期的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也記載道:

    “京師間喧言:‘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富室或挈家逃匿於外州,獨宮中不之知。”

    陳橋兵變發生之前,社會上已經有趙匡胤要發動政變傳言,顯然趙匡胤將發動兵變一事已成為公開的秘密,這至少說明趙匡胤的宣傳工作做的極好,掌控了社會輿論。

    《涑水記聞》和《畫墁錄》是民間文人筆記,若是正史也如此寫那還了得?

    那怎麼辦?只能重構這段歷史,突出北宋得國的正義,塑造太祖仁德的光輝形象。

    薛居正《舊五代史》這樣記載:

    “顯德七年春正月辛丑朔,文武百僚進名奉賀,鎮、定二州馳奏,契丹入寇,河東賊軍自土門東下,與蕃寇合勢,詔今上率兵北征。癸卯,發京師,是夕宿於陳橋驛。未曙,軍變,將士大噪呼萬歲,擐甲將刃,推戴今上升大位,扶策升馬,擁迫南行。”

    薛居正將陳橋兵變重構為宋太祖是被逼迫的。這一說法為正史以及文人士大夫所採納。

    此後經過代代加工、取捨和“美顏”,最終陳橋兵變最經典的版本出現了。

    “軍中共議推戴。戊夜,軍士聚於驛門。俄而列校畢集,曰:‘我輩出萬死,冒白刃,為國家破敵。天子幼,不如先策點檢為天子,然後北伐。’於時,太祖以飲餞宣勸至醉臥閣中,不之省。遲明,軍士控弦露刃,直扣寢門,相與扶太祖出聽事,被以黃袍。諸校列拜曰:‘諸軍無主,願策點檢為天子。’傳呼萬歲,聲聞數十里。太祖叱之,不退,即共擁太祖就馬南歸。”

    官家、史家和士大夫的不斷加工,重構,效果很明顯。

    經過歷代的加工,重構,宋太祖被士兵逼迫而黃袍加身已經成為事實的真相了。

    或者說,事實就是如此。

    不管你們信不信,修史者和趙宋皇帝是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5年五款熱門偏光式3D電視推薦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