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田明茂

    “孔明用智激周瑜、孫權決計破曹操”源自羅貫中《三國演義》。

    羅貫中,名本,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人,生卒年大約在1330一1400年之間。《三國演義》記述了將近一百年的歷史,描寫了四百多個人物,事件複雜,頭緒紛繁,大體上有史實作為依據,但又不完全拘囿於史實,有所取捨,有所虛構,“七分實事,三分虛構”。

    說到四十四集,那最好連帶四十三集一塊說,因為這跟單位錄用人材一樣,有筆試,有面試,那麼,諸葛亮聯吳抗曹的答卷,也需在考堂上斬將才能過關,既然四十四集是孫權、周瑜錄用單位的面試,那四十三集便是各主考官的筆試。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擁兵百萬,兵鋒直指江東,討戰檄文即送達東吳孫權手中,東吳謀臣魯肅見文,急中生智,以為劉表弔喪之名來到江夏,擬聯劉備與東吳結盟,共圖抗操大事,劉備假意不允,魯肅再三邀請,諸葛亮應了下來,劉備隨即附合。在與諸葛亮上船時,肅一再囑咐亮:不能說曹操兵多將廣。於是二人乘船往柴桑而來。

    曹操討戰令孫權躊躇莫展,主和派張昭力主降曹,而主戰派魯肅對孫權說:“別人都可降曹,只有將軍不能。我等降曹,可以在州郡謀個官做。將軍降曹,頂多不過封侯吧,要想保持今天的地位就不行了……”孫權說:這正合我意,只是擔心曹操勢大,難以抵敵。”魯肅道,我請了諸葛亮來,可問計於他。

    第二天,諸葛亮見孫權,只見張昭等二十多文武官員,端坐堂上。當張昭等見諸葛亮從容大度來到堂上,神態瀟灑、氣宇軒昂,心想,他一定是來遊說的。於是先來個下馬威:“久聞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仲、樂毅。此話當真?”諸葛亮道:“我不過隨便比比罷了。”張昭道:“劉皇叔三顧草廬,料想會把荊州、襄陽奪下來,但卻讓曹操拿去了。不知道先生是何主見?”諸葛亮想:張昭是東吳第一謀士,不先駁到他,休想說服孫權。於是回答道:“依我看,要奪取漢上之地,易如反掌,劉皇叔躬行仁義,不忍奪同宗基業,。劉琮聽信讒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猖獗起來。現在,我們屯兵江夏。別有良圖,這不是一般人所知道的。”張昭道:“劉皇叔得了先生之後,曹兵一出,棄甲丟盔,。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沒有安身的地方、看來劉皇叔得了先生之後,反不如從前了。”張昭力爭在舌戰中佔據上風。然而,諸葛亮笑道:“當初劉皇叔暫時寄住在劉表處,兵不滿千,將不過關、張、趙雲。新野地僻,人稀糧少。然而博望燒糧屯,白河用水攻,使夏侯惇、曹仁等心驚膽裂。管、樂用兵也不過如此吧?況且勝敗乃兵家常事。從前高祖多次敗給項羽,可垓下一戰成功,難道不是韓信謀劃得當嗎?韓信也不是每戰必勝,對國家大計,應有主有謀,因地因時制宜。不像有些人,遇事誇誇其談,無人可比:而臨機應變卻一事不能,這才是令天下人笑話的啊!”張昭被羞得無言以對。

    虞翻與諸葛亮唇槍舌戰後,步騭站起來質問道,:“孔明是想學蘇秦、張儀,到東吳來遊說嗎?”諸葛亮答道:“步先生只知道蘇秦、張儀是善辯之士,卻不知他二人也是少有的豪傑,蘇秦配六國相印,張儀兩次作秦國宰相,都有匡扶國家的才能。你們一聽到曹操的噓聲恫嚇,便害怕請降,還敢笑他們兩位嗎?”座上嚴畯問道:“請問你研究的是那家經典?”諸葛亮道:“只會尋章摘句,怎能興幫立事?況且自古以來,像伊尹、姜子牙這樣的人物,都有治國安幫的才能,他們研究的又是那家經典呢?——那些只能在筆硯間數黃論黑、舞文弄墨的書生,怎麼能和他們相比呢!”嚴畯垂頭喪氣,不能回答。諸葛亮如簧之舌,戰的群儒個個啞口無言。

    當諸葛亮見到孫權後,心想,此人氣概非凡,只能用反話激他,當孫權刺探曹操兵力虛實時,諸葛亮誇大其辭的說:“馬步水兵一百多萬”。孫權想核實此數是否當真說:“怕是騙人的吧?”諸葛亮道:“不是。曹操本有二十萬,平袁紹增加五六十萬,在中原招了三四十萬,新近又得荊州軍二三十萬,,實際數字恐怕不下一百五十萬。剛才說百萬,是怕嚇唬了江東的人。”魯肅聽後,臉色都變了,諸葛亮真是那壺不開他提那壺。孫權又道,曹操平了荊襄,還有別的打算嗎?”諸葛亮道“他沿江下寨,準備戰船,不想佔有江東,還想去哪裡?”當孫權問戰與不戰?諸葛亮道:“如靠吳越力量與曹操對抗,就早點與他斷絕關係,要不然,就照那些謀士之意,趕快降曹。如要斷不斷,必臨頭有大難。孫權反問:“照你的說話,劉使君為何不降操暱?”諸葛亮道:“劉使君是皇室後裔,當世英雄,人人仰慕。即使時運不濟,也不會向曹操屈服!”諸葛亮一番忽悠,令孫權臉色大變,拂袖而去,但這正中諸葛亮下懷。

    孫權在後堂生氣,見魯肅進來說:“孔明太欺負人了!”魯肅忙道:“我也這樣責怪他,他反笑主公氣量小,他說他有破操之計,不肯輕言。”孫權聽之轉怒為喜,連忙傳酒宴招待。此刻,孫權舊話重提,:“今數雄已滅,只剩我和劉史君二人,我不能把整個江東讓給別人來控制。也不是劉史君不能對付曹操,而是剛吃了販仗,他怎麼能擔負起這個擔子呢?”諸葛亮道:“劉使君雖吃了敗仗,但關羽手下還有精兵萬人,劉琦手中也不下萬人。曹軍遠來疲憊,而且不習水戰,如果將軍和劉使君同心協力,一定能打敗曹操,曹操敗回北方,東吳雄居江南,鼎足三分的形式就形成了,關鍵成敗就在今天。,孫權聽了,高興極了,說道:“聽了先生的話,我的主意已定,我們立刻就商議起兵迎戰吧!”

    聞得曹操揮師江東,在鄱陽湖訓練水師的東吳大將周瑜,星夜趕回柴桑,人剛到,主戰派魯肅,主降派張昭、顧雍、張紘、步騭,一眾人等都忙不迭給周瑜灌輸自己的觀點,都希望孫權、周瑜能採納自己的主張,而諸葛亮更是將迎來孫、瑜主臣二人的面試大考。

    晚上,敘禮畢,但見周瑜開門見山道::“曹操以天子為名,勢力強大。戰則必敗,降則易安。我已勸主公投降了。”魯肅大吃一驚,忙說,這話說的不對啊!江東基業,已傳三代,。主公正靠你保疆衛土,怎麼你竟和那些懦夫一般見識?”周瑜道:“江東六郡,這樣多老百姓遭受兵災,都會罵我。因此我才主張投降。”魯肅爭道:“不能這樣說!有將軍這樣的英雄人物,又有東吳險要的地勢,曹操進兵,未必能佔便宜。”二人爭辯不休。諸葛亮只在一旁冷笑。周瑜瞥見,問:“先生笑什麼”諸葛亮道:“我笑子敬不識時務,都督的見解原是不錯的。魯肅氣得又要爭吵,於是,諸葛孔明便殺出了他激將法的撒手劍,笑道:“我倒有個計策:不用牽羊擔酒、納土獻印,只需遣一扁舟,送二人到江上,那曹操百萬之眾便會卸甲卷旗而退。周瑜一怔,急問:“送那兩個人?”亮道:“聽說曹操修了一座極壯麗的銅雀臺,……其子曹植專為此作了一篇《銅雀臺賦》,文辭華美,,所以我讀了就能背誦下來。其中有幾句單道他家合為天子,誓取二喬。賦雲:“臨漳水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立雙臺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周瑜未等唸完,勃然大怒,指著北方罵道:“曹操老賊,欺人太甚!”諸葛亮假意勸道:“從前,匈奴打到邊境,漢天子還把公主送去和親。當年范蠡也獻過西施,都督何必在乎這兩個民間女子。”周瑜已忍無可忍,只好說道:“先生有所不同知,大喬是孫策將軍夫人,小喬是我的妻子。”諸葛亮裝作張惶失措的樣子,連聲說:“我實在不知,信口亂說。該死!該死!”周瑜道:“我那裡肯降曹操!剛才不過試試先生而已。望孔明助我一臂之力,同破曹賊!”諸葛亮慨然應允,與魯肅辭出,相別而去。

    第二天早上,孫權升堂,談戰、降問題,要周瑜下個決斷。周瑜先讓張昭說投降理由,張昭依舊說了一通。周瑜笑道:“這些都是書呆子的想法。”接受著周瑜指出:“曹操此次南下,犯了四個大忌,一是他們的後方不安定:二是北方人不習水戰:三是現在正是冬天,馬匹找不到草料:四是他們不服南方水土。曹操犯這幾忌,兵再多也一定失敗。主公要活捉曹操,這正是好機會。”孫權聽了,精神為之大振,大聲說道,:“我與曹操老賊誓不兩立!你說的話,正合我意。”於是,拔出寶劍,砍掉奏案一角說道:“從現在起,誰要再提投降,與此案同。”說罷,將寶劍賜與周瑜,封周瑜為大督都。周瑜接劍,令眾將士明早江邊行營聽令,違者軍法治罪。

    周瑜辭別孫權回營,問諸葛亮破操之計,諸葛亮認為孫權儘管同意與曹操打仗,但總顧慮曹操兵多,怕寡不敵眾。只有消除他的顧慮,才能打勝仗。周瑜一想很對,便連夜見孫權。果然,孫權有顧慮。於是,周瑜說明曹操不過虛張聲勢,他只消帶五萬精兵,便可破曹。孫權釋疑,周瑜告辭出來,邊走邊想,諸葛亮早就看透了吳侯的心思,謀略比自己高出一頭,此人不殺,久後必為江東大患。隨即吩呼諸葛亮之兄諸葛謹如此這般,那知反被諸葛亮的下套繞進去了。致諸葛謹奮而告辭。

    孫權一計不成,又生二計:助諸葛亮軍馬一千,埋伏聚鐵山,截曹操糧道,諸葛亮暗想,這是設計害我,傳聲筒魯肅擔心諸葛亮矇在鼓裡,但見諸葛亮整點兵馬,正要出發,忍不住問道,:“先生這次出兵,有成功的把握麼,?”諸葛亮笑道:“我水戰、步戰、馬戰、車戰各盡其妙!不像周郎這些人,只會水戰。”話傳到周瑜耳裡,瑜怒不可遏道:“他既輕視我只會水戰,不用他去,我自帶一萬軍馬去聚鐵山截糧!”話又傳到諸葛亮耳裡,諸葛亮笑道:“他叫我去截糧,分明是借刀殺人,那曹操慣會斷人糧道,他怎麼會不重兵防備?望子敬善言告公瑾,不要去冒這個風險!”魯肅連夜見周瑜,備述孔明之言。周瑜頓足道,:“此人見識勝我十倍,不把他除掉,今後禍患不淺!”魯肅道:“目今用人之際,待破曹之後,圖之未晚。”周瑜只好同意。

    值此,東吳、劉皇叔結成抗曹統一戰線,火燒赤壁之戰,令曹操敗北,劉備、諸葛亮智取西蜀四十一州,從而,天下分三。

    諸葛亮戎馬半生,隆中對乃千古奇策,多虧劉皇叔茅廬三顧,才演繹出這理想英雄的頌歌。《三國演義》歌頌了“明君”的典型劉備、“賢相”典型諸葛亮,對其他仁厚、智勇、忠義之士,也竭力進行了歌頌。這些歌頌構成了《三國演義》的基本內容。

    諸葛亮與蜀漢統治集團最高目標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因此,劉備死後,託孤劉禪,諸葛亮依然盡忠竭力,並寫下驚天地 、泣鬼神的《前·後出師表》,六次北伐,數出祁山,但終因戰線太長,補給困難。曹操則“以逸待勞”,最後北伐歸於失敗。但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至今仍為人們所倡導。

    諸葛亮的睿智令他自己都“每每比於管仲、樂毅”,他上懂天文,下懂地理,中間懂人文。他神計妙算,審時度勢,他文韜武略,胸中自有雄兵百萬,任憑風浪起 、穩坐釣魚臺,他羽扇綸巾,神態瀟灑,氣宇軒昂,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他即使空城端坐,撫琴吟唱,也令數千曹軍膽顫心驚,而退避三舍。他扶劉皇叔禪精竭慮,披肝瀝膽、他撫劉禪嘔心瀝血死而後已,他風雲際會,縱橫捭闔,輾轉於諸侯之間,各種難以想象的難題,他都迎刃而解,似遊刃有餘。

    《三國演義》透過三國時期各軍事政治集團之間鬥爭的描寫,揭示了正義的力量只有運用智慧才能戰勝邪惡的道理。書中把諸葛亮作為第一主要形象,對他的絕頂智慧採取毫無保留的歌頌態度。但魏勝蜀敗的結局揭示了一個嚴酷的事實,對封建政治生活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不是正義,而是邪惡:不是道德,而是權詐。這不僅是三國時期的歷史現實,而且是整個封建社會的歷史現實。因此,《三國演義》所表現的蜀漢集團的悲劇,正是悲劇的時代所誕生的我們民族的悲劇。

    但《三國演義》同時表達了“天下歸一”的進步思想。小說透過漢末致亂、農民起義、諸侯割據、三國鼎立、西晉統一這一段歷史的真實面貌,表現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治中生亂,亂歸於治’的歷史辯證法,表現了‘天下歸一’是當時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 2 # 言溪山房

    說到《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必須和第四十三回聯絡在一起說,先說第四十三回:諸葛亮和魯肅到達吳地,一 一推翻孫權手下謀士降曹的理由,上演了舌戰群儒的大戲。讓孫權相信只有對抗曹操,才能保住東吳。魯子敬力排眾議,強調不能降曹的原因,魯肅讓周瑜回來勸孫權抗曹。

    第四十四回:魯肅帶諸葛亮去見周瑜,周瑜說要勸孫權降曹,諸葛亮便借用曹操的詩來激怒周瑜,說出曹操想要江東的大小喬,只要把大小喬給了曹操,曹操就退兵。周瑜聽後勃然大怒,發誓與曹操勢不兩立。老百姓都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更何況文武雙全的周瑜。

    次日周瑜見孫權,堅決反對降曹,說出勝曹的把握,孫權聽後斬桌角以示態度,言明降曹者,猶如此桌,拜周瑜為都督,決心抗曹。

  • 3 # 冬瓜5876

    激怒一個男人,最好的計謀是:覬覦他的漂亮老婆。

    第44回——目錄標題是:孔明用智激周瑜.孫權決計破曹操。

    呂蒙、甘寧等文武大臣爭論不休,是力戰曹操還是投降曹操,孫權猶豫不決,吳國太見他不能決定 ,便以“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勸孫權問周公瑾,孫權茅塞頓開,馬上派了使臣,去請在鄱陽湖訓練水師的周瑜回來商量軍機要事。

    張昭、顧雍等以曹操擁兵百萬,屯於漢上,勸周瑜說服主公投降曹操。

    程普、黃蓋等一班將,自幼隨孫將軍開基創業,大小數百戰,才爭奪了六郡城池。這班戰將把降曹視為可恥可惜之事,誓不降曹!

    關鍵時刻諸葛亮帶著想結盟的意圖,來見周瑜。

    諸葛亮說:曹操勢力極大,挾天子以令諸侯,非常善於用兵,呂布、袁紹、袁術、劉表都被曹操所滅,決戰必敗無疑,投降則可以安寧。可以保妻子,可以全富貴。

    他有一計:投降時不需要牽羊擔酒,納土獻印,只需要一個使臣,一艘船,送兩個人到江上,曹操一旦得到這兩個人,必定會搬師回朝,從此不再騷擾江東。這倆人就是有著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的大喬和小喬。

    因為曹操的兒子曹植曾寫過一首詩.名叫《銅雀臺賦》,詩中寫的他家合為天子,誓取二喬。曹操也曾發誓說:“吾一願掃平四海,以成帝業,二願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臺,以樂晚年,雖死無恨也”。

    周瑜聽了勃然大怒,因為大喬是孫伯符將軍的老婆,小喬是自已的老婆,諸葛亮成功地激怒了周瑜。

    周瑜 憤怒之下要求孔明助他一臂之力,一同起兵,討伐曹操。

    第二天清晨,孫權升堂,左邊文官右邊武官,恐於曹操兵多,且有水路大軍百萬,而自己的兵士,只有十五六萬,爭議之下,孫權對是戰還是降還是猶豫不決?

    周瑜很好地打消了孫權的顧慮,他對孫權說:曹操自己的兵士實際上只有十五六萬,而且久於徵戰,疲憊不堪,從袁氏那裡投降過來的兵士有七八萬,這七八萬降兵對曹操並無臣服之心,我只要領兵五萬,就能大破曹軍,主公不要顧慮,有我萬事OK。

    雷厲風行,行之有度的周瑜於是調撥五路大軍水陸並進,向曹操的齊國進發。

    周瑜對諸葛亮的才學甚是折服,要求自己的謀士諸葛瑾去說服兄長諸葛亮,棄暗投明,捨棄劉邦投靠自己。去遊說諸葛亮的諸葛瑾沒有完成任務,反倒被諸葛亮說的差點投奔了劉邦。

    面對鎩羽而歸的諸葛瑾,周瑜心生不平,怎麼才能讓這個諸葛亮臣服於自己呢……

    第44回完。

    周瑜受孫策重託,不肯降低身價投降曹操,孔明智謀過人,智激周瑜,

    孫權決計破曹操。

  • 4 # 富強詩詞原創

    主要講孔明用計激將周瑜,孫權聯合破曹操,當時曹操百萬軍下江南,要同東吳,周喻,孫權,聯合的,當時吳國太見孫權疑惑不決,就用佰符臨終前有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大喜,請周瑜議事,原來在鄱陽湖訓練水師,聞曹操大軍下江南,周瑜知道了議事,星夜趕回來議事,議事後,周瑜主張請孔明來相見,商議事,周瑜派人去了,周瑜方才歇息,忽報張昭,張紘,顧雍,步騭等四人相見周瑜,意思就是,能歸順曹操,怕曹操百萬軍隊,打不過曹操,免江南戰禍,望主公投降,歸順曹操,而東吳戰將們不同意,反對降歸順,寧戰死不降,同曹操決一死戰,在相爭議事時,孔明來到了,拜見周瑜,孔明見周瑜表示抗曹決心,講了利害關係和軍事上道理,孔明獻上一計,不勞牽羊擔灑,曹操心裡有兩個人,派大喬,小喬去,周瑜說派去何用呢?原來曹操虎視江南,就是為了兩個女的,千金難此二女,曹操愛美女的,周瑜聽憤怒致極,原來小喬周喻老婆,大喬孫策老婆,決同曹操老賊誓不兩立,孔明激將法成功了,聯合東吳抗曹,明現孔明才能才華超過了周瑜,周瑜對孔明防之心,心有存疑,才和才角雙難容的,認為孔明成功聯合東吳抗曹,用計謀激將東吳將帥,主公,團結聯合抗曹操很成功,東從下致上團結一心抗曹操體現了孔明計謀不成功,運用生動計策很成功的!

  • 5 # 牡丹梅花鑫森淼

    這一回的內容是因為曹操大軍壓境,東吳文臣主降,武將主戰,孫權和魯肅主戰,因為文臣主降的意見激烈,孫權拿不定主意,吳國太提醒孫權:孫策臨終前交代孫權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所以究竟是戰還是降,周瑜的態度非常重要,孫權和所有的文臣、武將都等著周瑜的態度。

    文臣見周瑜,闡明主降的優越性,周瑜說:“吾亦欲降久矣。公等請回,明早見主公,自有定義。”所以周瑜主戰的思想並不是很堅定。

    武將見周瑜,闡明主戰的重要性,周瑜說:“吾正欲與曹操決戰,安肯投降!將軍等請回,瑜見主公,自有定議。”周瑜也支援主戰。

    周瑜問諸葛瑾,諸葛瑾說因為弟弟諸葛亮到來,他不好多說,有意避嫌。周瑜再問諸葛瑾自己的意見,諸葛瑾說:“降者易安,戰者難保。”

    周瑜見諸葛亮,諸葛亮知道周瑜的態度至關緊要,所以在周瑜面前背誦曹植的《銅雀臺賦》,說賦中之意,單道他家合為天子,誓娶二喬。

    周瑜聽了大怒,態度立馬堅定,一定要戰。周瑜為什麼聽了就相信諸葛亮的話呢,周瑜不是傻子,因為曹操確實建造了銅雀臺,命曹丕和曹植兩兄弟監造。曹操說他老了要在銅雀臺養老。並且曹操確實有好多老婆,而且不忌諱是不是別人的老婆,曹操就這樣的德性。如果東吳像荊州劉琮一樣投降曹操,很有可能在東吳投降以後,曹操會除掉孫權,除掉江東權臣,周瑜自然在其中,他的老婆又是出名的大美女小喬。所以,如果東吳投降曹操,曹操霸佔二喬的可能性極大。所以諸葛亮的話很有道理,並不完全是胡謅,所以周瑜相信諸葛亮的話,一語驚醒夢中人。

    周瑜的態度強硬了,明確了,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既然決定戰,就必須取勝,周瑜向孫權分析江東戰勝曹操的必然性,孫權聽了以後非常高興,因為反對主戰的人太多,孫權賜給周瑜隨身佩戴的寶劍,號令文武大臣聽從周瑜調遣,積極備戰。

    諸葛亮提醒周瑜要讓孫權對戰敗曹操有信心,要對孫權分析一下兵力對比的形勢,讓孫權打消疑慮。周瑜向孫權分析兵力對比形勢,孫權果然擔心曹操兵力太多,擔心東吳兵力不夠。經過周瑜的分析,孫權打消疑慮,非常高興。周瑜看到諸葛亮料事太準,知道這是一個強勁的對手,知道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將來必定是東吳又一個強勁的對手,所以周瑜有了殺諸葛亮的心思,被魯肅勸止。

    老將程普因為周瑜太年輕,有些不服,派兒子程諮參加周瑜的軍事會議,程諮向程普稟告說周瑜調兵,動止有法。程普知道周瑜是真正的將才,向周瑜道歉謝罪,周瑜不計較。

    周瑜看見諸葛亮太有才,決定讓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勸說諸葛亮歸順東吳,為孫權效力。諸葛亮反而勸哥哥共同輔佐劉備,諸葛瑾自然不會同意,兩兄弟只好各為其主。諸葛瑾對周瑜說:“吾受孫將軍厚恩,安肯相背!”

    周瑜讓諸葛瑾勸說諸葛亮輔佐孫權,說明周瑜是發自內心深處兢兢業業為孫權、為東吳謀求發展,說明周瑜很忠心,也很大度,儒將風度。如果他和諸葛亮共同輔佐同一個人,他們絕對是絕配,他絕不會嫉妒諸葛亮的才華。只因為他們輔佐的是不同的人,各為其主,各自忠於自己的主公,所以周瑜不得不要除掉諸葛亮。只是諸葛亮太聰明,料定周瑜會害他,知道怎麼保護好自己,逃脫周瑜對他的加害。這兩個人是天生的對手,是互相尊重、互相瞭解、互相之間心有靈犀一點通、可以心照不宣就明白對方心意的對手。兩個人都值得後人敬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樣的條件你才願意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