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小白對花露水

    在孫權經營時期,吳國的人口明顯得到提升,而且同連年征戰的魏與蜀國相比,百姓的生活更加的安逸,孫權並非沒有想要一同天下的大志,而是更多的是為黎民百姓所著想,或者說是一種休養生息的治國方法。曹操兵敗赤壁之後,在平定漢中以後本有希望一舉入主西川徹底改變局勢,但是因為赤壁的兵敗讓曹操心有餘悸結果才導致了最後的三足鼎立局面。孫權或許也是有兵敗合肥與逍遙津的關係,對魏國的陸戰部隊心裡還是很底虛的,而且在那種情況下,不與魏國正面衝突本就是上策。

    所以在亂世的時期,孫權把可能的損失努力降到了最低,而且在大敵對自己虎視眈眈的情況下,敢於力排眾議去採納納諫者的建議去抗擊強敵,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吳國贏下了兩陣。雖有合肥、逍遙津、濡須口之敗,但也是隻是小規模戰役的失敗,要知道赤壁和夷陵完全是左右三國走勢的戰鬥,可見孫權的治國理念一直都是以百姓為主。想要百姓可以安居樂業,國家太平。當然孫權也並沒有很大的野心。

  • 2 # 聽風吟詩人

    個人感覺三國中魏佔著天時,蜀佔著地利,吳佔著人和!

    吳給人的感覺人才濟濟,上有孫堅孫策孫權,下有周瑜張昭魯肅陸遜,自上而下沒有感覺到宮廷內朝堂中勾心鬥角的大戲。

    對內的政策就是穩定,物盡其才,對有能力的人才放在所擅長的位置上。

    對外的政策分為兩個部分,上半部分為聯蜀抗魏。但是經過了赤壁之戰後,開始改變了策略,變成了降魏滅蜀!

  • 3 # 特邀評論員008

    第一、廣施恩惠。孫權統治期間,曾多次減免各地賦稅,鼓勵農耕,令百姓休養生息。攻下荊州之後,荊州正流行瘟疫,他下令免除荊州百姓的所有賦稅。

    第二、知進退。孫權與魏國和蜀國都有過大仇,但擊敗他們之後,並沒有狂妄追擊。而且還曾將魏國俘虜朱光、于禁等數十人送還魏國,緩和兩國關係。

    第三、注重現實,懂得居安思危。孫權曾見手下將軍為了表示自己謙虛樸素,而出入沒有佩戴兵器。為此很不爽,教訓他們應該懂得居安思危,要時刻警惕敵人,以防突發事件的發生,不應該貪圖虛名,而導致生出災禍。從這點可以看出,孫權重現實,懂得居安思危,這也是他盤踞江東五十多年不敗的原因之一。

    第四、敢於打破門第之見,提拔人才,比如提拔海盜甘寧和卒伍呂蒙。

    綜上所述,孫權的治國理念大概是,對內鼓勵農耕,廣施恩惠,提拔出身低微的人才。對外時刻警惕敵人,知進退,不與敵對勢力結仇太深。

  • 4 # 經濟資訊速遞

    孫權

    ·

    弟承兄業在亂世,

    臨危受命據江東。

    強敵環伺遭覬覦,

    創業艱難嘆虎狼。

    ·

    拜將周瑜用呂蒙,

    知人善任抗群雄。

    外聯劉備戰曹孟,

    守土有方稱吳王。

    ·

    三分天下登金殿,

    首立國都在南京。

    江南繁華多少事,

    溯源理當謝孫皇!

  • 5 # 青梅煮酒品三國

    三國東吳孫權治國理念就是偏安一隅。守住固有的地盤,發展國力。

    不主動發起戰爭

    三國中對東吳大型的戰役載入並不多,沒有其它因素主動發起的戰爭也少。

    東吳地理位置優越有天險可守,三國時期發生在東吳境內的戰爭寥寥無幾。而且東吳很少主動出擊攻打其他兩國,荊州之戰、夷陵之戰、合肥之戰都是存在諸多因素才發生的。

    東吳在三國時期的作用

    東吳在三國時期最大作用就是牆頭草。夷陵之戰後蜀漢跌至最弱,東吳國力排名第二。處境十分尷尬,蜀漢要打曹魏肯定聯合東吳出兵或是建立外交;而曹魏要攻打蜀漢也會施壓給東吳,壓力一大孫權就稱臣。也許這就是孫權治國的理念導致的,稱臣有利就稱臣;外交蜀漢有利就攻打曹魏,沒有自己的一個目標。

    孫權無大志

    周瑜死前曾提議攻取益州,得到益州後再吞併張魯,由孫瑜坐鎮益州與馬超結盟互為援助。再回軍襲取襄陽,攻擊曹操,這樣統一北方就大有希望了。孫權同意了周瑜的建議,只可惜周瑜再整軍籌備時病亡了。

    孫權無大志的表現在於周瑜死後這個計劃就擱置了。周瑜已經和孫權說明了曹操大敗,且多地出現叛亂需要平叛,無暇顧及東吳想要做什麼。而且劉備當時勢力根本就不是東吳的對手,雖然不能說連劉備一起滅了,但是東吳入蜀,劉備分不出多少兵力和東吳搶地盤。孫權帳下並不是沒有武將,如果有這個志向一樣可以實現,如果按照周瑜的計劃實施也不至於兩度向曹魏稱臣。

  • 6 # 指尖微涼

    相對於今天的社會的話,他應該是一個保守型領導者,存不忘亡,居安思危。雖統領吳國這麼多年,卻始終沒有出什麼大亂子,一心只想守護好江東那一方土地,但是缺少一種激進派的野心,已至於最後還是被魏國吞併,但回顧歷史來說的話,這樣一個領導者或許適合佔一塊地方當王,但是距離一個統一三國的歷史開創者似乎還差了點。儘管如此,不否認孫權的優秀,儘管最後沒統一,起碼把自己家這一圈地維護的非常的安定。

  • 7 # 歷史趣事1108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人,漢族。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先為東漢大將軍、丞相,後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其為魏武帝。一生以漢朝大將軍、丞相的名義征討四方割據政權,為統一中國北方做出重大貢獻,同時在北方屯田,對農業生產恢復有很大作用。曹操的詩作具有創新精神,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佔據兗州,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分,編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曹孟德官宦士族出身,中央軍權牢靠的掌握在曹氏夏侯氏手中,重用歸順他計程車族和出身不佳的有才之人,所以興旺,但是也得罪了很多對漢室有所希望的人。後代子孫只重用曹夏侯的親貴,所以衰敗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劉備少年與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求學,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與關羽、張飛先後救援過北海孔融、徐州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後於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陳壽評劉備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自己也曾說過,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或蜀漢,佔有今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一部分。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蜀國劉備打著蜀國大義和自己多年來的仁義之名招賢納士復興漢室,但是用人上不如曹操,不肯重用後來的荊州人才和益州人才,永遠是劉關張諸葛這個次序,馬超投降後不受重用是被劉備猜忌,馬超自己也夾著尾巴做人。而等老班底跪了之後,新人沒有鍛鍊所以沒啥出息。多是寫逢迎拍馬無真才實學的小人,例如楊儀只是個耍嘴皮子的小心眼。諸葛亮居然死前把軍權給他,難怪魏延要反蜀國不亡都怪。

    劉備雖有皇家的血脈,但卻經歷了家道中落、幼年喪父的人生悲劇,兒時為生活所迫便隨母“販履織蓆為業”,始嘗人生的艱辛。這段為生活所迫的人生逆境磨礪了劉備的心志,也鑄就了他與人為善的品格,劉備母親是一個很有見識的人,儘管窮,也要送劉備讀書。在劉備十五歲時,他與公孫瓚、劉德然師從著名學者九江太守盧植,少年劉備在為人處事及社會見識方面的不同凡響,令他的同宗劉德然的父親大為讚賞,當時劉德然的父親每次給兒子學習費用時都要給劉備一份,倆人待遇相同,以至於德然之母少不了有些怨言,德然之父卻說“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看來這位蜀漢先主在少年時代所體現出來的精神氣質便有過人之處。

    盧植是一位文武雙全很有學問的儒學學者,劉備投在他的門下自然長了不少見識。師從盧植讀完書後,劉備有過一段失業的時光,他的家鄉河北涿郡是一個四通八達、流動人口很多的地方,在這段時光裡,青年劉備喜歡交遊。由於劉備得到過著名學者盧植的親傳親授,獲得了不少知識包括對當時天下形勢的把握,加之他喜歡結交天下豪傑、平易近人的精神氣質,使得他的人緣極佳,許多青年人常圍繞在他的周圍,這些青年人當中有怒誅地方惡霸而逃亡在外的關羽,有為人豪爽、以屠宰為業而頗有資財的張飛,有為人幽默滑稽、善於辯論、性格耿直的簡雍……“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

    在《三國演義》裡,劉備是一個仁厚長者,沒有特別情況是不會殺人的,武功也只能“比劃”幾下,其實不然。當年為對付呂布,劉備與曹操結成了暫時的同盟,滅了呂布後,劉備還有一段棲身於曹操陣營的時光,後國舅董承奉漢獻帝衣帶詔密謀曹操,謀還沒成,劉備覺得許都乃虎狼之地,不宜久留,抽個空當帶領自己的眾兄弟離開了曹操直奔原來經營過的徐州,曹操的部下徐州刺史車胄還沒反應過來是怎麼回事,便死在了劉備的刀下。劉備也在袁紹手下討過飯,當時袁紹與曹操相對峙,袁紹派劉備到汝南,曹軍將領蔡陽帶兵追殺,劉備奮起神威,蔡陽為“先主所殺”。車胄、蔡陽都是曹操手下的高階武官,卻都被劉備所殺,可見歷史上真實的劉備武功也不差,真的動起手來,不乏神勇之概。只可惜羅貫中為凸顯關公之神勇,把斬殺車胄、蔡陽這筆賬記在了關羽的名下,讓人徒生感慨。

    吳太祖孫權(公元182年12月22日-公元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孫權十九歲時,兄長孫策遭刺殺身亡,孫權繼而掌事,成為一方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與劉備聯合於赤壁打敗曹操軍隊,建立了孫劉聯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偷襲劉備的荊州成功,使吳國的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使吳國如日中天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建立吳國;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孫權稱帝后,設定農官,實行屯田,平定山越,設定郡縣,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他派衛溫到達夷州。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0歲,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壽的。 孫權祖籍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孫權出生于徐州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據傳他是春秋時期兵法家孫武的第22代孫,是孫堅的第二個兒子。生來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頤大口。形貌奇偉異於常人。自幼文武雙全,早年隨父兄征戰天下。善騎射,年輕時常常乘馬射虎,膽略超群。為了讓弟弟早日成材,孫策讓他去做了一個縣的縣長,這時的孫權只有十五歲。曹操曾稱讚道:生子當如孫仲謀。

  • 8 # 國哥愛生活

    三國中東吳孫權的治國理念是不稱霸,做好自己國內的事。

    但對外敵侵犯,還是不客氣的,給予有力回擊。

    孫權把吳國治理得很好,國家富裕,百姓生活安逸。

    他很善於選拔人才,而且很會用人,每一個將官,謀士卻全力為他效力。

    一個個精英輪翻上場,周瑜,呂蒙,陸遜等為吳國的國家安全建立功勳。

    他不象曹操野心大,今天打這個,明天打那個,總想滅了吳,蜀,稱霸天下。

    他也不象劉備,雖出身低微,也要匡扶漢室,雄心也不小,東征西討,賴在人家地盤上不走,還和人家打杖,搞得自己命都沒了。

    孫權是一個愛好和平的人,他從不主動攻打別人,也不傲氣,他能讓人去關羽處說媒,娶關羽女兒給自己兒子,這說明他這個人很故大局,為孫劉聯盟能放下身段,屈人之下,一國之主,能這樣做很不易。

  • 9 # xscg小生草根

    孫權繼位以來,曹操對其發動了赤壁之戰,劉備對其發動了夷陵之戰,雖勝,但並沒有迅速增強自己的實力,雖有爭霸天下的心,但久攻合肥不下,千辛萬苦才得到荊州,辛辛苦苦才守住祖業,所以也不敢多想,魏強,則蜀抗魏,蜀強,則聯魏抗蜀。

  • 10 # 尋找不答應

    孫權的治國理念在於稱霸一方!個人認為孫權他沒有奪取天下的野心,只是想稱霸一方,當個偏安一隅的霸主!具體理由有五個:

    一、孫權對魯肅“二分天下”理論的反應

    在《三國志-魯肅傳》中有這麼記載,魯肅說:“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孫權聽後,沒有像劉備得“隆中對”時那種如魚得水的欣喜,反而表示“今盡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是的,魯肅在和孫權談宏圖偉業,激動萬分、憧憬無限時,孫權卻說:“我就想當個宅男”!

    孫權的話,翻譯為現代漢語時是:我現在盡一方之力,只是希望輔佐漢室而已,你所說的非我所能及。也可以這麼理解,爭奪天下,我沒那個心思(此言非所及也);稱霸一方,是我想要的(今盡力一方);為漢室效力那是藉口(冀以輔漢耳)!

    東吳開始是有爭奪天下的野心的,但那孫策、周瑜死後就沒了。孫權就只想當個地方諸侯,偏安一隅,順便撈點好處。

    二、孫權對劉備集團的扶持

    赤壁之戰後,東吳完全是有可能和曹魏“二分天下”,劉備集團的力量還很弱。但是東吳把劉備扶持了起來,最為重要的事件就是把南郡借給劉備!南郡是荊州的頭號重鎮,誰擁有南郡,就相當於擁有了整個荊州!東吳把南郡一佔,即使劉備擁有整個荊州南部,拿也只能龜縮在南方,北進發展道路被堵。想要西進益州、漢中,那也是不可能的,沒路可以走,得先經過南郡。所以說,劉備集團是孫權救下的,也是孫權扶持起來的!

    三、孫權對劉備的背叛

    劉備落魄時,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借荊州實際只借了南郡,但是赤壁之戰時劉備實際上算是孫權的部下,歸周瑜指揮,所以劉備的所獲都該歸於孫權。也或者是在赤壁之戰前有約定戰後荊州歸孫權,不然東吳這邊的兵力不是被周瑜帶去打南郡,就是跟著孫權去突破合肥,放著荊州南部諸郡都不取,是很不可思議的),等到劉備發展壯大時,孫權就想從中分一塊蛋糕了。最明顯的就是,劉備入川取得益州後,孫權就就讓魯肅、呂蒙奪回荊州三郡,迫使劉備簽下湘水之盟。劉備取得漢中之後,孫權又讓呂蒙、陸遜奇襲荊州,殺了關羽。從孫權的兩次背盟來看,孫權除了自身戰略安全的考量,也是一種力量的平衡,順便從中撈取好處。真正真槍真刀的打個你死我活他是不願意的。至於夷陵之戰,孫權那是被迫打的。

    四、孫權對魏的作戰

    除了第一次的赤壁之戰,孫權戰意沸騰,基本把所有能征善戰的將領都派上去了,其他戰役,孫權都是見好就收,壓根就沒想要和曹魏拼命,以孫權五次徵合肥為例。第一次是赤壁之戰後,孫權帶兵去打合肥,曹魏的蔣濟謊稱曹魏的援軍來了,孫權一聽就帶兵走了。第二次是曹操帶兵去拜訪漢中的張魯,孫權被張遼偷襲了,差點小命丟了。第三次是因為滿寵有準備,沒打就走了。第四次還是遇見滿寵,在船上逗留了二十多天才派人進攻,結果被殺了幾百人就撤兵。第五次,還是不進攻,選擇圍城,聽到曹睿帶兵來合肥和孫權拼命就趕緊撤兵。縱觀東吳對曹魏的作戰,主動進攻的都是過個場,但是防守卻是很賣力,曹操和曹丕、曹休等人打吳國都是慘敗而回。

    五、對自身實力定位準確

    東吳的實力在三國中一直是排第二位的!孫權有爭奪天下的本錢,但是沒那個實力!東吳有眾多文臣虎將,綜合實力比蜀強,但是人才儲備比魏弱。不會有糧餉之憂,但是人口還是硬傷,兵馬沒曹魏精銳。東吳有天下第一的水師,但是上了岸不是曹魏步兵和騎兵的對手,打防守戰役是綽綽有餘的,但是進攻能力不足。南方人偏安,進取精神不足,沒多少人願意放棄安逸的生活去戰場拼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齡剩女是不是成為社會普遍現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