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先道而後術
-
2 # 西樓青門外一笑談文史
秦穆公是爭議最大的一位春秋霸主,爭議之一:秦穆公到底有沒有稱霸諸侯?爭議之二:秦穆公死後,活人殉葬數目巨大,達到春秋殉葬人數的巔峰!
秦國從封候秦非子時的公元前888年,到秦穆公繼位之初的公元前659年,200多年間歷經西戎常年戰爭、奸臣掌權王權旁落等諸多不平之事,而且在秦穆公繼位之前的6位國君均是英年早逝,沒有一個活過35歲!
秦穆公繼位時,秦國偏居西垂,常年遭受西戎騷擾,要兵沒兵,要地沒地,政局不穩,內憂外患,風雨飄零!可以說,秦穆公接手的完全是一個爛攤子!
秦穆公初期在諸侯當中可以說是一個矮窮矬,當時他的鄰居晉國在晉獻公的帶領下,“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在諸侯當中也算是高富帥。秦國國力不濟,但秦穆公腦瓜子聰明,這麼強大的鄰居顯示是拉攏成朋友最合適,要是成了敵人那還得了?於是秦穆公果斷求婚晉國,迎娶了晉獻公的女兒,也就是在這次的迎親中得到了聞名後世“謀無不當,舉必有功”的賢臣百里奚。
秦穆公瞬間從矮窮矬變身高富帥的女婿!在這之後又力促與晉國的聯姻政策,也成就了“秦晉之好”的千古美名。
在秦穆公的苦心經營下,廣納賢才,大膽任用其他國家的人才,開啟了秦國任用客卿制度的先河,並建立了騎兵部隊。秦國勢力日益強盛,成功的稱霸西戎。晉國經歷驪姬之亂後,政權混亂,秦穆公的權勢一度超過晉國,一手扶持了晉惠公、晉懷公父子倆。後來由於晉懷公為爭王位拋棄了秦穆公的女兒,得罪了秦穆公。秦穆公便又扶持晉文公重耳,趕走進晉懷公,成功幫助晉文公登上王位。
包括奠定晉文公霸主地位的晉楚城濮大戰,也是由於秦國的參與幫助下,晉國才能無後顧之憂的取得勝利。
雖然秦國在穆公的治理下,逐漸強大,可以與其他諸侯強硬叫板,甚至在晉國動亂的時期一度有趕超晉國的趨勢,後來與晉國的戰爭也是各有勝負。但事實上,秦國自始至終被晉國所壓制,也被死死切斷了東進中原的道路。
秦穆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659年-621年,而公元前659年-643年,春秋霸主是毫無爭議的齊桓公。公元前632年-628年,春秋霸主又是毫無爭議的晉文公!公元前628年-621年,秦晉大戰,互有勝負,甚至在崤山之戰中被晉軍大敗,三位主將都被生擒,這期間也根本沒機會稱霸。所以秦穆公稱霸諸侯,基本沒什麼時間與空間,這也是古往今來對其霸主地位的最大爭議!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後,殉葬而死的人有170多人,其中包括三位十分善良、勇武的人才:奄息、仲行、針虎。活人殉葬170多人,這在春秋戰國時期都算是巔峰人數了!當然秦始皇死後殉葬人數更多,但這更多的是昏庸殘暴的秦二世胡亥為掩人耳目、別有用心而促成的。
而秦穆公的活人殉葬不僅人數多,還有人才殉葬,所以舉國內外,古往今來,對此殉葬制度都悲痛不滿,這也更平添了秦穆公的爭議性!
雖然秦穆公爭議不小,但不能否認其對於秦國的功業。秦國偏居西垂,土地貧瘠,西戎不斷,政權不穩,秦穆公能夠憑藉自己一代之力,力挽狂瀾,甚至一度能夠與強大的晉國相爭霸,也是一代雄主!如若沒有出現一位秦穆公似的雄主,以秦國當時的狀況,估計堅持不到戰國就可能消亡了,更別提戰國七雄中的強秦了!
-
3 # 楊朱學派
秦穆公沒有稱霸。他從來沒有一次以霸主身份大會諸侯。何談霸主。秦穆公僅僅有一次以龍套身份。參加了諸侯會盟。
公子重耳流亡在外時,受到了秦穆公的禮遇。公子重耳第一次回到晉國時。晉國發生政變,重耳差點被殺。秦穆公派兵保護重耳再次回到晉國。幫其穩定了君主之位。
後來晉國在城濮之戰中,戰勝楚國。晉文公朝覲周天子,把戰俘和戰利品獻給天子。周天子冊封晉文公為霸主。賦予晉國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的特權。晉文公以霸主身份大會諸侯於踐土。
因為秦國護送晉文公有功,秦穆公以龍套的身份。參與了此次會盟。
此後。秦國再也沒有參加一次會盟。
之後秦國與晉國有幾次交戰。秦國敗多勝少。但這些戰鬥都不屬於爭霸戰。
楚莊王稱霸後,晉景公時期,在鞌之戰中戰勝齊國,瓦解了齊楚同盟。晉國還在麻隨之戰中,戰勝秦國,瓦解了秦楚同盟。
晉秦之間的麻隨之戰,是兩國唯一的一次爭霸戰。卻不屬於秦晉爭霸戰,而是晉楚爭霸戰。並且以秦國的完敗而告終。
秦穆公一生僅僅參加了一次會盟。並非以霸主身份,而是以小弟身份。何談霸主?!
春秋之時,秦晉交戰多次。秦國一勝九負。被打的滿地找牙。
附錄:春秋之時,齊晉之間大戰兩次。小戰多次。皆以齊國的完敗而告終。兩次大戰是鞌之戰和平陰之戰。但齊晉之間的所有戰爭,都不屬於齊晉爭霸戰。大多屬於摩擦戰,雪恥戰。鞌之戰是爭霸戰,卻不屬於齊晉爭霸戰,而是晉楚爭霸戰。
-
4 # 君山話史
春秋五霸中的“霸”,並不是稱霸諸侯的意思。五霸又稱為五伯,伯即是侯伯,即一方諸侯之長,從這個意義上看,秦穆公入選“五伯”是沒有問題的。
那麼,秦穆公究竟做了什麼,能入選春秋五霸呢?
韓原之戰,生擒晉惠公秦穆公上臺後,任用百里傒、蹇叔等賢臣,富國強兵。在與強大的鄰國晉國的對抗中,秦國佔據上風。
穆公十五年(公元前645年),秦國大舉發兵,越過邊界,殺入晉國,三戰三勝,渡過黃河,兵臨韓原。在韓原之戰中,晉師大敗,晉惠公淪為秦軍的俘虜。晉國不得不割讓河西之地給秦國,並遣太子入質秦國。此時的秦國,可稱得上是西方實力最強大的之諸侯國。
武力干涉晉國內政,擁立晉文公晉惠公死後,繼位的晉懷公仇視秦國,晉秦之關係再度惡化。秦穆公決心扶植流亡在外的晉國公子重耳,取代晉懷公,建立一個親秦的晉政權。
秦穆公把公子重耳迎到秦國,並把女兒嫁予他,結秦晉之好。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遣大軍護送重耳返回晉國。秦軍渡過黃河,進入晉國,連續擊敗晉懷公的政府軍。由於晉懷公執政不得人心,晉軍臨陣倒戈,效忠重耳。在秦穆公的武力支援下,重耳終於登上晉國國君寶座,即著名的晉文公。
此時的秦穆公,可謂是呼風喚雨,躊躇滿志。然而,他沒有想到的是,被自己扶植起來的晉文公並不是傀儡,而是一代雄主。秦穆公原本以為建立一個親秦的晉政權,可以幫助秦國的勢力突入中原,可是他失算了。
秦國向中原擴張的美夢扶立晉文公後,秦晉兩國進入蜜月時代。秦國欲向中原擴張,勢必要經過晉國之地盤。由於秦晉結好,秦國開始向東挺進。秦國先後參加城濮之戰、伐鄭之戰等,這是秦國曆史上首次把勢力擴充套件到中原。
然而,隨著晉文公的去世,秦晉關係開始惡化。秦穆公派出一支遠征軍,企圖襲擊鄭國,在中原地區建立一塊根據地。然而,這次遠征軍在返回途中,遭到晉軍毀滅性的打擊,全軍覆沒,主將被擒。崤山之戰,終結秦穆公向中原擴張的夢想。
知恥而後勇,秦霸西戎當秦國通往東方的大門緩緩關閉時,另一扇大門開啟了。
西戎一直是秦國的頭號敵人。秦國與西戎的戰爭,持續了一百多年,可謂曠日持久。殽山之戰的慘敗,把秦穆公的眼光從中原轉移到了西方。
穆公三十六年(公元前624年),秦軍大舉出兵,生擒西戎王,橫掃西戎。此役戰果巨大,拓地千里,吞併多個西戎國(部落),使秦國成為西部名符其實的霸主。秦國究竟吞併多少個西戎小國呢?史料有不同的說法。《史記》中的《秦本紀》記為“益國十二”,這個說法與《韓非子》一書的說法是一致的。但在《史記》的另幾篇裡,卻有不同的說法,比如說《匈奴列傳》中稱“八國服秦”,《李斯列傳》中稱“並國二十”;《漢書》中的《韓安國傳》則稱“並國十四”。儘管記載不同,都可以看出秦國的赫赫戰功。
憑藉此役,秦國一掃數年前崤山慘敗的頹勢,其擴張之兇猛,令東方國家也為之震驚,周襄王也派召公前往祝賀秦穆公取得的豐碩攘夷戰果。
稱霸西戎,是秦穆公事業的頂點。要知道西戎一直是華夏的勁敵,如果沒有秦國在西部與西戎血戰百年,戎人的勢力說不定就深入中原了。因此,秦穆王征服西戎,是對華夏民族的巨大貢獻。也正是這個豐功偉績,後來他被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
5 # 歷史倪說
所謂的“霸” 就是伯,按照讀音轉為霸,也稱方伯,即諸侯之長,主要職能就是會盟諸侯、尊天子,實際上是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
周平王東遷洛邑之後,歷史進入到春秋時期,由於周王室實力日漸下降,已經到了自保尚且艱難處境,哪裡還有心思和能力掌管諸侯列國。於是,各諸侯致力於發展本國政治、經濟、軍事的同時,另一方面對外用兵,相互攻伐,拓展控制區域,一時間實力大增。據《綱鑑易知錄》收錄的記載:“平王立,東遷於洛邑,避戎寇也。是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在此背景下,諸侯霸主的出現正中周天子下懷,既可以藉由霸主的力量管理諸侯列國,還能維持周天子的威嚴。到春秋時期,歷史上先後出現過數位為獲周天子認可的諸侯,巧合的是恰好五位,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越王勾踐、楚莊王。
關於上述諸侯,一一查閱相關史料得知,他們之中或天子命為伯,或天子賜胙,或問鼎中原,或賜金鼓以示慶賀。所以從周天子對諸侯欲霸行為的反應角度看,應該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霸主。
至於秦穆公是否可以位列“春秋五霸”,雖見解不同,但其受周天子賞賜史書有記載。
據《史記》記載:“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過賀繆公以金鼓”。
以下列舉秦穆公“謀霸”的事蹟。
一、審時度勢趁機“謀中原”
秦穆公二十四年,當秦國送晉公子重耳回國即位不久,“周襄王弟帶以翟伐王,王出居鄭”。周天子有難,諸侯列國均密切關注事態的發展,秦穆公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難於晉、秦”,秦穆公迅速出兵,“軍河上,將入王”。周天子告急於秦,真是千載難逢的良機,秦穆公準備充分利用“勤王”之機,“謀中原”,僅從《史記·晉世家》記載的晉文公的從亡之臣趙衰所說的“求霸莫如入王尊周”,且“周晉同姓,晉不先入王,後秦入之,毋以令於天下”。
在秦穆公看來,此次“勤王”的主角非秦國莫屬,雖然晉國也接到了告急文書,但是晉文公以六十二歲高齡初登大位,且在外流亡十九年,國內的一切對他來說均已陌生,當此百廢待興之時,哪裡還有精力參與“勤王”事宜。
令秦穆公未曾想到的是,晉文公採納了趙衰所說的“求霸莫如入王尊周。周晉同姓,晉不先入王,後秦入之,毋以令於天下”,暫時擱置國內事務出兵幫助周襄王,心中盤算的也是“方今尊王”,可為“晉之資”。晉文公手段果然老辣,“晉乃發兵至陽樊,圍溫,入襄王於周”,次月即“殺王弟帶”。周襄王為了表彰晉文公的功績,“賜晉河內陽樊之地”。
秦穆公對晉文公估計不足,未能牢牢把握“勤王”主動權,錯失了一次“謀中原”的良機,卻令晉文公搶得先機,所以《史記·秦本紀》記載這件事僅用了“秦繆公將兵助晉文公入襄王,殺王弟帶”。
二、親手送晉文公登霸主之位
秦穆公二十七年,晉文公即位的第四個年頭,楚成王率領其他諸侯國包圍了宋國,宋國立即派出公孫固趕到晉國請求援助。晉國君臣面對如此局面表現了高超的軍事戰略,即出兵攻打楚國的盟國曹國、衛國,以吸引楚國前去救援,進而解宋國危機。
晉文公出兵曹國、衛國救宋國,也有“一石二鳥”作用,既能夠報恩宋國,又能報在流亡曹國、衛國的時候兩國國君對他無禮之仇。
秦穆公二十八年,晉文公率領晉軍,聯合齊、秦,“敗楚於城濮”。同年,“天子使王子虎命晉侯為伯”,晉文公即位僅五年,即登上霸主之位。
三、晚年霸西戎
自晉文公去世以後,秦穆公即著手“謀中原”,秦晉關係也由“秦晉之好”轉為“秦晉對抗”。但是秦穆公“謀中原”的軍事行動均以對晉國的軍事失利而告終。
當此生死存亡關頭,秦穆公審時度勢,調整了國家戰略拓展方向,避開了無晉文公時代晉國國力猶強的現實,西顧西戎。
上天最終還是沒有拋棄始終有稱霸之心的秦穆公,秦穆公三十四年,“戎王使由余於秦”,至於戎王為什麼要派專使出使秦國,《史記·秦本紀》記載為“聞繆公賢,故使由余觀秦”。
由余本是晉華人,他的先人為了躲避晉國內亂而“亡入戎”,所以其能夠講的一口“晉言”。最令秦穆公欣賞的是,由余談吐不凡,對事務的見解獨到,入木三分。
秦穆公向內史廖表以“孤聞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今由余賢,寡人之害”的憂慮。內史廖一點也不含糊,當即獻上應對之策,即“戎王處辟匿,未聞中國之聲。君試遺其女樂,以奪其志;為由余請,以疏其間;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君臣有間,乃可虜也。且戎王好樂,必怠於政”。
按照內史廖的主意,秦穆公派內史廖使戎,“以女樂二八遺戎王”,結果“戎王受而說之,終年不還”。待由余回國後,戎王沉迷於女樂,“由余數諫不聽”。之後,秦穆公又多次派人離間由余與戎王的關係,導致由余無法居戎,而“遂去降秦”。
秦穆公任用由余經略西戎,並且碩果累累,“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鑑於秦穆公的稱霸西戎的功績,“天子使召公過賀繆公以金鼓”,以示嘉獎。
秦穆公晚年得由余,僅四年而“稱霸西戎”,並得到周天子對其功績的認可。
-
6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我們的印象中,春秋五霸就是在諸侯中稱霸的那一類諸侯。說起來,無論是齊桓公、晉文公,還是宋襄公、楚莊王,他們都曾經在諸侯中稱霸。就算是宋襄公,實力非常弱,但是他依然能夠把好幾個小國召集起來,讓大家聽他的招呼,過了一把老大的癮。
唯獨秦穆公是個例外。
事實上,秦穆公根本就沒有到中原去稱霸過,他當時和晉國打過好幾仗,但只能說互有勝負。同時,他也沒有著急什麼諸侯國,奉他為老大。
秦穆公真正的功績,是他征討西戎等邊疆的國家或部落。並且透過征討西戎等國家或部落,獲得很大一片地盤。不過,儘管秦穆公獲得了很大一個地盤,但他只是和少數民族打仗,只是在少數民族地區稱霸。
(秦穆公劇照)
那麼,為什麼他依然被稱為“春秋五霸“之一呢?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春秋五霸”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春秋五霸”的含義,是由這五個霸主,透過自己一生的政治履歷,給予不斷豐富和完善的。
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中的老大,他整個稱霸活動,實際上就是完成了兩個理念,一個是“尊王”,還有一個是“攘夷”。所謂尊王,就是維護周天子的權威。因為當時有很多人,已經沒有維護周天子了。比如鄭莊公和周天子的“周鄭交質”事件、“楚武王稱王”事件等等,都是一種不尊重周天子的表現。齊桓公就要用行動告訴大家,尊重周天子是很重要的。
所謂的“攘夷”,也就是維護整個國家的領土完整,避免國家被外族入侵。也就是說,當外族入侵的時候,並不只是邊關那些諸侯國的事情,而是所有諸侯國的共同事情,也就是周王室的事情。周天子已經沒有能力帶兵打仗了,那麼這個任務,就需要由他齊桓公這樣的霸主來完成。
(齊桓公劇照)
晉文公的主要功績,是“會盟”。“會盟”同樣有兩個核心的理念:一是“尊王”,一是“守禮”。就是諸侯們必須尊奉周天子,尊奉周禮。比如,周禮中確定了上下尊卑制度,各個諸侯國都必須遵守這種制度,不是嫡長子,如果被哪個諸侯立為繼承人,那麼,其他諸侯可以共同討伐他。
宋襄公雖然弱小,還敗給了楚國,甚至因為這是失敗,把自己的命也丟了。但是宋襄公一直提倡“仁義”。比如齊桓公的後代發生了戰爭,就是宋襄公幫助齊桓公的後代重新穩定秩序的,這就是“仁義”。宋襄公在和楚國打仗的時候,他情願自己被打敗,也要保持周禮中的那種禮節,等到楚國渡過河來,並且站穩了隊形,才和楚國打仗。
可以說,宋襄公所做的這一切,並不是讓自己稱王稱霸,而是維護周朝的傳統的一些道德理念。
楚莊王做過問鼎中原這樣的事情,這給楚莊王減分不少。不過,楚莊王在南方開拓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這一點,他和秦穆公是一樣的。楚莊王透過南方開拓,把周朝的土地擴大了很大一部分;而秦穆公透過往西邊開拓,又把周朝的面積擴大了很大一部分。
(楚莊王劇照)
可以說,無論是楚莊王,還是秦穆公,他們在擴充套件周朝的土地,和確保邊疆穩定上,都有突出的成績。
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維護了周朝領土的完整。楚莊王、秦穆公拓寬了周朝的領土,所以,他們對周朝的貢獻是一樣的。
當然了,這還不是拓寬土地的問題。
古代一直講“天下共主”這樣一個概念。就是說,天下只有一個君王。除了中原的這個君王以外,其餘周邊的的部落首領,都不叫君王,他們都必須共同尊奉周天子。但是四夷的人,他們和中原人是不一樣的,他們並不是天然就歸附的。由於山高路遠,他們更願意自行一套。在這種情況下,中原國家的人,就必須對他們進行恩威並施。既要給予他們恩惠,當他們不聽招呼的時候,又要打擊他們,讓他們服從。
秦穆公和楚莊王所做的貢獻,就是“恩威並施“,讓周邊的少數也一起尊奉周天子,確保天下太平。
從這裡可以看出,秦穆公是完全符合春秋時期諸侯的“爭霸”理念的,所以他肯定是霸主之一。
(參考資料:《史記》《春秋》等)
回覆列表
霸,不管是早期的“三小霸”,還是後來的“春秋五霸”,“霸”的含義都一樣。霸就是伯,“大哥”的意思。兄弟四人從大到小分別是伯、仲、叔、季。三小霸,就是三個小大哥;春秋五霸,就是春秋時期五位大哥。大哥和小兄弟上面還有“爸爸”,即周天子。稱霸,就是在小兄弟裡面當老大,而不是當週天子的老大。能稱霸,要符合四個條件:尊王、攘夷、禁抑篡弒、裁製兼併。稱霸的前提是尊王,目有尊長,在周天子領導的大家庭內搞內鬥。如果有外族入侵騷擾,就有大哥帶領小弟兄一致對外。到後來,人心不古、道德淪喪,目無尊長都稱王,關係都出五服了,就叫戰國七雄了。不能再稱之為霸,因為失去了“尊王”這個前提了。
楚莊王,周定王,兩個王平起平坐,怎麼是“霸”呢?以前朝貢,現在既稱王又不朝貢,應該是亂臣賊子,不應該是“霸”。
看看秦穆公。尊王方面:周天子講情是要給面子的。秦穆公15年,他俘虜了背信棄義的小舅子晉惠公,準備殺了他。周天子襄王聽說這件事情後,對秦穆公說:晉我同姓,為請晉君。意思是看在我周天子的面子上,放了晉惠公吧。秦穆公怎麼做?當即給晉惠公安排最豪華的酒店,供應最高規格的酒菜,吃飽喝足後簽訂和平條約就放他回晉國了。給足了周天子襄王的面子。秦穆公24年,周襄王的弟弟弟叫帶的反叛,把周襄王趕跑,自己取而代之。周襄王讓秦穆公幫忙,秦穆公和晉文公合夥乾死周襄王的弟弟帶,讓周襄王歸位。這不但是給面子的問題,還是實實在在的幫大忙了。
攘夷方面:秦穆公先後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20個。讓西戎徹底安靜。雖說是為秦國,但是,秦國也是西戎和周王朝之間的一道屏障,秦國要是頂不住被打呼啦了,周天子就要直接面對西戎了。所以,周天子很高興,賜金鼓,鼓勵秦穆公高歌猛進,再建新功。
國際事務方面:徵鄭國,滅滑國,戰晉國。也是一個硬茬子,不好惹的主。
結論:秦穆公符合春秋時期“霸”的所有條件,是名副其實、如假包換的霸主。
春秋時期的霸不是後來的那種欺善凌弱、街頭霸王的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