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墨跡的小哥哥
-
2 # 海鏡清
首先糾正一下,薩爾滸之戰並沒有題主說的那樣兵力懸殊。
明軍號稱四十七萬,實際上根本沒那麼多。遼東鎮額兵六萬,其中二萬已經在撫順、清河之戰中被殲滅。明廷只得招募新兵二萬,從關內調兵一萬六千。但這七八萬人還要鎮守各地,能抽五六萬人已經是極限。加上朝軍一萬三千和葉赫部二千,明軍的真實兵力還不到八萬人。
建州叛軍有帶甲六萬,實際有頭盔和身甲的重甲兵不過兩三萬,其他都是隻有鐵臂手的輕甲兵。但作為野蠻的漁獵民族,實際上是全民皆兵,因此可以將守備任務交給民壯,甲兵則全部可以機動作戰。
在兵力本來就不佔優勢的情況下,明軍又犯了許多錯誤:
一廂情願的計劃明軍進攻目標是叛賊巢穴赫圖阿拉。如果集中兵力以最短的進軍路線(也就是南路軍進軍路線)發動突襲拿下此城是為上策,當然也最為冒險。
中策是穩紮穩打,以守為攻,逐步縮小包圍圈,也是一個穩妥的方法(類似北宋奪取西夏橫山地區的戰法),但耗費的時間長、錢糧多,對於財政困難的明朝來說,是最不可能採用的方案。
楊鎬的四路齊攻,就是力圖全殲,不使逃竄,沒有考慮過叛軍的戰鬥力,過於一廂情願
結果明軍分成四路,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對赫圖阿拉發動向心進攻。其中山海關總兵杜松的西路軍和開原總兵馬林的北路軍為主力,遼東總兵李如柏指揮的南路軍與赫圖阿拉距離最近,卻並不負擔主要作戰任務。東路軍遼陽總兵劉綎兵少器劣,道路險遠,處境最為尷尬,也是最沒有必要的一路。
明軍打仗傳統是不分散兵力的,因為以往對手主要是遊牧民族,分散兵力容易在大漠裡迷路,遭到襲擊會疲於應付。督師楊鎬制定的策略反其道而行之,偏偏要分散兵力各處出擊,叫分兵合擊,這就是因為輕敵。
四路明軍正好對應建州商隊到邊境貿易的必經之路,也就是說只有這四條大道通往後金的地盤。明軍從這四路齊頭並進,就是想堵死叛軍通往內地的道路,防備敵人戰敗後四處逃竄,襲擾邊境。因為叛軍沒有戰略縱深,周邊部落均是明朝爪牙,沒有多少戰略迴旋之餘地,只要不讓其竄入內地,就只能逃向長白山老林,天寒地凍,不被官軍滅也被老天爺滅。
也就是說,楊鎬根本沒考慮打不過的問題,只怕叛軍流竄不交戰。
楊鎬既沒有為各軍指定明確的作戰目標(只是籠統地稱為“攻奴酋之北面”,“攻奴酋之南面”等),也沒有指派相互配合策應的作戰任務。四路明軍總兵都稱“主將”,互不統屬,在300公里長的戰線上分頭推進,各自為戰。
在這種混亂的部署下,坐鎮瀋陽的楊鎬在大軍開進後即失去對部隊的掌控。整個戰役期間,他既沒有派斥候部隊偵察,也沒有掌握一支強大的預備隊隨時投入關鍵戰場,對敵情和前線戰況始終處於茫然狀態。直到兵敗的訊息傳來之時,楊鎬才知道部隊已與敵軍接觸。
驕兵必敗的西路軍楊督師樂觀,他手下更樂觀。
二月二十八日,西路軍杜松從瀋陽出發,到撫順關稍作休息後,杜松為搶頭功心切,一日內冒雪急行百餘里,二月二十九日直抵渾河岸,比原計劃提前三天!
杜松行伍出身,與蒙古部落百餘戰無一敗績,是當時名將。不過他雖勇猛但魯莽驕傲,非常輕敵,以為建州人像蒙古人一樣不擅長正面作戰
分兵合擊的意思是先分後合,西路軍按照戰略部署要在此地等北路軍抵達後再行動。 杜松不但不等,反而留下渡河困難的輜重和車營,帶著騎兵渡河單獨行動,希望用速攻戰的方式直搗赫圖阿拉,打努爾哈赤一個措手不及,過去他用類似的戰術對付蒙古部落時屢試不爽。
明軍習慣以披甲騎兵對付很少披甲的蒙古遊牧部落,在遇到比他們更強悍的建州披甲騎兵時,就很難對抗
但是,如果遇到戰鬥力強、機智靈活的敵軍,速攻戰就很容易演變為“輕軍冒進”。與蒙古人喜歡騎兵遊擊襲擾,不做正面死拼不同,建州軍作戰以步騎混編,正面衝殺的戰術為主,作風十分強悍。
建州叛軍作戰喜歡猛衝猛打,堅韌強悍。杜松原本以為自己是尖刀剁豆腐,沒想到剁上了石頭
渡河之後,杜再次分兵,一部駐紮在薩爾滸山,親率一部攻打在吉林崖築城的一萬五千民夫,大概是認為民夫不堪一擊。誰知道建州全民皆兵,民夫戰鬥力也不弱,久攻不下。
傍晚,叛軍主力趕到,集中六旗四萬五千騎兵,首先攻破薩爾滸明軍大營。吉林崖杜松軍看見薩爾滸大營被攻破後,軍心早已動搖。然後八旗匯聚,合攻杜松軍,明軍寡不敵眾,全軍覆滅。
不堪一擊的火器車陣三月初二,抵達渾河的北路軍得到了西路軍主力戰敗的訊息。誰都知道,叛軍下一個目標必然是近在咫尺的北路軍,兵力只有叛軍三分之一的北路軍是打不過的,最好的辦法是立即撤退。
馬林名為總兵,實際上是個文人,根本不適合獨領大軍
馬林是靠自己有一個好老爹(名將馬芳)才當上總兵的,他喜歡的是作詩、書法,與名士交往,根本不懂打仗。所以他沒有撤退,而是拔營退往撫順西北的尚間崖,在此紮下大營。他又命令部將潘宗顏等駐守斐芬山,用戰車圍起來挖了戰壕。並派軍援助西路軍車營的龔念遂部,三軍成犄角之勢防禦,期望以火器車陣能頂住後金的進攻,等待葉赫部援軍到來。
建州叛軍的重甲很難被明軍的原始火器擊穿
明軍在對蒙古人作戰時發展出了一種車陣戰術,用人力或畜力牽引的獨輪或雙輪木板車圍成臨時的防禦陣地,在車上搭起厚木板作為胸牆,明軍在簡易掩體後面施放火器,擊退敵軍。但是,這些戰車的機動性和防禦力十分薄弱,火器多以粗劣短小的三眼銃和小型佛郎機為主,射程近、火力弱,無法進行不間斷的有效殺傷。
明軍的車營只能對付不敢硬碰硬的蒙古人,在遇到建州軍時,其發射速度慢、受天氣地形限制大、威力不足的弱點暴露無疑
建州軍的厚甲可以擋住明軍的火器(戰後,軍火專家徐光啟曾上疏提請緊急製造可洞穿後金鐵甲的大號鳥銃來制敵),而弓箭手也可以透過拋射的方式越過戰車射殺陣內明軍,掩護己方步騎突擊力量迅速接近車陣,推翻戰車和拒馬,衝入明軍陣營進行擅長的白刃戰。
遼東明軍常用火器為三眼銃,其穿甲效果幾近於無
明軍分兵正中叛軍下懷。三月初三,叛軍以步騎兵互相配合強行突陣,猛攻力量最薄弱的龔營,龔念遂營陣被破,龔念遂戰死。接著攻馬營,建州叛軍以弓箭壓制住了明軍的銃炮,並用敢死隊驅趕著大量馬匹做炮灰,讓它們衝散明軍的陣營,當明軍因陣營散亂而不能連射火器的時候,後金的精銳騎兵便衝過來大肆殺戮。馬林二子馬燃、馬熠皆戰死,馬林僅以數騎逃回開原。原本前來支援明軍的葉赫貝勒金臺吉、布楊古則“聞明軍敗,大驚而遁”。
叛軍轉攻潘營,因明軍在山上,遂下馬仰攻,以重甲兵持長矛在前,輕甲兵持弓箭在後,潘營人少,遂以火器殺傷不少叛軍,仍全軍覆沒。
孤軍奮戰的南路軍得知兩路大軍覆滅的噩耗後,楊鎬傳令其他兩路大軍撤退。距離赫圖阿拉最近、但與努爾哈赤親密、本來就拖拖拉拉的南路軍立即退回。東路軍卻在北路軍覆滅的三月初三,已經進抵距赫圖阿拉約七十里的阿布達裡岡,距離太遠,訊息不通。
遼陽總兵劉綎,是萬曆年間武狀元,一生平緬寇,平羅雄,平倭寇,平播酋,平倮,大小數百戰,威名震海內,一把重達一百二十斤的鑌鐵大刀,馬上輪轉如飛,世稱“劉大刀”,號稱“晚明第一猛將”。
東路軍兵力最少但戰鬥力最強,一萬明軍中有兩千來自浙江的戚家軍餘脈,七千是四川土司兵。如果楊鎬把東路軍與西路軍放在一起,並親自指揮,叛軍根本無法將其一口吞掉。
但劉綎在萬曆援朝之役中與楊鎬結怨,結果被楊鎬扔到了最偏遠的一路(估計是想阻止他立功)。
西南土司兵與建州兵一樣擅長肉搏,悍不畏死,所以表現最好
努爾哈赤派降卒裝扮成杜松軍卒,誘騙唯恐杜松奪得頭功的劉綎率川兵進入險地。三月初五,建州叛軍伏擊川兵,川兵雖人數遠少於八旗軍,卻殊不畏死,而且擅長肉搏戰,讓欺負明軍火器兵習慣了的叛軍很不適應,“死於槍弩者數千人”。身經百戰並經受過嚴酷訓練的叛軍“卻而復前,如是者三”。
另一支叛軍假冒西路軍前來相迎,川兵腹背受敵,猝不及防,兵馬大亂。劉鋌在包圍圈中拼死廝殺,勇猛異常。他先被流矢射中,繼而雙臂受創,臉頰也中了一刀,劈去半張臉,卻依然奮戰不止,親手格殺數十名敵軍後才壯烈殉國。養子劉招孫為營救義父也中箭而死。
浙兵只是適合水網山林作戰的輕步兵,多不披甲,在東北這種戰場上無法發揮其戰鬥力
消滅川兵後,叛軍再往南進擊東路軍餘部。在富察甸以馬匹衝陣,殲滅了由兵備副使康應乾率領的浙兵,迫降了士氣最低下的朝軍。
結論明軍的失敗,主觀上基於明軍將帥的絕對自信(萬曆三大徵都是勝仗),情報工作近似於零,基於對敵軍戰法不熟悉(兩軍是第一次大規模接戰,努爾哈赤過去只是隸屬於明朝的建州女真頭領而已)。客觀上是因為明軍的肉搏能力已經大幅下降,過於倚靠火器,在長於肉搏步戰的建州兵面前,只能被各種豬突。
-
3 # 毋忘在莒8
主要明軍麼有集中優勢兵力,而是分兵四路,再一個就是將領看不起滿族努爾哈赤。客觀原因,不熟悉地形,孤軍深入,。
-
4 # 香茗史館
在明朝和後金之間的諸多戰役中,最為重要的便是薩爾滸之戰和松錦之戰,薩爾滸戰敗導致明朝徹底失去了在遼東的主動權。薩爾滸之戰明軍兵敗的原因其實很多,從宏觀來講,這是明朝經略遼東失敗後的遺留問題,以及明軍戰鬥力整體下滑、經濟趨於崩潰和朝政混亂的結果。而從微觀來講,這一戰則有文官領兵、軍隊統屬、朝廷催戰等各方面的原因。
薩爾滸之戰背景,後金的崛起令明朝措手不及早在萬曆十一年(1583年)至萬曆十六年(1588年)之間,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便已經開始逐步一統建州各部,併吞並了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各部,控制了東臨日本海、西臨明朝遼東都司轄區、難道鴨綠江、北到黑龍江以北大興安嶺等廣大地區,同時建立了八旗軍制。
△努爾哈赤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年號天命,稱金國汗,以赫圖阿拉為都城。而直到此時,明朝方面對於後金的隱隱崛起關注度顯然不夠,或者說根本沒有將努爾哈赤當回事。而納努哈赤卻很清楚,自己遲早會與明朝這個龐然大物有一戰,因而一直在積極備戰。
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1618年)正月,努爾哈赤趁著明朝黨爭激烈、防務鬆懈之際,開始準備嚮明朝用兵。四月十三,努爾哈赤釋出“七大恨”,誓師反明,率軍先後攻佔撫順、東州、馬根單等地,明朝總兵張承蔭率一萬明軍前去鎮壓,結果被後金伏擊全軍覆沒。七月,努爾哈赤再度捲土重來,攻下清河鎮、一堵牆、鹼場三城。數月之間,明軍損失至少三四萬人。
△遼東明軍在努爾哈赤的進攻下損失慘重
直到此時,明廷才意識到了事態嚴重性,於是急調兵部左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主持遼東防務,同時開始抽調兵力,意圖一戰徹底摧毀後金。朝廷在加派餉銀兩百萬兩之後,抽調川、甘、浙、閩等省兵力馳援遼東,同時通知北韓、海西女真葉赫部出兵策應。
△楊鎬
經過長達半年多的準備,大部分援軍先後到達瀋陽地區,但由於糧餉不足,士兵逃亡不止,再加上各支軍隊統屬不同,將帥之間掣肘極為嚴重。後金方面在對明朝發動進攻之後,便已經預料到了這一結局,因而也已經做好了作戰準備。薩爾滸之戰便在這種情況下打響了。
雙方兵力對比,明朝其實並不佔優都說薩爾滸之戰明軍多大數十萬,其實並非如此,明軍雖然號稱明朝方面實際總兵力只有11萬人,對外號稱20萬,對後金方面則號稱47萬。
△八旗兵
明軍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明朝的本國軍隊8.6萬人:明廷從宣府、大同、山西三鎮發精騎兵約三萬,延綏鎮、寧夏鎮、甘肅鎮、固原鎮四處發兵約2.5萬人,又從四川、廣東、山東、陝西、北直隸、南直隸發兵約2萬人,浙江發善戰浙軍步兵約0.4萬人,更從永順、保靖、石州各地抽調吐司兵及河東西土兵共約0.7萬人。二是盟友海西女真葉赫那拉部約1萬人。三是盟友北韓李氏王朝支援軍隊約1.3萬人。
後金方面則是傾巢而出,八旗每旗可出兵七千五百人,共有兵力約6萬,其中已重步兵為主。
△雙方實際戰力差距不大
從數量上來看,明朝的11萬軍隊幾乎是清軍的兩倍,但葉赫那拉部和北韓軍隊的戰鬥力實在不敢恭維,而明軍的軍隊素質和個人戰鬥力在明末下降也極為嚴重,雖然明軍的裝備較為全面、先進,但後金卻擁有較多數量的起兵,雙方優勢幾乎可以抵消。因此,從實際戰力方面考慮,雙方其實基本處在同一水平線。
明軍戰敗的原因,天時地利人和均不戰很多人認為明軍戰敗的原因就是楊鎬不知兵事,貿然分兵之後導致各軍被清軍逐一擊潰,實際上明軍問題很多,戰敗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軍隊結構複雜。從明軍的軍隊構成便不難發現,明朝的數萬大軍完全就是由各地軍隊拼湊起來的,而且南兵、北兵都有,衛所兵、邊軍、土兵混合,來自不同的軍隊,無論是武器裝備、戰鬥方式均有不同,甚至連語言、飲食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這樣臨時組織起來的一支軍隊,如果不經過長期的訓練磨合,是根本無法形成戰鬥力的,然而朝廷卻根本沒有給楊鎬足夠的磨合時間,朝廷以財政緊張、無力長期供養數萬明軍為由,不論是朝廷大員,還是明神宗,都一再催促楊鎬發起進攻。這種互不統屬、各軍互不熟悉的問題,在後來的戰鬥中暴露的極為明顯,例如幾個漢人打扮成明朝殘軍,打著明軍旗號,拿著杜松令箭就輕易騙過了劉綎,導致其所率領的東路軍鑽進了敵軍的埋伏。
△楊鎬無法有效統率軍隊
2、軍隊互不統屬。與前一個問題一樣,這些來自不同地方的軍隊,本就有衛所、邊軍、土兵之分,就算是同一系統,也是各有統屬。身為主帥的楊鎬雖然經歷過幾次戰役,但其畢竟是文臣出身,在軍中威望有限,雖然他是這些將領的頂頭上司,加上朝廷並沒有給楊鎬整頓軍務的時間,他想要讓這些將領做到心服口服,恐怕很難。例如杜松便沒有根據楊鎬的軍令行事,而是徑自率軍輕敵冒進,或者說貪功冒進,導致這路軍隊很快便被努爾哈赤率領的後金主力所擊潰,且給了後金軍隊足夠的時間差。
△明神宗催兵不斷
3、朝廷不斷催兵。明末時期,朝廷的財政已經變得極為緊張,根本無力負擔十萬軍隊長期作戰,這也是明神宗不斷催促楊鎬進軍的主要原因,但朝廷並未考慮到前線的實際問題。從實際情況來看,在明朝出兵之前,遼東地區剛剛下過大雪,在朝廷的不斷催促之下,楊鎬也只好在道路並未好轉的情況下出兵。楊鎬並非不知道倉促出兵的危害,但由於來自朝廷方面的壓力,他不得不出戰,只能在自己許可權範圍內儘可能的制定出妥善的計劃罷了。
△薩爾滸之戰示意圖
4、分兵進軍。雖說楊鎬分兵進軍是無奈之下的選擇,但不可否認,分兵的確是薩爾滸之戰戰敗的主要原因。明朝在兵力本就不充裕的情況下分兵前進,而由於道路情況並不理想和各路將領各懷心思的情況下,再加上敵我雙方情報的不對稱,最終給了後金軍隊可趁之機,導致各路軍隊被逐個擊破。
綜上所述,薩爾滸之戰戰敗的原因並不僅僅在於分兵,而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後造成的。我們古代打仗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但薩爾滸之戰的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在明朝這邊,戰敗幾乎就是註定的。
-
5 # 宇宙的塵埃27551
薩爾滸戰役是1619年,明朝與後金在(今遼守撫順東)以及薩爾滸地區的戰略決戰。
在這次戰役中,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運用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此戰役以明軍大敗而告終。薩爾滸之戰也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精典戰役。
那麼擁有十幾萬大軍的大明軍隊為什麼會被只有幾萬人的後金所打敗呢?我認為,明軍的失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① 明軍在戰術上的錯誤。
雖然明軍在數量上佔有絕對的優勢,但當時的明朝在制定作戰方針的時候,沒有客觀考慮後金軍隊的實力,面對後金的協同作戰,明軍反而採取了分散兵力,多路進攻的方式。而這幾路人馬又不能統一協調,在同一時間內發起進攻。所以就為後金軍隊實施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創造了條件。
② 明軍軍心渙散,不堪一擊。
雖然明軍數量眾多,但大部分軍隊是臨時拼湊起來的。部隊常年不訓練,軍隊內部瀰漫著一股懶散的氣氛,其作戰能力與常年征戰的後金騎兵相比,自然是不堪一擊的。
大家知道,兩國交戰,就是兩國綜合實力的較量。雖然明朝人口眾多,但在明朝後期,因政治腐敗,國庫空虛。為了這場戰役,政府只能透過加稅,賣官等措施,來彌補軍費的短缺。這也更加加大了百姓的負擔,使官場更加腐敗。
④ 明廷用人不當。
在薩爾滸之戰前,明廷居然選用楊鎬這個草包當元帥。
楊鎬當年在蔚山戰役中,為撈取戰功,自斷兵鋒。導致明軍先勝後敗,傷亡慘重。在與努爾哈赤這樣的軍事人才對抗時,眼中無人,狂妄白大。將明軍出征的時間,路線告知對方。並把進攻後金的軍隊一分為四,各路人馬彼此音信不通,各為孤軍。努爾哈赤便以逸待勞,以眾擊寡,大敗明軍。綜上所述,我認為明軍戰術低劣,指揮無能,將帥不合,兵無鬥志,軍備廢馳等種種現象,是大明王朝走向衰弱的表現。其實,明廷的腐敗才是薩爾滸之戰失敗的主要原因。
-
6 # 沉沉相殷
輕敵分兵冒進,沒有充分的準備,沒有統一指揮,缺乏聯絡通訊和情報偵查,沒有一員有威信有才能的大將為統帥,不宜冬季進攻,該秋季進攻,武器鎧甲軍馬火藥不足,軍隊缺乏訓學校,總之明朝對後金缺乏重視,應對措施無方。
回覆列表
公元1619年發生的薩爾滸之戰,是明朝與後金(清朝)政權在遼東地區舉行的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戰略決戰。
明朝中後期政治腐敗,經濟停滯。軍事鬆弛,逐漸走向沒落,在對待少數民族問題上,明王朝不斷加劇經濟上的剝削和政治上的壓迫,嬰兒激起了包括女真族在內的少數民族的強烈不滿和反抗。
公元1616年,萬曆44年,居住在中國長白山一帶的女真族建州部首領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族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後經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清朝)政權後,利用女真人民對朝廷不滿的情緒,積極嚮明遼東進行襲擾明和後經之間的矛盾逐步激化!!
1619年2月,明各路大軍24萬(一說11萬,一說47萬)集結遼瀋。準備發動一次大規模進攻後金。不料,行動計劃被洩露,導致後金(清朝)提前做出對策。努爾哈赤考慮後金(清朝)當時的的八旗兵總共六萬,與明軍相比處於劣勢,採取了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集中兵力逐個擊破進犯明軍的重要戰略!!先後戰敗明東路的劉綎,西路的杜松及北路的馬林!!只有南路軍李如柏行軍遲緩,未到達匯合地點,就被坐鎮瀋陽的楊鎬召回,才倖免被後金(清朝)全殲的悲慘命運!!
薩爾滸之戰,是明與後金(清朝)爭奪遼東的關鍵性一戰,後金軍以劣勢兵力,在五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來犯明軍十多萬人,繳獲大量的戰馬,武器和炮車等軍用物資,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努爾哈赤的勝利不但是後金政權更趨穩固,而且從此奪取了遼東戰場上的主動權,為日後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而明軍在薩爾滸慘敗後,戰略上完全陷入被動,被迫採取守勢,明王朝對遼東的控制逐漸減弱,遼東局勢從此日趨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