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1個人生活
-
2 # 中國考古發現
典故一般是指歷史人物或者事件,典章制度等故事或者傳說等。
簡單挑選幾個來說明一下:
1.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以鴻溝為界,互不侵犯(鴻溝,今河南滎陽)。然劉邦聽從手下規勸,發兵攻打項羽的地盤。透過重兵把項羽圍於垓下,這裡還有一個典故(垓下之圍)。這時的項羽已經沒有了鬥志,大部分士兵傷亡,聽到在自己的地盤上,聽到劉邦的軍隊裡那麼人唱楚歌,非常吃驚,精神受到極大影響,逃到烏江自刎而死。
今主要是比喻為,完全處於孤立地位。
2.白登之圍
此事發生於公園前200年,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劉邦聽信陳平獻計,從冒頓的愛妾閼氏下手,送個她金銀珠寶,結果劉邦才得以脫險。
3.諸呂之亂
劉邦死後,漢惠帝劉盈繼位。期間是呂后城制。呂后尊劉邦遺囑用曹參為丞相。而後呂后亂用自己的孃家人,壓制功臣,導致了諸呂之亂。
-
3 # 令公子雅玩
【蘇武牧羊】蘇武(前140—前60年),字子卿,漢族,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西漢大臣。武帝時為郎。
蘇武在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手持漢朝符節,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甘露三年(前51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往昔輔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畫十一名功臣影象於麒麟閣以示紀念和表揚,後世往往將他們和雲臺二十八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並提,有“功成畫麟閣”“誰家麟閣上”等詩句流傳,以為人臣榮耀之最。十一人中霍光為第一,尊稱為“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姓霍氏”。其次為張安世、韓增、趙充國、魏相、丙吉、杜延年、劉德、梁丘賀、蕭望之、蘇武共十一人。
-
4 # 大嫚話娛樂
漢朝著名的歷史故事:
1、秦末農民起義、楚漢之爭
漢高祖劉邦是沛豐邑中陽里人,平時不參加農業勞動。到青年時代,秦始皇已統一中國,他當上了秦朝的泗水亭長,並與郡縣小吏關係非常密切。劉邦在生活上有失檢點,但他為人仗義,胸懷大志,待人寬厚,能孚眾望。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劉邦也在家鄉沛縣起兵,稱沛公。後加入項氏叔侄的反秦義軍。前207年,劉邦率部攻入關中,秦王子嬰降,秦亡。
秦朝滅亡以後,公元前206年,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後來項羽和劉邦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劉邦在手下蕭何、韓信、張良、彭越等人的輔助下,在垓下之戰打敗了項羽,於前202年在定陶正式稱皇帝,仍用“漢”號,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
參考文獻:鄒紀萬,《中國通史 秦漢史·第一章·大一統帝國的政治變遷·第三節·楚漢相爭》,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36頁-第45頁。
2、文景之治、七國之亂、南越國
呂后死後,諸呂之亂被以周勃為領袖的大臣剷除,眾臣迎立漢文帝。在漢文帝的皇后竇漪房的影響下文帝和兒子漢景帝即位期間,繼續採取黃老無為而治的手段,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恩威並施,恢復了多年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得到減輕。
雖然漢景帝時期發生了此時期唯一的動亂—“七國之亂”,但是僅經歷三個月便為周亞夫、欒布所平定,並未對漢朝帶來實質影響。
參考文獻: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三聯書店,2005年2月,第16頁—第50 頁。
3、昭宣中興
漢武帝晚年,發生了著名的“巫蠱之禍”,太子劉據因此冤死。漢朝經歷多年戰爭,對經濟產生巨大沖擊,導致漢朝國力衰弱,前朝積蓄被揮霍殆盡。
為此,漢武帝晚年曾發表著名的輪臺之詔,不再窮兵黷武。為挽救經濟,漢武帝在位期間曾採取一系列政策,將鑄幣、鹽鐵收歸中央管理,加強農業生產,實行和糴法,開鑿白渠,並創立均輸、平準政策穩定物價,加強對經濟的控制。
參考文獻:鄒紀萬,《中國通史 秦漢史·第一章·大一統帝國的政治變遷·第五節 波瀾壯闊的有為時代(武昭宣三朝)》,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85頁-第90頁。
4、新莽篡漢
漢宣帝死後,漢元帝劉奭即位,西漢開始走向衰敗。漢元帝,柔仁好儒,導致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漢元帝死後,漢成帝劉驁即位。
漢成帝好女色,先後寵愛許皇后、班婕妤和趙氏姐妹(趙飛燕、趙合德),由於趙氏姐妹不能生育,漢成帝與其他妃嬪的子女均為趙飛燕姐妹殘害殺死,史稱“燕啄皇孫”。由於“酒色侵骨”,漢成帝最後竟死在溫柔鄉中。
參考文獻:鄒紀萬,《中國通史 秦漢史·第一章·大一統帝國的政治變遷·第六節 西漢中衰與政權結構的變動(元帝~王莽篡漢)》,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93頁-第94頁。
5、光武中興
新莽在赤眉、綠林民變下覆滅。綠林軍擁立漢宗室劉玄作皇帝,恢復漢朝國號,史稱玄漢,改元更始,劉玄即更始帝。公元25年,赤眉軍立劉盆子為帝,沿襲漢朝國號,史稱赤眉漢,建元建世,劉盆子即建世帝,隨後擊敗綠林軍。
參考文獻:鄒紀萬,《中國通史 秦漢史·第一章·大一統帝國的政治變遷·第七節 王莽託古改制的迷夢》,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115頁-第118頁。
擴充套件資料:
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在推翻秦朝後被封為漢王。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獲勝後稱帝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漢文帝、漢景帝推行休養生息國策開創“文景之治”;漢武帝即位後攘夷拓土成就“漢武盛世”;至漢宣帝時期國力達到極盛,史稱“孝宣中興”。
公元8年,王莽廢西漢末帝,定都常安,史稱新朝,西漢滅亡。公元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史稱“光武中興”;漢明帝、漢章帝沿襲輕徭薄賦,開創“明章之治”;漢和帝繼位後大破北匈奴、收復西域,開創“永元之隆”,東漢國力達到極盛。
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雖剿滅民亂卻導致地方擁兵自重,董卓之亂後東漢名存實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後劉備建立蜀漢延續漢室,中國進入三國時期。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漢朝
-
5 # W龍的傳人
漢朝時期的歷史典故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封狼居胥。
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是一句諺語,為民間對西漢建國功臣韓信一生的經典概括。“成也蕭何”是指韓信成為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敗也蕭何”是指韓信被殺是蕭何出的計謀。
後人根據這段歷史,引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一諺語來,比喻事情的成敗或好壞都由於同一個人。二,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公元前206年劉邦先入關滅秦,進駐在咸陽,並派兵把守函谷關,以對抗項羽西進。項羽率領40萬大軍到達後,攻破函谷關,進駐在鴻門(今陝西臨潼東北),準備襲擊劉邦。劉邦採納了張良的建議,結交了項羽的叔父項伯,希望從中給予調解,以作緩兵之計,並且親自到鴻門和項羽見面。
宴會上,項羽的謀士范增讓項莊舞劍,意圖刺殺劉邦。項伯已被收買,於是連忙拔劍起舞,用自己掩護住劉邦。而劉邦的部將樊噲帶劍執盾闖入,這才讓劉邦得以脫險。史稱鴻門宴。
“鴻門宴”一詞比喻不懷好意的宴會。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三,封狼居胥
西漢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對匈奴發動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攻擊。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率幾十萬雄兵,分兩路橫渡大漠追殲匈奴。霍去病率兵突入匈奴腹地2000餘里,與匈奴左賢王遭遇,霍去病斬首七萬餘,而後乘勝揮軍北進,直到大漠深處的狼居胥山。到此山下,強敵遠遁,放眼四顧,悲風揚沙。霍去病命人堆土增山,然後他登臨山頂,南面中原設壇祭拜天地,並在山上立碑紀念,以示此地納為漢家疆土。“封狼居胥”成語即來源於此。
後人用“封狼居胥”作為對將軍們最大戰功的旌表。
-
6 # 狐筆恣史
漢代歷史典故燦如星河,數不勝數,具體有:死灰復燃、昭君出塞、前車之鑑、汗流浹背、
汗馬功勞、楚漢之爭、暗度成倉、捕風捉影
衣錦還鄉、家徒四壁、赴湯蹈火、大材小用
安如泰山、唇亡齒寒、防微杜漸、拔幟易幟
斷袖之癖、拔幟易幟、狐疑不決、後來居上
漢官威儀、聚米為山、噤若寒蟬、口不二價
夜郎自大、口不二價、牛衣對泣、千鈞一髮
悔過自新、破甑不顧、讓棗推梨、人面獸心 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絕世獨立、傾國傾城
投筆從戎、捨本逐末、尸位素餐、率馬以驥
輕於鴻毛,重於泰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畫地為牢,終不可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金屋藏嬌、望塵莫及、五里霧中、先發制人 異軍突起、頤指氣使、一丘之貉、一決雌雄 債臺高築、約法三章、置之度外、專橫跋扈 不學無術、差強人意、豺狼當道、重蹈覆轍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有志者事竟成; 推心置腹、投筆從戎、入室操戈、一問三不知……
-
7 # 長安風華夜未央
漢代的歷史典故:
得隴望蜀:東漢光武帝劉秀下命令給岑彭:“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教他平定隴右(今甘肅一帶)以後領兵南下,攻取西蜀(見於《後漢書·岑彭傳》)。後來用“得隴望蜀”比喻貪得無厭。
昭君出塞 :漢元帝時,呼韓邪單于入朝自請為女婿,元帝決定從宮人中挑選一個才貌雙全的宮女,作為公主,嫁給呼韓邪。王昭君深明大義,主動請行。昭君出塞,實現了匈奴人民嚮往和平願望,呼韓邪單于封她為“寧胡閼氏(閼氏為匈奴語,王后之意)”。
汗馬功勞 :西漢初期,蕭何跟隨劉邦打天下,出謀劃策,劉邦當了皇帝后就讓蕭何做丞相,其他武將不服,劉邦說:“打獵的時候,追逐野獸的狗,而指明野獸方向的是人,你們只是有功勞的狗,而蕭何則是這個獵人。”
衣錦還鄉:史記記載,楚霸王項羽攻佔咸陽後,有人勸他定都關中,但項羽鄉土觀念很濃厚。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 ’後人便延伸出了‘錦衣夜行’,慢慢就有了衣錦當還鄉的說法。
安如泰山: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斷袖之癖:據說,一天哀帝早晨醒來,見董賢還睡著,漢哀帝欲將衣袖掣回,卻又不忍驚動董賢。可是衣袖被董賢的身體壓住,不能取出。但要仍然睡下,自己又有事,不能待他醒來,情急之下,哀帝竟從床頭拔出佩刀,將衣袖割斷,然後悄悄出去。所以後人把寵愛男色,稱作“斷袖癖”。待董賢醒來,見身下壓著哀帝的斷袖,也感到哀帝的深情,從此越發柔媚,須臾不離帝側。後人將同性戀雅稱為“斷袖之癖”,便是源出於此。
漢官威儀 :《後漢書·光武帝紀上》:“老吏或垂涕曰:‘不圖今日復見漢官威儀。”
夜郎自大 :漢朝的時候,在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家,它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可是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更是少得可憐。但是由於鄰近地區以夜郎這個國家最大,從沒離開過國家的夜郎國國王就以為自己統治的國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國家。
悔過自新 :《史記·吳王濞列傳》:“於古法當誅,文帝弗忍,因賜几杖。德至厚,當改過自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投筆從戎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人,是東漢將領、外交家,是開拓和維持漢代與西域關係的重要人物。他出生在文仕家庭,是史學家班彪之子、《漢書》的編撰者班固之弟,三人合稱“三班”。但他的成名並不是因為文學成就,而是選擇投筆從戎,投身於為漢朝穩固邊疆的事業中,成為一代東漢名將。
輕於鴻毛,重於泰山 :漢·司馬遷《報任安書》:“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趣異也。”
畫地為牢,終不可入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於鮮也。”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封霍去病為驃騎大將軍,率領一萬騎兵,從隴西出發進攻匈奴。霍去病的兵馬和匈奴接連打了六七天,匈奴抵擋不住向後敗退。霍去病帶兵越過燕支山(就是今天的甘肅永昌縣),追了一千多里最終大獲全勝凱旋歸來。漢武帝為了賞賜霍去病,賜他豪宅美女。但是給他拒絕了,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國重於福,漢武帝和大臣們從內心裡敬佩霍去病。
封狼居胥:封狼居胥指西漢大將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築壇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出自於《漢書·霍去病傳》,後來封狼居胥成為華夏民族武將的最高榮譽之一。狼居胥,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東肯特山。霍去病率大軍進行了祭天地的典禮——祭天封禮於狼居胥山舉行,祭地禪禮於姑衍山舉行。這是一個儀式,也是一種決心,“封狼居胥”的典故成為流傳至今佳話。
勒石燕然:《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竇憲〉。東漢將軍竇憲率領漢軍及南匈奴、東胡烏桓、西戎氐羌大破北匈奴之後,封燕然山,勒石記功。《封燕然山銘》碑文上記載“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燕然勒功”、“勒石燕然”作為重要的典故,成為了後世功臣名將嚮往的功業巔峰。
絕世獨立:多用來形容不同凡俗的美貌女子。出自《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
傾國傾城:東漢·班固《漢書·外戚傳下·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金屋藏嬌:班固《漢武故事》:“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生於猗蘭殿。年四歲,立為膠東王。數歲,長公主嫖抱置膝上,問曰:‘兒欲得婦不?’膠東王曰:‘欲得婦。’長主指左右長御百餘人,皆雲不用。末指其女問曰:‘阿嬌好不?’於是乃笑對曰:‘好!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
蘇武牧羊:蘇武在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俄羅斯的貝加爾湖,存疑,一說今甘肅白亭海,一說寧夏中衛寺口)邊牧羊,手持漢朝符節,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白馬之盟:是漢高祖劉邦在位時與群臣以殺白馬方式定立的盟約,此為古代盟誓的方式之一,其要殺牲取血,並用手指蘸血來塗在嘴上,以示恪守盟約,而此盟約的內容為確保只有劉姓者可為王,即“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
-
8 # 錢品聚
想到一個“蘇武牧羊”的典故。
先說蘇武是誰,他是漢武帝時期的名臣,是代郡太守蘇建之子,也算是西漢時期的名門望族了。
(代郡:今河北蔚(yù)縣代王城)
眾所周知,漢武帝治下的大漢,與匈奴發生了多次戰爭,但大漢與匈奴也曾有過蜜月期。
這段蜜月期就發生在天漢元年,即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侯單于”即位(鞮:dī),奉行與大漢友好往來的外交政策,於是首先向漢武帝發來以示有好的書信,並因漢高祖劉邦時曾與匈奴和親,便遵循古禮,尊稱漢武帝為“丈人”。
有道是,來而不往非禮也。
為了表達對且鞮侯單于主動示好的重視,漢武帝當即決定,派遣蘇武等一百多人出使匈奴,蘇武便奉命以中郎將的官階身份,持節前往。
所謂中郎將,是西漢時負責統領皇帝禁軍的武將官職,為皇帝身邊近臣,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蘇武的品階很高,這也足以看出漢武帝的誠意,而“持節”,持的正是符傑,為漢代時大臣們手中所持符令,算是一種傳達命令的信物,另外隨蘇武通行前往的,還有之前大漢扣留的匈奴使者。
可沒曾想,蘇武到了匈奴以後,前期各項事務均十分順遂,且鞮侯單于也表達了對於漢武帝的尊敬,可是就在蘇武完成使命即將返回大漢的前夜,匈奴高層突然發生內亂,身份敏感的蘇武因此受到牽連,被且鞮侯單于扣留在匈奴。
在被扣留期間,且鞮侯單于要求蘇武歸降匈奴,反叛大漢,多次進行威逼利誘,蘇武卻始終堅守氣節,寧死不降。
後來且鞮侯單于沒了辦法,乾脆找來衛律勸說,衛律是何等人呢?
因為他的父親是匈奴人,後來歸順漢朝,因此衛律雖然身為胡人,從小卻在長安長大,因此對漢族瞭解頗深,自己也被漢化,所以成年後的衛律回到匈奴,受到且鞮侯單于的重用,由此在蘇武被扣留期間,且鞮侯單于便安排熟知漢人文化的衛律去勸說。
首先衛律透過許以高官厚祿的方法,勸說蘇武判漢,可蘇武始終態度堅決,寧死不降,衛律一看既然軟的不行,那就來硬的。
於是在酷寒臘月,時值天降大雪,且鞮侯單于便把蘇武囚禁到戶外的大地穴之中,使其受盡嚴寒之苦,既不給水,也不給糧,受到如此殘酷對待的蘇武,非但沒有放棄信念,反而渴飲雪水,餓食羊皮,最終且鞮侯單于得知蘇武如此數天不死,驚為天人,便在蘇武奄奄一息時將其放出。
《漢書·蘇武傳》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這時的且鞮侯單于才明白,原來一個人的意志,足以支撐他在無比險惡的環境中存活下去,心裡愈發敬重蘇武,然而又不想讓如此忠義之士返回大漢,既然軟的硬的都不行,乾脆就想了一個昏招:
把蘇武流放到貝加爾湖畔的冰原去牧羊。
且鞮侯單于試圖用這種方法,消磨蘇武的意志。
而且當時的貝加爾湖畔荒無人煙,且鞮侯單于也覺得,即使不放蘇武回去,憑他一人之力,也難以在極北酷寒之地存活多久。
然而蘇武卻始終滿懷信念,他堅信有朝一日能夠回到家鄉,在貝加爾湖畔牧羊的時候,他每天獨自一人,手持當初出使匈奴所帶的符傑,唯一和他作伴的,就只有一群綿羊,四周廣無人煙,能果腹的食物,就只有野果和山林裡的野鼠,如此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意志頑強的蘇武,憑藉驚人的毅力,頑強生存了整整十九年。
《漢書·蘇武傳》: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直到年輕的蘇武,成了一個滿頭白髮的老人,由於時局變換,曾經下令流放他的且鞮侯單于已經去世,而漢武帝也早已駕崩,到了漢昭帝即位,大漢與匈奴之間的外交也趨向於平穩,於是漢昭帝便遣使去匈奴,要求將蘇武放回。
但當時的匈奴方面卻謊稱蘇武已死,於是使者無奈返回。
第二年,使者再去,這次卻說漢武帝射落一隻飛鳥,鳥的腳踝處綁著一封蘇武的親筆書信,聲稱自己始終在北海放羊,請求大漢將其帶回家鄉。
匈奴單于聽聞此言,當場大驚失色,認為飛鳥能飛到大漢,是上天的旨意,於是許諾會盡快放回蘇武。
在匈奴被關了整整二十年,蘇武始終寧死不降,期間憑藉一人之力,在自然條件惡劣的貝加爾湖畔生存下來,不得不說這就是精神與肉體的雙重奇蹟,而其本身展現出來的愛國與忠義之氣,也被傳為一段佳話流傳至今,為後世讚美頌揚,經久不絕。
回覆列表
楚漢相爭,項羽和劉邦爭奪天下。
蘇武牧羊,被扣留匈奴多年,依然持節不變,彰顯民族氣節。
昭君出塞,一個女人,以一己之力維持了匈奴與漢朝半個世紀的和平。
張騫出使西域,博望侯張騫本意是聯合月氏國夾擊匈奴,出使後打通了這條傳頌千古的絲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