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仙曲

    答:厥匪相望,大貝南金。這句詞意思是表示忠者清廉,名髙如日之比喻與形容。厥,昌厥。匪,土匪。相望,指雖有昌厥的土匪來刼財貝,但請貪如洗,只有相望而去。大貝,指世間最好的寶貝,南金,比喻其名譽如太陽中天之象,形容有金光之照。這大概是詩人用此句的比喻與形容的內涵與意蘊。

  • 2 # TeaC

    剛才特意百度一下,發現原來這裡有一個可能是錯字,——是這裡錯了還是百度上的錯了?——“闕篚相望,大貝南金”。至於這八個字的話是什麼意思,以我很有限的文字水平,一時解讀不了。

  • 3 # 七月流火140400643

    無論讀古文還是今文,如果有讀不懂之處,聯絡上下文意思,猜也能猜出個八九分。如果是引經用典,無非再查查原典,差不多就可以解決了。

    “厥篚相望,大貝南金”是蘇軾《表忠觀碑》中的句子。要理解他的意思,把《表忠觀碑》的情況瞭解一下,就可明白大概。這個碑文,在網上可以查到,原文不去抄了,只說大體意思。

    《表忠觀文》雖然是蘇軾寫的,卻是代趙抃做的。趙抃當時是以諮政殿大學士的身份領杭州知府。杭州在宋之前,是吳越國錢氏的地盤。在五代末期,以國歸附趙宋。對大宋朝是有功的。到宋仁宗熙寧年間,大宋建國已經一百多年了。為了鞏固統治,又想起了對當年的有功之臣進行回報。建祠堂廟宇供奉有功之人,是常用的手法。《表忠觀原碑》記敘的就是朝廷為錢氏建祠立廟之事。

    碑文先記敘了錢家的功勞,在五代時期,從錢鏐到錢俶三代君主統治吳越地區。他們在這個地區實際德政,不把天下當成自己家的。當真正的帝王出現之後,舉國歸附,使天下免除了戰火之苦。當時,錢氏祠堂在杭州和錢塘兩地。杭州的讓 一個法號“自然”的道士管理。在錢塘的,讓一個和尚“道微”管理。這二人都是錢家子孫出家的。趙抃把這個情況上報朝廷,朝廷同意了,因此,立了這樣一個碑。表忠觀的“觀”就是道觀之意。“表忠”是朝廷對忠臣的褒獎。忠臣當然是吳越王錢氏一家。

    碑的最後大約都有段銘文,銘文的意思大體與碑文相同。《表忠碑》的銘文是這樣:

    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龍飛鳳舞,萃於臨安。篤生異人,絕類離群。

    奮梃大呼,從者如雲。仰天誓江,月星晦蒙。強弩射潮,江海為東。

    殺宏誅昌,奄有吳越。

    金卷玉冊,虎符龍節。大城其居,包絡山川。左江右湖,控引島蠻。

    歲時歸休,以燕父老。曄如神人,玉帶球馬。四十一年,寅畏小心。

    厥篚相望,大貝南金。

    五朝昏亂,罔堪託國。三王相承,以待有德。既獲所歸,勿謀勿諮。

    先王之志,我維行之。

    天祚忠孝,世有爵邑。允文允武,子孫千億。帝謂守臣,治其祠墳。

    毋俾樵牧,愧其後昆。龍山之陽,巋焉新宮。匪私於錢,惟以勸忠。

    非忠無君,非孝無親。凡百有位,視此刻文。

    我把這個銘文分成了四段。第一段寫的是吳越王錢氏創業的情況,他們家出身於天目之山,沼水之邊在五代的亂世之中,帶領家鄉群眾保家衛國,建立了吳越國。強弩射潮之類,不過是傳說。殺宏誅昌,指的是在唐末之亂中,被錢氏打敗的劉漢宏、董昌等人。

    第二段寫的是錢氏在吳越國的統治,金卷玉冊,虎符龍節,是文治武功的象徵。“大城其居,包絡山川。左江右湖,控引島蠻”寫的是吳越國的地理位置。“歲時歸休,以燕父老。曄如神人,玉帶球馬,四十一年,寅畏小心”寫的是吳越的統治情況。他們是以儒家的禮治精神治理國家,興的是德政。“厥篚相望,大貝南金”就在這一段。這是說,因為吳越王行的是德政,得到老百姓的擁護,老百姓們很自覺的為其進貢。這當然是溢美之詞。

    “厥篚相望,大貝南金”一詞,出自《詩經 魯頌 泮水》,其原文是這樣的:翩彼飛鴞,集於泮林。食我桑葚,懷我好音。憬彼淮夷,南獻其琛。元龜象齒,大貝南金。

    魯頌也是歌頌魯國的德政。因為行德政,四方的老百姓都歸附於我,象“鴞”這樣的惡鳥,也來到我們這裡。(被德政所感化,既孔子所說的,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其它地方的人(淮夷)也都來進貢(南獻其琛),元龜象齒,大貝南金,都是最好的東西。

    蘇軾寫的這個銘文,其意義上與《魯頌》是一樣的。詩經做為五經之一,蘇東坡當然是熟悉的,所以,這個句子和意義,都是明顯的從《魯頌》來的。後文的“允文允武”同樣也是魯頌中的句子。

    “厥篚相望”中的篚,是裝東西的箱子,在古代是裝比較貴重的祭祀用品。大體用來裝“帛”之類的。這種東西,現在看來,就是實用品,但在古代,“帛”是有類似貸幣功能的。算是貴重物品,老百姓是穿不起的。

    分析到這兒,“厥篚相望,大貝南金”的意思就很明白了。因為吳越國行的是德政,所以,老百姓提著貴重的物品來進貢的,道路相望。這當然是溢美之詞。碑文大都是歌功頌德的, 如果沒有溢美之詞,也就不叫碑文了。

    問題已經回答完了。銘文的最後兩段,既然已經抄在這兒了,也大體說說。第三段是說,錢家不想把這塊土地據為己有,是要等待有道明君出世之後,把它獻出去。可是五代時期,政治混亂,沒有明君。直到宋朝建立,才把國家獻了出去。既然把政權還給宋朝了,錢家的子孫就不再管了。

    最後一段講的是朝廷為麼表彰錢家,就是因為他們的做法,表現出“忠孝”的儒家追求。希望大家學習他們的精神。

    正是因為錢家這種精神,使得家族千年興旺。今天為大家所熟知的錢學森,錢穆等等都是錢家的後人。

    吳越王錢鏐

  • 4 # 翠蜻蜓

    答:蘇軾宋刻《表忠觀碑》成於宋元豐元年(1078)八月,石原刻在杭州錢塘錢在墳。明嘉靖三十六年知府陳柯重刻。碑文最後自然段幾句話是這樣寫的:“歲時歸休,從燕父老。譁如神人,玉帶球馬。四十一年,寅畏小心。厥篚相望,大貝南金。”透過對上面這段文詞的閱讀,我對“厥篚相望,大貝南金”是這樣理解:裝滿金銀財寶的厥篚光彩奪目,(篚,以竹為之,長三尺,廣一尺,深六寸,足高三寸,上有蓋也,如篋,皆盛物,今祭祀專以承幣。)啊,這麼多珍品貢物呀。大貝南金就是指貴重貢物,這句話最早見於《詩經.魯頌.灃水》篇中“元龜象齒,大賂南金。”賂從貝,古以貝為通貨,又以為寶器,意為相通。“南金”為南方出產的一種高品質的銅,也被作為貴重貢品。從全文來看,這句話應該是蘇軾頌揚錢氏祖先在歸順宋朝時,毫無保留的將多年積蓄全部拿了出來,進貢宋朝。完畢!

  • 5 # 半山樵書生

    這兩句是說明五代十國時期,吳越政權的開創者錢"鏐(liu二聲,成色好的黃金)"遇到的困難處境的。

    這要結合上,下文,甚至整個蘇軾的《表忠觀碑》,以及歷史事實來理解。單獨抽出這兩句,很難讀懂。對比了幾個原碑文,及清代梁同書的書法解讀,我好像讀懂了。《表"忠觀"〈道觀名稱〉碑》。朝奉(的人是):郎尚書,祠部員外郎,直史館,權知(任)徐州,(和)軍州事,騎都尉〈從五品的"勳"〉蘇軾撰(寫)並書(寫)。(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十月戊子(日),資政殿大學士,右諫議大夫,知杭州,軍州事,臣抃(qia二聲。用兩手掐住,表示認真 ,或掐算。看網友的回答,好像應該是大臣資政殿大學士趙拤?時任杭州知州。)言:故吳越國王錢氏墳,廟及其父,祖,妃,夫人,子孫之墳在錢塘者二十有(又)六(26),在臨安者十有(又)一(11),皆(荒)蕪廢(棄)不治(沒有治理修繕),父老過之有流淚者。謹桉(按):故"武肅王"(錢)鏐,始以鄉兵破走黃巢,名聞江淮,復以八都兵討劉漢宏,並越州以奉董昌,而自居於杭(州)。及(等到)董昌以越(州)叛(亂),則誅(殺董)昌而(合)並越(州),盡有浙東(浙)西之地。傳其子文穆王元瓘(guan四聲,古玉器名),至其孫(子)忠獻王"仁佐",遂破"李景"

    兵,取福州,而仁佐**。忠懿王"(錢弘)俶"又大出兵攻景以迎周世宗,之後**。**後卒以國入覲。三世,四王,與五代相終始。皇宋受命四方,僭(jian四聲,超越本分)亂以次削平。而屬(蜀?)江南(自)負其(?)嶺遠,兵至城下力屈勢窮,然後束手,而河東(南唐李?)氏百戰,守死以抗。(宋朝)王師積骸為城,灑血為池,竭天下之力僅乃克之。

    獨吳越不待告命,封府庫,籍郡縣,請吏於(天?皇?)朝,視去(放棄)其國如去傅(附屬。或同"副"?)舍,其有功於朝廷甚大。昔(過去)"竇融"(東漢初年的人名)以河西歸,漢光武(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年號)詔"右扶風"(扶風縣,在今陝西省寶雞市),其祠宇封,殖(繁殖)其草木,有不治者,縣(官)令(命令)丞(縣丞)察之甚者,易(更換)其人。庶幾(沒有多久),永終不墜以稱(稱職,盡職責)。朝廷待錢氏之意,臣拤(掐算)眛死以聞,制曰可。其"妙因院",改賜名曰"表忠觀"。銘曰:天目之山,苕水出焉[天目山上,苕水(河)出於此處];龍飛鳳舞,(錢鏐那樣如同龍鳳一樣的傑出人物)匯聚於臨安(杭州城)。萃cui四聲,草/叢生,引意為聚在一起的人或物,例詞:出類拔萃,薈萃,萃取。篤(堅定)生異人,絕類離群;奮挺大呼,從者如雲。仰天誓江,月星晦蒙(不明亮)。強弩射潮,江海為東。殺"(劉漢)宏""誅(董)昌",奄(忽然,突然。形容時間短)在吳越。金券玉冊,虎符龍節(後唐等李唐皇帝賞給錢鏐的印信,兵符等等權力象徵物)。大城其居(他住的大城。倒裝句式),包絡山川(山川包圍著它)。左江右湖,控引島蠻(控制制約海島,外蠻外敵)。上圖斷句好像有誤,可能應該是:歲時歸休(每年按時回去向李唐朝廷進貢),以(視)"燕父""老曄"如神人[認同"北方的君父"老了的皇帝唐末昭宗李曄(ye四聲,同燁ye火光很盛的樣子)如同神人,意思是說錢鏐不(願意)背叛李唐王朝]。上圖"五胡"應該是"五朝",指中原地區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共"五代"。厥jue二聲,1,氣閉昏倒,2,其,他的,那個的,例詞:厥父, 厥後,厥詞。篚fei三聲:古代盛東西的竹製器具,是文雅的說法。

    玉帶球馬(錢鏐享盡美玉絲綢,球類寶馬等等榮華富貴的生活),四十一年(錢鏐統治浙江,錢塘地區的時間,公元892~932年),早晨(寅時)畏懼,小心翼翼地(治理國家)。本問題的答案是:(四周)其他的人(政權)拿著盛東西的竹器相望著 ,大大地貪心著(想要)南方(吳越國的)金銀(財富)。(中原的)五個朝廷("五代")又昏亂(無德),不值得託付國家(意思是不想,不能向他們投降)。

    這裡"大"是副詞,作貝(貝)的狀語。"貝"是名詞活用為動詞,且是古漢語(文言文)特殊的意動用法,意思是"(主觀上,打定主意)以......(後面的名詞賓語,"南金")為......(主語的)寶貝",即貪心,想要(金銀財寶)的意思。

    三個王(三"個"皇帝或是三"代"皇帝,忠遜王錢倧在位不足一年,無作為,可能沒有計算在內吧?)相承王(皇)位,以"待"(不是"符")有德(有德之人,有德的朝廷,這是誇趙匡胤,及他建立的宋朝的)。既然獲得了有所歸宿(指錢弘俶舉國獻於,投降宋朝受到善待),(就)沒有謀反沒有亂說(諮詢諮議,胡亂評論)。先王的(意思)意志,我們(後輩)唯有遵行(循)它們。天命"福(祚zuo四聲)氣"又忠又孝,世代享有封爵封地。允許從文允許從武,子子孫孫上千上億(億,誇張的說法。但浙江錢塘錢氏後人的確人才輩出)。皇帝稱讚是守本分的好臣子,修治他(吳越"武肅王"錢"繆",或整個錢氏)的祠堂墳墓。毋(不要)俾(bi三聲,使),或卑,卑劣,低於)樵(砍柴,或樵夫)牧(放牧,或牧民),愧(羞愧,羞辱)其後〈後〉昆(後輩)。龍山之陽(朝著太陽的南面),歸焉(於此)新(不是"斯")宮(觀,廟)。非(不。匪,"非"的通假字)私(私下,僅僅)於錢(投降宋朝的,錢塘"吳越"政權的錢氏王族),唯(惟)以勸忠。非忠無君,非孝無親。凡百有位,視此刻文[共有百多位人員,看見這篇刻(雕刻的)文(文章,碑文)]。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豐元年)八月甲寅[(農曆八月的)"甲寅"這一天(告成),這是天干地支紀日法]。

    中號碑文,是記載清代乾隆(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的年號,1736~1795年)年間重刻宋代《表忠觀碑》的事:

    吳越武肅王三十世孫,泳字立,群啟(揭幕)。乾隆甲寅(甲寅年,公元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五月,自梁溪來杭(州)監修"表忠觀",至八月廿(二十)四日告成。計(計算)宋熙寧(熙寧年間)始建,時(時間)蓋(共)七百十有(有)七年(1794---1077=717年)矣,固(或因?因此?)題石記之。

    前面參考的書法作品,補齊:癸酉之臘:農曆是1813年癸酉年臘月,公曆是1814年1月份或2月份,這篇書法的作者梁同書九十一歲了。

  • 6 # 杜新1

    從唐朝滅亡之後到北宋建立之前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五代十國”的時期。在中原有連續的五個朝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之所以加一個“後”字,乃是與唐朝之前的同名朝代相區分,簡稱為“梁唐晉漢周”。中原之南,又有或是軍界,或是官界,或是士族中的人物趁著唐朝末期的衰落成為一方地域實際上的割據者,只是他們還不願或不敢貿然判離朝廷另起爐灶罷了。公元907年唐朝滅亡之後,這些割據者之間又經過幾番爭奪,兼併,就逐步形成了勢力大體均衡,各自稱王的,比起中原的梁唐晉漢周來屬於小國的十國。十國中除了南唐(與原來的唐朝以及中原的後唐相區別)由於後主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詞句而為人所熟悉以外,還有一個叫作“吳越國”的小國。“吳越國”第一代的吳越王則是杭州人錢鏐。他曾經是唐朝當地一支駐軍的副將,後任杭州刺史。從公元893年起,錢鏐就已經是當地實際上的割據者,所佔據的地區也逐步擴充套件到包括浙江、上海、蘇州、太湖等,當時中國最為富饒的地區了。但直到十四年後的公元907年唐朝滅亡,他才“掛靠”中原的後梁,所割據的地區被後梁封為“吳越國”,國都錢塘。他本人便為第一代“吳越王”,不稱帝,只稱王。

    錢鏐這個吳越王是少有的“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人才。早在黃巢起義時他就率鄉兵打退了進犯杭州的義軍,既維護了朝廷,也使當地的民眾不為兵禍所害。唐朝滅亡初期,江南盜賊四起,風煙瀰漫之時,他同樣是以武力擊退來犯盜賊和另路奪取地盤的軍閥,用他常說的話就是“保境安民”。所以那個兵荒馬亂的年月,他所掌控都地區便是少有的民眾安居樂業的地區。十國的格局已成之後,他在對外方面把握得的最為嚴謹的就是與後梁以及其後更迭的中原各朝的君臣關係,並一再告戒他的兒子以及後代,要“善事中國,勿以易姓廢大事之禮。”,這裡的“中國”就是中原,即無論中原地區的江山是否易主,誰坐了中原的天下我們就是誰的臣子,絕不可廢君臣之禮。這是在那個形勢之下能夠作到保境安民的最根本的要旨。還有一個對外,就不是在中華境內,而是在海外了。錢鏐當政的時候利用浙江地區的與海外相連線的水路開放了與越南、北韓等地的外貿。有歷史學家說,南宋的時候中國的商船就能夠到非洲購買象牙了,商船的基礎,就是錢鏐那個時候打下的吧?

    那麼,對內呢?曾經作過杭州太守,在西湖修建過蘇堤的蘇軾十分推崇錢鏐,他在公元1078年代筆為當時的官員趙抃所撰,並且書寫在石碑上,然後工匠刻之的〈表忠觀碑記〉裡就有祥細的表述。這篇“碑記”的開頭是:“熙寧十年,十月戍子,資政殿大學士,右諫議大夫,知杭州府軍州事趙抃言,故吳越國王錢氏墳廟,其父、祖、妃、夫人、子孫之墳,在錢塘者,二十有六,在臨安者十有一 ,皆蕪荒不治。墳廟不治,父老有流涕者。”意思很明瞭,說的是吳越國已故的三世五王的墳廟蕪荒,父老為之傷心。接下來蘇軾寫了唐朝滅亡,天下大亂時錢鏐治下的吳越國“地方千里,帶甲十萬,鑄山煮海,象犀珠玉之民,甲於天下。然終不失臣節,貢獻相望於道。是以民至老死不識兵革,四時嘻遊,歌舞之聲相聞,至今不廢。其有德於斯民甚厚。”這裡的“鑄山”來自〈史記.吳王濞〉的典故 是說春秋時的吳王濞採豫章〈今江西〉銅山之銅鑄造錢幣。“煮海”,指的是取海水煮制食鹽。綜合起來就是指錢鏐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經濟,強國富民之舉。“象犀珠玉”指的是象牙、犀角、珍珠、玉石等。“不失臣節,貢獻相望於道。”則是指吳越國自錢鏐到錢鏐的孫子錢俶這個最後一個吳越王,都沒有因國強而驕,反倒是恪守臣子的本份,對宗主國,包括大宋的貢獻物資禮品的車輛經常能在路上看到。蘇軾的文章這時開始從三世五王對其本國民眾的“其有德於斯民甚厚”轉向“其有功於朝廷甚大”上來。他寫了宋朝征討南方十國的時侯“皇宋受命,四方偕亂,西蜀、江南,負其險遠,兵至城下,力盡勢窮,然後束手。而河東劉氏,百戰死守,以抗王師,積骸為城,釃血為池,竭天下之力僅乃克之。”這段是說,宋皇奪得中原之後,多有不服者,宋軍征討時,西蜀和江南倚仗著他們地勢險要,路途遙遠來抵抗王師,直到王師兵打到都城之下,他們實在沒有能力了,這才投降。尤其是河東的劉氏,居然打到屍骨堆到城那麼高,血流成河了,宋朝碣盡全國之財力兵力才打敗了他們。說到這裡,蘇軾話鋒一轉,指出了在這種情況下是吳越王錢俶是怎麼作的?“獨吳越不待告命,封庫府,籍郡縣,請吏於朝,視走其國如傳舍,其有功於朝庭甚大。”蘇軾的文章表明瞭,與那些拼命抵抗的地區不同,吳越王錢俶沒等宋朝讓他們投降,就主動地封存好了財庫糧庫,整理清楚了所屬郡縣的文書戶籍,獻國於宋,把離開自己的國家到宋朝為吏看作是換了一個旅店一般,他對朝庭一統天下的貢獻太大了。

    蘇軾代筆的這篇陳述,最終是要達到一個什麼目的,要的是個什麼結果?接下來就是趙抃對大大宋皇上的諫言了“墳廟不治,行道傷嗟,甚非所以勸獎忠臣,慰答民心之義也。臣願以龍山廢佛祠曰‘妙音院’者為觀,使錢氏之孫為道士曰‘自然’者居之。凡墳廟之在錢塘者,以付自然,其在臨安者,以付其縣淨土寺僧曰‘道徵’者……。”趙抃的充滿情感和倫理的諫議(請注意他可是“諫議大夫”。)得到皇上“可”的批覆,並對“妙音院”改建之後的道觀賜名“表忠觀”,即彰表忠臣之觀。這就是宋朝稱之為“表忠觀”,清朝又改名為“錢王祠”的,現在的西湖新景之一的由來。

    蘇軾這篇代筆的“表忠觀碑記”的最後也按照這種文章的慣例寫下了一大段四言為一句的“銘”來收尾,題目所言之“厥篚相望,大貝南金。”便在此文中。其中的“相望”二字與前文中的“然終不失臣節,貢獻相望於道。”中的“相望”是一個意思,即不對“相”字作過多的解釋,在文言文裡有時候它並沒有確定的意思,翻譯為“‘能’夠看到”或“‘可以’看到”就可以了。那麼,“厥篚”又如何解釋?首先,它是和前文的“貢獻”緊密相關的,“篚”是盛裝物品的方形的容器,這裡自然就代指敬獻給大宋的貢品了。“厥”字呢?它的本意是呼吸不通造成的昏迷,這裡肯定不適用,但“厥”字在文言文裡是一個代詞,就是“其”的意思,用現代漢語解釋就是“他”,“他的”;於是“厥篚相望”就可以解釋文“他們敬獻的用篚裝載的貢品(經常)可以看到”。那麼,下面的“大貝南金”就是說的所裝載而來的貢品為何種物品,何種規格了。本人並不贊同按照春秋時期的詞意來解釋“大貝”和“南金”,因為春秋之前貝殼曾經是貨幣,但不等於在宋朝就是送錢,歷來臣子對皇上表忠心要送“稀罕物”,古時南方的珠是上品,而從越大的貝裡取出的珍珠就越大,“大貝”就可以解釋為貢品有大個的珍珠。

    除了珍珠還有什麼?有“金”,但宋朝也不是在春秋時期,送“一車金”即一車銅或青銅就是“稀罕物”了,這裡的金,就是黃金;〈千字文〉裡有“金生麗水,玉出昆崗。”之句,南方麗水所產的黃金(包括黃金製品)才是末代的吳越王錢俶奉獻給大宋貢品中的一部分。如此解釋或許不算太勉強吧?或有謬誤,還望指教,就此打住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最容易發生哪些自然災害,會給農民造成哪些傷害,能將你看到的或經歷的舉一例說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