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傾城葉子
-
2 # 成龍教育一一教育有道
我的老家在東北農村,過年的習俗是:
貼春聯:二十九貼倒“有”。也就是在陰曆二十九貼春聯,在那個比較貧窮的時代,人們希望日子過得富有,所以在春聯中會寫一個“有”字,倒過來貼在糧倉上或水缸上,寓意新的一年有吃有喝。
年三十團圓飯:團圓飯一定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而且我老家團圓飯不同於其他其他地方年夜飯,要趕在中午十二點前,寓意幸福早來,誰家吃得早些,誰家來年日子就更紅火。團圓飯開始的標誌是一掛響亮的鞭炮。團圓飯寓意家人團團圓圓,日子紅紅火火。
年三十包餃子:那時沒那麼多種餡兒,一般就包我們東北人冬天常備的酸菜餡兒的餃子,而且要多包一些,除了接財神時吃,還要剩一些初一吃,寓意年年有餘。
接財神:半夜十二點左右,放鞭炮丶煙花除去過去一年的晦氣,迎接新的一年財神來到,寓意辭舊迎新,新年財運興旺。
守歲:年三十晚上一夜不睡,起碼是前半夜不睡,等著迎接新年的來到。寓意新的一年裡都能精神飽滿,身體健康。
初一拜年:初一要早早起來,去親朋好友、街坊四鄰家拜年,而且一定要在上午拜完,因為時間限制,所以到每一家拜年時間不能太長,只是行過禮數後簡單拉幾句家常,吃點瓜子或糖果,就要告辭前往下一家。儘管如此,但親朋鄰里之間卻透過這個充滿儀式感的活動,感情更加濃厚。
除了以上這些習俗,在過年期間,父母還要再三叮囑孩子不能說“沒了”這樣的詞語,不吉利,要多說“有”,寄寓著人們對幸福綿長的美好心願……
這些過年的習俗,有些看起來甚至有些荒唐,但它們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也營造了充滿地方特色的濃濃年味兒。
-
3 # 食會瘦身
老家在一個東北的滿族自治縣的農村,這些年走過不少地方,也和同事朋友們交流了對方家鄉過年的習俗,還是覺得老家的春節風俗比較傳統,年味也足了些。
老家那邊進入新年倒計時的時候一般是過了臘月二十三的小年以後,在這之前基本是冬天的日常生活,還沒有進入備年貨的階段。
從頭說吧,首先是元旦,北方農村一般都有殺年豬的習慣,一般都選在元旦前後,距離新年大約一個多月的時候,那個時候因為天冷,豬不愛吃食了,豬肉也能凍住,加上因為天冷,人們對大量肉類的渴望,基本元旦前後就殺年豬了。
然後就是過了小年以後,蒸包子,做豆腐,烀肉,打掃庭院,趕年集,備年貨,掛燈籠等等這些,一般都在除夕之前完成了。
除夕這天是最熱鬧的一天,早上起來先放一掛鞭炮,然後簡單吃一頓早飯,就開始忙著祭祖的適宜,農村還是保留著祭祖燒紙的習俗,有的人家還會準備各種祭品一起帶到墳地擺上,也會放鞭炮。然後回到家裡,就開始各種忙活各種好吃的,在我們家裡那邊,不管家裡有幾口人,都要做很多很多好吃的,擺上滿滿一大桌子,大多是一些平時不捨得吃的比較貴的菜品,再加上幾個喜歡的家常菜,雞,魚這些是必備的,十幾個之多。我家的年夜飯一般是在下午一點左右吃,有的人家會選在半夜那頓是最豐盛的。
吃完午飯,稍微歇一會兒,就開始包餃子,什麼餡就看自己喜歡什麼了。
傍晚一般是不吃飯的,如果餓了,反正中午剩了很多菜,可以自己吃點,然後準備好水果乾果在看春晚的時候嘎巴嘴。
鞭炮是肯定不可少的,一般到了十點半以後,就有人家開始放鞭炮了,一個村子上千戶人家,此起彼伏起來那也是相當壯觀了。放完鞭炮就開始煮餃子,吃年夜飯。這頓吃的就是餃子,因為當時比較困,所以吃的不是很多,然後給親朋好友發信息拜年。然後就開始睡覺了。
初一一大早,還有個過程叫做搶年,為了一個好的寓意,就是天矇矇亮的時候,再次起來,煮餃子,放鞭炮,然後吃頓飯,就可以了。
因為比較複雜,細說的話太麻煩了,今年想準備將這一切用影片記錄下來,然後展現給大家看。
隨著年齡的成長,很多記憶都漸漸模糊了,但是年味,卻是一把能開啟記憶之門的鑰匙,真的不想它越來越淡……
-
4 # 藍天匯生活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奔波在外的遊子無論多忙,都趕回家與親人團聚,歡度春節。
我們荊州春節民俗很豐富的,請看吧。
從小年開始就忙碌起來,購年貨。年貨市場無奇不有,吃的,喝的,小孩玩的煙花各種各樣。自家殺年豬,打餈粑,蒸魚糕,很豐富的。
新年準備一切好了,最重要的就是除夕這天了。我們的團圓飯是中午,每家貼春聯,午飯必有魚這道菜,預示年年有餘。吃飯前放鞭炮,在辭舊迎新的熱烈氣氛中享受團圓大餐,其樂融融。
午飯過後,做清潔衛生,每個角落,連房頂都要打掃。預示著掃去過去的一切,迎接新的一年。
到了晚上,家人圍座一起,看春節晚會。做大人的,都會給小孩押歲錢,多少不等,當爺爺奶奶的也會給孫子紅包,我們這裡一直都有這個習俗。也更有年味。
我們這裡除夕夜,都要生大火,一晚不斷,這個民俗是預示來年紅紅火火,這還有點意義吧。12點鐘前叫守年,大家聚一起到新年鐘聲敲響,這時叫送年,放鞭炮,送走舊年,迎來新年。
這就是我們的春節民俗,你們那裡呢?
-
5 # 小cheng說
座標:山西南部的一座小縣城
我們大年初一在自己家過年,大年初二去外婆家過年,初三,初四...去親戚家拜年過年。以前小的時候,大年初一在奶奶家整個大家族一起過年。
家裡大掃除在家鄉,距離過年前一個月或半個月的時候,家家戶戶會大掃除,門窗死角、牆體、天花板等等所有平常打掃不到的地方都會清掃一遍。
辦年貨接著媽媽會買很多堅果啊,蜜餞啊(比如黑加侖,葡萄乾,藍莓幹...),糖果啊,水果啊放在家裡,因為我們喜歡吃水果,所以媽媽過年的時候經常會買一整箱一整箱的水果。從我有了記憶開始,過年大家就是其樂融融,十分和諧的時候,大人們也不會問你的成績單,我們隨便怎麼玩也不會有人束縛我們。
買新衣服過年要買新衣服,從頭到腳,從裡到外,都要穿最新的,包括內衣和襪子,小時候還要買新秋褲和秋衣。現在我家還是這樣的習俗,過年要從裡到外都穿新的。
提前製作過年食材大人們會提前做好過年要吃的食物,大概也是提前半個月或者一個月來做吧,一做就是好幾天,好幾個人一起來做,大人們在過年前會非常忙碌,我喜歡在這個時候湊到一邊看著或者吃點什麼。我們這邊有:廣米扣肉,豆瓣扣肉,排骨扣碗,蜜棗紅薯晉糕,肉凍凍,花饃,栆饃,炸山藥,炸紅薯,炸豆腐乾,炸肉丸子,炸蘿蔔丸子,還有一個我至今都不能理解的 每家每戶都準備的菜:炸帶魚。我不知道這個習俗是為什麼來的,但是我們這邊每年過年,每家每戶都會吃帶魚,而且基本只在過年這幾天吃。
外婆和外公每年做這些吃食,完成大概需要十天半個月左右,做好了就會給我們送過來,我們從過年開始吃,吃到元宵節都吃不完。
對聯、窗花、福字、門神圖、喜慶話在過年前,家家戶戶都會買對聯,在除夕那天把對聯貼上,還有人家會自己用毛筆寫對聯,我們家過年不貼窗花,有些人家會買很多喜慶的窗花貼在窗戶上;從前奶奶家是個四合院,有兩扇高高大大的漆著黑漆的木門,過年的時候,會買兩張門神貼在兩扇大門上,進了大門有一扇粉刷的很白的照壁,會買一張大大的福字,貼在照壁上,四合院的牆上還會貼著“吉祥如意”“平平安安”類似的吉祥話。
外婆家也是四合院,院子其中的一面是一個窯洞,過年的時候,外公外婆會買毛主席的畫像貼在窯洞的牆上,我每次看到的時候,都有一種敬畏的感覺。
掛燈籠過年前還會買兩隻紅紅的燈籠掛在門樓上,一到晚上就會把燈籠亮起,很有過年的氣氛。
吃餃子、餛飩媽媽還會準備餃餡兒,臘月三十會包餃子,大年初一早上也會包餃子,除夕夜和初一早上都吃餃子,大年初一的餃子裡還會包上幾個硬幣,誰吃中了,就會感覺自己這一年運氣都很好,哈哈哈,媽媽會包很多硬幣在裡面,儘可能讓我們每個人都吃到。外婆家包餛飩,餛飩是那種圓圓的餛飩,代表著團團圓圓。
壓歲錢過年還要發壓歲錢啊,爸爸媽媽有時候會把壓歲錢壓在我的枕頭下面,大年初一一覺醒來,發現枕頭下面有錢,嘿嘿嘿;有時候會包一個新年快樂的紅包。大年初一去拜年,也都會給壓歲錢,初二初三...去親戚家,都會給壓歲錢,都是嶄新的新錢。
除夕團圓除夕夜一家人坐在電視機前一起看春晚,不是春晚好不好看,可能是我們家的儀式感吧,有時候大家覺得春晚太無聊,我們就一起玩手機,搶紅包,或者離開客廳,各玩各的,但除夕夜總有一會時間,是屬於我們四個人一起看會春晚聊會天的。
大年初一,在吃飯前,我們會把每份菜供給祖先,跪拜祖先。
每年大年初一,我們會去照一張全家福。
想到的暫時就是這些了。
-
6 # 幸福花178824613
我婆家是閩南的,除夕那天晚上一家人會一起圍爐,圍爐就是全家大小聚在一起燙火鍋。火鍋的料可以有各種丸子、青菜、各種海鮮。其中鮑魚和雪蛤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吃完,會把鮑魚跟雪蛤的殼掃起來,寓意著來年會發大財。
在圍爐的時候,家家戶戶的大門都會鎖上,也不允許在圍爐期間去別人家串門。等吃完團圓飯,放完鞭炮才可以開啟大門。
從初一到初九,每天都得拜拜。有時拜家裡的神,有時去老宅拜祖先。
初八那日晚上十二點後,鞭炮聲此起彼伏,直到凌晨三點後才慢慢消退。因為那天要拜天公。拜天公之前必須沐浴更衣,還需要準備豬頭、酒、肉、水果、特色小吃等滿滿一大桌的貢品,還有兩大籮筐的“金銀財寶”和煙花爆竹等。
-
7 # 北大屠夫陸步軒
我曾經編纂過地方誌,對關中的民俗有較多的涉獵,現簡單介紹西安市長安區的春節習俗。
春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一般從臘月初五持續到來年正月十五,長達40天。
1.吃五豆。臘月初五早飯,將大豆、黃豆、綠豆、豌豆、打豇豆等與大米、小米混合,煮食,意寓消除五毒。俗雲:“吃了五豆就糊塗。”意為平日辛勤節儉,吃過五豆就會犯糊塗,過年大把花錢。此後,掃房,磨面,縫製新衣,置辦年貨等,為過年做準備。
2.吃臘八。據《隋書·禮儀志》,“臘”之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新舊交替;二曰“臘者同獵”,田獵獲禽獸以祭祖、祭神,“臘”從“肉”部,即以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又傳,佛祖釋迦牟尼深山清修6載,瘦骨嶙峋,正欲放棄,恰遇一牧羊女,饋之乳糜。食罷,盤膝坐於菩提樹下,於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故臘八節又稱“佛成道節”。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將之與“臘日(祭祖敬神,驅鬼避疫之日)”融合,成佛、道合璧之“臘八節”。諺雲:“臘八吃得早,地裡不長草。”當日早餐,人們吃以大米、小米、麥仁、玉米粒、各種豆類、肉丁、胡蘿蔔、豆腐、粉條、海帶等混煮的粥飯,亦給家畜、家禽喂一些,甚至也給果樹、門、牆上抹點,希冀來年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3.祭灶。傳灶君原為一良善平民,貧困致死,被玉皇大帝敕封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司掌人間社火,每年臘月二十三日晚,上天稟報民間善惡,除夕返回。上天之日,民間為之送行,求其“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是晚,長安人以白麵、蔥花、芝麻、棗泥等烙圓餅,稱“灶爺飥”。長者率子孫設案焚香,祭拜灶爺。祭畢,全家分食,對未還家者予以留存。此後,添新衣,辦年貨,釀稠酒,購禮品,蒸禮饃,置獻恭,寫春聯,年味漸濃,且多嫁娶。
張、王、李、趙四大姓臘月二十四日祭灶。
4.掃房。諺雲:“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塵”“陳”諧音,寓除陳布新。1980年之前,長安農村土坯瓦房、鍋連炕居多,用秸稈、柴火做飯,取暖。經過一年煙熏火燎,牆壁黢黑,蛛網瀰漫。將屋中桌椅板凳、米麵油鹽、鍋碗瓢盆逐一搬出,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清洗器具,拆洗被褥,粉刷牆壁,灑掃庭院,是為掃房。2000年之後,城鄉房屋多為磚混結構、塗料裝飾,均很潔淨整齊,然而民間依然保留撣塵盪滌,清理衛生死角習俗。
5.除夕。年三十(小月廿九)日,遊子歸鄉。午餐大米飯,下午貼春聯、年畫、倒“福”字、門神、灶爺,傍晚上墳接祖宗,敬先人。年夜飯有冷盤、熱炒、點心等,一般不能少兩樣東西,一為火鍋,象徵紅紅火火;二為魚,喻示年年有餘。飯訖,全家圍坐包餃子,取“更歲交子,多子多福”意。將數枚硬幣洗淨,包入,第二天吃到者多福,討個好彩頭。後,一家人敘家常,守夜;小孩給長輩拜年,長輩派發壓歲錢;舉家觀看中央電視臺春節文藝晚會。子時鳴炮,辭舊迎新。
6.大年初一。人們競相早起,依次放炮仗,拜神,祭祖,吃餃子,取“一早百早”意。村黨支部、村委會敲鑼打鼓,挨家給烈軍屬、革命軍人家屬拜年。晚輩給族中長輩拜年,討壓歲錢;鄰里互賀新禧。不動掃帚,不倒垃圾,水火不出門,否則會招惹掃帚星,致遭災破財。倘打碎東西,須“呸呸”兩聲,口唸:“碎碎(歲歲)平安”,逐晦納吉。
7.待客。正月初二至初四為待客日,各家均須約定一天,招待親戚。屆時,新婚女、婿攜禮肉、煙、酒、點心,其他親戚帶20個禮饃(10個豬肉大包子,10個菜包或小豆罐)、酒、點心、水果等看望丈人、舅舅、姐姐。早餐4碟冷盤、酒、臊子面,午餐冷盤下酒,主食炒菜、蛋蛋饃。回禮為2個棗花饃、5個蛋蛋饃。2000年以後禮饃已不多見,代之以泡麵、八寶粥及米、面、油等。
過年待客與忙後會,長安東、西部習俗略有不同。東部舅不去甥家,姐不去妹家作客;西部(含韋曲)無長幼、大小之分,相互“出門(帶禮物走親戚)”。
8.破五。除夕至初五,民間有諸多規矩和禁忌,如不燒乾鍋,婦女禁針線,不訓斥孩子,不掃地、倒垃圾等。至初五,諸般禁忌均被打破,遂有“破五”之說。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搞衛生,趕“五窮”,迎財神,吃餃子,除讒言等。鞭炮從裡往外放,將一切不吉之物轟將出去;送走智、學、文、命、交“五窮”,迎進財神趙公明(或關公),錢財廣進;包餃子,捏緊小人嘴,免遭讒言之禍。此後,商鋪開張,酒肆迎客,人們下地勞作,一切恢復如常。
9.拜年。初五以後為拜年日,侄子、侄女到姑、姨,姐姐到妹妹家拜年,朋友互拜。禮品:親戚為酒、點心、掛麵、水果等;朋友為煙、酒、茶、點心等。招待同待客。回禮:5個蛋蛋饃。
10.送燈。正月初六至初十為送燈日。孃家第一年給新婚女送大燈(具體見本編第一章第三節社會習俗之婚嫁禮俗),以後舅舅逐年給外甥、外甥女送耍燈,故有“外甥打燈籠——照舅(舊)”之說。常見的耍燈有火轂轆、盆盆燈及虎、羊、猴、雞、馬等屬相燈,搭配燈蠟、麻花,直至外甥、外甥女12週歲完燈後不再送。外甥家招待一頓飯,一般為酒、菜、饃。2000年後興起塑膠玩具燈籠,乾電池照明、驅動,聲、光、電巧妙結合,其色澤鮮豔,造型別致,安全環保,很快風靡。
11.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春燈節”“小年”等,但鬧元宵並非始於正月十五。在長安,待客、拜年一連幾天,人們對吃、喝已經興味索然,興趣轉到玩耍、熱鬧方面。破五之後,多個村寨陸續開始表演社火,至元宵節前後達到高潮。其中著名的如楊莊街道侯官寨村“牛老爺”社火、杜曲街道寺坡村“添碟子”、靈沼街道馮村社火、細柳街道“吉羊保長社火”、興隆街道里杜村鑼鼓、引鎮街道張寨溝村“趄火(背芯子)”等等。正月十四、十五日晚,家家門口懸掛宮燈,小孩打上各式耍燈,出出進進玩碰燈;有的村寨擺燈山,綿延數里,煞是壯觀;區政府有時組織放焰火、猜燈謎,將娛樂活動推向高潮。元宵節正日,早餐餃子,午餐米飯,晚餐元宵;全家團聚,不走親訪友,不外出幹活。節畢,陸續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
8 # 玉如懿117
二十三糖花沾,二十四寫福字,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宰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三十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
9 # 細雨遙山
現在的新年年味越來越淡了,似乎除了貼春聯和遍地售賣燒紙祭品的基本沒什麼了。今年這裡也開始禁放煙花了,除了親朋好友互相慰問一下休沒休假,其他好像和平時也沒有什麼區別。
-
10 # 90度彎腰致敬
俗話說,“十里不同俗,五里改規矩。”意思就是說,相隔10里路的村莊,風俗習慣就有所不同,我們威海過年的風俗習慣也都不一樣,威海、文登、榮成、乳山各地都有不同,但是大體都差不多,只是細節不同。
小年,即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主要習俗有兩個:掃年和祭灶。
掃年,即掃塵,也就是大搞家庭環境衛生。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乾淨徹底的衛生大掃除。這種風俗一直堅持到現在,講究衛生,乾乾淨淨過大年。
祭灶,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敬灶王爺,因此小年也叫祭灶節。現在敬灶王爺這種風俗少了,只有少數人在小年晚上盛一碗餃子放在鍋臺角落裡,插上一雙紅筷子,表示祭奠灶王爺。只有小年這天打掃房屋的習俗仍流傳至今。
大年三十,應該是春節最隆重的日子。在老輩兒,這天上午要到墓地請故去的先人回家過年,還有貼春聯、貼窗花、貼年畫,到了三十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守歲,迎接新的一年到來。
到了晚上,全家人湊在一起吃年夜飯,好酒、好菜全端上,家人們說著吉祥話,快樂地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這裡面說話有好多講究,特別是新上門的媳婦,說話更要小心,可不能亂說。譬如:煮餃子時,如果餃子破碎了,可不能說碎了,要說“掙了”,也就是掙錢了的意思。吃大蒜,可不能說“吃蒜”,因威海話蒜和散同音,說散不吉利,因此吃大蒜,要說吃“議和菜”,還有,如果碗掉在地上碎了,一定要說“歲歲平安”,等等。剛進門的媳婦,一定要注意了,春節期間可要好好說話,討得公婆開心。
當午夜的鐘聲響了,家裡要吃除歲的餃子,要鳴放鞭炮。還有個重要的儀式就是“發紙”,也就是給故去的先人磕頭、燒香、燒紙錢來祭奠先人。
大年初一早上起來,先要向父母拜年,父母會給孩子們紅包。然後要包餃子,初一的餃子可有講究了,一般是豬肉餃子,餃子裡面放錢幣,放硬幣的個數是家庭人數的兩倍,這樣一鍋餃子裡面有些餃子裡有錢,有的就沒有。當餃子煮熟後,第一碗一定要給家裡最長輩,然後長幼有序。當第一個吃到錢的人,是今年最有福的人,吃得錢最多的人今年能掙很多錢。這時候最有意思是小孩,為了能吃更多的錢,猛吃水餃,一直吃到吃不動為止。
大年初二走姥孃家,初三也就是送年,這年也就過去了。不過走親訪友也就開始了,初三結了婚的閨女領著女婿回孃家;初四、初五……走七大姑八大姨等親戚;正月十五鬧元宵,家家戶戶蒸麵燈;正月十六走姊妹;春節這隆重的節日也就算是結束了。
正月十五:蒸燈照福
民間素有“人間福祿壽,天上三吉星”的說法。三吉星分別是道教中指稱的天官、地官和水官,他們分別執掌賜福、赦罪、解厄的職責。其中,上元大帝為天官,據說他的生日是正月十五元宵節,所以元宵節也叫“上元節”!
-
11 # 胡建友書法
山東濰坊最具有特色的習俗(此處備註:全國獨一家!)是過年貼上本地自家印的灶王爺和門神!
因為是全國木板年畫之鄉和撲灰年畫之鄉,所以濰坊的灶王爺和門神更具有地方特色!
濰坊灶王爺和門神入鄉隨俗自然而然又分為2個派別寒亭木版年畫和高密撲灰年畫兩種形式和流派!
以下第一張是寒亭灶王爺,第二張是高密版!
仔細看還是有區別!
我們屬於南方,這邊過年要吃團年飯,一般都有魚還有雞,晚上一家人在一起吃零食看晚會,初一一般早上要吃湯圓或者餃子,然後大人說初一不能用錢,一般不去買東西,東西都是提前買好,初一啥活也不幹,有時候會一起出去玩,你們那邊都是怎麼過的?
回覆列表
我們是北方,年三十兒家家戶戶傍晚之前都會貼好春聯兒,灑掃好院落,在院子裡的樹上掛滿彩色的小燈,然後等夜幕降臨後,在屋裡一邊包著豬肉大蔥的大餡兒餃子、看著春晚,一邊探頭觀賞著屋外樹上那星星點點的燈光……也或許會下雪,那就踩著吱吱嘎嘎的節奏歡快的雪音去走親訪友放鞭炮則是幾年前的事兒啦,這兩年由於空氣霧霾嚴重,我們都不方鞭炮啦,較之先前似乎是有點寂靜,但是孩子們歡快的笑聲依然灑滿整個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