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行健0911
-
2 # 挖掘機式遂發槍
西夏國曆史上是党項族人所建,党項人唐朝初期生活在松潘高原,參加過唐王朝的對吐番的:戰爭,被封於銀川地區,後黃巢起義時期党項族人協助收復長安有功,被賜賞姓李,擴大封地。
至北宋時期,勢力範圍臌脹的党項人領有陝甘寧鹽池鹽湖,自己冶煉鑄錢。宋太宗趙光義想學哥哥太祖杯酒釋兵權,把西夏人的頭頭請到京都軟禁起來,被西夏李繼遷看破雙方撕破臉皮開打,趙光義不如哥哥那幾下子,屢屢戰敗,損兵折將,1033年李繼遷的兒子李元昊繼承家業,直接宣佈稱帝,建國號,組織磚家學員搜尋攢出來西夏文字
接著聯金抗宋,在幾次大的戰役中靠騎兵突擊,打敗了幾十萬規模的宋朝步兵。宋詩中常提起的瓜州就是那時丟掉的。西夏也學遼國和宋朝搞歲帛,就是搞敲詐。
以後成吉思汗蒙古舉國興兵,專門打擊金國和走的最近的西夏,西夏貴族也搞了腐敗,被蒙古騎兵反覆頂著在賀蘭山上磨擦生電,最後全族全滅,搞得考古學磚家到今天都搞不定李元昊的西夏文字!
-
3 # 潘不安講究史
西夏是由党項人李繼遷在中國西北建立的地方割據政權,但正式建國是在宋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由夏景宗李元昊稱帝建國。因此歷史上西夏始於1038年,亡於1227年,歷十帝,享國一百八十九年。
據《宋史》記載:
党項,古析支之地,漢西羌之別種。後周世始強盛,有細風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亂氏、房當氏、來禽氏、拓拔氏最為強族。唐貞觀至上元間內附,散居西北邊。元和以後,頗相率為盜。會昌初,武宗置三使以統之:在邠、寧、延者為一使,在鹽、夏、長澤者為一使,在靈武、麟、勝者為一使。五代亦嘗入貢。今靈、夏、綏、麟、府、環、慶、豐州,鎮戎、天德、振武軍並其族帳。党項本是羌族的一個分支,居住在青海甘肅一代。唐代初期和吐谷渾聯合一起對抗強大的吐蕃,但後來吐谷渾被吐蕃所滅,孤木難支的党項便歸附大唐。到唐玄宗時,因經常受到吐蕃的劫掠,向唐朝求助,並被遷往了慶州。
但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怕這部分異族趁機鬧事,於是建議唐代宗將慶州的拓跋朝光部,遷往了五胡十六國時期,郝連勃勃建立的大夏舊地。在當時那裡被稱為平夏,於是這部分黨項人也被稱作平夏部,日後更發展成為西夏皇族。
到了唐朝末年,首領拓跋思恭率党項軍隊助唐滅黃巢有功,被賜國姓“李”,並封為夏國公,成為唐朝的藩鎮。拓跋思恭後代也一直以李為姓
但不久唐朝還是宣告滅亡,在其後的數十年間,戰亂不斷,中原政權經歷了無數次的變換交替,最終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機建立了遼,宋太祖趙匡胤建立了宋。但不管是哪個政權入主中原,李氏皆俯首稱臣,即使中國分屬遼宋兩大政權後,其也是左右逢源。
初期的李氏藉著中原混戰休養生息,迅速壯大起來,但其並沒有太大的野心,一直只想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因此,即使“杯酒釋兵權”的宋太祖趙匡胤對其也是非常的寬宥,依然允許其世襲領地。
到了宋太宗年間,剛繼位的首領李繼捧,因為年輕不能服眾,於是主動親自入京向太宗趙光義要求取消世襲割據。喜出望外的宋太宗在宰相趙普的建立下,乘機將李氏全族一鍋端到了京師。
但李繼捧有個族弟叫李繼遷,為人富有野心,深知一入京,就永世再難翻身,於是帶領少數親信逃跑了。宋太宗認為只跑了這幾個人翻不起什麼大浪,也就沒有在意。
但誰知這李繼遷透過不停與當地豪強聯姻,勢力迅速壯大,成為當地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雍熙二年(985),李繼遷詐降誘殺宋將曹光實,攻佔銀州、會州,並向遼國請降以牽制宋朝,被遼封為西夏國王。
此後,宋太宗多次與西夏交戰,均告敗北,至宋真宗繼位,無奈承認西夏的獨立地位。
西夏的獨立,不僅是宋朝失去了最後的養馬地,也阻斷了和西域的商路,無法從西域購買戰馬,造成了宋朝軍隊無馬可用的困境。
此後,李繼遷在和吐蕃會盟時,被吐蕃暗殺,傷重而亡,終年42歲。其以詐降誘殺曹光實起家,卻最終與吐蕃會盟時被暗殺而亡,實乃因果迴圈。
李繼遷死後,長子李德明繼位,其在內雖以帝王自居,但依然同時對遼和宋稱臣,以此麻痺兩國。並將重點置於西部,數年間,不斷的進攻吐蕃和回鶻,最終將整個河西走廊納入西夏版圖。公元1032年,李德明病逝,終年51歲。
其子李元昊繼位,並積極擺脫中原的控制和影響,他首先棄用“李”姓,自稱嵬名氏。此後又避父諱,將宋朝年號明道改為顯道,開始西夏自己的年號。
不僅如此,繼位後的幾年,李元昊大力實行去漢化,創立西夏自己的官制兵制、律法,創造自己的文字,並頒佈禿髮令。
在完成這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後,公元1038年,李元昊正式稱帝,立國號大夏。聞訊後,宋朝震怒,雙發關係破裂。此後數年,宋夏之間先後爆發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大型戰役,但均以西夏方面獲勝告終。
而在公元1044年,李元昊在河曲之戰中大敗御駕親征的遼興宗十萬大軍。
透過對宋遼兩國的大勝,西夏國終於站穩了腳跟,其全民皆兵的政策,使其兵力達到了50萬。
但李元昊雖然能征善戰,但性格殘暴好色,更強納兒子寧令哥之妻為妃。公元1048年元宵節,李元昊被兒子寧令哥刺殺,鼻子被整個割下,最終流血過多痛極而死,年46歲。
不久後,寧令哥也被權臣沒藏訛龐處死,並立李諒祚為帝。
此後西夏進入了長期的母黨專政之中,而與宋朝的不停戰爭中,雖然勝多敗少,但國力的差距,使得西夏迅速衰落。而大宋熙河開邊戰略的成功,使得西夏受到腹背受敵的危險,公元1099,在遼國的斡旋下,西夏向大宋請罪,此時大宋為宋哲宗時期。
但不久後女真崛起,1115年立國金,並於1125年滅遼朝,西夏轉而向金國臣服。連年後,1127年,金滅北宋。
此後,西夏和金長期保持盟友關係,直到成吉思汗整合草原諸部,蒙古崛起,最終於公元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成吉思汗為滅金,決定先切斷金夏聯盟,於1208年,率先攻打西夏,但並西夏擊退。
但隨著周邊被蒙古征服,很快再次發動了對西夏的進攻,這次西夏方面再無力阻擋,而金國面對盟友的求援,卻抱著坐山觀虎頭的態度而拒絕。
最終,夏襄宗納女請和,並依附蒙古一起進攻金國。
此後,西夏被蒙古驅使,對金進行了十多年的戰爭,損失慘重。不堪重負的西夏朝廷也意識到,金國滅亡後,西夏就是下一個目標。於是趁著成吉思汗西征,西夏聯合漠北各部,一起聯金抗蒙。但依然被蒙古守軍擊敗,最終在成吉思汗返國後,重新向蒙古投降,
但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還是親帥大軍向西夏發起了進攻,這即是蒙古滅西夏之戰。也是在此戰期間,成吉思汗病逝於六盤山,但為了不讓西夏察覺秘不發喪。
終於在1227年,蒙古軍攻陷西夏都城中興府,殺夏末帝李睍,西夏宣告滅亡。蒙古佔領西夏後,將其皇陵挖地三尺,盡皆破壞,並銷燬所有與西夏文字文化相關之物。
-
4 # 山高水遠初心不改
西夏是中國遼宋夏金元各民族政權並立時期的少數民族——党項族建立的政權。
党項族是古代羌族的一支。漢朝時生活在今青海、甘肅、四川一帶。党項族民風彪悍,人人擅長騎射。唐太宗時,党項酋長拓跋赤辭率眾歸附,賜以李姓。唐後期,受吐蕃興起的擠壓,逐步遷移至甘肅、陝北和寧夏一帶,稱為平夏部。唐末,平夏部酋長拓跋思恭帶軍隊參與鎮壓黃巢農民起義軍,被封為定南軍節度使,進爵夏國公,據有夏(陝西靖邊縣北)、銀(陝西米脂縣西北)、綏(綏德)、宥(靖邊東)、靜(米脂西)五州。五代各朝都預設党項李氏對這一地區的統治,直到北宋初年仍保持這種狀態。
宋太祖時,党項李氏曾經入貢。太宗、真宗時,酋長李繼遷時叛時降,並和遼朝結成犄角之勢,共同對付北宋。1002年,李繼遷攻佔宋朝的靈州(甘肅靈武),改稱西平府。靈州一帶是黃河上游最肥沃的地區,是北宋控制西北地區的樞紐,也是宋朝購買西北邊馬的必經之路,它的失陷,對宋王朝的影響很大。
李繼遷死後,子德明繼位。鑑於對宋常年用兵,消耗較大,同時為了向西發展,便於1006年與宋講和。此後 ,對遼朝也照舊維持臣屬關係。德明利用與宋、遼停戰的機會,先後向西攻佔了回紇的甘州(甘肅張掖)、涼州(武威)。
1032年,德明之子元昊繼位,繼續向西用兵,又先後攻佔瓜州(甘肅安西)、沙洲(敦煌)、肅州(酒泉)。1038年,元昊正式稱帝,國號大夏,建都興慶府(寧夏銀川)。夏立國時,疆域範圍包括今寧夏、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內蒙古以及陝西北部地區,因位於中國的西北部,史稱西夏。
元昊是党項族傑出的首領,是西夏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繼位時,党項族在先進的漢文化影響下,已經向封建制轉化。元昊武藝高強,喜歡漢文化,熟讀宋朝律法、兵書,悉心研究儒家經典,注意吸取漢族地主階級的統治經驗,任用漢人為官。借鑑唐宋制度制定官制、軍制等。還仿照漢字,元昊和大臣野利仁榮等創制了西夏文字。
從1040年開始,元昊不斷髮動對宋的戰爭,多數戰役都以宋朝的失敗而告終。西夏雖然在軍事上不斷取得勝利,但傷亡也不小,又得不到實際的利益。反而失去了宋朝每年給予的歲幣,造成財力拮据。西夏境內又發生嚴重的旱災、蟲災,物資極度缺乏。由於宋夏邊境進行貿易的榷場中斷,西夏人生活所必需的茶和布都很缺乏。1044年,宋夏重訂和約:規定元昊取消帝號,仍有宋朝冊封為夏國主;宋朝每年給西夏銀72000兩,絹15萬3000匹,茶3萬斤;重開保安軍(陝西志丹縣)和高平寨(甘肅固原)榷場,恢復民間往來。在以後的20多年裡,宋夏人民和睦相處,共同建設邊疆地區。
13世紀除,蒙古帝國崛起後多次發動對西夏的征服戰爭。西夏頑強的抵抗蒙古人的入侵,經歷六次蒙夏戰爭。靈州之役,西夏主力消耗殆盡。西夏不少城池被攻破後都遭受了屠城的災難,其中尤以都城中興府為最。1227年,夏國王遣使請降。七月,成吉思汗病死於六盤山南麓的清水縣。但蒙古軍秘不發喪,當西夏國王來降時,蒙古將領按照成吉思汗的命令把他處死。西夏國主家族也多遭屠戮。西夏周旋於宋、遼、金之間,立國垂二百年,至此滅亡。
西夏曾長期與宋遼金並立,滅國後,党項人作為一個民族彷彿一夜之間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那麼西夏遺民究竟去了哪兒呢?西夏亡國後,党項人國破家亡,為了生存和逃避戰亂,他們以各種方式依附於不同的政權,或顛沛流離於各地甚至國外(如尼泊爾等)。歷史發展到今天,中國的56個民族中已經沒有了党項這個民族。西夏遺民透過漢化、蒙化、回化,已融合在其他民族之中了。有趣的是,西夏文化在故地消逝200多年後,陝西米脂縣李繼遷寨的一名驛卒李自成,領導了明末農民大起義,帶領農民軍攻入北京,推翻了明朝的腐朽統治。可惜好景不長,在北京只做了42天短暫的皇帝,就在清攝政王多爾袞和漢奸吳三桂的聯合進攻下匆忙撤離了北京。令天下英雄扼腕唏噓,給後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
5 # 趙劉果兒
首先,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從西夏王朝奠基人"李繼遷"叛宋自立說起。
李繼遷自公元990年封為夏國王,正是建立夏州政權。李元昊北宋自立之後,於公元1038年建立大夏國。
李繼遷出生在公元963年(也就是乾德元年),李繼遷的高祖李思忠在彈壓黃巢暴動戰爭中陣亡了,唐僖宗李儇賜宥州刺史一職(處於鄂托克前旗東南城川古城),曾祖李仁顏曾任唐朝時期銀州地區的地方執政長官(防禦使),祖父是李彝景,父親是李光呼先後在後晉王朝、後周政權時期,承襲先輩銀州防禦使的世襲職位。少年時期的李繼遷做事就沉穩大氣,聰慧過人。
史書記載:李繼遷“擅騎射”、"勇悍有智謀"。《長編》傳說:有一天李繼遷帶著幾十個小弟騎馬上山狩獵時,猛然竄出一隻老虎站在眾人前面,李繼遷不驚不亂、從容淡定地命令眾人後退之身後的樹林之中,而他自己卻是竄到一棵樹上張弓射箭射殺了這隻老虎這隻山大王被李繼遷一箭射中之後不久就死了,李繼遷也因而在党項羌族的駐地裡成為一個婦幼皆知的梟雄人物。
李繼遷是出生在銀州的党項貴族,李繼捧的族弟,他是西夏國的開創者,被封為夏國主。
公元974年,李光睿任命李繼遷為管理吐蕃事務的大臣。而此時,党項族大首領李繼捧獻土入朝,党項世家大族諸多不服,其中尤以李繼遷最為強烈。在宋朝政權安排官吏前去夏州之地催促李氏家族動身赴京朝貢時。
李繼遷則對李繼捧臣服北宋王朝產生極力不滿,李繼遷和弟弟李繼衝一起商量後,堅決不同意舉族遷移,對北宋這樣的安排提出了相反的意見。他與弟弟李繼衝、漢族謀士張浦商議,表示拓跋氏佔據西夏五州三百餘年,不能拋棄祖宗基業。
張浦指出如果入朝則再難重返,但現在起事也難成功,唯有暫時先逃到漠北,再慢慢聯絡党項各部族首領,意圖復興基業。
李繼遷言:吾祖宗食茲土逾三百年,父兄子弟列居州郡,雄視一方。今詔宗族盡入京師,死生束縛之,李氏將不血食矣,奈何?
李繼衝說道:虎不可離於山,魚不可脫於淵。請乘夏州不備,殺詔使,據綏、銀,可以得志。
而李繼遷的謀士張浦卻說道:不然。夏州難起家庭,蕃部觀望,克文兼知州事;尹憲以重兵屯境上,卒聞事起,朝發夕至;銀州羌素不習戰,何以御之?
吾聞小屈則大伸,不若走避漠北,安立室家,聯絡豪右,捲甲重來,未為晚也。《西夏書事》於是就這樣李繼遷將輜重兵器藏匿於送殯的隊伍之中,和其李氏家族幾十人,一路逃到了地斤澤地區。後期臣服遼國,遼國皇帝為了制衡北宋,接受李繼遷的歸順,並封他為節度使。
李繼捧以夏州歸宋,其族弟繼遷"與其黨數十人奔入地斤澤,澤距夏州東北三百里"。《宋史·夏國傳上》地斤澤:也就是今天的內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南。
後來李繼遷看到党項各部族之間互不附屬,各自割據一方,經過一番深圖遠慮,決議統一黨項羌各部,成為了党項族的大首領,先後實施了遠交近攻的策略,聯盟大遼對抗北宋王朝。
並且按照北宋王朝的體制,設定文武官吏,並積極採納西夏州境內的漢人的輔政意見,發奮學習北宋王朝政權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大力發展西夏的經濟,增強西夏的實力。
"善水草,便畜牧"《西夏書事》李繼遷是怎樣一統了党項羌各族落的呢?
當時放在李繼遷眼前的問題可以說是喜憂參半。因為他面對的既有好的一面,也有非常不好的一面。說起好的一方面就是:
"西人以李氏素著恩德"。《西夏書事》也就是說李繼遷所統治的拓跋部一族在党項羌各個部族裡面是綜合實力最為龐大的一支隊伍,也是名聲威望呼籲最高的,而且其還有很強的領導能力。
與此同時,拓跋部族先輩們所開闢的西夏州統治政權,向來都獲得了華夏大地上歷朝歷代執政者認可的。但是由於北宋太宗舛誤地領受了党項族首領李繼捧的獻地之舉,等於是讓李繼遷找到了叛宋自立的一個切入點。(藉口)
"雖各有鞍甲,而無魁首統攝",《宋史》這段記載說其不利的一方面是由於党項羌每個部落之間個個擁兵自重,盤踞一方,猶如一盤散沙。
"族帳分散,不相君長"。《資治通籤長編紀事本末》透過這段古文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党項羌族的部落之間當時正在處於無人領導的一種分散的局面。與此同時,這些個散亂的党項羌士族部落,由於看到宋朝政權軍事力量的強大和李繼遷那不堪一擊的弱小力量。
所以,在李繼遷叛宋自立和擁護宋朝政權的立場上一直是猶豫不決、徘徊觀望,東搖西擺。所以,要想將這些人劃歸到李繼遷的指揮領導之下,可以說是一件非常難辦的事情。
但是李繼遷就是在這樣的一種不利的情況下逆勢而行,為了儘早的一統党項羌各個部落而斷然地運用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策略。
依據之一、鼓吹先輩事蹟,博取士族豪強們的擁護。所以,李繼遷最初在"地斤澤地區"建立起"背宋自立"的大旗之後,就運用了,"戎人不忘李氏"《西夏書事》。
"(李氏)世澤長存,人心思舊",以及羌人"宗貴種"的心理狀態,"出其祖彝興像,以示戎人,戎人皆拜泣",《西夏書事》李繼遷同時對士族豪強們說道:
李氏世有西土,今一旦絕之,爾等不忘李氏,能從我興復乎!眾曰:諾。《宋史.西夏傳》所以說,李繼遷的這種巧借先祖盛名,匡扶祖輩基業,以拉攏氏族人心的方法非常行之有效,史稱"族帳稍稍歸附"。《長編》
依據之二、李繼遷在利益上傾向於党項士族。西夏政權建立之前其疆域內的鹽州和靈州附近地區,大量產出青鹽與白鹽。因為這裡的白鹽的品質遠遠高於中原之地宋朝。
所以說,宋朝靠近西夏地區的百姓紛紛搶著採購。李繼遷自脫離宋朝政權而自立門戶後,宋朝政權為了在金融領域方面懲治李繼遷,就釋出官宣公文。
"沿邊糧斛不許過河西,河西青鹽不得過界販鬻,犯者不以多少,處斬"。《宋史》
"鹽禁數月,西人大困,沿邊熟戶,無以資生"。《西夏書事》
李繼遷為了脅迫北宋王朝取消這個制裁,就煽動了蕃族幾十個部落計程車族首領,發動了鐵騎萬餘,入侵環州,北宋"環州"駐守地方官吏程德元本想動用武裝力量將他們打跑,但不著見效。
”因詔弛鹽禁,由是部族寧息。"《文獻通考》透過上面這段文字記載就證明了李繼遷帶領党項羌族在最後取得了這場反金融制裁的勝利。
依據之三、李繼遷和野利氏世家大族聯婚。雍熙初年,李繼遷為了同黨項羌族中的野利氏等豪強家族構建反宋同盟,積極主動地和士族通婚,最後天從人願。
"羌豪野利等族皆以女妻之。"《西夏書事》李繼遷經過和士族攀親聯婚,進一步將自己的勢力強大了起來。
"繼遷復結婚於帳族之酋豪,凡數年,漸已強盛。"《太平治跡統類》依據之四、以武力征服不願歸順的部落。靈州地域的"睡泥族"領導人"岸通"不聽從李繼遷領導,在宋至道元年(公元995)七月,党項拓跋部大佬李繼遷因其不附己,出兵討之,岸逋兵潰奔襲蕭關(今天寧夏固原附近),你乜逋遣子詣靈州向宋朝求救,宋太宋詔以糧助之。
"繼遷以兵掠其七百餘帳。《西夏書事》睡泥族:党項部族名。地處於靈州(今天的寧夏靈武縣境內)。首領岸逋,副首領你乜逋。是長期生活定居於黃河南部地區的泥中等族。
"舊皆內附,繼遷誘之叛,不從,數以兵侵掠"。該族首領名番俄、皆移、尹遇、崔保羅等,因族帳屢遭摧毀,被迫"徙居黃河北避之"。《西夏書事》因為,李繼遷採用了一連貫的又立竿見影的計劃,党項羌族各部的統一取得了空前的勝利。
古史記載:
西界蕃部不下數十萬帳。始猶互相捍拒,及繼遷兵勢寢盛,自靈州北河外、鎮戎軍、環州至鐓子山、賀蘭山西、隴山內外、黃河以東諸族,無不帖服。獨睡泥族首領岸逋不肯下……《西夏書事》透過這段歷史記載,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種結論。那等於就是說明除了極少數的党項部落尚未能一統之外。但是大致上在以夏州地區為核心,東面至到府州(也就是今天的陝西府谷)麟州(也就是今天的陝西神木縣)附近地區。
西面一直到環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肅環縣地區)、鎮戎軍(今寧夏固原縣)附近地區,西邊至黃河兩岸的賀蘭山地區,北邊至黃河河套北部的絕大部分黨項羌族部落,可以說是得到了統一,為日後元昊奠基了建國額基礎。
回覆列表
西夏是建立於公元1038年,受唐王朝冊封節度使,先後臣服於唐,五代十國,北宋,被北宋吞併之後由於李繼遷不願意投降而立國,採取聯遼拒宋的方針,陸續佔領蘭州與河西走廊地區,宋寶元元年李元昊正式稱帝。
隨後西夏在於大遼與宋對抗中的勝利逐漸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後來經常發生皇黨與母黨之爭,內部也經常發生弒君,內亂之事,曾創造過盛世,後臣服於金朝最後亡於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