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聽龍姐說故事
-
2 # 腦洞歷史觀
首先第一點,孔融讓梨的這個行為非常符合當時社會的價值觀:仁。
懂得謙讓,尊敬長輩。
順便說一下,現在很多人批判孔融這件事,說孔融虛偽,假仁假義,是想得表揚,為了批評孔融,覺得光是華人批評還不夠勁,一定要來個外華人。於是編了一個外國小孩怎麼看孔融讓梨的事。
在網上,有關這個事是這樣的。
【老師:關於孔融讓梨你們怎麼看?
學生:爸爸的朋友為什麼要給孔融家帶梨?
老師:作為禮物。
學生:既然是禮物一定要是好梨子了,為什麼還明顯地有大有小,不能一般大嗎?
老師:……
學生:既然梨子有大有小,爸爸為什麼還要四歲的孔融去分,一旦分不公平怎麼辦?分出去了的梨子難道再要回來?
老師:……
學生:為什麼要分給每個人吃,不願吃不吃、誰願吃誰自己去拿那不行嗎?
老師:那樣或許會不公平。
學生:但孔融這樣分也不一定公平啊,所有的兄弟都得根據孔融的喜好得到梨子,他們的選擇機會被剝奪了,分到最大梨的兄弟可能恰巧不喜歡吃梨呢。
老師:你說的對,這個故事的確基於每個人都喜歡吃梨的假設前提。
學生:孔融為什麼對哥哥和弟弟實行前後矛盾、絕對相反的標準呢?他難道沒有固定的做事原則嗎?
老師:他是在表現謙讓。
學生:他只能表現自己的謙讓,給自己拿一個最小的好了,他為什麼不給其他兄弟表現謙讓的機會呢?
老師:那你怎麼看孔融?
學生:我不喜歡孔融,他這麼做對別人不公平,剝奪了其他兄弟選擇和表現的機會。
學生:我覺得孔融不誠實。
老師:為什麼?
學生:這件事情有點自相矛盾(catch22,美國俚語),孔融可能是不喜歡吃梨才給自己一個最小的,但不喜歡吃就該直說,討巧地編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虛偽的。反過來,要是他喜歡吃梨的話卻把大的都給了別人也是口是心非,喜歡什麼該勇於承認才對。
學生:我也不喜歡孔融的爸爸。
老師:為什麼?
學生:他不負責任,讓沒有行為能力四歲的孔融分梨,而且他也沒有是非觀念,孔融分梨的行為很主觀武斷卻得到了父親的表揚。
老師:……
學生:這個故事不好,鼓勵主觀武斷,剝奪了民主,這種扭曲自己的慾望去贏得讚揚的做法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行為。
老師:要是你是孔融會怎麼做呢?
學生:把梨放到桌子上,誰吃誰拿好了。
】
這一看,美國的小朋友真TM會抬槓啊。我是美國小孩的爹,我一巴掌懟過去。
後面的不用看了,就看第一句: 學生:既然是禮物一定要是好梨子了,為什麼還明顯地有大有小,不能一般大嗎?
來,同學,你回家讓你爸買一堆大小一樣的梨看看。有一點不一樣,我打斷你的腿知道不!
所以,這個外國小朋友評孔融的故事鐵定就是華人編的,把美國小孩編成七八十歲老頭一樣會算計,天橋下棋的老頭一樣會抬槓。
我可以說,編這個故事的人在生活中一定是自私自利的,坐公交佔著孕婦座不給讓的,停車要佔兩個位,透過人行道絕不讓行人的。在他們眼中,人不為已天誅地滅。他們自私自利到,不但自己不會做利他的事情,連別人做利他的事情,他們都覺得不真實。他們眼中不允許有這樣禮讓的事情存在,如果存在,就一定說是假的。
那我告訴你,孔融讓梨這個事,絕不會假。因為孔融就是一個特別真誠,特別謙讓的人。
在孔融長到十五六歲的時候,他們家來了一個客人,這個客人叫張儉,是當時被追捕的黨人。張儉跟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同事兼好友。張儉出事後,來投奔孔褒,但孔褒不在,只有孔融在家。張儉要走時,孔融叫住他,說你有什麼事。張儉一說,孔融就把張儉藏了起來。
事發了之後,孔融跟孔褒都被抓了起來,兩個兄弟爭相擔責任,孔褒說他是來找我的,跟我弟弟沒關係。孔融說,人就是我藏的,是我的事。
他們的母親聽說了,也跑了過來,說兒子歸我教育,出了事,是我的責任。
最終上面判決下來,孔褒死罪。
你看,人家一家人不僅僅讓個梨啊,人家是生死都相讓的。假仁義的人會連生死都虛偽嗎?
所以,你可以說孔融這個人狂,比如一大批崇拜殺人狂曹操的。但你不能說孔融假仁假義,你可以說,孔融沒有什麼成就,但特麼像曹操那樣用白骨成就帝業就是成就嗎?人家做學問,就不算成就?
這是孔融讓梨的事,他這個讓梨出名了,原因就是成為儒家謙讓的最佳典範,是值得後世學習的,當然,跟孔融本身是海內大儒有關。名人名事當然出名。
你要是不認同,那你就教你家小孩在家跟兄弟爭,在學校跟同學爭,出社會跟同事爭,與天鬥與地鬥其樂無窮唄。
-
3 # 姬畫376
主要是他那個謙讓有禮的行為讓人們很認可,在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朝代,這樣的行為是值得大家歌頌的!這是一種正能量的傳播,讓各個領域的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統一和一致……
這個也是統治者們的一種政治手段,在思想上讓大家一定要守禮,尊重統治者的統治,如果有篡位的行為那就是不道德,觸犯了禮,會收到整個社會的輿論和譴責……
-
4 # 青言論史
首先說一句,在記錄孔融生平的《後漢書-孔融傳》裡面,並沒有有關於他讓梨子的記錄,“孔融讓梨”的故事最早見於《世說新語》裡。也就是說,孔融是否真的讓過梨。不好說。
其次,孔融在民間出名是因為他讓梨,但是在史學家裡面揚名並不是因為他讓梨。孔文舉是孔老夫子的第二十世孫,按後代的說法,是地地道道的衍聖公。在漢末雖然沒有把孔子後人拔高的這麼明顯,但是孔融也確實是個人物。
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名士,也就是著名的公知。除此以外,早期曾擔任北海相,也算是一方諸侯。後來他進入中央,主要就幹一件事——和曹操唱反調。終於曹操怒不可遏,抓住他的兩句話:“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和“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給他定了個不忠不孝的罪名,全家都砍了頭。
最後,孔融的故事,是符合中國傳統“樹典型、找亮點”的宣傳手段的,所謂見微知著,就是如此。一個四歲的孩子都知道把大梨子讓給哥哥啊,這是多麼孝悌的孩子啊!再加上他孔子後人的身份,拿出來一宣傳,豈不是美滋滋?
-
5 # 幾葦渡當年
這個問題要從很多方面考慮吧。
孔融後來也有些成就,簡言之就是沒有讓梨這齣戲,他也能留名,所以孔融讓梨能聞名遐邇,算是相輔相成的吧。
況且,讓梨事情雖小,但是技巧很多。
這可不是讓梨那麼簡單的一件事,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學一學孔先生的技巧。
孔家分梨,孔融先拿,然後孔融挑了一個最小的。
孔爸爸問他,你為什麼拿個最小的啊?
孔融答曰:大的留給哥哥,我年紀小,所以拿小的。
孔爸爸又問:那你不是還有弟弟嗎?
孔融又答:我是當哥的,當然得把大的讓給弟弟。
是不是很厲害???這完全可以當做語言推銷的典範好吧!!!
反正我看到這段話的時候,完全是跪地膜拜好不好?
就這麼一個讓梨的小事,誰還沒讓過東西,可有幾個能巴拉巴拉這麼多大道理,更何況只有四歲的孩子。
然後再加上孔融後來的名氣,所以這讓梨的故事自然越傳越大。
不過我雖然不反對讓梨這件事,但是我很懷疑孔融讓梨的初衷,或者看了他後來的所作所為,對他的讓梨的初衷失去了信心。
孔融能因為就看到人家哭喪的時候,臉色不夠憔悴,就把人家給殺了,美其名曰驗人家孝不孝,就還能說啥?只能說管你屁事。現在你不瞭解事情原委,橫加指責別人就夠很不文明瞭,更何況還動刀子?
而且孔融可是孔老夫子的後人,我不是說孔老夫子不好,也不是儒學不好,而是這一套思想被不正當的人捏造利用了,讓人總是想著佔據道德制高點,進行自我吹捧或者強加指責別人。
現在對孔融讓梨這件事的認知,有種過猶不及的感覺。好像不讓梨就不行,已經上升到了法律問題一樣。
甚至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拿出這個故事加以利用。
讓孩子從好的壞的中選,然後孩子選了好的,就開始給他講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巴拉巴拉一大堆,然後讓孩子選,孩子如果還選好的,就給他壞的。如果選壞的,就給他好的。
難道都不知道這會在孩子心裡產生什麼影響嗎?
題外話好像多了點,總結一下吧,孔融讓梨之所以出名,一是孔融本人有名,二是孔融舉出了一堆大道理,三就是對這件事的多度吹捧,甚至扭曲吧。
-
6 # 歷史知事
一,
其實就是扯淡,因為孔子的後人好不容易出一件好人好事,必須努力宣傳一下。四歲讓梨,讓哥哥和弟弟吃大的,自己吃小的。這個小孔融,不過就是這種相法:
1,不愛吃梨,讓他們吃就行。
2,小梨好吃,大梨不好吃。
3,吃梨哪有獲得誇獎爽。
不管這麼說,孔融從此獲得了優秀小少年的稱號。
話說這個稱號水分很大!
駱賓王小時候寫《詠鵝》,司馬光小時候砸缸,這都是高難度動作,一旦完成,都是名垂史冊的神童。唯獨這個孔融,能剋制自己吃梨的食慾就行,太不公平了!
我兒子四周歲,十分厭食,家裡要是分梨,他一定會全給別人,自己聞都不聞一下!
仔細深究,你會發現,孔融事蹟流傳開,主要原因是因為他是孔家人!
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孔融的那個時代已經是200年了,可是孔家作為聖人家庭,居然一個賢才都沒有,你說急人不急人?
幸好孔融這孩子,厭食症發作,正好可以作為聖人之家“孝悌”的典範。
別小看孝行這件小事,漢朝以孝治天下,有孝行和有才華一樣可以被選中做官!有孝行的叫孝廉,有才華的秀才(茂才),而孝廉的選拔名額遠超過秀才。
二,
有孝行的孔融,當孝廉,當大官,孔家復興的時刻不久到來了嗎?幸好是孔家人,要是路邊的乞兒,別說讓梨,就是賣身葬父,賣身葬母,賣身葬丈母孃都不行!
這個“孝行”起家的大儒,最後被曹操以“不忠不孝”罪名處死。真是諷刺。
孔融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
翻譯過來就是,孩子是父親尋歡作樂的副產品,有什麼父愛?孩子是母親身體裡出來的寄存物,有什麼母愛?
孔融這麼混賬的話都說得出,讓梨的故事,能是真的嗎?
-
7 # 覃仕勇說史
答:提這樣的問題比較扯。
孔融的名氣,並不是讓梨得來的。
而是孔融的名氣太大,人們後來在談論他的時候,捎帶說了一件他童年讓梨的小事,僅此而已。
類似的例子有很多很多。
牛頓小時候到姑媽家玩,和表姐妹們捉迷藏,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玻璃杯,後來卻能勇敢承認錯誤。
列寧同志去理髮,理髮師認為他日理萬機,工作太忙,建議其他顧客通融通融,讓他先理,他卻婉言謝絕了。
……
我想請提問問題的網友用腦子想一想,牛頓、列寧是因為勇敢承認了錯誤、禮讓他人先理髮而成名的嗎?
人家孔融的一生,值得記載在史冊的東西有很多。
首先,他是孔聖人二十世孫,來頭就不小。
其次,父親是太山都尉孔宙,他本人屬官二代,富二代。
最主要的是,孔融的智商很高,小小年紀,舉止就如同成年人。
這裡說兩件他小時候的趣事,足知他不是尋常之輩。
東漢大名士李膺海內知名,任河南尹時,嚴肅門禁,除當代名士,或者通家世好外,一律謝絕接見。
年方十歲的孔融跟隨父親到京師,在父親要拜見李膺而不得的情形下,他一個人瞞著父親,徑直到李膺府門前,大喇喇地對門吏說:“我是你家主人的世交子弟,特來求見,敢煩通報!”
門吏見他少大老成,說話有模有樣,不像是說謊,便通稟給李膺。
李膺真以為是世交子弟來了,讓門吏引入。
一見面,就有些愣神兒:“小朋友,你會不會搞錯,我好像不認識你,請問,你祖父、父親是誰呢,真的和我是世交舊友?”
孔融不慌不忙地說:“我先祖孔子與先生的先祖老子李老君同德類義、互為師友,可不是世交?!”
孔融回答雖然近於狡辯,卻也合情合理——孔子的確有向老子請教過關於周禮的問題,而孔融既是孔子之後,李膺又是老子之後,能說不是世交嗎?
李膺和在座的賓客都情不自禁,紛紛鼓掌喝彩。
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地插了一句,說:“小時聰明,大未必佳!”
孔融應聲答道:“您老人家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
這……
陳韙尷尬得臉色青一陣紅一陣,李膺和周圍的賓客放聲大笑。
近代偉大的維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在變法敗後,不是寫了一首很有名的題壁詩嗎?
詩中有這麼兩句:“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張儉是東漢“黨錮之禍”中遭到逼害的名士,名列“八極”之一,到處逃難。
孔融兄長的孔褒是張儉的好友,張儉逃來逃去,逃到孔家。
不巧,孔褒不在。
年僅十六歲的孔融出面接待張儉。
張儉認為孔融年紀太小,擔不起干係,準備改投他處。
孔融大笑著說:“我哥哥雖然不在家,我同樣可以以主人的身份待客的啊。”熱情地留下張儉,住了好幾天。
郡吏得到訊息前來抓捕,張儉已經脫逃,於是將孔褒、孔融抓回審訊。
孔融率先認罪說:“張儉是來過我家,但已經走了,我哥哥並不在家,接待張儉的是我,要問罪,就由我一人承擔好了,跟我哥哥無關。”
孔褒趕緊說:“張儉來找的是我,我弟弟並不知他的來歷,罪在孔褒一人。”
郡吏聽他兄弟兩人搶著攬罪上身,一時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傳訊孔母。
孔母竟然是這樣回答的:“我的丈夫已死,我是一家之長,家裡出的所有罪責,都應該由家長擔任,我甘心認罪!”
一門爭死,徹底將郡吏難住了,於是將供詞申奏朝廷,最後將孔褒誅殺抵罪。
孔褒雖死,孔融由此名聲大振。
看看,孔融的人生,僅僅是讓了一個梨那麼簡單嗎?
孔融能詩善文,曹丕稱其文“揚(揚雄)、班(班固)儔也”,將與王粲、陳琳、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六位文學家相提並論,列為“建安七子”。
孔融在漢獻帝朝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後兼領青州刺史。
最後補一筆,孔融觸怒了曹操,慘遭殺害。他的女兒七歲,男孩九歲,當時寄在別人家中,正在下棋,知道父親被捕,不為之動。旁邊的人問他們:“父執而不起,何也?”這兩個小屁孩淡定從容地答:“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果然,不久曹操就派人來斬草除根了。小女兒對哥哥說:“若死者有知,得見父母,豈非至願!”兄妹倆攜手延頸就刑,顏色不變,觀者莫不傷之。
-
8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孔融讓梨”的故事,最早記載在《後漢書》中,“(融)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後來通過歷代兒童啟蒙教材《三字經》的廣泛傳播,“孔融讓梨”的故事,可以說家喻戶曉。
(孔融讓梨)
那麼,“孔融讓梨”其實是一件很小的事,為什麼其知名度會那麼高呢?我試著來分析一下。
第一,“孔融讓梨”這件事,看起來小,其實不小。
為什麼說“孔融讓梨”其實不是小事呢?因為“取大棄小”乃是人的本性,尤其對一個小孩來說,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當然了,若是大人經常對他進行這方面的教育,這也不算什麼。不過,從“大人問其故”來看,應該是大人沒有教過他這樣。而大人沒教過,他竟然能這樣做,這尤其是難能可貴的。
說這件事不是小事,還在於這裡涉及到儒學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儒家學派的兩大重要弟子——孟子和荀子,還就“人性善”還是“人性惡”的問題展開過討論,後世也為此爭論不休。但人們普遍地認為,荀子的“人性惡”更有道理一些。而“孔融讓梨”這件事,卻是“人性善”的最好註解,所以尤其難能可貴。
(孔子畫像)
第二,孔融的身份特殊,其小時候所做的這件事,意義重大。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四孫。
我們知道,孔子的地位是非常尊崇的,因而,從漢朝開始,孔子的後人,就在後世歷朝歷代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漢高祖曾封孔子第8世孫為奉祀君,此後一直封祀不斷。從宋朝開始,孔子的嫡長子孫,又被封為奉聖公、衍聖公,一直到民國,才取消這個封號。
既然歷代尊奉儒學,因此,孔子後人的言行,就尤其值得關注。因為儒學對於他們來說,不僅僅是“國學”,而且還是“家學”。“孔融讓梨”這件事,可以說是對儒學最為生動和直接的註解,因為會受到廣泛關注。
(董仲舒畫像)
第三,“孔融讓梨”在當時有非常重要的存在價值。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這個亂最大的特點就是人們不能各安本分,農民不像農民的樣子,要舉旗造反。諸侯大臣不像諸侯大臣的樣子,要僭越皇位。皇帝不像皇帝的樣子,荒淫誤國。而“孔融讓梨”的價值,就在於這事體現了一種順守本分的思想。孔融說:“我小兒,法當取小者。” 孔子要求“克己復禮”,董仲舒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孔融覺得小兒該食小梨。如果天下人都能像孔融一樣,各安本分,那麼就不可能出現天下大亂的情況了。
不光是東漢末年,後世也一直存在這個問題。因此,“孔融讓梨”的事,不僅當時意義重大,後世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曹操)
第四,孔融後來因為“不孝”被曹操殺掉,讓“孔融讓梨”之名更大。
孔融最後是被曹操殺掉的,罪名主要是,他說父母對兒女並沒有啥恩情。父親不過是情慾發作的一個結果,母親不過是一個容器罷了。因此,子女也沒有必要對父母孝道。
但是,據魯迅先生分析,孔融這樣說,其實是他對時人不遵禮法,不安本分的一種“怒其不爭”的表現,尤其是對曹操僭越皇位的不滿。也就是說,是一種反諷,是一種“曲意”的表達,並非他的本心。
不管是怎麼回事,總之這反常的表現,又反過去讓他小時候“讓梨”這件事,變得更加有名。
(參考資料:《後漢書》《三國志》)
回覆列表
一方面,他們家族很有實力和威望。這個就像是現在的明星效應了。一個明星在家吃個泡麵,過不了多久這個品牌泡麵就會成為網紅的泡麵!真的是明星自帶流量。
另一方面,孔融的這個行為,符合當時社會的到底風氣,因為孔融處於漢代,那是一個非常注重道德的朝代,對父母講究孝,對兄弟講究悌。而兄長和弟弟之間,也是長幼有序。按照這種標準,弟弟讓梨給弟弟,是尊敬兄長;可是換個角度,哥哥讓梨給弟弟,也才是愛護弟弟。所以孔融這一個行為得到了各個階層的認可和宣傳,久而久之就聞名遐邇。
最後,中國的自古以來也崇尚禮儀,所以把這個孔融讓梨的故事作為宣傳的範本,才會讓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知曉此事,並把他作為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