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治老好人

    徵東行省,全稱徵東等處行中書省,又稱日本行省或徵日本行省。為元朝政府曾經在北韓半島高麗王國設立的一個特殊的行中書省。

    1271年元朝建立後,高麗向元朝臣服。日本拒絕臣服,元朝決定入侵日本。但是1274年元朝和日本文永之戰以失敗告終。

    到了1279年滅亡南宋後,為了準備再次進攻日本。

    元朝統治者忽必烈於1280年下令在高麗建立徵東行省。

    然而在1281年隨著此次對日戰爭(即弘安之戰)的再次失敗,忽必烈下令解散徵東行省。

    1287年元朝再次設立徵東行省,並由高麗國王兼任徵東行省丞相。

    元成宗年間再次廢除徵東行省。

    到了14世紀上半葉再度恢復,直到元朝滅亡。

  • 2 # 太史員外郎

    在元帝國征伐天下的過程中,對東北小國高麗的征伐遇到了堅決的抵抗,儘管高麗國小民弱,但元朝始終沒有能夠完全征服高麗這個國家。但經年累月的戰爭也使雙方都疲憊不堪,由於處於弱勢一方,高麗統治者首先向元朝表示了臣服,遣質子於元。而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皇位的鬥爭中,當時作為質子留在元朝的世子倎,“以阿塔海依舊為徵東行中書省丞相”。四月壬辰,“以高麗王就領行省, 規畫日本事宜”。甲午,“高麗國王王請以蒙古人同行省事”。癸卯,“授高麗國王王徵東行中書省左丞相, 仍駙馬、高麗國王”。五月甲子,“立徵東行中書省, 以高麗國王與阿塔海共事”。元朝於至元二十年(1283年)正式設立徵東行省,但其設立的初衷並不是為了加強對高麗的統治,而是為了征服日本。

  • 3 # Gurunding

    元朝,大家都不陌生,那麼元朝特殊的“徵東行省”又是什麼?

    徵東行省,全稱是:徵東等處行中書省,又或者稱為徵日本行省。

    這麼一來,大家就非常清楚了,這個“行省”的建立是為了籌劃和指揮進攻日本所設立的特別的行省。

    那麼它處於什麼位置呢?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包含了現在南韓及部分北韓的地域,這區域在元朝及南宋時期有一政權就是高麗國。

    下面我就來講述一下這個“徵東行省”的來源:

    1258年,蒙古帝國在征服高麗國後,高麗國向蒙古帝國投降,自此高麗國成為元朝的藩屬國,仍舊保留國家主權及自身文化,同時遵照成吉思汗確立的制度規定:“凡內屬之國,納質、助軍、輸糧、設驛、供戶數籍、置達魯花赤(行省丞相)。”置達魯花赤,用以監督高麗國;

    1280年,這時元朝代替了原先的蒙古帝國,自此高麗國也就劃為元朝的藩屬國,該年元朝為了東征日本,在北韓半島設定徵東行省,專門用來籌劃和指揮征討日本之事

    1281年,因為元朝進攻日本的失敗,元朝解散了徵東行省;

    1287年,高麗國透過元廷高麗籍宮女、宦官,謀得行省職務。復設徵東行省,並以高麗國王兼任徵東行省達魯花赤。

    《元史·世祖紀》記載: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五月,"授高麗王睶行尚書省平章政事。"二十五年二月,"己卯,以高麗國王王睶復為徵東行尚書省左丞相。"二十八年(1291年)五月,"徵東行尚書省左丞相、駙馬高麗國王王睶為徵東行中書省左丞相。"“徵東行省”的特殊性:

    徵東行省的下屬機構有:左右司、都鎮撫司、理問所、儒學提舉司、醫學提舉司等,與元朝內地行省相同機構的職能既有相同的方面,也存在不同的方面:

    左右司:是掌管行省日常事務的機構,設官與內地行省基本相同,置"郎中二員,從五品。

    員外郎二員,從六品。都事二員,從七品。"下屬官吏有掾史、宣使、譯史(通事)等。徵東行省左右司的特殊職掌,一是傳達或秉承元朝的旨意在高麗國行事,二是轉交高麗國百官給元朝的上書。

    都鎮撫司:是掌管軍務的機構。《元史·兵志》記載:"遇方面有警,則置行樞密院,事已則廢,而移都鎮撫司,屬行省。"

    都鎮撫司長官為都鎮撫、副都鎮撫。在徵東行省,元世祖時期為了東征日本,曾在高麗國置萬戶中軍、右軍、左軍。 其後增置巡軍、合浦、全羅、耽羅、西京等萬戶府。按照元朝制度,沒有戰爭的時期,諸萬戶府由行省都鎮撫司掌領。徵東行省諸萬戶府中,元世祖時期為鎮守日本設定的中軍、右軍、左軍是領軍的機構,其長官是元人還是高麗人,沒有見到明確記載。後置的巡軍、合浦、全羅、耽羅、西京等萬戶府,"無所領軍,徒佩金符",其長官主要是高麗人,如《高麗史》記載,高麗忠烈王十九年(1293),元以"李之氐為奉直大夫、合浦等處鎮邊萬戶府副萬戶、行中書省副鎮撫"。

    理問所:是掌管法律訴訟的機構,理問所下設有監獄。

    置理問二員,正四品,副理問二員,從五品,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

    徵東行省的理問所掌理的法律訴訟案件,一是受理行省屬官或高麗國官員犯罪案件,二是受理高麗國民投訴的案件, 三是受理高麗國處理不當的案件。

    理問所有權更改高麗國司法機關的判決,而徵東行省的實際掌控者又是高麗國王,因此有時會出現省官濫用職權的事情。

    儒學提舉司:是掌管學校、科舉之事的機構。

    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九月,"置高麗國儒學提舉司"。

    《元史·百官七》記載:"儒學提舉司,秩從五品。各處行省所署之地皆置一司,統諸路府州縣學校,祭祀教養錢糧之事,及考校呈進著述文字,每司提舉一員,從五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

    徵東行省的儒學提舉司並不是具體管理高麗諸路府州縣學校、祭祀教養錢糧之事的機構,而是倡導儒學,選拔參加元朝科舉人選的機構。雖然徵東行省參加元朝會試的名額並沒有規定舉薦哪些人參與,但是實際上,徵東行省歷年參加元朝會試的往往都是高麗人,因為當時高麗國實行的是獨自錄用政府官吏的考試,儒學提舉司是從高麗國科舉及第者中選拔赴元參加會試的人選。

    醫學提舉司:掌管醫藥療治事宜的機構。《元史·百官四》記載:"醫學提舉司,秩從五品。至元九年始置,十三年罷,十四年復置,掌考校諸路醫生,課義試驗,太醫教官,校勘名醫撰述文字,辨驗藥材,訓誨太醫子弟,領各處醫學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

    徵東行省的醫學提舉司到底怎樣,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從現代南韓所謂的韓醫來看,並不會有太大出入。

    徵東行省下屬機構官員的任免與內地行省不同:

    元朝一般官員的任命程式,是由行省丞相向元廷保舉任官人選,奏請元廷批准備案,但是徵東行省的實際掌權者(達魯花赤)是高麗國王,因此在徵東行省內所任官員通常是高麗人。出任行省官職的高麗官員,往往是從高麗國官職轉遷任職,有的任行省官職後,免去原高麗官職,有的則同時還兼任高麗官職。

    綜上所述,皆是“徵東行省”在元朝內的特別之處,總的來說,“徵東行省”是個相對獨立的國家,披著“行省”的外衣,行著“主權”的事,類似於從形式上滿足蒙元對於統治區域的統一。

  • 4 # 小妹歷史

    13世紀,元朝首次在中國施行“行省制”:中央朝廷設定中書省總領全國政務,同時直接管轄山東、山西、河北和內蒙古等地(稱為“腹裡”),而全國其它各地方則設定了 “行中書省”管轄地方軍政事務,那麼元朝一共設定了多少行省呢?

    這一點就連初中歷史課本都有介紹,一共十個,分別是:嶺北、遼陽、河南江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省、江西、湖廣。

    不過嘛,《元史》等史書卻並不是這麼記載的,在這些史書中,元朝的“行中書省”是有十一個的!

    “行中書省,凡十一,秩從一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裡”——《元史》卷91《百官志》。

    那多出來的一個是什麼呢?這個知道的人很少,它是元朝一個非常特殊的行中書省——徵東行省!其地點在高麗王朝,也就是現在的北韓半島。

    元朝怎麼會在高麗設定一個行省呢?

    首先要給大家介紹一下“行省”的概念,現在大家聽到“省”,通常都會認為是行政區劃,同時帶有地理上的概念,不過這其實並不是“省”的本意,“省”本來是政府的一級行政機關,中國從隋朝和唐朝開始正式設立的中央政權體系就是“三省”。

    · 尚書省:最高行政機構,負責執行國家的重要政令;

    · 門下省:審議機構,負責稽核政令;

    · 中書省:決策機構,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

    也就是說,“省”本身並沒有地域上的概念,僅僅是行政機關而已。

    那元朝的“行中書省”是什麼?所謂“行”可以理解為“行走”,也就是“行動”的中書省,即中央政府為維護其統治在地方行政上所設的全權機關。

    日本現在的政府最高行政機關還是叫省,比如外務省

    也就是說,“行省”的本質其實是一種代表中央的機構,事實上,元朝的行省分兩類,一類就是歷史課本上說的那十個,負責管理地方軍政事務的,後來成了行政區劃;而還有一類則是特殊的行省,這類行省是作戰時期設定的特殊軍事化建制,負責軍事資源的排程等工作。

    這類行省有哪些呢?其包括:

    交趾行省(1286年設定),為征伐越南設定。

    緬中行省(1286年設定),為征伐緬甸設定。

    荊湖占城行省(又稱占城行省,1283年建立),為征伐占城設定,前面有荊湖二字是因為該行省的行政機構設定在了湖北。

    這些行省就是專門負責某些戰事,仗打完了之後就撤銷了,和一般的行中書省不一樣,所以《元史》也沒有把它算進行中書省裡面。

    那麼,徵東行省算哪類呢?這個行省非常特殊,它兩種性質都有,一開始徵東行省也是軍事建制,是元朝為了征討日本而專門設定的,打完也撤了;但是後來又重建了,重建之後的徵東行省性質就變了,屬於統治高麗國而設定的地方統轄機構。

    歷史課本通常不會畫出徵東行省

    那麼,既然元朝在高麗設定了行省,是不是就是說元朝滅亡了高麗王朝呢?也不是!高麗國仍然存在,並沒有滅亡!而且,徵東行省次官左丞相由高麗國王兼任(後期高麗國王直接任丞相),他還可以自闢官屬,且財賦不入都省,所以這個行省很大程度是自治的!

    有的版本元朝地圖在北韓半島上面的處理非常特殊就是此原因,因為這裡既不能說完全是元朝領土,但元朝的控制力卻實在很強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其實要說下元朝和高麗的特殊關係,1231年至1273年,蒙古對高麗發動了9次入侵!但由於高麗的頑強抵抗,蒙古(元朝)始終沒有徹底征服高麗,但高麗也被打得無力招架,所以最後高麗最終成為元朝的附庸國。

    這個附庸國可不是名義上的臣服就可以了,蒙古對高麗的內政控制地非常嚴密,從高麗元宗的世子忠烈王開始,高麗君主都是娶蒙古公主為妻(元朝公主在高麗的地位比高麗國王還要高。她們可單獨見大臣對事情有最後決定權。),而且根據規定,高麗國君必須在元朝首都大都(北京)以蒙古人的方式長大成人後,方可回高麗繼承王位。

    蒙古公主

    元朝想征服日本,一開始便是以北韓半島為據點,所以一開始也是在這裡建立了徵東行省(此時名字很亂,有時候也叫“徵日本行省”,“日本行省”等),負責攻伐日本,當然,高麗王國也必須全力配合,不過元朝打擊日本的行動搞了好幾次,但每次都失敗了,所以這徵東行省也是時廢時立,1286年,由於南方邊疆和越南打起來了,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停止攻打日本(寢東征) ,徵東行省第三次被撤銷,至此,軍事化建制的徵東行省消失了,就和之前那些交趾行省,緬中行省一樣。

    這段時期的徵東行省是元朝負責打擊日本的軍事機構,和高麗王朝基本沒有關係(不過高麗國王爭取到了左丞相的位置),相反,高麗王朝還需要配合徵東行省搞一些物質徵調,修建戰船等工作。

    不過,很奇怪的是,1287年元朝再次建立了徵東行省!這個時候徵東行省的行政已經變了!其主要成了統治高麗國而設定的地方統轄機構。

    1287年發生了什麼?其實是發生了伯顏叛亂,當時元朝為了取了高麗的支援,重新設定了徵東行省,徵東行省的長官由高麗王單獨擔任(不是左丞了,而是最高長官丞相),率領高麗部隊幫助元朝平叛。並且,此次設定的徵東行省在乃顏叛亂被平定之後未被撤銷。由於元朝此時的行省制度逐漸穩定,徵東行省也得以長期存在,轉變成設於高麗國的元朝地方行政建置。不過,徵東行省直到了高麗中央一層,並未在高麗國的各個地方設行政機關。

    徵東行省是有自己的官署的,就設定了高麗王朝的都城開城,而同時高麗王朝政府也存在,那這兩者到底是個什麼關係?

    其實這兩個機構有很多情況下是重合的,舉個例子,元朝的行中書省的中央高層領導班子是由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參知政事等幾位組成的,徵東行省丞相後來都是由高麗國王擔任,但其它高層官員則一般情況下是空缺的(有時候元朝想敲打高麗,就會派人過去)!

    而其它屬官呢?一般是高麗國王自己任命的。同時,徵東行省的很多官員通常也在高麗國擔任職位。

    也就是說,此時的徵東行省實際上是一種具有羈縻特點的特殊行政區建制,但是,元朝對高麗的羈縻程度比較深。

    徵東行省下的下屬機構包括左右司、都鎮撫司、理問所、儒學提舉司、醫學提舉司。左右司主要就是負責元朝和高麗國之間傳遞文書,然後根據高麗國法律在高麗國行事;都鎮撫司則是負責軍事的,徵東行省其實還殘餘了一些防備日本的任務,所以在高麗設定了一些萬戶,不過這裡面並沒有蒙古軍隊,而是由高麗軍隊擔任;理問所的地位最高,掌管司法刑獄,處理行省屬官和高麗國官員的犯罪事件。儒學提舉司負責在高麗宣傳儒學,從高麗國的科舉中選拔中舉者參加元朝的科舉,醫學提舉司具體是幹嘛的,史料記載不詳。

    不過!元朝並不是放任高麗自治,徵東行省有著干預高麗國內政外交的權力,徵東行省在高麗國具有居高臨下的特殊位置(相當於“太上王”),有時候高麗讓元朝不滿了,元朝就會透過徵東行省敲打他,比如1299~1301 年,由於高麗國王位繼承起了風波,元廷直接派遣官員參與對徵東行省的治理,後來形勢穩定了,因高麗王朝反對,元朝才又撤回官員。

    高麗還需要給元朝獻“貢女”

    而且,元朝還有好幾次想直接將徵東行省內地化,比如元英宗(1320年—1323年在位)曾經想廢除徵東行省,改設制度類似其他行省的三韓行省。但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王約表示:“高麗去京師四千裡,地瘠民貧,夷俗雜尚,非中原比,萬一梗化,疲力治之,非幸事也,不如守祖宗舊制”,後來該提議作罷。

    而高麗人知道這件事後,甚至在國內為王約畫像並且帶回高麗設祠供奉!

    可見,高麗王朝也是時刻擔心著被元朝徹底吞併。

    那徵東行省持續到什麼時候呢?是在1356年,這個時候元朝內部已經焦頭爛額,根本無力管高麗這檔子事情,1356年,高麗恭愍王撤銷徵東行省中的重要機構,高麗朝廷重新完全掌握統治權,不過徵東行省還存在,只不過名存實亡。

    高麗恭愍王及王后

    1392年,北韓半島改朝換代,北韓王朝取代了高麗王朝,徵東行省徹底被撤銷。

  • 5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是為了徵東。

    行省制度是由元朝開創的政治區劃制度,全稱是行中書省,屬於中央中書省的派出機構,也算是中國政治區劃歷史的一大變革。

    元朝的行省數量其實並不恆定,嶺北行省、遼陽行省、河南江北行省、陝西行省、四川行省、甘肅行省、雲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廣行省這10個行省只是大多數時間,還有短暫出現過的福建行省、廣西行省之類,這些行省都是元朝中央管控之地,除此之外,徵東行省和緬中行省這種情況就很特殊。

    徵東行省全稱徵東等處行中書省,轄地是高麗國,在今北韓半島,北韓半島以東是什麼?當然就是日本了,所以徵東行省又稱徵日本行省,是元朝為了征服日本而設。

    高麗國跟元朝的淵源還是很深的,早在金朝敗於蒙古汗國南遷之時,蒙古汗國先後擊破盤踞於遼東的東真和東遼政權,東真成為蒙古汗國的屬國,東遼殘餘逃亡高麗國,試圖東山再起。

    在高麗國為了平定東遼殘餘頭疼的時候,蒙古不請自來,幫助高麗國剿滅了東遼殘餘,隨即與高麗國約為兄弟之國,高麗每年奉上“國贐”,孝敬大哥。

    此時的高麗正是武人當國時期,武臣政權領袖崔氏不願臣服,拉著傀儡高麗王反抗蒙古,於是1225年,去高麗取“國贐”的蒙古使者有去無回,兩國斷交。

    1231年,蒙古以此事為藉口進攻高麗,直逼高麗都城開京,高麗向蒙古稱臣。不過蒙古軍隊一走,崔氏首領崔瑀就挾持高麗王遷都江華島,繼續擺出反蒙姿態。

    在之後二十多年的時間裡,蒙古先後5次進攻高麗,作戰目標變成了消耗高麗力量,主要方式就是燒殺搶掠,到1258年,崔氏政權垮臺,高麗東北面被蒙古吞併,高麗王不得不派太子王倎代父入朝,作為人質。

    王倎在蒙古時正好遇到蒙哥大汗意外去世,其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位,王倎很機靈地站在忽必烈一邊,贏得了忽必烈的好感,忽必烈奪位成功後,撤走了在高麗的蒙古軍隊,還高麗以和平。

    高麗王去世後,王倎回國繼位,高麗仍是武人當國,武臣金仁俊掌權,還是反蒙。1268年金仁俊被武臣林衍殺死,林衍的策略更加激進,他廢黜了親蒙的王倎,另立新王,由此引發蒙古不滿。在蒙古的干涉下,林衍不得不讓王倎復位,由其去向蒙古大汗解釋。

    有其父必有其子,林衍死後,其子林惟茂照樣反蒙,王倎應該是獲得了蒙古的支援,在回國途中就開始佈局政變,成功誅殺林惟茂,還都開京,高麗武人時代就此結束。

    高麗全面倒向蒙古後不久,忽必烈改國號為元,還向日本發去了國書,國書基本上就是讓日本這個小國早日來降,不然鐵騎將踏遍列島。

    日本當然沒有臣服,所以元朝先後發動兩次進攻日本的戰爭,作為跳板的徵東行省也就應運而生。

    1274年元朝發動了第一次徵日本戰爭,以失敗告終,次年忽必烈派使者讓日本臣服(敗了還讓人臣服,也是可以),結果使者直接被日本砍了,忽必烈勃然大怒,開始準備第二次徵日本戰爭。

    1280年,元朝設定徵東行省,專門用來籌劃和指揮征討日本之事,然而1281年的徵日本之戰,元朝還是失敗了,徵東行省的作用也就沒了,一度被元朝撤銷。

    到1287年,元朝再度設定徵東行省,此時的徵東行省可不是為了徵日本了,純粹就是一個披著行省外衣的屬國而已,高麗王兼任行省長官,即徵東行中書省左丞相。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徵東行省的官職設定跟其餘行省是一樣的,但任命方式卻不一樣,行省長官是世襲(中央追任命)而不是中央任命流官,而且行省官署只設在高麗都城,都城以外的地區交由高麗國間接管控,官署官員一般也是高麗人擔任,由行省長官(高麗王)向元朝推薦人選,元朝批准後實行,而元朝就沒反對過,徵東行省,本質上還是元朝的一個屬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水滸傳》裡,誰的死法比較窩囊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