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647685510606

    戴高樂正值毛澤東時代,毛澤東曾會見過他,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形勢都很好,凡是見過毛澤東的外國領導人都為毛澤東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國家氣勢所折服,毛澤東公開稱美帝國主義,不怕美國,當時中國和法國關係很好,法國幾代領袖都主張政治獨立,沒被美國所控制。

  • 2 # 裝備空間

    嚴格來說,法國並沒有退出北約,只是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但保留北約聯盟成員的資格,整體屬於“半退出狀態”,即“軍事上脫離北約,而政治上留在北約”。法國此舉的目的也不是真正為了脫離北約而獨存,只是在自己權利訴求無法得到滿足時期望透過此舉迫使北約進行權利分配的調整。但是無論如何,從我們的角度看,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是法國發展獨立外交的標誌性事件,也是“戴高樂主義”的巔峰時刻,同時也是北約發展歷史上最重大的危機之一,我想後來大多數“讚美”法國外交“特立獨行”的評判也多是基於這一事件。

    ▲1966年法國宣佈退出北約軍事機構後,戴高樂接受採訪

    法國決定退出北約軍事組織的一系列過程及影響

    實際上,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會機構並非“突發奇想”,而是經歷了一段“漫長”演變,更是在與美英的權利博弈過程中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儘管最後宣佈決定時非常突然),並且是演變過程中一系列決定中的最後一個。

    ▲北約聯合海上司令部

    1959年3月,法國宣佈其地中海艦隊不再受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指揮,並召回在北約地中海艦隊司令部的法國軍官;5月,外國核武器被命令撤出法國,同時美國空軍交還10多個在法空軍基地;6月,再次拒絕美國在法部署核武器的要求;1962年,法國拒絕將從阿爾及利亞撤回的軍隊置於北約軍事機構的指揮之下,並且在美國的壓制和拒絕分享核技術的前提下,成功試爆了自己的原子彈,發展獨立核力量;1963年,法國宣佈其大西洋艦隊不再接受北約的指揮......1966年5月,法國宣佈所有法國軍隊脫離北約指揮體系,要求所有外國軍隊開始離開法國,並取消北約軍機在法國過境和降落的權利;1966年7月1日,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

    ▲北約組織,NATO(英語縮寫)-OTAN(法語縮寫)

    至此,法國算是經過一系列動作,形式上完成了與北約的軍事脫鉤(當然,因為聯邦德國等其他國家的努力以及法國自己的考慮,實質上還是保留了參與北約軍事活動的餘地)。由於法國退出北約的軍事組織,導致美國歐洲司令部一定時期內超負荷運轉,瀕臨崩潰。首先,法國退出後,北約需要撤出駐紮在法國的7萬名軍事人員和400多個軍事機構(包含30個關鍵空軍、海軍和陸軍機構),北約總部也需要從巴黎搬遷至比利時布魯塞爾;其次,由於北約在法國的軍事基地必須如期關閉,且軍用飛機在沒有獲得法國同意的情況下不得飛躍法國領空,嚴重打亂了北約的軍事行動計劃;再次,法國地理上位於歐洲強國的核心位置,處於英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西班牙之間,而瑞士、奧地利又是中立國,法國退出後將把北約歐洲戰區割裂成兩部分,無法連成一片;最後,法國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在歐洲算是幅員廣闊,退出後導致歐洲戰略防禦縱深縮減約70%,並且使得北約駐聯邦德國基地的物資保障受到嚴重影響,同時法國所承擔的較高份額防務費用將出現巨大缺口,而北約常規軍力也將面臨巨大損失。

    ▲現代法國海軍艦隊

    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的原因

    正像我們前文所說的,法國的退出並不是突然做出的決定,也絕非與西方世界決裂,而是在與美英尋求改革北約權利分配體系無果的情況下,逐步形成的結果。正如事後戴高樂所說“我不是要使法國脫離北大西洋聯盟,而是要脫離美華人指揮下的北約,法國的行動不是決裂,而只是適應變化的形勢,法國仍然會保留聯盟成員資格”。

    ▲法國獨立外交政策的“舵手”-戴高樂將軍

    其實,無論是當年戴高樂決定退出北約軍事組織,還是後來薩科齊宣佈全面重返北約,這一切內在核心因素都是“維護法國大國地位”,至於行動的不同,則只是順應當時的時代背景潮流罷了。而法國對於“大國地位”的執迷,則應該是源於歷史、文化、傳統所塑造的法蘭西民族特性,就如戴高樂在回憶錄中寫到的那樣“無論處於何種境地,法國都必須看得遠、站得直;法國如果不偉大,就不成其為法國;法蘭西民族已經習慣於做歐洲的巨人”。

    ▲“年輕”的戴高樂視察部隊

    正是由於非常在意自己的國際地位,而戰後法國從一流強國淪落為二流國家的現實偏差,讓法華人的內心十分矛盾,同時也認為美國是法國、英國等歐洲國家衰落的最大受益者,心中自然對美國不滿。同時,法國發現在其努力維持在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的既得利益和殖民體系時,美國出於自己的利益,不僅不支援法國還多次“挖牆腳”。在核武器研製方面,由於法國技術較為薄弱,多次寄希望於美國的幫助,但是在1956年英國獲准分享美國核技術時,法國卻被排除在外,這些背棄行為深深刺痛了法國。在北約內部,從1958年起法國就在極力爭取與美、英獲得同樣的權利,建議改組北約指揮機構,建立美、法、英三國理事會,卻遭到美英兩國的拒絕;1958年3月,美國又拒絕幫助法國建立濃縮鈾工廠。美國總統肯尼迪上臺後,法國於1962年再次提出“北約三強管理結構”,再次遭到拒絕,並且美國在沒有徵求法國意見的前提下,兜售其“靈活反應戰略”,意圖提高核門檻和要求盟國承擔更多的防務費用。1962年7月,肯尼迪發表了“大西洋相互依存演說”,毫不遮掩的重申了“美國在可預見的將來對北約絕對領導地位的要求”,這與法國“改革北約,平衡影響,歐洲主導”的設想嚴重牴觸。後來,美國又和英國推行“多邊核協議”,意圖壓制北約國家的核能力發展,遭到法國的強烈抵制。

    ▲戴高樂與肯尼迪

    同時,從60年代開始,法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期,核武器研製獲得突破,國際地位上升,採取去殖民化政策也使自己的國際形象和關係得到改善,給了法國與美國叫板的“底氣”。而法國領導人的性格也加深、加速了法國退出北約軍事組織的程序。戴高樂作為法蘭西救亡圖存的英雄人物,自認為是“法蘭西的化身”,抱有深厚的重建法國榮耀的雄心,多年的戰爭經歷也鑄就了其堅毅、剛強的品格和膽略,因此在他任內,在與美英存在諸多矛盾的60年代,做出退出北約軍事機構的決定,並不讓人意外。

  • 3 # 難明我心

    戴高樂想要恢復法蘭西昔日的榮光,退出北約在歷史上稱之為“戴高樂主義”。

    二戰結束後,美國構建北約軍事一體化就是為了對抗蘇聯,從某種意義上北約的存在是讓各國軍事紐帶更為緊密,也可以理解為法國是“退出”了北約。

    而“戴高樂主義”的是從二戰後期到第五共和國初期形成的,二戰的恥辱讓法國在這期間民族復興的口號日益高漲,二戰後法國淪落到了二流強國,還要接受美國的霸權主義,法國的外交策略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1958年法國對北約領導結構提出了異議,要求和美國一樣有領導的地位,遭到了美國的拒絕,為了擺脫美國霸權和恢復法國曾經的大國地位,法國選擇從北約軍事一體化摘了出來,法國核武器爆炸就是法國擺脫美國最有利的武器。

    有了核武器還不足以讓法國變得更加有影響力,為了增加國際影響力,法國積極與蘇聯保持溝通交流,還與東方大國建立起了世紀性質的外交動作,同時法國還和德國保持較高的合作。

    法國和德國合作就是希望是以法華人為領導,是以法德為核心的西歐,法國意圖建立起一個強大的歐洲,避免成為美國和蘇聯之間的爭鬥的勢力範圍,法國想打破二戰結束後的冷戰格局。

    戴高樂退出北約就是為了反對霸權主義和民族獨立!

  • 4 # 歷史緯度

    1958年12月戴高樂當選為法蘭西總統。為了洗刷被納粹德國佔領蹂躪的恥辱,恢復法蘭西帝國的榮譽,法國政府不僅堅持發展獨立核力量還堅持獨立的外交策略下與社會主義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甚至提出要在北大西洋聯盟內與美英平起平坐。這一要求在遭到拒絕後,戴高樂於1966年憤然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此舉在戰後初期實在是特立獨行,白宮發言人也不得不哀嘆戴高樂是“對準聯盟的心臟刺了一刀”,而法國的大國地位也藉此重新樹立。法國成為國際舞臺上的一個主角,人們再也不把它當成一個跑龍套的。戴高樂曾經說過:如果不偉大,法國就不成其為法國。法國的野心是在美蘇兩極格局之下分一杯羹。簡而言之,戴高樂是其法國退出北約的原因不外乎四個字:國家利益。

    具體說來,法國退出北約的原因及具體情況如下:

    二戰被德國滅亡之前的法國一直是國際秩序的制定者,而戰後卻成為了一個無關緊要的國家,這就造成了法華人的心理失衡。

    從新航路開闢開始法國就一直進行殖民擴張,積累了大量的原始資本,在法國大革命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以後,法國加速發展;成為了僅次於英國的世界第二強國。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法國與英國一起主導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可以說,這時的法國是規則的制定者,其他國家是規則的遵循者。

    二戰時期號稱歐洲陸軍第一的法國被德國法西斯迅速滅亡,戳破了法國外強中乾的實質。法國猛然間從一流強國變成了三流國家,遭受了巨大的挫折和屈辱。這種二戰前後法國地位的巨大落差給法華人民造成巨大的心理不平衡。這種心理不平衡刺激了法華人民要求恢復法國的大國地位的強烈願望,而戴高樂推出北約是順應了法華人民要求恢復法國大國地位的要求的。

    法華人的心理失衡還因為北約的領導者是美國。美國獨立之前曾經一度是法國的殖民地,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發生以後,法國支援美國打擊英國的獨立戰爭行為,給美國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法國和美國的關係曾經一度十分友好,美華人樹立了法式的自由女神像,法華人送給了美華人巴士底監獄的鑰匙。但從內心深處來講,法華人是把美國當做小弟弟看待。突然之間小弟弟變成了大哥,代替法國成為了國際秩序和規則的制定者。法華人的心理失落感是能想象得到的,之後美華人表面是要求法國配合美國要求實際上是控制法國的馬歇爾計劃徹底使法華人的心理徹底失衡了。

    法國退出北約看似是心理的失衡,實質上是力量的失衡。心理失衡可以反映國家地位的高低,但決定國家地位高低的一直是國家力量。

    二戰之前的法國力量毫無疑問是強大的。法國在新航路開闢的過程中,透過殖民擴張獲得了大量的資金原料和市場,法國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發展程度是比較高的,綜合國力佔世界第二位。法國不僅把越南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還透過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獲得了在中國的大量權益。但最能體現法國強大的則是一戰之後的凡爾賽會議上法國會議主導者的角色和一戰後國際秩序制定者的地位。

    美國雖然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過程中已經發展了起來,雖然美國的威爾遜總統在凡爾賽會議上提出了十四點原則,要求建立國聯並要求美國在其中進行主導,但最後的結果是國聯建立起來了,但主導者並不是美國,而是法國和英國。這時的美國的國際地位仍然趕不上法國。

    二戰之前,法西斯德國不斷的突破一戰時期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限制。為了維護世界秩序,是法國與英國協調國際關係,維持各國之間的平衡。美國在幹什麼呢?一戰結束後被打擊的美國這時奉行的是孤立主義的外交政策。不與歐洲大國結盟,不承擔任何的國際義務,甚至還在1935年通過了《中立法》。這從側面表明了一個問題,綜合實力超過法國的美國的國際地位仍然低於法國。

    二戰的過程中,法國的虛弱表露無遺,美國的強大也為世界各國所認可。透過二戰美國即表露出了超越法國的力量,也獲得了美國超越並取代法國的機遇。馬奇諾防線沒能保住法國的大國地位,法國流亡政府也不可能獲得美國的尊重。亡國的法國是沒有資格與政治經濟軍事都是世界第一的美國競爭的。一戰前法國的溫和實力超過美國,一戰後美國的經濟實力超過法國,但政治影響力低於法國,兩國力量大概持平,二戰後美國的綜合國力大幅度的超過了法國;所以法國和美國的地位顛倒了過來,法國從規則的制定者變為遵行者,美國從規則的遵行者變為了規則的制定者。總而言之,法國與美國的力量失衡導致了地位的變化。

    戰後的兩極格局下,美國與蘇聯的爭霸為法國的崛起提供了可能。法國退出北約雖然沒能誠心確立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但確實提升了法國的影響,重新確立了法國的大國地位。

    二戰結束以後形成了美蘇兩極格局,美國控制了資本主義陣營,蘇聯控制了社會主義陣營。美國對資本主義陣營的控制表現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美國對歐洲的政治控制表現為杜魯門主義,美國對歐洲的經濟控制表現為馬歇爾計劃,美國對歐洲的軍事控制表現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1949年北約的成立意味著法國軍隊變成了美國軍事體系的一部分,失去了軍事的自主權。失去軍事自主權的法國還能稱之為大國嗎?當然不能。所以法國要求在北約之內取得與美國相同的地位,但法國的要求顯然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因此法國遭到了美國的拒絕。美國的拒絕再一次加強了法國是美國小弟的印象,再一次使法華人的心理失衡。

    心理失衡但力量卻沒有恢復的法國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那就是退出北約。這一舉動看似魯莽,實則是利用了當時的國際局勢。法國是資本主義陣營的重要成員國,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是歐洲的唯一大國,因此美國不可能也不敢因為法國退出北約而對法國進行軍事打擊;雖然美國叫囂著法國將失去美國對法國的軍事支援,尤其是空中支援,但美國也僅止於叫囂而不敢有進一步的動作。歐洲是美國對抗蘇聯並遏制共產主義的前沿陣地,美國是不敢把歐洲搞亂的。

    失去美國保護的法國會遭到蘇聯的軍事進攻嗎?顯然不會!為什麼呢?因為蘇聯希望資本主義陣營內部發生矛盾衝突,如果因為法國和美國的矛盾而使資本主義陣營自行就意味著蘇聯獲得了與美國爭霸的勝利。因此蘇聯對法國的退出北約的行為是持一種支援態度的,是不會在法國退出北約的時刻對法國進行軍事威脅的。法國退出北約看似危險,實則安全。可以說,法國退出北約是有效的利用了美蘇的爭霸的兩極格局,是有效的利用了美蘇的矛盾。退出北約使法國重新確立了美蘇夾縫中的大國地位。

    法國退出北約的行為實際上是重新確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行為。

    任何一個國家的生存都必須有自尊心和自信心,沒有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國家是註定成為不了大國的。如果一個國家遭受了其他國家的侵略,那麼恢復國家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唯一辦法就是透過武力打敗那個侵略自己國家的國家。二戰中的法國被德國滅亡了,但法國卻並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獲得的國家的恢復與獨立,而是憑藉著美國和英國的力量獲得的解放。因此二戰後的法國並沒有真正的恢復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就不能真正的成為世界性的大國。

    法國知道要恢復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嗎?當然知道。戰後的法國一直積極的融入國際秩序,一直在做出恢復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努力,但都失敗了。甚至法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地位的獲得使美國出於自己國家利益的考慮而送給法國的,不是因為法國的力量強大,也不是因為法國在二戰中做出了巨大貢獻。法國發動侵略越南的戰爭固然是因為殖民主義思想的影響,但也要承認,法國其實想透過一次戰爭重新確立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法國其實想像中國一樣,透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趕走外國侵略者,透過北韓戰爭打敗世界第一強國美國,透過越南戰爭穩定自己的邊疆。但最終法國沒有達到這一目的。

    戰爭的方式沒有恢復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法國就要重新想辦法。怎麼辦?戴高樂的辦法就是退出北約。退出北約有沒有達到恢復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目的?一定程度上達到了。世界各國都認可了法國大國的地位,法華人民也透過法國政府硬懟美國政府的做法重新恢復了自尊心和自信心。

    法國後來又重新加入了北約,意味著法國的綜合國力仍然沒有超過美國,法國仍然處於美國的影響之下。法國仍然是資本主義陣營的一員,仍然是兩極格局下美國的棋子。這不是心理失衡和民族自尊心及自信心能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根本解決需要綜合國力的強大。現在的法國又要退出北約,是因為什麼呢?不管為什麼,法國挺能折騰。

    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恢復是成為大國的前提,民族心理失衡是成為大國的刺激性的動力,國家綜合實力是成為大國的根本性保障。

  • 5 # 胡家成

    在冷戰嚴重對峙的上世紀60年代,具有自主獨立傾向的法國總統戴高樂毅然決然地退出了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舉世震驚,西方側目。在退出之後,法國不再參加北約的軍事委員會、防務計劃委員會和核計劃委員會,作為北約的成員,仍然參加北約的一些政治活動。

    二戰結束後,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和以蘇聯為首的東歐兩個陣營,相應成立了“北約”“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美國透過北約來遏制蘇聯,控制歐洲,從而實現世界霸權,西歐透過北約以確保自身的安全利益,整個世界形成了長達45年的“冷戰”局面。

    戴高樂出任法國總統後,不甘居人後,在法國推行“獨立防務”“獨立外交”,在歐洲推行“歐洲人的歐洲”,形成了事實上的“戴高樂主義”,觸動了美國的乳酪,最終導致分歧日益加大,最終分道揚鑣。

    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有一個反映法美矛盾逐漸累積的過程。戰後法國因為二戰亡國的歷史,逐步淪落為二流國家,在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的殖民體系在弱化,多次想獲得美國的幫助,美國不僅不幫助,還多次擠壓法國。在北約內部,法國多次極力爭取建立美、英、法“鐵三角”性質的三國理事會,遭到美英無情拒絕;美國毫不遮掩地重申“美國對北約的絕對領導地位”,與法國改革北約機制的設想相牴觸。美國力圖壓制法國的核力量,引起了法國的憤慨。為此,法國先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抵制美國的作為。

    1959年,法國宣佈地中海艦隊不再受北約指揮,外國核武器被要求撤出法國,交還美國在法空軍基地;拒絕美國在法部署核武器;1962年,法國成功試爆原子彈,發展獨立核力量;1963年,法國宣佈大西洋艦隊不再接受北約指揮......1966年,法國宣佈所有法國軍隊脫離北約指揮體系,所有外國軍隊開始離開法國;7月1日,戴高樂正式通知美國總統威爾遜,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

    大國意識、獨立意識是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的主要原因。

    法國是一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較強的民權意識的西方國家,曾經在歷史上強勢崛起、縱橫馳騁,一直以大國自居,不甘心當二傳手,不習慣聽別人指揮,喜歡自己做“一把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與老大美中國產生不可調和的結構性矛盾。同時,二戰前,法國作為大國是國際秩序的和規則的制定者,加入北約後,處處受人限制,抹不開身子,感到很憋屈,心理落差比較大。上世紀60年代,法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期,掌握了核武器,國際地位上升,國際形象大為改善,有了與美國叫板的底氣。戴高樂堅毅、剛強的品格和特立獨行的性格,加速了法國決裂的程序。戴高樂在回憶錄中寫道:“無論處於何種境地,法國都必須看得遠、站得直;法國如果不偉大,就不成其為法國;法蘭西民族已經習慣於做歐洲的巨人”。戴高樂也成為法蘭西的英雄人物和法國的標誌性人物。

    法國在薩科當總統時期,又重新加入了北約,意味著法國的綜合國力仍然沒有超過美國,法國仍然處於美國的領導之下,其綜合實力不可能擺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馬克龍當政後,積極推行“戴高樂主義”,擺脫美國的控制,維護法國大國地位,提出建立獨立的歐洲防務,改善與俄羅斯的關係,與德國爭奪歐洲事務的領導權,聲稱北約已經“腦死亡”,看來,法國的離心傾向在加大,獨立意識在增強,努力爭取成為世界的重要一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詹姆斯著手招募倫納德、巴特勒、歐文三個巨星,名記曝JB願意入湖人,你怎麼分析?